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与文化第二章_台湾原住民

合集下载

航拍中国第四季台湾知识点

航拍中国第四季台湾知识点

航拍中国第四季台湾知识点《航拍中国第四季台湾知识点》第一章:台湾概况在《航拍中国第四季》中,我们将带您深入了解美丽的台湾。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岛屿。

拥有丰富的历史和自然风光,台湾在第四季的航拍中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第二章:历史沿革探讨台湾的历史沿革,从先秦时期的原住民文化,到荷兰、西班牙、明朝时期的殖民经历,再到清朝时期的开发,一路追溯至日本统治时期和二战后的复杂历史。

这一章将帮助观众深刻理解台湾的多元文化根基。

第三章:地理风貌通过航拍画面展示台湾的地理风貌,包括峡谷、山脉、海岸线和丰富的生态系统。

这片土地不仅有壮美的自然景观,还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台湾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章:文化传承深入挖掘台湾独特的文化传承,包括传统工艺、戏曲表演、宗教信仰等方面。

了解台湾人民如何通过世代传承和创新,保留并发扬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第五章:现代发展聚焦台湾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从科技产业、教育体系到城市建设,呈现一个现代化的台湾。

这一章将突显台湾在全球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以及其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方面的杰出成就。

第六章:台湾美食细致呈现台湾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包括小吃、特色菜肴以及传统的烹饪技艺。

通过航拍画面和详细介绍,带领观众探索台湾独特的味觉之旅。

第七章:民众生活揭示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包括社交文化、庙会活动、节庆传统等方面。

这一章将展现台湾人民的热情、友善和勤劳,为整个岛屿增添生动的色彩。

结语:台湾之美通过《航拍中国第四季台湾知识点》的全面呈现,观众将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个独特而美丽的岛屿。

台湾,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宝库,更是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绝美之地。

希望这一季的航拍让您对台湾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热爱。

台湾原住民-简史与赛德克及达悟正名

台湾原住民-简史与赛德克及达悟正名

台灣的原住民從清代開始被統治者區分為生番與熟番。

熟番是指居住在西部平原、丘陵地區,漢化深,且向官方登記田產、人口並繳稅者。

即指能有效統治的部份,被視為大清的臣民,訓令漢人不可對其欺凌生番部份因未受統治,且漢人拓墾過程中常與生番衝突,所以清政府採阻絕與征服兩手並進。

一方面由民間在與生番交界的交通要地設隘勇線,(類防線),以民間武力阻絕生番進出,如官方行有餘力,且找到籍口時,再以武力逐一征服那時清庭曾鬧了個笑話,1871年琉球人因船難在台灣東南岸登陸,被當地生番殺害,生還者投訴大清,大清不予以理會,轉向日本人求助,日本藉口臣民受害,向大清抗議(琉球當時同為中日兩國藩屬)大清以生番不受行政治理,是化外之地推託。

於是日本人說既然那不是你行政權所屬,就不是你的國土,所以發兵攻打當地原住民大清自己承認治權不達,你日本人要發兵懲戒我大清沒意見日軍這次攻打原住民,將當地多數部落攻陷,但卻無法適應當地風土,死亡者多是死於風土病。

於是在老美介入下,與大清和議、退兵,由大清賠償了事那時對於台灣的原住民分類,純以生番。

熟番分,頂多再加上是住那邊的番,並沒學術性的系統分類,特別生番是化外之地,進去可能就會被獵人頭,根本不太可能做深入研究1895後,日人進入台灣一開始也無法有效統治中央山脈與東部的原住民日本人將生番依語言、風俗習慣與生活地域分成九族,統稱為高砂族。

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改為高山族不過不管是高砂族或高山族,事實上,並非全部生活在山區,阿美族四分之三以上在平原,達悟在小島,奇萊雅全在平原、葛瑪蘭在狹窄的海岸與丘陵間(原來住平原,被漢人與泰雅族、太魯閣族逼到小地方去)、邵族在日月潭湖岸平原區、卑南族在台東平原到週遭丘陵區,但絕大部份在平原日本人初始無法有效統治的部份主要是兩族的原住民,中北部山區的泰雅族,以及中南部山區的布農族泰雅族生性兇猛,有獵人頭習俗,居住範圍又廣佈山區布農族則多生活在2500~3500米高山,交通不便對日本人反叛最兇的是泰雅族泰雅最兇悍,但泰雅族並無酋長、頭目,是採家族制。

J10230209-陈杭--台湾原住民

J10230209-陈杭--台湾原住民

邵族
相传邵族祖先是从阿里山追 逐一只白鹿,无意间发现了 日月潭,之后举族迁往居住, 并发展出狩猎、渔捞、采集、 山田游耕等营生方式。邵族 是平埔族之一,拥有独特语 言及文化特色。
谢谢观赏
阿美族
阿美族是典型的母系社会。一直居住 在平原地带,向来是原住民中人数最 多的一族。阿美族的社会基础单位是 「家族」,也就是居住于同一屋子中 的人。每一个家族都由一位最年长的 女性出任「家长」,对内拥有行使权 威的绝对绝对力量。 阿美族人一般都自称为「板炸」有人 种、血统、同族及民族之意。阿美族 的另一个称呼是「阿米斯」。在阿美 族语汇中,阿米斯意谓「北方人」。 阿美族世居花东纵谷及海岸的狭长地 带,自古就分为不同的几个群,所以 位于南方的部族就称北方的部族为阿 米斯。
宗教信仰
台湾原住民在印度尼西亚圈内诸民族中,是受印度教、佛教、回教 和基督教等外来宗影响最少的民族 ,他们大都保存着其固有的信仰。 原住民传统的本质是精灵主义,以信仰灵的存在为中心 ,此决定了 其宗教态度,他们对神祗、精灵、死灵和妖怪之观念分明 ,大多数 的族群相信灵魂和神灵有善恶两种,人死则化为灵魂,正常死者为 善灵,凶死者为恶灵 。善灵可到天界,能保佑子孙 ,恶灵留于人间 作祟,令人生病或带来厄 。 祭仪是宗教信仰的实践,岁时祭仪以粟为中心而展开农耕仪礼 ,中 间掺杂捕鱼和狩猎活动。生命礼俗有出生、命名、成年、结婚、丧 葬 ,各族间其重要性不尽相同 ,如阿美族对成年礼极为隆重 , 而赛夏族则未有任何仪式 。
布农族
布农族是一个典型的父系社会, 狩猎是全族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因此猎场的分配很重要。小型的 山区旱耕农业生产也是维持族人 生活的重要生产活动,农耕产品 以粟为主。 布农族是一个以狩猎为主的民 族,所以他们不会在同一个地点 定居太久,而是跟随野兽的踪迹, 不断迁移,遇适合的耕地或是好 猎场就筑屋而居,并从事小型的 山区农耕。 布农族的祖先居住在海拔二、 三千公尺的高山地带,是典型的 高山民族。

台湾历史与文化 (2)

台湾历史与文化 (2)

二、左镇人台湾的早期居民来自大陆。

郭志超教授在《闽台民族史辨》一书中提出:由闽而台,再由台而南洋群岛乃至西南太平洋诸岛,是中国大陆东南原南岛语族向海洋的流布路线。

后来南洋群岛的少数南岛语族人口又逆向返迁台湾,成为台湾土著民族的晚源和次源。

台湾海峡形成前,已经有一部分大陆早期居民进入台湾岛;在台湾海峡形成过程中,也有一批早期居民,通过“东山陆桥”进台湾岛。

即使在台湾海峡形成后,依然有大陆居民飘扬过海,前往台湾。

因此,虽然海进海退,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把台湾从福建外移了130 公里,但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成员却没有被这海洋鸿沟所阻隔。

早在5000 至30000 年以前,台湾地区已有人类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居住和活动范围扩大,开始进行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劳动,社会已经进入绳纹红陶时期。

在3500 年至2000 年以前,台湾社会进入彩陶阶段,农业和渔猎业较为发达,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铁器。

从长滨文化中可以看出旧石器时代的台湾文化与福建等地文化的同质性。

自1968 年底开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宋文熏教授和地质系林朝棨教授所率领的台湾大学考古队,在台东县长滨乡海岸山脉东侧的十几处海蚀洞穴中,先后五次挖掘出粗、细石制器3000 多件、骨角器114 件。

长滨文化共分四层,其中第三层,即为长滨文化层,属旧石器晚期。

据宋文熏教授分析认为长滨文化是由华南传入台湾的。

这批类同于祖国大陆旧石器时期珍贵的石、骨器等文物,将闽台两地的古人类与文化关系推进到旧石器时期。

两岸早期居民的思维方式、创造力是建立在同一文化层面和同一生产力基础上的。

从史前文化的主要石器看,在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小型石器,类型分打制的石斧、石刀和砾石砍伐器;磨制石器石锄、双肩石斧、段石锛、半月形穿孔石刀等。

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大量的动物骨骼,反映了当时的台湾先民除从事原始农业外,渔猎捕捞是其经济生活的重要补充。

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常见的石菜刀和有孔石簇,在台湾基隆草岭、恒春半岛出土有石菜刀,从北部基隆社寮岛、圆山到高雄县小岗山一带均有发现;在山东龙山崖出土的贝制镰及河南洛阳出土的青铜镰,在台湾大学俗学研究室收藏的在台南斗六出土的石镰与之相仿,刃部有锯齿、柄部有穿孔;在浙江良渚、广东海丰地区都有发现的有柄石簇,在台中埔里、台南六甲顶、高雄凤鼻头都有出土;在辽宁大连滨町贝丘、旅顺羊头洼出土的有孔石斧,在台北圆山遗址发现的两面石刃的石斧,就是退化的有孔石斧;在大陆古代武器“戈”相似的两侧为刃的尖头利器,也在台中埔里地区出土三种。

《台湾历史与文化》第二章,台湾原住民

《台湾历史与文化》第二章,台湾原住民

六、关于台湾原住民分类的讨论
(一)明清时期:汉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性分类
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分类与命名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其一、分类者主要 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分类与命名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其一、 是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吏。明清时期, 是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吏。明清时期,有关台湾原住民的记载散见于现存的 史志、札记、游纪、奏折、告示等, 史志、札记、游纪、奏折、告示等,而这些文本的撰述者多是民间士人和 地方官吏,由此推测他们应是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主要分类与命名者。 地方官吏,由此推测他们应是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主要分类与命名者。 其二、分类的动机是为了满足猎奇心理和管理需要。 其二、分类的动机是为了满足猎奇心理和管理需要。民间士人之所以著书 记述台湾原住民,无外乎是为其奇特的风土人情所吸引, 记述台湾原住民,无外乎是为其奇特的风土人情所吸引,立志将所见所闻 记载下来,以为世人所知晓。 记载下来,以为世人所知晓。而地方官吏对原住民作出分类可能是为了便 于管理番社和征收赋税。其三、分类的结果缺乏科学性。 于管理番社和征收赋税。其三、分类的结果缺乏科学性。由于明清时期无 论民间士人,还是地方官员均毫无民族学知识, 论民间士人,还是地方官员均毫无民族学知识,结果导致他们的分类显得 杂乱无章,随意性强,缺乏系统性,没有科学凭据。 杂乱无章,随意性强,缺乏系统性,没有科学凭据。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 的分类,除了黄叔璥在“番俗六考”中的分类与现代所采用的类别法有多 的分类,除了黄叔璥在“番俗六考” 处吻合外,其余的皆无学术意涵。其四、 处吻合外,其余的皆无学术意涵。其四、汉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思想烙印明 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员都是以 方官员都是以“ 字来统称台湾原住民。 显。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员都是以“番”字来统称台湾原住民。这表明在民 间士人和地方官员的心目中台湾原住民无异于茹毛饮血的兽类。 间士人和地方官员的心目中台湾原住民无异于茹毛饮血的兽类。汉民族文 化中心主义思想对台湾原住民分类与命名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化中心主义思想对台湾原住民分类与命名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台湾原住民的历史是怎样的?

台湾原住民的历史是怎样的?

台湾原住民的历史是怎样的?想要了解一个真实的台湾,就必须要了解台湾的史前史和原住民的历史。

(长滨文化遗址位于台东县长滨乡,去台湾旅游的大陆同胞到了台东必去长滨文化遗址参观)台湾最早的文化是长滨文化,长滨文化的年代最早距今约5万年前,一直延续到5000年前。

长滨人是从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进入台湾的,在冰河期间,台湾曾与祖国大陆数次相连,当两地相连时,大陆的生物及古代人类来到台湾定居。

长滨人很有可能是在两地相连时,进入台湾的。

(位于台东县长滨乡的八仙洞遗址)长滨人是一个以渔猎和采集为生的队群社会,人口不多,主要居住在海边的洞穴及岩荫,不知农耕、畜牧,亦不会制陶,但已经知道用火,并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长滨人生活图景复原)台湾旧石器时代的文化虽然不能确定是现在的哪一个族群留下的,但是他们与大陆南方的文化非常的相似。

新石器时代的南岛语系民族台湾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及金属时代的文化与旧石器文化的关联性不高,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南岛民族是后来进入台湾的。

也就是说现在的台湾原住民的祖先定居在台湾之前,台湾还有别的族群比较早来到这里定居。

南岛语族是怎么进入台湾的?从哪里来的?目前学术界争论比较大。

总之,台湾现在的原住民都是南岛语族。

什么是南岛语族?南岛民族是指大洋洲和东南亚以南岛语系为语言的族群。

其中包括中国台湾、中国海南、东帝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马达加斯加、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和波利尼西亚以及新西兰和夏威夷玻利尼西亚人、非巴布亚人的美拉尼西亚人等多个民族。

他们还分布于泰国北大年地区、新加坡、越南和湛地区(覆盖越南中部和南部的占婆王国)、柬埔寨。

这些地区统称为南岛民族地区。

南岛语族的来源有很多的争论,在学术界并未形成一致的意见。

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南岛语族分布图)起源于台湾一部分学者认为南岛语族的祖先是从亚洲大陆迁徙到台湾的,并在台湾形成南岛语族,然后逐渐扩散到东南亚和南太平的广大区域。

台湾的原住民

台湾的原住民

以稻米、藷、芋為主食, 粟、黍、豆等為次要食 糧。以稻煮成乾飯,也 有用稻或粟再加上蔬菜、 甘藷,來煮成粥。日常 副食以赤豆、花豆、豌 豆、大豆、花生加鹽煮 食。
以小米、旱稻、乾藷、里 芋為主。日常飲食有小米 飯、稻米粥、菜粥等,平 時副食物有鹹菜、燻肉、 鹹魚、豆類、瓜類、鹽煮 野菜等。節日則用糕、酒 宴響賓客。
பைடு நூலகம்
主食為水芋、蕃薯二種, 小米作為儀禮場合親友互 相餽贈的禮品。副食是魚 類。偶而從山野或海濱採 集的野菜,也常是佐食的 佳餚。豬、雞、羊則是在 重要節慶或祭儀時才可宰 殺食用。雅美人的食物大 部份採熟食方式,例如芋 頭、地瓜均洗淨後整粒放 進白水煮熟後再剝皮吃。 有加海水烹調魚肉的習慣。
主糧為稻米、蕃薯、 芋、樹薯,副食為魚、 蝦、疏菜、瓜、豆類, 豬肉、雞鴨等肉類只 在祭祀時才偶爾食用, 最喜歡使用的調味品 則是薑。近來隨著時 代的變化,原本清淡 簡單的飲食方式已有 所改變。
小米、黍、蕃薯為主食。 平時以胡瓜、南瓜、韭、 薑、野菜、辣椒、豆類加 鹽煮食為副食。獵肉、魚、 蝦等只在農閑行獵有所捕 獲時才可享用。家有飼養 豬與雞。米和小米在平常 煮成乾飯或稀飯食用,祭 典時則做成餅。宰殺家豬 或獵獸時,是用火燒烤或 用水煮食。
旱稻為主食,其次為 小米、藷、芋、山芋、 玉蜀黍、菜豆、赤豆、 木豆等。以稻或小米 煮成乾飯,以糯米、 糯小米搗成糕;以棕 葉裹糯米飯;米與藷、 芋、豆類或蔬菜混合 煮成飯。
收穫祭 台灣原住民族各族皆有收穫祭,大多以此祭作為新舊年度的更替。在 收穫祭期間皆會準備豐盛酒食,晝夜歡樂,社眾都期望此日到來。 排灣族的收穫祭(masarut) 主要是感謝神靈眷顧,給神過年之意。由祭師主持祭儀,將收穫的小 米入倉,並選出播種用的小米,舉行吃新米活動。 魯凱族則在每年八月,舉行收穫祭,收穫祭中有一個烤小米餅的重要 儀式,這是利用烤小米餅來占卜下一年農作與狩獵的情形。此烤小米 餅的儀式只限男性參加。儀式過程是,族人帶小米麵糰至特定地點 (大多在村外野地),以石板鋪地,將板面燒熱後,把小米麵糰放在 上面,再蓋上香蕉葉,之上再壓另一塊石板。看烤完後的狀態來判斷 新的一年的情形。例如若烤得太乾,則表示新的一年可能雨水較少, 烤得溫潤,表示雨水豐沛。魯凱以前的收穫祭長達七至十五天,現在 則只有一天。傳統的烤小米餅儀式現今也只有少數部落保存著。

台湾人文历史

台湾人文历史

台湾人文历史台湾是一个充满了丰富人文历史的地方。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不同族群、民族和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相互交融,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

在本文中,将带您一起探索台湾人文历史的精彩篇章。

第一部分:原住民文化的传承台湾最早的居民是原住民,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台湾的原住民分为十几个不同的族群,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宗教和习俗。

他们与土地紧密相连,崇拜自然,保护环境。

原住民的文化在台湾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今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民族特色。

第二部分:荷兰、西班牙和中国的殖民统治17世纪,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领了台湾,使得欧洲文化与传统的台湾文化发生了碰撞和融合。

荷兰和西班牙带来了现代农业、新的建筑和制度,对台湾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后来清朝的统治,更进一步深化了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联系,中华文化在台湾广泛传播,对台湾人文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20世纪初,日本统治台湾近50年,期间对台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日本引入了现代教育体系、工业化和科技,催生了台湾现代化的种种因素。

同时,日本对台湾的统治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土地征用、残酷对待和文化压迫,这些对台湾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台湾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动力。

第四部分:华人移民与文化交流自清朝以来,大量的华人移民涌入台湾,为台湾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华人移民带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经商技巧和社会组织方法。

他们融入了台湾的民风民俗,同时也在台湾本土文化中加入了大量的华人元素。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台湾成为一个文化多元、包容性极强的地方。

总结:台湾的人文历史可以说是多元交融、丰富多彩。

从原住民文化的传承,到荷兰、西班牙、中国和日本的殖民统治,再到华人移民与文化交流,台湾的历史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与发展。

这些历史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使得台湾成为一个独特而多元的地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来探索这片土地上丰富的人文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赛夏族(Saisiyat) ,分布于新竹县的五指山和苗栗县属的大 东溪一带,人口约三千余人。
布农族(Bunun) ,分布于中央山脉两侧、南投、花莲、高雄、 台东诸县境内,人口约三万余人。
邹族(Tsou) ,分布于南投、嘉义和高雄县境内,人口约五千 人。 鲁凯族(Rukai) ,分布于台东、屏东、高雄等县境内,人口 约七千余人。 排湾族(Paiwan) ,分布于南部知本山之南以迄恒春两端。包 括高雄、屏东、台东县境内,人口约四万余人。
❖ 其中,高山族可分为如下九个族群。
泰雅族
泰雅族黥面
赛夏族
賽夏族竹屋
布农族
布农族打耳祭
邹族
邹族集会所
鲁凯族
鲁凯族服饰
排湾族
排湾族的石板屋
卑南族
卑南族服饰
阿美族
阿美族丰 年祭
达悟族
达悟族飞鱼祭
(
台 灣 原 住 民 高 山 族 分 佈 圖
)
泰雅族(Atayal) ,分布于台中、埔里、花莲一线以北之山区, 包括台中、南投、苗栗、新竹、桃园、台北、宜兰、花莲诸 县境内,现有人口约六万余人。
六、关于台湾原住民分类的讨论
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分类与命名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其一、分类者主要 是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吏。明清时期,有关台湾原住民的记载散见于现存的
史(志一、)札记明、清游时纪、期奏:折汉、告民示族等文,而化这中些心文本主的义撰性述者分多类是民间士人和
地方官吏,由此推测他们应是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主要分类与命名者。 其二、分类的动机是为了满足猎奇心理和管理需要。民间士人之所以著书 记述台湾原住民,无外乎是为其奇特的风土人情所吸引,立志将所见所闻 记载下来,以为世人所知晓。而地方官吏对原住民作出分类可能是为了便 于管理番社和征收赋税。其三、分类的结果缺乏科学性。由于明清时期无 论民间士人,还是地方官员均毫无民族学知识,结果导致他们的分类显得 杂乱无章,随意性强,缺乏系统性,没有科学凭据。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 的分类,除了黄叔璥在“番俗六考”中的分类与现代所采用的类别法有多 处吻合外,其余的皆无学术意涵。其四、汉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思想烙印明 显。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员都是以“番”字来统称台湾原住民。这表明在民 间士人和地方官员的心目中台湾原住民无异于茹毛饮血的兽类。汉民族文
拉拉
洪雅
Pazeh
Sao
Pazzehe Sao
Pazeh
Sao
拍宰海 -
Luilang Taok Pap Bab Hoanya Pazeh
Sau
as
ora uza
195 李亦园 5
噶玛兰
197 洪敏麟 0
卡瓦兰
198 土田滋 5
Kavalan
199 李壬癸 1
噶玛兰
凯达格兰
雷朗
道卡 巴 猫

布雾
拉捒
第二章
台湾原住民
台湾原住民,是指汉人移居台湾前最早抵达台湾定
居的族群,是台湾四大族群之一。
台湾原一住、民什,么属于是南台岛湾语原系住。民在人种上属马来人。
南岛语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民族; 分布地区西起非洲 东南的马达加斯加岛,越过印度洋直抵太平洋的复活节 岛; 北起台湾,南到新西兰。
二、台湾原住民的源流
卑南族(Puyume) ,分布于台东县境内,人口约六千人。 阿美族(Amis) ,分布于花莲、台东和屏东县境内,人口约十 二万余人。 达悟族(Yami) ,分布于距台东之东四十浬的兰屿岛上,人口 约二千余人。
❖ 平埔族可分为噶玛兰族(Kavalan)、凯达格兰 族(Ketagalan)、道卡斯族(Taokas)、巴宰族 (Pazeh)、拍瀑拉族(Papora)、巴布萨族 (Babuza)、洪雅族(Hoanya)、西拉雅族 (Siraya)等八个族群。
赛夏
10族

布农 -
排弯
卑南
阿美 雅美
赛夏
8族
根自内民首化族据觉涵的先视系现认或族,野的代同历称诸下复民和史多如对杂族“来不“台性学自源具夷湾和理称。备”原文论”从近、住化,的这代“民的科记个民番的多学忆层族”笼样的,面学之统性“在来上类指。族一看“的称称定,族族,”程迄称称并应度今”,没是上为的是有所反止意汉反指映台义人映群其湾。在其体文原汉内的化住文部

Taok Vu Poa Ar Ll Pazzehe -
as
pur vos ik oa
an a
un
Luilang
Taok Vu Bab Hoanya
as
pur uza
an
Taok Vu Bab Hoanya
as
pur uza
an
Taok Pap Bab Hoanya
as
ora uza
道卡 拍 拍

瀑瀑
四、台湾原住民名称的变迁
番人(明朝)

熟番(平埔 番)
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期
生番(高山 番)



平埔蕃
日据初期
高山蕃
民 名

平埔族
1935年
高砂族
变 迁


平埔族
台湾光复后
高山族

原 住 民 (1994年)
五、台湾原住民种类与分布
❖ 台湾原住民约略可分为平埔族和高山族两大类。我 们还可依据语言、文化、体质等特征将高山族和平 埔族再分为若干族群。
语民(
族的 3
无源)
关流新
的有旧
百二南
岛 语 族 。
越 族 ; 一 是
: 一 是 来 台
北 两 系 说 ,
较较认
晚早为
来而台
台与湾
的南原
南岛住
说 ”( 。2 大) 陆西 及来 大说 部, 分也 台即 湾“ 学中 者国 多大 主陆 张来 之源 。
至( 少1 美绝) 及大南 部部来 分分说 台是, 湾来认 学自为 者南台 多洋湾 持群原 此岛住 观。民 点日的 。本全 、部 欧,

Tsuo Vonu -
u
m
Tsari
payowan s e n
Piyu Amis -

7族
m
a
Niita
Boun Saou
k
o
a
u
n
Tsari
Patwan s e n
Pyou Ami Yami

9族
m
a
Tsuo Bunu -
u
n
Tsari
Paiwan s e n
Piyu Ami m a
Yami
Saisett
七、台湾原住民的传统生活方式
一二三四、生社礼衣产会俗食形组信住态织仰行::渔女招冬猎性赘夏和亲婚一游族、布耕制室、与内粗部葬粝落、一长鸟饱老占制与猎首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潘英认为,泰雅、邹来台最早,约在5000至6000年前分 李巴凯年陈邵2别之移前200壬则等前奇族由,往,0000癸海族,禄、大约台由多年认、群雅推布陆在湾中年前3为洪大美断农南;南前由5,雅约族,、部排半0,中0最等在最泰邹及湾岛阿至南5早,迟雅在中、泛美半40530移时,、南鲁海在岛00000居间约赛半凯来公或年年0台约在夏岛族台元大前多前5以陆湾在二移再;始年,060后南的族居次卑迁前由5年0,部入,族可台之南华0前雅移;鲁年群能湾,、中迁美入噶凯前包在;可阿经居5在台玛、;括赛能美由0兰0唐湾兰排排泰夏在、华0屿2宋,族湾湾年雅、平南5。0之雅大、、前、布埔、0间美约卑卑移到邹农等南。族在南南入3、等族方5最在、台30赛族约岛00次鲁湾0屿夏次在年0,,、 可能在距今500到1000年前,由菲律宾巴丹岛移入兰屿。
(
台 灣 原 住 民 平 埔 族 分 佈 圖
)
噶玛兰族(Kavalan),分布于宜兰、罗东、苏澳一带。 凯达格兰族(Ketagalan),分布于淡水、台北、基隆一带。 道卡斯族(Taokas),分布于苗栗、新竹一带。 巴宰海族(Pazeh),分布于丰原附近。
拍瀑拉族(Papora),分布于大甲一带。 巴布萨族(Babuza),分布于彰化附近。 和安族(Hoanya),分布于彰化、嘉义和南投一带。 西拉雅族(Siraya),分布于台南至屏东一带。
9族
Tsuo Bunu -
u
n
Paiwan
Ami Yami

6族
Tsuo Bunu -
u
n
Paiwan
Ami Yami
Saisett
7族
朱欧 蒲嫩 -
派宛
阿眉 野眉
萨衣设特 7族
Tsuo Bunu -
u
n
Rukai
Panapanayan
Pangt Yami s a h
Saisett
8族
Sede Tsou Bunu -
其随或民们最群称象次意族的的后,往。,性群族认,在往台强的称同日某不湾,自基。据种能原缺觉本时程有住乏认上代度效民科同都以上地的学和是来可指“意“外根谓称族涵自人据是相称。称主语带应”理”观言有的多想的认、任群是的记定文意体““忆的化性,他族。,等的存称称然根特“在””而本征聚以,应,没所拢偏并是台有划”概且该湾获分,全命民原得的其的名族住他族族现
化中心主义思想对台湾原住民分类与命名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二日、据日时据代时以代来以,来台:湾学原术住研民究的性分类类别具有如下特征:其一, 分类者主要是学有专攻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考古学 家。其二,类别的依据是语言、风俗等民族文化特征。 其三,类别的结果甚为精细,学术意涵浓厚。
时 分类者 间
189 伊能嘉
q
n
Ruka Paiwan i
Sa’ar nak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