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首都经济圈发展路径建议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构建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构建一、构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动因的辨析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及现实多方面原因所致,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北京相比差距很大,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这种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所以,河北省历届政府都企望通过与首都北京的合作发展地方经济,并在1996年提出了“两环开放”带动战略。
然而,实践效率却远远小于理论探讨。
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一直在谋求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凭借着地理优势和政策优惠,北京的科技及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跨入了世界性大都市的行列,这其中与北京相邻的河北省功不可没。
由于北京属于严重资源性缺水地区,为了构筑北京的生态屏障、保护水源、阻挡沙源,环北京的河北各县(市)开展了退耕还林、水资源保护等一系列工作,先后取缔、治理和关停了众多经济效益可观的企业。
而北京却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不够,“空吸现象”使两地差距进一步拉大。
另一方面,随着首都北京的快速发展,其内在矛盾也开始显现。
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第2号公报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数为1961.2万人。
而据2005年初通过国务院批复的规划指出,2020年北京的总人口规模要控制在1800万人,北京人口已突破其承载能力。
人口快速增长首先是推高了首都的房价。
其次,人口快速增长使北京市区交通拥堵成为“常态”,而人口快速增长又使北京市区社会管理困难重重。
这个向往着具有更强国际竞争力的城市,在种种负荷下,走得越来越吃力。
显然,这些已远不是车的限行限号、房的限购限价等技术手段所能解决得了的,功能分解与再造是这个城市无法绕行的课题。
北京的发展必须拓展空间,而紧紧把北京裹在怀里的河北省,它的腹地、资源、基础产业等等,都可以成为北京功能再造的载体。
北京要跨入有竞争力的国际大都市需要河北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综上可见,北京已处于从“极化效应”向“扩散效应”的转化阶段。
如果过去我们讲服务首都是“被动贡献”的话,那么,今天服务于首都就是“主动承接”,就是如何创造条件,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和人口的扩散。
北京重点开发区融入首都经济圈发展路径分析

重点关 ●
总之 ,以廊坊 、涿州等为代表的环首都经济圈区域区位条件比较好 ,与北京空 间距离较近 ,交通联系 比较便捷 ,具备与北京园区对接合作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支撑 ,通过合作即可实现北京与环首都区域开发区
思路及
随着国家 “ 十二五”规划的出台 ,推动京津冀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近年
接合作 , 实现共赢发展 。
T
目前来看 ,首都经济 圈区域 内,各地 区产业发展和产业资源的比较优势较为明显 ,部分重点产业领域 在不同地 区初步形成 了专业化分工 、技术创新对接和跨 区域长线条布局的特点 ,突出表现领域有 :电子信
息 ( 如集成 电路 、新一代移动通信等 ) 、新能源 ( 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电等 ) 、新能源汽车 ( 如电动汽车、
势 ,廊坊在中药产业领域 ,尤其在 中药存储物流 、中药材种植 、中药材加工 、中药饮 片牛产等环节具有突 出优势 。可将 中药研发中心和总部设在开发区,而与廊坊产业园区进行其他环节 的分工合作。 目前 ,廊坊
安国中药产业园 已与北京 同仁堂在 中药材加工生产、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及物流配送项 目上进行 了合作 ,实
极支持开发 区大型企业集 团以总部经济模式利用环首都区域土地空 间较为充裕 和成本相对较低 的优势 ,在
唐山、廊坊 、保定等制造业密集的腹地设立生产制造基地 。 “ 首钢”是京津冀 “ 总部一 制造基地”分工合作 模式 的典型案例 。首钢涉钢产业 已整体搬迁到唐山曹妃甸工业区,首钢总部仍 留在北京 ;此外 ,北京一机 床铸造车间已迁到河北保定高碑店 。 北京 内燃机总厂铸造车间已迁至沧州泊头 。 二是积极 吸引环首都园区企业 ,在北京重点开发区设立企业总部、研发设计 、营销结算等机构。环首
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加强金融合作的建议

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加强金融合作的建议作者:于加睿马晓娇朱建坤来源:《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01期建设环首都经济圈是河北省追求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为此,2010年11月26日,河北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发布了《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建设环首都经济圈是一个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的过程,需要各种资源的整合,其中建立密切的金融合作是重要条件之一。
环首都经济圈涉及河北省的廊坊、保定、承德、张家口4个市,根据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需要,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实现这4市与北京的金融合作。
一、政府层面1. 成立为环首都经济圈金融合作提供专项服务的组织部门。
该部门由北京和河北合作成立,其职责是制定并推行区域内金融合作的总体规划和规范,沟通金融机构和企业。
该组织在各市设立分支机构,根据各市具体情况实施规划,提供服务,成为保证区域内金融合作持续进行的常设部门。
2. 建立金融合作沟通与研究的长效机制。
河北与北京应当就金融合作定期召开研讨会,建立金融联席会议制,成立金融学会等组织机构,专门作为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研究小组,为其金融合作的深化提供学术支持。
3. 继续实施“引银入冀”,并着重实施“引银入圈”战略。
北京可以协助河北利用优惠政策吸引驻京金融机构溢向河北省环首都4市,助推当地金融发展,实现与北京的良好对接。
4. 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
环首都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公路、高铁等项目可通过此类机构获得长期贷款和专项贷款,确保融资渠道畅通。
5. 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间的合作。
通过财政补贴、担保、风险补偿等方面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和企业。
6. 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
两地政府要大力扶持符合环首都经济圈区域规划的企业,为其在融资方面提供优惠条件,从而达到政企间的协调。
二、金融机构层面1. 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促进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
如在区域内增加小额贷款公司并合理布局;建立法人保险公司以填补空白;增强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信托、租赁、评级等业务方面的合作。
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的环境调控思路与目标探讨

潜 力较大 的 4 个地级市 和 l个 县 ( 4 市、区 ) 打造 环
首 都绿色经济 圈,并将 环首都绿 色经济 圈建成京 津 冀 一体化 发 展 的先行 区、对接 首 都 的新兴 产业 带 、
( ) 三 优化布局 ,聚集 发展
按照环首 都绿色 经济圈产业 发展和环 境调控 要 求 ,优化 产业布局,集 中治理环 境,优化工业 结构, 推进 低碳 工业化 ,优化园 区布局 ,促进产 业集群化
发展 。同时,通过优化布局 形威功 能分区和 产业组
济社会发展 和生态环 境联动 为关键 ,以加快构 建资
格局。
二 、基 本 原 则
( ) 一 统一规 划。联动发展
环首都 绿色 经济 圈要统一 规 划 、统一 建设、统
一
管理 、统一规范 ,在环酋都绿色 经济圈大框架下,
( ) 四 注重 生态 ,绿色发展
要按照资源 节约和环境友 好要求 , 以绿色 、 环、 循
★ 杨 晓东 , 北京城 乡 新发 展 博 士研 究会 会 长 中国小城镇 发 展 专业委 员会 副秘 书长 , 创 副研 究员。 究方 向: 市发 展 定 研 城 位、 区域经济、 乡统筹。 城 电子邮箱: x 2 @vp ia o 张献良, yd 0 i.n . m。 s c 河北省廊坊市润绿集团董事长。 究方向: 研 三农 问 题 、 乡统筹 、 城 区域 经济 、 产经济。 地 邮政编 码 :0 8 0 河北省廊 坊 市广阳道12 际华大厦1层 。 12 0 , 6号 2
6 区域经济 2
中国市场 第3期 总第68 7 4期 低碳 为导 向,推动 限资源 向新 兴产业和绿 色服务
北京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北京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具有独特的政治、文化、科技和国际化地位。
推动北京区域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建议:1. 优化空间布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了“一核两翼”的空间布局,即以北京为核心,与天津、河北共同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进一步细化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各区域的资源优势,推动区域间协调发展。
2. 强化科技创新: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等。
进一步提升北京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
3. 发展现代服务业:北京服务业发展具有很大潜力,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如金融、文化创意、旅游等。
需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源,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4.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需要北京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天津、河北共同发展。
在交通、环保、产业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5. 提升城市品质:北京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
需要持续加强城市治理,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6.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北京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
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力度,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7. 深化改革创新:北京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同时,要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总之,推动北京区域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和建议,充分发挥北京的优势,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北京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北京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全国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领导高度重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和措施来推动经济、人口、环境等各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从区域经济、人口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思考,并对北京区域高质量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北京作为全国的中心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应该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在过去的几年里,北京市委、市领导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努力实现从“大而全”向“强而优”的转变。
今后,可以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和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推动北京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北京的区域人口发展也需要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
随着北京市的发展,人口持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拥堵、房价上涨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等青年人才的吸引力,提供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环境,留住人才。
另一方面,要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
此外,环境保护是区域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北京的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如雾霾、水污染等。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
其次,要加大对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的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监管。
最后,要引导市民培养环保意识,提倡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方式。
在推动北京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领导职能转变,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减少领导对经济的干预。
其次,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为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发展机会,注重发展实体经济。
同时,还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强与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和外国企业进入北京市,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北京区域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在推动过程中需要领导、企业和市民的共同努力。
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与发展路径选择

Ke r : pt l o o cC rl ; u - o e Ec n mi o t c; v l p n ah y wo d Ca i n mi ice S b c r ; o o cc n a t De e o me t t a Ec p
1 引言
作 为优 质 生产 要 素富集 的特殊 载 体 , 首都 经 济 圈是 当今 世界 活跃 的区域 经 济组 织形 式 , 在世 界各
形 成 以首 都 中心城 市 带 动 、 区域 中心 城 市 支 撑 、 腹
地 区域共 同发展的环首都城市群 , 从而加快京津冀
一
体化进 程 , 成 区域经 济新 的 “ 长极 ” 形 增 。 所谓 “ 亚核 心 ”是 指 经 济 地 位 和 功 能 介 于 核 ,
Z ag rig u uj ,T n h oh n hn n n ,S nR ia a g as eg Ya i C
( c ol f cnm c adMaae etY nhnU i r t Qn undo06 0 , hn ) Sho oE oo i n ngm n, a sa n esy ih ag a 6 04 C ia s v i,
p afr t u o sr c e “ r w h p l ’o i aSe o o cd v l p n . h sp p rd f e h o c p in o u — o ec p tl l t m. h st c n t t n w g o t o e’ f o o u a Ch n ’ c n mi e e o me t T i a e e n st e c n e t f b c r a i i o s a e o o ccr l , n ee tst es b c r f a i l c n mi icea c r igt i c l n c n mi c n a t T ep p rd f e e c n mi i e a ds l ce u — o eo pt o o c cr l c o d n ct s aea de o o c o tc . h a e e n st c h c ae o y i h d v lp n re tt n a c r i gt t id sr l t c u e dsrb t n Ba e n f l a c u t fi e ga hc l d a tg s id sr l e e o me to in ai c o d n i n u ti r t r it u i . s d o l c o n sg o p ia v n a e , n u t a o o s a su i o u o t r a i
首都经济圈规划与区域发展

首都经济圈规划与区域发展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趋势。
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中心,首都地区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首都经济圈规划与区域发展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它在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平衡城乡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都经济圈规划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首都经济圈包括北京以及周边地区,它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一起构成了中国的三大经济圈。
通过连接首都与周边城市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首都经济圈能够促进资金、人员和信息的流动,进而加强区域内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这种协同发展模式有助于提高区域整体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链的完善。
此外,首都经济圈规划还能够促进人才的集聚和交流,提高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区域发展是首都经济圈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首都经济圈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首都经济圈规划应该注重发展不同城市之间的互补性,避免部分城市因为资源集中或是其他原因而导致过度拥挤和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在区域发展中,应该注重的是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通过加强城市与农村地区的联动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平衡提升。
此外,首都经济圈规划还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确保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首都经济圈规划与区域发展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政府的引导和规划,确保各个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发展的整体协调。
其次,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
通过发展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工具,加强不同城市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交流和资源的共享。
此外,还应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建设合理的产业布局,推动不同城市的特色优势的发挥。
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确保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首都经济圈规划与区域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的协同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加强各个城市间的合作和交流,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区域整体的经济效益将得到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首都经济圈发展路径建议
我们一直在思考整个环首都经济圈各类园区未来的发展路径,尤其是后发园区的发展。
“对接北京,承接转移”,融合共生发展,这些口号已呐喊多年,但现在的局势依然不甚理想,京津周边的科技园区难以对接高端创新资源。
相反,北京更多的是“虹吸效应”——唐山、秦皇岛等地企业的研发中心纷纷设立于中关村。
另外,对于北京需要转移出去的高端制造大多流向苏南等发达地区,而转移到环首都周边地区的基本为产业的低端环节。
这不外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地方经济阶段差异太大。
北京市服务业比重都已达到70%,而周边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他们的产业投资环境落后,因此缺乏吸纳能力。
另外,两地产业结构不同。
中关村都为高科技产业,周边地区的主要产业却是装备、建材传统。
如此这样,怎能对接?
那么未来环首都经济圈各个层级的园区,究竟该如何发展?对于不同层级园区,发展路径完全不同。
第一梯队的中关村,一方面应搭建技术大市场,繁荣技术成果交易,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该园区应优化发展环境,促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加强金融和载体支撑,扩大创业质量,积极培育原创新兴产业发展。
第一梯队的另一成员——天津泰达,则应推进存量企业转型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和“精益管理”,提升企业家运作能力;强化招商选资,完善产业链条,推进研发型、服务型、高端型项目入驻;该园区应优化服务环境,加强资本运作,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对天津滨海高新区而言,应以滨海未来科技城为重要载体,积极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引进与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培育产业技术源头,促进衍生企业发展,奠定新兴产业发展基础。
那么,在第二梯队的老牌国家级高新区中有保定和石家庄高新区等。
如保定高新区应充分依托英利、天威等龙头骨干企业,以智能电网全产业链为目标,强化孵化器、留创园等载体的支撑作用,在资本、人才、土地等方面给予企业全力支持,切实解决企业发展困境。
第三梯队是以燕郊、承德为代表的新晋的国家级高新区。
比如,燕郊高新区应利用毗邻北京优势,梳理分析燕郊人口结构,选准产业发展方向,营
造创业发展环境,促进燕郊居住人口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竞争优势。
最后,位于第四梯队的河北大厂潮白河工业园、北戴河等后发园区,我们认为,它们的未来发展之路可参考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这些园区应发展高端产业,做出超越区域高度的产业选择。
其次,加强战略合作,不再走过去的滚动发展老路,或与工业地产商合作,规避财政实力不足的缺陷。
最后,链接资源,对接中关村,但是尚不明确对接哪部分资源。
目前,中关村为一区十六园,其中海淀园处于三次创业阶段,近郊园区在二次创业阶段,远郊园区在一次创业阶段。
在中关村“一二三”次创业并举之际,其资源内部就有消化过程,又怎么辐射到周边?这确实是个难题。
我们认为,要真正体现辐射,还得从环首都经济圈自身出发,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改善吸纳接受能力,如差异太大则难以实现产业的接受与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