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实践中的主体间性
关于翻译主体间性的现象学阐释

, 转引自倪梁康: ∀现象学及其效 应 ∋ ∋ ∋ 胡塞 尔与 当代德 国哲 学 #, 北京: 生 活 & 读 书 & 新知 三联书店 1994年版, 第 152- 154页。
/ 胡塞尔: ∀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 越论的 现象学 #, 王炳 文译, 北京: 商 务印书 馆 2001年 版, 第 518页。
0 Le feve re A ndr , T ranslation: T he Focus of the G row th o f L iterary K now ledge!, in James S. H o l m es, Jo s L am be rt, and R aym ond van den B roeck ( eds ) Literature and T ranslation, L euven, Be lg ium, A cco , 1978, p 58
并认为作者会对作为读者的译者进行同样的统摄。但我们可以看到, 经由作者再对原 文读者 (包括译者 ) 进行统摄这一行为并不属于上述范围, 但却与前述两层统摄有着 相同的理路和特征, 因而有理由认为, 这第三层统摄也属于主体间性的范畴, 只是它
与翻译现象的特殊性密切相关。笔者认为, 用 用图例表示:
译者 1 作者
− R obert M H arlan, M ust the other be derived from the I? ∋ T ow ards the reform ulation of H usserl s 5th Cartesian M ed itation!, inH usserl Studies, 1984, V o l 79, p 85 黑体字为笔者所标。
论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

论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摘要:翻译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社会语言活动,是一项由译者完成的活动。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实现对源语所呈现的信息进行甄选和翻译工作。
而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中,会发挥主体作用,使翻译结果染上个人的色彩。
笔者通过分析在翻译中制约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观和客观因素,指出译者在翻译中如何才能把握主体性的发挥的度并因此提升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越来越多。
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进行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因此,翻译在国际事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翻译要传达原语的意思、信息、思想和文化。
翻译的目的是交流,译者的任务是尽可能地消除原语和译语之间的交际障碍。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不同的译者具有不同的主体性程度。
正确、充分地运用主体性对译者创作出完美的翻译作品至关重要。
因此,作为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及其主体性应受到高度重视。
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翻译的目的。
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是译者具有自己的文化自觉、人文品格、品位和创造性。
主观能动性是指译者对原文的选择、翻译的目标、来自社会的帮助、翻译的工具、对原文的分析、翻译的策略等都有自己的选择。
但同时,译者的主体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被动影响的综合结果。
翻译原文的前提是理解原文。
但由于时代、民族习俗、历史背景等原因,对原文的理解必然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不足之处。
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我们不能否认其发挥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既有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也有译者对读者的意识、译者的动机和双语能力等主观因素。
现代诠释学认为理解是历史性的,无论是被理解的人还是被理解的对象,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的。
也就是说,每一个译者都受到他所处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所以他总是带着熟悉的信念和期待去理解原文,在熟悉的世界里面对陌生的世界。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

摘要: 近年的翻译研究关注译者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的探讨, 取得了明显成果, 凸现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本文在此基础上, 对如何看待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如何认识与把握并协调翻译活动中作者、译者与读者这三个主体间的关系,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各种关系的和谐是保证涉及翻译的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条件。
而积极、互动的主体间性使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存成为可能, 也为从视界融合导向人类灵魂的沟通开辟了一条必由之路。
关键词: 翻译、主体间性、视界、融合近年来, 国内翻译界对翻译主体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通过研究与探讨, 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凸现。
但同时, 翻译界也更清醒地意识到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并不以排斥作者为前提, 也不以否认读者的作用为目的; 译者的主体作用不是孤立的, 而是与作者和读者的作用紧密相联。
现代阐释学尤其是伽达默尔的阐释理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这种认识提供了理论基础, 翻译活动不再被看作一种孤立的语言转换活动, 而是一种主体间的对话。
本文在这一理论背景下, 提出要正确认识翻译的主体性, 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翻译的主体间性问题。
一研究翻译的主体性, 不能忽视翻译主体间的关系。
于是需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如何看待译者在翻译中的中心地位? 如何认识和把握翻译活动中作者、译者与读者这三个主体的关系杨恒达( 2002) 从翻译活动的任务和目的出发,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指导, 从主体间性这一概念的内涵出发, 探讨了上述问题。
杨恒达把处理好多重的主体间关系, 当作成功、出色的翻译的基本前提。
他( 2002) 着重分析了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读者的双主体间关系, 以及译者与作者和读者的多主体关系, 并提出: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首先要否定自己, 然后才能确定自身。
为说明此问题, 他把作者主体的可认知性定为翻译的前提。
他援引哈贝马斯的话说: 我把达到理解为目的的行为看作是最根本的东西。
关于科学实践观与翻译主体间性——也谈应用(旅游)翻译实践能力与专业评价能力

VDL_0 N 0. 2 6
广 东外语 外 贸 大学 学报
, N AL 0F G1ANGDONG ⅡvERS Y 0REI o【 I Ⅱ OF F GN 1I D正 S Sr刀
20 年 1 月 09 1
No . 0 9 v20
哭 予 科 学 实 践 与 翻 译 蚕 体 阃 性
有 :涉外导游能从工作实践 中获得直接感性认识 ,其客观性
s n lrn lo ,因为他们在处理 源语文本 ( T i a t s tr o a a S )信息时往 往缺 乏必要的专业评价能力和专业翻译能力” ,继而提出 “ 专 业 ( 旅游翻译 )评价能力与专业 ( 旅游+ 译 )翻译能力对 翻 ( 旅游 )翻 译研究者和实践者是一种 不可或缺的条件” ,并认 定 “ 他们缺乏对旅游翻译质量的专业评价能力 ” 。这些观点
也 谈 应 用 ( 游 ) 译 实 践 能 力 与 专 业评 价 能 力 旅 翻
曾 利 沙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广州 ・ 1 4 0 502 )
内容 提 要 : 应 用 ( 游 )翻 译 专 业 实 践 能 力 或 评 价 能 力 是 相 对 的 , 主 体 的 实 践 是 有 限 和 无 限 旅 的统 一 ,任 何 主 体 都 不 可 能 “ 常 或 始 终 达 到 或 处 于 ‘ 美 的状 况 ’ 实 践 或 评 价 能 力 的 提 高 是 经 完 ;
第一 ,混淆了 “ 旅游翻译实践 ”和 “ 导译实践 ”的概 念
外延与 内涵 。“ 旅游翻译 ”外延极广 ,包括旅游 指南 、旅 游 委托书 / 向书 / 意 合同 / 表格 、行程简介 、旅游广告 、景区 / 关/ 点解说词 、博物馆解说词 、旅 游推销 手册 / 宣传画册 、 旅游地图 、旅游宣传标语 、演出节 目单 、餐厅菜单 、宾馆简 介 、指示牌 / 标志 、参观点标语 、各类通知 、路标地名 、旅 游会展等 资料的翻译 。而涉外导游 工作 内容包括 承担团队的 接机 、安排旅店 、交待行程 、说明注意事项 、了解海外游客
新闻英语翻译中的主体间性探究

哈 贝 马斯 认 为 的交 往 理 论认 为 . 至 少 是 两 个 或 两 个
赣
遴
新 闻 英 语 翻 译 中 的 主 体 间 性 探 究
封 国 华
( 北京联合 大学 外语部 , 北 京 1 0 0 1 0 1 )
摘 要 : 哈 贝马斯 的哲学理论 建构 于2 0 世 纪8 0 年代 , 尤 以交往行 为理论 著称。 交往行为理 论指的是 至少两个或 两个以上
所做 的一 系列译 文的调整 . 都充分体 现 了翻译 过程 中各 个主体之 间的互动 , 而非各 个主体之 间的独 白。本文运 用哈 贝马斯 交
往行为理 论的核 心 . 即主 体 间 性 建 立 各 翻 译 主 体 间 的和 谐 性 , 指 导 新 闻翻 译 实 践 , 以期达到译作 的最佳翻译 效果 。
的 具 有 语 言 能 力 和 行 为 能 力 的 主 体 之 间 通 过 语 言媒 介 所 达 到 的 相 互理 解 和 协 调 一 致 的 行 为 。哈 贝马 斯 的 理 论 核 心 是 主 体 间
性 问题 。 对翻译 实践有指 导意义 , 能够深刻揭 示翻译本 质。在新 闻英语翻译 中, 在词 ; r - 的选择 、 句法的运 用及对文 体风格把握
翻译 的 主体性 和 主体 间性 是 翻译 研究 的热 门话 题 , 自 翻译 主体 间性被 引入 国内学术 界 , 便 开始 了热 烈的讨论 。翻
译 的主体 间性的提 出 , 告别 了独 自时代 。 宣 告 了对 话时 代 的
开始 。主体 问性强调 翻译各 主体 之问 的互 动关系 和相互 影 响 。这一理论 非常适合指 导翻译实践 。 亦对新 闻英语 的翻译 有实 际的指 导意义 。新 闻英语 翻译所 构建 的语 言 、 句法 、 风 格等方 面 。 皆需 考虑作者 、 译者 、 读者 、 出版商 等主体 因素 , 强 调各 主体间 的平等对 话 。把主体 问性 的理论 应用 于新 闻英
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的《远大前程》的汉译研究

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的《远大前程》的汉译研究【摘要】本文以主体间性理论为视角,对《远大前程》的汉译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概述中,系统介绍了主体间性理论在文学翻译领域的意义。
在分析中,探讨了主体间性理论在翻译中的特点,并结合《远大前程》的具体翻译实践进行了详细剖析。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主体间性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启示。
在结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展望了主体间性理论在文学翻译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整体上,本文对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的《远大前程》的汉译研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对文学翻译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主体间性理论、《远大前程》、汉译研究、文学翻译、文化交流、意义探讨、结论与展望1. 引言1.1 引言主体间性理论是近年来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提出了独特的翻译思路和方法。
《远大前程》作为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重要作品,一直备受翻译者和学者的关注。
本文拟从主体间性理论的视角对《远大前程》的汉译进行研究,探讨其翻译特点、运用情况,以及对文化交流的启示和在文学翻译领域的意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远大前程》在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的传播和接受情况,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主体间性理论这一翻译理论。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日益突显,而探讨主体间性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正文2.1 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的《远大前程》的汉译研究概述《远大前程》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英文小说,它的汉译研究在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从主体间性理论的视角出发,对《远大前程》的汉译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了翻译行为中翻译主体的重要性,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主体间的互动。
在《远大前程》的汉译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翻译主体在选择词语、调整语境、传达情感等方面的种种努力和策略。
试论实践哲学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

生 动的想象 , 好像身临其境一般 , 并激发起 了强 烈的音 乐表现
当然 ,在音乐课 中音乐与艺术之外 的其他 学科的综合应 欲 、 创造 欲 。
《 中音 乐课 程标准》 高 颁布实施 以后 , 音乐要 与艺术 之外 的其他学科综合的理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音乐教 师们 所接受 ,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也得 以落实, 使音乐课的教学 目标得到更完
美的实现 。
英国作家培根说过:史鉴使人明智; “ 诗歌使人巧慧; 数学 区、 不同方面的歌曲, 下面我们以《 黄河大合唱》 为例, 看在歌曲 使 人精细 ; 博物使 人深沉 ; 伦理之学使人庄 重 ; 逻辑与修 辞使 作品 中是如何体现音乐 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的综合的。 人善辩” 。在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音乐教育课程_ 正是 中, 《 黄河大合唱》 是抗 日 战争时期人 民音乐 家洗 星海最杰 出 因为倡 导与 贯彻落实音乐 与艺术之外 的其他 学科 的综 合这一 的代表作 品之一 , 品完成于 13年3 该作 99 月。作品以黄河为背 基本理 念 , 更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其 中, 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 景, 热情歌颂 了具有悠久文 明历史的伟大祖 国, 歌颂 了中国人 的知识。这样 , 既丰富 了课堂教学内容 , 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 民坚强不 屈的战斗 意志 , 了一幅幅 中华 民族 的伟 大形象。 素质 , 描绘 进一步 培养 出知识深厚 、 视野宽 广富于创新精 神 、 具有 这首作 品的问世是 与当时中国所处 的社会 历史背景不可分割 完美人格 的复合型人才。 . ( 责任编辑 : 王 伟) 的, 这就是该 歌曲作 品中音乐与政治 、 历史的综合 。
杨 金 玲 , 盈秋 王
(. 1 辽宁大学外 国语学院 , 辽宁 辽 阳 ¨10 ; : 0 0
试论翻译主体间性

试论翻译主体间性作者:梁彤概要:在翻译活动中,译语读者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主体性地位同样不可忽视。
译语读者的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年龄等有时会很大程度影响译者的翻译风格和表现手法。
译语读者可以说是译者作品的鉴赏者与肯定者,如果没有了译语读者,译者的翻译工作就没有了意义。
译语读者在翻译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的翻译研究把译者的身份定位在“仆人”的地位,认为译者应该做一个隐形人,他们的译作应该让译语读者感受不到译者的存在。
而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理论与传统翻译理论大不相同,更能支持现代翻译多元化的要求。
翻译活动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有原作者、译者、译语读者、原作、译作的参与。
用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理论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翻译这一活动的主体间性。
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中的关键性因素。
译者对原作进行理解时,要考虑到原作者当时的视界,在对作品进行翻译处理时,有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看到译文后的视界。
本文主要从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理论来分析翻译活动中的主体间性。
一、译者的主体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翻译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而译者的“仆人”地位也不再能满足翻译的要求。
许多翻译理论家认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是一个关键性因素,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容忽视的。
叶君健、范存忠、傅雷等翻译家所指出的这些语言文化上的“差距”、“不同”或“差异”,客观上导致了翻译的“不忠实”的现实,让人们认识到即使译者甘愿做“仆人”,也无法在理解中抹去自己的痕迹。
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因素,译者有必要对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在翻译中摆正自己的态度。
[2]毫无疑问,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处于主体性地位。
译者作为原作的读者,首先要对原作进行理解,其次再进行再创作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中,作者需要放弃自己的观点,客观地传达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但是,译者并不是被动地,因为只译出原作的意思和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是不够的,优秀的译者在翻译作品时会表现出自己特有的翻译风格,并展现其翻译能力和语言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6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6 2012年6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n.2012论翻译实践中的主体间性李双玲(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摘 要:近些年来,主体间性已成为翻译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大多数的研究都停留在理论表面,并未将此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当中。
论文从主体间性的理论出发,通过具体例子来探讨文本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三个主体间的关系。
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
关键词:主体间性;原文作者;译者;目的语读者;翻译实践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6-0161-03主体间性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关系中体现出的内在属性,它是使不同主体之间相互理解成为可能的前提,是对不同主体而言的共同存在和共生关系。
因此主体间性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 角。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协商的过程。
在这种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目的语读者都会参与到翻译活动中来。
根据主体间性理论把翻译中的各个因素均看成主体是不无道理的。
在讨论翻译实践中的主体间性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翻译研究的主体间性视角。
一翻译研究的主体间性视角传统的翻译观认为译者只是原文作者的仆人,只能如实的传递作者所欲之言,用中立客观的态度来进行语言转换活动,而作者则处于主体地位。
直到解构主义学派的创建,译者才摆脱作者的阴影确定了其主体地位。
译者之所以也处于主体地位,是有两个原因的:一是原文意义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延隔而被“撒播”,所以成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文本系统,而且“纯粹的文本意义和作者意图”是根本不存在的,译者不可能完全领会和译出作者的意图和思想[1];二是“翻译的实质不是对原作品的意义的追索或还原,而是译者能动的理解诠释过程,是译者主体自身存在方式的呈现,同时也是译者在理解他人的基点上对自我本性的一次深化理解”[2]。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也必然会体现在译文里面。
因此,译者本身的文化身份和价值取向影响了其对文本的态收稿日期:2012-04-02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0 C0888)。
作者简介:李双玲(1971-),女,湖南长沙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学。
度以及运用翻译的方法。
同时译者自己本身所处的一个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也会在译文中留下很深的印记。
而另一方面对目的语读者而言,译者又不得不考虑到当下环境的语言流行趋势,对原文进行一定的再创造。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角色,首先,译者会从一个读者的身份来看文本,在看的过程中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了解文本中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并通过和原文作者的“交流”后分析文本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和风格特点。
这样译者就能深入的了解到文本的信息和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
其次,译者又以一位译文创作者的身份来面对目的语读者。
在译者了解了原文的内涵和意义的时候,再根据自身的经验、审美和对目的语的掌握能力,把原文进行语言转换,让目的语读者能过通过译文与原文的作者进行对话。
因此译文就决定了原文在译文读者所处的文化领域中的传播效果和接受程度。
所以,译者还应该尽量站在目的语读者的立场上,考虑到读者的要求,把自己从内容到形式与原作者感同身受的灵感启迪和思想冲击带给读者。
“我们在定义翻译主体的时候,显然要考虑到作者、读者的主体作用,但居于中心地位的是译者这个主体。
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译者视为狭义的主体,而把作者、译者和读者视当作广义的翻译主体。
”[3]因此,在翻译活动中,作者、译者和读者都是以主体身份参与进来的,三者之间围绕着文本进行交流和沟通。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制约又相对独立,这也就是翻译的主体间性。
译者在这样的一种关系链条中扮演的是媒介和桥梁的角色,既不是作为原文作者的传声筒就低人一等,也不是因译文创作者的身份而高人一等,而是为了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非共时性沟通的实现而存在的一个桥梁。
161二译者与原文作者、目的语读者的交流根据主体间性的观点来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有两次交流,首先是和原文作者进行交流来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意义,然后再通过和目的语读者的交流,站在读者的角度上,把译者自己了解和掌握的通过语言交换得出译本。
所以下文由两部分组成:1.译者与原文作者的交流;2.译者与目的语读者的交流。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主体间性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一)译者与原文作者的交流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是以读者的身份接触原作。
傅雷认为“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详,尤为要著。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绝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4]译者如果想翻译作品,必须和作者进行交流,在理解作者的基础上来理解其作品,才能谈到译。
1.语言方面。
奈达认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说“双关语”和“诗歌节奏”就很难进行语言转换[5]。
“逐字逐句的翻译不会让我们满意,不是因为它们违反了翻译法则,而是因为语言之间词汇没有绝对的对等,内容理解都一样,但是词的运用和表达方式肯定不同”[6]。
英汉翻译之间存在着不可能完全对等的情况,根据主体间性理论,译者通过与原文作者的沟通既能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又能把原文语言的特点译出来。
例1:“She said she loved me,”said Topsy,---“she did! O,dear! oh, dear! There an’t nobody left now, ---there an’t!”(Stowe)“She looked so curi’s, a leapin’ and springin’---ice a crackin’---and only to hear her,---plump! ker chunk! Ker splash! Spring! Lord! How she goes it!”(Stowe)译文:“她说过她爱我,”托普西说。
“真的说过!天哪!天哪!现在再也没有爱我了,再也没有了!”(黄继忠译)“她那样子真怪,连蹦带跳的,冰喀嚓咔嚓直响,你听她的:扑通!咔嚓!哗啦!一下子又蹦了起来!天哪!真了不起!”(黄继忠译)在《汤姆叔叔的小屋》原文中,作者用感叹词和拟声词把人物的不幸和痛苦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翻译的时候,如果不考虑原文作者的写作风格,得出的译文就很有可能会忽略掉原文中感叹词和拟声词的作用,进而翻译得平铺直叙。
很显然,黄继忠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到了这点,从他的观点来看,他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西方的文化,所以他采用与原文作者相同的手法,将原文中人物的性格与动作特点描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事实上,这些感叹词和拟声词的译法确实能让中国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马上领会到这个人物的特征。
2.文化方面。
基督教是西方人主要信仰的宗教,并且对西方的社会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其本身也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国外的作家都是基督教的信徒,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和基督教有关的典故和故事,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了解原文作者的背景,然后再译出合适的译文与之对应。
例2: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译文:我可否将你比作夏日?你更可爱,又更温柔;暴风摇撼五月钟爱的嫩芽,而夏日的租期太过短暂。
(叶淑霞编译)在这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译者把a summer’s day 译成了“夏日”。
而有些学者认为此种译法可能不被中国的读者接受。
在中国,夏天是炎热而有些使人生厌的,而春天是温暖而使人产生美好感觉的,所以他们认为在这里把a summer’s day译成“春天”更合适一些。
译者考虑到莎士比亚是英国人,英国冬季长,春天短促,夏天很温暖明媚,是四季中最宜人的一个季节。
所以英国的夏天和中国的春天一样,给人舒适、温馨和柔和的感觉。
译者在这把a summer’s day译成“夏日”,不仅尊重原文作者的本意,还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英国的文化。
(二)译者与目的语读者的交流就翻译而言,翻译作品接受程度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目的语读者的认可度最终决定了翻译作品的价值。
读者在翻译中也是一个主体,当译者决定翻译一部作品时,他就得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接受水平等。
1.语言方面。
译者翻译作品就是为了给目的语读者看,所以在用词方面应考虑使用读者能接受的词汇,习惯的句式及常用的表达方法等。
例如,现代译者在翻译散文的时候就不宜用古文,翻译日常生活用语用词忌生僻,这样读者的接受度才高。
例3:Would any of the stock of BarrabbasHad been her husband rather than a Christian!(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译文:哪怕她嫁给巴拉巴的子孙做夫妻也强似嫁给了一个基督教徒!注:巴拉巴(Barrabbas):古时强盗名,见《新约・马太福音》ⅩⅩ-Ⅶ,15-20.(方平译)在这个例子中,Barrabbas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词,中国读者并不了解这个词所包涵的意义。
然而在英国,几乎无人不知晓此词,其出自于《圣经・新约》第27章,是古代一个强盗的名字。
译者此时如若只将Barrabbas译成“巴拉巴”,中国读者将无法理解其深层的意义。
方平在译文后加了注释,这样有助于中国读者领会其独特的文化含义。
1622.文化方面。
不同国家的人们的审美情趣不尽相同,不同的语言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目的语读者所处的大的文化背景。
例4:The old man had bats in the belfry.译文:这个老人想法荒诞。
原文:The criminal drove like a bat out of hell.译文:这个罪犯开着车横冲直撞。
bat在字面意义上来说是“蝙蝠”,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蝙蝠的“蝠”应与“福”同音,所以意为幸福的象征。
中国民间更是有用五只蝙蝠组成福寿图案,象征着五福。
但在西方文化中,蝙蝠的形象是与黑暗、邪恶联系到一起的。
所以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不能取其字面意思,而要取其形象比喻。
三结语在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受制于原文作者,还受制于目的语读者,只有在原文作者、译者、目的语读者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平等关系中,译作才能被接受,被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