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内容诵读15篇

国学经典内容诵读15篇

国学经典内容诵读15篇国学经典内容诵读(精选篇1)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先辈们为祖孙后代留下了许多国学经典,如:《唐诗》《宋词》《论语》等,都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

小时候,我住在老家时,爷爷也总是坐在竹椅上教我读《唐诗》和《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这一老一小的声音总是从老家书房里传出。

后来,在我四岁时,父母把我接回了城里。

我在那里没有朋友,爸爸妈妈怕我寂寞,便给我买了很多少儿版的书籍。

从此,书成了我童年时期的重要伙伴。

随着年岁的增长,读书已成为我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

我读过的书越来越多,逐渐也把书从少儿版变成原著。

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读书要懂得复习,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学习更深的知识。

我小时不动这个道理,经常看书只是一看而过使我对这些知识映象并不深刻,但在看《论语》时明白了这个道理,让我从书中得到了不少东西。

《唐诗》是唐代的一部诗歌总集。

里面的诗歌首首都富有哲理。

单看这里面的诗就可以看到大半个中国的宏伟景象。

每当夜晚我站在窗前,望着一轮明月,便会不禁念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再看看小路上散步的爷孙,孩童看到了月亮,大喊道“爷爷,快看快看!盘子跑到天上去了。

”那位爷爷听了孙儿的话大笑了起来也不作解释。

看到这一幕我也想起当年的我亦是如此。

正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大概每个小孩子小时候都会把月亮当作盘子吧。

诗描绘了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象。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等闲识得·东风面国学经典内容诵读(精选篇2)书就像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带我走向神秘的知识殿堂;像一杯清香的绿茶,沁人心脾,带给我奇妙的享受,回味无穷;它也像一对美丽而神奇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蓝天上自由翱翔,领略文字的魅力…我对书有一种莫名的好感。

我记得从牙牙学语的时候,我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的时候,我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时候总是看幼稚的童话,缠着妈妈给我讲我觉得很神秘的故事。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古诗文100篇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古诗文100篇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一一、幼儿园阶段国学经典:注音版的《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百千"及",要求以普通话注音,"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让孩子从小就把"三百千"完整地记忆,准确地诵读,获得基本的文化熏陶,得到规范的语言训练,对祖国对家乡有基本的感性的认识和爱。

二、小学阶段小学一二年级:(一)国学经典: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音版的《弟子规》有计划地复习诵读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二)古典诗词:《咏鹅》《草》《静夜思》《春晓》《清明》《一去二三里》《悯农》(其一)《江上渔者》《江南》(汉乐府)《江南好》(词)《风》《咏柳》《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村居》《悯农》(其二)《游子吟》《游园不值》《枫桥夜泊》《春日》《回乡偶书》《敕勒歌》《山行》《梅花》《江雪》《长歌行》(汉乐府)(三)简要说明:有序重复,循序渐进,要巩固幼儿阶段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完成注音版的《弟子规》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渐悟词义句义,但不讲解,不分析。

古典诗词的诵读要特别注意"口诵心惟",要学生能背诵,还能够大概地理解其意思,以"三看三抓三品"的原则指导学生诵读。

"小学三四年级:(一)国学经典: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释版的《弟子规》的诵读理解。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朱子家训》《学庸论语》《孟子》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笠翁对韵》(二)古典诗词:《江雪》《忆江南》《绝句-迟日江山丽》《小池》《江南春》《塞下曲--林暗草惊风》《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早发白帝城》《夏日绝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滁州西涧》《寻隐者不遇》《题西林壁》《望天门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乐游原》《秋浦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七步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送元二使安西》《题临安邸》《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鹿柴》《赠汪伦》《宿建德江》《古朗月行》卜算子【宋】刘克庄"片片蝶衣轻" 浪淘沙【南唐】李煜"帘外雨" 虞美人·听雨【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 守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三)简要说明:有序重复,循序渐进,要巩固一二年级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完成注释版的《弟子规》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通晓其义,可以适当讲解,适当讨论。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诵读内容国学经典诵读篇目篇一【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注释】(1)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

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2)克:能够。

(3)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4)顾:思念。

是:此。

明命:光明的禀性。

(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

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

(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译文】《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

”《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

”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有关国学经典(精篇二《三字经》涵盖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及伦理道德,言简意赅,非常方便学生学习,具有传授知识和传播伦理道德观念的双重功能,三字经在中国古代蒙学教材中,是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也因此被称作“蒙学之冠”,全文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字句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比较适合一年级的新学生,通过学习他们可以认识一些字以及多音字等一些基础知识,若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将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本学期二年级学习《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

北宋千字文被视为狮子教育的重要一环。

它不是简单的担子堆积,而是咏物咏事、条理分明、通顺可诵的韵文,其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因而便于识读。

《千字文》短短千字,字不重复而能做到包罗万象又颇具纹理,难能可贵。

二、教学重难点。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千字文和笠翁对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一)经部选篇1。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2。

《礼记·中庸》选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二)史部选篇3.《史记·鹖冠子》选段魏文王问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王曰:“可得闻邪?”扁鹊曰: “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4.《山海经·南山经》选段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

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三)子部选篇5。

《孟子·公孙丑下》选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6.《荀子·劝学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经典诵读(四):
尽忠职守: 1、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译文:谦虚谨慎,尽心尽力,至死方休。

诚实守信: 1、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出自(先秦)《礼记儒行》译文:不要把金玉当作宝物,忠诚与信用才是宝。

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出自(汉)王充《论衡感虚篇》译文:人的真诚所达到一定的程度,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3、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出自(先秦)《诗经小雅》因为自身讲求诚信,所以对他人无所愧疚,对上天也无所畏惧。

4、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出自(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译文:诚是自然规
律,追求诚是做人的规律。

经典诵读(五):
诚实守信: 1、大丈夫以信义为重。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译文:大丈夫
是十分推崇忠义诚信的。

2、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出自(先秦)《战国策秦策
一》译文:路上既不会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百姓也不会违背法律和道德去
获取物质利益。

这才是天下大治的境界。

3、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译文:说话办事,诚信在先;欺骗与胡说,那怎么可以呢, 4、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

出自(唐)李白《唐诗纪事卷十八》译文:大海可以
干枯,山岳可以倒塌,许下的诺言始终不可改变。

5、君子诚以为贵。

出自(先秦)《礼记中庸》译文:君子把忠实诚信看得非常重要。

十册国学经典主题诵读

十册国学经典主题诵读

卜册国学经典主题诵读卜册国学经典主题诵读一、人与动物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庄子逍遥游》(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

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

鲲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上的云。

)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u)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一一《庄子》(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然而对于鱼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了,两条鱼也要回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一一《老子》二、艺术魅力1、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学记》、(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

)2、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青松。

一一曹植《洛神赋》(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象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三、人生感悟1、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勤于学习就像春天的禾苗一样,看不到它增高,实际上它每天在长高•放下学习好比磨刀的石头,看不到它变薄,其实石头每天都在变薄•)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四、民风民俗1、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范文(通用6篇)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范文(通用6篇)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范文(通用6篇)国学经典诵读篇目篇一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1)“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

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

犹人,与别人一样。

(2)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

(3)民志:民心,人心。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

”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这一段以孔子谈诉讼的话来阐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强调凡事都要抓住根本。

审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这正如“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道理一样。

审案和卖药都只是手段,或者说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强体质不再生病才是目的,或者说才是“本”。

说到底,是一个教化与治理的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

正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

本末的关系如此,终始的因果也一样。

从哲学命题的角度来看,本末是本质论,终始是发展观,千古哲学的两大范畴在《大学》这篇儒学的入门读物中以轻轻巧巧的八个字对仗而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再以八个字加以干净利落的解决:“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真是语言极度简洁而蕴含无比深刻,显出“经”的本色。

获得知识的途径国学经典诵读篇目篇二《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在《南齐书·王敬则传》中说:“檀公(檀道济)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至今都非常实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作者杨南柯,秦朝咸阳人。

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

国学经典诵读名篇

国学经典诵读名篇

国学经典诵读名篇广义国学是指中国历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记载,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

狭义国学则是指中国古代学说。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国学经典诵读名篇,欢迎大家参考!1.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6.咏怀(阮籍)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国学基本概念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中国古代国学包括经、史、子、集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诵读——《论语》
一、学而
1.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二、为政
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8.子曰:“由,诲(huì)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10.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11.子张学干禄(lù)。

子曰:”多闻阙(quē)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dài),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yú)矩。


15.子曰:“君子不器。


1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三、八佾(yì)
17.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8.子谓韶(sháo):“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9.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四、公冶长
20.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ū)也。

于予与何诛(zh ū)?”
2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2.子曰:“十室之邑(yì),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3.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五、里仁
24.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5.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27.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8.子曰:“君子欲讷(nè)于言而敏于行。


29.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30.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3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3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pèi)必于是。


国学经典诵读——《中庸》(节选)
天命之谓性,率(l ǜ)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shèn)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shèn)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yǐ)乎!民鲜(xiǎn)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家国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节选)(1-6章)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
《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