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族谱

合集下载

云南文山黄氏族谱

云南文山黄氏族谱

云南文山黄氏族谱家族是每个人的根基,承载着家庭历史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云南文山,有一个古老且庞大的家族——黄氏族谱。

这个族谱记录了黄氏族人的世系传承和家族发展的重要历史。

本文将深入探讨云南文山黄氏族谱的意义和影响。

一、家族起源和背景古代中国注重家族的重要性,家族的起源和背景与一个家族的尊严和地位息息相关。

云南文山黄氏族谱可以追溯到明代,始祖黄秀中起源于当地。

黄氏族谱记载着先祖黄秀中的生平事迹和重要贡献,为后代世世代代提供了可借鉴的榜样。

黄氏族人以先祖的勤劳、正直和助人为乐的精神为家族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族谱的重要意义1. 传承家族历史:黄氏族谱是一部重要的家谱,准确地记录了黄氏家族的历史沿革、迁徙轨迹和家族成员的事迹。

这为后代族人提供了了解家族历史和认识根源的重要窗口。

族谱的传承可以让黄氏族人对自己的身份和家族的认同感更强,从而加深对家族文化的热爱。

2. 保护家族财富:云南文山黄氏族谱不仅记录了家族成员的事迹,还包括家族财富的记录与分配等信息。

这使族人之间可以清晰了解家族财富的来源和归属,减少了财产纠纷和家族内部纷争的可能性。

族谱的使用和维护也对家族的长久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促进家族团结:族谱是亲情的纽带,连接了黄氏族人的血脉联系,并促进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团结。

族谱的传承使黄氏家族成为一个庞大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群体,亲情和家族文化在这个大家庭中得到高度强化,进而形成了家族凝聚力和亲情的深厚情感。

三、影响和启示1. 重视家族传承:黄氏族谱的传承为其他家族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家族传承不仅仅是记录家族的血脉关系,更是一种对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其他家族可以借鉴黄氏族谱的管理经验,注重传承家族历史,维护家族团结和财产利益的平衡。

2. 培养家族荣誉感:云南文山黄氏族谱的存在使黄氏族人对家族的认同感更加深厚。

传承族谱可以激励后代家族成员追求更高的目标,为家族争光、为祖辈争气。

其他家族也应该注重培养家族荣誉感,传递家族价值观,从而凝聚家族之间的情感纽带。

黄氏家谱

黄氏家谱

黄氏家谱
老1长子:黄锦仁黄锦仁长子:黄用元黄用元长子:黄喜存黄喜存长子:黄玉川黄玉川子:黄舰祖
先黄用元次子:黄付存
黄黄锦仁次子:黄用恒
万黄锦仁三字:黄用利长子黄付生
福次子黄存生
三字黄文生黄文生子:黄军兴黄军兴子:黄榜零
四子黄合生长子黄梓宸
五子黄明生黄明生子:黄邵禹黄邵禹子
黄锦仁四子:黄用真次子黄梓浩
黄锦仁五子:黄用秋
2.次子:黄锦毅黄锦毅子:黄用堂黄用堂子长子:黄长生黄长生子:黄军亮黄军亮子:黄钰博
次子:黄俊生黄俊生子;黄明学黄明学子:黄子恒
3. 三子:黄锦礼黄锦礼子:黄用来黄用来长子:黄得生黄德生子:黄怀玉黄怀玉子:黄梓轩
次子:黄林生黄林生子:黄凯惠
4.四子:黄锦智黄锦智子:黄用保黄用保子长子:黄存富黄存富子:黄军峰黄军峰子:黄栋炜
次子:黄虽富黄虽富子:黄朝峰黄朝峰子:黄治衡
三子:黄虽生黄虽生子:黄振豫
四子:黄新生黄新生子长子:黄振凯黄振凯子:黄梓博
次子:黄振军黄振军子:黄亦衡
5五子:黄锦信黄锦信子:黄用昌黄用昌子:黄见生黄见生子:黄浩宸
6.六字:黄锦缘黄锦缘子长子:黄用生
次子:黄双全黄双全子长子:黄永军
次子:黄保军
7.七子:黄锦善黄锦善子长子:黄用科黄用科子:黄卫东
次子:黄金科黄金科子:黄迷福
8.八子:黄锦庆。

黄姓字辈家谱

黄姓字辈家谱

黄姓字辈家谱
黄姓字辈家谱
始祖:黄帝
一、夏朝
1.黄宗:黄帝玄孙,封于琅琊山,是为琅琊黄氏。

2.黄旦:黄宗之孙,封于黄陂,是为黄陂黄氏。

3.黄升:黄旦之孙,封于黄冈,是为黄冈黄氏。

二、商朝
1.黄汤:商代开国元勋,封于楚地,是为楚国黄氏。

2.黄歇:商代贤士,官至御史大夫,是为黄歇黄氏。

三、周朝
1.黄奭:周武王时,封于壶山,是为壶山黄氏。

2.黄钟:子孙迁徙至今江西省南丰县一带,是为南丰黄氏。

四、秦朝
1.黄固:秦始皇时,为州县丞,后被封为广平侯,是为广平黄氏。

2.黄香:黄固之子,官至左庶子,是为黄香黄氏。

五、汉朝
1.黄公覆:历仕汉景帝、武帝,官至太常,是为太常黄氏。

2.黄贤:黄公覆之孙,官至光禄大夫,后世称为黄州黄氏。

六、唐朝
1.黄巢:天下大乱时人物,是为黄巢黄氏。

2.黄庭坚:唐末宋初文学家,是为黄庭坚黄氏。

七、明朝
1.黄道周: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是为黄道周黄氏。

2.黄宗羲:思想家,官至礼部尚书,是为黄宗羲黄氏。

家族辈分、姓氏等其他内容需在具体家谱中详细列出。

黄氏家族分支世系册

黄氏家族分支世系册

十四世之二:黄乃学 配隗成秀
一子:国龙
-9-
简介:生于 1944.7 月,务农,为人老实,诚实守信,现住肖 王黄堂村大黄元村民组。
十四世之三:黄乃颂 配曹世霞
二女:
晓娟 婿:刘志军 秀娟 婿:王冬冬
简介:生于 1966.6 月,现举家弃农在外打工,为人文明守信。
十四世之四:黄锦成 配王秀英
二子: 二女:
国平 国明 黄丽 婿:李文刚
黄艳 婿:魏永
简介:1932.02~1984.01,享年五十三岁,为人诚实守信,在 社会有较高威望,在自家有较强的说和水平,坟葬大黄元村民 组南四斗地,向东南。
十四世之五:黄乃香 配张氏
一子:国严
简介:1925.04~1959.10,享年三十五岁,英年早逝,坟葬红 门路村民组北,向东南。
十三世之八:黄东花 配李自珍
二子:
锦明 锦同
简介:1931~1999,享年六十九岁,务农,为人老实,诚实守 信,坟葬龙井乡梁桥南三斗地,向东北。
世系十四世
十四世之一:黄锦才 配吴氏
二女:
国莲 婿:董良先 国清 婿:张安文
简介:1918~1988,享年七十一岁,务农,为人和善,文明守 信,坟葬于大黄元村民组南三斗地,向东南。
- 20 -
十五世之十一:黄守忠 配张自英 续熊天珍
二子:正兵 正军
简介:生于 1936.06 月,务农,为人老实,诚实守信。
世系十六世
十六世之一:黄文涛 配朱倩倩
一子:昌盛(2009.05.01)
- 15 -
简介:生于 1984.04 月,为人正派,文明守信,现举家弃农经 商,经营汽配件,定居平桥。
十六世之二:黄文海 配蔡霞
- 16 -

黄姓家谱介绍

黄姓家谱介绍

1.介绍:黄氏谱牒源起于何时,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传说早在商朝,便有陆终第四十四代孙黄成德,创修最早的黄氏宗谱传后。

黄成德的第十一世孙黄飞虎,因逃避商纣王迫害而改从母姓"王”氏。

后黄飞虎曾孙黄爱辅、黄爱弼等以家藏谱牒上呈周武王,得以复姓“黄”氏。

商周时期,黄国已是一个独立的小邦,作为一个国家,已有专门记录黄国王族历史和世系的谱牒了,因而商周时期便应有黄氏谱牒。

传说战国末年楚相春申君黄歇也曾删改增修黄氏族谱,并将谱系上呈御览,又亲自制定了黄氏最早的字派。

汉魏之始,门第始兴。

谱牒学也于此时开始发达起来。

江夏黄氏,这时才开始了确实可信的家史族谱在民间流传。

六朝隋唐是中国谱牒之学始盛时期,但因为当时黄氏的衰落,黄氏族谱也就不见于《魏书》和《新唐书》等官方正史,仍在民间流行。

直到宋朝,随着黄氏的兴旺,也出现了黄氏谱牒的繁荣。

各地黄氏纷纷立祠修谱,家传、谱序,多见于当时名人文集中。

明清以来,黄氏谱牒之学更加发达,长盛不衰。

这一时期的许多族谱,至今仍被流传和保存下来。

“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时期,大陆中断修谱,许多谱牒也遭焚毁,而港台、南洋则未曾中断,许多家谱还被公开出版发行。

如台湾即于1961年、1964年、1965年曾有黄氏族谱公开出版。

近年来,在大陆内地兴起了修谱和寻根之热。

目前,有较大价值的黄氏族谱,一是《竹桥黄氏族谱》二十册,民国十五年浙江余姚“悼伦堂”第五次重修。

该谱修撰极精,卷首有大理学家王阳明的序,又载有自汉丞相黄霸以后历代名人画像计八十幅。

族谱体例,“寓纪事于《编年》,以《世表》为伦次”。

编年、世表之外,又另立《列传》一门,入传者有八十一人之多。

此谱现存浙江余姚市梨洲文献馆。

二是《经铿黄氏家谱》,该谱为清光绪“敦睦堂”第七次修谱计三十卷,现存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

三是《禾坪黄氏大成宗谱》四卷,清光绪十五年版,是研究邵武黄氏的重要史料,现存当地黄峭山裔孙处。

四是《渠阳黄氏世谱》十八卷,1989年湖南靖州黄氏总祠“江夏堂”第八次重修,是研究南宋大臣黄龟年家族的重要史料,主要流传于湘黔地区。

黄氏族谱字辈大全集

黄氏族谱字辈大全集

黄氏族谱字辈大全集黄氏族谱是中国传统家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黄氏宗族的世系沿革、家族成员的姓名、字辈排行等重要信息。

作为黄氏宗族的后人,了解族谱的字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不仅是对家族历史的了解,也是对先辈的尊重和传承。

在黄氏族谱中,字辈是一种重要的称谓方式,它既有纪念意义,也有血统传承的作用。

字辈的设立,既可以用来区分同辈不同支系的人,也可以用来表示辈分的高低。

在黄氏族谱中,字辈的排列是有一定规律的,通常是按照“上世字辈+本世字辈”的方式来命名。

黄氏族谱字辈的设立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字辈的设立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尊卑有序,即辈分要有明确的顺序,不能混乱无章;二是字辈要有纪念意义,通常是取自经典或者是某种美好寓意的词语;三是字辈要有传承性,即要能够代代相传,不断延续。

在黄氏族谱中,常见的字辈有“仲、季、叔、世、庶、忠、孝”等,每一个字辈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作用。

比如,“仲”一般用来命名长子的后代,“季”一般用来命名次子的后代,“叔”一般用来命名三子的后代,“世”一般用来命名第四子的后代,“庶”一般用来命名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子孙,“忠”、“孝”等一般用来表达对先辈的敬仰和纪念。

除了这些常见的字辈外,黄氏族谱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字辈,比如“慈、仁、孝、忠、信、礼、义、廉”等,这些字辈通常是用来表达对先辈美德的赞美和传承。

这些特殊的字辈,不仅仅是对先辈的一种纪念,更是对后人的一种教诲,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先辈的美德,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

了解黄氏族谱字辈的含义和作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

因此,作为黄氏宗族的后人,我们应该重视族谱字辈的传承和研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家族文化遗产,传承发扬下去。

综上所述,黄氏族谱字辈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纪念和传承的作用,也是对家族历史和文化的一种重要记录。

通过了解族谱字辈的含义和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

黄氏族谱

黄氏族谱

黄氏族谱一、溯源黄姓一说出自嬴姓,为“五帝”时金天氏少昊的后裔,少昊是黄姓的远古始祖,伯益是黄姓的血缘始祖。

伯益的后裔有14支,合称嬴姓十四氏,黄氏是其中的一支。

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黄国为嬴姓国,系伯益后裔所建。

又一说为黄姓出自黄帝第六世孙陆终。

周初,陆终的子孙封于黄国。

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在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建立黄国。

春秋时期的周襄王四年(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姓,成为历史上黄姓宗族的族源之一,后裔大批迁往湖北省等地。

公元前16世纪,原属于东夷集团的殷商部族在成汤的领导下不断强盛起来,最后灭了夏王朝,建立殷商帝国。

黄国与商族同属原东夷集团,黄国人参加商族反夏、灭夏的斗争。

商朝建立后,黄国成为商之联盟。

黄尹阿衡时任商汤宰相。

战国晚期,以黄歇为代表的黄氏族姓在沉沦了数世纪之后首次崛起,成为黄姓中兴的代表。

黄歇仕楚期间,官任左徒,后至楚相,封春申君,为战国四君子之一。

封地原在黄国故地淮北江县,后改封于吴(今江苏苏州)。

黄歇家族自河南潢川一带东迁至东吴一带。

因春申君黄歇与王舅李园之间的斗争,黄歇被李园杀死后,诸黄避李园之祸,始别著籍。

战国后期,江夏一直是黄氏的发展蕃衍中心,故以“江夏”为堂号。

迄至西汉中期,以黄霸为代表的中原淮阳黄氏的再次崛起。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官至丞相。

黄霸后裔兴盛,分支众多。

黄霸共有9子,第五子黄刘一支留居于淮阳阳夏,其余各子,一支分居陕西云陵(今淳化),一支迁杜陵县(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一支居其封地建成侯国(今河南永城县),还有的居住在颖川。

黄霸后裔分支,还有一支是有名的汝南慎阳黄氏。

东汉时,汝南慎阳黄氏因出黄宪而名扬于世。

汉魏之世,江夏黄氏是黄氏家族中支派繁盛的显赫望族,世居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东南)。

黄香被尊为后世江夏黄姓之共祖。

黄香,字文强,出自官宦人家。

名列“二十四孝”之一,传见《汉书》、《东关汉纪》、《楚国先贤传》等书。

黄香长子黄琼,字世英,自幼随父在京师台阁,东汉延熹二年(159年),封邟乡侯(邟乡侯国在今河南颍川县),史称邟乡忠侯,敕葬江夏。

黄氏家谱中华民族总始祖13世世系图黄姓世系图表

黄氏家谱中华民族总始祖13世世系图黄姓世系图表

黄氏家谱中华民族总始祖13世世系图黄姓世系图表中华民族总始祖13世世系图第1世祖少典——有熊国君;配有蟜氏之女;子二(炎帝、黄帝)第2世祖炎帝——少典长子;与黄帝同为华夏族祖先。

黄帝——少典次子;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因奠定了传男制度,又号公孙,国于有熊,受禅于神农氏而有天下,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长而墩敏,成而聪明”,开物成务,文明渐启,黄帝是中国古代野蛮时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后世之“炎黄子孙”由此出也,娶四妃生25子,得其姓者14人,其中各有两人同姓.12姓为:姬(两人同姓)、酉、祁(祈)、己(妃)(两人同姓)、滕、箴、任、荀、僖、姞(吉)、儇(嬛、环)、依(衣);配西陵氏之女螺祖为正妃,配女节,配彤鱼氏,配嫫母;史载子四(昌意、玄嚣、青阳、苗龙)第3世祖昌意——黄帝次子(本宗);受封姬姓;配蜀山氏之女昌仆;子二(高阳、日安)第4世祖桥极——玄嚣之子;子一(高辛)高阳——昌意长子;即颛顼帝,是中国远古时代社会秩序的建立者,自幼敏睿,10岁时成为氏族酋长,12岁时率领本族东迁少昊(即嬴挚)东夷部落所在地穷桑地区(今山东曲阜一带),得信任而辅佐少昊帝,少昊去世后,20岁的颛顼即帝位,不久又内迁中原,承继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初国于高阳,后都于帝丘,在位78年;配邹屠氏,腾皇氏;子十六(姒鲧、骆明、穷禅、季番、欢头、瘦约、伯服、梼杌、苍舒、聩凯、梼盛、大监、宠降、中容、仲达、称)日安——昌意次子;居于西方,后入中原,子孙以安为姓。

第5世祖高辛——桥极之子;即喾帝;配陈峰氏之女庆都,配娵訾氏之女;子二(娵訾氏生挚,庆都生放勋)穷禅——高阳三子;子一(敬康)称公——高阳十六子;(本宗)子一(卷章)第6世祖卷章——称公之子;即老童;(本宗)子二(重黎、吴回)第7世祖吴回—卷章次子;其兄重黎被诛后,继兄位为祝融火神,后人在天水关,筑火神苗宇来纪念之;子一(陆终)第8世祖陆终——吴回之子;(本宗)配鬼方氏;子六(樊、惠莲、篯铿、会人、曹安、季连)第9世祖季连——陆终六子;受封芈姓,封地在今河南省东北、山东省西南之地,其后裔有季氏、熊氏、英氏、嵇氏、嬴氏等;子一(女修)第10世祖女修——季连之子(本宗);子一(皋陶)第11世祖皋陶——女修之子;即大业(本宗),名繇,字庭坚,是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静,号青岗,后裔尊称为峭公或峭山公,锡公的长子,远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四月十五日戍时。

自幼沉宏,有智略,官至工部侍郎,娶上官氏、吴氏、郑氏三郡君,共生二十一子。

首兴义旅志在安民唐末昭宗时期,宦官擅权,四镇骚动,洪水蝗灾相继发生,处处闹灾荒,而百姓却未能得到赈济,以致游民乘机酿成“寇盗”,天下甚乱。

峭山当时年仅二十,见此现状,慨然兴叹,毅然出积贮财物,赈济灾民,且以儒生胆识,招募邻丁组成义旅,平定动乱。

义师所至,社会安定,流民回归家园。

当时陇西郡王李克用,有谋略,高举平乱辅唐旗帜,见黄峭有干济之才,举为千夫长。

乾宁二年(895),王行瑜、李茂贞、韩建三藩镇侵犯京都长安,朝廷倾危告急。

李克用请兵讨伐,峭公内佐机谋,外参戎政,攻克分阝州,杀掉王行瑜。

李克用乘胜穷追李茂贞、韩建。

此时,昭宗却听信朱温(全忠)诡言:“茂贞覆灭,则沙陀太盛,朝廷危矣!”诏命其“休兵息民”,制止李克用追杀叛逆,封李克用为晋王,峭山为千户侯,参管江浙、两广军务。

乾宁三年(896),茂贞复叛,叛军迫近长安,昭宗出走华州。

李克用发兵入援,峭公勤王有功,授工部侍郎。

此后,峭公眼见晋王不失臣节,尽心辅唐。

昭宗却听信馋言,认为戎狄之人,不可信任。

可是朱温之辈,野心图谋不轨,反而受到信赖,因而慨叹:“自古忠者不见信,而听信者不忠,岂有不亡者乎!”光化元年(900),宦官刘季述幽禁昭宗于少阳院,私自要废昭宗李晔,立太子李裕;天复元年(901),韩全诲劫乘兴于乞巧楼,迫昭宗到凤翔;天礻右元年(904),朱温伪称分阝、岐兵迫京几,挟持昭宗迁都洛阳,将长安宫室、庐舍尽行拆除,京城长安成为废墟。

当时昭宗已成为群奸劫持在掌中的傀儡,至洛阳,朱温便在椒殿杀掉昭宗,立太子祝,是为哀帝。

峭公听到政变消息,十分忧伤,绝食数日。

工部尚书李袭吉劝解说:“食禄忠事,死固其分也,第念徒死无益,将如后举何?”(《峭公行录》)自此,峭公勉强顺时,为解甲归田作好准备。

天礻右三年(906),晋王发兵救幽州刘仁恭,联合出兵攻潞州,讨伐朱温。

天礻右四年,朱温弑哀帝自立,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太祖。

唐亡。

隐德不仕养晦韬光梁开平二年(908)正月,晋王李克用逝世,子存勖继立为晋王,即后唐庄宗,继承父志举兵伐梁,遣使徵聘黄峭出山辅政。

峭公辞谢说:“量力而进,那能与量德而退相比。

现在德温放弃校书郎官职,回家闭门养高,文江辞掉监察御史,回莆田老家养老。

我不能像他们两位明哲保身,但愿为唐逋臣。

”(《峭公行录》)。

峭公弃官归隐时才三十五岁。

十五年的戎马生活,走遍半个中国,耳闻目睹唐末五代臣杀君,子弑父,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千室之邑,不存一二。

凶荒之年,人皆相食。

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状,感到朝野现状难以匡正,遂无意仕途,养晦韬光,告诫诸子不要昧时而躁进。

峭公归隐山林,创办和平书院,敦聘鸿儒名师,诱诲后进。

至宋代人才辈出,该书院培养出太常寺丞黄汝济,御史中丞、资政殿大学士黄履,秘书省秘书丞黄伯思,台州知州黄章,兵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黄中,衡阳太守黄瀚,工部员外郎黄木,婺州知州黄向等等一大批超凡人才,并造就一批批异姓子弟人才,故和平镇以读书人多,人才出众而著称于世。

峭公曾写《四景诗》,记归隐生活,以表示恬然自得之情。

春花落断桥流水,莺啼深院轻烟。

雨歇桃源浪暖,澄潭未许龙眠。

夏赤日远衔葵影,薰风浓滞荷香。

案上书添碧色,芭蕉绿映南窗。

秋阶下黄葩晓露,庭前丹桂秋风。

未忍抛书歆枕,冰轮驭正升东。

冬烟淡淡迷古树,月明明浸梅花。

昨夜阶前积雪,余晖白映窗纱。

避乱遣子教子有方峭公归隐数十年间,目睹社会变乱,政局动荡,换了五代十一君,亡国而被弑杀的国君八人。

时间长的不过十多年,短的不过三、四年。

政局如此动荡,决心遣散诸子以避不测之祸。

后周广顺元年(951),是年郭威篡后汉为后周太祖。

峭公年已八旬,宴会姻族,对众儿子说:世人拜神祈求“多福、多寿、多男”,但是尧说:“多寿则多忧,多男则多惧。

”你们二十一人,难道我不愿意都留在身边,以终余年,只是忧虑多男多惧,我怎能指望大家株守家乡呢?应该走出去自谋发展。

我过去在戎伍,走遍半个天下,回想闽、粤、赣、江、浙等地,山环水秀,饶沃的田地到处都有,但都已荒芜,只要开发,便成乐土。

三妻位下各留长子以奉侍父母,其余一十八支不得恋此故土,各自信步天下,相地而居,随地命名。

诸子齐声说:“俗话说,‘积谷防饥,养儿娱老’。

父亲已到八十高龄,我们正在忧虑不能日日奉侍左右,反叫我们远处他乡,培育这么多子女有什么用?”峭公慨然长叹说:“谁说散不如聚,而共同留恋这小小的地方!你们没有听说,‘燕雀怡堂而殆,鹪鹩巢林而安’,我的忧虑恐惧,就是为此。

”当时众烟亲也向前劝说:“‘池内之鱼,远逊云间之鹤’,当前海内多变,我们觉得亲翁考虑此问题,既全面又有深远意义,为何要仿效吃乳的婴儿,向母亲怀中索食呢!”峭公接着说:“聪明辖达之人的见识,大致相同。

择木而栖,就在于食禽。

”于是将所积贮的资财均分,并新修家谱,各授一册,且郑重地说:“此谱以便年深岁久认所由来,知道我们的远祖分自光州,今为绥城旧族、乡名昼锦,里号和平,而中城鹳薮、竹粟、勘头,都是我们一脉之亲所居住的地方。

应当珍藏谱牒,遥接书香,使上不堕贻谋之家声,下可绵子之世泽,所以不应该将分与聚当为两种不同的效果看待。

他日相逢,彼以礼施,此以礼报,频来而不拒,久间而不疏。

你们兄弟可卜吉登程,言无多嘱。

”遂口占一诗以授之。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

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

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峭公三郡君,各自吟诗一首,后世子孙尊称为三妈太诗上官氏夫人诗云:才郎峭老有三妻,官吴郑氏三七齐。

创业兴家离祖地,归来报命省亲帏。

第一夫人上官氏(亦作官氏),诰封一品夫人吴氏夫人诗云:吾年八九难期会,奕叶分枝为汝题。

尚有富贵与贫贱,相逢须念共根蒂。

第二夫人吴氏,诰封一品夫人郑氏夫人诗云:祷造苍天礻右各乡,官吴郑氏三七郎。

奉奏公命吾儿去,投辙绵绵奕世昌。

第三夫人郑氏嘱媳诗:上官氏诗云:骏马行行出异乡,元旦日食素一餐。

吴氏诗云:骏马悠悠出异方,元旦日食素二餐。

郑氏诗云:骏马匆匆出异方,元旦日食素三餐。

后周广顺二年壬子(952)秋,诸子各择其址,先后回乡省亲。

峭公欣慰良多。

三年(953)仲冬十一月初十日巳时,没有感觉病痛而逝世,享寿八十二,卜葬鹳薮黄家林,有碑为记。

横文:唐朝工部侍郎。

正面直文: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吉旦,祖考名峭字山公黄公之墓。

二十一股子孙敬立。

此墓于1986年由邵武市嗣孙组织助款重修,碑文为乾隆四十四年原建镌刻。

列为邵武市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曰:黄峭墓,经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五日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邵武市人民政府,一九八六年四月三十日立。

以子贵,北宋时,太宗、仁宗累有进封钦赐工部刑部尚书。

太子少保,并立碑具文如“敕封峭山公刑部尚书。

太子少保。

”赞曰:平生智勇皆兼全,好观韬略有才贤。

宜男但能荣三七,庆祝应知岁八千。

济济多士无容已,代代簪缨独悠然。

元老勋名留后泽,清卿世德映貂蝉。

富贵原自由天定,福寿双美瑞盈焉。

夫人上官氏,字妙秀,生於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辛卯十月二十八日子时,卒於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丁末四月二十三日未时,享寿七十六,葬黎舍觉辉寺后天池塘,立有碑。

生子七:和、梅、荀、盖、楚、龟、洋。

吴氏夫人字妙香,生於唐僖宗乾符五年戊戍七月初六日酉时,卒於后周世宗显德元年甲寅三月三十日子时,享寿七十八,葬大鼠纲立有碑。

生子七:政、化、衢、卢、福、林、塘。

郑氏夫人字妙季,生於唐僖宗广明元年庚子七月初五日丑时,卒於宋太祖建隆二年辛酉十月初二日卯时,享寿八十三,葬官济庵牛栏窠,立有碑。

生子七:发、城、延、允、井、层。

以妻房大小兄弟二十一人排行顺序是:和梅荀盖楚龟洋,政化衢卢福林塘。

发潭城延允井层,官吴郑氏永流芳。

以峭山出生及其子出生年月日时来看,公二十一岁生和公,六十岁生层公。

按出生年、月、日、时,二十一次次第名录是:和梅荀发盖潭城,楚政化龟衢洋延。

卢福允林塘井层,排行第几则了然。

黄峭山他娶了三位才德兼优的夫人:第一夫人上官氏(亦作官氏),诰封一品夫人;第二夫人吴氏,诰封一品夫人;第三夫人郑氏。

这三位夫人各生7子。

这21个儿子,个个功名卓著,成就斐然,而且子孙兴旺,后嗣蕃昌。

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初二,年已八十高龄的邵武和平黄氏大族祖峭山公,将21房子孙召集齐全,然后当众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将黄家自春申君以后数千年所积累的祖产——铜钱80万贯,金银800余称,一并均分为21份,合令三妻位下共21房子孙,各领祖传家产一份,随即离开家乡,另立基业,各自自谋发展。

当时三位夫人啼泣请求,峭山公便对原来的决定稍作改动,重新宣布:除官、吴、郑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以尽温情之义以外,其余18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须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

接着,峭山公卜占离家吉日,并于这一天将新修的《黄氏家谱》21套,分授21子,各领一套,嘱令他们随身携带,妥善珍藏,不忘所出。

邵武黄氏的这次大分析,以及随之而来的迁徙流布,相当多的黄氏谱牒都有详细记载。

父子兄弟作别时,峭山公曾规定,以21子所徙居之地的名称,代替21子之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