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诗歌翻译-精选文档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翻译美学是一个翻译与美学联姻的新学科。
古代文学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自不待言。
翻译美学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赏析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一、陶渊明与《桃花源记》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不断,社会十分黑暗。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以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寄托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生活在战乱中的人民的同情。
《桃花源记》中的语言质朴自然,精炼,文笔简洁优美。
二、审美主体翻译家方重与林语堂方重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译有《乔叟文集》、《理查三世》及《陶渊明诗文选译》等。
林语堂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到海外,有意于将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式的生活理念介绍到国外,为西方人士认识中国搭建起一道桥梁。
三、《桃花源记》英译评析及其美学意义再现就审美客体而言,刘宓庆将其分为形式系统即审美符号集和非形式系统即审美模糊集两大部分。
其中审美符号集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层和句段中的审美信息,而审美模糊集则包括“情”与“志”和&ldqu;意”与“象”的两部分审美信息。
就《桃花源记》的翻译而言,文章将选取审美符号集的词语层和审美模糊集中的“意”与“象”部分进行两个译本的研究,评析其审美的再现途径。
1.词语层。
“有审美价值的用词显然是经过原语作者精心选择的,通常符合以下标准,也是我们的审美依据,即准、美、精。
“准”是指用词表达了原意和适应了语境,“美”指用词能给人身心以很大愉悦的品质,“精”指翻译时用词应该精练,无拖沓”。
《桃花源记》中有一段对桃花林的描述,原文如下: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方重和林语堂的译文如下:方译:All of a sudden he came upon a peach grove.For hundreds of paces along both banks of the stream,the peach-trees were in full bloom.No other trees were to be seen in the whole grove.The soft grass looked fresh and beautiful.Here and there falling blossoms were dancing gracefully in a thousand hues.林译:he suddenly came upon a peach grove which extended along the bank for about a hundred yards.He noticed with surprise that the grove had a magic effect,so singularly free from the usual mingling of brushwood,while the beautifully grassy ground was covered with its rose petals.此段中原文的“忽”字凸显了桃花林的出现不仅出乎渔人的意料,也出乎读者意料。
从美学视角看中国诗词意象翻译

文艺理论49摘要:诗词起源于我国古代,诗繁盛于唐代,词流行于宋代,是中国文坛上耀眼璀璨的明星。
意象是诗词的灵魂核心,诗人借由大量的意象来表现其审美风格,营造别具一格的艺术氛围,激发读者美的感受和感性意念。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愈发加深,许多国外学者对中国诗词文学产生了浓郁的兴趣。
但是,要怎样翻译,才能最好地呈现中国诗词意象,让国外读者领略中国诗词的美妙,是诗词翻译的主要研究方向。
本文基于此,立足于美学视角,通过《早发白帝城》《钗头凤》这两个例子来分析研究中国诗词的意象翻译,给相关工作者以参考。
关键词:美学视角;中国诗词;诗词意象;意象翻译一、《早发白帝城》意象翻译文学作品通过多种意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氛围就是意境,不管是诗词还是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意境都需要通过意象来表现,特别是着重抒发情感的作品,准确意象翻译能够带领读者领略不同的审美意境。
意境是多个意象组合而成的,是整体的形象感受表现,站在美学的角度来看,意境本身就具有生动性,是现实生活的映射,可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因此,准确还原中国诗词中的各种意象,是美学的需要,也是翻译效果保证的需要。
例如,《早发白帝城》写的是李白在流放中途遇赦,心情畅快,想要马上回家和家人团聚的心情。
但这首诗中并未直接写出诗人的情感,而是以周围的景色作依托,以周围的意象来营造一种美好的意境。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句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了诗人出发前的愉快心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句中包含了猿声、轻舟以及山脉这些意象凸显了诗人流畅轻快,以感性的方式抒发心中情感。
而诗人以景色来表达内心情感,是中国古代诗人创作诗词时经常使用的方法。
所以,这里的意境含义增多一层,在翻译的时候,也需要深入地进行挖掘和分析,如此才能准确翻译意象,再现意境。
许渊冲版本翻译中,将“彩云”意象翻译成at dawn,采用的是直译手法,贴切全诗,意象表达较为充分,翻译准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忠于原诗。
古诗英译,意境为上——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王维诗《送别》的英译

在古 诗英译 中,许先生 的高明之处在于使 用韵体翻译古典
于 读者 的文化 背 景 、知 识 层 次 、价 值 体 验 等 诸 多 因素的 不 同,对 诗歌 ,他 指 出意美 是首 要 的, 其 次 是 音 美 ,再 次 是 形 美 ,译 诗
代文学作品,需要译者跨越 时间和空间去沟通两种不同的语言、 蓑笠翁、寒江雪等。这些意象 组合起 来便成了一幅融情 于境的
文 化 和 受 众 。 中 国古 典 诗 歌 中, 美 无 处 不 在 ,笔 者 认 为 其 中最 画面。在这 首诗中,作者根 据 自己的主观情思创 造 出一种现实
重 要的是意 境美 。本文将 根据接受 美学 中读者 中心论的观 点, 世界 中不可能存在 的景象 ,来抒 发自己的内心情 感。这 首诗是
明文 学 作 品 本 身 是 一 个 召 唤 结 构 , 以 其 不 确 定 性 与 意义 的 空 白 抒 胸 臆 和 深 层 意 境 。 当原 文 的表 层 和 深 层 一 致 的 时 候 ,译 文 和 使 不同 的读 者 对 其 具体 化 时 隐含 了 不同 的理 解 和 解 释 。 原 文 “ 似 ” 足 以能 传 达 原 文 “ 美 ” 时 ,就 可 以 采用 “ 化 ” 意 意 等
作者简介 :马 庆军 (95 ) 男 17- , ,山东禹城人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 : 英语教育及英汉互译理论与
实践 研 究。( 津 50 5) 天 04 7
中国古典诗歌 高度凝 练、言简意赅、意蕴深厚,不同于 现 笠翁 ,独钓寒 江雪。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 : 山、万径 、孤舟、 千
诗歌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兼评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

诗歌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兼评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诗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
诗歌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接受。
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诗歌翻译中的审美接受问题,并以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对比分析其四种英译文,以期揭示不同译文在跨文化接受中的美学差异。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强调读者在文学作品接受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通过深入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本文旨在揭示译者在处理原诗美学特质时的策略与得失,进而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原诗美学特质的跨文化传递与接受。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
本文选取的四种英译文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翻译风格和策略,通过对这些译文的对比分析,可以揭示出诗歌翻译中美学特质传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诗歌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接受美学与诗歌翻译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强调读者在文学作品接受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文学理论中以作者和作品为中心的视角,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接受过程置于核心地位。
在接受美学的框架内,翻译活动同样是一个动态的交流过程,其中译者的角色至关重要。
译者不仅要精通源语和目标语,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读者意识,以确保译文能够充分传达原作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
在诗歌翻译中,接受美学的应用尤为重要。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形式,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这些都需要通过译者的巧妙处理才能在译文中得以充分展现。
译者需要深入挖掘原诗的意境和内涵,同时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需求,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
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而广受赞誉。
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分析唐诗中英翻译的文化差异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AbstractTranslating Tang poetry into English is a rather complicated activity, but its profound significance can not be ignored. First of all, by showing a lot of examples, this thesis gives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Tang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ory, such as differenc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allusions. And then, the reasons that cause difficulties which result from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 are presented, such as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differences in aesthetic experiences. Finally, a few suggestions are given for the translators according to the Reception Aesthetics, for example, addition, which means adding one or two images to Tang poetry, dele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annotations, etc. The purpose of doing so is to make the translated text more vivid and easier for the receptors to understand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Key Words: translation; Tang poetry; reception aesthetics; cultural differences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分析唐诗中英翻译的文化差异摘要唐诗英译虽然是一项相当复杂的活动,但是它的深远意义不能被忽视。
接受美学视觉下的《红楼梦》诗歌翻译

接受美学视觉下的《红楼梦》诗歌翻译摘要:把接受美学引入翻译,以译文读者为中心来解读译文读本是当代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大发展。
以娆斯的诗歌三级接受理论为鉴,本文选取了《红楼梦》“葬花辞”杨译译文。
拟在以译文读者的视角分析汉译英诗歌翻译,从“他者”的审美立场和文化语境中审视本土文学在异质文学中的接受和变异。
关键词:接受美学;诗歌三级接受论;“葬花辞”诗歌英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5-004-03作者:李文凤,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王鹏飞,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四川,成都。
610031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兴起了一种新颖的美学思潮。
以娆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学派认为美学研究应把注意力转向读者,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
把接受美学引入翻译领域,用接受理论来解读译文文本是当代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大发展。
“译文也是一个文学文本,译文的存在本身也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
而要通过译文读者的阅读才使其意义具体化。
以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译文文本。
翻译就是一种再创造。
译者在与原作的不断交流中用自己的理解与知识来填补原文文本中的“空白”,从而构建了文本的审美意义。
但实际上。
译者却并不能把他理解到的所有与原文有关的阐释、想象、意义都如实写在译文文本中,他必须给他的译文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让他的译文读者与文本对话。
因此,翻译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感受文本空白与再现空白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其接受过程图示如下:在《走向接受美学》一书中,娆斯以波德莱尔的诗“厌烦”为例,阐释视野嬗变中的诗歌文本,并区分了不同的阅读视野,把诗歌文本接受看作是一个瞬间连续的三级阅读过程:初级审美感觉阅读、二级反思性阐释阅读、以及三级历史阅读。
本文试图借用娆斯诗歌三级接受阅读实验分析,从异质的审美立场和文化语境中,选取杨宪益英译《红楼梦》中的“葬花辞”进行阐释,寻着“他者”的声音,用不同的视角对自己文化和学术研究进行反思,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诗经.蒹葭》的四种英译文-精选文档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诗经.蒹葭》的四种英译文1.引言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又称接受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于德国,后来发展为一个重要的文艺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
接受美学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重建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姚斯认为,“文学史的更新,要求建立一种接受和影响的美学”(姚斯,1987:26),文学史不应该局限于研究作家生平及作品,而应该考虑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理解及阐释。
传统的翻译研究或者是以作家为中心,或者是以文本为中心,而接受美学强调意义来源于读者和文本的相互作用,翻译研究应该重视译者这个特殊的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
本文主要是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分析《诗经?蒹葭》的四种英译本,以探讨译者的翻译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译者所发挥的主体性。
不同的译者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对诗中的“未定点”、“空白处”进行具体化,对诗的意义作出了不同的阐释,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译文。
2.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期待视野”是姚斯接受美学理论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然而姚斯并未在其著作中给“期待视野”一个明晰的定义。
后来研究接受美学的学者根据姚斯的论述,给这个术语赋予不同的意义,Robert C.Holub认为“期待视野”指的是“一个超主体系统或期待结构,‘一个所指系统’或一个假设的个人可能赋予任一本文的思维定向”(1987:341),周宁和金元浦认为“期待视野”指的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者先在结构”(1987:6)。
笔者根据姚斯著作中提及的有关“期待视野”的描述,认为“期待视野”可作两种理解。
狭义上而言,指的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标准或者诗学传统,由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主题、形式、叙事角度等组成。
这是接受者在以往的阅读体验中所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接受美学视角下看诗歌的翻译模糊美感磨蚀

接受美学视角下看诗歌的翻译模糊美感磨蚀【摘要】本文探讨了美学视角下诗歌翻译中的磨蚀美感问题。
首先从诗歌翻译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美学视角对翻译的影响。
接着深入探讨磨蚀美感的影响因素,以及翻译模糊美感对诗歌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探讨美学视角下诗歌翻译所面临的挑战。
最后强调了翻译模糊美感在诗歌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美学视角下诗歌翻译的特殊性,探讨翻译模糊美感对诗歌原意的影响,进一步丰富翻译理论研究。
【关键词】诗歌翻译、美学视角、模糊美感、磨蚀、影响因素、挑战、重要性、未来研究、诗歌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诗歌翻译领域,研究者们发现,由于语言、文化、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诗歌翻译在传达原作美感时往往会出现模糊和磨蚀的情况。
这种磨蚀可能导致诗歌原有的美感无法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影响了诗歌的传播和传承。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诗歌翻译中的美感模糊和磨蚀问题,需要从美学视角出发对诗歌翻译进行深入探讨。
只有在这种角度下,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诗歌的美感表达方式,从而寻找到有效的翻译策略,提升诗歌翻译的质量和艺术水平。
1.2 研究意义研究诗歌的翻译模糊美感磨蚀,有助于深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美学因素对诗歌表达的影响。
通过对翻译模糊美感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可能面临的磨蚀与损失,有助于提升诗歌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研究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可以为我们拓展诗歌研究的视野,提升诗歌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美感因素,可以不仅增进我们对诗歌的理解,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诗歌的文化传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2. 正文2.1 诗歌的翻译问题诗歌的翻译问题还涉及到诗歌的节奏、韵律等特征。
许多诗歌都是通过韵律和节奏来传达情感和意义的,因此诗歌翻译需要考虑如何保持原诗的声音美感和节奏感。
这就需要译者对韵律和音韵进行仔细分析和处理,尽可能地保持诗歌原有的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 中国古代诗歌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高度凝练、言简意赅、意蕴深厚,不同于现代 文学作品, 需要译者跨越时间和空间去沟通两种不同的语言、
文
的是意境美。
本文将根据接受美学中读者中心论的观点, 来剖
析 古诗英译中意境美的再现。
2. 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 Reception ) 诞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末期的联
邦德国, 其主要理论代表是姚斯 ( Jauss ) 和伊瑟尔
( Iser ) 。
接受美学是西方目前流行的一种文学理论, 是以现象学和阐释
学为理论基石, 以读者的接受反映为轴心的理论体系。
接受美
本得到确定和具体化的过程的主体便是读者。
任何一个读者,
在 其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前, 都处在一种先在理解和先在知识的
状 态, 即读者原先的多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结合而成
的 一种对文学作品的潜在的审美期待, 这就是接受理论所说的
文 学的期待视野( horizon of expectation ) 。
在翻译过程
中, 作为原作读者的译者, 首先要对原文进行解读, 在解读的
过程 中自然融入自己的期待视野, 进而将其体现在译文中, 不
同译 者因各自期待视野的差异便产生了不同的译文。
1. 引 i =
r 化和受众。
中国古典诗歌中 ,美无处不在,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
学的精髓就是认为文学作品具有未定和具体化的特性, 而使文
3. 读者反映与诗歌翻译
诗歌是文学文本中的一种特殊样式, 是通过有节奏、韵律
的语言反映生活, 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
诗歌的语言形象生动, 言简意赅而又含义隽永, 它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语
言, 其句 法往往打破常规, 每一个字, 每一个音符与节奏都是一种表情 达意的方式, 在有限的篇幅中包孕深广的生活内容和异常丰富 的内涵。
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是一种虚构的语境, 其中需要读者填补
的空白更多。
在诗词鉴赏中, 读者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再造想 象, 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 还原诗歌的场景, 获得 更高的审美享受。
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番问
答, 至少 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 作者采用答话问话的方法, 精简为二十 个字。
所以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的理解千差万别, 诗歌的特殊性 决定了诗歌翻译的特殊性。
诗歌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诗歌译者采用的文学艺术
原作艺术美的欣赏和接受者, 同时又是它的表现者。
从欣赏到 表现, 有一个重要环节, 即译者的审美再创造。
这种再创造的 最佳的词句结构和表现手法, 用精美的语言将其再现出
来。
因 此, 译者的文化素养、生活经验以及审美习惯都会影响译文的
言师 手段, 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既是
关键是要抓住蕴含在原作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此基础上选用
引起费解: smoke flowers 究竟为何物? 而许渊冲则对原文
的
生成, 下面笔者将从这些方面分别来探讨诗歌翻译中的一诗多
译现象。
4. 诗歌英译分析
4.1 译者的文化素养及文化意识对译作的影响
诗歌是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中西诗歌的文化差异往往体现不同甚至对峙的深层内涵, 从而
使诗歌翻译难上加难。
作为诗歌译者, 必须了解两种文化, 深
刻理解其中的差异。
然而, 不同译者因其文化素养与文化意识
的差异, 往往在翻译中对同一文化意象进行不同的解读, 这样
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译文。
例如,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送孟浩
然之广陵》 中的诗句“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烟花”一词,
有多种翻译: Ezra pound 和 The White Pony 分别译为
smoke flowers 和 the smoking flowers 而许渊冲则译为 in
spring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烟花三 月下扬州”中的“三月” 是送别的时令。
而据科学研究发现,
柳叶在光合作用中, 能释放出一种气体, 在空气中形成缥缈的
雾气, 如同烟雾, 所以经常说“烟柳”。
三种译文中对“烟花” 一词的理解有所不同, 前两者为外国人, 其译文是原文字面意
思的机械直译, 没有传达出“阳春三月”
的信息, 甚至可能会 烟花三月”进行了准确而艺术性的阐释, 向读者展现了一副
花红柳绿的春天盛景。
作为一名译者,还应该具有敏感的文化意识,从译文读者
的角度来考虑译文的被接受程度,将原文中的文化因素充分传达给译文读者。
如唐朝诗仙李白的《江上咏》:功名富贵若
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李白在诗中运用“西北流”喻指功名富贵如云若水,绝不可能与日月同辉,与江河永流。
他的这一比喻是根据我国的地貌特征和河流的流向来创作的。
我国地形特征是西高东低,因此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故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的著名诗句。
英、美国家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特点不同于中国,而且河流的流向可能正好相反。
美国女诗人
AmyLowell 对“西北流”采用直译法,对于不了解中国国情的英、美读者就可能不解其深层的内涵。
4.2 译者的风格以及审美习惯对译文的影响
唐诗语言凝炼、意蕴丰富,生动而模糊,诗人竭力构造和
渲染的诗化的意境正蕴藏在模糊的意境之中。
身处不同生活背景
中的译者,由于各自审美习惯的差异,便产生了对这一模糊性
各自不同的理解,以及对原文不同风格的阐述与表达,因而就产生了风格迥异的译文。
如静夜思(李白)有如下两种译本:译本1: A Tranquil Night
A 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 ' 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 in homesickness I ' m drowned.
? I
译本 2: Nostalgia
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
Hoarfrost rise my eyes to the moon , the same
moo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 ,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
两个译本折射出两个译者各自不同的翻译风格和审美习
惯。
翁显良先生是散体译诗的手笔。
他认为汉诗英译要保持中国古
典 诗歌的本色, 着重意象以及加强其艺术效果的节奏。
只要
能再现 原作的意象, 不一定模仿其章法句法字法。
他认为,
翻译中国 古典诗歌, 不能不体会古代中国文士的思想情感。
许渊冲将标题翻译为 A Tranquil Night , 使原诗寓情
于景
脚, 符合英文格律诗的要求, 体现了译文的韵律美, 持了原民族的文化特征, 达到了与原诗形和音的美感功能对
等。
译文并没有因为再现原文的形式美而损害其意义的传达, 用工
整对仗的句式含蓄而深刻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两种译文风 格迥
异, 却各有千秋, 很难判别孰好孰坏, 恰恰是译者不同 审
美风格的再现。
5. 结语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的结合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 的美感在译者的诗题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译文押 abab 的韵
而且保
而是
动作用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认为译文的生成除了与原文以及原文作者紧密联系外,还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密切相关。
诗
歌用凝练的语言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白,怎样填补这些空白
从某种程度上说依赖于译者的期待视野。
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能动地参与对原文的再创造,从而使诗歌的解读过程不可避免地留下译者独特个性创造力的痕迹。
另外,译者在翻译时还会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水平与欣赏程度,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诗歌不同译本的产生,相应的也被不同的读者群体所
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