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史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一、十月革命的历史前提

1.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矛盾的焦点(20世纪初的俄国已经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对落后及其对革命的影响)

2.一战加深了俄国的政治、经济危机(战争夺去了几百万人的生命,导致大量田园荒芜,粮食奇缺,能源匮乏;战争使俄国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3.俄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与布尔什维克的正确领导

俄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受害深(工时长、工资低、劳动条件差)、革命性强、人数少(1913年350万,总人口1.5亿多)、分布集中

列宁与布尔什维克的正确领导(一)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关于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关于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策略原则;列宁高超的组织、决策才能

(二)布尔什维克的坚强、成熟与先锋模范作用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为两个: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和孟什维克(少数派)

布尔什维克党是一个由职业革命家组成的纪律严明、策略灵活、战斗力强的无产阶级政党。

二、二月革命及其后的政局

1.二月革命和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1)二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二月革命爆发的时间(1917.3.8)

二月革命的特点

(2)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

1917.3.15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2.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

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1917.3.14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917.3.15

3.社会主义革命方针、策略的制定

(一)列宁的《四月提纲》及其影响

列宁的《四月提纲》是在三条战线上同时宣战的檄文:一是向自己党的中央委员会宣战;二是向临时政府宣战;三是向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宣战

4.革命群众运动的高涨和临时政府的政治危机

(1)四月示威和四月危机

1917年5月3日(俄历4月20日)

(2)六月示威和六月危机

1917年7月1日(俄历6月18日)

三、武装起义的准备

1.七月事变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1917年7月16日(俄历7月2日)

2.布尔什维克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和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

1917年8月8日—16日(俄历7月26日—8月3日)

3.列宁撰写《国家与革命》

4.布尔什维克党积极参与粉碎科尔尼洛夫的斗争

四、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革命形势的成熟:⑴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化、⑵妥协党(孟什维克与社会革命党)的分化、⑶全国群众运动的急剧高涨、⑷军队革命化

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1917年俄历10月)

⑴列宁的两封来信(《马克思主义和起义》,《布尔什维克党必须夺取政权》)

⑵列宁回国与十月会议(中央政治局成立)

⑶10月29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扩大会议(军事革命总部成立)

⑷临时政府的反革命措施与布尔什维克党加紧准备起义

⑸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实施

1917年俄历10月24日,即公历的11月6日上午起义开始,25日起义取得基本胜利,26日凌晨2时攻打冬宫的战斗全部结束,起义取得最后胜利。10月25日,即公历的11月7日成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日。

3.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1917年11月7日晚10:45分在斯莫尔尼宫开幕,9日晨5:50分闭幕

大会通过三个文件:《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大会选出了新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加米涅夫任主席

大会决定在立宪会议召开前成立工农临时政府—人民委员会管理国家,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⑵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凯歌行进

革命从首都向中小城市、又从城市向农村发展,到1918年春,全国90%以上的地区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列宁称这一时期为“苏维埃政权凯歌行进的时期”。

第二节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一、苏维埃初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1.摧毁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机器

2.镇压反革命叛乱,建立契卡(全俄肃清反革命委员会)

3.剥夺剥夺者,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4.进行土地改革,打击富农的破坏活动

二、布列斯特和约的签定

1.布列斯特和约签定的历史背景

2.布尔什维克党内对待和约的不同态度和斗争

3.布列斯特和约的签定(1918年3月3日正式签定)及和约的内容

4.布列斯特和约签定的历史意义

三、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

(一)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开始

从1918年3月起,英、法、美、日、德等帝国主义列强派出少量军队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占领苏俄部分领土。1918年5月,在协约国的策划、支持下,捷克斯洛伐克兵团发动叛乱,苏俄国内战争全面爆发

帝国主义列强武装干涉苏俄的原因:1.意识形态因素(俄国苏维埃政权是在布尔什维主义的指导下建立的,而布尔什维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天然对立的。)

2.经济因素(俄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当时沙皇政府欠英法外债32亿美元。苏俄实行国有化,不承认沙皇政府所借外债,使大批英法资本家利益受损。)

(二)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1.苏俄面临的严峻局势

2.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政治、军事措施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1918年夏开始推行,1919年形成一种体制,1920年发展到高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第一,实行余粮收集制。

第二,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第三,实行贸易国有化,禁止一切私人贸易和地方商品流通,主要消费品实行国家严格配给制。

第四,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分配实行平均化和实物化。

战时共产主义的特点:战时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特殊时期的经济政策,具有高度集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它基本上排斥了商品货币关系,撇开了市场,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功过:一、战时共产主义使苏维埃国家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人力物力,按战争的需要进行分配和有效使用,为取得战争胜利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二、战时共产主义也存在很多弊端和过失。它不但不能充分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相反,它的实施还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损害了工农联盟。实质:在一个落后的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企图以建立高度集中的生产、分配和管理体制来实现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三)协约国组织的三次武装干涉及其被粉碎

第一次以高尔察克白匪军为主力1919年3月到年底

第二次以邓尼金白匪军为主力1919年6月—1920年4月

第三次以波兰毕苏基政府军为主力1920 .4—11

协约国组织的三次武装干涉最后都被粉碎,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

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是十月革命的直接继续。

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对俄国的影响

2.对世界的影响

3.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影响

4.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第三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的国际关系

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的争霸斗争从战场转移到和会的谈判桌上。新的争霸斗争在战胜的协约国五强—英、法、美、意、日之间展开。

战后初期战胜国列强面临着三大问题:1.分赃(宰割战败国)2.反苏3.建立国际新秩序。

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通过这些条约,战胜国列强重新瓜分了势力范围,暂时调整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带有全局性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成立了维护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工具—国际联盟。

第一节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一、一战结束初期的国际形势

1.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力量的新对比

英国是头号殖民帝国和海军强国

法国是头号陆军强国

美国是头号经济强国和债权国家,

日本是亚太强国,也是债权国意大利实力较弱,但胃口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