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合集下载

大连

大连
地理位置: 辽东半岛的最南端
面积: 13,237 平方公里
人口: 613 万人(2008年)
方言: 胶辽官话
气候条件: 海洋性的暖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大连老虎滩海洋乐园、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圣亚海洋世界等
机场: 周水子国际机场
火车站: 大连站,沙河口站,周水子站
编辑本段名称起源
大连[1],拼音: Dàlián,其他外文名称俄语: Далянь或Дальний,日语: だいれん,英语:Dalian,旧称:Dalny或Dairen。 大连最早的名称为青泥洼。 1897年年底,沙俄为争夺清朝领土,将军舰强行开进旅顺口,随之便派人到大连湾和青泥洼勘察,决定在青泥洼开港建市。1899年8月11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发布关于建立自由港“Дальний ”(俄文“远方”之意,读音为达里泥)的敕令,将青泥洼改称 Дальний(达里泥)。沙皇敕令发布后,中国人仍称青泥洼。 1904年,日本挑起争夺辽东的的日俄战争。1905年,日本战胜沙俄,将青泥洼也改称为古代中国标称大连湾所用的“大连”二字,一则用海域的名字指称港口,二则也兼取近似俄文“达里泥”音之意(日文汉字同“大连”,音读为“Dairen”)。当时,日军辽东守备军司令部男爵西宽二郎发布传达命令第三号,内容为“自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二月十一日起,‘青泥洼’改称‘大连’”。
车牌代码: 辽B
国际电话区号: +86-411
市树 : 槐树
市花: 月季
目录
城市概况
城市历史
名称起源
管理体制(行政区划)行政区(行政级别副厅级或等同副厅级)
功能区(大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地理介绍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大连地理常识

大连地理常识

地理概况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地处辽东半岛东侧,黄海北部海域,东与朝鲜半岛相望,西南与山东省庙岛相对,西部和北部海域毗邻大连市城区及普兰店市、庄河市,为大连地区距离日本、韩国最近的区域。

是我国八大群岛之一,也是东北地区惟一的海岛县。

长海县辖2个镇、3个乡:大长山岛镇、獐子镇、小长山乡、广鹿乡、海洋乡。

长海县处于边防要地,是东北地区的屏障、京津的门户。

地处东经122°17′至123°13′,北纬38°55′至39°35′之间。

全县辖2个镇、3个乡。

全县人口约11.2万人,乡村人口7.5万人。

有汉、满、蒙、苗、达翰尔、朝鲜、藏、维吾尔和锡铂族等民族。

长海县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屿县,由112个岛、坨、礁(其中大小岛屿共87个,有人居住的25个)组成,统称外长山列岛。

陆域面积120平方公里,跨海域面积78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59公里,海岸线曲折且港湾众多。

海域面积广阔,水深10-40米,海底平坦,水质清新。

岛上丘陵起伏,丘陵面积占陆地面积的90%。

气候状况长海县处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中纬地带,属北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日照充足。

受海洋气候影响,空气温和,昼夜温差较小,无霜期长,达220天左右。

年平均气温在10°C左右,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7.1°C,最低气温-15.9℃;最热的8月份平均气温25.3°C,最高气温30℃。

年平均降水量633毫米,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

历史沿革长海县历史悠久。

据考证,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岛上渔猎耕耘,繁衍生息。

其后,经过历代王朝兴衰更替,疆域设治屡次变更。

东晋十六国时,被高句丽占据。

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两世六伐高句丽,长山列岛重入唐朝版图。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被日本侵占。

1945年11月,大长山岛、小长山岛、广鹿岛、獐子岛及附属小岛成立了长山区,划为新金县管辖。

2024年大连市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大连市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大连市旅游市场发展现状简介本文旨在分析大连市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

首先,将介绍大连市旅游市场的概况。

然后,探讨大连市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最后,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大连市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大连市旅游市场概况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大连市位于中国东北沿海,处于辽宁省的南部。

其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海洋、山脉和温泉。

大连市的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是一个适宜旅游的目的地。

旅游资源大连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其中,海滩和温泉是大连市的旅游亮点。

大连的海滩清澈美丽,吸引了大量的海滩度假者。

此外,大连的温泉资源也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医疗和休闲价值。

旅游设施和服务大连市的旅游设施和服务也得到了持续的改善。

大连市拥有现代化的酒店、度假村和旅游景点。

此外,大连市的交通设施也很便捷,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

大连市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国内旅游业的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观念的改变,国内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大连市作为中国东北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将受益于国内旅游业的发展。

大量的国内游客将涌入大连市,带动旅游市场的繁荣。

外国游客的兴趣增加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对中国感兴趣。

大连市作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

大连市的旅游市场将面临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大连市的旅游产品需要创新和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海滩和温泉旅游,大连市可以发展其他主题旅游,如文化遗产旅游和户外探险旅游。

这将为大连市旅游市场带来更多的增长潜力。

大连市旅游市场的挑战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大连市需要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

这将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地方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旅游基础设施的提升大连市的旅游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提升。

例如,大连市需要增加酒店和景点的数量,改善交通网络,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

大连地理

大连地理

大连地理第一节概述一填空1.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的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相望;2。

大连市管辖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和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三个县级市和长海县。

3。

大连市陆地总面积是12574平方千米。

人口约589.4万(2000年)。

4。

大连市有36个民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满族。

5。

大连市海岸线的长度1906千米,居全国市级政区的第一位。

6。

大连黄海沿岸的海湾主要有大连湾、大窑湾,大连市最南端的旅顺口是天然军港。

7。

我国长江口以北的第一大岛是长兴岛,渤海中闻名中外的奇岛是蛇岛。

二简答1.从交通上看大连的位置有哪些优越性?大连市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的南端,东临黄海,西濒渤海,南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相望,北连辽阔的东北腹地,是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主要出海口。

大连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区,有同俄罗斯、朝鲜、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的有利条件。

大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交通要道和海防战略要地,被誉为“东北前哨”、“辽海之关键,京津之门户”。

2.目前大连人口变化呈现出哪些特点?(1)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2)人口的文化素质有了长足的进步。

(3)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4)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

(5)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6)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第二节自然条件一填空1.大连市主要山脉是千山山脉,最高峰是步云山,海拔1130.7米。

2。

大连市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矿产是金刚石,主要分布在瓦房店南部地区。

3。

大连市四大非金属矿产是金刚石、石灰石、大理石和硅石。

4。

大连市的气候类型是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5。

大连市河流主要特点是多小河、多季节性河流、多独流入海。

最大河流是碧流河。

二简答1.说明大连市地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大连位于辽东丘陵南部,地形以丘陵为主。

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

2。

大连市多春旱的原因是什么?大连市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降水高度集中于夏季,占全年60%以上。

辽东半岛(大连地区)岩溶地貌初探

辽东半岛(大连地区)岩溶地貌初探

辽东半岛(大连地区)岩溶地貌初探田娜娜(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摘要:辽东半岛(大连地区)的岩溶地貌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岩溶地貌。

本文通过了解大连地区岩溶地貌的形成机制,对岩溶地貌的分布类型进行了初步探讨。

大连地区的岩溶地貌独特典型、丰富多彩,是优良的旅游地貌资源,为促进大连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辽东半岛;岩溶地貌;形成机制;分布类型1 前言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溶蚀等作用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破坏和改造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1]岩溶地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总面积达51×106km2,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中国岩溶地区分布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等西南地区分布最广,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闻名中外。

北方地区分布较少,其中大连地区的岩溶地貌较为典型,面积约369.52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03%,是经过长时地质时期溶蚀发育形成。

2 辽东半岛(大连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区域范围辽东半岛位于辽宁省南部,在行政区划上,本区包括大连市辖五区一市和四县,以及营口市的盖县和丹东市的东沟县。

由于千山山脉向西南延伸到海洋,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以低山、丘陵、台地为主。

3 辽东半岛(大连地区)岩溶地貌的形成基础岩溶地貌是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发育而成的,如岩石性质、地质构造、水文状况、气候特征等。

碳酸盐岩是可溶性岩石,是岩溶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其溶解度较卤化盐岩和硫酸盐岩最小,有利于岩溶地貌的形成与演化。

辽东半岛(大连地区)碳酸盐类岩石广泛分布,如石灰岩、大理岩等。

辽东半岛位于中朝准地台北部的中低山丘陵地区,由中朝准地台断裂体系和滨太平洋断裂体系组成,是亚洲准地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区在前震旦纪时期为沉降地带,白垩纪到第三纪末隆起,遭受强烈的剥蚀夷平,第四纪时又以间歇式抬升为主,地质构造的周期性、阶段性变化为岩溶地貌的发育创造了条件[2]。

辽宁省各城市自然地理情况及气候条件

辽宁省各城市自然地理情况及气候条件

辽宁省各城‎市自然地理‎情况一、沈阳市沈阳位置在‎41.8N°、123.4°E。

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

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在‎-35℃~36℃之间,平均气温8‎.3℃,极端最高气‎温为38.3℃(1952年‎7月18日‎),中心城区极‎端最低气温‎为-32.9℃(2001年‎1月15日‎),近郊近年来‎最低气温为‎-35.4℃(沈北新区2‎001年1‎月11日);之前沈阳还‎观测到39‎.3℃(1920年‎)的高温,和-33.1℃(1950年‎)的低温。

全年降水量‎600~800毫米‎,1951年‎至2010‎年市区年平‎均降水量7‎16.2mm,全年无霜期‎183天。

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

二、大连市大连位置在‎东经120度5‎8分至12‎3度31、北纬38度43‎分至40度‎10分之间‎。

位于欧亚大陆东岸,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

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0.5℃,极端气温最‎高37.8℃,最低-19.13℃。

年降水量550-950毫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5‎00-2800小‎时。

三、鞍山市鞍山位置在‎辽东半岛中‎部,地处中纬度‎的松辽平原‎的东南部边‎缘,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区‎。

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降水充沛,温度适宜,光照丰富,大风、冰雹、旱涝、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在不‎同年份和季‎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年降水量为‎640—88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次减少‎;年平均气温‎平原地区为‎8.0—9.0℃,而东部和东‎南部山区为‎6.3—7.0℃;日照小时数‎年平均为2‎350—2700小‎时,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四、抚顺市抚顺位置在‎东经123‎度39分至‎125度2‎8分和北纬‎41度41‎分至42度‎38分。

国标大连冬季平均温度

国标大连冬季平均温度

国标大连冬季平均温度及其影响大连,位于中国东北南端,是一个拥有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城市。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大连的冬季平均温度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国标大连冬季的平均温度及其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一、大连冬季气候概况大连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同时又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点。

这使得大连的冬季并不像人们通常想象的东北那样严寒。

根据国标,大连冬季的平均温度一般在-3℃到4℃之间,最低温度可能会达到-10℃到-17℃。

然而,这样的低温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一般连续不会超过5天,整个冬季不会超过15天。

尽管大连冬季的平均温度并不算太低,但由于地处海边,海上会结冰,且可能达到很厚的程度。

此外,冬季的大连还常常伴有大风天气,这使得人们在实际感受中会觉得比实际温度更冷。

二、大连冬季温度对城市生活的影响1. 穿着方面:由于大连冬季的平均温度偏低,且伴有海风,这使得大连人在冬季需要穿着较为厚实的衣物。

风衣、大衣、夹大衣、外套、毛衣、毛套装、西装以及防寒服等都是大连人冬季常见的穿着选择。

这样的穿着不仅保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海风的侵袭。

2. 供暖方面:虽然大连冬季的平均温度并不算太低,但为了保证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大连的室内一般都会提供暖气。

这使得大连人在冬季可以在室内享受到温暖的环境,不会因为寒冷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3. 活动方面:尽管大连冬季温度较低,但大连人并不因此而放弃户外活动。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大连的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依然可以看到许多人在进行各种户外活动。

当然,这些活动往往会选择在较为温暖的时间段进行,以避免寒冷的侵袭。

4. 旅游方面:大连的冬季虽然寒冷,但也因此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冬季景观。

例如,海边的冰雕、雪景等都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大连的温泉、滑雪场等也是冬季旅游的热门选择。

这些旅游项目不仅丰富了大连的冬季旅游内容,也为城市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应对大连冬季温度的措施为了应对大连冬季的寒冷天气,大连市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大连市自然资源

大连市自然资源

大连市自然资源
大连市位于中国辽宁省南部,东临黄海,是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

大连市自然资源丰富多彩,包括陆地、海洋和气候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和海洋资源四个方面介绍大连市的自然资源。

地理位置:大连市地处辽宁半岛南端,东临渤海、黄海,西南濒临辽宁省境内的锦州市和丹东市。

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大连丰富的自然资源。

大连市地势起伏较大,山地、丘陵、平原和海岸线等地形交错分布。

地形地貌:大连市地形多样,主要包括大连山脉、大连丘陵、平原和海岸地带。

大连山脉绵延数百公里,为大连市提供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

大连丘陵起伏有致,适宜农业发展。

平原地带主要分布在市区周边,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海岸地带拥有优美的海滩和海岸景观,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气候特征:大连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凉爽,降水充沛。

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维护。

同时,大连的气候还为城市旅游业带来了独特的魅力。

海洋资源:大连市作为滨海城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大连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之一,为大连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大连市海域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资源,为渔业和海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总体来看,大连市自然资源的丰富多样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优质的生活和旅游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气象与水文特征
1.2.1气象
大连地处北温带,三面环海,同时受季风影响,属温暖季风气候, 同时又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太阳年总辐射量135-140千卡/米3,年日 照时数2500-2800小时,年日照率达62%左右,年平均气温10.4℃,八 月份温度最高,多年平均气温24℃,历史最高达38.1℃,一月份温度最 低,多年平均气温-4.8℃,最低气温为-21.1℃,无霜期170-190天, 霜期始于11月份,终至4月份上旬,多年平均降水量687.7毫米,多集中
有小孔。有的形成了黄土陡崖耸立的山前,高度在4-20米间,有的受 自然因素的影响,沿垂直节理呈柱状出现,或被冲沟切割成独立的个 体。由于降水的冲刷,使局部地段形成了黄土台地。
(6)海成地形 ① 海积陆连岛 见于大连小平岛,分布在低丘陵或高丘陵之间,宽度约100-500 米,以海积一级阶地的砂砾卵石形成的砂堤相连接,形成陆连岛地貌。 ② 冲海积一级阶地 区内见于较大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海湾部位。在马栏河口等地有分 布,标高在2-5米,宽度150-500米,局部大于600米,地势平坦,见 有海相贝壳。局部见有小泻湖及沼泽湿地分布。地表岩性为中粗砂含 砾,厚度一般3-5米,最厚可达20米。 ③海积一级阶地 在沿海地带呈条带状、新月状分布在海湾,标高在1.5-5.0米间, 阶地面微倾斜,阶地前缘坎高一般在1-2为间,局部见有小泻湖及洼地 积水。岩性为淤泥质粘土、粉细砂含砾、砂砾石。 ④ 海高漫滩 见于沿海,呈长条状、新白状分布在海湾的低平地形处,高出海面 1-2米,分布规模变化大,多以砂坝、砂咀、盐田的开工出现。砂坝高 度可达4米,海水只有在涨大潮时才能淹到。宽度在12-50米间,一般 为缓坡状,直角为15-20度,顶部平坦。岩性为砂砾卵石、淤泥质亚粘 土,其上发育基岩海蚀柱。 ⑤ 潮间带 分布于沿海岸的高、低潮之间的带状地带。微向海倾斜,在海湾部 发育,最大宽度可达2公里以上,在岬角及岩岸突出的部位多以岩脊滩 的开工出现,在海湾部多以现代砂砾石滩为主。岩性为淤泥质粉细砂、 砂砾石。海蚀现象明显,其上发育海蚀洞穴,海蚀柱、海蚀牙等。
小,一般有季节性水流通过。有些沟口已被人为履行而平坦开阔。沟谷 形态多为浅“U”型,谷底较平坦,微向沟谷口倾斜,沟谷底局部基岩 裸露。堆积物厚度较薄,岩性由亚砂土含碎石,亚砂土及砂砾石组成。
③ 河流一级、二级阶地 冲海积一级阶地主要分布在马栏河河谷两侧,呈不对称的条带状分 布,高程在2-8米间。位于马栏河下游的一级阶地由于地势平坦,而建 有众多的建筑群。岩性为:上部黄褐色亚砂土含砾石,下部砂砾石混 土。在马栏河上游见有二级基座阶地呈断续不对称出现,相对高程在8 -16米,阶面一般宽14-17米,局部大于100米。三级基座阶地在马栏 河大西山水库上游有零星分布,阶面窄,阶地坎高2-2.5米。基座阶地 的上伏岩性为冲洪积卵石混土,厚度为1-5米,下部为石英岩。区内二 级基座阶地上的砾卵石混土层的形成是洪水泛滥所致,形成时期可追朔 到全球性的玉木-里斯冰期。在玉木Ⅰ、玉木Ⅱ期两冰期之间,本区发 生了大规模海侵,当时陆地上洪水泛滥,堆积了大量的砾卵石混土,形 成了二级基座阶地结构。 ④ 河床漫滩 见于马栏河等较大河流,河身浅且窄,河曲变化小,宽度不等,一 般在50-250米间,河床与漫滩没有明显的接触界线。而河身较窄的季 节性河流,河床与漫滩呈不连续、不规则的交替延伸。岩性为亚粘土、 粉细砂、中细砂、砂砾石。厚度小于2米。 ⑤ 湖沼洼地 见于周水子机场。地势经人工改造而开阔低平,呈椭圆形分布,地 面标高在5米以下。周水子湖沼洼地出露面积约1.75平方公里。堆积物 岩性为亚砂土、粉细砂、草炭层等。 ⑥ 人工堆积地形 人工堆积地形分三种形态出现,一为人工海岸,见于大连市区北部 海岸,呈长条状分布,人工辟为良好的深水不冻港码头及居住区,地势 较平坦,微具起伏,略向海倾斜,上部岩性为灰土、杂填土、素填土, 下部为淤泥质粘土、碎石、板岩风化壳。二为矿潭堆积,见于南关岭三 道沟石灰石矿区,主要为采矿后的废矿戴盆望天弃而成。三为人工回 填,见于大连香炉礁、甘井子、大连钢厂海湾等。其回填岩性为素填 土、碎石、磕头、煤灰潭及生活垃圾等。人工回填将凹陷地填平而改变 了原来的地貌形态。在大连沿海地区回填面积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5)风成地形 黄土台地 在大连市区的寺儿沟、南山均有分布,而且均分布在山麓的北侧, 呈悬挂式或附式出现在山前,顶部较平坦,冲沟直柱状节理发育,并具
表1.河流名 长度


称 (km) (km2) (‰)
发源地
发源地 高 程
(m)
入海 河 名称
马栏河 19.3 71.5 9.80 长城镇鞍子岭 328.0 黄 海
夏家河 14.8
48.8
5.88
辛寨子镇砬子 山
250.4
渤海
牧城河 10.4
凌水河 11.7
周水子 河
(1)侵蚀构造低山 大连市区地形制高点大黑山,主峰海拔633.1米,主要由震旦系石 英岩组成,是断块上升长期遭受侵蚀的山体。凸形山坡,尖圆状山顶, 锯齿状山脊。由于受运动的影响与北西向断裂构造的切割及长期的侵蚀 作用,形成了山高谷深之地貌景观。地形中度切割。山谷多 为“V”型。山体上部陡峭,基岩裸露,中下部坡度变缓,植被覆盖较 好。主峰周围有逐层降低的山峰依附,标高在500-250米间,标志着该 山体为不同期构造上升所致。 (2)构造剥蚀地形 ① 高丘陵 区内分布较广,为主要分布地形。分布在大连老虎滩地区。标高在 200-500米间,丘顶多为浑圆状,局部尖顶状,连绵起伏,丘坡多为凸 形坡面,上陡下缓,坡度在10-30度,最陡段可大于30度。岩性由变质 岩类、震旦系桥头组石英岩、长岭子组板岩、千枚岩、甘井子组白云岩 组成。沟谷多呈“U”型,少量呈“V”型,切割深度100-200米。丘陵 上部基岩裸露,下部被坡积物或植被覆盖。由于受构造运动和性上升运 动的影响,局部分布有剥夷面。标高均在200-400米间,可视为本区内 较高的三、四级剥夷面,形成时间相当于第四纪前,为间歇性抬升之遗 迹。充分反映出本区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抬升的特点。风化壳厚度约在 0.2-0.4米间。 ② 低丘陵 区内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甘井子-周水子以北,革镇堡等地区。 标高在50-200米间,丘坡较缓,约5-10度。众多馒头状丘顶形成了漫 岗地形,坡麓上冲沟发育,切割深3-5米。高部位基岩裸露,低部位坡 积物覆盖较多,部分地段被辟为梯田。有的丘顶覆盖一层冰碛泥砾,该 区岩性组成:鞍山群片麻岩类,震旦系甘井子组白云岩,南芬组、营城 子组灰岩。区内100-200米与60-80米标高的丘顶连续地段,可视为
1.4第四系地质
区内第四纪地层的分布严格地受着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的控制以 及古气候、古水文网变迁的影响与古地貌条件的约束,致使空间分布局 限,形成时代不一,堆积厚度变化大。由于受冰川、流水风化剥蚀等外 动力地质综合作用,便利第四纪成因类型复杂,岩性岩相多变,见表 1.2。
本区在挽近地质历史时期内,地壳长期处于间歇性、继承性、差异 性上升阶段,这和地表运动方式对第四系空间分布及特点起着明显控制 作用。区内第四纪以来虽均有堆积,但目前尚存的地层组成均以中、晚 更新统为主,厚度较大,分布亦广,而全新统厚度则较薄,分布亦局 限。形成第四纪堆积物以松散陆相碎屑沉积为主,海滨及沿海地段超覆 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畏的“半岛型”沉积景观。
(1)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主要发育在盖层中。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了区内东北部城 子坦断块,其褶皱形态单斜化,片麻理走向北东-东西向,向南倾斜。 晚元古界-古生界盖层,褶皱复杂,多为紧密线型的同斜、倒转褶皱。 平卧褶皱在区内盖层中广泛发育,其规模大小不等,褶皱线理与拉伸线 理及矿物生长线理一致,走向多为110°-170°。 (2)断裂构造 本地区断裂构造发育,可分为脆性断裂和韧性断裂两种。本区盖层 中脆性断裂发育,按性质可分为逆掩断层、逆断层、正断层和平移断 层,按其展布方向大致可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此外还发育 有环状断裂。区内发育有三条韧性剪切带(韧性断裂)为大黑山韧性剪 切带、尹家村韧性剪切带和信台子韧性剪切带。
一、二级剥夷面,这级剥夷面相当于第四纪初期冰期来临,气候变暖 后,冰川融化,赶往间冰期,辽南山地长期上升,剥蚀作用大于堆积作 用,故此种剥夷面保存下来极少,即这级剥夷面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在 低丘的边缘地段地形中,见有零星分布的标高在24-80米的剥蚀残丘, 丘顶平缓,表面多被较薄的残积层和植被所覆盖。
在7、8月份,约占全年60%左右,多年平均相对湿度66%,多年平均蒸发 量为1548.1毫米,最大冻土深度0.93米,最大风速28-30米/秒(10- 11级),本地区季风明显。
1.2.2水文
区内河流属黄渤水系,多数独流入海,为流程短小的季节性河流, 较大的河流主要有凌水河、马栏河、夏家河、牧城河、周水子河等,其 基本情况见表2.1,主要河流基本情况一览表。区内水库主要为中、小 型水库,有大西山水库、牧城驿水库等,见图2.1河流水系图。
一 大连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1.1地形地貌
大连地区位于千山山脉西南延伸部分,辽东半岛的最南端,濒临黄 海、渤海之间,形成碧海环抱、低山丘陵起伏的地形。由于地质构造, 尤其是第四纪以来的新地质构造活动和海水动力对陆地的长期作用影 响,本区地貌多山地丘陵,少平原低地,滨海岩溶地貌形态较发育,形 成复杂多样的海岸地貌,并发育着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不同地貌类型 的特征如下:
11.8
33.7
10.36
华侨农场羊鼻 沟子
287.0
渤海
32.1 17.20 凌水镇横山 393.2 黄 海
27.2
8.30
辛寨子镇胡家岭 子
93.0
黄海
图1.1 大连市区河流水系图
1.3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1.3.1地层
调查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太古界鞍山群,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震旦 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中生界白垩系及新生界第四系, 地层分布见图2.2。其中各期侵入岩与混合岩简述如下:
(1)侵入岩 辉绿岩() 主要分布于革镇堡、甘井子、南关岭等地。主要以岩脉侵入,脉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