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影片赏析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精选6篇)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我的父亲母亲影评精选(一):《我的父亲母亲》就是这样一部影片,一出场,就是暗沉寒冷的天气,一丝寒意从心底慢慢渗透每道骨头。
黑白的画面,穿着厚棉袄的人们,纯朴厚实的气息从画面上吹落下来,沉积在我的内心里。
父亲死了,儿子赶回来为父亲办丧事,而母亲,年老了,仍固执地亲自把相濡以沫几十年的丈夫抬回来。
这黑白暗沉的色彩一转,回忆兜兜转转而来,明朗欢快俏皮的绿色铺天盖地地倾泻下来。
四十多年前的偏僻小村庄,贫瘠落后,但是孩子们向往知识,姑娘们向往感情,村民们期望下一代有出息,于是,一个高大英俊的城里男人出此刻这座村庄里。
他是坐一辆马车来的。
下车后,无数的村民们翘首仰望这个象征着知识和礼貌的男人。
笔挺的中山装,短短的盖分头,干净的笑容。
他回过头去,一个女孩清亮的眸子紧紧追随着他的身影。
那是母亲第一次见到父亲。
第一眼看到父亲,便喜欢上了。
父亲在乡村唯一的一所学校教书,吃的饭是村民们弄得。
而母亲为了让父亲吃上她煮的饭菜,每次都用同一个白底青花纹的碗,并在不远处窥视父亲是否吃了她煮的饭。
那样等待心爱的男人的场面,那样纯朴执著的感情,它们像一根线,牵引着画面不断变换。
母亲开始了每一天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因为那口井靠近村小学,能够看见父亲的身影。
母亲不停踮足回望,而父亲,也带着有点傻的笑容望向母亲。
没有剩余的话语,只有柔情脉脉的眼神。
章子怡美得几乎让人不敢呼吸。
太清纯的美,太清亮的眸子,似乎不存在这个世界上。
世外桃源的平原,微微倾斜的山坡,一向蜿蜒着,起起伏伏,百折曲回。
父亲送学生回家,母亲守候在父亲必经之路,一看到父亲的身影,立即提起篮子,开始了追逐父亲的行程。
最后,有一天,他们应对面相遇了,父亲对母亲简单说了几句话,母亲就欢喜得忘掉了整个世界,篮子丢落在地。
她跑回去,对父亲一笑,像一只小鹿一样欢快地奔跑在山坡上。
这并不是影片的高潮,却让我感动至极。
怀着爱慕的情绪,忐忑不安地在路边守候心爱的人,这样的场景,或许我们每一个初恋的人都经历过。
简析《我的父亲母亲》

简析《我的父亲母亲》首先从《我的父亲母亲》的主题来分析。
《我的父亲母亲》最突出的主题就是“我”的父亲和母亲的爱情,以这个主题又引发出亲情和责任这两个主题。
在这两个次主题的渲染下使“我”的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更加真实和感人。
影片以“我”听说父亲去世,然后乘车回家为开始。
在这之后到“我”讲述父亲和母亲的爱情经过之前,这一大段都是在讲述我对母亲的孝敬之情。
首先是“我”安慰母亲,之后是母亲坚持把父亲抬回家,让父亲走一回老路,刚开始时“我”觉得这样太麻烦,后来出于对母亲的考虑,不惜花钱雇人以满足母亲对父亲的最后的愿望,母亲要织布,我怕母亲身体不支,便说要去工商社给母亲买一块布,但最后还是拗不过母亲,便背着织布机给母亲修织布机。
从这些地方看出“我”对母亲的孝敬之情。
当然在这中间我们也可以看出乡亲邻里之间的那种感情,在平淡中却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另外在这中间我们也可以得知父亲对乡村教育的那份责任,这份责任在后面“我”讲述父亲母亲的爱情经过时也会提到。
可以说父亲的这份责任感也贯穿于这部作品的始终,使这部影视作品更有韵味。
然后就是“我”讲述父亲和母亲的爱情经过。
这是这部影视作品最突出的主题。
母亲十八岁,父亲二十岁时,一架马车把父亲拉到了三合屯,母亲对父亲一见钟情,于是母亲和父亲的爱情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整部影视作品有差不多三分之二的内容都在讲述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故事。
前面也说过父亲和母亲的爱情中也伴随着父亲的责任感。
他对学生的责任感使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其实很难简单的说这部影视作品最突出的主题是什么,父亲和母亲的爱情中间又有父亲对这个乡村教育的责任感,并且这份责任感贯穿于作品的始终。
而这部作品又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在写“我”对母亲的孝敬之情,在这个时间段里又有母亲对父亲的爱和其间夹杂的父亲对这个乡村教育的责任感。
因此我更愿意这么说这部影视作品不是简单的讲述爱情的作品,而是在那个社会背景下的爱情和责任互相交织的一种感情以及“我”对母亲和父亲的孝敬之情。
影片鉴赏《我的父亲母亲》

影片鉴赏——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影片《我的父亲母亲》通过描述主人公的父母相、识相恋的过程。
体现了在那个年代中,人与人之间那种单纯、淳朴的感情,全片没有过多的语言描述,更多的是运用色彩、画面、镜头和景别来传达影片所要表达的情感。
传达给人们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平凡却又真挚,坎坷而执着的爱情故事。
该片从总体故事情节上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描述了“我”在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之后匆匆赶回家,此时的母亲非常伤心,希望可以将父亲从县里的医院抬回来,但是乡亲们觉得为难,希望“我”可以好好劝劝母亲。
第二部分主要是回忆的情节,讲述了父亲和母亲初次见面、母亲送公饭、父亲第一次到母亲家吃派饭、母亲在山林中追赶渐行渐远的父亲、母亲好几次痴痴地等父亲以及他们最后终于在一起了。
第三部分从回忆又转到现实中,母亲坚持要把父亲抬回来并要亲自织遮棺布,“我”再次和村长商量,最后决定按母亲的意思办。
父亲的后事办完了,“我”希望母亲跟我去城里住,但是母亲却要守着父亲呆了一辈子的地方。
“我”为了完成父亲未了的心愿给学生们上了一课,而且用的就是父亲当年上第一堂课时的教材。
至此影片结束。
《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技术主义与写实主义相结合的影片,这种双重结合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色彩、镜头、仪式感。
影片整体呈现两种色调,黑白和彩色。
现实的部分画面是黑白的,而回忆部分的画面是彩色的。
父亲刚刚去世,“我”和母亲的心情非常不好,尤其是母亲沉浸在打击中无法自拔,再加上母亲与乡亲们的意见不统一让我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黑白的画面把这种极度沉闷忧郁的气氛表现的恰到好处,使得影片的基调和故事情节相吻合。
回忆的部分画面是彩色的,而且大量的采用黄、红两种颜色,道路两旁的树林呈现出一大片黄色,而母亲那件标志性的红棉袄则格外显眼,这两种颜色相互衬托使得画面唯美而浪漫。
这种大黄和大红的颜色也正是父母爱情的颜色,纯洁而神圣,同时还映衬出母亲当时心里的羞涩、甜蜜、喜悦之感。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家庭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真实故事。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真实的人物塑造,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牵挂。
首先,影片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主人公们的内心世界。
影片中的父亲母亲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展现出了坚韧和勇气,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家庭的无限关爱和牵挂。
这种真挚的情感让人感动不已,也让人对家庭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影片通过真实的人物塑造,让观众深入地了解了主人公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影片中的父亲母亲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时,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家庭的无私奉献。
这种真实的人物形象让观众感受到了主人公们的成长和变化,也让观众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最后,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真实的人物塑造,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牵挂。
影片中的父亲母亲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展现出了对家庭的无限关爱,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家庭的责任和担当。
这种家庭的温暖和牵挂让观众感受到了家庭的重要性,也让观众对家庭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总的来说,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真实的人物塑造,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牵挂。
影片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和真挚的情感,让观众对家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更是一部让人深刻思考和感悟的作品。
——浅析影片《我的父亲母亲》

电影中的爱情——浅析影片《我的父亲母亲》《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爱情,亲情,家庭交织在一起的电影,描写了我的父亲母亲从相识到相爱的故事。
影片以父亲病逝“我”被村长叫回家开始借写商量为父亲办丧事母亲一再要求将父亲抬回来展开。
以我的个人话叙述介绍了父亲母亲的爱情故事。
影片内容深刻感人将解放初期男女自由恋爱描写的十分精彩。
1、影片的主题。
全片通过对我的父亲母亲爱情的描述表达了导演对美好真挚爱情的歌颂,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民教师特别是对执教在边远地区默默奉献的人民教师的歌颂,他们为教育事业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令每一个观看这部影片的观众感动不已。
同时在故事中运用不少民风民俗,表现了我国早期或说不少偏远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如父亲去世后母亲坚决要将他抬回的老传统,织布机的出现,盖房或打井要女子离的远一点否则对她们不好等等。
这些情节的设置都体现了农民或是偏远地区人民生活的淳朴,真实再现了那一时期人民的生活状态。
情真且饱满,朴实而不做作。
2、影片的结构。
本片的结构总体上是一个大插叙。
插叙的部分是影片的主体内容,采用最常见的顺叙结构。
以“我”的画外音陈述为线索,将从母亲和父亲的初次相遇,父亲回城,母亲病倒,父亲二次回城,最后父亲母亲终于在一起这段“爱情长跑”以回忆录的方式呈现。
影片主要围绕母亲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为主要的表现内容,父亲的形象和行为则主要是作为侧面表现。
其中穿插了织红,送工饭,吃派饭这些简单的情节来推动故事发展和情绪积淀。
而在插叙之外,也就是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也依然是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将我听到父亲死讯归来到最后我临走之前在老教室里上课这一连串的内容顺叙呈现,而在这其中,也是把笔墨的重心更多地落在了母亲的身上,这样就形成了影片结构的浑然一体。
3、影片的镜头分析。
影片当中,整个叙事都像是清泉一般,缓缓的流动着。
冰冷的现实与美丽的初恋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无疑在凸显主题这一方面相得益彰。
从一张父亲母亲的合照开始讲述,运用闪回,把现实和过去连接起来,形成心理的现实世界。
《我的父亲母亲》电影鉴赏

《我的父亲母亲》电影鉴赏
《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这部电影以乡村男孩的爱情为主线,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珍贵的人性之美。
影片的主题是爱情,通过乡村男孩石柱与城市女孩青花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现了纯真、坚定、无私的爱情。
影片中的每个细节都被处理得恰到好处,使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爱情的伟大和力量。
影片中的视觉元素也十分出色。
在场景选择上,导演运用了乡村、山区等自然景观,以及传统的民族服饰和建筑,营造出一种质朴、自然、和谐的氛围。
在视觉特效方面,影片中青花画画的过程以及石柱追赶火车的场景都让人印象深刻。
这些场景通过精湛的视觉表现,将情感和故事情节完美地呈现给观众。
影片中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
背景音乐优美动人,与影片的情感走向相得益彰。
特别是主题曲《爱无界》,歌词深情款款,让人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坚定。
在人物塑造方面,影片中的角色形象鲜明,性格各异。
石柱的坚韧、执着和纯真,青花的善良、温柔和坚定,都让观众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两人的感情发展也从最初的相互吸引到后来的生死相依,表现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总的来说,《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乡村男孩与城市女孩之间纯真、坚定、无私的爱情。
影片中的视觉元素、音乐和人物塑造都十分出色,让观众感受到了现代社会中珍贵的人性之美。
相比其他同类型的电影作品,《我的父亲母亲》更注重情感的真实展现和细节的刻画,让观众在感动中体味爱情的伟大和力量。
这部电影不仅值得一看,更值得珍藏和回味。
我的父亲母亲 影评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令人深受触动的电影,它以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观众。
影片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主要围绕着一个父亲和一个母亲的生活展开。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爱、矛盾和牵挂。
首先,影片的演员表现非常出色。
主演们将角色演绎得非常自然和真实,让人感受到他们所扮演角色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父亲和母亲之间的情感纠葛,让人感到心痛和感动。
他们的表演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复杂。
其次,影片的剧情设置非常贴近生活。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能触动人心。
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矛盾和和解,让观众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家庭。
观影过程中,让人不禁思考家庭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最后,影片的情感共鸣点非常多。
无论是父亲对孩子的期待,还是母亲对家庭的付出,都让观众感同身受。
影片中的情感细腻而真实,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地被感动和触动。
总的来说,《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家庭题材电影。
它以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与矛盾。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影片所传达的情感,更能够在内心深处找到共鸣。
这部电影值得观众去品味和细细品味。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第一篇:《我的父亲母亲》影评情祭———赏析《我的父亲母亲》在跨越新世纪的时候,张艺谋导演为我们奉献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融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体的“诗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海明威曾说过:“世界上只有爱情和战争值得一写。
”法国著名导演克劳德·勒卢什说:“我认为世界上只有爱情值得一拍。
”初恋是人生最美最难忘的记忆,或美好或忧伤。
虽然现代人对爱情的看法和观点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那种纯纯的爱情还是很多人都向往的,特别是每个人的初恋。
在我们八十后的这一代人里,已经很少有这种爱情了。
张艺谋导演在世纪之交用怀旧的姿态向我们这一代讲述了自己父辈那个年代的爱情。
那个年代已经结束,随之那种爱情也不复存在。
在对时代进行缅怀的同时,又是对古典爱情的一次情祭。
本片先在2000年的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银熊奖”。
随后又在国内外获奖无数,再多的奖项也比不上我们对他的喜爱。
《我的父亲母亲》向大家讲述了一段纯粹的、纯朴的、纯真的、纯情的爱情故事。
影片一直在颂扬这种爱情,情祭这种爱情,质疑和反省现代城市文明。
其中又包含着尊师重教的主题,为乡村教师唱响赞歌。
儿子在城里工作,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家奔丧。
奔丧期间,儿子充分感受到了纯朴的乡情和母亲对父亲深挚的怀念,让儿子想起了听说过的父亲与母亲的爱情故事:年轻时母亲是村里的美人,与来村子教书的年轻老师——父亲,一见钟情。
母亲用家传“青花瓷碗”为记号,为心上人送最好吃的“派饭”,通宵为他织“红”,每天聆听他的朗诵声,偷偷看他送学生放学……父亲和母亲相爱了。
然而父亲被打成“右派”被带走,母亲就一直在回村子的路上等待父亲回来……影片采用了时空交叉式叙事结构,分为现在、过去、现在再到过去。
表现现在已过去分别用了黑白与彩色的画面。
人们在彩色的过去时画面中追怀,在黑白的现在时画面中感伤。
第一段现在时主要讲了父亲离世后,母亲对父亲这种40多年不变的爱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的情祭《我的父亲母亲》影片分析
《我的父亲母亲》可以说是一部诗电影,在几乎没有什么剧情的空间里勾勒出对爱情的礼赞颂歌,象音乐一样,或者说象歌剧一样(是否是《图兰朵》让张艺谋更深的感触到歌剧的篇章段落),在一个非常优美的爱情旋律中跳跃着由情节、细节构成的音符,张艺谋就象帕瓦罗缔般咏唱着心中的爱情图腾。
影片简单的剧情是:
师范大学毕业而没当教师的我回乡给当山村小学教师的父亲办丧事,母亲坚持要从县医院给父亲抬棺回乡安葬,于是我回想起村里人流传的我的父亲母亲的爱情故事。
影片用两种色调讲述现在的和过去的故事。
黑白影调,是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深知如果没有社会(国家)的责任(将纳税收入投入农村教育)、而单靠个人、群众的责任是不可能去改变中国乡村教育的冷漠的、历史的、无助的目光表述着现实世界——一个曾经贫穷的、现在还贫穷的环境里,一个曾经传诵一时的爱情让物质世界耗得人老珠黄、人去楼空,剩下的只有祭牌,就象我到父亲的小学校找我母亲的一组镜头,背景是破败学校屋顶的黑瓦,就象一座祭祠,祭祀着我们曾经重视的、却又任其失去的脊梁,在这沉重的背景中飘荡着国旗——中国人的韧性——在最偏僻的地区也能看到的国旗。
在这样沉闷的环境里,织布机缓缓的奏起了咏叹调;透过门框、镜框、窗框,在祭台上看到了那翩翩起舞的爱情——
彩色影调,讲述着过去的、传说中的、也是我心中的真实。
父亲是城里来的先生,象征着文明、未来,更是爱情的化身;母亲是村里的靓姑娘,是爱情的忠贞追求者。
影片分四个乐章来讲述母亲接先生、送派饭、吃派饭、追先生。
在优美而浪漫的暖调色彩中,展开了怀春少女情犊初开的乐章。
母亲穿着一身新红装,裹在村里的人群里,仍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先生从城里来,怀着传播理想的青春信念,坐着马车缓缓驶来,在不经意的巡视中,两双目光撞到了一起。
于
是,母亲的心开始跳动起来,在长长的旷野里,急促而愉悦的奔跑起来,两只小辫就象心中的小鹿砰砰乱撞,情动——十分传神,换下新妆、挑起水桶绕道前村的水井打水,这水、这井,亦成为爱情的源泉。
那“红”更成为爱情的祭品——“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喻性极复杂。
第二章,讲述的是母亲如何向先生传递对爱情的信息,出现了在影片中占很大分量的“青花碗”——爱情的信物。
母亲为了能让先生吃上自己亲手做的“爱情大餐”,煞费苦心、颇费周章,表现了情动少女对爱情辛苦的追寻——长镜头的追寻,在先生送学生回家的路上,母亲或前、或后的寻觅,那张清纯的面孔、跳动的小辫、弯曲的小道无一不表现出导演心中对男女情祭中对女性执着的渴望和崇拜,这与导演在自己的开山之作《红高粱》中所强调的“我的爷爷”的叛逆、阳刚、火爆的爱情宣言不同;同样的月亮,这已不是青山口,同样的麦浪,这已不是高粱地;在麦浪中站起的不是“我的爷爷”而是我的母亲,表现了导演对爱情观念的转变——对女性爱情忠贞观的崇拜。
第三乐章,是幸福的小高潮,终于、终于可以在小路上与先生相遇,幸福的母亲忘记了自己的“道具”——小筐,在旷野中扭动着幸福的背影,直到先生将小筐交到她的手中,音乐乍起,整个影片充满了活力,母亲开始准备先生到家来吃派饭,与现实阴暗的门框不同的是在阳光下的、有着生气的门框——似乎是秋菊——在变格的画面中洋溢着爱情的到来格外的幸福。
“青花碗”再次提起,成为爱情的信物;与现实不同,镜框中的人也是生动而有意味的;终于,出现了“爱情化身”的先生递出的信物——“红发卡”。
第四章,情祭。
在爱情的结局中往往会出现问题,在吃完“爱情”的上顿时,惦念着下顿的到来,母亲又换上新红妆、带上了“红发卡”,将满腔的爱情包入蒸饺中,等候着先生的到来,先生突然回城;在面临失去爱情的时候,导演希望母亲象魏敏之《一个都不能少》一样奋力去追,在奔跑、冲突中,“青花碗”打碎了,另一个信物“红发卡”自然也失去了;必须经过不断的去寻觅、去弥补,终于在“自家的院子里”(自身)找回“红发卡”、补好“青花碗”(破镜能重圆——并且可永世不在分离),“读书声的呼唤”将母亲推上了情祭的圣殿,将满是创伤的窗纸撕下,重新贴上新窗花,将岁月的尘抹去,只留下爱的文字最终在风雪中煎熬,用身体受难去历练感动上苍,唤回爱情的生命——一瞬间、以至永远……
影片没有具体地描写爱情的真实故事,而是用大量的笔墨去渲染意念的真实,包括对“爱情的是是非非”都可不考虑,只强调呼唤女性对爱情的忠贞的回归,而把影片推向高潮。
现实的高潮是“抬棺”,与《菊豆》不同的是,现实的“抬棺”(包括“教一次书”)是祭奠自己的情感意识,在世纪末的背景中尤感沧桑。
这部影片与前两部影片不同,很多地方用了摇的镜头,给人以客观审视的视觉;小学校的木栅栏的光效又给人以穿梭时光的感觉;影片是张艺谋对自身的回顾,处处都显示出张艺谋以往电影的场景、镜头以至人物,对自身的情祭,或许更深层的是一种渴望——情感的回归。
张艺谋的电影看起来比较流畅,绝少技术性的失误,而情节、细节设置又十分到位,不仅有很强的电影语言,还有很多的文化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