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能运动处方教学法的方差分析——以耐力类项目为例

合集下载

耐力运动处方---实验

耐力运动处方---实验

耐力运动处方制定姓名: ** 性别男年龄 41 日期 2016.12.13健康状况:健康水平良好,没有身体其他疾病困扰,无病史。

体质状况:身高:177cm 体重:68 kg 体脂百分比22.5% 由于长时间的伏案工作,很少参加体育锻炼,最近在操场上跑了几圈,感觉喘不上气来,呼吸困难,虽是低强度,但心跳很快。

自身感觉心肺功能适应能力明显下降了,于是就对自身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台阶试验,发现得分指数偏低,呈现在不及格的边缘上。

根据以上评定,计算其身体质量指数(BMI),并为其制定耐力运动处方。

运动强度:靶心率(THR):锻炼时心率保持在130~146 次/min,或 22~25 次/10s左右低于这个强度,锻炼效果不佳;超过这个强度,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以外情况给身体造成损伤。

锻炼项目:1、运动方式①中等速度的平地跑步②俯卧撑③仰卧起坐④仰卧飞鸟⑤悬垂举腿⑥动感单车2、运动强度平地跑,速度大约为 8.78~10.4 km/h,或 146.3~173.6 m/min每400m用 2 min 18~44 s,或每分钟走 80 步;健身跑台:坡度为 0 % ,速度约为 8.78~10.4 km/h;俯卧撑每天50个(早晚做均可)仰卧起坐每天 80个(早晚做均可)仰卧飞鸟(8~10组,每组8~12次)每组间隔时间1min悬垂举腿 12~15个动感单车 5~10min(可在热身或结束时做)3、运动频率中速跑、仰卧飞鸟、悬垂举腿、动感单车) 3~5 次/周。

坚持每周按照运动处方进行周期性有氧运动3次(隔日一次),既可以收到锻炼的效果,如有时间,可每周增加1~2次您所喜爱的活动。

俯卧撑、仰卧起坐每天都要做(早晚均可)4、能量的消耗与摄取每次锻炼的过程中由于运动量比较大消耗体内的能量比较多,因此,每次运动完后要及时的补充能量。

可适当补充一些肉类食品(如牛肉,猪瘦肉等),对卫维生素的需求也不容忽视,多吃些蔬菜水果来补充维生素。

“运动处方”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

“运动处方”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

“运动处方”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作者:胡海忠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09年第07期一、问题的提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遗传素质、生活环境和后天营养的差异必然会造成学生的身体素质、知识水平和智力的差异。

因此,学生的体育基础存在着差异。

体育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到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以致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最终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因此,体育教学必须改变教学现状,切实有效地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才有可能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海安县墩头中学2005级学生共240人,按自然分班的形式把1、2班确定为实验班,3、4班确定为对照班,由同一教师任教。

(二)研究方法1.文献法:查阅大量的报刊和与本题相关的体育理论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做必要的理论准备。

2.统计法:在高一选项前和高一学期结束前分别对学生体质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汇总、统计。

(三)研究过程1.模块的选择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统计结果来确定所要开设的教学模块,实验班的每一模块都采用“运动处方”的形式来进行教学。

我们在统计得出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选择了篮球、足球、羽毛球、田径、健美减肥等模块作为本学期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对每项人数加以控制,力求平均。

2. “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运动处方”完整概念可概括为:“对从事体育锻炼的健康人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试验及体力测验),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等个体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及频率,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便有计划地经常性锻炼,达到健身或治病的目的。

”在制定和实施运动处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运动处方要注重个性化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千差万别,不可能预先准备好适应各种情况的运动处方。

基于耐力类运动处方的中学生体能干预实验研究

基于耐力类运动处方的中学生体能干预实验研究

运动处方是指对从事体育锻炼的人 , 根据运动试验及体力 测验 , 按其体力及健康状况 , 结合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 , 以处 方 意 事项 , 以便 有计 划 的经 常性 锻炼 , 达到 健身 或治病 的 目的 [ 1 ] 。从 2 0 0 9年潮州市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 的测评分析结果来 看, 我们认为当前潮州市 中小 学生体质健康 总体情况是好 的,
安排 在下午第 7节课后 进 但总评不及格所 占百分 比仍大 于《 标准》 设 计 的比例 , 特别 是 锻炼 。每次锻炼 由专人 负责指 导 , 设定 在体能素质 方面 。因此 , 如何 快速有效 提 高中小学生 体能 素 行 。有氧耐力健身运动处方锻炼的强度用脉搏进行监控 , 3 0~1 5 0次/ r n i n 。 质, 已成为现阶段体育工作者们需要共同面对 的课题 。本研 究 基本部分平均心率 1 试图通 过耐力类项 目的教学实 验 , 施 以运动处 方的干预方法 ,
K e y wo r d s: e x e r c i s e p r e s c r i p t i o n; p h y s i c a l f i t n e s s ;e n d u r a n c e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e x er p i me n t l s a t u d y ;n i f d d l e
基于 耐 力类运动 处方 的中学 生体能 干预 实验研 究
Ex p e r i me n t a l S t u d y o n t h e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o f Mi d d l e S c h o o l S t ud e n t s’ Ph y s i c a l Ab i l i t y Ba s e d o n En d u r a n c e S p o r s t Pr e s c r i p t i o n

初中生耐力素质训练方法实验

初中生耐力素质训练方法实验

验2023-11-06contents •实验目的•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结论与建议目录01实验目的提高学生的有氧耐力水平,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

增强学生的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身体的抗疲劳能力。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自信心。

提高学生耐力水平探索有效的训练方法探索适合初中生的耐力训练形式和强度,以及训练的频率和时长。

分析不同因素对初中生耐力素质的影响,如年龄、性别、遗传等。

通过实验比较不同训练方法的效果,如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等。

为体育教学提供参考为体育教师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为学校开展耐力素质训练提供有效的训练计划和方法。

为教育部门制定学生体育教育政策提供参考。

02实验对象男,13岁,身高1.60米,体重50公斤学生1女,12岁,身高1.55米,体重45公斤学生2男,12岁,身高1.58米,体重48公斤学生3女,13岁,身高1.58米,体重46公斤学生4实验组对照组男,13岁,身高1.60米,体重50公斤学生5学生6学生7学生8女,12岁,身高1.55米,体重45公斤男,12岁,身高1.58米,体重48公斤女,13岁,身高1.58米,体重46公斤03实验方法通过持续、稳定的运动负荷,提高心肺功能和代谢水平,增强有氧耐力。

持续训练法渐增训练法长距离慢跑法通过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使心肺功能逐渐适应更高强度的运动,提高有氧耐力。

通过长时间、低强度的慢跑,提高心肺功能和有氧耐力。

03有氧耐力训练法0201通过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然后进行低强度运动的间歇,以提高有氧和无氧混合代谢能力,增强耐力素质。

高强度间歇训练通过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然后进行短暂休息的间歇,以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增强耐力素质。

低强度间歇训练通过不断变化的运动强度和间歇时间,使身体适应不同的运动负荷,提高全面耐力素质。

变强度间歇训练通过接力比赛的形式,使初中生在游戏中进行有氧耐力训练,提高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

初中体育“耐力跑”教学案例及反思

初中体育“耐力跑”教学案例及反思

初中体育“耐力跑”教学案例及反思作者:韩勇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7年第13期摘要: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耐力跑,根据初三学生的生理特点,通过耐力跑,可发展学生有氧耐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坚持到底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但在以往的耐力跑教学中,由于教学手段单一、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将新兴体育运动“定向运动”引入耐力跑教学,活动中采用比赛手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关键词:初中体育;耐力跑教学;案例及反思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3-049-1【案例描述】在这节耐力跑的实践课中,我将“定向运动”这项新兴体育运动引入到教学中,将学生男、女混合编为人数相等、男女比例相等的五组(8人一组),然后选出组长。

我给每组组长分发任务卡和学校简要建筑分布图,布置好各组的任务后,组长带领组员根据任务和学校简要图纸进行讨论,制定完成任务的计划路线,学生们在组长的带领下斗志昂扬地准备比赛。

比赛开始了,根据学校五个点的分布图,听到信号后,各组根据自己组的计划路线,参照简要图纸跑向5个标志点,到达各个点后取各自标签(已经在标志桶上贴好对应组的标签)。

直到每组队员一起跑完五个目标点并取齐标签,回到终点(起点)停表。

初赛结束,学生个个都满头大汗,五组学生用时长短差距很大,有的组为自己先到终点而“沾沾自喜,到处炫耀”,有的组为失败而不服,要求重比一次。

我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跑得快并花的时间最少,完成任务的效率又最高。

学生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讨论。

有的总结说,因为没看明白学校建筑分布图从而将目标点的位置确定错了,多跑距离了;有的说,找最初三个目标点的过程中速度很快,后来没力气跑了;有的认为……。

中学耐力测试项目的现状与探析的开题报告

中学耐力测试项目的现状与探析的开题报告

中学耐力测试项目的现状与探析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中学生体质测试是国家教育部门常规考核的内容之一,其中中学生
耐力测试项目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耐力测试包括跑步、徒手悬垂、仰卧
起坐等项目,在中学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的结果不仅能反映出
学生在身体机能上的优劣程度,也能直接反应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


是在实际测试中,很多学生的成绩并不理想,甚至呈下降趋势,这问题
的原因是值得关注的。

二、选题意义
耐力测试能够反映学生的心肺和肌肉耐力,是一项比较基础但又有
很多的实际意义的测试项目。

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长时间的坐姿和缺
乏活动,导致体能和身体素质的逐步下降,因此了解中学生参加耐力测
试项目的现状和原因,探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方法,以中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中学生参加耐力测试项目的现状和原因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制定针
对性的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措施和方法。

四、研究内容
1. 耐力测试项目的现状和数据分析;
2. 影响学生耐力测试成绩的因素分析;
3. 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措施和实验研究。

五、预期目标
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深入了解中学生参加耐力测试项目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索有效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法和措施,以期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素质教育做出一定的贡献。

初中体育“耐力跑”中学习困难学生学习案例分析

初中体育“耐力跑”中学习困难学生学习案例分析

(2)动态管理策略。

通过期末集体测试,如已达到上一级层次成绩,可转入上一级层次学习。

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训练情况,申请测试;如连续二次(间隔二周)测试成绩达到上一层次,可转入上一组层次学习。

(3)分组练习策略。

根据不同的组别,采用“同距离不同时间及不同距离不同时间”等分层教学方法,针对学生间的差异,合理安排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a\b组为重点关注对象,设计低起点的教学目标,从基础出发,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从辅助练习开始,逐步增加运动量。

c组学生围绕教师的安排进行练习,兼顾辅导。

d组学生由组长带领,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内容。

实施耐力跑分层教学,从学生以人为本而言,是为了适应学生不同身体素质发展的需要。

从教师教学来说,目的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让各层次的学生在学练中各有发挥、互相弥补和帮助并以和谐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必须看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练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他们都有一定的发展潜能。

让他们展示自我,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内部的有效资源,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更大的收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案例简单谈谈a 层次学生的学练指导:a、耐力跑教学中的a层次学生的教学具体措施1、学习目标的创设学习目标是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让我学变成我要学”来提高学生生理机能。

让学生学会心率与脉搏的测量法,合理掌握运动负荷。

从而培养学生相互鼓励,团结协作并且具有坚韧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对a层次学生则适当降低他们学练要求,及时鼓励、点拨和启发,充分发挥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作用。

教学策略采用情感教学法,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多层次,以体现一个“推”字。

教会学生认识心率与脉搏,能在运动后即测量心率次数并且作好记录。

教师还可通过介绍影视如《惊涛骇浪》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斗志。

2、学习兴趣的激发a层次学生主要是一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较差,耐力性、力量性都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学中我着重指导这部分学生的练习,认真分析原因,有选择地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多激发他们学练耐力跑的兴趣,做好“指导兴趣”工作。

中学体育专业考生耐力素质训练分析

中学体育专业考生耐力素质训练分析

中学体育专业考生耐力素质训练分析耐力素质是运动员必须具有的素质,是人体的基本素质之一。

对于人们的运动、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耐力素质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的耐力素质就是指人们能够在一定强度,一定的时间内,对某一种动作或者负荷量的承受能力,也就是对这一动作完成的能力。

在一定的程度上,这种素质和人们的心理素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表现与耐力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

耐力素质反映到人体的具体表现主要是体现在人体的速度和力量上。

在人们的意识和研究中可以知道,人们的耐力素质主要体现在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上。

人们在进行运动的过程中,力量和速度这两项素质是支撑人们完成运动技术的基本,人们要想完成运动技术动作,必须依靠这两种素质,才能够把动作做出来。

在运动的过程中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影响人们的耐力素质的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种: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素质的影响,运动员对他的专项运动进行了长时间的训练,在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疲惫感,这种感觉直接的反映到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的运用上,就是运动员对于这种疲惫感的承受程度。

其次是运动员的供能系统的影响,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状况不同,身体功能系统的发育和训练也是不同的。

在运动员进行专项技术的训练和比赛中,供能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他是支撑运动员动作质量完成高低的基础,对于运动员的耐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最后是运动员的专项技能的运用和掌握的程度,也是影响耐力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运动员对于自己的专项运动技能掌握的非常熟练,对于力量和速度的运用就很有技巧,能够弥补自身其他的不足,能够增强自己的耐力,促进自己耐力的发挥和提高。

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应根据影响耐力素质的因素,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对运动员的耐力素质的训练,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手段进行训练。

耐力素质对于各个项目的运动员来说都是重要的基础素质,而对于那些以有氧代谢为主要供能来源的项目来说,他对于提高运动成绩更有直接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 教学 的形 式与 内容 :如 表 1 示 ,根据 对照 实验 的均 衡原 则 ,除教 学 形式 与 内容有 别外 ,其 所
余教学设计均要求一致性. 实验班采用运动处方形式指导锻炼 , 耐力运动处方 内容主要参考了田继宗 主编的 《 运动处方与教学模式》和杨静宜 等主编的 《 运动处方》 中的部分 内容并结合 自编内容 ,其 中,实验班 1 采用单一运动处方 ,实验班 2 采用综合运动处方 ,对照班采用常规要求进行锻炼.
设 计基 本符 合测 试要求 .
表 2 问卷 效 度 的专 家 咨 询 检 验 结 果

8 ・ 8
( )信度检 验 2
根据问卷 “ 同一测验在第一次施测后 ,经过一段时间再对同一对象进行重测 ,求两次测验结果 的相关性原理 ,用以估计检验结果 的可靠性 ”的测量理论.对 同一施测对象采用了重测 ,时间在 20 年 3 ,前后施测相 隔时间为 l 天 ,发放问卷 3 份并全部回收 ,测验 的结果经重测信度检验. 08 月 5 1 结果见表 3 ,前测结果和后测结果的相关 系数是0 1,对应的相伴概率 为0 0 (i 2 tl )) .6 6 . 0 S .(-ae 0 g id ,
实验测试指标 :根据《 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能素质评价标准》 的评分方法 , 中中学测 四项 , 其 体能素质 测试 总 成 绩满 分 为 10 . 于实 验 时 间的 关 系 , 次 实 验 的指标 只选 取耐 力 类项 目, 0分 基 本 即男 生 1 0 0m、 0
女生 8 0m. 0
作者简 介 :杨 砀 (9 2 ) 1 6 一 ,男,广 东潮 州人 ,韩 山师范学院体育 系副教授

8 ・ 7
实验 目的 :发展学生耐力素质 ,并探索更为有效 的耐力发展途径.
实验 时间 :20 年 3 至 20 年 5 ,在 课外 体育 活动课 时 间进行 . 08 月 08 月 实验设 计 :采用 单盲 法 ,组 间对 比设 计 .
表 1对照班与 实验班教学形式与 内容对比表
1- . 3问卷 调查 法 2
问卷调查遵循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进行 ,并于问卷发放前 ,对问卷内容进行必要的效度
和信度 检验 ,以确保 问卷 的有效 性 和可靠性 . ( )效 度检 验 1
本 问卷经4 位体育理论 和 1 位运动心理学方面的专家 以及 3 中学一线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审核评 位 价后 ( 见表 2.结果表明,专家对其评价均为 “ ) 很合适”或 “ 合适 ” ,总计超过 8%,故认定本问卷 0
用运 动处方 的形式进行发展 中学生的体能教学 ,效果明显好于一般的教学形式.
关键 词 :中学生 ;体能 ;运动处方 ;耐力类 ;方差分析
中图分类号 :G 0 . 8 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8 32 1)6 0 8— 8 0 7 6 8 (0 0 - 0 7 0 1
以耐 力 类项 目为例
杨 呖山师范学院 体育系 ,广东 潮州
摘 要 :通过耐力类项 目的教学实验 ,对运 动处方的教学方法 和一 般教学方法进行 比较研 究 ,观察学 生耐力 的变化 情况 ,并运用单 因素方差分析 的数理 统计 方法 ,经 S S 30 P S1 .专业统计 软件检验 ,结果显示采
说明问卷的前测结果和后测结果的相关性十分显著 ,符合调查问卷所需 的信度要求
表 3 问卷信度 的检验结果
1 研究对 象和方法
11研 究对 象 .
本研究的抽样框为潮州市瓷都 中学 的高一级学生 ,从该学校体能测试 中,耐力类等级为及格和及 格以下 的学生中,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学生 6 名 ,其 中男生 3 名 ,女生 2 名 ,作为本研究的实验对 0 2 8 象.将学生随机分成 3 个班 , 中一个为对照班 ,两个为实验班 ,每班学生均为 2 名. 其 O
第 3 卷第 6 2 期
2 1 年 l 月 01 2
韩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 n h nNo ma Un v ri o r a o Ha s a r l ie st y
Vo _2 No6 l . 3
De 2 e.011
中学生体能运动处方教学法的方差分析
1 . 究方 法 2研
1. . 1文献 资料 法 2
查 阅近 年来 国 内外 有关 的文 献和研 究 文章 ,为本 课题 研究 提供 理论参 考 .
1. . 2教 学实验 法 2
收稿 日期 :2 1- 6 1 0 10—7 基金项 目:全 国教育科学 “ 十一五”规 划课题 (L 0 02 )资助. F B 642
运动处方源于现代康复医学 , 是指针对体育锻炼者的健康和体力状况 ,并根据其运动 目的而制定
的 一 种科 学 的 、定 量 化 的周 期 性 锻 炼计 划u. 15 年 ,美 国 生理 学 家 K roi 1 94 apvc h曾提 出 “ 动 处 方 ” 运
的概念.16 年 ,世界卫生组织 ( O 99 WH )正式采用 了 “ 运动处方”这一术语 ,使 “ 运动处方”得到 国际上的认可嘲 健康标准》的制定 与实施顺应我国当时的教育大环境 ,符合各 自的宗 旨,对于我 .《 国体育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 的导 向意义 ,而且对促进学生积极锻炼增进健康都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然而 ,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和严峻 的挑战.从 2 0 年潮州市 07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测评分析结果 ,发现当前潮州市 中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情况是好的 , 但总评不及格 所占百分 比例仍大于设计 比例 ,特别是在体能素质方面.因此 ,如何快速有效提高中学生体能,已成 为当前体育工作者急需共同面对的课题.本研究试图用运动处方的形式 ,并通过对教学实验结果的方 差分析 ,探索 出适合于发展中学生体能 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