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底栖动物调查

合集下载

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底栖动物调查方法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在水底或附着在水底的动物。

调查底栖动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物搜集和环境监测。

生物搜集是指通过对水底沉积物或水样中底栖动物的采集和分析来了解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等情况。

下面是生物搜集的具体方法:1.沉积物样本采集:可以使用铲子、铁铲或底栖动物捕捞网等工具将沉积物取样。

根据研究目的,可以选择不同深度的采样点,并将样本收集在标记好的容器中。

2.水样采集:可以使用水样采样器具或直接将水样倒入采样瓶中。

注意选择不同深度的采样点,并尽量避免悬浮物的干扰。

3.沉积物和水样的处理:将采集的沉积物样本进行筛分和挑拣,将目标底栖动物收集到容器中。

对于水样,可以用过滤网过滤沉淀物,然后将过滤液中的底栖动物留取。

5.样本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类鉴定等方法,对采集到的底栖动物进行种类的判定和数量统计。

此外,还可以分析底栖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等信息。

除了生物搜集,还可以通过环境监测的方法了解底栖动物的情况。

环境监测主要是通过研究水质、沉积物特征以及环境参数等,来评估底栖动物的生境质量和生态状况。

下面是环境监测的具体方法:1.水质监测:通过采集水样,测量水的温度、pH值、溶解氧、水体浑浊度、营养盐和重金属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程度和酸碱度等情况。

2.沉积物监测:采集沉积物样本,分析其质地、有机质含量、颗粒大小和重金属等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反映沉积物的污染程度以及对底栖动物生存的适宜度。

3.环境参数监测:监测和记录水体的流速、氧气含量、水深、水动力学条件等环境参数。

这些参数对于底栖动物的生存和繁殖都有重要影响。

4.数据分析和评估:将采集到的水质、沉积物和环境参数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底栖动物的生境质量和生态状况。

比较不同监测点或不同时间的数据,可以判断底栖动物的分布情况和环境变化对其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底栖动物调查时,我们应该充分了解研究对象的生态特征和生境需求。

桂林漓江湿地生态现状及保护对策

桂林漓江湿地生态现状及保护对策

桂林漓江湿地生态现状及保护对策田华丽;覃盈盈;田丰;吴华静;梁士楚【摘要】The present ecological status of Lijiang river wetland was introduced.Lijiang river wetland are facing the follow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cluding floods,water shortage in dry season,water pollution,and damages of river channel.Reforestation in water source area,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usage of water resources,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river channels were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wetland prevention.%介绍了漓江湿地生态现状及其主要干扰根源,指出漓江湿地主要面临洪涝灾害频繁、枯季缺水、水体污染、河道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

提出了水源林的营造和保护、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河道生态建设和管理三方面的建议与措施。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导刊》【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页(P49-52)【关键词】湿地;生态现状;问题;保护;对策;漓江【作者】田华丽;覃盈盈;田丰;吴华静;梁士楚【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漓江为世界十大水奇迹之一,以其奇特的岩溶山水自然景观闻名遐迩。

影响漓江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素解析解读

影响漓江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素解析解读

第27卷第2期2009年6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GuangxiN o rm al U niversity:N atural Science EditionV o l .27N o.2Jun .2009收稿日期:20092032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70345,40301047;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项目(200801051;广西科技厅攻关项目(063200623A通讯联系人:王备新(1970—,男,江苏江阴人,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

E 2m ail :w angbeixin @njau .edu .cn影响漓江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素解析赵湘桂1,曹艳霞2,张杰2,王备新2,蔡德所1,3(1.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2.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农业部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31三峡大学土木水电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对漓江水系31个样点的12个环境因子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参数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和Spear m an 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所获得的5个主成份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86.35%,以化学因子(氮和磷为主的第一主成份的贡献率为28.5%,以水文因子(流速和深度等为主的第二主成份的贡献率为27.23%。

第一主成份和第二主成份中的主要环境因子与底栖动物群落参数的Spear m an 相关性分析表明,总分类单元数、EPT 分类单元数和优势单元百分数都与总氮、总磷和氨氮显著相关(P <0.05,但与最大流速、平均流速和深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 >0.05。

漓江水系水体中氮和磷引起的环境梯度差异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作用要大于其他环境梯度的影响。

关键词:因子分析;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群落;环境因子;漓江中图分类号:Q 17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6600(2009022*******漓江是桂林山水的灵魂,保护漓江水生态系统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漓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

漓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

漓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杨青瑞;陈求稳【摘要】为研究漓江上游水库为下游河道枯季航运补水所造成的水生态影响,对漓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空间分布特性与相应的水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并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丰富度指数分析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纹石蚕、黑龙江短沟蜷为上、中游优势种;纹石蚕、黑龙江短沟蜷、河蚬为下游优势种;纹石蚕、黑龙江短沟蜷为整个漓江水系的优势种.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动物量均呈现出下游大于中游、中游大于上游的趋势;而物种丰富度指数呈现出下游小于中游、中游小于上游的趋势.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温度、电导率、盐度、浊度、水深、总磷、化学需氧量为影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期刊名称】《水利水电科技进展》【年(卷),期】2010(030)006【总页数】4页(P8-10,38)【关键词】漓江;大型底栖动物;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作者】杨青瑞;陈求稳【作者单位】中国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中国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65.3+3;X820.3大型底栖动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其物种多样性对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型底栖动物寿命较长,迁移能力有限,其生长、繁殖、群落演替和群落结构的变化与水环境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水质、水深、水温、底质、高等水生植物分布等是决定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1-7]。

研究大型底栖生物分布能够直接反映水环境现状,为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提供参考。

近年来,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以其独特的优越性而被广泛应用于水生态影响评价。

夏爱军等[8]曾利用底栖生物Goodnight生物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很好地评价了长江江苏段水质状况;王建国等[9]利用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耐污值评价了庐山地区水质污染变化趋势。

漓江水系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多样性现状调查

漓江水系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多样性现状调查

第27卷 第2期2009年6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GuangxiN o rm al U niversity:N atural Science Edition V o l .27 N o.2Jun .2009收稿日期:20092032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70345,40301047);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项目(200801051);广西科技厅攻关项目(063200623A )通讯联系人:王备新(1970—),男,江苏江阴人,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

E 2m ail :w angbeixin @njau .edu .cn漓江水系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多样性现状调查曹艳霞1,蔡德所2,3,张 杰1,赵湘桂3,王备新1(1.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农业部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21三峡大学土木水电学院,湖北宜昌443002;3.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摘 要:2008年2~3月调查漓江水系31个样点的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共鉴定出底栖动物82科136属169种。

其中昆虫纲9目143种,占所有底栖动物种类的84.61%;个体数46959头,占所有底栖动物数量的94.86%。

甲壳纲、软体动物类、寡毛类等底栖动物个体数占底栖动物总量的5.14%。

漓江支流底栖动物平均分类单元数(47)是干流的3倍(15),对水质敏感的EPT 平均分类单元数,支流(25)是干流的8倍(3)。

漓江干流底栖动物以耐污种为主,而支流则以敏感种类为主。

漓江干流和支流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差异可能与干流受污染较重有关。

关键词:漓江;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中图分类号:Q 958.8;Q 9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6600(2009)022*******漓江为珠江水系的桂江上游河段,发源于广西兴安县华江乡越城岭猫儿山东北面海拔1732m 的老山界南侧。

漓江鱼类产卵场

漓江鱼类产卵场

漓江鱼类产卵场、越冬场专项调查周解雷建军( 广西水产研究所南宁 530021 )漓江是桂林的母亲河,漓江因其兼收桂林山水之灵气而举世闻名,为世人关注。

据2005年国家及地方的报刊、电视等传媒频频报导:“漓江原来有的150多种鱼类现在只剩10多种了,种类锐减80%以上……”,为什么漓江鱼类资源衰竭得这样明显和严重呢?有必要从诸多影响与制约因素找原因,而鱼类的生殖与栖息环境,制约着鱼类遗传离散性上保持着个体群的生态、形态、生理性状的相对稳定,是水产资源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故有必要对漓江鱼类的产卵场进行一次系统的调查。

历时半年,经沿江测量踏勘,访问了数十专业渔民,把漓江从桂林市木龙渡下行至阳朔县84KM河段主要的鱼类产卵场调查结果报导如下。

1.1 漓江主要经济鱼类及繁殖习性1、鱼类种类的组成漓江自然条件优越,鱼类资源种类繁多,盛产有各种名贵鱼类。

根据调查和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漓江共有鱼类142种,隶属于8目、20科、86属,其中鲤科鱼类有86种占61%;其次鳅科13种,占全江9.2%;平鳍鳅科鱼类6种,占全江4.3%;其余14种合计为20属36种,共占全江25.5%。

在这142种中,常见经济鱼类有青鱼、草鱼、赤眼鳟、鳊、倒刺鲃、光倒刺鲃、鲮鱼、岩鲮、南方白甲鱼、鲤、鲫、大眼鳜、刺鳅类、胡鲇、鲇、黄颡鱼等40多种。

还有大眼华鳊、餐、银飘鱼、光唇鱼、棒花鱼、墨头鱼、南方马口鱼、鱲类、鮈、桂林似鮈、鳑鲏类以及鳅科等小型鱼类。

2、主要的繁殖习性由于漓江水浅流急,地势陡,河谷险滩多,使经济鱼类产卵场一般都比较分散,基于不同的产卵繁殖习性要求,除鲤、鲫、大眼华鳊等产粘性卵的鱼类可在干流、支流的静水缓流的区域产卵外,其它大多数的产低粘性或漂浮性卵的经济鱼类,如南方白甲鱼、光倒刺鲃、倒刺鲃、赤眼鳟、鳊、银飘鱼等,则选择在漓江的中、下游的沙滩、深潭、河谷的激流中产卵。

不同江段主要产卵鱼类有明显差异,如渔谚“白骨(长臀鮠)不过兴坪角”,经考证果真如此,这种无鳞鱼兴坪以上的漓江河段极少发现。

漓江水生态系统自然资源调查研究

漓江水生态系统自然资源调查研究

漓江水生态系统自然资源调查研究周解韩耀全(广西水产研究所南宁 530021)水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渔业资源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份,顶级生物群落鱼类是其代表生物,鱼类种群的丰盛与兴衰,提示该水域生态环境的好与坏。

广西江河渔业自然资源已近30年没有进行综合的科学考察了,这二、三十间由于各地人口人类活动的急剧增加,经济建设蓬勃发展,使域内各江河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社会各方面反馈的情况提示,江河中渔业自然资源已极度枯竭,很有必要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调查研究,进行科学的评估,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流域的生态恢复重建关键技术提出建议。

本次工作,是相隔二、三十年后,难得重新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针对近年新发生的情况,探索讨论漓江水生态系统水生生物的兴衰替变,为今后其它流域进行类似的工作提供参考。

1.漓江水生态系统自然资源调查基本情况研究1.1基本情况信息提示值得关注的历史与现状种种信息从漓江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视角出发,漓江水生生物自然资源调查的基本情况提供的信息可以知道:(1)在当地政府与民间志士仁人长期不懈的关注和努力下,漓江生态环境多样性总体来说保存尚好,漓江中上游的污染得到防治,周边脏乱差的情况得到治理和美化,干流没有截流闸坝等水工建筑,河流尚能保持自然流态和原生状态,河床卵石密布、夹岸奇峰错落有致、水草丰茂品种繁多、滩多潭多蜿蜒萦洄、清流澈水、易涨易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漓江的奇山秀水。

沧海桑田、奇妆素裹、天生丽质,漓江的非生物自然环境迄今没有太多变化,干流的环境因子保持在一个较高较好的水平,此其一。

(2)河流谷地是生命的走廊,那里的生物群落传递着人类的活动信息,是评估生态系统优劣的一个指标。

大自然也赋与漓江旺盛的生命,水域中除鱼以外还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灵,如漓江就还有浮游植物80余属,浮游动物===种,底栖动物90余种,水生维管束植物30余种。

应用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漓江水系健康状况

应用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漓江水系健康状况

应用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漓江水系健康状况曹艳霞;张杰;蔡德所;赵湘桂;王备新【摘要】为了通过漓江底栖无脊椎动物状况建立适合漓江的生物完整性指数,进而评价漓江流域内水质健康状况,于2008年3月调查了漓江水系17个参照点和14个监测点的水化学与底栖无脊椎动物指标,水质化学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参照点的TP、TN、NH3-N和COD浓度一般低于监测点.通过对46个候选生物参数的计算和逐步分析,确定了构成底栖动物完整性B-IBI指数的4个生物参数:总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扁蜉占蜉蝣总数的百分比和优势单元数量百分比,初步确立了B-IBI健康评价标准,即B-IBI≥21为健康;B-IBI<21为不健康.评价结果表明:漓江上游及各支流健康状况较好,大部分为健康;中下游干流健康状况较差,大多为不健康.【期刊名称】《水资源保护》【年(卷),期】2010(026)002【总页数】6页(P13-17,23)【关键词】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漓江;健康评价;水系【作者】曹艳霞;张杰;蔡德所;赵湘桂;王备新【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江苏,南京,210095;农业部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江苏,南京,210095;农业部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三峡大学土木水电学院,湖北,宜昌,443002;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江苏,南京,210095;农业部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8;Q968.8“河流健康”是河流科学研究与管理之间的“桥梁”[1],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基础。

在西方发达国家,河流健康监测和评价是开展河流健康管理与实践的关键。

欧盟为实现水框架条例(WFD)2015年目标,计划完成54000个地表水样点的健康监测和评价工作[2],在美国有90%以上的州开展了河流健康监测与评价工作[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漓江底栖动物调查
张益峰
(广西水产研究所南宁 532021)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由于底栖动物具有对环境条件变化的敏感性或耐受性,且大部分终生生活在水体里,比较固着,相对位移小、寿命长、形体易于辨认等特点,多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已比较普遍地运用底栖动物的一些种类来监测水体污染,评价水质。

如:水蚯蚓是淡水底栖动物群落中的主要耐污种类组成部分(尤其是寡毛类中的颤蚓),它们象蚯蚓一样在一定时间内将淤泥吞食而又排出,这有助于改善水底环境,在污水自净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另外,底栖动物也是淡水中下层鱼类的优质天然饵料。

为了对桂林漓江水域生态系统作出科学的生物学评价,课题组于2006年3月至2006年12月共8次赴桂林,在漓江域内选择设置了木龙湖、小溶江、会仙湿地睦洞湖(表中简称会仙)、大圩、兴坪以及榕湖共6个采样点进行水生生物采样调查,其中采集了31份底栖动物样本进行调查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定性:用框长35㎝三角拖网随机取样;对河床为沙砾或卵石较多的底
质时则下水探摸用分样筛接漏方法取样。

1.2 定量:用面积为1/16㎡改良彼德生采泥器进行采样;对河床为沙砾或卵石较多的底质则下水用分样筛划方取样的方法进行采样。

用10%福尔马林溶液将所采样本固定后带回室内进行检索分类、计数及称重,多次采样的按平均数进行计算。

1.3 观察:注意观察不同河段、水域底栖动物的不同优势种群和栖居小生境。

2、结果
2.1种类组成:
在丰水期,漓江水域的底栖动物有67种(属、科),分属3门6纲。

在67种底栖动物中以水生昆虫居多,有34种;腹足类次之,有14种;甲壳类8种,寡毛类6种,瓣鳃类3种;蛭类最少,只有2种;见表1。

在枯水期,漓江水域的底栖动物则有60种(属、科),分属3门6纲。

在60种底栖动物中水生昆虫稍多,达21种;腹足类有20种;甲壳类和瓣鳃类各有5种;寡毛类有6种;蛭类只有3种;见表2。

表 1 丰水期漓江各采样点底栖动物名录表
表2枯水期漓江各采样点底栖动物名录表
将以上二表作一归纳,可得出以下对比表3。

表3 种类及所占比例对比表单位:个、%
从表3可看出:水生昆虫在丰水期占种类总数的50.75%,而在枯水期则为35.00%;软体动物在丰水期占种类总数的25.38%,而在枯水期则为41.67%;甲壳类(虾类占多)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为12%弱和8%强。

寡毛类和蛭类的种类数量在这两个时期的差异不大。

2.2 生物量
本次调查,因部分河段采样点的底质为卵石或石砾,用彼得生采集器无法采取,经综合考虑最终采用分样筛划方取样结合彼得生采集器的方法进行采样。

各点的生物量见表4和表5(软体动物均为带壳鲜重):
表4 丰水期漓江各采样点底栖动物生物量表
表5 枯水期漓江各采样点底栖动物生物量表
2.3 观察与分析
从以上各表可见:漓江底栖动物的种类是比较丰富的,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达到了67种和60种,尤其是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的种类较多,二者合计分别占种类总数的76.12%(丰水期)和76.67%(枯水期)。

中游河段的桂林市区,因受到部分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污染的影响(引自水利部门的调查资料),使底栖动物的种类显著减少,两个采样点(即木龙渡
和榕湖)的种类只有丰水期的20种和枯水期的25种,分别占总数的29.85%和41.67%,其中耐轻度污染的虾和螺就有12种和16种,占该段种类的60.00%和64%,而且各点还有耐污染的寡毛类和摇蚊少量分布,表明该段水质已出现轻度污染的苗头。

上游河段的小溶江采样点底栖动物的种类在丰水期为22种,水生昆虫为优势种群有17种,占77.27%;而在枯水期有23种,优势种群也是水生昆虫,有11种,占47.83%。

虽然耐污染的寡毛类分别有3种和2种,但由于是在河滩边上的静水坑里所采集到,且数量极少,只呈点状分布,表明该段水质尚属洁净水,这也与兴安县境内污染源的治理(据调查,县内数家重污染企业尤其是造纸厂已清理整顿。

)有很大关系。

漓江下游的会仙、大圩、兴坪三个采样点,在丰水期共采集到50个底栖动物种类,占总数的 74.63%;三个点的种类数分别是30种、24种和28种,占种类总数各为44.78%、35.82%和41.79%,均列本次调查6个采样点的前三位,说明该段水域底栖动物种类比较丰富,呈现多样性;在枯水期这三个采样点共采集到48种底栖动物,三个点分别是20种、21种和30种,各占种类总数的41.67%、43.75%和62.50%。

由于在整个调查中采集到的6种寡毛类和3种蛭类在该段水域全部出现,且个别耐污种类在一些地方的分布和生物量还达到了较多的程度(如兴坪采样点的码头处寡毛类竟达到了10000多个/㎡),这也表明了该段水域的水质已呈局部性中轻度污染(尤其在枯水季节),这是因为在该采样点只有靠近码头周围的河底才有淤泥沉积,且此处还是城镇生活污水的汇入口,再往外就是水流湍急的漓江主河道了。

3、结语
调查表明,目前漓江水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具有以下特点:
(1)漓江水域(包括干流和所调查的支流)中底栖动物的种类较丰富有93种,生物量也较多平均1903.8个∕㎡和146.2g∕㎡;对比八十年代初漓江(含桂江)的调查资料,种类数增加了17.72%、生物密度增加了85.41%、生物重量增加了373.14%(主要是虾和螺类的增幅较大),总体呈现为生物多样性较丰富。

但底栖动物在整个水生态系统中却表现得比较脆弱,尤其是在枯水季节或漓江补水不足时显得尤为突出,底栖动物赖以栖息生存的河道大面积裸露,一些江段由于河道的自然状态被人为的改变或破坏,时常会呈现点状污染(如小溶江采样点);个别河段(如兴坪采样点)则由于人们社会活动的增多,大量的饮食生活污水流入该区域,造成该区域局部严重污染(如码头附近)。

(2)漓江干流中虾和腹足类螺的种类非常丰富、生物量也较大。

在本次调查中,位于漓江干流的木龙渡和大圩两个采样点,水域中水生植物无论是种类和数量都非常丰富(见水生维管束植物专述),加上漓江水域原有独特的卵石河床,这就给虾和螺营造了一个非常优良的栖息环境,使它们得以生存和繁衍后代。

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之所以那么鲜嫩的水草、虾和螺类也会剩下来,源于漓江干流市区段乃至整条漓江水域能够以螺为食性的青鱼根本就找不到一条,偏草食性的鳊和鲂也难觅芳踪,以水草为主食的草鱼数量也很少,体型稍大点的以底栖虾类为食的鲤鱼等也不多见。

究其根本原因,主要还是这些鱼类的产卵场、栖息地被人们经济建设的生产活动破坏影响所致;再加上沿江部分渔民、农民资源保护意识淡薄,酷渔滥捕造成的结果。

(3)本次调查的会仙湿地采样点处于漓江的下游,也是桂林的“肾脏”所在,在漓江水生态系统的调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会仙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正受到外来有害入侵物种的严重威胁——克氏螯虾和福寿螺(学名:大瓶螺)已在此次调查中有着较高的出现频率,这两个臭名昭著的外来有害入侵物种正日益损伤着桂林的肾脏功能,应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