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持云南大学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意见
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

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作者:来源:《教育》2017年第41期日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根据名单,此次入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42所,分为A类和B类。
其中A类共36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等。
B 类共6所,分别为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新疆大学。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有95所,包括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内蒙古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
从学科数量上看,北京大学有哲学、理论经济学等41个学科入选,居于首位,其次是清华大学,有34个学科入选,浙江大学18个学科入选、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各17个学科入选。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基础上,综合评价论证提出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议。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
”根据《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将以5年为一个周期,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下一步,高校“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操阶段,工作重心将从凝练学科方向、编制建设方案转化到全面落实上来。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推动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加快发展,取得更大建设成效。
(来源: 2017年9月21日《中国教育报》)河南:要求传统文化教育“进课表”日前,河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从2017年秋季开始,各中小学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所需课时在学校课程中统筹安排。
云南大学 建设“双一流”大学人才高地

01先锋经验建设“双一流”大学人才高地“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
”一所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和其背后拥有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密 不可分。
作为云南唯一一所“双一 流”建设高校,近年来云南大学深 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2015年11月 开始筹建的生命科学中心,经历了 人才和设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 过程。
该中心建设不仅为云南大学 建设生命与分子科学学科群提供了 强有力的支撑,也成为云南高校招 才引智的成功范本。
用真心真诚吸引人才“求贤若渴,引而不竭。
”能 够促成中科院两位“国家杰出青年 科学基金获得者”与云南大学结缘的,与云南大学主要领导“三顾茅庐”请贤的诚意关系密切。
2015年5月,在全国细胞稳态调控机制方面颇有建树的杨崇林教授来到云南,打算在云南建设自己的实验平台。
杨崇林见到了时任云南大学校长的林文勋,并对林文勋关于生命科学学科未来发展的见解很是赞同。
由于客观条件的诸多限制,杨崇林没有立即接受林文勋邀其加盟云南大学的邀请。
“我走之后,校领导跟我多次联系,让我再来云大看看。
”杨崇林清楚地记得,2015年8月的一天,原定下午4点抵达昆明的他,因为航班延误直到晚上10点才抵达酒店,林文勋等校领导一直在酒店大堂等着他。
这件事让杨崇林颇为感动,也坚定了他要在云南大力发展生命科学的信心。
情感可以传递,方式方法同样可以传承。
在担任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期间,杨崇林积极筹建了生命科学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
目前中心的17名研宄员,全部拥有博士学位,且均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
在谈及如何把这些高层次人才引入云大,杨崇林笑着说:“用林校长教给我的办法嘛。
”“你看云南的气候多好,校园里这么美丽的樱花还不能把你征服吗?”2018年底,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副研究员陈严来云南大学参观,杨崇林成了他在云南的“兼职导游”。
通过几天的相处,陈严对云南印象深刻:这里有温暖的气杨崇林教授指导学生做科研张建教授指导学生做科研44#4 i f f2019-12I S先锋经验候,还有能像气候一样给人温暖的 领导。
云南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模板】

云南⼤学关于修订本科⼈才培养⽅案的指导性意见【模板】云南⼤学关于修订本科⼈才培养⽅案的指导性意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才培养提出的标准和要求,在总结2009年以来我校⼈才培养模式改⾰取得的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关于全⾯提⾼⾼等教育质量的若⼲意见》(教⾼[2012]4号)、《云南⼤学“⼗⼆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推进本科⼈才培养模式改⾰,着⼒提⾼⼈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要求,结合学校建设“中国⼀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平⼤学”的建设⽬标,经⼴泛调研,现就本科⼈才培养⽅案修订⼯作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指导思想以建设“中国⼀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平⼤学”为⽬标,遵循⾼等教育教学和⼈才培养规律,以特⾊发展为导向,以提⾼质量为核⼼,按照“育⼈为本、德育为先、能⼒为重、全⾯发展”要求,着⼒推进协同育⼈、科研育⼈、实践育⼈和⽂化育⼈,构建“知识、能⼒、⼈格”三位⼀体的育⼈体系,培养学⽣的学习能⼒、创新能⼒、实践能⼒、交流能⼒和社会适应能⼒,造就“基础厚、素养⾼、能⼒强、潜⼒⼤、全⾯发展”的⾼素质专门⼈才和拔尖创新⼈才。
⼆、基本原则(⼀)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既要继承我校悠久厚重的优良教学传统,继承以前⼈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成分,⼜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才培养的需要,深化改⾰和创新。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既要坚持对全校教学的总体规定,坚持对⼈才培养的共性要求,⼜要突出各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倡导学⽣个性⾃由发展。
(三)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既要按照专业⼈才培养的⽬标要求,进⼀步切实抓好专业教育,⼜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全⾯培养。
(四)基础性和适应性相结合。
着⼒加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适应性,进⼀步拓宽专业⼝径,提⾼学⽣适应能⼒;在⾼年级加强专业⽅向的灵活性,增强学⽣就业、创业能⼒。
(五)四个育⼈相结合。
发挥综合性⼤学多学科优势,凸显专业特⾊,有序推进实践育⼈、科研育⼈、协同育⼈和⽂化育⼈,构建“知识、能⼒、素质”三位⼀体的⼈才培养体系。
云大一流大学方案重点建设5个学科或学科群

云大一流大学方案重点建立5个学科或学科群《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建立》(以下简称《方案》)日前在该校官网正式,根据《方案》,云南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建立的总目标是建立成为一所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
《方案》提出,云南大学学科建立近期目标要通过3年建立,民族学、生态学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生物学、化学、政治学和边疆研究等假设干领域到达国内一流水平;中期那么适应学科开展趋势,着力推进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理学、工学等学科门类的穿插集成,积极开展信息、通信、材料、大数据等新兴学科,民族学、生态学等进入国际一流行业;远期目标那么是假设干学科或学科领域跻身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建成具有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的一流学科体系。
根据《方案》,云大将重点建立民族学一级学科、高原山地生态与地球环境学科群、边疆治理与地缘政治学科群、生命与分子科学学科群和天文学一级学科5个特色鲜明、优势显著、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学科或学科群。
所建学科不仅立足云南民族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地处边疆和紧邻南亚东南亚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而且学科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
根据《方案》,云南大学将改革招生考试制度,以“‘高考+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为依据,建立本科多元录取模式。
并推行“申请-专家推荐-考核”相结合的研究生综合评价制度改革,加大专业能力考核权重,建立“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机制。
此外,云大还将建立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全员参与的优质生源基地,建立“先修课程体系”,建立有利于一流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评价机制,着力提升生源质量。
《方案》表示,要将云大建立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将分3步走:到202X年,学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假设干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建成全国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到2030年,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影响力等领域享有卓越声誉,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双一流”建设视域下云南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双一流”建设视域下云南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析作者:何云玲邓福英来源:《高教学刊》2020年第31期摘要:“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而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
通过阐释新加坡全球化城市发展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唯才是用、教学工厂、少教多学等有利于促进学生实现生活性适应和学术性适应。
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为云南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提供案例借鉴,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的角度给出几点启示:应从国家、学校、学生三个层次重新审视和定位教学目的,探索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教学目标;必须将教学内容进行精准设计与开发,改革课程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特点;必须正确和深度认识智慧教室这一新教学手段的适用性。
深入剖析国内外一流大学先进的教学措施与教育经验,对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及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双一流”;高等教育;国际化;教学能力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1-0018-04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but also the trend of the world's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By explain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 strategy of global urban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it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students to realize life adaptation and academic adaptation by using talents only, teaching factories, teaching less and learning more. Drawing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Singapore, this paper provides cases for Yunnan Universit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and gives some inspi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ability. It is necessary to re-examine and positioning the teaching purpose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country, the school and student, explore the teaching goal consistent with own development. The teaching content must be precisely designed and developed,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should be reformed to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The applicability of wisdom classroom, a new teaching method, must be understood correctly and deeply.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education experience and teaching construction measures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building high-quality teachers.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teaching ability“雙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继“211”工程和“985”工程后高等教育领域确定的又一重大决策和国家战略,这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1]。
云南大学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

云南大学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张俊一、云南概况1,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同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同老挝、越南毗连,全境东西最大横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0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八位。
全省土地面积中,山地约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盆地、河谷约占6%。
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76.4米。
云南云南从整个位置看,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连位于辽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东南亚半岛,处在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控制之下,又受西藏高原区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1996年末云南省总人口达到4041万人。
数民族人口超过1360万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口的3个省、区(广西、云南、贵州)之一,少数民族人口仅次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
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民族有25个。
其中白、哈尼、傣、僳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是特有民族最多的省份。
云南为中国三大林区之一,森林面积达953.3万公顷(1991年底),森林覆盖率达24.9%。
植物种类繁多,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植物类型都有分布,全国近3万种高等植物,云南有一半以上。
丰富的植物资源中,有许多珍贵、稀有、速生、优良品种,有众多经济林木果品,有品种繁多的芳香植物、药用植物、观赏植物,被誉为“植物王国”、“香料之乡”、“药材宝库”、“天然花园”。
云南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
仅脊椎动物种数就占全国的53%,鸟类种数占全国的65%。
而且云南动物种类多,分布广,特有种多,稀有动物多,是一个世所罕见的天然动物园。
云南矿产资源异常丰富,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种有用矿种中,云南找到了113种,尤富各种有色金属矿藏。
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争创世界一流——深入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

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近日,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三部委)印发。
经国务院批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更新公布,新一轮建设正式启动。
三部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支持机制。
《若干意见》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中央人才工一稿多投是指将同一篇论文或只有微小差别的多篇论文投给两个及以上期刊,或者在约定期限内再转投其他期刊的行为。
一稿多投的表现形式包括:a) 将同一篇论文同时投给多个期刊。
b) 在首次投稿的约定回复期内,将论文再次投给其他期刊。
c) 在未接到期刊确认撤稿的正式通知前,将论文投给其他期刊。
d) 将只有微小差别的多篇论文,同时投给多个期刊。
e) 在收到首次投稿期刊回复之前或在约定期内,对论文进行稍微修改后,投给其他期刊。
f ) 在不做任何说明的情况下,将自己(或自己作为作者之一)已经发表论文,原封不动或做些微修改后再次投稿。
——摘自《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 T 174—2019)》不端行为界定:一稿多投小知识科研平台协同对接,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六是提升国际合作交流水平,探索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双向交流的留学支持新机制,提升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主动承担涉及人类生存发展共性问题的教育发展和科研攻关任务。
七是优化管理评价机制,完善建设成效评价体系,探索分类评价与国际同行评议,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反映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多元多维成效评价体系,优化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条件的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建设高校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努力建设中国一流和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努力建设中国一流和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16年第03期《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发布实施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云南大学牢牢抓住“211工程”三期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建设的契机,以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动力,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深入推进了“综合创新战略”“人才强校战略”等,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科研水平、服务能力和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既定的发展目标,实现了学校的又好又快发展。
1.学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学校按照“巩固文理,完善管理,发展工学,拓展医农”的学科建设思路,不断完善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实施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全力实施学科建设“三五工程”,即打造五大学科高地,建成五大学科集群,培育五大学科新优势,致力于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
通过建设,实现微生物学、化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民族学、政治学、生态学、微生物学4个学科进入国家学科评估排名前10。
继续实施基础学科振兴计划,加大基础学科建设投入,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在基础学科领域内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的全覆盖。
继续推进学科区域建设,形成了“生物学—特色资源利用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学—农学”“民族学—社会学—民族文化产业管理学”和“中国史—国际关系—中国边疆学”三大学科区域的建设新格局;启动了国际关系大学科群建设,整合校内现有学科资源,文理并进,构建全国体量最大的国际关系学科体系。
2.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机制,稳步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涵盖11大学科门类、89个本科专业,新增3个小语种专业,形成“校—省—国家”三级试点专业综合改革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支持云南大学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意见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精神,为支持云南大学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深化改革
(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把云南大学列为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单位。
支持云南大学编制管理改革,实行人员总量管理,实施动态调整,报省委编办备案。
支持学校自主聘用和解聘工作人员,实施预聘长聘制,对特殊岗位和特殊人才,采取考核等形式进行聘用。
支持学校在编制、职数和人员总量内,实行人员调配备案管理,简化审批流程。
支持学校自主设置内设机构,自主确定岗位设置方案和聘用管理办法,试点推行管理人员职员职级制改革。
支持学校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改革,放宽评审范围、评审次数和评审权限,实施评审结果备案制。
支持学校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核定绩效工资水平和总量,自主确定绩效工资结构和分配方式,实施动态调整。
(责任单位:省委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教育厅,云南大学)
(二)深化采购制度改革。
扩大学校采购自主管理权限,支持学校创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服务模式。
支持学校自行组织
采购,自行选择科研仪器设备评审专家,利用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开展网上竞价采购。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教育厅、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云南大学)
(三)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
支持学校在科研运行保障、经费管理、绩效评价、成果转化、收益处置等方面改革。
支持学校按照项目科研周期统筹使用省级科研经费。
支持学校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科技奖励;在省级科研项目、创新团队、智库、科技人才、科研平台和优秀成果等评选中给予支持。
支持学校开展省科技计划项目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实行预算编制、项目受理、立项评审、预算执行、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绩效评价、成果汇交等全流程专业化项目管理。
(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省社科联,云南大学)
(四)深化外事管理体制改革。
支持学校深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积极争取授权云南大学自行审批本校教学科研人员(省管干部除外)执行学术交流合作任务,出具有关任务批件办理因公护照及签证。
支持云南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机构合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研联合攻关,全面提升云南大学的国际化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责任单位:省外办、教育厅,云南大学)
(五)深化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支持学校创新学科建设
组织模式,设立“学科特区”,赋予“学科特区”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更大的权限,充分激发学科建设活力。
创新考核评价机制,以提升学科的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建立符合一流学科建设的考核评价标准和自我评价调整机制,充分调动“学科特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云南大学)
二、加强条件保障
(一)加大经费投入。
完善政府、学校、社会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
省财政2018—2020年投入不少于2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云南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云南大学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整合各类资金,制定完善的资金规划和年度使用计划。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云南大学)
(二)加强资源整合。
统筹考虑云南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推进云南大学与省内有关高校的整合,支持云南大学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提高学校吸纳社会资源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共建一流大学。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云南大学)
(三)加快平台建设。
根据云南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际需要,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引进、科研平台建设、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特事
特办,优先审批。
(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昆明市人民政府,云南大学)
三、强化管理考核
(一)强化绩效管理。
支持云南大学强化目标导向和实绩考核,健全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绩效评价机制,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对建设目标、建设内容、改革任务、实施进展、预期成效等进行常态化监管,形成激励约束机制。
(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云南大学)
(二)强化目标考核。
支持云南大学根据建设目标和任务,建立“年度报告、中期评价、终期考核”的评价机制,完善过程管理和动态考核评价办法。
以人才培养成效、师资队伍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着力提高云南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成效。
(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云南大学)
四、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云南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省人民政
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省委组织部部长、省人民政府分管领导等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云南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的决策部署,研究制定总体规划、重大政策,统筹协调解决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各地、有关部门要结合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精神,明确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措施,广泛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云南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云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营造良好环境。
云南大学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聚焦建设和改革重点任务,分步组织实施,把云南大学建设成为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