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及治疗选择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及治疗选择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及治疗选择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它由异常扩张的、薄壁的、脆弱的血管组成。

这种病变通常不会引起症状,但在一些情况下,它可能会引起头痛、癫痫发作和脑出血等症状。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用于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以下是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及治疗选择。

1. 瘤体边界清晰:CT图像上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通常具有清晰的边界,与周围正常脑组织分界明显。

这有助于与其他类型的病变进行区分。

2. 低密度病灶: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在CT图像上呈现为低密度病灶,密度通常略高于脑脊液。

这是由于瘤体内的血管呈现出较低的密度。

3. 中心混杂密度: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瘤体内部常常有一些混杂密度的结构,这是由于瘤内的血管结构和脱落的红细胞在CT图像上的表现。

这种混杂密度可能是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一个诊断特点。

4. 增强扫描效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在增强扫描时通常会显示出特异性的强化模式。

瘤体周围的血管供应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这些血管的强化特点可能有助于进行诊断。

1.观察治疗:对于没有引起症状和并发症的小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可以选择观察治疗。

定期的影像学检查可以用于监测病变的变化,以及确定是否需要其他治疗方法。

2.手术切除:对于症状明显或有脑出血风险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是一种常见的治疗选择。

手术切除可以将瘤体完全清除,并减少进一步的出血风险。

3.放射治疗:对于那些手术切除风险较高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放射治疗可能是一种备选治疗方法。

放射治疗可以用来减小瘤体的大小,以及控制病变的生长。

4.介入治疗:对于那些不适合手术或放射治疗的患者,介入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

介入治疗可以通过导管在血管内注射液体或负载药物来堵塞血管,以达到停止病变生长的效果。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包括瘤体边界清晰、低密度病灶、中心混杂密度和增强扫描效果。

在治疗选择方面,可考虑观察治疗、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或介入治疗,具体选择要考虑患者的症状、病变的大小和位置等因素。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诊断和鉴别诊断(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方法搜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有CT检查。

结果 11例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海绵窦区,呈单发病灶,右侧4例,左侧7例。

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MRI平扫表现为长T1均匀性或不均匀性低信号,明显长T2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8例,中度强化3例,CT和MRI 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CT定性诊断正确率为20%(1/5),MRI定性诊断正确率为54.5%(6/11)。

结论 CT表现与其它实体肿瘤相比无特异性,定性诊断困难;MRI表现呈底向外的哑铃型或类园型长 T1长T2信号改变较具特征性,增强表现为非常显著的强化,对定性具有决定诊断的作用。

【关键词】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CT and MRI findings and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avernous sinus Cavernous angioma. Methods 11 cases with cavernous sinus cavernous angiomas were all proved by operation and pathology, 11 cases were examined all by MRI plan scan and enhancement scan, 5 cases were examined by CT. Results 11 cases cavernous angiomas all located in the cavernous sinus, The tumors were a little hyperdensity on CT plan scan. On MRI plan scan, the tumors displayed long T1 low-signal and high-signal intensity on T2WI. 8 cases intensified obviously and 3 cases intensified moderately after strengthening. The rate of CT and MRI in cavernous angiomas qua location was 100%, the rate of CT qua diagnosis was 20%(1 of 5), the rate of MRI qua diagnosis was 54.5%(6 of 11). Conclusion The CT resembles in carvenous angiomas has no particularity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entity tumors.The MRI image of the bottom outivardly of bottle gourd form or similar round and long T1 and long T2 signal changes w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arverous angiomas. It enhances remarkably.MRI can make qualitative diagnosis of carverous angiomas.[Key words] cavernous sinus; cavernous angioma;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CA)是一种血管畸形性良性肿瘤,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两种类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约占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0.4%~2.0%[1],常位于海绵窦,影像上常与此处的其它肿瘤混淆,导致临床的误诊和误治,本文总结笔者近5年来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资料,分析其CT和MRI表现,目的为提高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脑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脑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脑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介绍:脑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颅内血管病变,它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临床的治疗和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及相关辅助检查。

一、影像学表现:1·CT表现:●平扫表现:脑海绵状血管瘤通常呈高密度,有时可出现钙化灶。

有些病例在平扫时可见富血管纹理。

●强化扫描表现:动态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呈强化,强化程度因病变的不同而异。

2·MRI表现:●T1WI表现:大多数脑海绵状血管瘤呈等或略低信号。

富血管纹理可形成“蜘蛛网状”或“星芒状”。

●T2WI表现:大多数脑海绵状血管瘤呈等或略高信号。

伴有富血管纹理的病变可呈混杂信号或高信号。

●强化扫描表现: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因病变的不同而异。

3·DSA表现:●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血供和血管结构,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和血管解剖。

二、鉴别诊断:1·脑动静脉畸形(AVM):与脑海绵状血管瘤鉴别的主要依据是AVM的有明确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与病变直接相连,而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供血和引流血管是通过脉络丛与病变相连。

2·脑血管瘤:脑血管瘤多数呈均匀强化,且有时可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而脑海绵状血管瘤在动态增强扫描中强化不均匀,无明确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三、辅助检查:1·脑血管造影:可进一步明确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血供和血管结构。

2·CT灌注成像(CTP):评估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灌注情况,有助于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3·MR灌注成像(MRP):评估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灌注情况,对病变的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4·钳夹试验:通过夹紧供血动脉,观察病灶是否消退,可以帮助鉴别诊断。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相关文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脑海绵状血管瘤:由局部脑血管发生的一种良性肿瘤性脑血管病,其基本病理改变是局限性脑血管扩张,形成了许多血管蜂窝状瘤窝,内充满血液成分。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临床表现
• 好发于中年女性 • 生长缓慢,起病隐匿,压迫邻近眶后结构,逐渐进行性症
状才被发现。 • 常见症状和体征:单侧视物模糊、眶后疼痛、复视、面部
麻木、头痛和眼外肌运动功能障碍。随着肿瘤生长可发生 双侧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和眼球固定。 • 无特异性,不同于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缺少脑内血管瘤常 见的出血和癫痫。 • 上述症状可因妊娠而加重,妊娠终止后缓解。
• Ye J h , Dai J P , Li X , et al . Dynamic enhancement features of cavernous sinus cavernous hemangiomas on conventional contrast enhanced MR imaging . AJNR , 2008 , 29 : 577 - 581
•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特征,姚振威 冯晓源,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 杂志,2010 ,16 :185 - 188
谢谢!
部分层面出现血管瘤包绕颈内动脉的趋势。 • DSA:由于供血动脉较细或病灶内血流缓慢以及对比剂稀释等原因,
在鞍旁出现毛细血管期延至静脉窦期的团块状淡染色影(较为特异)。
• 供血和回流:颈内动脉的硬脑膜支和颈外 动脉,血流经岩下窦引流入颈外静脉,同 侧颈内动脉虹吸部管腔受压变窄,虹吸部 开口增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有时可见受 压上抬表现。
• C 型(混合型,少见):同时由桑葚样成分及海绵样成分 构成。
影像学表现
• 形态:鞍旁横向哑铃形或球形为多见, 且后者也多伸入鞍内。发病时 往往病灶较大。
• CT:均匀高密度或等密度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病灶内无钙化(主要特点),鞍区、颅中 窝骨质破坏。
• MRI:稍长T1明显长T2 信号 • 脑组织受压推移,瘤周无水肿 • 增强:即刻均匀强化或显著不均匀进行性强化 •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移位(具有一定特征性):颈内动脉向前下推移,

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s,CA)亦称海绵状血管畸形,是由异常扩大的海绵窦状畸形血管团组成,发生于颅内者以幕上脑实质多见[1]。

由于血流缓慢,血管造影通常为阴性,因此诊断多依赖CT 或MRI检查。

发生于脑室内的海绵状血管瘤(intraventricular cavernomas,IVC)十分罕见,发生率约占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2.5%~14%[2],最早由Finkelnburg于1905年报道[3]。

目前IVC多为个案报道,关于其影像学特征的文献较少,笔者搜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V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探讨IVC的CT、MR特征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和诊断。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搜集本院2012年6月至2016年1月间经病理证实的IVC患者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25~84岁,平均51.8岁。

病程1周~3年不等。

临床症状表现为癫痫发作1例,头痛伴头晕者7例,视力模糊者1例,耳鸣伴头晕呕吐者2例。

1.2检查方法CT检查2例,采用西门子双源(Somatom Definition)CT进行容积扫描,管电压130kV,电流120mA,螺距0.6~1.4,矩阵512×512,FOV500mm,层厚5mm。

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1例,采用GESigna3.0T或SiemensVerio3.0TMR扫描,使用8通道头部线圈,行横断位T1WI、T2WI、DWI及增强后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

GE3.0T扫描参数为T1FLAIR序列:TR1950ms,TE28ms,矩阵320×224,FOV220mm×180mm;T2Propellor序列:TR5100ms,TE119ms,矩阵384×384,FOV220mm×220mm;DWI(b=1000s/mm2):TR5400ms,TE75ms,矩阵160×160。

脑海绵状血管瘤21例影像诊断分析

脑海绵状血管瘤21例影像诊断分析

为单发病灶 , 为 2 4例 ~4个 多 发 病 灶 , 呈 结 节 状 或 类 圆 形 ; 均 1 为 6 病 灶 呈 散 在 分 布 圆 点 形 。3个 病 灶 呈 T】 稍 低 例 个 wI 信 号 、 。 I 信 号 ;8个 病 灶 T w1 T W I 呈 高 、 混 Tw 高 1 和 均 低 合信号 , 、 高 低信 号 比 例 和 形 态 各 异 , 上 病 灶 周 围 均 见 T wI 黑色低信 号环影 ,1 病 灶呈线 条状环 , 1个 6个 病 灶 呈 条 片 状
功能及血液循环有直 接调节 作用 , 而调节 大脑皮 质功能 , 从 改 善 病 理 状 态 , 通 经 络 。 脑 开 窍 , 终 使 脑 瘫 患 者 的 运 疏 醒 最 动 、 觉 、 衡 、 言 、 力 等 功 能 得 到很 好 的 改 善 , 感 平 语 智 临床 疗 效
明 显 提 高 。 改变 传 统 的 体 针 针 刺 疗 法 , 用 头 穴 透 刺 治 疗 , 采
疗 效 的 评估 [] J .中 国康 复 医学 杂 志 ,9 9 1 ,5 ;0—0 . 1 9 ,4 () 2 52 7 [] 洪文学 , 3 樊凤 杰 , 佳 霖 .百 会 穴研 究 概 况 [] 宋 J.上 海 针灸 杂 志 ,
2 0 2 ( :24 . 0 6, 5 2) 4 — 5
进 针迅 速 , 留针 时 不 妨 碍 小 儿 四肢 活 动 , 子 易 接 受 , 孩 留针 时 家 长 易 于 护 理 , 于 长 期 坚 持 治 疗 , 且 相 对 于 体 针 而 言 安 易 而
全 性更 大 , 治 疗 脑 瘫 的 一 种 好 方 法 。 为
[] 周雪娟 , 彤, 2 陈 江克 文 , . sl发 育 量 表 对 要 幼 儿 脑 瘫 康 复 等 Gee l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
需定期监测。
04
手术治疗
01 02 03 04
手术治疗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方法,目的是全切病变以减 少复发和出血风险。
手术方法包括显微手术、神经内镜手术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等。
手术治疗的效果取决于病变的位置、大小和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等 因素。
手术治疗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如脑组织损伤、神经功能缺失等,需 在术后密切观察和康复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1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介入治疗、放疗和基因治疗等, 主要用于无法手术或术后辅助治疗。
2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栓塞病变血管来减少出血风 险,放疗用于控制病变生长和减轻症状,基因治 疗仍处于研究阶段。
3
其他治疗方法的效果和安全性需进一步研究和验 证。
预后评估
预后评估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 、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式等因素进行 评估。
临床表现
头痛、癫痫、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 症状,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症状。
诊断标准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 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确诊需要病理 学检查。
02
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检查
X线平片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在X线平片上通常 无阳性表现,但有时可见颅骨内板下 弧形或蜂窝状骨质吸收。
脑血管造影
已较少用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 ,但对于了解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 仍有一定价值。
肿瘤分布
海绵状血管瘤可单发或多发,可在颅内不同部位同时出现。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可能与 遗传因素有关。
肿瘤信号与强化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肿瘤信号
在MRI上,海绵状血管瘤通常表现为T1 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扫描时,肿瘤 可出现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ppt课件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ppt课件

2020/6/2
10/49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 院医学影像中心
病因及病理特征
由于脑内CA的血管壁薄且缺乏弹性,因而易 出血,病灶内有时可见数目不等的片状出血、钙 化、胶质增生及坏死囊变灶,病灶周围可见含铁 血黄素沉着或有机化的血块。
2020/6/2
11/49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 院医学影像中心
病因及病理特征
2020/6/2
13/49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 院医学影像中心
临床分型
②Ⅱ型:病灶反复出血和血栓形成, T1WI呈网 状高、低混杂信号, T2W I在网状高、低混杂信号 周围有低信号圈;
③Ⅲ型:病灶伴有慢性出血, T1WI和T2WI均呈 等或低信号;
2020/6/2
14/49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 院医学影像中心
2020/6/2
16/49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 院医学影像中心
CT 和MRI 表现
出血可破入肿瘤周围脑实质,亦可破入蛛网膜 下腔。随着时间延长,出血灶变为低密度,常伴有 钙化,其程度可轻重不等,严重者可全部钙化形成 “脑石”。增强后可表现不强化或周边轻度强化,病 灶强化程度与病灶内血栓形成和钙化有关。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陈代文
文章
➢ 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的 MRI诊断
贾飞鸽 许乙凯 段刚 黄其鎏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 9月第 16卷第 5期
➢ 脑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特征
刘剑 青岛市立医院 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7月第15卷第21期
2020/6/2
17/49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 院医学影像中心
CT 和MRI 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管造影
• 海绵状血管瘤为隐匿性血管畸形,即使采用数字减 影技术也很难发现。
• 其原因可能是: ①病灶内的小血管血流速度慢。 ②病变的血管腔内常发生血栓形成。 ③没有扩大的供血动脉或早期显影的引流静脉。 • 在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或并发脑内血肿者可见无血 管区和正常血管移位的占位效应。
爆米花征、桑葚征—颅脑海绵状血管瘤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弥 漫 性 轴 索 损 伤
DAI
影响海绵状血管瘤自然病程的因素
• 出血:海绵状血管瘤可以长时间保持静息状态, 也可因反复出血使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出 血危害性取决于年龄、性别和以往有否出血史等 因素。 • 癫痫 常是难治性癫痫。 • 部位 幕下者预后较幕上差。 • 年龄 儿童海绵状血管瘤易出血或癫痫。 • 妊娠易促使海绵状血管瘤出血或增大。
病例讨论
病史
• 患者:女性,74岁。 • 主诉:突发言语含糊伴右侧肢体麻木无力3天。 • 现病史:3天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言语含糊伴右侧肢体麻木 无力,右侧肢体麻木,伴有右手拿筷不稳,右下肢走路不 稳,缓慢,无跌倒,无意识丧失及肢体抽搐。 • 查体:BP 130/90mmHg,神志清楚,轻度构音障碍,右侧 肢体肌力Ⅳ﹢级,左侧肢体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双下 肢共济运动不能配合,右侧病理征阳性,右侧肢体浅感觉 减退。 • B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 • 脑血流图:椎基底动脉低流速,广泛动脉硬化频谱改变。
治疗
• 一种良性疾病。在作出治疗决策前应仔细权衡治 疗措施的利弊与自然病程潜在的危险,然后做出 决定。 • 伽玛刀治疗海绵状血管瘤主要适应证是: ①有出血或癫痫病史。 ②有占位效应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 ③病灶部位不宜进行切除手术。 ④病人拒绝手术。 • 影像学已证实但无症状者采取保守治疗。
• 手术指征包括: (1)明显出血。 (2)显著局灶性神经缺损症状。 (3)药物不能控制的顽固性癫痫。 (4)单发的无症状年轻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或准 备怀孕的青年女性患者,如位置表浅或在非重要 功能区,也可考虑手术切除。
左侧小脑静脉畸形
左侧基底节区静脉 畸形
海蛇头征—脑静脉畸形(脑发育性静脉异常)
水母头征—脑静脉畸形(脑发育性静脉异常)
水母图片
扩张的髓质静脉汇入中心导出静脉呈 水母头状。
毛细血管扩张症
• 毛 细血管扩张症也称毛细血管血管瘤,通常为单发的小 病灶,多位于脑桥,表现为病理性血管扩张。 • 常规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无异常表现,一 般无胶质增生或陈旧出血。 • 增强扫描病灶呈花边状、点状强化征象。 • 改
桥脑海绵状血管瘤
39岁,右侧放射冠区单发海绵状血管瘤
鉴别诊断
• • • • • • 动静脉畸形 发育性静脉异常 毛细血管扩张症 淀粉样脑血管病(CAA) 高血压脑出血 颅脑外伤性疾病(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动静脉畸形(AVM)
1、部位:多位于幕上,脑表面。
2、畸形血管团:T1及T2均为点、条状纡曲的流空信 号,呈葡萄状或蜂窝状。
201310-10 MR平 扫 +SWI
201310-10 MR平 扫 +SWI
201310-10 MR平 扫 +SWI
201310-10 MR平 扫 +SWI
201310-10 MR平 扫 +SWI
201310-10 MR平 扫 +SWI
脑出血的MRI表现
• • • • • • • 超急性期 急性期 亚急性期 亚急性早期 亚急性晚期 慢性期 T1WI 等 等 高 高 低 T2WI 等 低 低 高 低
放射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脑淀粉样血管病
• 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是一种脑微小动脉病变,其病理 学改变为β-淀粉样物质在小血管壁的不断沉积,常累及皮 质和软脑膜血管。 • 临床上以脑叶出血为主要特点,易反复发作,亦可表现为 痴呆、脑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CAA的临床表现---脑出血
• CAA是老年人非外伤、非高血压脑实质出血(ICH),特别 是复发性ICH的一个重要病因,在老年脑出血中占 12%~15% 。 CAA也是老年华法令相关ICH的一个重要原 因。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指南指出:临床可疑 CAA者应用抗凝治疗会增加再出血风险。
: : : : :
脑海绵状血管瘤
脑海绵状血管瘤简介
属血管畸形的一种。 • 单发(75%)>>多发(25%)。 • 幕上(颞叶最多)>>幕下(脑桥多见)。 • 薄壁海绵状血窦,其间无脑组织。 • 无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 钙化、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胶质增生。 • 常缺乏脑水肿。
病理与临床
• 海绵状血管瘤(CA)在病理上由扩张、衬有内皮的 窦样间隙构成,窦样间隙排列紧密,无正常脑组 织间隔,病变呈圆形或分叶状, 几乎所有CA患 者均伴亚临床型微出血 , 与脑AVM相比,本病出 血多不严重 。 • 海绵状血管瘤约80%发生于幕上,最常见于额叶、 颞叶深部髓质区、皮髓交接区和基底节区,也可 发生于小脑、脑干和脊髓。
脑出血的CT表现
• • • • • • 超急性期 :稍高(55-60HU)。 急性期 :高 (90HU) 亚急性期 :密度逐渐减低。 亚急性早期 :周边向中心的顺序。 亚急性晚期 :19天左右,等密度。 慢性期:低密度。
201310-10 MR平 扫 +SWI
201310-10 MR平 扫 +SWI
MRI表现
• 海绵状血管瘤在常规自旋回波序列像上显示为边 界清楚的混杂信号病灶,周围有完整的低信号含 铁血黄素环,病灶呈“爆米花”状,具有特征性。 • 病灶内含有不同阶段的出血是信号不均匀的原因。 • 病灶在梯度回波序列像中显示尤为清楚,常为多 发低信号。 • 增强扫描可明显强化,也可强化不明显,这与其 内血栓形成及钙化有关。
• 初期无明显症状体检发现。后期为癫痫、头痛和局灶性神 经功能障碍, 脑出血。
• 脑干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以反复轻度脑卒中症状为主。 • 大脑半球的病灶以头疼、癫痫发作及轻度脑卒中症状为主, 尤其是颞叶、海马部位的病灶,癫痫发作症状比较重。 • 小脑半球的病灶,临床症状一般都比较轻微。
• 幕下病灶、女性尤其是孕妇、儿童和既往有出血 史的患者具有相对高的出血率。
3、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可部分强化呈高信号。
4、MRA可显示供血动脉(单支或多支)及引流静脉: 粗大的静脉血管引流至静脉窦。
右侧基底节区动静脉畸形
左 侧脉瘤。 多位于脑深部白质、脑室前后角附近或小脑。 一般较小的静脉瘤在MRI上仅显示引流静脉。 增强扫描一般均有显著强化,且可见髓质静脉和 引流静脉。 • 一般无占位效应和病灶周围的水肿。 • • • •
高血压脑出血
淀粉样脑血管病CAA
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占重型颅脑损伤的 28%~50%。 • 发病机制:旋转、加速等外力作用,不同脑组织 产生相对移位,致脑白质剪切伤,轴索断裂。 • 颅脑外伤中最严重的一种原发性闭合脑损伤。 • 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 • 临床预后差。
CAA的影像学检查
患者表现为亚急性的认知功 能下降,可伴随多种表现 形式的癫痫、双侧锥体束 征、严重的白质脑病等。 36.5%的严重CAA患者伴有 痴呆,25%~40%的CAA患 者发生痴呆可先于症状性 ICH。
高血压性脑出血
•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指因长期的高血压和脑动脉硬 化使脑内小动脉因发生病理性的改变而破裂出血 。 • 在各种非损伤性脑出血的病因中,高血压占60 %左右,它是高血压病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CT表现
• CT:边界清楚的等至稍高密度影,并斑点状钙化 ,周围一般无水肿,较大的病灶可有轻度水肿。 • 海绵状血管瘤急性出血可表现较均匀的高密度影, 灶周有轻度水肿。 • 注射造影剂后,70%~94%的病变可有轻度到中度 强化征象,强化程度与病灶内血栓形成和钙化有 关,典型表现为不均匀的斑点状强化。伴有囊性 部分的病变,可见环形强化。 • 病变周围的胶质增生带为低密度,灶周水肿一般 不明显。如病灶较小或呈等密度,可被漏诊。
铁环征—颅脑海绵状血管瘤
在MRI T2WI或磁敏感成像序列上,脑实质内病灶 周边出现的低信号环,谓之铁环征,该低信号环 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宽。是脑实质内海绵状 血管瘤的MRI表现,病灶周边低信号环为反复多次 少量慢性出血病灶周围出现含铁血黄素沉积所致。
海绵状血管瘤为红色圆形或分叶 状血管团,形似草莓或桑葚,切 面如海绵状。
201310-04 CT平 扫
201310-04 CT平 扫
201310-04 CT平 扫
201310-04 CT平 扫
201310-08 CT平 扫
201310-08 CT平 扫
201310-08 CT平 扫
脑血肿的分期
• • • • • • 超急性期 <24h(发作到数小时),为含氧血红蛋白。 急性期 1-2d(数小时到数天),为脱氧血红蛋白。 亚急性期 3-14d(数天到数月)为正铁血红蛋白。 亚急性早期 3-7d(最初几天),红细胞膜完整。 亚急性晚期 8-14d(数天到数月)红细胞膜破裂。 慢性期>2w(更晚的时期),为含铁血黄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