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作品 《活着》赏析
余华《活着》书评(6篇)

余华《活着》书评(6篇)余华《活着》书评篇1在读《活着》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度觉得主人公实在是太悲惨了,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但读完后,我才明白,活着,可能仅仅就是为了活着,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是对生命的尊重,当你失去了一切,你会发现,你还有你的生命,你的生活还在继续,你的生命是别人无法夺走的。
一边阅读,一边为福贵的悲惨身世流泪。
同时我也思考,对于我们来说,活着比福贵要简单得多,福贵的痛我们无法切身体会,活着很简单,如果你要追求“怎么活”,那么活着也许也会变得奢侈。
“生命是有尊严的,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即使面对再多的苦难,也应该努力地继续活着。
”这才是《活着》让我真正感动之处。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就如余华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因此,忍受苦难造就了活着。
”《活着》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写出了苦难对世界灾祸乐观的态度。
他让我真正知道——活着本身就是艰难,而延续生命则是更深的艰难。
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余华《活着》书评篇2我感受到活着更深刻的意义。
人靠记忆来慰藉,靠倾诉来释然,靠平静来概括,靠回回首彻悟。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场。
富贵年少家庭富足,无需为生计费心劳累。
生在地主家庭的富贵衣食无忧,读私塾不需要走、有长根背着,享受穷人无法享受的尊宠。
在富足安逸的生活当中,富贵不知道自己的活着的意义,抛弃娇妻,留恋柳巷。
在酒醉__逸当中自甘堕落,毫无廉耻,顾忌,由青楼女子背着自己串街走巷,成为县城当中的笑话。
在这里他不知道这种快感、逍遥都是昙花一现,也无法体会到烟花易冷的凄凉。
在纸醉金迷的世界里,富贵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这一掉进去就从来没有出来过。
__和赌相伴而生,相对烟花柳巷的柔情,__挥洒如金的紧张和刺激更加人你沉沦。
读书笔记赏析活着(精品10篇)

读书笔记赏析活着(精品10篇)读书笔记赏析活着篇1《活着》是一部由余华所创作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名叫福贵的男人在历经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以及他所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变故后,仍然坚韧地活下去的故事。
这本书以一种深刻的、感人的方式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和历史的变迁。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的生活原本平淡无奇,直到他被国民党抓壮丁而卷入战争。
不久之后,他的家人相继离世,他本人也沦为乞丐。
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生活。
福贵的生命历程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苦难和变故。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刻画,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的无常。
然而,福贵始终坚信生活是有意义的,他始终坚持活下去,他相信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本身。
这种信念和坚韧的精神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小说中,福贵与许多人有过接触,包括他的妻子、儿子、女儿、丈母娘、女婿等等。
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
福贵与他们的关系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亲人,有的是朋友,有的是陌生人。
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反映了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情节和细节描写非常生动和真实,它们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福贵的生活和他的内心世界。
例如,小说中描写福贵在战场上捡到一颗手榴弹时,他犹豫了一下是否要拉弦,这个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福贵的恐惧和无助。
又如,小说中描写福贵的儿子有庆生病时,他的妻子凤霞为了让他吃上饭而唱歌,这个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爱。
《活着》的主题是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生的苦难和变故。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和价值。
尽管生活中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活下去,我们就有可能战胜它们。
这种信念和坚韧的精神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小说中的另一个主题是家庭和亲情。
福贵与他的妻子、儿子、女儿、丈母娘、女婿等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反映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力量。
余华老师活着作品赏析

余华老师活着作品赏析余华老师的《活着》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它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这部小说以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遭遇和心灵历程,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动荡时期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变化。
余华老师通过对主人公的深入刻画和对社会环境的真实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中国。
首先,余华老师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坚韧与顽强。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生活中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困苦,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家人的责任。
在面对家庭的变故和社会的动荡时,福贵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深情。
他用自己的双手劳动,养活着一家人,尽管生活艰辛,他依然坚守着对家庭的责任和对生活的信念。
他的坚韧和顽强,让人深受感动,也让人对生活充满了敬畏和感激。
其次,余华老师通过对社会环境的真实描绘,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动荡时期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变化。
小说中描绘了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动荡和农民的生存状态,展现了那个时代农民的艰辛和无助。
在这个时代,农民们被夺取了土地,生活变得愈发艰难,他们失去了生存的基础,面对着无尽的困难和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心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变得麻木和冷漠。
余华老师通过对这个时代的真实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中国,也让人对那个时代的农民生存状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余华老师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描写,让读者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在面对无尽的磨难和困苦时,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深情。
他用自己的坚韧和顽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坚强。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冷漠,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会变得自私和冷漠,失去了对他人的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余华老师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描写,让读者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人对自己的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和感悟。
如何评价余华的《活着》

《活着》——余华笔下的生活真谛余华的《活着》是一部深入人心的作品,它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
首先,余华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残酷与真实。
福贵从富有的地主少爷到一贫如洗的农民,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
然而,他并没有被生活的困境所打败,而是坚韧地活下去,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次,余华在《活着》中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福贵的一生中,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但他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执着。
他坚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学会更加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再者,余华通过《活着》展示了人性的光辉。
在福贵的生命中,虽然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善良和宽容。
他对待身边的人充满爱心,对待生活充满热情。
这种人性之美,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伟大和善良,也让我们更加坚信人性的力量。
最后,我认为《活着》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残酷和真实,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美好。
它教会我们要珍惜生命,珍爱身边的人和事,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善良的人性。
总之,《活着》是一部值得我们深思的作品。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价值。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文学上的享受,更能够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勇气。
因此,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余华的《活着》,相信它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思考和感悟。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通过一个农民家庭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人性的悲凉与坚韧。
小说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活着》这部小说。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黑暗的一段时间,无数人因为政治斗争而失去了生命,整个社会都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小说以农民家庭为切入点,通过一个平凡的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他在那个时代经历了家庭的分崩离析、贫困的煎熬和无法承受的生命苦难。
小说以福贵为代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普通人民所面临的痛苦和无奈,如同一面放大镜,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映射得淋漓尽致。
小说展现了人性的悲凉和坚韧。
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是非常艰难的。
福贵一家就经历了种种磨难,从家庭的破碎到生活的艰辛,他们遭受了种种折磨和磨难,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坚韧不拔地生活下去。
小说中的这种精神让人感叹和钦佩,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悲凉和坚韧。
在磨难面前,人们可能会崩溃,但也可能会坚强,小说通过福贵一家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逆境中的两种可能性。
小说的艺术风格也是其引人注目的地方。
余华在《活着》中运用了大量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使得小说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的气息。
在描写人物的命运变迁和社会的动荡中,余华用了一种淡泊的笔触,使得故事更加真实生动,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余华还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元素和风格,使得这部小说更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的质感。
这些特点使得《活着》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成为了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的主题深刻且耐人寻味。
《活着》这部小说虽然以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但其主题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里所经历的磨难和生活状态,通过这一家人的遭遇,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生活中的本质和真相。
《活着》文学鉴赏

《活着》文学鉴赏1. 《活着》这本书啊,就像一杯苦茶,刚入口的时候有些涩,甚至让人皱眉,但慢慢回味,却能体会到那苦尽甘来的滋味。
余华讲的这个故事,好比是一段人生的长跑,小福贵一路跑得跌跌撞撞,满是坎坷,但他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2. 这故事里的“活着”,不只是简单的生存,而是一种像草一样顽强的生命力。
你看福贵,他就像田野里的一株小草,风吹雨打,甚至有时候被践踏得贴在地面上,但只要有一丝阳光和雨露,他依然能重新站起来,努力活着。
3. 福贵的生活就好像一场没有剧本的戏剧,起起落落,命运好像总爱和他开玩笑。
就像他曾经是一个富家少爷,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一下子被命运扔进了贫穷的泥潭。
仿佛是一只漂亮的风筝,突然断了线,从天空直落下来。
4. 余华的笔下,生活的苦难像是一股股大浪,一波接着一波地拍打在福贵的身上。
可他就像海边的一块顽石,哪怕被浪花无情地冲刷,磨去了棱角,却依然坚守在那里,不肯被彻底吞没。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真是让人感慨。
5. 福贵的家庭成员一个个离去,就像树上的叶子一片片地掉落。
春天的风曾让树叶茂密繁盛,可到了秋天,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片片落叶飘零。
福贵面对这些离别,没有哭天抢地,而是默默接受,就像一棵树,哪怕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也仍然扎根于大地。
6. 余华在这本书里,用很平静的语言讲述了很残酷的故事。
这种平静啊,就像夜晚的一潭湖水,表面看上去风平浪静,但湖底却藏着深不可测的痛苦。
福贵的故事让人读起来有一种压抑的感觉,但同时又能感受到他内心那股不屈的力量。
7. 你看,福贵他不是一个英雄,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在命运的洪流里挣扎着活下去的人。
就像是一个小小的蜡烛,在黑暗中默默燃烧自己,光亮虽小,却足以照亮一片小小的角落。
8. 《活着》里的福贵也让我想起了那些在生活中默默承受压力的人们,他们或许没有大声诉说自己的痛苦,但在心里,他们就像福贵一样,一直在和生活的种种磨难对抗,始终没有放弃。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在余华的《活着》中,生与死的主题贯穿始终,以一种深沉而质朴的方式展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命运的无常。
这部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却以最真实的笔触描绘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以及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人们所展现出的无奈与希望。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本是个富家子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他的放荡不羁和挥霍无度使他家道中落,从此走上了一条充满苦难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死亡如影随形,不断地夺走他身边的亲人。
先是他的父亲在他赌博输光家产后气死,母亲也在贫困和疾病中离世。
随后,他在战争中九死一生,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发现女儿凤霞因一场大病变成了哑巴。
妻子家珍是福贵生命中的一抹温暖。
她勤劳、善良、坚韧,始终陪伴在福贵身边,不离不弃。
即使生活艰辛,家珍也从未抱怨,而是默默地支撑着这个家。
然而,她最终也因劳累和疾病离开了福贵。
儿子有庆是个活泼可爱、善良懂事的孩子。
他每天都要跑很远的路去学校,却从不叫苦。
但命运却残酷地夺走了他的生命,他因给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
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情节,一个无辜的生命就这样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消逝。
女儿凤霞长大后嫁给了二喜,本以为生活会渐渐好转,可凤霞却在分娩时大出血去世。
紧接着,女婿二喜在工作中意外身亡,只留下了外孙苦根。
然而,就连苦根这最后的希望,也在贫苦的生活中因为吃豆子过多而夭折。
在一系列的死亡面前,福贵却依然坚强地活着。
他的活着,并非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接纳。
每一次亲人的离世,都像是在他的心上划了一道口子,但他没有被痛苦击倒,而是选择带着回忆继续前行。
《活着》中的死亡,并非是简单的生命终结,而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的生命如同蝼蚁,随时可能被命运的车轮碾碎。
有庆的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权力的滥用;凤霞的死,则揭示了医疗条件的落后和生活的艰辛。
这些死亡,不仅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哀。
文学名著解读:《活着》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文学名著解读:《活着》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介绍《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现代文学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活着》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进行深入解读,从而更好地理解该作品。
思想内涵反映命运的无情《活着》通过主人公福贵和他所遭受的种种不幸命运,揭示了命运对个人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小说反复强调了命运具有无情性和不可预测性,对人类生活造成巨大的冲击。
探讨生与死、人生意义作品中,福贵经历了家族破产、饥荒、家庭悲剧等一系列苦难,但他始终坚守生存下去的信念。
通过描写福贵在欲望和现实之间挣扎、生与死之间纠结的心理状态,作者探讨了人存在于世界上的意义以及追求幸福与自由这些永恒问题。
哲理思考与社会批判作品通过福贵的经历,深度思考了人性、家庭、社会等议题。
作者以虚构的故事呈现了真实生活中的种种灾难和不公,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反思人类行为。
艺术特色整体叙事结构小说采用线性叙事方式,将福贵一生的经历无缝连接在一起。
这种结构使得读者能够追随主人公的命运变化,并对其遭遇中所蕴含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
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风格余华以简单却充满力量的语言风格表达故事内容。
作者运用独特的字词搭配和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将福贵复杂而动荡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深入骨髓生动形象塑造小说通过对福贵和其他角色形象细致入微地刻画,使人物栩栩如生。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情感、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使读者能够与之产生共情,并代入其中。
总结《活着》是一部反映命运无情以及探讨生与死、人生意义的文学名著。
通过深入解读该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福贵的遭遇,并从中思考人类存在于世界上的意义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同时,作者余华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风格和深入骨髓的形象塑造,使《活着》成为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从一本《活着》知道余华,再从一本《现实一种》惊讶余华。
读《活着》,故事从主人公徐福贵的口中慢慢显现,幽默的语言下讲述的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活着》是一出悲剧,但是却以喜剧的形式展现。
在一中哀而不伤的感情中,见证福贵一家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死亡。
于是觉得余华,一个风格幽默,但是主旨悲剧的作家。
《现实一种》是余华的中篇小说集,读过里面的故事,深以为晦涩难懂。
个性化的叙述,不符合正常人思维的故事逻辑,冷漠到冰冷的世界,以及读来似乎并不怎么吸引人的情节。
然后惊叹于见到余华的另一面,一个讲阴暗故事的作家。
于是总结余华的几个词语,以为他阴沉然而颇具才华。
直到我读到《许三观卖血记》,才知道,原来余华,难得也有一份温情。
《活着》是生的坚强死的无奈,《现实一种》是社会冷漠人情淡薄,但是《许三观卖血记》的主题却是爱。
纵观全篇,温暖人心的情节比比皆是。
《活着》当然也有爱,不过主要是家人之爱。
但《许三观卖血记》里的大部分人物都是温暖人心的,这一点在陌生人中尤为明显。
许玉兰习惯坐在地上撒泼哭泣,每次都有人围上来关心,生动而温馨。
一乐因为许三观不愿意带他吃面条,赌气出走,有人围上来劝告关心。
许三观卖血到陌生的城镇,有人为他送上热水。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以为这一次的余华,这次讲述的故事,是一个温暖人的故事。
这一次构造的世界,是一个温情的世界。
当然,《许三观卖血记》是在历史背景下进行叙述的。
但是,读
《活着》,里面的人物活在深重的历史里,满是被历史所捉弄的无奈,读来气愤而无奈。
但《许三观卖血记》则全然不同,历史背景从许三观轻快的语气中介绍,许三观一家却不活在深重的历史里。
三年自然灾害,不再描绘主人公一家的凄惨境地而批判当时,转而写起了许三观一家的精打细算,全家人躺在床上由许三观口炒美食的画面虽然心酸但更多的是会心一笑。
这里的人,不是活在历史里,而是独立出来的人。
他很少为描述历史服务,而更多为突出人性的美好服务。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我认为《许三观卖血记》里描绘的许三观一家,是高于生活的。
里面的温馨美好,其实也代表着中国人一贯的祈望。
当然,余华描绘的许三观一家不是完美的,他们也有人性,会犯错误,许三观会为许玉兰和何小勇有过一次而心中不忿,会经常不愿意毫无保留地爱一乐等等。
但都掩盖不了他们美好的人性。
因此,我们仍然愿意追求这样的家庭,父母恩爱,兄弟恭亲。
我们中国人有哪些爱情故事呢,是孟姜女哭长城,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焦仲卿与刘兰芝,还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农业社会为主的中国,更多的人的爱情,应当是许三观和许玉兰的爱情。
是许三观为了一乐卖血赔偿铁匠时,许玉兰知道后第一时间不是高兴,而是转身抹眼泪为许三观心疼的爱。
小说里有一段感人,“许三观和他们说话的时候,许玉兰一直低着头,饭含在嘴里也不敢嚼了,等他们走开去,走远了,许玉兰又重新咀嚼起来,看到四周没有人了,许三观就轻声对她:“我把菜藏在米饭下面,现在没有人,你快吃几口菜。
”许玉兰用勺子从米饭上面挖下去,看到下面藏了很多肉,许三观为她做了
红烧肉,她就往嘴里放了一块红烧肉。
低着头继续咀嚼,许三观轻声说:“这是我偷偷给你做的,儿子们都不知道。
””更多的不是甜言蜜语,而是我由衷地心疼你。
许三观和许玉兰更像是先结婚后恋爱,他们的爱情里或许掺杂了更多的亲情,也正因为如此,才更显得温情。
我太爱这部作品。
它丰满了余华,使得余华自成一家。
像《安徒生童话》之于丹麦、像《海蒂》之于瑞典,我以为它简直可以作为儿童文学,教我们的孩子怎样去爱,怎样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