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

研究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产区,其中三叠系延长组是该盆地最具潜力 的油藏之一。这些油藏属于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其成藏机理的研究对于石油 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演示将围绕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 透大型岩性油藏
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的沉积特征具有明显的时段性。在晚三叠世,盆 地处于湖沼相沉积环境,主要沉积了泥质岩、砂质岩和碳酸盐岩等。这些岩石组 合具有高有机质含量,是良好的生油层。在早侏罗世,盆地开始进入陆相沉积环 境,
主要沉积了砂岩、泥岩和煤等,这些岩石组合具有较少的有机质含量,但仍 然是较好的生气层。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石油产区,具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延长 组是该盆地重要的含油层系,其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对于石油地质学 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从成藏条件解剖和孔隙演化的角度,探讨鄂尔多斯盆 地中生界上三叠
统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并归纳其成藏演化模式。
该盆地储层物性和电性特征也较为复杂,不同地区和不同层位的储层物性和 电性存在差异。
最后,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藏成藏条件的研究,揭示了该盆 地油藏的成藏特点。研究发现,该盆地油藏主要受古构造、古地貌、古水文等因 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和不同层位的油藏成藏条件存在差异。此外,该盆地油藏类 型也较为复杂,包括构造油藏、地层油藏和复合油藏等。
1、烃源岩的形成和演化:优质的烃源岩是油藏形成的基础。在鄂尔多斯盆 地,烃源岩主要形成于湖泊沉积环境,通过生物化学作用不断产生油气。
2、储集砂体的形成和演化:湖相重力流沉积与三角洲前缘沉积形成了有利 的储集砂体。这些砂体在沉积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储集物性。随着时 间的推移,这些砂体逐渐压实,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形成了致密的储集层。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物源分析新解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物源分析新解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延长组是盆地内主要的含油层系。
根据古流向、盆地周缘古陆形态、轻重矿物分布特征、岩屑分布特征和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确定延长期存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和南部五个主要方向的沉积物源,且东北和西南物源影响范围广。
东北物源以阴山古陆太古代变质岩为主,西北物源以阿拉善古陆太古界片麻岩为主,西南、南部和东南部物源分别以陇西古陆、与盆地南部相邻的秦岭一祁连褶皱造山带和盆地东南缘的古秦岭剥蚀区,岩性以早古生界片麻岩、花岗岩类为主。
关键词:延长组;物源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作者简介:赵宏波, 男,1976年生,甘肃镇原人。
1999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专业,工程师,现在长庆油田采油五厂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开发工作。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也是属于地台型构造沉积盆地,晚三叠世开始进入内陆坳陷盆地沉积期,其中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潮湿,发育大型陆相湖盆,并环湖发育了一系列河流一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这些延长组三角洲体系是盆地主要的含油气体系。
环湖三角洲有利于油气的捕俘,但其展布和物性受源区及源区母岩的控制和影响[1]。
因此,弄清延长组沉积期的物源位置、阐明古物源与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对远景区油气储层的准确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2003年,魏斌,魏红红,陈全红,赵虹从重矿物分布特征和古流向资料出发,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存在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的沉积物源[2]。
此项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小层对比及沉积微相划分奠定了基础,对于勘探寻找有利储层,开发提高注采效果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中央构造带中部,华北克拉通西部,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面积约28万平方千米。
分为伊盟隆起、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陕北斜坡、天环拗陷及西缘冲断构造带六个一级构造单元(图1)。
图1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区划图按照前人的研究成果[3],延长组划分为10个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浊积岩体系及油气勘探的意义

准仪 测定挠 度 。其标 准是下挠 小于跨距 的 1 , 80 否则需要 矫正 。修 复的方法 目前主要 有 0, 火 焰矫正 法 , 假焊反 变形法 以及 预应力 法等 。
2大车轮精度和安装不合要求时也会引 、 起卡轨 , 当车轮 与轨 道不平 行或桥 吊两 车轮运 行阻力不 同时 , 车轮的轮缘 向外倒 , 轨道产 对 生很大 的侧压力 。装在 同一 轴线上 的车轮 , 即 使直径差很小 , 由于回转速度相同, 直线速度 差将越来 越大 , 所以大直 径车轮 比小直径车 轮 多运行 , 以小车轮 为中心 的扭 曲倾 向 , 产生 车 轮有 周期性 的卡轨 。此 时 , 车轮踏 面进 行 须对 加工 , 使其直径达到一致, 对于驱动轮还必须 20 9 吊车最 大水平侧 向力 工 业 安 全 与 环 保 .0 2,. 两轮一起更换, 使直径相等。桥式吊车大车轮 要 原 因。大 量调查 表明 ,  ̄GB5 0 7 2 0 . , 0 1 — 0 3钢 结构设计 规范【1 S. 主要来源 于 吊车行 驶 中的卡 轨力 , 卡轨力 的 f 而 的检查要 点 , 一是检 查车轮 缘与轨道接 触的规 大小 , 取决于 吊车桥架本 身的 刚度 、 与 又 桥架 律 性 , 否经常 同边 接触或 两侧轮缘 交替接 是
触, 观察 桥 吊蛇形 的倾 向。二是检查 车轮 的两 则磨 损是否一 致 。若车 轮蛇形 , 是车轮 与轨 则 道不 平直 , 重新调整 车轮 。若 吊车桥架 呈 需要 棱形 f 斜行1可认为 车轮直径不 相等 , 更换 , 则要
车轮安装 尺寸 的准确度 、 的偏差 以及轨 道 轨距 的高度 差 、 轨道 的歪斜程 度 、 吊车 的运 行工作 制等 。轨道沿纵 向的直线 差也会 导致 吊车水 平 力的增加 。所以卡轨 力是使轨 道和连 接早 必须 或加工车轮踏画。当磨损较轻 , 可采取在车轮 期 损坏 的决定 因素 , 充分重 视 。 总结 分析 上安装 布油器 的方 法减少磨擦 。 吊车卡轨在 工业企业 , 特别是 冶金企业 生 3冶金 企业桥 式 吊车 吨位很大 , 达 、 高 本 104 0, 0~ 5t 作用在 轨道上 的侧 向力 也就较大 。 产中较 为普遍 , 文通过工程 实例对 引起 吊车 并 设计规 范 中吊车的横 向刹 车力是 以横 向制 动 卡轨 的原因进行 了分析 , 根据生 产过程 中的 力 T乘水平 力加大 系数 x来 确定 的 , 此式 实际 经验对此 类问题 的处理方法 进行探讨 。 按 参 考 文 献 计算 的 吊车横 向刹 车力 往往偏 小 , 由此产 生的 1 1 王啸. 某厂房 吊车卡轨原 因检测 Ul 】 对 轨道 的推 力不是 引起轨道 和连接损 坏的主 『 王福 刚 ,
鄂尔多斯盆地中及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与油气勘探的突破_邓秀芹

Tectonic division and oilfield distribution in Ordos Basin
第 13 卷
第4 期
邓秀芹等: 鄂尔多斯盆地中及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与油气勘探的突破
445
回和标志层追踪对比,延长组可以划分为 5 个岩性 段和 10 个油层组( 表 1 ) 。
缘地区,代表剖面有盆地西南缘的平凉地区崆峒山 剖面及华亭县策底坡剖面、盆地西北缘的阿拉善左 旗水磨沟剖面和香池子沟剖面、盆地西缘的镇原县 殷家城乡安深 1 井剖面等。 冲积扇相岩性变化较大,碎屑颗粒中含有大量 的火山岩岩屑及变质岩岩屑等,粗碎屑含量高,成 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扇根主要由砂、砾 岩 ( 如崆峒山延长组砾岩 ) 组成, 大小混杂, 不 显层理。向扇中和扇端方向,砂、粉砂和黏土含量 逐渐增 高 ( 如 策 底 坡 剖 面 延 长 组 ) ( 付 金 华 等, 2005 ) ,常发育不规则的交错层理。 在延长组下部 ( 长 10 —长 8 油层组 ) , 碎屑中 基本不含碳酸盐岩岩屑。但在长 7 油层组及其上部 地层中,碳酸盐岩岩屑含量相对较高 ( 长 7 油层
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相,这些沉积相还可划 分出若干个亚相。
2. 1
冲积扇
冲积扇相主要发育在环县—镇原以西的盆地边
地南部、西南部和西部地区, 广泛发育冲积平原。 在东北部露头区,延长组的一些层段也发育河流沉 积。 在盆地西南缘的崇信汭水河剖面及西北缘的灵 武石沟驿剖面,延长组发育典型的辫状河沉积,岩 性以中、粗砂岩为主, 夹少量薄层泥岩和粉砂岩。 河道底部的河床滞留沉积中含细砾 ,表明水体能量 大,河流冲刷及切割下伏岩层的能力强 。辫状河心 滩发育,单砂体沉积厚度大,缺失泥岩段或泥岩段 厚度薄,因此二元结构不清楚,或形成底层沉积发 育而顶层沉积厚度小的不对称的二元结构 。 在受东北物源影响的地区, 长 10 油层组发育 曲流河沉积,岩性主要为细、中砂岩,夹泥岩及粉 砂岩,纵向上具有明显的河流二元结构特征 ,发育 大型交错层理。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砂质碎屑流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砂质碎屑流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陈飞;胡光义;孙立春;樊太亮;高志前;于喜通;庞正炼【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2(030)006【摘要】通过岩芯观测、地震解释和测井分析,结合薄片观察、粒度分析以及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长9一长6油层组存在砂质碎屑流沉积。
结合盆地沉积背景及其演化规律,探讨了砂质碎屑流沉积的成因机制,详细论述了砂质碎屑流沉积的沉积特征,建立了砂质碎屑流的沉积模式。
研究表明砂质碎屑流砂体主要由块状粉细砂岩和含泥砾粉细砂岩两种成因相构成,其成因是三角洲前缘砂体在外界触发力作用下,滑动崩塌而形成。
分析了砂质碎屑流沉积与油气的分布关系,实践表明砂质碎屑流沉积体是下生上储或下储上生的油藏类型,属于典型的岩性油气藏,构成了该区深水区域的良好岩性圈闭储集体。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for cores, seismic interpretation and well-logging , the authors have thoroughly studied the sedimentary facies types and characters of Yanchang Formation of the Upper Triassic in the south Ordos Basin with thin sections and grain size analysis and a great deal of indoor testing data. The authors have proposed that the sedimentary facies type of Chang 9 to Chang 6 of Yanchang Formation is sandy debris flows. With basin sedimen- tary and evolutionary background,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the sand debris flows have been discussed, and detailed studies have beenmade on the rock types and sedimentary structures of the sandy debris flows, build up relevant sedi- mentary model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andy debris flows deposit is composed of two genetic facies of massive- bedded siltsand and packsand and mud pebble siltsand and packsand, which indicate deposition from delta-front sand during slip and slump under outside function of energy. Relationship between sandy debris flow depositional systems and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are elaborated in detail. It is considered that sandy debris flow deposits are injection migration oil-gas accumulation types and classic lithologic hydrocarbon reservoir, which are the most favorable sedi- mentary facies belt for the generation of Yanchang Formation reservoirs.【总页数】11页(P1042-1052)【作者】陈飞;胡光义;孙立春;樊太亮;高志前;于喜通;庞正炼【作者单位】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北京100027;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北京100027;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北京10002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2【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长6油层组浊积岩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J], 冯娟萍;李文厚;欧阳征健2.鄂尔多斯盆地中及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与油气勘探的突破 [J], 邓秀芹;付金华;姚泾利;庞锦莲;孙勃3.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J], 付金华;郭正权;邓秀芹4.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软沉积变形特征及构造意义 [J], 杜芳鹏;刘池洋;王建强;熊林芳;李健5.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体系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J], 高伟;费世祥;刘安;席妮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夏青松;田景春【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07(025)002【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长6-长8中发育与地震有关的震积岩,通过岩心观测识别出的震积岩标志主要有微同沉积断裂、震裂缝、液化砂岩脉、振动液化卷曲变形构造、地震角砾岩、负荷构造及枕状层等.同时在塔17井中发现完整的震积岩垂向序列,序列自下而上分为下伏未震层、微断裂层、微褶皱层、碎块层及液化均一层,上覆未震层.该震积岩的发现为盆地构造演化提供了动力学解释,表明晚三叠世随着秦岭、南祁连海槽的封闭,南北向逆冲带发生强烈活动,是本区延长组震积作用的直接诱发因素.同时该震积岩的发现,为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6-长8发育的大规模浊积岩的外界触发机制是由地震活动引起的提供了有力证据.【总页数】7页(P246-252)【作者】夏青松;田景春【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2【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方向与沉积体系分析 [J], 陈飞;樊太亮;高志前;于喜通;庞正炼2.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特征与演化 [J], 陈飞;胡光义;孙立春;樊太亮;高志前;于喜通;庞正炼;李让彬3.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软沉积变形特征及构造意义 [J], 杜芳鹏;刘池洋;王建强;熊林芳;李健4.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6段地层水成因及其油气意义 [J], 刘福田;李荣西;左智峰;刘雪峰;赵帮胜;吴小力;李得路5.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分析及热演化 [J], 孙宁亮;钟建华;倪良田;郝兵;罗可;曲俊利;刘闯;杨冠群;曹梦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1731 地质背景鄂尔多斯盆地是位于华北地台西部克拉通盆地。
上三叠系延长组地层夹于中三叠系纸坊组地层和下侏罗系延安组,包括卡尼阶到诺利克阶的沉积序列,在其主导下形成冲积扇,一个冲积平原,三角洲,河流和湖泊相。
物源主要来自于六盘山和秦岭造山带。
记录了大型湖泊系统的形成,扩张,收缩和消亡的演化过程。
一般来说,上三叠统延长组砂岩储层是致密和非均质的,孔隙度为0.33~18.05%,平均为8.27%,渗透率为0.001~56.32 mD,平均值为0.85 mD。
2 储层岩石学特征碎屑组分主要由石英,长石和岩屑组成。
粒度为中到细粒,分选良好。
统计显示石英含量为17.71%到45.45%,平均为31.83%,长石平均为24.40%至58.95%,平均值为41.28%。
岩屑含量为12.90%到49.05%,平均为26.89%。
岩石组成以火成岩和低级变质岩为主。
骨架组分为石英占32%,长石占41%以及岩屑占27%,主要分类为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还有少量长石质岩屑砂岩。
X衍射数据表明,斜长石含量占主导,约为钾长石的4倍。
粘土矿物主要包括高岭石,伊蒙混层,伊利石和绿泥石。
其中,绿泥石最为常见,混合层中I/S呈有序互层,且R = 3,即伊蒙混层中的伊利石占比高于85%。
3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3.1 石英胶结石英次生加大主要发生在碎屑岩和火成岩碎屑相对丰富砂岩中。
扫描电镜显示石英次生加大总是发生在不连续的绿泥石膜留下的微孔中,表明只有一定厚度下的连续绿泥石膜才能有效抑制石英次生加大。
第一期为暗色,不发光,而第二期表现出均匀的棕色光。
上三叠统延长组砂岩中第一期石英次生加大含量高于第二期。
此外,一些石英次生加大过程中伴随长石溶蚀,方解石胶结和少量发丝状伊利石。
石英胶结的总含量为0.5%至3.0%,平均为1.38%。
3.2 方解石胶结和绿泥石膜发育方解石胶结是最主要的胶结类型,以孔隙填充块状或镶嵌聚集体形式出现。
方解石在无绿泥石膜包裹处与碎屑颗粒紧密接触。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藏地质特征

性以长石砂岩为主, 其次为石英砂 岩。因为本 区延
长组属 远 源 沉 积 , 体 粒 级 均 属 中 、 砂 级 和 粉砂 砂 细 级 , 选 良好 、 含 来 自母 岩 区 的砾 石 , 构 成 熟 度 分 不 结 较高 。岩 石 粒 度 以细 砂 岩 为 主 , 次 是 粉 细 砂 岩 。 其 岩石类 型及 成分特 征见 表 1 。 可 见 , 岩总 的岩石 学特 征是 矿物 成熟 度低 , 砂 结 构成熟 度 高 。成 分 成 熟 度 低 , 现 为碎 屑成 分 中的 表
 ̄ t: 隙类型 多样 , E t L 结构 复杂是造成其低孔低渗的主要原 因。通过 对储层 “ 四性 ” 关系研 究 , 出了声 电综合指数 的 提 新概念 , 制定 了长: 长, 长 长 长 油层组的“ , , +, , 四性” 下限参考标 准 , 用以准确 地划分 油、 水层及 干层 , 为正确认 识
摘 要 :利 用 岩 芯 、 井 、 试 及 生产 动 态资 料 , 延 长组 的岩 性 、 物 成 分 、 性 、 油 性 及 油 水 关 系进 行 分 析 , 究 其 测 测 对 矿 物 含 研
孔 隙结构特征 、 可动流体饱和度 与物性参数 , 总结 电性与岩性 、 物性 、 油性之 间的关 系及 影响 因素, 出孔 隙度 、 含 得 渗 透 率及含油饱和度等油层参数的解释模 型。研 究 结果表 明, 延长组储 层砂 岩颗粒 小, 结物 含量 多, 隙喉 道 小, 胶 孔7年
第 5期
1 0月
西 南 石 油 大 学 学 报
J u n l fS u h e tP t lu Unv ri o r a o o t w s er e m ie st o y
Vo . 129 0c 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671-1505(2005)01-0034-11 文献标识码:A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付金华1,2 郭正权2 邓秀芹21西北大学地质系,陕西西安 710069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21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主要发育东北和西南两大沉积体系,东北的河流三角洲体系已为大量的勘探研究资料所证实,而西南体系因受勘探程度限制,目前研究不够。
本文通过最新钻探成果,结合盆地西南部露头资料,确立盆地西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浊积)相。
冲积扇以西南缘平凉崆峒山和水河剖面为代表,扇三角洲及湖泊(浊积)相为区内钻井剖面所证实。
长6—长8为区内主力油层组,地层保存完整,钻探程度相对较高。
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类型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局部发育河口坝。
浊积体以厚层块状为主。
长8亚期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最发育期,横向形成自西南向东北延伸的三支前缘砂体带,是石油聚集的重要区带;长7亚期随着湖盆沉降,周边抬升强烈,湖岸较陡,大量发育浊积体系;长6亚期湖退导致扇三角洲再次发育,但规模较长8亚期小。
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单层厚度大,砂岩粒度较粗,颗粒分选及物性好,是石油富集的最有利相带。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三叠统 沉积相 冲积扇 扇三角洲 浊积第一作者简介 付金华,男,1963年生,1982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勘探系,现为西北大学在读博士,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地质研究。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Yanchang Form ation of Upper T riassic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implication in southw estern Ordos B asinFu Jinhua 1,2 Guo Zhengquan 2 Deng Xiuqin 21Depart 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 niversity ,Xi ’an 710069,S haanxi2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ngqing Oilf ield Com pany ,Pet roChina ,Xi ’an 710021,S haanxiAbstract In the Yanchang Formation of Triassic in the Ordos Basin mainly two sedimentary sys 2tems are developed :the north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systems 1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northeast 2ern sedimentary system is a river delta system through abundant research data 1However ,the south 2western system is little studied as there has been only limited efforts in exploration 1Based on the latest drilling and outcrop data ,it has been concluded that the southwestern sedimentary system in the Or 2dos Basin is an alluvial fan 2fan delta system and the alluvial fan ,fan delta and lake facies or turbidite facies were developed 1The alluvial fan is typical in the sections of Pingliang K ongdongshan and Ruishuihe River 1The fan delta and lake facies or turbidite facies are proved by observation on the drilling sections in the study area 1The main reservoirs include the intervals Chang 6to Chang 8and the第7卷 第1期2005年 2月古地理学报JOURNAL OF PALAEO GEO GRAPHYVol 17 No 11Feb 1 2005strata are preserved integration with relatively high intensity of drilling efforts1The subaqueous dis2 tributary channel is the main type of the fan delta front while the channel mouth bar is developed local2 ly1The turbidite sandstone is mainly thick2bedded1Fan delta front subfacies was best developed during the Chang8Subage1Three delta front sandbody belts are formed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and they are the important areas where hydrocarbon accumulates1The turbidite system was well developed in the Chang7Subage because the lake basin subsided,the periphery was uplifted strongly and the lakeshore was very steep1The fan delta was developed again because the lake regression occurred during the Chang6Subage,but the scale wa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Chang8Subage1The fan delta front sandbody is the most advantageous zone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 because of its great thickness, coarse grainsize,well sorting and good physical properties1K ey w ords Ordos Basin,Upper Triassic,sedimentary facies,alluvial fan,fan delta,turbidite About the f irst author Fu Jinhua,born in1963,was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Explo2 ration in Jianghan Petroleum Institute1Now he is a senior engineer at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2 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PetroChina and is mainly engaged in the geo2 logical research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11 前 言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克拉通沉积盆地。
在经历了早古生代浅海台地和晚古生代的近海湖盆发育之后,段,尤其是晚三叠世延长期,是湖盆发展的全盛期,湖盆底形呈西陡东缓的箕状,在东北、西南两大物源控制下,形成了以东北河流三角洲、西南扇三角洲为代表的两大沉积体系(何义中等,2001;张春生等,2000;魏红红等,2002;宋凯等,2003)。
按沉积旋回将延长组自上而下分为10个油层组,依次为长1到长10(表1),其沉积特征反映了湖盆形成、发展和消亡的演化全过程。
长9、长7、长4+5亚期是湖盆演化中的三大湖侵期,尤其是长7亚期,湖侵达到鼎盛期,沉积了盆地中生界最好的烃源岩。
三大湖侵期之间是岸进期,以长8、长6、长3亚期为代表,形成了重要储集层系。
盆地东北及中部广大地区经过多年综合研究和勘探证实,主要为一套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沉积,而盆地西南陇东地区(图1)延长组,因勘探程度较低而缺少系统的沉积相研究。
本文通过盆地西南缘崆峒山、水河、策底坡等露头,结合区内100余口钻井剖面、岩心、测井等资料对延长组特别是长8到长6的沉积相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并探讨沉积相的分布演化河三角洲(宋凯等,2002;武富礼等,2004),又区别于辫状河三角洲(武富礼等,2004)和水下扇Ξ。
图1 研究区构造位置图Fig11 The tectonic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第7卷 第1期付金华等: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35表1 延长组地层简表Table1 The stratigraphy of the Y anchang Formation地 层系统组油层组厚度/m岩 性三 叠 系上三叠统延长组长10~240 暗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细砂岩不等厚互层,夹碳质泥岩及煤线长2120~150 灰绿色、浅灰色细砂岩夹暗色泥岩长390~110 浅灰、灰褐色细砂岩夹暗色泥岩长4+580~100 浅灰色粉细砂岩与暗色泥岩互层长6120~150 褐灰色块状细砂岩夹灰黑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细砂岩互层夹薄层凝灰岩长780~100 暗色泥岩、碳质泥岩、油页岩夹薄层粉细砂岩长870~85 暗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色粉细砂岩长990~120 暗色泥岩、页岩夹灰色粉细砂岩长10280~350 灰色厚层块状中细砂岩、粗砂岩,麻斑结构中三叠统纸 坊 组 灰紫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紫红色中细砂岩互层2 沉积相特征根据各种沉积相识别特征(冯增昭等,1994;焦养泉等,1998;魏红红等,1999)以及陆相湖盆主要沉积体系划分方案(裘亦楠和肖劲修,1982;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编译,1986;杨小萍和陈丽华,2001),并结合钻井、测井资料及3条周缘露头剖面资料,对盆地西南地区的沉积相进行分析,并划分出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浊积相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