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技法与欣赏
谈谈魏碑的特殊技法和历史地位

··2010·4一、魏碑的出现及对书法的发展产生的作用1.魏碑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在北朝强悍刚健的流派中,首推魏(包括北魏、东魏、西魏)时期出现的造像题记、墓志碑碣、摩崖上的刻石文字,其中以出现在公元470年至530年之间的碑文水平最高,故称为“魏碑”。
西晋以后,中原战祸频繁,人口锐减,西北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形成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杂居的势态,这时关中地区少数民族几乎占人口的一半。
孝文帝为巩固北魏统治,有意识地推进鲜卑族的汉化,实行均田、改姓改服、改变宗教、迁都洛阳等举措,大大促进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由此在传统的汉文化中掺揉进强烈的少数民族豪放泼辣、朴实清新的文化素养,形成了一种新鲜的独创艺术品味。
从此,书法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具有了粗犷刚建的线条和错落自然的结构,呈现出雄浑壮美、朴拙敦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标准。
2.当时社会的需要。
这一时期人民深恶战乱,普遍有着避祸祈福,求得一种精神寄托的信念。
这种信仰迎合佛教的教义,于是整个社会信佛之风大盛,同时加上统治者的推崇提倡,人们建寺造塔,刻石造像之风盛行。
当时的洛阳就成为佛教中心,寺庙到处可见,仅洛阳城一地就多达1300多所,佛教盛行的结果,与弘扬佛教所需要的物质条件,诸如碑碣、刻经、造像、墓志等纷纷出现,蔚为大观。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开凿的石窟,给后世流传下非常宝贵的艺术宝藏。
从公元495年开始动用18万人造像数万尊,造像题记多达2000多块。
从上到下的宗教热潮,必然对书法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魏碑的渊源魏碑,其渊源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尤殊。
其笔力字体强劲。
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曾盛赞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异,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从文化史看,魏碑与唐楷,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座自觉创造的艺术高峰。
魏碑

中
岳
嵩
高
灵 庙 碑
郑文公碑
《郑文公碑》,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 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 所刻。书写者是郑羲的儿子郑道昭。当时郑道昭是兖州刺史, 刚开始刻在天柱山巅,后来发现掖县南方云峰山的石质较佳, 又再重刻。第一次刻的就称为上碑,字比较小,因为石质较 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称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 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并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 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后才受至重视。 郑文公碑的笔画有方也有圆,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 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 结体宽博,气魄雄伟。清代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 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 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 也。”是“真文苑奇珍也”。
横
1、侧锋落笔; 2、捻管内旋; 3、行笔趋势向上; 4、驻笔; 5、向右下; 6、略驻 7、回锋收笔。
竖
1、侧锋落笔; 2、捻管外旋向下; 3、笔管向上微偃, 抢锋下行且按且提。 4、驻笔; 5、向右下行笔; 6、回笔。
竖
1、侧锋落笔; 2、捻管外旋向下; 3、笔管向上微偃, 抢笔下行; 4、力送笔端。
封 龙 山 碑
康有为(1858~1927), 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 素,又号明夷、更甡、西 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 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 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 海”,清光绪年间进士, 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 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 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 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 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 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 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 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著有《康子篇》、《新学 伪经考》等。
《魏碑技法与欣赏》课件

总结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魏碑技法和魏碑字体的欣赏。希望大家能够在书法实践中运用这些技法, 创作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魏碑字体的笔画变化丰富 多样,增添了作品的艺术 魅力。
3 节奏感
通过方块状的结构和连贯 的笔画,魏碑字体传递出 独特的节奏感。
魏碑艺术造诣。
当代书法作品
现代书法家将魏碑字体运用到各 种创新作品中,展现了时代的艺 术风貌。
书法展览
参观书法展览可以欣赏到众多优 秀的魏碑字体作品,让人流连忘 返。
《魏碑技法与欣赏》PPT 课件
欢迎参加本课程,今天将向大家介绍中国书法中的重要技法和魏碑字体的欣 赏价值。
背景介绍
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魏碑是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字体之一。 魏碑具有独特的笔画结构和艺术魅力,被广泛用于碑刻和书法作品。
魏碑技法
1 平衡感
2 笔画变化
魏碑字体通过优美的线条 和均衡的布局传达平衡感。
技法与欣赏的关联
了解魏碑技法能够加深对魏碑字体的欣赏和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在实践 中更好地运用这些技法。
实践活动
1
学习基本笔画
通过练习基本笔画,掌握魏碑字体的构造和线条特点。
2
模仿经典作品
选择一些著名的魏碑字体作品,模仿书写并逐渐找到自己的风格。
3
创作个人作品
用魏碑字体书写一些个人创作作品,展示自己的书法水平和艺术才华。
魏碑书法的艺术特点及形式

魏碑书法的艺术特点及形式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魏碑书法的艺术特点及存在形式吧。
艺术特点魏碑是楷书的一种,魏楷和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字体。
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
魏晋之际已经有了楷书,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等楷书作品已然是比较成熟的楷书,但是大批西晋知识分子随晋室南渡之后,北朝的书风就和南朝大异了。
北朝现存的碑刻大多是民间无名氏书法家的作品,和南朝士大夫所谓“风流蕴藉”的书法风格自然不一样。
钟繇和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隶变楷的过程,由于晋室南渡,北魏的民间书法家们没有继承多少他们的成果,而是遵循原来民间书法的发展轨迹,更多地是直接从汉魏时期的隶书演变而来。
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书论家刘熙载认为“南书温雅,北书雄健”;与晋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笔和结体趋于规范统一,魏碑则用笔任意挥洒,结体因势赋形,不受拘束。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碑为可宗。
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
”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存在形式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
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现存魏碑作品的数量巨大,仅仅发现于龙门石窟的造像记,就有数千方。
中国书法魏碑技法

中国书法魏碑技法中国书法魏碑技法欣赏:中国书法魏碑技法1中国书法魏碑技法3中国书法魏碑技法语言:一、线条技法语言■ 书写习惯和非书写习惯:书写习惯是以二王行草书、唐楷笔法为规范的书写技法,书写习惯的特征是追求“笔法性”,强调从前人的墨迹中总结和掌握其用笔规律,并在创作中针对不同的对象用固定的用笔规则进行书写;非书写习惯是相对于书写习惯而言,非书写习惯强调其“无笔法性”,它是针对碑的原始状态随时调整用笔的技术动作,不同的线条或者线段的变化都可以用不同的动作类型进行表现,是随线条特征变化而变化的非固定的书写技巧。
■ 斧凿之迹: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凿刻痕迹,它表现出来最原始的刀刻效果,这个效果决定魏碑的线条的石刻特征;二是天然痕迹,它表现石质肌理和因自然现象对魏碑线条的修饰和追加;三是人事痕迹,它表现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积累和沉淀。
斧凿之迹是魏碑书法艺术最基本的本质特征,是与帖学的取法的根本区别。
②结的递进关系在一个结构中,结的虚实或主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的变化要在一个规则中进行,这些规则表现出一种由强到弱或由弱到强的过程,这就是结的递进关系。
结的递进关系表现的是主结或次结在结构中的强化或弱化过程,也表现实结和虚的交替存在,结的递进关系在由相同部件构成的结构中表现的更加突出。
结的递进关系不是主次关系的延伸,主次关系是静态的结点关系,它只是定位的坐标,而递进关系是坐标的连线,它构成了一个汉字结构基本轮廓和框架。
③结的对比关系结的虚实、主次和强弱构成了结构的内在关系,产生了强烈的艺术特征,因此,结的对比关系不是强调魏碑结构的本质特征,就其理解而言,解决的实结和虚结,主结和次结等认识问题,结的对比关系的认识问题就引刃而解,所以其真正的内涵在于内在的本质,主次关系是起着结构的定位作用,递进是确定结构的基本框架,而对比关系是决定结构的性格特征。
从结到结点,从结点到结点关系,我们认识了魏碑书法结构特征,掌握了运用方法和规则无论是临摹还是创作中对一个字的结构把握,都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结的概念是魏碑结构认识的切入点,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个概念,可以使我们在表现魏碑结构丰富性上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写好魏碑,必看!

写好魏碑,必看!2018-03-08 00:00·书法日课魏碑是归类于楷书的一种书体,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
康有为称魏碑有十美,概括了魏碑书法雄强、朴拙、自然天成的艺术特点。
魏碑产生于北魏时期,魏碑书法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
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
清朝前期,由于南北朝碑刻大量的出土,兴起了金石文字学。
在书法方面,人们开始反思“馆阁体”的弊端。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魏碑开始受到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的重视,早期有阮元和包世臣,后期有康有为。
阮元写《北碑南贴论》和《南北书派论》,首倡“碑学”;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一反宋朝以来对淳化阁帖的推崇,提出“尊碑抑贴”的观点。
此后碑学盛行,魏碑的价值得到普遍的承认,修习楷书的人除了取法“晋唐”,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魏碑。
《太觉造像》现存的魏碑书体多为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
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现存魏碑作品的数量巨大,仅仅发现于龙门石窟的造像记就有数千方。
这些作品良莠不齐,经过前人的整理,部分作品从中脱颖而出,被视为魏碑的代表作。
一、魏碑的种类1.造像记《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题记拓本,北魏书风的代表作。
有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魏灵藏造像等二十尊造像。
《始平公》其中《始平公造像记》本是附属於佛龛的题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於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
题记由孟达撰文,朱义章楷书。
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逐字界格,为历代石刻所仅见,此碑文方笔斩截,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
魏碑入门之选:从笔法、字法、章法浅谈《张猛龙碑》临习技法~

魏碑入门之选:从笔法、字法、章法浅谈《张猛龙碑》临习技法~一、《张猛龙碑》概述《张猛龙碑》立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正月,碑阳正书26行,行46字,有真书题额《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12字,碑阴12列刻立碑人官衔、姓名,斯碑为鲁郡人为时任鲁郡太守张猛龙歌功颂德的清德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二、《张猛龙碑》的艺术特色《张猛龙碑》是魏碑书法艺术中的名作,其成于北魏后期,笔法较为完备,结体趋于规整,是魏碑书法中相对完美、成熟的碑刻,康南海评此碑“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为“正体变态之宗”,对后世楷书的发展和完善影响很大。
《贾思伯》和《敬君使碑》与此碑极为相似,如出一辙。
《张猛龙碑》用笔以方笔为主,辅助以圆笔,方圆结合,方劲圆浑。
入笔斩截,笔画中实饱满、清峻、雄健。
结构精绝、奇宕舒展,短长俯仰,各随其体,变化无端。
康有为评其曰:“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间布白自致其妙,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与方正之内,皆极精彩,作字功夫,斯为第一”。
是碑点画既不像龙门造像刀砍斧凿的痕迹那么明显,又不像《郑文公》用笔内含,起止无迹,加上风化的泯灭作用那样无迹可寻。
其结体既没有《石门铭》的大开大阖,又不像《经石峪石经》那样平稳如一。
无论是用笔还是结字都介乎于诸多魏碑碑刻之间,兼有众碑刻之妙而无偏执之处,由于其含有的北碑石刻艺术的共性比较多,所以成为大多数人学习魏碑书法的入门之选。
三、《张猛龙碑》的笔法汉字都是由一个个小的点画组成的,字的结构及其整个书法作品的章法都是由点画构筑起来的,笔法是构成书法艺术美的重要元素之一。
《张猛龙碑》的每个点画均不雷同,却有规律可徇,如果去一个个罗列这些笔画就太繁杂了,我们也不可能把每个点画的形态都烂熟于心,也没那个必要,学习的目的在于把握整个碑的整体风格,领会其内在的神髓,而非点画的外表形态和其方位的变化,只要把握了点画的内在特征,就可以随心所欲的穷尽其变化,而又不失其神韵,所以这里只从点、横竖、撇捺和转折四个方面去谈。
魏碑基本笔法高清图,值得收藏

魏碑基本笔法高清图,值得收藏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可谓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朵奇葩。
它大抵可以分为四类:
碑版——《张猛龙碑》最为著名
张猛龙碑
摩崖——著名的有《石门铭》、《云峰山刻石》、《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等
石门铭
造像——最受后人推崇的是《龙门二十品》
龙门二十品
墓志——著名的如《张黑女墓志》、《元显隽墓志》、《皇甫瞵菡志》等。
魏碑的基础笔法——
魏碑用笔,重要的必须注意三点:
第一、笔力强劲,兼采中锋及侧锋。
第二、走笔时用锋的腹部牵引,使笔尖跟随在后。
第三、显笔处三顶点,这与圆笔正好相反
点的特点:
横的特点:
撇的特点:
捺的特点:
折的特点:
勾的特点:
其他方笔的写法:
点的特征:
横的特征:
竖的特征:
撇的特征:
捺的特征:
折的特征:
勾的特征:
其他圆笔的写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猛龙清颂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 三年(五二二),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 清颂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有 额有阴,碑文记颂魏鲁郡太守张猛龙兴 办学校功绩,碑阴为题名,古人评价其 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 人誉为“魏碑第一”。楷书二十六行, 行四十六字,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碑 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结字长方,笔画 虽属横平竖直,但不乏变化,自然合度, 妍丽多姿。碑文中的“冬温夏清”四字 被认为是鉴别有关张猛龙碑古拓、今拓、 原拓、翻拓的重要依据。据说有些古人 拓碑,每拓一次之后就要把原碑上的某 字去掉一点或留下某种印记,使后人之 拓永远不能与前人之拓相雷同相媲美, 更不用说伪造作假了,可见古人用心之 良苦。
魏碑,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碣、摩崖、造像、墓
志铭等石刻文字的总称,其中尤以北魏的书法水平 为高,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极有名的 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及 《张玄墓志》,已开隋、唐楷书法则的先河。清代 中期倡导“尊碑抑帖”,冲破“馆阁体”的束缚, 碑学兴起,书风为之一变。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 启唐楷新风,为现代汉字的结体、笔法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但有许多摩崖石刻,并不是先行书丹上石, 而是直接在石面上雕凿的,临写时要注意不使刀痕 夸张,免生习气。
山不在高,有文则 名。云峰山因拥有众 多北朝刻石而驰名中 外,其中最负盛名的 是北魏《郑文公碑》、 《论经书》、《观海 童诗》等刻石,在中 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康有为在 《广艺舟双楫》中盛 赞:“《云峯山石刻》 体高气逸,密致而通 理,如仙人啸树,海 客泛槎,令人想象无 尽。若能以作大字, 其穠姿逸韵,当如食 防风粥,口香三日 也。”
广东书法院首届书法高研班
魏碑技法与欣赏
李远东 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书协副主席 广东书法院院长
魏
碑
一、魏碑产生及年代 二、魏碑的形成和特点 三、魏碑欣赏 四、清代和当代碑学代表名 家作品欣赏 五、李远东魏碑欣赏
南北朝
南北朝书法形成两大派。南朝帖多,北 朝碑多。帖宜于行草,以流美为能;碑宜 于楷隶,以方严为尚。大致而言,南朝书 法婉丽清媚,富有逸气;北朝书法雄奇方 朴,富有豪气。书家以无名者为多,书体 以魏碑最胜。隋代书法臻于统一,熔南北 于一炉,开启唐风。
爨宝子碑:全称为 《晋故振威将军建宁 太守爨府君墓碑》, 碑质为沙石。乾隆四 十三年(公元1778年) 出土于云南省曲靖县 扬旗田村,1852年移 置曲靖城内,现存于 曲靖一中爨轩内爨碑 亭。爨宝子碑为全国 首批重点保护文物。
此碑于清乾隆四十三年 (1778),在云南南宁(今曲靖) 出土,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 视,后来被一乡民用做压豆腐 的石板。成丰二年,曲靖知府 邓尔恒发现豆腐上有字迹,大 为惊异,急忙派人找到卖豆腐 之人。将碑石运回府中,后置 于城中武侯祠。当时,正是碑 学大兴而帖学告退的时代。所 以,它一经发现,其怪诞的用 笔,随意的结体所表现出的古 朴味道,立刻引起人们极大的 兴趣,被视为书法作品中的奇 珍异宝,阮元称它为“滇中第 一石”,康有为誉为“已冠古 今”。
张 猛 龙 碑
张 猛 龙 碑
始平公碑:此 碑全称《比丘 慧成为亡父洛 州刺史始平公 造象记》。孟 达文、朱义章 书,北魏太和 廿二年(四九 八)九月刻, 在河南洛阳龙 门山。正书阳 文十行,行二 十字,有额六 字。
始 平 公 原 碑
民 国 拓 本
始 平 公
论经书诗
《北魏郑道昭论经书诗》 全称《诗五言与道俗十人 出莱城东南九里登云锋山 论经书一首》,为郑道昭 自作诗。郑道昭(公元四 五五?——五一五年)字 佶伯,自称中岳先生,荥 阳(今属河南省)人。北 魏时历官至中书侍郎,国 子祭酒,秘书监,青光两 州刺史等,谥曰“文恭”。 《魏书》称:“好为诗赋, 未言其工书。”到清代中 叶考据之风盛行,提倡碑 学,穷山绝壁,遍访施拓, 郑氏书迹在山东云峰山、 天柱山发现。
怎样写方笔魏碑
写魏碑必须写方笔。方笔魏碑一般指《龙门二十品》,除此 之外,《白驹谷摩崖》、《张猛龙 碑》、《石夫人墓志》等亦属 于方笔—类。 方笔险峻,以骨力胜,重气势,重茂密。康有为主张写《龙 门二十品》要四指争力,万毫齐 发,方能达到魄力雄强,点画峻 厚,这颇有道理。 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说:作方笔书,须顿笔下按,使笔毫 由聚而散,墨液亦随毫外拓,势如以刀削木,其迹自成 棱角,故 曰:“方用顿笔”又曰“方笔外拓”。……外拓者,墨精聚于点 画之边界,如简之有 壁,其势外现,外现则雄峻而多血。 写方笔魏碑.除小楷或核桃大的字外,一般不要用过小的毛笔, 长锋中楷或大楷较好用,书写 前,要把毛笔全部泡开,站立书写, 悬腕悬肘。
康有为的书法世称“康体”, 此条屏书法得力于《石门铭》 与《经石峪》,融篆隶于行 楷,墨色苍润相间,具古朴 雅致之气。书写时逆笔藏锋, 迟送涩进,笔力峻拔。字体 笔画平长,横平竖直,长撇 大捺,转折处圆浑苍厚。结 字上紧下松,纵横奇宕,气 势开张,干脆遒劲,具有浓 郁的北碑笔意,可谓熔铸古 今,自成气象。
魏 灵 藏 造 像 记
魏 灵 藏 造 像 记
《杨大眼造像记》,全称 《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 帝造像记》,简称《杨大 眼》,刻于北魏时期,位于 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中,是 “龙门二十品”之一,并与 《始平公》、《孙秋生》、 《魏灵藏》三种造像记一起 合称为“龙门四品”,是龙 门石窟2000余种北魏时期造 像记中书法艺术价值最高的 作品之一。用笔方峻,提按 顿挫明显,笔势雄奇,结体 庄重稳健。
起笔:悬笔侧锋,外露棱角. 行笔:落笔成棱角,随即捻管外旋, 主毫由侧转正,主毫居中,万毫齐发, 主毫、副毫各司其 事。 收笔:笔尽势收,提笔向右下,稳 健回锋,勿耸肩.
怎样写始平公
李 璧 墓 志
爨龙颜:此碑
是南朝宋的著名 碑刻。虽为楷书, 却饶有隶意,笔 势有隶意,笔势 雄强,结体多变。 康有为《广艺舟 双辑》中说: “当为隶,楷极 则。”“为雄强 茂美之宗,”并 列为“神品第 一。”
爨 龙 颜
《爨龙颜碑》、《爨宝子碑》“二爨”是两块云
南“南碑瑰宝”。《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宋大 明二年,比《爨宝子碑》晚五十三年,可以说 这两块碑是同时代的作品。《爨龙颜碑》,碑 文书法字体介于隶楷之间,书法风格独特,被 称为“爨体”。碑文古雅,结体茂密,虽为楷 书,却饶有隶意,笔力遒劲,意态奇逸,结体 多变,是隶书至楷书过渡的典型。 碑
郑文公碑
《郑文公碑》,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 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 所刻。书写者是郑羲的儿子郑道昭。当时郑道昭是兖州刺史, 刚开始刻在天柱山巅,后来发现掖县南方云峰山的石质较佳, 又再重刻。第一次刻的就称为上碑,字比较小,因为石质较 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称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 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并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 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后才受至重视。 郑文公碑的笔画有方也有圆,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 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 结体宽博,气魄雄伟。清代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 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 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 也。”是“真文苑奇珍也”。
清人何义门评论此碑说: “入目初似丑拙,然不衫不履, 意象开阔……”也有人认为此碑 在《张猛龙》、《贾使君》两 碑之上。此志结字严谨,一笔 不苟,行笔迟重,墨色饱满, 笔画间也富有变化,表现出圆 浑、妍美之致并颇具雍容气象, 与一般魏碑表现的质直峭厉颇 异其趣。但若论变化无端、格 高韵厚,是无法同《张猛龙》 比肩的。
郑 文 公 碑
郑 文 公 碑
《李璧墓志》,北魏正光元 年 (公元520年)刻。青石 质,高一百零四厘米,宽八 十九厘米。系旧碑改作而成, 碑阴上截所刻二螭仍在。志 铭魏书,三十三行,行三十 一字,背面有题名一列。出 土时间、地点有二说:一说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 出土于山东德州;一 说清光 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 出土于河北省景县。后者 为 是。墓志出土后不久归济南 金石保存所收藏,上世纪五 十 年代初移藏于山东省博物 馆。
此碑应是方笔露锋之典型 代表,因此最显见用笔之妙。 起笔都将锋颖露在画外,有 的角棱若刀,有的细锋引入, 煞有情趣;即使画也挺直有 力,折笔显见方棱;收笔处, 有时敛毫便止,有时放锋犀 利,有时如《宝子》之上扬。 笔画或大或小,大者纵矛横 戈,如虎奔龙吟,小者轻微 一点,如蜻蜓掠水,皆能顺 势合情.绝无率意轻发。结 体或取横势,或取纵势,皆 极意显示雄踞盘关之威仪, 怀隐瑰玉之神采。整篇看来, 严整肃穆,端庄隽洁
此碑依山势 而刻,字径 大者20厘米, 小者12厘米 左右,字形 较扁,保留 明显的篆隶 笔意。通篇 宽宏博大, 纵情挥洒, 气势磅礴。 现代人要想 得北魏书法 之势,非看 此刻莫数。
论 经 书 诗
中岳嵩高灵庙碑
此碑为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正书,碑阳23 行,行50字,碑阴7列,上2列字较大,计22行, 下5列16行,字较小,各列行数不等。额篆书阳文 4行共8字,侧刻唐大周天授三年(1692年)马元 贞投龙简记。碑文内容为寇谦之修祀中岳庙併宣扬 道教。碑今在河南登封县嵩山中岳庙。 此碑在魏碑书法中属於风格雄强一类。其书虽 云楷体,但结体、用笔仍处於隶、楷之间,是隶书 向楷书过渡的书体。康有为评此碑书法为“体兼隶 楷,笔互方圆。”併称碑阳书法“奇古”,碑阴书 法“峻整”,给以极高的评价 。
封 龙 山 碑
康有为(1858~1927), 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 素,又号明夷、更甡、西 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 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 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 海”,清光绪年间进士, 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 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 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 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 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 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 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 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著有《康子篇》、《新学 伪经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