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模式的实质
中国模式

5.中国模式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模式的实质,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的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这是一条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旗帜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模式是指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市场经济制度主要不是依靠从外部(西方)“引进的”政策和规则,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政策、规则、路径和方式,逐步实现国家的新制度安排。
也可以指走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道路。
如果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审读“中国模式”的意义,它意味着中国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的制度创新道路,这就是:“中国模式”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制度内生性,即中国转型的“内生性制度安排”。
中国模式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发展模式,也必将为人类文明不断地走向繁荣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它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扎根于我国国情和时代赋予的鲜明中国特色。
我们坚信,这一理论体系作为当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将与我国国情更加密切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日益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这实际上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模式”即“中国模式”的正式诞生。
在最直接的意义上,所谓中国模式,应该就是对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和总结,有着鲜明而独特的内在规定性。
一是独立自主。
其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办。
邓小平说,“独立自主,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尽管外贸依存度较大,但不是外部依赖经济,更谈不上“依附型积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中国自身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推动,独立自主的发展实质始终没有变。
中国模式的内涵与意义

中国模式内涵及意义摘要: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摸索出来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特有的发展模式,符合中国的国情,是由社稷体制、民本政治和国民经济三位一体共同构成的符合中国发展的一种模式。
在多年的发展中,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模式,苏联模式,中国特色,民主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伯·雷默( Joshua Cooper Ramo) 在伦敦《金融时报》上首次提出了“北京共识”( Beijing consensus) 的概念,由此开启了世界对中国模式高度关注的序幕[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以苏为鉴”,试图摆脱苏联模式,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最终没有取得成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2]。
中国模式作为中国经验、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的集中概括,是世界认识中国和中国认识自己的重要理论范畴[3]。
一、中国模式内涵中国模式的兴起,一方面,源自“华盛顿共识”的破产;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北京共识”的提出。
前者表明转向完全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华盛顿共识”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后者则意味着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道路的成功具有中国特色及制度贡献。
这就使得总结和概括中国经验的中国模式,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关于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以及用什么概念来表达这个提法,目前学术界还存在分歧。
持否定或谨慎态度的学者认为不存在中国模式或慎用中国模式这个提法,如李君如表示,中国各方面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讲“模式”有定型的嫌疑,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4]。
持赞成态度的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表示“中国模式的崛起可以说是21世纪国际关系上的一件大事情。
再论中国模式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公有制商品经济理论

已经 接触 到原 始 公 有制 下 的商 品经 济 、 细 亚 生 产 几 千年 之久 。 印加 国是保存 着很 多 原 始社 会残 余 的 亚 方式 中农 村公 社 的商 品交换 和未 来社 会 商 品经 济 的 奴 隶 占有 制 国家 。社 会组织 和 经济 组 织 的基 础是 共 若 干理论 , 然这些 理论 可能 不 够 系统不 够 完 整 , 虽 但 同 占有 土地 和牲 畜 的 氏族公 社 或村社 ( ya 。 A l ) l
第 1 4月 3卷 21 0 2年 第 2期
Junl f n esyo o t C i ( oi ec dt n ora o i南华大学 学报 ( n 科学版SineE io ) U vr t f uh 社会 ScM ) i S h a c i
V 11 o2 o.3N .
Ap . 01 r2 2
一
短的 2 8年 。14 9 9年 中 国进 入 了社会 主义 时期 。 商 品交换 是 在 原 始 社 会 后 期 , 即大 约 在 四千 年
些学 者 不 承 认 市 场 经 济 与公 有 制 相 容 的理
“ 论, 其依 据 是马 克思 没有研 究 过公 有制 商 品经济 , 马 前产 生 的 。马克思 写道 , 这 种彼 此 当作外 人看 待 的 不 克思 的市场 经 济 理论 只是 私 有 制 市 场 经 济 理 论 , 或 关 系在原 始共 同体 的成 员 之 间 并 不 存 在 , 管 这 种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原始 公社 后期 的 商 品交换
现在 学术 界 普遍 接受 的历 史 是 , 类 社 会 经 历 人
奴 封 济 是一个 新 的理 论 结 论 。传 统经 济 学认 为 , 场 经 了原 始社 会 、 隶 社 会 、 建社 会 和 资 本 主 义社 会 , 市 济 只能在 私有 制 下 运 行 的 , 称 之 为 市 场 经 济 私 有 中国等一 批 国家 已经进 入 了社会 主义 社会 。从 中 国 我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在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众多问题中,中国模式是一个重要话题。
这里所说的中国模式主要是指中国发展经济的一些思路、做法和经验。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当今世界上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提出来的,他说中国有自己的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9年前,他在讲到国际关系和世界各国发展的时候说,发展经济不能套用一个模式,中国不能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自己的模式,当然也不应该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
我们过去学习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这条路没有走通。
我们现在按照中国国情办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所以中国版的中国模式,就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个版本是十几年前西方学者提出来的,有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的讨论。
西方版本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版本的中国模式有一定的联系,但本质上不一样。
本文将从发展的思路、做法和经验出发,谈一谈自己对中国模式的理解。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第一,有一条长期坚持的基本路线。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党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1]□ 陈宝生/文逐步形成了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这一基本路线规定了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系统、动力系统和价值系统,强调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这种发展是科学的发展,这种发展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发展必须依靠改革开放来推动。
三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这条基本路线不动摇。
邓小平先生说,这条基本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一百年不变。
实际上,这条基本路线就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战略。
长期战略问题解决了,具体的发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是中国模式最重要、最根本的内容。
第二,有一个凝聚全国人民共识的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先生提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第一步解决温饱,第二步实现小康,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
中国模式的哲学意蕴

[ 中图分类号 ] 6 6 D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 3— 6 8 20 )6— 06— 3 10 7 0 (0 9 0 0 5 0
独 立 自主 不 信 邪
近年 , 中国在 国际舞 台上 的迅速 崛起 , 一个备受 是 关注 的现象。而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 的蔓延 , 自由放任 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饱受诟病之 际, 西方政 治界和经济
的实质是在全球化背景下 , 中华民族在 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把科 学社会 主义原则 与 当代 中国国情和 时代 特征相结合 , 走 出一条后发 国家 的现代化之路 。这是一条 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 的、 以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为奋 斗 目 的 、 标 以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 系为指导思想 的完全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界更是惊讶 于中国经济 的一枝独 秀。与此相应 , 国内出
不听天由命 , 也不信邪 , 而是 自强 不息 , 乃是数千年
来 中华 民族生生不息 的内在 主体 根基。邓 小平说 , 独立 自主 , 不论过去 、 现在还是将来 , 都是 我们的立足点 。他 还提 出, 自己的路 , 走 建设 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 其一 , 自己 的事 情 自己办 。改 革开放 以来 , 我们实 行 出口导 向型发 展 战略 , 充分利 用 国际 国内两个市场 、
运 动 比一 打纲领更 重要 。在 “ 么是 社会 主义 、 什 怎样建 设社会 主义” 个首 要的基 本 问题上 , 这 不拘 泥于经 典作 家 的具体论 述 , 而是从解放 和发展生产 力 的高度 理解 和 把 握社会 主义 本质 , 围绕经济 建设 这个 中心 , 定和实 制 施各项 战略部署 。在 “ 建设 一个什 么样 的党 、 怎样 建设 党” 这个基本 问题 上 , 坚持解 放 思想 、 实事求 是 、 与时俱 进 的科学态度 , 客观看待党 的时代任 务 、 历史方 位 、 社会 环境 以及 由此 引起 的阶级结构 的变化 和特点 , 重 以改 注 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 的建设 新的伟大 工程。在“ 什么 是马克思主义 , 怎样发展马克思 主义” 问题上 , 持以 的 坚
略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三种现代化模式

略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三种现代化模式一、引言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现代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三种模式,分别是“西方模式”、“苏式模式”和“中国模式”。
这三种模式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和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模式的内涵和特点,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二、西方模式西方模式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早出现的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效仿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被提出和实践。
这种模式在19世纪中期开始,随着清政府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得以推广和普及。
1.经济模式西方模式的经济模式主要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模式,以自由贸易和经济竞争为核心的经济模式。
2.政治模式西方模式的政治模式是民主政治,具有选举、表决和言论自由等特点,强调个人自由和民主制度。
3.文化模式西方模式的文化模式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强调个人自由、人文精神和开放性。
三、苏式模式苏式模式是20世纪中期中国尝试的一种现代化模式,主要是借鉴苏联的经验和模式,尝试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化。
1.经济模式苏式模式的经济模式主要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以国家计划和集中管理为核心的经济模式。
2.政治模式苏式模式的政治模式是单一制度下的集中式政治制度,强调国家和党的领导力和集中化管理。
3.文化模式苏式模式的文化模式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的闭合性文化,强调社会公正和价值观念的传递。
四、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中国自主探索的一种现代化模式,其特点是兼顾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经济模式中国模式的经济模式主要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以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为核心的经济模式。
2.政治模式中国模式的政治模式是党政合一的集中式国家政治制度,兼顾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参与。
3.文化模式中国模式的文化模式主要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以文化自信和多元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模式。
五、案例分析1.香港香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继承了西方模式,其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和自由制度的特点,成为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和文化交流枢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_中国模式_

北京日报/2008年/6月/2日/第017版理论周刊全面、准确、深入地领会十七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阐述,追踪国际国内关于“中国模式”的理论学术研讨的前沿动态,我们会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马龙闪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对其产生、形成、理论渊源和内涵,以及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意义,作了深刻的阐述。
这实际上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模式”即“中国模式”的正式诞生。
在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应当为“中国模式”的诞生而自豪,深入研究并大力宣传这一模式。
■俄罗斯学者使用“中国模式”一词,值得我们注意近年,“中国模式”一词开始越来越多地跃入人们的眼帘。
最先提出这一用语的,仿佛是西方人,后来俄罗斯学者也使用了这个用语。
西方人提出“中国模式”,给人的感觉,好像他们是印象式的。
他们主要认为中国不同于世界近现代史上其他东西方大国,突然崛起,而且是和平崛起,并像发动机一样带动了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视其有不同于其他大国的突出特点,因而称为“中国模式”。
俄罗斯学者使用“中国模式”一语,就不同了;他们采用这种提法是从自己的体验、认识中来的,是从他们与苏联模式的区别、对比中得出来的,因此,他们使用这个字眼和术语,尤其使人注目。
对他们这种“内行人”、“过来人”使用“中国模式”这一提法,应当引起我们中国学界的重视。
相比之下,倒是我们中国人、中国学者,使用“中国模式”十分谨慎,到目前为止,认可和使用“中国模式”者,还为数寥寥;倒是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属于苏联模式者,大有人在,直到不久前还有同志发表文章认为,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内涵”、“内容”,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
这实际上是把“四项基本原则”混同于苏联模式,随而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即“中国模式”,与斯大林体制和苏联模式混同了。
摸石头过河的中国模式

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而与市场经济的运行相适应,必须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以弥补市场的缺陷,纠正市场的失灵,这对政府的公共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迅速变变化的情况下,在党的十六大吹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下,研究如何加快我国的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步伐,改善我国公共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提高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质量,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确实少有理论、战略,缺少精心设计,具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性与盲目性共存的特点。
正因为盲目性的存在,产生了市场经济的某种扭曲、公权力的过度扩张、腐败与道德堕落。
而“中国模式”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意味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我们又不能盲目乐观,解决中国目前的问题如腐败、贫富差距、垄断、道德等还要依靠不断地创新“中国模式”,在“中国模式”中加入更多的民主、法治、正义、公平等和谐社会应有之义。
中国发展道路的立足点,是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他进而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摸着石子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创造。
对于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胆子要大,但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看到不妥当的地方就赶快改。
后来人们把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形象地概括为“摸着石子过河”,这是一种适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的决策模式,也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政策制定中的一条重要经验。
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十分激烈,我们能否奋起直追,事关社会主义祖国的兴衰成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态 的视 角对 中国发展 理念 、 经验 和规律进行 总结 。
展社会 主义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 明的基 础上 , 断地推 不
进人 的全 面发 展 。科 学发 展 观是 中国的 最新 发展 理
这里有 一个 问题 : 国模 式 到 底 是 由雷 默 提 出 中
东西, 以此服务 于 中 国的未 来发 展 , 想 借 此来 推 动 并
这一研究 走 向深入 。
收 稿 日期 :0 0— 9—1 21 0 6
作者简介 : 李本松 ( 99一), 河南信阳人 , 士 , 16 男, 博 副教授 , 究方向为社会发展和价值论。 研
摘 要 : 谓 中 国模 式 , 是 自改 革 开放 以 来形 成 的 实现 中 国发 展 的 指 导 思 想 、 念 、 验 和 规 律 的 总 结 。 从 中 国模 式 的指 所 就 理 经
导思想、 形成 和 内容 上 来 看 , 国模 式的 实质 就 是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的发 展 模 式 。 中 关 键 词 : 国模 式 ;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 展 中 中 发 中 图分 类 号 :6 6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85 2 2 1 )60 6 -3 I1 ) A 10 - 4(0 0 0 -0 50 4
行 的一切工作 , 着眼于人 民现 实 的物质文 化生 活 既要
需要 , 同时又要 着 眼于促 进 人 民素 质 的提 高 , 就是 也
要 努力促进人 的全 面 发展 ; 强 调 指 出 : 并 我们 要 在发
自《 北京共 识》 出之后 , 提 学者们概括 出了一个 新 的概 念, 即中国模式 … 。这使 中国学者 除 了继续 在 中国特
几个方 面。
了分析 和总结 , 认为 中国的发展是 一种适 合 中 国国情
和社会需求 、 寻求 公 正与 高 品质 增 长 的发 展途 径 , 并 认为这种发 展就是艰苦 努力 、 主动创新 、 大胆 试验 、 坚 决捍卫 国家 主权和利益 、 序渐进 、 聚能量 , 循 积 创新 和
试验是其灵 魂 。雷默认 为 , 这是 中国探索 出 的一条适 合本 国发展 国情 的发展模 式 。 雷 默在《 北京共 识》 中对 中 国改 革 与发展 的理性
结, 是将 中国改 革开 放 以来 的具 体 做法 上 升为 理论 、 建设 经验 , 象 出规 律 , 抽 发展 创 新 概括 成模 式 。这是
中国人 民在党 的领 导下 的理论 和实践 创新 的结果 , 其 内涵 不是凝 固的 、 成不 变 的 , 是 随着 中国现代 化 一 而 建设 的实践在 不断 发展 丰 富 的。这 主要 表现 在如 下
的, 还是 由中 国学 者 提 出的 , 者是 由 中 国学者 根 据 或
念和指导 思想 , 其核心就 是坚持 以人为本 。这 同样 表 明中国模 式 的 目的就是 促进 和实 现人 的全 面发展 。 2 认 清 国情是 中国革命 的首 要基本 问题 , . 同样 也 是 我 国建设 的首要基本 问题 , 这是 中国模式 的基本 前 提 。当前 , 国首要 的基 本 国情 , 是 我 国正处 在 并 我 就
分 析提 出后 , 很快 就在 中国和 国际 上引发 了新一 轮关 于中 国发展经 验的研究热 潮 。在此 之前 , 国的广大 我 学 者对 中国 自改革 开放 以来 的发 展经 验 和 巨大成 功
的研 究 主要 集 中 在对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的研 究 上 。
1促 进和实现 人 的全 面发 展是 中 国发 展模 式 的 .
是 对 我 国社 会 性 质 和发 展 阶段 、 展 程 度 的科 学定 发 位 。它表 明我 国是 社 会 主义 社 会 , 是 资 本 主 义社 不 会 , 不是新 民主主义社会 , 我 国的社会 性质 ; 也 这是 同 时, 由于我 国脱 胎 于半殖 民地 和半封 建 社会 , 会发 社 展程度不 高 , 社会肌体 的发育很 不发 达 , 因模式 的含义 中 国模式是 中国 自改革 开放 以来 发展 经验 的总
20 04年 5月 1 1日, 国高 盛公 司高级顾问 、 美 清华
大学兼 职教 授 乔 舒亚 ・ 珀 ・ 默 在 题 为 《 京 共 库 雷 北 识》 的报告 中 , 中 国二十 多年 的 经济 改革 成 就作 出 对
第1 2卷
第 6期
黄 河科 技 大 学 学报
J OURNAL OF HUANGHE S &T UNI VER5TY I
21 0 0年 1 1月
NO . 01 V2 0
V0 . 2 No 6 J 1 .
论 中 国 模 式 的 实 质
李 本 松
( 河南工业大学 法 学院, 河南 郑州 4 00 ) 5 0 1
长期处在社 会 主义 的初 级 阶段 。社会 主义 初级 阶 段
雷默 的《 北京共 识》 引发 的话题 概 括出 的 中国发 展 经
验的总结 。笔 者认为 , 中国模 式应该 是 中国学 者根据
雷默的《 北京共识 》 引发 的话题 概括 出来 的 , 是改革 开
放 以来 中国发展 理念 、 经验 和规律 的概括 与 总结 。中 国模式 一提 出 , 引起 了很 多 学者 的广 泛 关 注 , 进 就 并 行 了大量 的研 究 。笔者将 在 分 析 中 国模 式 内涵 的基 础 上 , 说 明中国模 式 的实 质 , 得 出 一些 规律 性 的 来 并
目的 , 社会 主义条 件 下不 断解 放 生产 力 , 进 人 即在 促
的发展 。“ 三个 有利 于” 的标 准 是判 断我 国改革 开 放
成败得失 的标准 , 中“ 其 是否 有利 于提 高 人 民的生 活 水平” 的标准 , 明地体现 了 中国发展 的 目的 , 鲜 就是 要 实现和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江泽 民同志指 出 : 我们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