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动物物种资源调查附表1

合集下载

第三章底栖动物调查方法(与“样品”有关文档共12张)

第三章底栖动物调查方法(与“样品”有关文档共12张)
第4页,共12页。
盒式采泥器
这种采泥器呈长方形,适于在水深7米以内的水库
或湖泊中作业。作业时垂直切割底泥,采集面积为
192㎝2,深度可达10~15米。采集时,打开阀门, 接上竹竿(或铁管等,闭锁阀门的拉升附于其 上),然后放入水底,接触底泥时用力往下捺压, 使采泥器切入底泥,随即提拉闭锁阀门的绳子, 使其关闭阀门,然后将采泥器提出水面,打开阀 门,底泥就坠落于一定的容器中,即采的样品。 盒式采泥器携带轻便,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在 池塘等小水体采样时,人立于池埂即可操作。
第8页,共12页。
三、样品的采集
采样时间视调查任务而定。鉴于底栖动物生长、繁殖的速度比浮游动物较慢,所以, 一般每季度采样一次,最低限度应在春季和夏末秋初各采样一次。如水库,需在水库 最大蓄水时和最小蓄水时进行。
采样时,应事先记录当时的天气、气温、水温(表层、底层)、透明度、水深,然后进行采 样,在记录底质及水生植物情况。
采样时每个采样点上的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各采2次样品。带网夹泥器采得样品后,
连网在水中剧烈洗涤摇荡,洗去污泥,网口要保持禁闭,然后提到船上打开,拣出全部螺、 蚌、蚬,放入广口瓶中,并贴上标签(写明地点、编号、日期),然后带回室内处理。蚌斗
式采泥器采得的泥样,先倒入40目/寸的铜丝分样筛中,然后将筛底放在水中轻轻摇荡,
第5页,共12页。
蚌斗式采泥器
式样多种,携带较方便。采集面积为1/16m2或1 /20m2。如图所示,1为一对蚌斗式铁勺,上部 较重,以绳挂于活钩2上,然后将采集器迅速沉入 水底,当铁勺与水底接触后,放松拉绳,活钩即 形脱落,当向上提拉屎,绳子即将铁勺拉紧,铁 勺自然夹拢,将底泥样夹在其中,多余的水,自 每半铁勺的方孔4中流出,提高水面后倾入盒中,

底栖生物采集与测定

底栖生物采集与测定

双翅目-摇蚊幼虫
项目三 底栖动物的测定

五、用底栖动物监测水质的优点
1.种类多,分布广,代表性强 2.有较长的生活周期 3.活动范围小 4.个体大,变形小,异采集,易观察 5.能对各种污染物产生不同的反应,是一种很好的指示生物
一、调查所用的工具及药品

底栖动物的采集工具种类很多,目前国内在采集方法和采集用具 上,还没有统一规范,但基本的方法用具是一样的。 采集定性定量过程中需要下列器具及药品: 水体地形图 深水温度计 彼得生采泥器 一般温度计 带网夹尼器 扭力天平 三角拖网 托盘天平 脸盆 解剖镜 水桶 显微镜 标签 培养皿 铅笔 指管瓶30~50ml 记录本 试剂瓶1000ml 毛巾 广口瓶250ml 纱布 量筒 胶布 抄网 解剖针 分样筛40目 放大镜 酸度计 塑料带 甲醛 解剖盘 酒精 小镊子 吸管 绳索 毛笔 盘称 滤纸
蚌斗式采泥器

式样多种,携带较方便。采集面积为1/16m2 或1/20m2。如图所示,1为一对蚌斗式铁勺, 上部较重,以绳挂于活钩2上,然后将采集器 迅速沉入水底,当铁勺与水底接触后,放松拉 绳,活钩即形脱落,当向上提拉屎,绳子即将 铁勺拉紧,铁勺自然夹拢,将底泥样夹在其中, 多余的水,自每半铁勺的方孔4中流出,提高 水面后倾入盒中,即采的泥样。用来采集昆虫 幼虫和寡毛类及小型软体动物。
五、定性定量


对采得的标本,必须进行正确的鉴定,分门别类,尽可能鉴定到 种,然后分别计数和称重,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测定一般采用称重 法和排水体积法。称重法较常用,称重前,先把样品放在吸水纸 上,轻轻翻滚,以吸去体外附着水分,然后称其重量。大型种类 应吸至吸水纸上没有潮斑为止,小型种类在滤纸上放约一分钟即 可。大型双壳类称重前,应细心将贝壳分开,取出其内水分。软 体动物可用托盘天平或盘秤称,蚯蚓和昆虫用扭力天平称,最后 重量都换算成克。一般情况下干重比湿重更能说明问题,所以, 有条件的话,尽量测其干重。 鉴定计数,称重的数值需随时计入记录本中。注意勿将样品混淆, 称重后把样品放回原来的样瓶中妥善保存。 最后,把所得的数据换算成一平方米面积上的个数(密度)和重 量(生物量g/m2)。可按下表记录采集、计数、称量、换算结果。 这样,采样水体该采样点的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密度及生物量就 一目了然了。

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调查考核试卷

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调查考核试卷
3.过度捕捞会导致底栖生物种群减少,生态位改变,解决策略包括限制捕捞量、设立禁渔期和保护关键栖息地。
4.遗传多样性研究有助于了解物种适应性和进化历史,常用的方法是DNA测序,通过分析基因序列差异来评估遗传多样性。
A.珊瑚
B.海藻
C.海绵
D.海葵
20.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表现在()。
A.提供能量来源
B.维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C.促进物种进化
D.以上都是
二、多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海洋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包括以下哪些?()
A.作为渔业资源
B.促进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C.形成生物避难所
D.提供新的药物资源
15.以下哪些技术可以用于海洋底栖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A. DNA测序
B.分子标记
C.基因表达分析
D.蛋白质组学
16.以下哪些生物过程对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A.繁殖
B.摄食
C.竞争
D.移动
17.以下哪些措施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A.水温适宜
B.光照充足
C.营养物质丰富
D.生物间的共生关系
8.在海洋底栖生物调查中,以下哪种方法常用于估算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A.显微镜观察
B.样方调查
C.水下摄影
D.遥感技术
9.以下哪种生物是海洋底栖生物中的主要捕食者?()
A.鲨鱼
B.海豚
C.鳄鱼
D.飞鸟
10.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有哪些益处?()
A.提供食物资源
B.保持生态平衡

第三讲3底栖动物调查研究

第三讲3底栖动物调查研究
采样点布设 分别在湘江常宁段、衡阳段、株洲段、长沙段和岳阳段选择 1-2 个断面采集底泥和水样。
2. 采样
定量采样
螺、蚌等较大型底栖动物一般采用带网夹泥器采集 水生昆虫、水栖寡毛类和小型软体动物一般用改良彼得生采泥器
采集 每个样品各采集两个平行样品
定性采样
除可用定量采样方法采集定性样品外,还可用三角拖网和手抄网 等在岸边及浅水区采集定性样品。
三角拖网,手抄网,分样筛 (40 目),塑料桶,
塑料袋,样品瓶,白色解剖盘,细吸管,尖嘴镊,
解剖针,解剖镜,显微镜,天平

分样筛Leabharlann 品瓶三角拖网
彼得生采泥器
2. 采样
采样时间 每季度采样一次,分别定在 2008 年 10 月 (秋季)、2009 年 1 月 (冬季)、2009 年 4 月 (春季) 和 2009 年 7 月 (夏季)
3. 样品的处理与保存
样品的固定和保存
软体动物可用5%甲醇溶液或75%乙醇溶液固定,宜用75%乙醇溶液保存。 水生昆虫可用5%乙醇溶液固定,数小时后移入75%乙醇溶液中保存。 水栖寡毛类应先放入培养器皿中,加少量清水,并缓缓滴加数滴75%乙
醇溶液将虫体麻醉,待其完全舒展伸直后,再用5%甲醛溶液固定,用 75%乙醇溶液保存。 上述固定和保存液的体积应为所固定动物体积的 10 倍以上,否定应在 2~3 后更换一次。
2、底栖动物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底栖动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了 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应用上,底栖动物是鱼类等经济水生动物的天然食料。 一些底栖动物如虾、蟹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一些种类如海绵动物、苔藓动物等是重要的污损生物,

烟台玉岱山湾潮间带底栖动物调查

烟台玉岱山湾潮间带底栖动物调查

烟台玉岱山湾潮间带底栖动物调查
烟台玉岱山湾是一处具有高度生态价值的海洋风景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洋环境
为其底栖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

为了更好地了解该区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本文对该区域潮间带底栖动物开展了调查研究。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陆地距海0~200m的潮间带区域为研究对象,早、中、晚三个
时段选择不同的采样站点,对底栖动物进行采集和识别。

采集方法使用锚钩和手拣的方式,根据容器和标本分类标准,将采集到的底栖动物归类、记录、保存。

获得的研究数据表明,烟台玉岱山湾潮间带底栖动物种类丰富,主要为软体动物、甲
壳动物、棘皮动物、环节动物和脊椎动物等。

其中,软体动物占据了最大的比例,其次为
甲壳动物和棘皮动物。

不同采样站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但均存在优势种类,表
现为某些种群的物种丰度特别高。

通过对底栖动物的个体数量、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优势种类和分布格局等参数的
分析,可以看出烟台玉岱山湾潮间带底栖动物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完整性较高。

而且,许多
底栖动物在生物体征方面也有其独特的适应性特征。

例如,一些甲壳类动物可在潮泥中挖
穴筑巢,保护自身;而某些软体类动物则采用“躲藏”等技巧自我防卫。

总之,通过对烟台玉岱山湾潮间带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区域自然
生态环境,为今后该区域南海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野生大鲵栖息地现状调查表、评估编写大纲、河岸带植被修复常见水生、陆生植物、食物链修复可利用的常见动物

野生大鲵栖息地现状调查表、评估编写大纲、河岸带植被修复常见水生、陆生植物、食物链修复可利用的常见动物

附录A
(资料性)
野生大鲸栖息地现状调查表
附录B
(资料性)
野生大鲸栖息地评估编写大纲野生大貌栖息地评估报告一般宜包含下列内容:
1栖息地现状
1.1栖息地基本情况
1.2栖息地水文水环境情况
1.3栖息地水生生物情况
1.4野生大鲸资源现状
2栖息地存在问题
2.1栖息地受损程度
2.2栖息地功能退化成因
2.3地评估
3.1栖息地保护优先等级
3.2栖息地修复潜力
4采取具体修复措施
5预期目标
(规范性)
栖息地河岸带植被修复常见水生植物
表C.1栖息地河岸带植被修复常见水生植物
(规范性)
栖息地河岸带植被修复常见陆生植物
(规范性)
栖息地食物链修复可利用的常见动物名录表E.1栖息地食物链修复可利用的常见动物名录。

底栖生物采集与测定

底栖生物采集与测定

双翅目-摇蚊幼虫
Hale Waihona Puke 项目三 底栖动物的测定
五、用底栖动物监测水质的优点
1.种类多,分布广,代表性强 2.有较长的生活周期 3.活动范围小 4.个体大,变形小,异采集,易观察 5.能对各种污染物产生不同的反应,是一种很好的指示生物
第三章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水产饵料生物学

底栖动物是指在水地区栖息的动物总称, 一般包括水生环节动物、水生软体动物、 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底栖动物调查的 目的在于了解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种类组 成,分布以及对水体单位面积上底栖动 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作出比较可靠的 估计,从而为水体中底层鱼类的放养指 标提供一定的依据,还可用这些调查数 据评述水体的污染程度。
适于采集泥砂和淤泥等松软底质,可采集定性样和定量样 人工基质篮式采样器 主要应用于河流及溪流中,可采集定性样和定量样
项目三 底栖动物的测定

其他工具
铁铲、手抄网、三角拖网
适于采集采集定性样品
筛选工具 40目分样筛、白色磁盘
项目三 底栖动物的测定
二、样品的处理和保存
洗净 拣选 固定 保存
固定液:
蚌斗式采泥器

式样多种,携带较方便。采集面积为1/16m2 或1/20m2。如图所示,1为一对蚌斗式铁勺, 上部较重,以绳挂于活钩2上,然后将采集器 迅速沉入水底,当铁勺与水底接触后,放松拉 绳,活钩即形脱落,当向上提拉屎,绳子即将 铁勺拉紧,铁勺自然夹拢,将底泥样夹在其中, 多余的水,自每半铁勺的方孔4中流出,提高 水面后倾入盒中,即采的泥样。用来采集昆虫 幼虫和寡毛类及小型软体动物。
1.螺、蚌:用70%的酒精固定,4~5天后再换一次酒精即可 2.昆虫幼虫及甲壳动物:可放入小瓶中用50%酒精固定,再转入70~80%的 酒精中封存。 3.环节动物的水蚯蚓、蛭类:应先麻醉,使其呈舒展状态后用10%的甲醛液固 定,1-2日后转入70%的酒精中。 麻醉可用硫酸镁或薄荷精。

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研究

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研究

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研究摘要:在整个湿地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群落是其中核心构成部分,如果说底栖亚系统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中心,那么底栖动物群落就是这个动态中心承上启下的关键载体,左右着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

因此,深入研究底栖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特征,不仅可以促进群落生态学理论的深化,并且对湿地生物多样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广东某湿地公园为例,进行相关的研究。

通过在该湿地设置的5个采样点,进行底栖动物样品的采集,以此实施物种鉴定和统计,进行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以及相关研究。

关键词: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研究引言底栖动物是水生无脊椎动物,生存的主要载体包括水体淤泥,岸边的砾石和石头的表面,以及水生植物上。

具体的分类主要包括甲壳动物、水生环节动物、水生昆虫、水生软体动物等。

在水生态种群中底栖动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既可以取食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底栖藻类等,反过来又被鸟类和鱼类所捕食,在生态链条中发挥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

根据2020年8月到2021年4月,在某湿地调查的数据,进行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特征进行全面分析,为后续和同行业的湿地管理工作奠定数据基础。

1.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广东省某保护区湿地,地处北纬22°23′40〞~22°27′38〞,东经113°36′40〞~113°39′15〞之间,该湿地的西南和东南与某岛的大澳围、西涌、石井湾、东涌相接,东北和西北处隔海相望的城市有深圳、中山和香港,总面积5103.81公顷。

该湿地现有底栖动物104种,隶属6纲,15目49科;鱼类94种,隶属12目,43科;湿地现存155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其中哺乳类动物14种,两栖类动物15种,鸟类99种,爬行类动物27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隶属25目,58科。

湿地内国家级珍稀濒危动物15种,在广东濒危动物总数中14%为该湿地的动物,有一种被列为一级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5种为二级国家保护动物[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附表1 底栖动物采样记录表
网格编号: 水域: 断面: 样点编号:
经纬: 纬度: 水深: m底质:
采泥器 m2采泥次数: 样品厚度 cm网型:
采样: 记录: 表格编号:

采泥样总数: 拖网样品总数:
种 类 记 录
序号 种 名 拉丁学名 总个数(ind) 取回个数(ind) 备 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2 —

14
15
16
17
18
19
序号 种 名 拉丁学名 总个数(ind) 取回个数(ind) 备 注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 3 —

注:(1)底质:淤泥、泥沙、粘土、粗砂、岩石、其它。
附表2 底栖动物名录及其分布表
网格编号: 水域: 断面:
— 4 —

底质: 采样: 记录: 采样时间:
统计: 统计时间: 表格编号:

序号 种 类 学 名
采 样 点 分 布 状 况

注:用符号表示分布状况:“—”表示少,“+”表示一般,“++”表示较多,“+++”表示很多,
用于定性比较

附表3 底栖动物调查记录表
— 5 —

网格编号: 水域: 断面:
底质: 采样: 记录: 采样时间:
统计: 统计时间: 表格编号:

采 样 点 编 号 平均
软体动物
密度(ind/m2)
生物量(g/m2)

水生昆虫
密度(ind/m2)
生物量(g/m2)

水栖寡毛类
密度(ind/m2)
生物量(g/m2)

其 他
密度(ind/m2)
生物量(g/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