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发言人的级别

合集下载

盘点中国建国以来外交部女发言人(组图)

盘点中国建国以来外交部女发言人(组图)

盘点中国建国以来外交部女发言人(组图)盘点中国建国以来外交部女发言人(组图)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以自己独特的思维力量与语言风格,诠释着中国国策。

面对中外记者的“刁招”、“怪招”、“险招”……她们沉着应对,智解妙答,使自己也成为充满神秘与峰回路转的风景,她们便是中国外交部的女发言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建立以来,到目前为止,一共产生了5位女发言人,这“五朵金花”分别是李金华、范慧娟、章启月、姜瑜和华春莹。

华春莹,女,1970年4月生,江苏人,大学本科毕业。

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秦刚16日宣布,新闻司副司长华春莹任外交部新发言人,下周一她将首次主持外交部例行发布会。

秦刚介绍说,华春莹从事外交工作20年,曾在欧洲司以及欧洲和亚洲地区工作,有着丰富外交经验和良好沟通能力。

“美”、“漂亮”、“气质好”,是网友评价华春莹时用得最多的词汇。

第一位女发言人——李金华李金华1932年9月生于山东省济南市,自小在天津长大。

幼年失怙,靠寡母、兄嫂养大。

1949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

1953年毕业。

22岁那年,分配至新闻司前身的外交部情报司图书资料室工作。

从那时候开始,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四十余载的外交生涯里,李金华差不多有一半时间是在新闻司度过的,历任科员、副处长、参赞、副司长,并成为外交部建立发言人制度以来的第7位发言人和第一位女发言人。

在1987年至1991年间,李金华在外交部数十次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频频亮相,唇枪舌剑之中,阐明中国政府外交政策和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原则立场。

李金华后被任命为中国驻新西兰大使,成为新中国第二位派驻大洋洲国家的女大使。

第二位女发言人——范慧娟范慧娟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

26岁那年她被分配到外交部工作,在经历了中国驻叙利亚大使馆、外交部新闻司、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等工作之后,范慧娟以新闻司副司长身份,出任第11位外交部发言人,外交部第二位女发言人。

1993年12月,范慧娟被任命为中国第五任驻爱尔兰大使。

最新-外交部发言人级别 精品

最新-外交部发言人级别 精品

外交部发言人级别篇一:教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一)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外交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内主管外交事务的组成部门,负责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世界其他国家政府及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外交事务。

(二)成立时间:1954年9月,其前身是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

(三)办公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南大街2号,每年定期向公众开放两次。

(四)历任部长:1、(1949-1958)(1958~1972)(1972~1974)4、乔冠华(197411~197612)(197612~198211)(198211~19884)(19884~19983),1982年3月26日,首次以外交部发言人身份,举行第一次新闻发布会。

8、唐家璇(1998318~20193)(20193~20194)(20194~20193)(20193——)(五)外交部结构设置主要官员:部长、副部长、部长助理、发言人、驻外大使办公机构:办公厅、政策规划司、亚洲司、西亚北非司、非洲司、欧亚司、欧洲司、北美大洋洲司、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司、国际司、国际经济司、军控司、条约法律司、边界与海洋事务司、新闻司、礼宾司、领事司(领事保护中心)、香港澳门台湾事务司、翻译室、外事管理司、涉外安全事务司、干部司、离退休干部局、行政司、财务司、机关党委(部党委国外工作局)、驻部监察局、档案馆、服务中心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一)外交部发言人的级别外交部发言人是由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和两位副司长兼任,只是外交部的中层部门负责人。

新闻发言人的级别在各国做法不同,在我国新闻发言人只是中层领导。

在国外,发言人一般也都由各部门中层负责人兼任。

在美国,白宫发言人的级别相当于部级干部,但在英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的外交部发言人只是相当于处级干部。

(二)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特色:1、面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的立场,真实地介绍中国的国情,正确表达中国政府的政策,及时澄清外界对中国的误解,有效反击别有用心的人对中国的歪曲和污蔑。

教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

教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一)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外交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内主管外交事务的组成部门,负责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世界其他国家政府及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外交事务。

(二)成立时间:1954年9月,其前身是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

(三)办公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南大街2号,每年定期向公众开放两次。

(四)历任部长:1、周恩来 (1949-1958)2、陈毅 (1958~1972)3、姬鹏飞 (1972~1974)4、乔冠华 (1974.11~1976.12)5、黄华 (1976.12~1982.11)6、吴学谦 (1982.11~1988.4)7、钱其琛 (1988.4~1998.3),1982年3月26日,首次以外交部发言人身份,举行第一次新闻发布会。

8、唐家璇 (1998.3.18~2003.3)9、李肇星 (2003.3~2007.4)10、杨洁篪 (2007.4~2013.3)11、王毅(2013.3——)(五)外交部结构设置主要官员:部长、副部长、部长助理、发言人、驻外大使办公机构:办公厅、政策规划司、亚洲司、西亚北非司、非洲司、欧亚司、欧洲司、北美大洋洲司、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司、国际司、国际经济司、军控司、条约法律司、边界与海洋事务司、新闻司、礼宾司、领事司(领事保护中心)、香港澳门台湾事务司、翻译室、外事管理司、涉外安全事务司、干部司、离退休干部局、行政司、财务司、机关党委(部党委国外工作局)、驻部监察局、档案馆、服务中心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一)外交部发言人的级别外交部发言人是由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和两位副司长兼任,只是外交部的中层部门负责人。

新闻发言人的级别在各国做法不同,在我国新闻发言人只是中层领导。

在国外,发言人一般也都由各部门中层负责人兼任。

在美国,白宫发言人的级别相当于部级干部,但在英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的外交部发言人只是相当于处级干部。

下届外交部发言人

下届外交部发言人

下届外交部发言人
【最新版】
目录
1.外交部发言人的背景和重要性
2.下届外交部发言人的预测和期待
3.外交部发言人的职责和作用
4.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和成就
正文
外交部发言人是我国外交部的重要职位,代表着我国对外政策的立场和声音。

他们需要具备深厚的外交知识、敏锐的新闻敏感性和出色的沟通能力,以应对各种国内外媒体的提问和关注。

对于下届外交部发言人,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消息。

不过,我们可以预测,这位新的发言人将会继续秉持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坚定维护国家利益,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同时,我们也期待新的发言人能够以更加开放、透明和创新的方式,向世界展示我国的外交成就和发展。

外交部发言人的职责主要包括: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媒体介绍我国外交活动的最新情况;回应国际社会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关切和疑问;及时发布我国对外政策的立场和主张。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外交政策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成就。

我们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我们坚持和平发展,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我们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总的来说,外交部发言人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代言人,他们的工作和表现,对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赵立坚级别

赵立坚级别

赵立坚级别
赵立坚级别为:副司长。

赵立坚,男,1972年11月生,河北人,硕士研究生毕业。

现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第31任发言人。

人物履历:
1996-1999 外交部亚洲司科员、随员;
1999-2003 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随员、三秘;
2003-2009 外交部亚洲司三秘、二秘、副处长、一秘(其间:2005.2-2005.12韩国发展研究院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专业研究生,获公共政策硕士学位);
2009-2013 中国驻美国使馆一秘;
2013-2015 外交部亚洲司一秘、处长;
2015-2019 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参赞、公使衔参赞;
2019-2020 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
2020-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第31任发言人。

任免信息:
2019年8月,外交部官网“组织机构”一栏更新显示,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临时代办赵立坚已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

历任外交部发言人

历任外交部发言人

历任外交部发⾔⼈历任外交部发⾔⼈⾃1982年3⽉26⽇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钱其琛第⼀次作为发⾔⼈答记者问,1983年3⽉1⽇,齐怀远作为第⼀位正式发⾔⼈出现在中外媒体⾯前,30多年来,已有29位外交部发⾔⼈交替亮相。

其中,男性有24位:钱其琛、齐怀远、俞志忠、王振宇、马毓真、李肇星、⾦桂华、段津、吴建民、李建英、沈国放、陈健、崔天凯、唐国强、朱邦造、孙⽟玺、孔泉、刘建超、秦刚、马朝旭、洪磊、刘为民、陆慷、耿爽。

⼥性有5位:李⾦华、范慧娟、章启⽉、姜瑜、华春莹。

钱其琛(1928年1⽉-2017年5⽉),男,1928年1⽉⽣于天津市,江苏嘉定⼈。

李肇星,男,汉族,1940年10⽉⽣,⼭东胶南⼈。

⼤学⽂化,教授、博⼠⽣导师。

1985年-1990年,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司长,外交部发⾔⼈1990年-1993年,外交部部长助理1993年-1995年,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使1995年-1998年,外交部副部长1998年-2001年,中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使2001年-2003年,外交部副部长2003年-2007年,外交部长。

吴建民(1939年3⽉30⽇—2016年6⽉18⽇),男,汉族,江苏南京⼈。

1965年到1971年,吴建民在外交部翻译室⼯作期间,曾多次给⽑主席、周总理、陈毅等⽼⼀辈领导⼈做过翻译。

沈国放,1952年出⽣于江苏省常熟市⼀个普通⼯⼈家庭。

朱邦造,1952年⽣,江苏⽆锡宜兴⼈,学法语出⾝。

1997 - 2001 任外交部发⾔⼈、外交部新闻司参赞、副司长、司长;2001 - 2003 任中国驻突尼斯兼驻巴勒斯坦国⼤使;2004 - 2008 驻瑞⼠⼤使馆⼤使,起任中国驻瑞⼠⼤使,2008年3⽉离任回国;2009年1⽉- 2014.12任中国驻西班⽛兼安道尔特命全权⼤使。

孔泉,男,1955年11⽉⽣,北京市⼈,⼤学毕业。

2001年—2006年外交部新闻司司长2006年外交部欧洲司司长;2006年—2008年外交部部长助理2008年3⽉—2013年5⽉,中国驻法国并兼驻摩纳哥公国⼤使(副部级)2013年6⽉—2015年中央外事⼯作领导⼩组办公室副主任2015年—2018年3⽉中央外事⼯作领导⼩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国家边海防委员会副主任2018年3⽉—中央外事⼯作领导⼩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国家边海防委员会副主任(正部长级),第⼗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教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

教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一)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外交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内主管外交事务的组成部门,负责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世界其他国家政府及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外交事务。

(二)成立时间:1954年9月,其前身是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

(三)办公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南大街2号,每年定期向公众开放两次。

(四)历任部长:1、周恩来 (1949-1958)2、陈毅 (1958~1972)3、姬鹏飞 (1972~1974)4、乔冠华 (1974.11~1976.12)5、黄华 (1976.12~1982.11)6、吴学谦 (1982.11~1988.4)7、钱其琛 (1988.4~1998.3),1982年3月26日,首次以外交部发言人身份,举行第一次新闻发布会。

8、唐家璇 (1998.3.18~2003.3)9、李肇星 (2003.3~2007.4)10、杨洁篪 (2007.4~2013.3)11、王毅(2013.3——)(五)外交部结构设置主要官员:部长、副部长、部长助理、发言人、驻外大使办公机构:办公厅、政策规划司、亚洲司、西亚北非司、非洲司、欧亚司、欧洲司、北美大洋洲司、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司、国际司、国际经济司、军控司、条约法律司、边界与海洋事务司、新闻司、礼宾司、领事司(领事保护中心)、香港澳门台湾事务司、翻译室、外事管理司、涉外安全事务司、干部司、离退休干部局、行政司、财务司、机关党委(部党委国外工作局)、驻部监察局、档案馆、服务中心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一)外交部发言人的级别外交部发言人是由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和两位副司长兼任,只是外交部的中层部门负责人。

新闻发言人的级别在各国做法不同,在我国新闻发言人只是中层领导。

在国外,发言人一般也都由各部门中层负责人兼任。

在美国,白宫发言人的级别相当于部级干部,但在英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的外交部发言人只是相当于处级干部。

最优秀中国外交部发言稿

最优秀中国外交部发言稿

最优秀中国外交部发言稿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我要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中国外交部的关注和支持。

我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各位朋友进行交流,分享一些中国外交部的工作情况和立场。

作为中国外交部的一名发言人,我深知外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关乎国家的发展和利益。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外交部一直以来都秉持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推动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于国际形势,我们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加强国际协调和合作,推动构建一个公正、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推动各国之间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际法治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全球化进程,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在处理国际关系中,我们始终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支持各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当地情况选择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我们尊重各国的主权和独立,致力于加强同各国的合作和交流,推动国际社会的各种合作和交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在推动国际合作中,我们始终站在多边主义的一边,支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国际社会多边协商、合作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推动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的全球治理体系。

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到国际合作中去,促进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坚决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和平统一进程,寻求和平解决领土争端,推动推动构建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在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我们始终贯彻着互利共赢的理念,努力推动国际合作领域的互利共赢,促进全球化发展的普惠性和包容性。

我们将坚定地支持和参与全球化进程,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创共同利益的新格局。

总之,中国外交部将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努力推动国际社会的各种合作与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和平、安全、发展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交部发言人的级别篇一:外交部发言人是如何“炼”成的?导读:12月12日,外交部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外国驻华记者新年招待会,这同时也是外交部发言人制度30周年的“生日会”。

发言人制度被视为打造“透明政府”的“必选项”。

外交部是最早设立发言人制度的国家部委,从1983年至今,一共有27位发言人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诠释中国政策。

“问不倒”的发言人是怎样“炼”出来的?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是如何从“没有座位的发布会”发展为“全天候接受提问”的?首场发布会:三句话,七分钟这是一场没有座位的发布会,时任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发表讲话,这也是他主持的唯一一场发布会傍晚时分,北京国子监一所美术馆里,一场简单而热闹的招待会正在举行。

发言席的一侧,83岁的齐怀远,拄着拐杖,拒绝工作人员为其搬来座椅,73岁的李肇星轻轻挽着他的胳膊。

站在最外侧的是62岁的孙玉玺,和他隔得不远的是同为“50后”的沈国放。

音乐声响起,“60后”秦刚、洪磊以及“70后”华春莹走过去,把他们请上台。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外交部发言人。

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亲历了外交部设立发言人制度的过程——首场新闻发布会是一场没有座位的发布会。

那是1982年3月26日,在外交部主楼的门厅,面对七八十位中外记者,时任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针对苏联勃列日涅夫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发布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简短声明,历时7分钟,李肇星担任现场翻译。

多年之后,钱其琛在《外交十记》中回忆,声明念完后,没有提问,也不回答问题。

“这是我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身份,主持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也是最后一次。

”钱其琛说。

此后,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正式启动,一般由新闻司司长和两位副司长轮流担任。

李肇星当年在筹备会上建议,是否把司长叫发言人、副司长叫副发言人?“老钱(当时我们对领导的称呼就这么亲切随便)说:算了,越简单越好,都叫发言人。

”李肇星说。

1983年,外交部设立了发言人制度。

这一年的3月1日,接替钱其琛担任新闻司司长的齐怀远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举行了首场新闻发布会。

198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的李金华成为外交部首位女发言人。

迄今为止,在27位发言人中,共有5位女发言人。

从“只说不答”到“来者不拒”创纪录的一次,发言人在60个小时里,回答了各国记者2000多个问题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教授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经历了从单向发布到双向互动、从单一发布到多种渠道发布、从传统媒体发布到多媒体发布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刚刚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各国常驻记者大概只有百人左右。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首席记者吉米说,在外交部举行首场发布会之前,只能依靠中国官方媒体获取信息。

还有外国记者回忆说,当时发稿需要去北京的电报大楼。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设立之初,每周举行一次记者会,只主动发布,不答问,现场翻译用交传,后来改为每月第一周发布会上现场答问。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记者会增加为每周两次,接受提问,翻译方式改用同传。

此后,取消了对记者提问次数的限制,直到没人提问发布会才结束。

上世纪末担任发言人的孙玉玺告诉北青报记者,在发布厅里,他最长经历过2个小时40分钟的发布会。

发布厅之外,创纪录的一次是1999年5月。

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后,孙玉玺随专机飞抵贝尔格莱德,在60个小时回答了各国记者2000多个问题。

跨入新世纪后,信息化迅猛发展,互联网颠覆了媒体获取信息的传统渠道。

与此同时,中国逐渐迈入世界中心舞台,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的立场主张。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与时俱进”,设立了24小时值班手机,全年无休接受媒体的提问,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回应媒体的关注。

20XX年9月,例行记者会改为每个工作日一次,外交部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每天举行记者会的外交部门。

路透新闻北亚区总经理杜纳德对此印象深刻,他告诉北青报记者,这意味着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更加公开。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外交部又在部委中率先开通了微博、微信,记者会和发言人谈话内容在第一时间用多媒体手段发布。

如今,外交部记者会不只是记者的“专利”,也对普通民众开放。

仅20XX年,就有120余批、4000余人次旁听记者会,包括政府官员、社会团体、热心网民等各界人士。

外交部还会定期举行公众开放日,民众可以和发言人“零距离接触”。

“问不倒”的背后发言人“潜水”看网评、刷微博,还有“年轻、能干、不可缺少”的“小伙伴”为他们提供智力支持和西方国家职业化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相比,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更多是职务化的。

以外交部发言人为例,基本上由新闻司司长、副司长担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发言人专业性要求的降低。

北青报记者梳理对27位外交部发言人的公开报道发现,他们都具有优秀的外语技能,在担任发言人前有丰富的外交经验和驻外使馆工作经历,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作为发言人,要做到接住各国记者的“出招”,既需要知识的积累,也需要对政策的把握,只有全面地熟悉政策以及其背后的考量,才能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网络也是发言人常用工具之一。

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发言人表示,他们会看网站的评论,会上微博,但是“潜水”居多。

“公众看到的是发言人在台上的表现,但看不到的是幕后还有许多人、许多部门在支持。

”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司长秦刚说,发言人的一天有“四部曲”:了解信息、思考可能的提问角度、制定答问要点、回答问题,外交部各个司局和其他部外单位都为发言人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

在日常工作中,和发言人形影不离的是新闻司发言人办公室团队,秦刚用“年轻、能干、不可缺少”形容“小伙伴们”。

在繁华的朝外大街,发言人办公室的灯光经常彻夜亮着,这个团队在24小时跟踪国际地区的重大事件及媒体的报道。

每天上午,发言人都要和团队一起讨论。

作为发言人,沟通技巧和形象仪表同样重要。

据发言人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会邀请新闻传播方面的学者、中央电视台化妆师等专业人士给发言人“支招”。

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副司长华春莹告诉北青报记者,她曾经向高级化妆师徐晶老师“请教”化妆技巧,还让服装设计师朋友为她的着装提供建议。

发言人不追求“明星效应”发言人不是即兴表演的演员,也不是那些抱有侥幸心理的学生答卷,必须掌握两条:说我知道的,说我可以说和应该说的对公众而言,外交部发言人是了解中国外交政策最直接的窗口。

在网站论坛上,发言人的言论经常成为讨论热点,有叫好的,有编“段子”调侃的,也有“拍砖”的,甚至有人给发言人寄过钙片,意思是发言人在有些问题上表态太“软”。

外交部第21位发言人刘建超此前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曾经表示,外交不能搞成“出气外交”,因为出气并不一定能办成事。

程曼丽说,外交部发言人代表国家发声,并非个人行为,在这背后有国家机制、发布制度的安排,如何发言是政策研究和信息获取分析的结果。

在民间,人们往往会对发言人富有个性的回答津津乐道。

但在李肇星看来,发言人不是即兴表演、追求自我表现的演员,也不是那些抱有侥幸心理的学生答卷,必须掌握两条:说我知道的,说我可以说和应该说的。

秦刚也认为,记者会不是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不追求所谓“明星效应”。

“发言人要爱国、通晓内外、找准定位,要牢记大我,忘却小我,底气才会更足,表达才会更准确自如。

”秦刚说。

不过,在严格把握政策的前提下,在面对棘手、刁钻的问题时,很多发言人都会选择用灵巧的方式“四两拨千斤”。

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一次记者会上李肇星回应各方对邓小平健康的关注,称其身体很好。

一位外国记者问:“邓小平是在家里还是在医院拥有这良好的健康状况?”李肇星幽默地说:“一个具有普通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应该住在哪里。

”2.0时代:发言人如何再出发?在一些重大方针政策和事件上,可以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进行深度解读,跨部门合作也将越来越多过去,外交部记者会是外界能够听到中国声音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

如今,信息发布有了越来越多的手段和平台。

在2.0时代,发言人制度会如何发展?在程曼丽看来,发言人和记者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依然会被保留。

从发言人角度看,这种能看到面孔和表情的交流能够增加传播亲和力;对记者而言,可以直接得到信息回馈,而且有现场感。

“同时也要考虑到新媒体时代,如何优化新闻发布机制,如何使用让公众更能接受的方式。

这需要打一套组合拳。

”程曼丽解释,在一些重大方针政策和事件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受众,需要的不仅是简单的信息发布,可以利用网站、微博、微信进行深度解读,以进行更有效对话、消除误解偏见。

1983年外交部建立发言人制度后,中央提出建立全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国家统计局、外经贸部等部门发言人先后走上前台。

20XX年非典疫情发生后,由于新闻发布不及时,造成民众恐慌,此后中国政府开始制定信息公开条例。

今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强调,要完善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

程曼丽认为,有越来越多的问题涉及跨部门合作,例如食品安全、东海防空识别区等,在对外发布上也应该形成合力,使得各个部委部门间有更好的协同互动。

在外交部发言人制度30周年暨外国驻华记者新年招待会上,外交部新老发言人和来自国新办、国防部、商务部、教育部、国台办、卫计委等部门的发言人拍了一张合影,在场的记者笑称,这是中国发言人的“全家福”。

也许,在未来,这样的“全家福”会越来越多。

文/本报记者刘一提问发言人发言人有何挑战?如何减压?北青报:被问到印象最深刻的问题是什么?秦刚:答不好的问题。

洪磊:每场记者会都是全身心投入和精心准备的,因此每个问题都是印象深刻的。

华春莹:一个周五下午,原本是轻松的心情,但第一个问题就是一位西方记者以极其挑衅的口吻攻击中国,我顿时热血沸腾,理直气壮予以驳斥。

会后同事们告诉我,他们当时也都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北青报:发言人通常承受很大压力,如何减压?秦刚:我没有觉得工作是压力,只是比较繁忙。

洪磊:把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同时进行体育锻炼,主要是打乒乓球。

华春莹:打网球。

北青报: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秦刚:自己。

没有不好的问题,只有不尽如人意的回答。

发言人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洪磊:我前面已经有24位外交部响当当的发言人,我如何传承好这一棒,在这个岗位上不辱使命,是我天天要面对的题目。

华春莹:回答好每个问题。

既准确传递中国政府的声音,又以大家听得进去、听得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文/本报记者刘一发言人素描我从来没有跟人吵过架围巾斜搭肩上,笔挺西装,12月14日,颇有“五四青年学生范”的李肇星,借新书《说不尽的外交》发布,与北大学生面谈。

今年73岁的李肇星是外交部第九任部长。

1959年踏入北大,投靠中文系不得被西方语言文学系收留,做过司机梦、记者梦等各种梦,却从没做过外交梦的他,因而一只脚踏入外交的门槛。

1964年,中法建交,李肇星也正式进入外交部。

在《说不尽的外交》中,李肇星回顾了亲身参与的美国炸馆事件、“9·11”恐怖袭击、中美汇率博弈等重大事件,这些信息都是首次披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