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导学案人教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 第1课长恨歌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诗歌创作特点、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2、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3、学习本诗在叙事、写景、抒情上的艺术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据记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出不久,就给诗人带来很高的荣誉,被称为“《长恨歌》主”,后世评论家亦诩为“自是千古绝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久为传诵的名作。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主张: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

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

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三、背景介绍:(一)写作背景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杨玉环原为寿王瑁的王妃,玄宗惊艳于她的美貌,但碍于她是自己的儿媳而不便明目张胆纳入宫中,于是想出个让杨玉环出家,脱离寿王,再以“杨太真”身份入宫的方法。

从此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并被册封为贵妃。

其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

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所谓“君王从此不早朝”,为了两情欢爱,可以把国事先放在一边;而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后面,我们看到玄宗是怎样动用他手中的权力来取悦杨贵妃的,这样的做法出发点固然是为了爱,但皇帝毕竟是皇帝,他所做的一切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必然要牵涉到政治的东西。

《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_0

《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_0

《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长恨歌》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诗歌主题的理解。

【知识链接】1.作者生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

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

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2.李、杨的故事: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

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

公元756年,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

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先杀了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两个姊妹,又逼着唐明皇将杨贵妃赐死,以谢天下。

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3.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韵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句式比较灵活。

以“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以“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等,以“歌行”命名的有高适的《燕歌行》。

【方法指导】1.课前根据注释阅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句子,上课时通过与同学讨论或询问老师解决。

2.熟读成诵并仔细阅读知识链接部分,试着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讨诗歌主题。

预习案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渔阳鼙鼓霓裳羽衣千乘万骑因利乘便跨下坐骑花钿委地翠翘金雀天旋日转椒房阿监监视监狱耿耿星河翡翠衾寒临邛道士西厢玉扃珠箔银屏仙袂飘飖含情凝睇钗擘黄金二、给加点的词注音并解释1.黄埃散漫风萧索2.云鬓半偏新睡觉3.遂教方士殷勤觅4.临别殷勤重寄词三、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移注重点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诗中主要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并追溯了唐玄宗治下的历史背景。

本篇文章将以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为基础,为读者提供一份详细的导学案。

一、教材中阅读指导1. 了解唐玄宗时期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安史之乱的影响;2. 了解杨贵妃的家世、美貌以及对唐玄宗的影响;3. 了解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感情,以及因爱情而引起的政治和文化变化;4. 注意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形象描写、比喻和对比等;5. 理解作者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态度。

二、课内导读1. 了解唐玄宗时期的历史背景《长恨歌》的时代背景是唐代中晚期,唐朝处于全盛时期。

然而,唐玄宗时期也发生了安史之乱,导致东都长安陷落,唐朝政治和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

2. 了解杨贵妃的家世、美貌以及对唐玄宗的影响杨贵妃是唐玄宗宫廷中出现的一个知名人物,她来自于一个普通的官宦之家,但是却有着非常美丽的容貌。

杨贵妃的出现让唐玄宗对她青睐有加,为了和她在一起,不惜废黜宠爱已久的王后,并将她册立为后妃。

3. 了解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感情,以及因爱情而引起的政治和文化变化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感情一度非常深厚,唐玄宗在她身边包容她的一切,并宠爱有加。

唐玄宗因为杨贵妃的美貌而变得专注于个人感情,而忽略了朝政和民生,这也造成了许多政治和文化上的变化。

4. 注意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形象描写、比喻和对比等白居易在诗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形象描写、比喻和对比等,来描述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他用了寓言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于这段感情的认识和感受,使得整篇诗文很具有艺术性。

5. 理解作者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态度作者在写作《长恨歌》时,描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揭示了这段爱情对于整个唐朝的影响。

在作者心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一种精神的饥渴,一种对于个人欲望的崇拜,也是唐朝政治和文化衰落的一种象征。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长恨歌》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白居易诗文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②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解读诗歌,深切感受饱含在诗歌中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②欣赏本诗寓褒贬于鲜明形象中的委婉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中作者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讽喻之意和同情、伤感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和课时安排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2、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课时安排:两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白居易去世后,唐玄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可见白诗多么通俗易懂,也可见这两首诗流传之广,家喻户晓。

一千多年过去了,它们依然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和动人的魅力。

《长恨歌》取材于唐明皇李隆基和大美女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李杨爱情佳话是那个梦幻时代的梦幻传奇,它既是无数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也是历代市井小民八卦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在盛世大唐上演的一部收视率极高的偶像剧。

<二>、背景介绍(1)写作背景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2)横向比较: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

(2)创作缘起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三>、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1.检查预习,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

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霓裳(ní)(cháng)临邛(qióng)鼙鼓(pí)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ò)马嵬(wéi)阑干(lán)绰约(chuò)2.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

1---《长恨歌》导学案全面版

1---《长恨歌》导学案全面版

740)玄宗使 逐段进
她出家为女道士,改名太真,天宝四年(
745)册封为贵妃。白
行整合。
居易这么写大概是“为尊者讳”。
小组内
3、杨贵妃受到宠爱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哪几句是宠爱的
顶峰?
归纳整
理,组间
——以下几方面

1、杨的媚态 2、杨的打扮 3、对比描写 4、两人的游乐 5、 交流完 善补充。

杨的亲人的待遇
用有关
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 800)进士,任翰林 资料,对
学士,左拾遗。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二年( 842), 作 者 自
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 75 岁。 白居易与元缜等人是“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诗歌风格通
然情况 以及文
俗晓畅,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特色。
学成就、
何?”乐天因为 《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 窒乱
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 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
云尔。(陈鸿《长恨歌传》 )
学生自
(二)诵读训练
由诵读。
1、出示投影,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2、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正音。
二、 阅读文本 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意,扫情文字障碍。
①重点字词句
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爱,可羡。
椒房阿监青娥老:青春的美好容颜。
耿耿星河欲曙天:天色微明的样子。

其中绰约多仙子:美好轻盈的样子。


雪肤花貌参差是:差不多。
玉容寂寞泪阑干:纵横。

②名句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长恨歌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长恨歌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长恨歌》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编制时间:2015--10班次: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过程与方法:1、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诵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重点难点预测】: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知识链接】1、白居易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2、背景介绍: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

后为李隆基看中。

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

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

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

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

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1、初读诗歌,正音。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第三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第三课时教案
科目:语文授课时间:第1周星期四
单元(章节)课题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本节课题
赏读《长恨歌》第3课时
三维目标
把握主旨,总结艺术特色
提炼的课题
“恨”的是什么?“长恨歌”应作何解释?你认为《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主旨
难点:提出主旨后,对主旨的分析
教学过程
环节
任务·目标
实施方法
备注
检查背诵
督促背诵
抽查2人背诵第三层,优者加1-2分
可视情况多抽查人数
检查预习
《导学案》第三课时“自学检测”
抽查2人上黑板默写
阅读“赏析示例”
学习“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自主阅读
理解“恨”
1、理解“恨”的本义
2、讨论“长恨歌”的含义
“恨”:遗憾,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讨论诗作主旨
学习“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仿照“赏析示例”的方式,试从歌颂坚贞爱情的角度探讨主旨生展示,师生点评。
参考:见PPT
拓展练习
掌握“知人论世”的探究主旨方法
练习题:《学案》第三课时“拓展练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赵爱霞曲阜师范大学附中273165)【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长恨歌》的主题。

2.学会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多主题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讨论【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新课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两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

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个“情”字上。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恨歌》,看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二、自主学习(学生提前预习,课堂上展示,教师纠错补漏)1.字音关:回眸(móu)粉黛(dài)骊(lí)宫霓(ní)裳(cháng)临邛(qióng)鼙(pí)鼓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ò)马嵬(wéi)阑干(lán)绰约(chuò)2.知人论世: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800年)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赏析示例长恨歌爱情是甜蜜的,但正如花丛给人以芬芳艳丽,却挡住了前行的山路;湖泊给人以清澈空灵,却倒映出虚假的幻景;美酒给人以香醇清冽,却模糊了眼中的目标。

爱,在给人以安慰、鼓励和支持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给心灵蒙上了一层幕布。

一代明君唐明皇即位之初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才有了开元盛世,后来却为了一个杨贵妃,“从此君王不早朝”,最终落得个“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下场。

白居易的一曲《长恨歌》,道出了人间几多“长恨”?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等职。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创作的《秦中吟》《新乐府》是讽喻诗的代表作品,这些诗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黑暗。

白居易的叙事诗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

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现存诗三千多首,著有《白氏长庆集》。

《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十二月(807年1月),当时作者36岁,任盩厔尉。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

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故事,大家都很感叹。

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诗歌,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以传后世。

歌和传都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因为是悲剧结局,故以“长恨”名篇。

当时长安歌伎多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回眸.móu 珠箔.bó鼙.鼓pí玉扃.jiōnɡ云栈.zhàn 仙袂.mèi萦纡.yū凝睇.dì翡翠衾.qīn马嵬.wéi悄静悄.悄qiāo屏银屏.píng 悄.然qiǎo屏.息bǐng殷殷.勤yīn冠花冠.guān 殷.红yān冠.军guàn2.读音 易错字读音 易错字jiāo 娇媚 diàn 花钿 jiǎo 矫健 diàn 佃户 xiá 闲暇 bò 钗擘 xiá瑕疵 qíng 引擎3(1)花钿委.地无人收 委:丢弃。

(2)天旋日转回.龙驭 回:回转。

(3)能以精诚致.魂魄 致:招来。

(4)其中绰约..多仙子 绰约:美好轻盈的样子。

4.解多义顾君臣相顾.尽沾衣 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拜访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照顾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难道 但但.令心似金钿坚 只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仅,只是 无他,但.手熟尔 只是,不过六宫粉黛无颜色.. 古义:容貌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可怜..光彩生门户 古义:可爱,可羡。

今义:值得怜悯。

云鬓半偏新睡觉..古义:睡醒。

今义:进入睡眠状态。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3)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译文:安禄山在渔阳反叛的战鼓突然响起,惊天动地般传来,把正在演奏的《霓裳羽衣曲》惊破!点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统治者的昏庸腐朽,使得阶级矛盾格外尖锐,所以安禄山发起叛乱之时,也正是唐王朝这些炫人眼目的金字塔倾倒崩溃之时。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过程。

但是诗人对因唐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并没有浓墨重彩地叙述描写,而是有意将其进行了淡化处理,将重点放在对二人的生离死别的刻画上,这样,读者感受到的便是悲剧气氛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

2.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译文:七月七日这天夜半,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生殿山盟海誓,在天上愿做雌雄并飞的比翼鸟,在地上愿为树干相抱,枝叶相连的树木,永生永世做恩爱夫妻。

点评:“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之时。

“连理枝”,两株树木树干相抱,枝叶相连。

在此,诗人将富有意味的时间、地点,与古人常用来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的两种美好事物会合在一起,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由“恨”而转入“期盼”,写得极为婉转动人,感人至深。

惊人之作必有惊人之语3.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即使是天长地久,总会有终了之时;唯有这生死遗恨,永远没有尽期。

点评:这是本诗的结束语。

本诗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长篇叙事诗,作者在叙述李、杨的爱情故事时把自己的感情也渗透进去,这种感情蓄积到终篇时,就会升华为这催人泪下的千古名句。

1.有人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歌颂唐明皇、杨贵妃的坚贞爱情,你同意吗?你是如何理解《长恨歌》的主题的?提示:不同意。

《长恨歌》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篇,意在讽刺告诫在位君王,莫重蹈覆辙。

其言凄凄,其盼也切切。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些全是讽刺。

如果把《长恨歌》的主题定为爱情说,那么面对诗中大量的讽刺,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至于诗中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恩爱悲伤,也是不悖于题旨的。

“汉皇重色”是题旨,自是讽刺,之所以长恨,正是由于“人非草木皆有情”。

由情而生恨,无此情则无此长恨。

对情的描写正是对恨的反衬。

其情愈深,陷得越深,其恨也愈浓,愈重,愈久。

可见,对情的描写不但不悖于题旨,相反是对题旨的深化,可谓寓讽刺于风情之中。

再者,白居易作为封建王朝的代表者及维护者,不可能认为帝王的爱情比唐王朝的繁荣、稳定更为重要。

他说“一篇长恨有风情”,重点自是长恨。

如果只描写风流韵事,那么不如说“一篇风情有长恨”。

2.人们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有所偏差的原因何在?提示:(1)大部分人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脱离当时人们对杨贵妃误国的痛恨的心理基础而读《长恨歌》,只从艺术角度去研究《长恨歌》,而忽视了诗中所隐含的政治功能。

而对白居易来说“选择一个酿成了极其严重的政治灾祸(安史之乱)的重大事件来表达一个‘纯情’的主题,是不可思议的”。

(2)每个人内心都渴望拥有一份爱情,且其爱情愈惊天动地愈好。

这种对爱情期盼的心理也会不自觉地扩大到他人身上。

当对爱情有所期盼的人们看到《长恨歌》中对李、杨爱情的描写之感人、之惊天动地时,便忘了对其主题加以理性的分析,而把《长恨歌》的主题定为爱情说,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显然是缺乏理智、缺乏说服力的。

以景衬情层层渲染《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

如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是有恬静的心境的人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他内心的痛苦。

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的抒发又深入一层。

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

还都路上,“天旋日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

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

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

诗人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叫做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长恨歌大型实景历史舞台歌剧《长恨歌》在我的脑海中驻足至今,那一段悲怆的历史在此地重新上演,曾为历史的魅力所倾心,也被现代高科技所震撼,而今读白居易的《长恨歌》又读到落泪。

诗人生在曾经鼎盛繁荣的那片土地上,写出这首“此恨绵绵无绝期”,在那千年之后,我怎能不心有所感?一代帝王风流天子创造了开元盛世,让盛唐达到巅峰,一位绝代美人却让其为之“重色思倾国”。

她的笑倾城,却亡国,纵是天子也无回天之力,最终只能希望再续一段来生缘——“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此恨是恨玄宗的重色误国,还是恨李、杨的缘分太短?贵妃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让风流天子“三千宠爱在一身”。

李隆基不仅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也是风情万种的音乐家。

在这盛唐时期他吸收外来文化,创作了《霓裳羽衣曲》。

杨玉环呢?她是妖媚柔情的舞蹈家,编排了《霓裳羽衣舞》。

正因为一个是风流帝王,一个是红颜知己,他们志趣相投,追求相同,他们把爱情寄予音乐和舞蹈这样高雅的艺术。

这是他们爱情的载体。

知音难寻,更何况是绝色冠代的红颜知己,玄宗怎能不为之倾心?描述得越完美它就越容易破碎,“惊破《霓裳羽衣曲》”。

安禄山之变,杨贵妃在马嵬坡下走向三尺白绫,她的死带走了帝王的心。

他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家国不保,山河破碎,这个悲剧是他造成的,只有“君王掩面救不得”。

从此之后,大唐江河日下,物是人非,凄美的爱情在此结束,大唐的江山于此破落!一舞一江山,楚霸王的“虞兮虞兮奈若何”怎能忍受痛失美人的孤独?“十年生死两茫茫”细钿虽在,山盟海誓虽在,深情虽在,人却阴阳永隔,再深沉的誓言也化作烟云了。

人力终究无法回天,这样的伤痛,无可奈何!“天上人间会相见”这是一段旷世的爱情悲剧!“汉皇重色思倾国”,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他有开元盛世,却躲不开安史之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