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故事:姜夔的合肥之恋

合集下载

姜夔和小红的故事有哪些

姜夔和小红的故事有哪些

姜夔和小红的故事有哪些姜夔向来有“痴情词人”之称,他笔下的“小红低唱我吹箫”里的这位小红是谁,是否就是那个令他魂牵梦萦的女子,那么你了解姜夔和小红的故事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姜夔和小红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姜夔和小红的故事介绍姜夔向来有“痴情词人”之称,这是因为恋与情一向是姜夔作品中频频出现的题材,相信了解过他词作的人一定都对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那个“合肥女子”有印象。

她到底谁,为何萍水相逢却恋其一生,当我们读到《过垂虹》时有这样一句:小红低唱我吹箫。

这位小红是谁,是否就是那个令他魂牵梦萦的女子,姜夔小红之间究竟什么关系呢?的确,小红就是那个姜夔的一生挚爱“合肥女子”,据考证,在姜夔留下的80几首词作中,有四分之一以上都是以其为主题所作,两人相聚的时日并不长,却使得姜夔终身难忘。

据悉,有一次姜夔前往拜访范大成,当时范大成家中有一对歌女,也就是合肥姐妹花,两姐妹均擅音律,且都爱慕姜夔,不过姜夔喜欢的是貌美如花的姐姐,因常穿红裙故称小红。

姜夔与小红之间如遇知音、一见如故,因此范大成便将小红赠与姜夔。

既然两人如此相爱,那么为何小红没有随姜夔一同离开合肥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姜夔为人内敛低调,他作为文人没有勇气战胜世俗娶一个歌姬为妻;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一无所有,不忍心自己心爱的女子跟着自己受苦,给不了她幸福,也就唯有穷尽一生只能在词中相吟唱。

姜夔小红就是这样一对有缘无分的有情人,姜夔在二十几岁时遇到了自己的“至爱”,于是便用了一生去铭记。

姜夔的著作介绍姜夔是南宋年间风格别致的大词人,他的词作独具一格,艺术思维以及表达方式均别出心裁,善于将视觉、听觉、感觉等等不同的生理感受用艺术的手法将之连缀于一体,来反映特定的心理写照;此外,姜夔还特别善于从侧面入笔以明志言情,入虚传神。

他的词沿袭了周彦邦的风格写情、咏物,在此基础上改造词风,建立新的审美。

姜夔的词语言灵动,文风自然,清雅高洁,极具想象力,他的艺术特点曾被用“清空”与“骚雅”两个词来形容,其中清空源于苏东坡,而骚雅出于辛弃疾,姜夔引用、借鉴的手段与这两位相一致,但其将音律与审美寓于其中,将原本无关联的特点相联结,自成一体,形成一种新兴的诗风,今天就以姜夔的《淡黄柳》为例,来分析他的词。

姜夔《一萼红》宋词注释翻译及赏析

姜夔《一萼红》宋词注释翻译及赏析

姜夔《一萼红》宋词注释翻译及赏析姜夔《一萼红》宋词注释翻译及赏析导读:这首词是作者写自己客居长沙时登高所见。

上阕依次写来,色彩纷呈,极富兴趣。

下阕开头“南去北来何事”紧承上阕游览,而引发出以下“伤心”。

“朱户”、“金盘”又接“空叹”,流露备受压抑的忿懑,全篇以伤春作结,使人嗟叹伤感。

一萼红姜夔丙午人日,余客长沙别驾之观政堂,堂下曲诏,沼西负古垣,有卢橘幽篁,一径深曲。

穿径而南,官梅数十株,如椒如菽,或红破白露,枝影扶疏。

著屐苍苔细石间,野兴横生,亟命驾登定王台,乱湘流入麓山;湘云低昂,湘波容与,兴尽悲来,醉吟成调。

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

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沉沉。

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

野老林泉,故王台榭,呼唤登临。

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

朱户粘鸡,金盘簇燕,宽叹时序侵寻。

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柳、还万丝金。

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

【译文】丙午年的人日,我客居在长沙观政堂。

堂下有一个曲形的池沼,池沼西是古墙。

生长着卢橘和青竹,一条小径曲折幽篁。

穿过小径南行,有官府种的几十株梅花。

有的花蕾像花椒,有的花蕾像豆粒,有的稍露浅红,有的微显白色,开放得美丽动人。

走在长满苍苔的小石间,顿时兴趣大发,我于是立即决定登古老的定王台,又横渡流湘江,登上岳麓山,站在高处望见湘江上楚水山水相绕。

不禁悲从心起,我醉吟成此词。

一片官府的梅树林,倚傍着古老的城墙。

花苞刚刚露出,尚无法摘下。

池塘上的冰凝固如胶,墙角的积雪要化去了。

天空中轻云浮荡,意气沉沉。

我们曾共同拄着翠竹的手杖,愉快地在竹间小道漫步,一路上笑声不断,惊起了睡在沙滩上的鸥鹭鸳鸯。

我们这些流连于山间的老人,有心去问候故王的台榭回廊。

我究竟为什么要四处飘泊?就像眼前的湘云楚水,不住地向远方流荡?我极目远望,只见一片烟水迷茫,令我生出无限感伤。

眼见人家的大门上贴了金鸡的图样,春盘中把应节的玉燕盛上,人们都正在团圆,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浓厚。

宋词故事:姜夔的合肥之恋

宋词故事:姜夔的合肥之恋

宋词故事:姜夔的合肥之恋宋词故事:姜夔的合肥之恋陈友冰姜白石,名夔,字尧章,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乙亥(公元一一五五年),卒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一二二一年)。

享年六十七岁。

因他曾居住过弁山(在今浙江吴兴)的白石洞下,所以又称“白石道人”。

他是南宋著名的词人,为人风流自任,布衣终身。

他的词作,格调高妙,清空峭拔,对南宋以后的雅词影响甚着,清初的浙西词派更奉为圭臬。

在姜夔的一生行迹中,与今天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曾结下不解之缘。

姜夔原籍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市),自幼随父亲宦游于湖北汉阳。

父亲死后,他流寓湘、鄂之间。

当时在湖北做官的名诗人萧德藻(千岩)赏识姜夔的才华,就把侄女嫁给他,并且带他到湖州居住(今浙江吴兴);因此他经常往来江淮之间杭州、苏州、金陵、合肥等地。

又经萧德藻的介绍,他结交了当时的名诗人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

三十岁之前,他寓居合肥赤兰桥边西风门巷时,结识了赤兰桥边两位琵琶艺妓,遂结良缘而且一往情深。

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他写了近二十首怀念这两位情人或咏歌合肥风物的词章,占他的全部词作约四分之一;而他对发妻萧氏,却无一语提及,可见他情有独钟。

合肥,顾名思义就是肥水汇合之地。

肥水,又作“淝水”,所以在欧阳修编的《新五代史》上,合肥又作“合淝”。

合肥在秦汉之际(公元前二〇六年)建县,属九江郡。

合肥地处巢湖、瓦埠湖之间,向南可经巢湖入长江,与长江沿岸各城镇交通;向北与瓦埠湖相隔仅百里,可朝发而夕至。

经瓦埠湖可入淮河,又与沿淮河的城镇相通。

由于合肥处在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的衔接处,自然成为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写到:“合肥受南北朝,皮革、鲍、木,输会也。

”正因为它是商货集散中心,所以在西汉初年就以一个县城跃为全国十大商业城市之一,由县升为郡治,称合州。

隋代又改合州为庐州。

以后,从唐代直到清代,行政上皆无很大的变化。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合肥又成为安徽省的省会,一直至今。

词人姜夔如是说:我家曾住赤阑桥——姜夔与合肥赤阑桥略考

词人姜夔如是说:我家曾住赤阑桥——姜夔与合肥赤阑桥略考
企肥 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 0 9年 7月 第2 6卷 第 4期
Ju a o e i nvri ( oi c ne) or l f f i sy Sc l i cs n H eU e t aSe
J 1 0 9 Vo . 6 N . u .2 0 12 o 4
词 人 姜 夔 如 是 说 : 家 曾住 赤 阑桥 我
赤 阑桥 , 姜夔 与 合 肥 结下 不 解 之 缘 的一 个 重 门 , 是 永乐 桥南 数百 米有 梁 家池 。梁 家池 在会 仙桥 、 聚 要 地名 。在 姜夔 的 诗词 中有 两 处 提 到 赤 阑桥 : 处 仙桥南面数百米处 , 一 此为古池 ,合肥县志》 卷第十 《 (
是宋光宗绍熙元 年 ( 10年 ) 19 春填写 的《 黄柳》 四) 淡 。 记载说 : 又名龙池 , “ 在德胜 门内。相传 明洪武 在词序 中姜夔 写道 :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 , “ 巷 中 , 蛟 自池 出 , 金斗 河 ”3 的传 说 。会 仙 桥 、 有 人 ll J 聚 陌凄凉, 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 依依可怜 。因度此 仙桥南有月潭庵 , 合肥县志》 卷第 十 四) 载说 : 《 ( 记 阕 , 客 怀 。 _另 一 处 是 姜 夔 于宋 宁宗 庆 元 元 年 “ 以纾 ”】 在南 门 内。康 熙 四十 五 年 重 修 , 邑 人 黄 际会 碑 有
南宋 词人 姜夔 ( 15 — 12 约 15 2 1年 )字 尧 章 , , 号 ( 3 5k , 西 约八 华 里 ( 4k 。城 内水 系 约 . m) 东 约 m) 白石 道人 , 州鄱 阳 ( 江 西 波 阳 ) 。姜 夔 的父母 主要有二 : 饶 今 人 一是九 曲水 ; 一是金斗河 。《 肥县志》 合 早亡 , 少年 时期 依 出嫁 的姐 姐 寓 居 湖 北 汉 川 县 山 阳 ( 卷第 四) 载 说 : 九 曲水 , 源 , 德 胜 门 内。 汇 记 “ 无 在 村 ( 武汉 一带 )成 年 后 即漂 泊 江 湖谋 生 。姜夔 在 城 西诸 水 , 过 回龙 桥 、 乐桥 、 今 , 东 永 会仙 桥 、 聚仙 桥 , 折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诗词赏析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诗词赏析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诗词赏析展开全文《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宋·姜夔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1. 元夕:即正月十五元宵节。

2. 肥水:水名,即淝水,在今安徽省。

3. 不合:不应当,不该。

种相思:犹言动情。

4. 未比:比不上。

丹青:泛指图画,此处指画像。

5. 暗里:暗中;背地里。

6. 丝:银丝。

这里指鬓发变白。

7. 红莲夜:指元夕。

红莲:花灯。

元夕有放花灯的习俗。

8. 沉吟:深思。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元夕感梦之作,词中的情事与姜夔年轻时的恋人有关。

据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曾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20岁那年,姜夔客居合肥,在那邂逅了一对柳氏姐妹,并与其中的一位相爱。

然而,姜夔生计没有着落,只得离开合肥,谁知这一别便无缘再见。

有情人无法厮守的痛苦,缠绕了姜夔一生。

为此,他写下近二十首词来祭奠这段爱情,差不多占他所有词作的四分之一。

首句“肥水东流无尽期”以肥水起兴,引出对“合肥情事”的追忆。

肥水东流,没有流尽的时候,正如悠悠岁月没有尽头,还如词人的无穷无尽的思念与痛苦。

次句“当初不合种相思”明点当年与合肥女子相恋一事,这里却说“不合种相思”,带有悔恨之意,实际上表明此段情感对词人的打击、折磨漫漫无期。

“种相思”造语新奇,赋予相思以“相思子”的形象,暗示出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不灭,反而会渐渐长大直至成为一棵相思树。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两句点题“有所梦”。

因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伊人,词人梦中终于见到了她。

只是,梦境迷离,他看不清伊人的面容,甚至觉得还不如画中的她那般真实。

这里暗示出分别时间之久,又表明词人日日凝望伊人的画像,进一步点出相思之刻骨。

好梦不长,还未看清伊人,他就被山鸟的啼鸣声惊醒。

一梦醒来,万事皆非,词人心中更加惆怅。

他想到自己双鬓已然斑白,不知被这离别折磨了多少个春秋。

关于文学家姜夔的故事

关于文学家姜夔的故事

关于文学家姜夔的故事姜夔是为“白石道人”,为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中以写词更为著名。

姜夔自幼丧母,其父在他17岁时便病逝,故跟随姐姐生活,后常出游。

姜夔的一生,其感情经历为人瞩目,因其常写诗词纪念情感。

其中姜夔用情最深,一生难以忘怀的便是合肥的柳氏姐妹,柳氏姐妹是为合肥歌姬,一个擅长吟词填曲,一个能歌善舞,两人均才艺出众,姜夔便与她俩相生相惜,情感浓密,建立了难以忘怀的情谊。

那是姜夔20岁的时候,出游至合肥,便结识柳氏姐妹,姜夔一生的诗词中也有很多是纪念他们之间的情谊,和在诗词中描绘难以忘怀的感叹。

姜夔在合肥生活的期间,他们建立了真挚的爱情关系,可惜别离后便不得相见。

姜夔28岁时,曾拜访父亲故友萧德藻,因姜夔才华出众深得其赏识,遂得其侄女相许诺,遂姜夔迎娶萧氏为妻,其中萧氏甚是温柔体贴,但终超越不了柳氏在姜夔心中的地位。

萧氏还曾得知姜夔与柳氏姐妹的爱情,曾大度的欲纳其为妾,而对于姜夔来说,当时取萧氏为妻一半是盛情难却,一半是家境窘迫,为了生计,而没有爱情可言。

在姜夔36岁拜访苏州范成大时,被其邀约作诗相赠,深得其赞叹,遂将府中歌妓小红相赠,并在其家中住了一个来月。

小红便成为其红颜知己,两人相处甚是愉快,姜夔还为其写下诗词描述那段时日。

姜夔于公元1154年出生在饶州鄱阳之地,也就是现如今的江西省鄱阳,那时姜夔之父为小官员,姜夔也算得上为官宦子弟,生活清贫但还闲趣。

不料姜夔还很年幼时其父便病逝,家中失去经济支助的姜夔便只能随着姐姐到其姐夫家生活,这年的姜夔方才14岁。

姜夔便在汉川县山阳村生活了长达20年的时间,在这里度过他的青春时光,在这里有了他的满怀壮志,在这里留下不少文学创作。

且说姜夔是为饶州鄱阳人,后虽离开家乡,但姜夔还是没有忘记自己是哪里人,曾经回到家乡参加科举考试,一参加便是4次,虽均无功绩,后便开始四处游历,曾经在江淮一带游学,其中结识不少文人,对他后期创作颇有一方影响。

且说姜夔学识和才华深得中文人赏识,虽没有从仕,但姜夔也是收获了很多好友,也得这些还有相助才能不受饥寒之苦。

词人姜夔如是说_我家曾住赤阑桥_姜夔与合肥赤阑桥略考_吴莺莺

词人姜夔如是说_我家曾住赤阑桥_姜夔与合肥赤阑桥略考_吴莺莺

词人姜夔如是说:我家曾住赤阑桥)))姜夔与合肥赤阑桥略考¹吴莺莺(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合肥 230601)摘 要:南宋词人姜夔,青年时期为谋求出路,往来江淮十余年,五次寓居合肥。

赤阑桥,是姜夔与合肥结下不解之缘的一个重要地名。

宋光宗绍熙初年姜夔第三次寓居合肥时填写了四首词作,在5淡黄柳6词序中,姜夔提到他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

五年后,姜夔在七绝组诗5送范仲讷往合肥6(其二)中写道:/我家曾住赤阑桥0。

由此对姜夔寓居赤阑桥,邂逅合肥女子,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结为知音的缘由,作粗略地考证。

关键词:姜夔;赤阑桥;合肥情缘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62-920X (2009)04-0006-05南宋词人姜夔(约1155)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姜夔的父母早亡,少年时期依出嫁的姐姐寓居湖北汉川县山阳村(今武汉一带),成年后即漂泊江湖谋生。

姜夔在青年时期往来江淮十余年,五次寓居合肥。

1 合肥赤阑桥旧址略考赤阑桥,是姜夔与合肥结下不解之缘的一个重要地名。

在姜夔的诗词中有两处提到赤阑桥:一处是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春填写的5淡黄柳6。

在词序中姜夔写道:/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

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0[1]另一处是姜夔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写的七绝组诗5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6。

在第二首诗中姜夔写道:/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0[2]646赤阑桥虽对解读姜夔合肥诗词有一定的关联,但并不具有像解开谜团的钥匙那样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姜夔研究者,尤其是关注姜夔的合肥情缘的人,都会提出赤阑桥旧址今何在的问题。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安徽大学中文系姜海峰教授,受业师、姜夔研究专家夏承焘先生之托,考察姜夔客居合肥的有关历史遗迹,撰写了5文苑问讯赤阑桥)))姜夔诗词地名疏考6一文。

论姜夔的恋情词

论姜夔的恋情词

论姜夔的恋情词摘要:姜夔的恋情词以自己的情感经历为主要内容,着重表现离别后的相思苦恋。

本文主要从“元宵节的集中表现”、“醉与梦中的苦苦追寻”、“梅柳之间的殷切思念”三个方面来剖析其情殇之苦。

姜夔写恋情一反传统恋情词软媚纤丽的特点,以健笔抒之,蕴藉深挚。

关键词:合肥情遇;元宵节;醉与梦;梅柳;幽韵冷香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09-01姜夔一生怀才不遇,四处漂泊,他的词作成就颇高,格调清空骚雅。

纵观姜词我们会发现其中有多首有关恋情的怀人之作,“白石自定歌曲六卷,共六十六首,而有本事之情词乃得十七八首,若兼其托兴梅柳之作计之,则几占全部歌曲三分之一。

此两宋词家所罕见。

”姜夔的恋情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质量也属其词中之上品。

据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一书,姜夔青年游历江淮合肥时有过一段情遇,所恋对象大约是妙擅音乐的歌女,姜夔精通音律,遇此知音自是爱恋异常,他们的恋情持续了十余年,由于一些不得已的原因,二人最终分别,姜夔的恋情词即是对这段刻骨铭心情感的追忆。

姜夔的恋情词以自己的爱情亲历为内容,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他着重表现了离别后的苦恋相思、痴情厚意,其用情之深、相思之苦、相忆之久通过他的文笔溢流千古。

一、元宵节的集中描写“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鼓声渐远游人散,惆怅归来有月知”(《鹧鸪天·十六夜又出》),在这花灯满市的喜庆之夜,词人为何黯然神伤?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元宵节前后的四首《鹧鸪天》词集中表达了词人对合肥女子的思念。

他们最后分别大约是在灯节前后,所以这红莲夜就被烙上了孤独哀伤的印记,我们且看《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白石怀念合肥恋人名词,此首最为显露……白石初遇合肥恋人时,约二十余岁,到宋庆元三年作此词,距合肥初遇已有二十来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故事:姜夔的合肥之恋宋词故事:姜夔的合肥之恋陈友冰姜白石,名夔,字尧章,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乙亥(公元一一五五年),卒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一二二一年)。

享年六十七岁。

因他曾居住过弁山(在今浙江吴兴)的白石洞下,所以又称“白石道人”。

他是南宋著名的词人,为人风流自任,布衣终身。

他的词作,格调高妙,清空峭拔,对南宋以后的雅词影响甚着,清初的浙西词派更奉为圭臬。

在姜夔的一生行迹中,与今天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曾结下不解之缘。

姜夔原籍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市),自幼随父亲宦游于湖北汉阳。

父亲死后,他流寓湘、鄂之间。

当时在湖北做官的名诗人萧德藻(千岩)赏识姜夔的才华,就把侄女嫁给他,并且带他到湖州居住(今浙江吴兴);因此他经常往来江淮之间杭州、苏州、金陵、合肥等地。

又经萧德藻的介绍,他结交了当时的名诗人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

三十岁之前,他寓居合肥赤兰桥边西风门巷时,结识了赤兰桥边两位琵琶艺妓,遂结良缘而且一往情深。

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他写了近二十首怀念这两位情人或咏歌合肥风物的词章,占他的全部词作约四分之一;而他对发妻萧氏,却无一语提及,可见他情有独钟。

合肥,顾名思义就是肥水汇合之地。

肥水,又作“淝水”,所以在欧阳修编的《新五代史》上,合肥又作“合淝”。

合肥在秦汉之际(公元前二〇六年)建县,属九江郡。

合肥地处巢湖、瓦埠湖之间,向南可经巢湖入长江,与长江沿岸各城镇交通;向北与瓦埠湖相隔仅百里,可朝发而夕至。

经瓦埠湖可入淮河,又与沿淮河的城镇相通。

由于合肥处在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的衔接处,自然成为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写到:“合肥受南北朝,皮革、鲍、木,输会也。

”正因为它是商货集散中心,所以在西汉初年就以一个县城跃为全国十大商业城市之一,由县升为郡治,称合州。

隋代又改合州为庐州。

以后,从唐代直到清代,行政上皆无很大的变化。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合肥又成为安徽省的省会,一直至今。

合肥的城区,历代也有变迁:汉代的合肥,在今市区的西北角,大蜀山下的董铺水库附近。

三国时,魏、吴争夺合肥,反复鏖战多年。

东吴几次围合肥,皆仗水军从所控制的巢湖沿南淝河达城边。

为改变城在水边被动挨打的局面,魏将满宠将合肥城址迁往城西三十里的鸡鸣山下,使吴军无法发挥水军的优势。

西晋统一后,又迁回合肥旧址。

到唐太宗贞观年间(六二七——六四九),大将军尉迟敬德(五八五——六五八)鉴于旧城地势低洼,又在城东的淝河南岸高地筑新城,城为土筑。

到唐德宗贞元年间(七八五——八〇四),庐州刺史路应求改土城为砖城,又因“合肥分野入斗度多”,改称金斗城,南淝河称金斗河。

到南宋孝宗干道五年(一一六九),为防御金兵进犯,淮西帅郭振将唐代合肥城的护城河变成横贯城东西的一条内河。

到明武宗正德七年(一五一二),因河北刘七起义军南下淮泗,有进攻庐州之势,“议者以金斗河东西贯城,虑水关难守。

乃闭水关,筑堤以障之”。

从此,金斗河改道城北,成今日模样。

城内故道干涸成为一条横贯东西的街道,这就是今日市内最繁华的一条主街“长江路”的前身。

而今日市内桐城路穿越包河上的一座桥,古代叫做“赤阑桥”。

两宋时代,赤阑桥位于穿城而过的金斗河上。

河的两岸,店铺林立,是个繁华的商业区。

岸上楼馆,水下亭阁,日日笙歌,夜夜管弦。

当时桥边多杨柳,别浦萦回之际,多少游子折柳相送;晓风残月之时,多少佳人桥边相思。

至今留下众多的文坛佳话,美诗妙词。

姜白石当年就是住在赤阑桥西的小巷内,亦是杨柳夹道。

他在给朋友的诗中就曾说:“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送范仲纳往合肥》)。

上:今日下:合肥赤阑桥边姜夔旧居“西风门巷”旧址,上面隽有姜夔诗《送范仲讷往合肥》他还专门用“淡黄柳”为词牌,自制了一首咏合肥的词。

在词前的小序中,提到自己在合肥居住的,并强调柳树特多,这也是他将自制曲的词牌称为《淡黄柳》的原因:“居合肥南城赤栏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

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因度此片,以纾客怀”。

词中提到的“小桥宅”,在与赤阑桥相对的水西门内九曲水上旁。

水上有座桥叫回龙桥。

相传曹操与孙权争夺合肥,于此回马,故得其名。

此桥之所以出名,还因为桥公(玄)曾在桥畔住过。

桥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皆一代国色。

孙策攻合肥得二乔,自纳大乔,孙策好友安徽舒城人周瑜纳小乔。

姜白石在咏合肥诸词中常提到二乔。

如《淡黄柳》:“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乔宅”。

《解连环》:“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

大概因为姜夔在合肥与一对姐妹歌妓相爱,赤阑桥与回龙桥又相距不远,所以常以二乔喻他所爱的姐妹歌妓。

姜白石来往江淮间次数虽多,但留住时间较长者有两次:一次是宋孝宗淳熙十年(一一八五),白石三十岁之前,住在赤阑桥西小巷内,第二次是宋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秋,三十五岁时。

逗留的原因与他在合肥的恋情大有关系。

青年时代的姜白石曾从湖北寄居处沿江东下,在江淮间游历。

他《白石道人歌曲集》中所载的编年最早的一首词是《扬州慢》,即是丙申至日(公元一一七六年冬至)路过扬州时作,此时白石二十二岁。

如前所述,合肥位于巢湖之滨,下连东吴,上接荆楚。

宋时属扬州西路,距扬州不过两百多里。

况且合肥为一大郡,人文荟萃,也是江淮一带游历者必到之处。

姜白石在合肥歌楼云集的赤阑桥边,结识了两个身为歌妓的姐妹燕燕和莺莺。

燕燕居长,善谈琵琶,莺莺为幼,善弹筝弦。

白石把他俩戏称为“二乔”。

在一首惜别词《解连环》中写道:“玉鞭重倚,却沉吟未上,又萦相思。

为大乔能重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

”为与燕燕莺莺朝夕相处,白石就赁屋居住在赤阑桥西的小巷内。

他写了一首《淡黄柳》词,描绘他居处周围的情形: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不少学者因失于实地考察,根据词序,皆以为赤兰桥在今合肥城南,实际上却在城中部偏东,即今日桐城路穿越包河上的一座桥。

如前所述,宋城是截唐城一半,向北延至南淝河,这样原在城中部金斗城上的赤兰桥就变成城南了。

明清以后城区扩大,赤兰桥一带又变成偏东的市中心地区。

至于词中抒写的早春季节乍暖还寒,寒食客愁皆词客抒情惯伎。

唯携酒小乔之宅,燕燕飞来,问春何在,似是以物喻人,暗指与燕燕莺莺的情事。

姜白石三十二岁时,又一次路过合肥,但这次却只能遥望,不能停住。

因为上一年冬(淳熙十三年)萧德藻罢官由湖北回故乡,带白石一道去湖州与其侄女完婚。

岁暮从武昌沿水路东下,第二年正月初二达金陵。

遥望淮南群峰,他又想起了与燕燕莺莺的朝夕相处以及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以至于形诸于梦寐。

醒过,写下了著名的《踏莎行》一词。

其序于词如下:自沔东来,丁末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同时,他还写了一首《杏花天影》词。

他以“桃叶渡”、“莺莺浦”、“燕啼莺舞”来抒发昔日的相聚之乐和今日的相思之苦,可见恋情之深之重。

更何况,这种恋情形于梦寐,见诸词章,就在他与萧氏新婚的前夕,这更让人感慨万千,产生更多遥想和推测了。

白石第二次寓居合肥是在宋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秋,词人终于又回到了思念已久的“二乔”身边,心情十分欢畅,词集中对此有明确的记载。

《摸鱼儿》序云:“辛亥秋期,予居合肥。

小雨初霁,偃卧窗下,心事悠然。

起与赵君酋露坐月饮,戏饮此曲。

盖欲一洗钿合金钗之尘。

”词中写到:向秋来、渐疏班扇,雨声时过金井。

堂虚已放新凉入,湘竹最宜敧枕。

闲记省。

又还是、斜河旧约今再整。

天风夜冷。

自织锦人归,乘槎客去,此意有谁领。

空赢得,今古三星炯炯。

银波相望千顷。

柳州老矣犹儿戏,瓜果为伊三请。

云路回。

漫说道、年年野鹊曾并影。

无人与问。

但浊酒相呼,疏帘自卷,微月照清饮。

其心情欢畅与悠然,不觉流露于词作之中。

这次欢聚不久,词人又离开二姬而乘舟东下。

其原因,一是受苏州范成大之邀,前去石湖相聚;二是年关将至,要赶去湖州与家人团聚。

词人和二姬都感到再也无缘相会了,所以这次离别被感伤情。

白石有《解连环》词,记相别场面如下:玉鞭重倚,却沉吟未至,又萦离思。

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

柳怯云松,更何必十分梳洗。

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廉,半面曾记?西窗夜凉雨霁。

叹幽欢未足,何事轻弃?问后缘空约蔷薇,算如此溪山,甚时重至?水驿灯昏,又见在,曲屏近底。

念唯有夜来皓月,照伊自睡。

词中不但感叹幽欢未足,后会有期,甚至回忆起他们初次相识的情形,带有一种总结的性质了。

白石在石湖,与范成大盘横一月有余,写下《暗香》、《疏影》等著名的词章。

现代词学名家夏承焘先生依据词中“叹寄与路遥”、“红萼无言耿相忆”、“早与安排金屋”等语,认为这与合肥情事有关,仍是对燕燕莺莺的怀念。

此虽系推测,但姜白石一直在范家住到岁末,别人要过年了,他才匆匆在除夕之夜乘船由石湖赶往湖州,这却是事实,姜诗《除夕自石湖至苕溪》二首即是物证。

姜白石对家庭、妻子眷恋不深,这点是可以指实的。

这年白石三十七岁。

自此以后,姜夔再未与二姬相会。

但此合肥之恋,给词人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孽缘。

宋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冬,词人在无锡,又打算再去合肥,可是因事未果,又形之于梦寐,醒后作《江梅引》以寄相思。

词云:人间别离易多时,见梅枝,勿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

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

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

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

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

漂零客,泪沾衣。

就在写此词的一年前,他在鉴湖还写了一阕《水龙吟》,深情回忆十年前与二姬相识之时,叹息到:“我已情多,十年幽梦,略曾如此。

”他写此词的一年之后的元宵之夜,又在梦中与二姬相会,醒来则长叹:“淝水东流无尽期,当年不合种相思。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相思之树所结下的苦果,这位词人几乎品尝了一生。

姜白石四十岁后徙居杭州。

宋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他曾向朝廷献上《大乐议》和《琴瑟考古图》,建议朝廷下诏整理国乐。

不久又献上《圣宋铙歌十二章》。

他晚年流落在嘉兴、金陵一带,逝世于杭州,葬在钱塘门外西马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