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山里的桃花开得迟》教案
2021年二年级语文上册 山里的桃花开得迟4教案 沪教版

2021年二年级语文上册山里的桃花开得迟4教案沪教版 1、2021-2021年二年级语文上册山里的桃花开得迟4教案沪教版一、导入出示:整首古诗1、昨天,我们学习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起来读一读。
2、古诗中有这样一个词儿,谁来读。
出示:芳菲认真观看这两个字,你发觉了什么?〔草字头:能不能猜猜这个词语可能和什么有关?芳菲就是指花草的香味。
〕3、古诗里还有这个字——始,什么意思呀?4、文章中用一句话来解释了这两句古诗的意思,自己读读第一小节,用曲线划出这句句子。
出示:意思是说,,四月百花都凋谢了,而山寺里,这时桃花才刚刚盛开。
〔1〕这句话里有一对反义词,发觉了吗?〔2〕出示:凋谢A老师要提示大家,“凋”的部首是两点水旁,可别记错了。
B解释:凋谢的意思就是指草木花叶脱落。
(3)齐读:我们一起来解释一下过渡:这两句诗从唐朝流传至今,许多人都只是吟诵欣2、赏,却很少有人去想其中的缘由。
而有一个人,他就不同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历史上很出名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沈括。
一起来读课题。
出示课题:38、山里的桃花开得迟二、自学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的2—6小节,借助拼音把字词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然后完成这个填空,想想沈括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习字词〔1〕个别读〔2〕开火车读〔3〕出示“枯萎”:刚刚我们学习了它的近义词,是——?〔凋谢〕〔4〕出示“袄”:有什么要提示大家的吗?〔衣字旁〕3、完成填空(1)沈括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就___________,妈妈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是他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发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刚刚的填空中,你们觉得沈括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爱动脑〕从哪里看出来的?沈括观察自家院子里的桃花真的都枯萎了。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二年级上册《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公开课学案第二课时

《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沈芳寺凋院枯萎约袄原”10个生字。
正确书写并记忆“沈芳寺枯约袄”。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重点读好写沈括认真思考的语句。
3.通过学习了解沈括从小就是个爱动脑筋的人。
二、重点难点
1.重点:联系课文有关内容读懂文中两句古诗的意思。
2.难点:了解山里的桃花为什么开得迟的道理。
能根据要求圈划词句。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全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四、参考资料
桃是一种果实作为水果的落叶小乔木,花可以观赏,果实多汁,可以生食或制桃脯、罐头等,核仁也可以食用。
果肉有白色和黄色的,桃有多种品种,一般果皮有毛,“油桃”的果皮光滑;“蟠桃”果实是扁盘状;“碧桃”是观赏花用
桃树,有多种形式的花瓣。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二年级上册《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公开课学案第一课时

《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沈芳寺凋院枯萎约袄原”10个生字。
正确书写并记忆“沈芳寺枯约袄”。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重点读好写沈括认真思考的语句。
3.通过学习了解沈括从小就是个爱动脑筋的人。
二、重点难点
1.重点:联系课文有关内容读懂文中两句古诗的意思。
2.难点:了解山里的桃花为什么开得迟的道理。
能根据要求圈划词句。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全文分为几个自然段?
2.每个自然段的大意是什么?
四、参考资料
桃(学名:Amygdalus persica L.):蔷薇科、桃属植物。
落叶小乔木;叶为窄椭圆形至披针形,长15厘米,宽4厘米,先端成长而细的尖端,边缘有细齿,暗绿色有光泽,叶基具有蜜腺;树皮暗灰色,随年龄增长出现裂缝;花单生,从淡至深粉红或红色,有时为白色,有短柄,直径4厘米,早春开花;近球
形核果,表面有毛茸,肉质可食,为橙黄色泛红色,直径7.5厘米,有带深麻点和沟纹的核,内含白色种子。
二年级语文上册《山里的桃花开得迟》教学设计沪教版

山里的桃花开得迟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习课文“芳菲凋谢枯萎茂袄”六个生字,指导描摹写字“谢、萎”。
3、学习文中词语,用自己的话说明说明“山里的桃花开得迟”的原因。
积累词语“盛开、凋谢、枯萎、七嘴八舌”。
4、敬佩沈括从小具有的爱观察、爱思考、爱探究的品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1、春天百花齐放,桃花开了,你们知道桃花几月份开?(三月,上海南汇有个桃花节)板书:桃花开2、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诗这样写桃花,谁来读这两句诗?谁能读得更流利?◎出示“山寺”,开火车读,“山寺”就是山上的寺庙,古人一般把寺庙建在山上。
◎出示“芳菲”请学生读词语,你怎么记这两个字?(形声字)“芳菲”指百花。
春天里开的各种花。
3、齐读诗句4、这两句古诗,是什么意思?来自己读读这段话,请2人读句子。
出示“凋谢”◎开双轨火车读词语,怎么记住生字?◎“谢”板书,注意左中右结构的字,学生写一个。
◎让我们看看这张图,这就是花儿凋谢了。
植物中的花有花期,花开花落,从盛开到凋谢是自然规律。
5、师生对读诗句和句子。
读到这里你发现了什么?6、聪明的小朋友一定有问题——(生表达)师补课题:山里的桃花开得迟7、出示(第一节)看大屏幕,齐读第一节。
8、课文中有个少年叫沈括,和你一样发现了问题。
(出示沈括的图,师介绍。
)过渡:小沈括读了这首诗,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问题,一起来学习38课,打开书160页,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边读边思考:沈括想到了什么问题?请你用直线划下来。
2、学生交流有关句子。
过渡:少年沈括是怎么得到答案,弄清问题的?二、理解感悟,积累表达(一)学习第二节1、指名读第二节1)学习“枯萎”:开火车读,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枯萎指植物失去水分,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语和它意思一样,它是——凋谢(共读词语。
“枯萎——凋谢”)2)引读1、2句,指导长句。
二年级上语文教案山里的桃花开的迟_沪教版

二年级上语文教案山里的桃花开的迟_沪教版教学目标1、结合语境,识记本课“芳、菲、凋、谢、枯、萎、袄、茂”8个生字;积存“芳菲、茂盛、七嘴八舌”等8个词语;正确书写“迟、芳、菲、寺、凋、谢、枯、萎、袄、嘴、八”11个生字。
在看图比较和老师的讲解中初步明白得“盛开、枯萎、枯萎”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读读议议中了解“山里的桃花什么缘故开得迟”的知识。
3、读明白课文内容,了解沈括从小确实是个爱动脑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山里的桃花什么缘故开得迟的道理,能依照要求圈划词句。
2、养成边读边想、勤学好问的学习适应。
教学媒体多媒体,生字卡片课前学生预备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质疑激趣1、板书课题,齐读一遍。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38课——(齐读课题)。
2、出示桃花图片,问:这是什么?你们对桃花了解多少呢?(桃花一样都在三四月份开花,花期专门短。
)3、对课题进行质疑:(1)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预设:山里的桃花比什么地点的桃花开得迟?同样是桃花,什么缘故开花的时刻不一样呢?山里的桃花什么缘故开得迟?……)(2)归纳出示问题:1 同样是桃花,什么缘故开花的时刻不一样呢?2 什么缘故山里的桃花开得迟?4、导入下一环节:这是小朋友依照课题提出的问题。
古时候有个小朋友叫沈括,他和你们一样,曾经也有如此的问题,他什么缘故会有如此的问题呢?他有了问题,又是如何样解决的呢?下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读通课文。
(1)自渎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并按照标点停顿。
(2)开一列火车读课文,每人一句;集体正音。
三、细读课文,读明白课意。
1、学习第一、二节。
(1)导入语:课文读通了。
“同样是桃花,什么缘故开花的时刻不一样呢?”沈括如何会产生那个问题的呢?让我们从第一、二节中去找找答案吧。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山里的桃花开得迟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山里的桃花开得迟一、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的特点和开花时间;2.掌握描述桃花的相关词语;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的欣赏和热爱。
二、教学准备1.教材《沪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2.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你们还记得上次学习了什么吗?2. 新课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桃花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桃花。
•引导学生观察桃花的特点,如花瓣的颜色、形状、数量等。
3. 桃花的开花时间(15分钟)•通过和学生的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桃花开花的时间。
•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桃花开花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变化,了解到桃花开花的时间是春天。
4. 课文学习(30分钟)•学生跟读全文《山里的桃花开得迟》。
•解读生词、短语等生活化的描述,确保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 情感态度培养(10分钟)•引导学生欣赏桃花的美丽,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桃花观察经历。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6. 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归纳桃花开花的时间和描述桃花的词语。
四、巩固练习1.选择题:桃花开花的时间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2.完成句子:我们看到了一树树红红的桃花,它们_________美丽的光彩。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山里的桃花开得迟》;2.创作一幅描绘桃花的图片;3.观察身边的其他花朵,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开花时间。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桃花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桃花的特点和开花时间,并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美的欣赏和热爱的情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配合朗读课文,对桃花的描述词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学生对桃花开花时间的讨论上,需要引导学生更多地观察生活中的变化,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同时,在情感态度培养环节,可以加入更多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山里的桃花开得迟》说课稿教案_说课稿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山里的XX工业园开得迟》说课稿|教案_说课稿一、教材简析沈括是宋朝著名的科学家,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少年沈括由两句诗的内容引发思考:为什么自家院子里的XX工业园枯萎了,山里的XX工业园才刚盛开通过上山观察终于明白了XX工业园迟开的原因是山上的地势高,温度低。
本课集常识性与人文性为一体, XX工业园迟开的原因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课外知识,沈括善于观察思考,勇于探索的好习惯是值得学生学习的,也是平时学生们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二、目标定位1、认知目标:(1)学习本课沈、芳、寺、凋、院、枯、萎、约、袄、原这十个生字,积累词语芳菲、枯萎、盛开、七嘴八舌。
(2)通过课文内容学习,知道山里XX工业园迟开的原因是地势高,温度低。
2、技能目标:能有感情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并积累这些句子,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相关内容。
3、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要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好习惯.《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中的三维概念。
一维是知识技能,二维是过程方法,三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学习目标。
所以我这节课我就是想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引导学生懂得山里XX工业园迟开的原因。
让学生感悟到要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好习惯。
这里要强调的是本节课三维目标的定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到了原有的学习基础,考虑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而目标的落实强调整体性,是强调在整体的课文学习过程中去落实三维目标,而非割裂地机械完成.整个内容都是围绕学生在比较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三里的XX工业园开得迟展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主要教学环节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这节课对目标的落实和重点难点的突破。
(一)导入激趣破题生疑 [99-更多语文说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又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也就能成功一半了。
所以我非常注重导入这一重要的开端.开始我先出示图片,并板书:XX工业园开。
38、山里的桃花开得迟教案

38、山里的桃花开得迟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芳、菲、凋、谢、枯、萎、袄、茂”8个生字,重点理解“盛开、枯萎、凋谢、七嘴八舌、果然”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积累运用其中的部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沈括怎么会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如何解决的。
懂得山里桃花开得迟的原因。
4、教育学生从小要爱观察、爱动脑。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让我们一起看屏幕,背一背。
(出示:《大林寺桃花》)学生背诵。
2、师: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读的美一些。
(出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师:谁来说一说“芳菲”是什么意思?(出示“芳菲”的卡片)学生:“芳菲”指的是花草。
师:“芳菲”指的是花草,所以都是“草字头”。
来读准它。
4、师: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2个人(你说的真准确!)师:这两句是的意思是说(出示诗的解释,生齐读。
)5、学习“盛开”、“枯萎”、“凋谢”和“茂”字师:瞧这幅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鲜艳的桃朵、娇嫩的花朵、粉嫩的桃花……)师:这么多的桃花,争香斗艳、千姿百态这就是“盛开”。
(出示“盛开”)它们紧紧的挨在一起,开得多么的“茂盛”啊!(出示“茂盛”卡片)师:这里面有个生字宝宝,一起来跟老师写一写(师板书“茂”)注意第五笔是撇,最后一笔是点。
)师:一起来“茂盛”。
(读词语)师:可是过了一阵,有的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已经渐渐“枯萎”。
(出示图片)有的纷纷扬扬飘落下来,都“凋谢”了。
师:看着图片,一起读。
(三个词语。
)6、引读第一小节一天,少年沈括读到两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意思就是说:(四月百花都凋谢了,而山寺里,这时桃花才刚刚盛开。
)7、师:山里的桃花为什么开得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8课。
(出示题目)8、师:小手准备,跟老师一起来写写课题吧,注意两个字(的、得)9、谁来读读课题?2个人、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山里的桃花开得迟》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沈芳寺凋院枯萎约袄原”10个生字。
正确书写并记忆“沈芳寺枯约袄”。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重点读好写沈括认真思考的语句。
3、通过学习了解沈括从小就是个爱动脑筋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联系课文有关内容读懂文中两句古诗的意思。
了解山里的桃花为什么开得迟的道理。
能根据要求圈划词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引入新课1、出示古诗《大林寺桃花》,请小朋友认真听,仔细看。
2、轻声地跟着读一读。
3、出示诗中最有名的句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指导朗读,注意读准“芳寺”两字的读音。
4、师:这里的“芳菲”指的是花草,你知道这两句诗的意思吗?5、出示:四月百花都凋谢了,而山寺里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6、师:这两句诗从唐朝流传至今,很多人都只是吟诵欣赏,很少有人去想其中的原因,而有一个人,他就不同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历很有名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沈括,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7、阅读课外资料,初步了解沈括。
出示句子:沈括是我国北宋时代的一位科学家。
他写了一本很有名的著作《梦溪笔谈》。
8、少年时代的沈括对诗中描写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也就是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出示课题,齐读)产生了疑问。
为什么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呢?让我们一起自学课文。
(说明:由白居易的名篇《大林寺桃花》引入,意在让学生对整首诗有个大概的印象,随后出示重点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帮助他们理解句意,同时学习生字“芳寺”。
在此基础上引出问题“为什么四月百花都凋谢了,而山寺里的桃花才刚刚盛开?顺理成章地揭示了课题,进入课文学习。
由于学生对沈括比较陌生,所以简单了解沈括也是有必要的。
)二、自学课文,了解内容1、学生自学(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3)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2、检查自学。
(1)接龙读课文(重在正音)。
(2)抽读文中词语:芳菲山寺凋谢枯萎棉袄茂盛七嘴八舌凉飕飕(3)写字指导:袄(注:“袄”是“衣字旁”,不要和“示字旁”混淆,可以从字义入手,右半边的“夭”需强调第一笔是“撇”。
)(4)交流:课文讲了沈括小时侯的一件什么事情?(说明: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借助工具独立识记生字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他们比较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地进行读文识字,这有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交流课文讲了沈括小时侯的一件什么事情时,由于孩子还小,他们不能做到简要概括,通常会具体地描述课文中的有关情节,这时,老师应有正确的把握,不能任意拔高要求。
这一环节旨在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阅读能力。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你觉得沈括是个怎么样的人呢?(出示:的沈括)请你再读读课文2——6节,边读边思考。
2、交流(1)爱动脑筋的沈括(板书)(说明:这里的答案不是的,对于小朋友不同的回答,如:勤于思考的沈括热爱学习的沈括聪明的沈括等,老师都应予以肯定。
)¨你从哪里看出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是呀,当读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名句时,沈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同样是桃花,为什么开的时间不一样呢?为什么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呢?¨请选择其中的一句听写下来,核对听写的句子(说明:在一年级边听边用心记能力训练的基础上,二年级上半学期,可以对学生进行边听边记录的训练。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学习,适时地选择一些简短的、且没有很多写字障碍的句子让学生进行听写训练,将阅读教学与听写能力的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
)¨指导朗读句子。
¨在什么情况下,沈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呢?我们联系上下文来读读。
师生接读:沈括读到的古诗中说四月百花都凋谢了,而山寺里桃花才刚刚盛开,他发现院子里的桃花真的都枯萎了,觉得这个现象很奇怪,于是想到——(同样是桃花,为什么开的时间不一样呢?)沈括来到山上看到桃花果然开得很茂盛,和古诗中说得一样,他又想——(为什么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呢?),沈括确实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
¨为什么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呢?再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山里地势比平原高,气温低,所以桃花才开得迟啊!(说明:根据要求圈划词句是近阶段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方法。
教学中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的沈括(板书)¨他又是怎么自己解决问题的呢?在组长的带领下再来读读2——6节,找出沈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有关语句多读几遍。
¨交流板书,指导朗读好有关句子。
问:他觉得很奇怪,就去问妈妈。
(遇到问题,去问一些有经验的人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
)看:沈括听了,就约了几个小伙伴到山上去看桃花。
(遇到问题,自己去发现问题的地方看看,可能会找到答案。
)明白:一阵风吹来,大家感到有点凉飕飕的,沈括赶紧披上小棉袄。
走到山下,又暖和了。
这时,沈括……(一直在思考的沈括一下子明白了。
)3、总结:沈括遇到问题时爱问为什么,而且他还会想办法去解决,正因为这样,他长大后成了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
希望小朋友也能向沈括学习,养成爱动脑,勤思考,遇到问题努力想办法解决的好习惯。
4、齐读全文。
四、说话训练沈括对“四月百花都凋谢了,而山寺里的桃花才刚刚盛开”这一自然现象产生了疑问,你在生活中,对哪些自然现象产生过疑问呢?(说明:交流谈话时,教师应肯定学生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展开讨论与研究,鼓励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大胆提问。
注意语言规范,当某个同学自述时,教师要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
)篇二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习课文“芳菲凋谢枯萎茂袄”六个生字,指导描摹写字“谢、萎”。
3、学习文中词语,用自己的话说明说明“山里的桃花开得迟”的原因。
积累词语“盛开、凋谢、枯萎、七嘴八舌”。
4、敬佩沈括从小具有的爱观察、爱思考、爱探究的品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1、春天百花齐放,桃花开了,你们知道桃花几月份开?(三月,上海南汇有个桃花节)板书:桃花开2、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诗这样写桃花,谁来读这两句诗?谁能读得更流利?◎出示“山寺”,开火车读,“山寺”就是山上的寺庙,古人一般把寺庙建在山上。
◎出示“芳菲”请学生读词语,你怎么记这两个字?(形声字)“芳菲”指百花。
春天里开的各种花。
3、齐读诗句4、这两句古诗,是什么意思?来自己读读这段话,请2人读句子。
出示“凋谢”◎开双轨火车读词语,怎么记住生字?◎“谢”板书,注意左中右结构的字,学生写一个。
◎让我们看看这张图,这就是花儿凋谢了。
植物中的花有花期,花开花落,从盛开到凋谢是自然规律。
5、师生对读诗句和句子。
读到这里你发现了什么?6、聪明的小朋友一定有问题——(生表达)师补课题:山里的桃花开得迟7、出示(第一节)看大屏幕,齐读第一节。
8、课文中有个少年叫沈括,和你一样发现了问题。
(出示沈括的图,师介绍。
)过渡:小沈括读了这首诗,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问题,一起来学习38课,打开书160页,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边读边思考:沈括想到了什么问题?请你用直线划下来。
2、学生交流有关句子。
过渡:少年沈括是怎么得到答案,弄清问题的?三、理解感悟,积累表达(一)学习第二节1、指名读第二节1)学习“枯萎”:开火车读,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枯萎指植物失去水分,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语和它意思一样,它是——凋谢(共读词语。
“枯萎——凋谢”)2)引读1、2句,指导长句。
3)沈括觉得很奇怪,就去问妈妈。
沈括是怎么问的?课文中并没有写,谁能做沈括问问妈妈。
(请2个,齐问)4)师引读:妈妈笑着说——生读2、过度:在妈妈的鼓励下,沈括决定上山,那山里的桃花又是怎样的情景?1)自己读3、4节,找出有关句子。
2)出示:“那里的桃花开得正茂盛”。
(那里就是指——)山上的桃花开得正茂盛,是什么样的?你能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吗?(你们说的就是指桃花开得茂盛)出示:茂盛齐读,指植物长得很好的样子。
3、山上桃花怒放的情景和沈括在诗中读到的一样,这里用“果然”表示,你会读吗?(指导朗读)“沈括和伙伴们一同爬上高山。
果然,那里的桃花开得正茂盛。
”4、(出示填空)再读课文2-4节,沈括怎么会知道山里的桃花开得正茂盛的?想一想,完成填空交流,再引读。
(师随机板书:观察、思考、探索)三、实践与感悟过渡:为什么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呢?沈括和小伙伴七嘴八舌地争论开了。
1、“七嘴八舌”争论是什么样的?谁来学小伙伴争论争论?师:真是议论纷纷,各说各的,谁也说服不了谁。
2、指导朗读句子:“为什么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呢?沈括和小伙伴七嘴八舌地争论着。
”3、自己仔细读读第五六节。
从文中找找山上、山下到底有哪些情形?小组完成这张表格。
4、学生交流表。
沈括的感受衣服地势气温桃花山上凉飕飕披上棉袄高低开得迟山下暖和脱下棉袄低高开得早5、沈括从山上山下不同现象的比较中明白了——(鼓励学生用自己理解的语言说。
)6、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
沈括一下子明白了——沈括还明白了:自家院子的桃花开得早,是因为平原的地势比山里低,气温高。
7、学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山里的桃花开得迟的原因,沈括的妈妈知道吗?(你们从哪里发现的)妈妈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呢?四、感悟: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也会像小沈括一样善于观察、思考,主动探究问题,寻找答案,这样你们才会变得更聪明。
五、复习生字、巩固字词读生字,组词。
描写。
板书: 38 山里的桃花开得迟篇三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沈、芳、院、寺、凋、枯、原、约、袄”9个,积累词语7个,听写句子1句。
2、正确朗读课文。
3、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要养成爱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1、认识生字9个,积累词语7个,听写句子1句。
2、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要养成爱动脑的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揭示课题,指导朗读。
2、质疑3、这个故事讲的是哪个大名人的故事?(沈括)4、学生字:沈5、教师简介沈括二、整体感知1、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讲了沈括的什么故事?2、学生交流3、你觉得沈括是个怎样的人?(爱动脑筋,善于实践)三、学习课文1、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沈括是个爱动脑筋的人呢?读读课文,直线划出有关句子,说说理由。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学习课文:(1)学习第二节生字:枯萎说理由指导朗读,重点“真的”,换一个词语(果然)(2)为什么说“真的”,学习第一节生字:寺、凋理解古诗的意思,找出相应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