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历史概述——知识总结 (2)
高一历史第一章重要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一章重要知识点在高一历史的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并论述这些重要知识点。
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早期时期。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商代是青铜文化的发源地,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这个时期,中国逐渐发展出成熟的礼制、文字和传统文化。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期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最为严重的时期,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
各诸侯国不断进行争霸与战争,而在这个时期也涌现出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孔子、孟子、墨子和韩非子等。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晚期时期。
这个时期的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始皇帝统一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军事、文化建设。
在汉朝,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王莽新朝、光武中兴和汉武帝的统治等。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晚期时期。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封建王朝。
在隋朝,隋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而在唐朝,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科技和文化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5.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末期时期。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尤其是南宋时期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外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通过对这些重要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
这些知识点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事实,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历史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高一历史第一章中的重要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时期和重要朝代。
大一国史概要知识点

大一国史概要知识点在大一的国史概要课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
下面将就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阐述。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许多古老而辉煌的文化,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这些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
二、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繁荣的王朝,周朝则创立了封建制度。
这三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各有不同,但都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辈出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割据,诸侯争霸,但也孕育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孟子等。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秦朝的统一和法家思想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货币、计量等制度。
同时,秦朝还推行了严苛的法家思想,以法治为中心,大力推行法律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法律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汉朝的辉煌与文化传承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封建王朝,有着千秋万世的影响。
汉朝文化传承了先秦的传统,发展了儒家思想,并且还进行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交流。
汉朝的兴衰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六、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与文化繁荣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但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人物和文化作品,如曹操、诸葛亮、陶渊明等。
他们的存在使得这个时期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七、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四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这些时期的政治制度各有特点,社会经济也取得了重大进步。
第一章 中国历史概述

四大名著、 《聊斋志异》 《牡丹亭》 《长生殿》 《桃花扇》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一)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 运动的近80年间,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自强”、“求富”洋务 运动.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 封建统治,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 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实现了 第一次合作。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内革命 战争失败。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举行了南昌起义,并 开始创建革命根据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侵占了东北。1934 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4.全称 是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乾隆皇帝的全称为 “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 纯皇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纯”为谥号,其余均 为尊号. 5.年号 是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一般新君即位, 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如 遇祥瑞灾异等重大事件,也常常改元。明清两代的皇帝除 明英宗外均用一个年号,所以人们常用年号来称呼在位的 皇帝,如“嘉靖皇帝”、“乾隆皇帝”等。 6.陵号 封建帝王陵寝的名号叫陵号,始于西汉,如明长陵、 唐昭陵等。
第一章 中国历史概述
[教学目的] · 掌握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基本知识。 · 了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大历史时间和重要历史人物, 了解王朝的更替顺序、重大历史事件的年代以及在科技方 面取得的属于当时世界领先的水平, 了解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国号的来历、帝王皇族的称谓以及 帝王谥号、庙号、年号、陵号等名称的概念, 了解天干、地支的名称和组合方法, 了解年、月、日、辰及其记录方法, 了解四时、节气以及生肖, 了解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的内容, 了解避讳习俗以及姓、氏、名、字、号的初步知识及其运用。
2024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2篇)

2024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____字版本)第一章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与历史起源1. 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社会的特点与结构- 农业的出现与农耕文明的形成-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兴起- 奴隶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特征2. 四大文明古国的崛起与影响- 夏、商、西周与东周的兴衰沿革- 金文与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周礼与封建制的确立- 儒家、道家与法家学派的兴起3.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解放-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兴起与战争- 诸子百家与思想解放- 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观点- 地方政权与封建社会的形成第二章秦汉时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社会1. 秦朝的统一与变革- 秦朝的兴起与战国时期的背景- 秦朝的统一战争与郡县制度的建立- 吕不韦的变法与中央集权的形成- 郑国渠与灌渠的建设与对农业经济的影响2. 汉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陈胜、吴广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融合- 高祖、文帝时期的改革与制度建立- 私人奴隶制的废除与奴隶主义的兴起3.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发展- 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与扩大- 郡国制度的改革与丞相制的设立- 经济政策与农业开发的推进-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家与文化艺术1. 魏晋南北朝政治体制的变革- 三国与两晋时期的政治变革-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草原胡族与汉族统治者的相互影响- 华夏中心思想与多元文化的融合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 乐府古文化与文人雅集的兴起- 道教佛教与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 归化诗与七言绝句的创作与影响- 旧体诗与文言小说的发展与繁荣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与思想家- 曹操与司马懿的政治功绩- 王导与嵇康的文化贡献- 陆机与张载的学术成就- 道教的创始人与佛教的传播第四章隋唐的政治体制与文化繁荣1. 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隋文帝的政治改革与统一战争- 隋朝的郡县制与六部制度- 科举制的建立与士族分化- 大运河的开凿与通商发展2. 唐朝的政治体制与繁荣时期- 唐朝的兴起与玄武门之变- 宋玄宗与肃宗时期的政治运动- 唐玄宗盛唐时期的政治体制-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文人政治的兴起3. 唐朝的文化繁荣与外交往来- 唐朝的文化格局与科学技术成就- 唐朝的雕版印刷与纸张产业- 唐朝的外交往来与丝绸之路- 唐代文人与美术、诗词创作的繁荣第五章宋元时代的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1. 宋代的政治变革与中央集权- 宋太祖的政治改革与中央集权- 宋代的官员选拔与科举制度- 大宋君权的制约与宰相决策- 欧洲封建制度的作用与对比2. 元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元世祖的征战与统一中国- 愚民政策与蒙古统治模式- 元朝的三税制与行省制度- 蒙兀儿与汉人的交融与对抗3. 宋元时代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成就- 宋代的农业技术与产量提高- 宋代经济的繁荣与商业革命- 元代的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 宋元文化艺术的昌盛与交融第六章明清时代的政治制度与思想解放1. 明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明太祖朱棣的起义与建立- 朱棣的政治改革与中央集权- 明太祖的海禁政策与对外扩张- 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发展2. 明末的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 明朝的文臣集团与武将集团- 东林学派与反抗与革命- 崇祯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动荡-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3. 清朝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巩固-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建国和后金制度- 顺治、康熙与雍正时期的政治制度- 清朝文官政治的裁制与统治模式- 准蒙继位制与八旗制度的变革第七章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1. 清末民主革命与西方利益- 清朝社会矛盾与民主革命的兴起-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工业化- 中日战争与列强对中国的割据- 五四运动与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革命战争- 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与组织建设- 八二七事件与国共合作的建立- 长征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体制与社会建设- 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邓小平时代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 现代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的推进-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挑战总结:以上为____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的一个总结,包含了中国古代社会变迁、历史起源、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要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重点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重点知识点总结一、内容综述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主要涵盖了古代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和重要事件。
本单元重点知识点总结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和回顾这一时间段的核心历史内容,包括重要的时间线、历史人物、政治制度、文化成就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本单元首先介绍了远古时期的人类起源和发展,包括传说中的黄帝、炎帝等先祖的贡献。
随后重点介绍了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包括分封制、井田制等核心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接下来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描述,展示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大繁荣。
此外秦汉时期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形成统一的国家结构,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本单元还涉及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综述,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1. 简述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重要性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这一阶段的历史学习不仅是对国家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初步探索,更是构建个人历史文化认知体系的基础。
该课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掌握历史规律和历史变迁的基本线索。
通过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学生能够建立起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致框架和脉络。
同时历史课程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未来的预见能力,使其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形成良好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因此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2. 介绍第一单元的主题和主要内容史前文明的出现。
这部分内容将介绍人类早期的生存状态,包括狩猎采集时代、农业革命以及城市文明的萌芽等。
学生需要了解史前文明的发展脉络和特点,为后续学习各个古代文明奠定基础。
中国古代史第一章节知识点

中国古代史第一章节知识点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一、夏朝的建立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统治中心地区: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西部,沿黄河至河北、山东交界处。
5.灭亡:黄河下游商部落汤讨桀灭夏。
二、商朝的兴衰1.时间: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2.都城:亳——(盘庚)殷。
3.残暴统治:纣王—炮烙之刑。
人祭和人殉。
4.灭亡:周武王—牧野之战。
三、西周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
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一)“国人暴动”1.背景:周厉王贪财好利。
2.爆发:公元前841年。
3.结果:厉王外逃;“周召共和”。
(二)西周灭亡1.背景: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长不来朝贡,战争连年,国力贫困。
2.标志: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
3.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五、井田制和分封制(一)井田制1.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2.内容:(1)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
(2)诸侯交贡赋。
(3)奴隶集体耕种。
(4)如同井字。
3.瓦解:春秋战国铁器牛耕——私田增多——封建剥削方式出现——井田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度逐渐确立。
(二)分封制1.含义:分封诸侯的制度。
2.原因: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3.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4.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5.义务:服从王命、缴纳贡赋,随王作战。
6.意义: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一、农业和畜牧业(一)农业1.后来习称的“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甲骨文和《诗经》已有记载。
2.奴隶集体劳动,使用农具骨木石蚌,少量青铜农具。
3.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
(二)畜牧业:商饲养数量多。
食用、拉车、祭祀。
二、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一)青铜铸造业1.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商周是繁荣时期。
高一历史知识点第一章

高一历史知识点第一章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演变对于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章将介绍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演变的主要历史知识点。
一、古代社会的初期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初期形成可以追溯到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人们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并形成了最早的原始社会组织。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聚居在黄河流域,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
二、古代王朝的兴起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相继出现了多个王朝。
这些王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最早的王朝可以追溯到21世纪前的夏朝,随后又出现了商朝、西周、东周等多个朝代。
这些王朝的兴衰替代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三、封建社会的建立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阶段。
这一时期,各诸侯国逐渐强大,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力量都得到了增强。
同样,封建制度也逐渐成熟,贵族地主阶级逐渐形成。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儒、法、道、阴阳家等各种思想学派纷争不断。
四、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秦始皇实施了统一的货币、度量衡,实施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对各个地区进行统一的行政管理,从而提高了国家的统一度和行政效能。
五、汉朝的兴盛秦朝的短暂统一之后,中国进入了汉朝时期。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也是一个开明的王朝。
汉朝时期,科技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汉朝还积极推动交通和贸易的发展,对外交往频繁。
汉朝的兴盛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六、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发生了多次变革。
例如,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唐代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
宋代则迎来了科技、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明清时期则是中国社会的封闭与衰落。
总结: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演变的主要历史知识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章节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章节总结
本文旨在对高一历史必修一的重点章节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第一章远古人类与文明的萌芽
本章主要介绍了远古人类的起源、生活方式以及早期文明的萌芽过程。
重点掌握文明的四大发明:农业、手工业、文字和城市。
第二章夏商周与春秋战国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战争和变迁。
第三章秦汉之际的政治制度
本章主要介绍了秦朝和汉朝的政治制度,特别是秦始皇的政治改革和统一大业,以及汉武帝的察举制度和推行儒术。
第四章两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本章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包括文学、哲学、科技等方面,重点了解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
第五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本章主要介绍了唐朝和元朝的历史,特别是唐朝的开元盛世和
元朝的龙图阁丞贡禹。
第六章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医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
了解中国古代数
学对世界数学史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各项中华发明的具体情况。
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重点章节总结,充分掌握这些内容对
考试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中国历史概述
目录
第一节
中国发展简史 第二节 中国历史常识
第一节 中国发展简史
一、原始社会时期 二、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 三、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 四、秦至鸦片战争的封建社会时期 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一、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
早在170万年前元谋人就生活在我国的云南, 元谋人被认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母系社会:河南仰韶文化、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五千年,河南龙山、江苏青莲岗、浙江良 渚、山东大汶口一带的原始居民进入父系氏族公社 时期。 三皇五帝 父系氏族公社的末期,正是传说中黄帝和尧、 舜、禹的时代。
唐朝 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 曲辕犁、筒车 绫锦 唐三彩 长安城,大明宫 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大衍历》 《唐本草》 孙思邈《千金药方》 《千金翼方》 《史通》 《通典》 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 阎立本 吴道子 颜真卿、张旭等 日本的遣唐使,鉴真和尚 玄奘 茶圣陆羽《茶经》
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 手工业 农业 商业 科技 宋元瓷器,造船,纺织,造纸 松江“乌泥泾被 交子、交钞 四大发明之三种 沈括《梦溪笔谈》 郭首敬《授时历》 王祯《农书》 宋慈《洗冤录》 司马光《资治通鉴》 元代关汉卿《窦娥冤》 、王实甫《西厢记》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宋四家 宋徽宗 元代赵孟頫
李耳《老子》 《春秋》哈雷彗星
周庄《庄子》
楚辞:屈原《离骚》《天问》、 二十四《甘石星经》 扁鹤“四诊法”公输班即鲁班
四、秦至鸦片战争的封建社会时期
秦 造纸术 数学、科技
西汉 出现纸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 《黄帝内经》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张衡 浑天仪 地动仪 《神农本草经》 医圣张仲景《伤 寒病论》 华佗麻沸散 王充《论衡》
3、熟悉中国旅游资源的特色。 (1).丰富多样、种类齐全。 (2).绚丽多彩,独具特色。 (3).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交相辉映。 (4).各地区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区域性的典型主题。
(二)旅游活动 旅游活动:围绕旅游资源开展的活动。 旅游活动的组成: 1.旅游者。旅游的主题称为“旅游者”(visitor),而旅 行的主体称为“旅行者”(traveller). (游客的基本条件:旅游动机、可自由支配收入、余暇时 间。) 2.旅游吸引物。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吸引物,指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旅游服务及其设施。旅游服务是指旅游目的地旅游行业 的人员以一定的物质资料为凭借,为满足旅客在旅游活动 过程中各种需求而提供的服务。旅游设施是指旅游目的地 旅游行业的人员,向游客提供服务时依托的各项物质设施 和设备:交通运输设施、食宿接待设施、游览娱乐设施、 旅游购物设施。 旅游活动的网络包含的三个方面:客源地、目的地、交通 运输部门。
朝代 建立 时间 夏 公元 前21 世纪 商 公元 前16 世纪 周 公元 前11 世纪
建立 者 禹
首都
灭亡 时间
成就
商汤
阳城 公元 (今河 前17 南登封) 世纪 殷 公元 前11 世纪
镐京 公元 (西周) 前 洛邑 256 (东周)
从启开始了“家天下” 的历史,出现了青铜、 玉器、夏历 甲骨文,历法,世界 上最大的青铜器“司 母戊大方鼎” 实行“分封制”,推 行“井田制度”
全国导基
制作人:巩怡园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第二章
中国历史概述 中国的年节民俗
引言
目录
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二、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 三、旅游业及其对目的地的作用和影响 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最初的旅行是为了进行商品交换。 旅行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得到了大发展。 在封建社会时期这个时期内各种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 动,如帝王将相的巡游、文人墨客的漫游、贵族子弟 的求学、宗教信徒的朝圣等也相继开展。英国人托马 斯。库克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专门经营旅行 业务。19世纪末,内燃机的发明,导致了汽车和飞 机的诞生,从而使旅行更快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随着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人们收入不断提高,西方国 家实行带薪假期,加上喷气式客机用于民航和各国政 府对旅游的支持,出现了“大众旅游”的新局面。它 标志着现代旅游的产业和发展。
医学
教育 哲学 史学 佛教 道教 文学艺术
武帝创办太学 司马迁《史记》 佛教传入 兵马俑 长马王堆 赋,乐府诗 蹴鞠、角抵、击 剑、秋千 张骞出使西域 “丝绸之路” 耦耕法,耧车 班超出使西域 《后汉书》大秦 王安敦 班固《汉书》 道教产生
体育
外交 农业
三国 数学
两晋 祖冲之 圆周率
南北朝
农学 地理学 哲学与佛学 法 显
时期,他得名于鲁国的史书《春秋》。公元 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则为“战国”时期 。 春秋五霸的三种说法: 1、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 穆公、楚庄王 2、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 庄王、越王勾践 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 庄王,吴王阖闾
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有着明显的两个不同的
时期。 1.第一个时期:外事接待时期(1949—1977年) 2.第二个时期:从初创到大发展时期(1078年至 今) 1)初创阶段(1978—1990年)根据世界国际旅游 组织的一般发展规律,旅游业在其初始阶段的显 著特点是高投入、高速度、低质量、低效益。 2)发展阶段(1991年至今)主要特征是中投入、 中速度、中质量、中效益。 3、定位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科学发 展时期(2009年-)
旅游活动种类: 1.按地理范围划分。旅游活动按地理范围划分为国际 旅游和国内旅游。 2.按旅游目的划分。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规定,旅游 活动按人们出游的目的可以分为六大类,即休闲、娱 乐、度假类;探亲访友类;商务、专业访问类;健康 医疗类;宗教朝拜类与其他。
三、旅游业及其对目的地的作用和 影响
2、旅游资源的种类:从宏观的角度看,可分
为两大基本类型,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 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存在的,是自然界经 历了亿万年的演变而形成的。分为三大类, 即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和生物景观类。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反映各时代各 个民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风俗 和民情状况,具有旅游功能的事物和因素。 它也分为三类,即古迹与建筑类、休闲求知 健身类和购物类。
旅游业对目的地经济的积极作用。 1.增加外汇,平衡国际收入。 2.拓宽货币回笼渠道,促进经济健康运行。 3.增加就业机会。 4.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5.增加政府收入。 6.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
旅游业对目的地社会文化方面的作用。 1.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 2.有助于增进各国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3.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4.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5.有助于促进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
女娲 《风 神农
女娲(第
轩辕
“五帝”的三种说法
黄帝 颛顼
太昊 炎帝
五帝
帝喾
唐尧 虞舜见
五帝
(第二种) 《礼记· 月令》
黄帝
少昊 颛顼
(第一种) 《世本》
五帝 (第三种) 孔安国《尚书序》
少昊 颛顼 高辛 唐尧 虞舜
二、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
奴隶社会 夏朝的统治,维持了400多年。公元前16世纪, 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的残暴统治激起奴隶们的反抗, 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起兵灭夏,建立了商朝。
四大名著、 《聊斋志异》 《牡丹亭》 《长生殿》 《桃花扇》
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一)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近80年 间,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自强”、“求富”洋务运动.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 封建统治,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周武 王
年
夏
夏朝疆域图
夏朝地图
文字
甲 骨 文 象牙文
服饰
皇 帝 袍
军装
权势树状图
商
地图
疆域图
形势图
服饰
青铜人面鼎虎耳铜鼎司 Nhomakorabea戊大方鼎
三脚酒杯
四羊方鼎
九龙护符
铜 钱 货币
发型 九鼎图
甲骨文
子姓
周
分封制
地图
控制区
服饰
三、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春 秋战国时期
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为“春秋”
第二节
中国历史常识
一、国号名称的主要由来 二、帝王、皇族、皇戚称谓 三、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 四、天干、地支 五、年、月、日、辰及其记录方式 六、四时、节(气) 七、生肖
贾思勰《齐民要术》 郦道元《水经注》 范缜《神灭论》 云岗石窟、龙门石窟
《佛国 记》
文学
三曹
陶潜
谢灵运 《昭明文选》
书法
东晋王 羲 之
《兰亭 集序》 绘画与雕塑 云冈石 窟, 龙门石 窟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 《洛神赋》
隋朝 农业 手工业 建筑 天文学 医学 史学 文学 绘画 书法 外交 其他 《金刚经》 《游春图》 李春的赵州桥
二、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
旅游的定义:旅游是指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 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 过一年的活动。
(一)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概述: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里凡是能吸引游客,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 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 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