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家谱各省市所在地
百家姓黄姓起源地区分布及家族名人

百家姓黄姓起源地区分布及家族名人百家姓黄姓起源地区分布及家族名人黄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目前在潢川(古光州)保留有曾经强大一时的黄国故城,每年仍有许多海内外各地各界黄氏同胞前来祭拜。
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百家姓黄姓起源地区分布及家族名人,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黄姓是现今中国大陆第七大姓氏、台湾岛第三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6位,全世界有3800万人,中国有2900万人。
黄姓人口在广东省最多,占全国黄姓人口总数约19%。
黄姓起源黄姓的起源如下:一、出自嬴姓:据《诸暨孝义黄氏族谱》所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
帝舜时,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因助禹治水有功,故受帝舜赐姓嬴。
《汉书·郡国志》曰:“故黄国,赢姓。
”* 伯益之后:伯益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赐封,其后裔有封于黄国。
传说中,伯益的后裔有十四个分支,即:「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
」而其中的|黄氏,约是商末周初时,在现今河南潢川建国,到了周朝,因受封为子爵,故又称做黄子国。
蔡邕在《汉交址都尉胡夫人黄氏神诰》明言:「黄氏出自伯翳」。
* 陆终之后:* 陆终长子樊的长子南陆公,食采江夏,赐姓为黄。
* 陆终次子惠连受封于黄国(今河南潢川),公元前648年被楚所灭,子孙便以国为氏。
* 仲衍之后:陆终长子樊被夏禹封于昆吾。
昆吾君隐于夏末去其封地,居古岳州,生子高。
商中宗子太戊时高为车正,号曰仲衍,伊尹嘉其贤,以孙女妻之,是为开姓始祖。
至十三世石妣姬氏,周赐姓黄。
二、出自金天氏:台骀是少皋金天氏的曾孙,因治水有功,颛顼封他到汾川(今山西汾水流域)。
其后人曾在春秋时其建立沈、姒、蓐、黄等国,周初,为晋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
这支赢姓黄氏,主要集中分布在今山西一带,是为山西黄氏。
三、古代南方蛮族有黄姓。
在广西南宁一带。
武陵溪人、峒人和壮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黄姓。
黄氏远祖世系表

黄氏远祖世系表一.尋根溯源(一)少皋曾孫台駘之後:台駘是少皋的曾孫,因治水有功,顓頊封他到山西汾水流域,國號黃。
周初,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二)伯益之後: 伯益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賜封。
後裔有封於黃國。
(三)陸終之後:一.陸終長子樊的長子南陸公,食采江夏,賜姓為黃。
二.陸終次子惠連受封於黃國,以國為氏。
(四)仲衍之後:陸終長子樊被夏禹封於昆吾。
昆吾君隱於夏末去其封地,居古岳州,生子高。
商中宗子太戊時高為車正,號曰仲衍,伊尹嘉其賢,以孫女妻之,是為開姓始祖。
至十三世石妣姬氏,周賜姓黃。
二.迁徙分布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
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
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
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
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
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
与此同时,黄姓已同胡、林、陈、郑、丘、何、曾等八族迁入闽(福建),成为后来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
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
宋代有黄潜善,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北宋末,金兵功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
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
黄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蛋等少数民族。
唐代以前黄氏已在岭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扎根。
其中,为蛋民者,居于广州沙南;迁到广西黄洞者,叫黄洞蛮,大多为壮族;融入瑶族者,分布相当广泛,居于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许多县、乡,以广西居多,上海浦东也黄姓也很旺!三、郡望堂號(一)郡望江陵郡:西漢舊族,為黃尚之族所建,唐初已廢。
粤东地区(潮州)黄氏各支系

粤东地区(潮州)黄氏各支系潮州古称义安郡,东晋义熙九年设置,管辖范围包括整个粤东地区及漳州南部的漳浦、云霄、平和、诏安、东山等县。
自隋天皇十一年(591)始置潮州起,直到解放初期止,一直是潮州府的府治,是人文汇聚之区。
历朝历代卸任的潮籍官员,大都于邑治或城廊择地筑室安居。
1990年潮州升格为地级市。
现在的潮州市包括潮安县、饶平县和潮州市区,黄姓人口合共约20多万。
潮安县(包括潮州市区)主要居住于湘桥区、枫溪区、桥东区和风凰、文祠、庵埠、金石、彩塘、沙溪、江东、枫溪、磷溪、庵埠、登塘、龙湖、凤塘、浮洋、东凤、官塘、文祠等镇(街道)。
其中居住城内各派系黄氏,虽然人数并不占绝对优势,但因大多是名宦之后,而受人注目,其中以原居住饶平东界大埕,后移居潮州城内“黄尚书府”附近的祺潭世系尚书派,以及古巷镇的孚中乡最为声名卓著。
孚中乡黄氏不单居住人口众多而称盛族,更因该乡是清代嘉庆年间武状元黄仁勇的故乡。
现在居住潮州(包括潮安)的黄姓人按世系划分如下:禾坪派:建业世系:始祖黄建业三世黄清宁,有子四人,其次子黄谨派下子孙迁往郡城西门旧街。
建饶世系:建饶公四世派下黄乐诏创凤凰桃仔畲,黄秉信分创文祠银潭。
僚公世系:谱云,黄僚共有子四人。
三子黄庆荣移居潮州城内。
根据意思分析,分创潮州的应是黄僚三子黄庆荣的后代而不可能是黄庆荣本人,可惜族谱语焉不详。
福公分派黄程世系(依据黄麓斋黄氏图谱序):黄恒德,黄程长子。
黄程家族原居福建古田,为当地望族,人丁兴旺,家道殷实,在当地推为首富,且代有为官出仕者。
因宋钦宗靖康之乱,北宋倾覆。
家族中又有人随皇室被金兵俘虏北上。
遭此家族变故,黄恒德知古田不宜久居。
先已有其父黄程率先人潮,次子已择菊池创乡。
遂萌举家迁徙之想,将全部家产舍人当地石禅寺,而后携子侄多人人潮,“择乡之胜者以定居”。
黄姓的起源与家谱

黄姓的起源与家谱黄氏分布地区湖北江夏郡,陜西栎阳郡,宁夏安定郡,湖北房陵郡,湖北汉东郡,河北上谷郡,安徽焦郡。
历史来源黄姓是现今中国大陆第七大姓氏、台湾岛第三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6位。
「黄」源出黄姓源出有五:1、出自赢姓,为陆终的后裔。
相传伯益为部落首领的时候,颛顼的曾孙陆终的后人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了黄国,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这一支黄氏,后成了黄氏族人的主要来源,史称黄氏正宗。
均为河南黄氏。
2、出自赢姓,为金天氏少昊裔孙台骀的后代。
台骀在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其裔孙在春秋时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黄国被晋国所灭,其后亦以国名为氏。
这支赢姓黄氏,主要集中分布在今山西一带,是为山西黄氏。
3、赐姓为黄氏。
相传十三世石公因佐周有功,被赐为黄姓,后因散乱,复聚入武昌江夏,其子孙以黄为氏。
4、他姓改为黄姓。
上古时候,黄、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为黄姓;还有其他原因改姓黄的`:如陆姓改黄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等。
5、出自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
武陵溪人、峒人和壮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黄姓。
他们都是战国时期,南下加入到江南“蛮族”地区的黄国遗民的后代。
迁徙分布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
据史料记载,黄国被楚所灭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各处。
其中有一支迁到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成为汉代著名的江夏黄氏。
总之,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以及河南、安徽等地。
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到了宋代,黄氏已经遍及全国,但以南方的分布最为广泛。
家族名人黄巢:(820~884年)唐曹州人。
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
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沉重,加上连年发生水﹑旱灾,遂致民不聊生,盗匪群起。
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乾符五年王仙芝败死于湖北,黄巢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率众攻掠江﹑浙﹑闽﹑粤等地,广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国号大齐。
黄冈、黄陂、黄安、黄石、黄梅等地,源于河南信阳潢川,这里是黄姓发源地

黄冈、黄陂、黄安、黄石、黄梅等地,源于河南信阳潢川,这里是黄姓发源地河南省信阳市的潢川县古称光国,西周初为黄国,是中华黄姓发源地,战国春申君黄歇故里。
西汉初黄地置弋阳县(潢川建县之始),东汉初弋阳为弋阳候国。
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元年置弋阳郡。
宋、齐、北魏、北齐、北周,曾改为南郢州、淮南郡。
隋文帝元年废淮南郡,复弋阳郡。
图为位于潢川县城西约6公里的隆古乡的黄国故城。
(王子瑞摄于2015年10月)唐高祖武德三年改弋阳郡为光州(治光山),以定城名为弘州(隶光州),睿宗太极元年徙光州治定城(潢川名光州之始)。
宋徽宗宣和元年升光州为光山军,高宗改光州为蒋州。
明朝将南北城统称光州。
清雍正升光州为直隶州。
黄国故城周长为6770米,城内面积约2.8平方公里,城墙略呈长方形。
黄国故城遗址是古代黄国确在豫东南淮河畔的明证,也是黄文化的文史馆,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宗亲团体及黄姓族人前来寻根拜祖,凭吊故国遗址,缅怀先祖业绩。
陆终是上古时代中国传说中的人物,楚国先祖火神吴回之子,他有六个儿子,是中华民族演进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后代,曾经繁衍成了许多重要的姓氏,包括黄、苏、韦、顾、温、董、彭、曹、娄等。
图为黄国故城的陆终公雕塑。
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灭后,国亡家破的黄国臣民,纷纷离乡背井,但他们不论走到哪里都仍是以国为姓,其中大部分流散到当时的楚国腹地,于是就有了因黄氏迁居而得名的黄冈、黄陂、黄安、黄石、黄梅等地。
还有一部分被“浮诸江南,以实海滨”于是就形成了南方诸多黄氏家族和黄洞蛮壮族的黄姓。
图为黄国故城的全国重点文物标志牌。
楚灭黄三百年后,在黄国故址出现了一位伟大的黄姓人物,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申君黄歇。
宋代邓世明所著《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载:“黄为楚灭后,其族仕楚,春申君即其后。
”这位留居黄国故址遗民的后代,为复兴黄氏家族,委身仕楚,为相二十五载,政绩卓著,赐以淮北十二县,成为战国著名四君子之一,从而给黄氏家族带来了第一次中兴。
黄姓字辈家谱

黄姓字辈家谱
黄姓字辈家谱
始祖:黄帝
一、夏朝
1.黄宗:黄帝玄孙,封于琅琊山,是为琅琊黄氏。
2.黄旦:黄宗之孙,封于黄陂,是为黄陂黄氏。
3.黄升:黄旦之孙,封于黄冈,是为黄冈黄氏。
二、商朝
1.黄汤:商代开国元勋,封于楚地,是为楚国黄氏。
2.黄歇:商代贤士,官至御史大夫,是为黄歇黄氏。
三、周朝
1.黄奭:周武王时,封于壶山,是为壶山黄氏。
2.黄钟:子孙迁徙至今江西省南丰县一带,是为南丰黄氏。
四、秦朝
1.黄固:秦始皇时,为州县丞,后被封为广平侯,是为广平黄氏。
2.黄香:黄固之子,官至左庶子,是为黄香黄氏。
五、汉朝
1.黄公覆:历仕汉景帝、武帝,官至太常,是为太常黄氏。
2.黄贤:黄公覆之孙,官至光禄大夫,后世称为黄州黄氏。
六、唐朝
1.黄巢:天下大乱时人物,是为黄巢黄氏。
2.黄庭坚:唐末宋初文学家,是为黄庭坚黄氏。
七、明朝
1.黄道周: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是为黄道周黄氏。
2.黄宗羲:思想家,官至礼部尚书,是为黄宗羲黄氏。
家族辈分、姓氏等其他内容需在具体家谱中详细列出。
中华黄姓起源及有关资料

中华黄姓起源及有关资料四千多年前的古黄国黄姓的源起,是以古黄国的建立为肇始的。
多种黄氏家谱及有关献都提到过古黄国有两个,如《粤西武缘起凤黄氏家乘》所引《程恩泽国策地名考》说:“春秋是,黄国有地:一为江黄道柏之黄,楚灭之;一为沈姒蓐黄之黄,晋灭之。
”又如《黄姓氏族源流》也说:“春秋时有两黄国,一为与沈姒蓐并封这之国,人与晋……一为楚灭之黄,在江汉间。
”而实际上,除了上面所说的晋灭之黄(即汾水之黄))、楚灭之黄(即潢川之黄)以外,近年来国内先秦楚国史的研究都们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发现。
原来,春秋时为楚国所灭的黄国有两个,除上述潢川之黄外,还有个初楚史研究都称为“西黄”的黄国(参见何浩《楚灭国研究·西黄》)。
而在这三个上古黄国中,汾水之黄和“西黄”(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南的汉水之东、大富水以西),都后嗣衰微不昌,只有潢川黄国子孙昌盛,成为今日黄姓之主根,故今日黄姓绝大多数都自称是这个黄国的后裔。
潢川黄国,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
这个潢川黄国为谁所建,也就是说建国之祖是谁,以这个问题,史家说法不一,各种黄氏家乘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些说法,大致有如下数种:伯益族建国、黄姓出自陶或伯益说。
此说见于《史记》、《潜夫论·氏九篇》、蔡邕《汉交都尉胡人人黄氏社诰》文。
大廉(伯益长子)建国开姓证券交易。
此说见于《中湘黄氏四修族谱》、《箭楼黄氏族谱》、《渠阳黄氏城步世谱》等。
若木说。
若木系伯益次子。
这种说法认为初封于黄的是若木次子终。
此说见于《史记》。
黄隐公(陆终之孙)开基、黄石(黄隐第14代裔孙)肇姓说。
此说见于四川三台谱、四川武隆谱。
黄高开基、黄石肇姓说。
黄缗建国说。
此说见于《陡黄氏族谱》、《新安黄氏公通谱》等。
南陆公参胡(陆终次子)建国说。
此说见于宝安坪山谱、潮州谱、《客家姓氏渊源》等。
黄渊(陆终第四子)建国说。
此说见于《双井黄氏族谱》等黄文仲(陆终第三子)建国主。
此说见于江西《横峰黄氏宗谱·江夏黄氏历代家谱流芳图》。
黄氏家谱各省市所在地

江夏黄氏宗亲网欢迎全国各地黄氏宗亲加入寻根访祖,推动黄姓的兴旺发展、与时俱进并继续发扬光大。
江夏黄氏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
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黄氏家谱各省市所在地北京大兴黄氏顺天支谱不分卷,(清)黄承林纂辑,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吉林黄氏诚正堂伯房祖宗世系一卷,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上海金山黄氏族谱,(清)黄玠、黄端履编纂,清宣统二年(1910)上海中国图书公司铅印本二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上海嘉定重辑黄氏雪谷公支谱,(民国)黄士焕重纂,1948年三鑫印务局铅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
现被收藏在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上海崇明黄氏家乘二十二卷,(清)黄汉荣修,清同治九年(1810)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上海市文化管理委员会、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丰县黄氏族谱十卷,(清)黄火敦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华堂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江苏省丰县顺河乡黄庄村。
江苏江都维安阜洲黄氏重修族谱十二卷,(民国)黄承良修,刘崇泉纂辑,1931年中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南通黄氏支谱不分卷,(清)黄世谦编,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敦礼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
江苏海门黄氏家乘,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册。
现被收藏在苏州大学图书馆。
江苏武进浮桥黄氏宗谱二十卷,(清)黄元鹏续纂,清咸丰二年(1852)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
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毗陵黄氏宗谱十二卷,(清)黄敦懿等修,清光绪十一年(1855)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东直黄氏玉林公宗谱四卷,(清)黄永全等重修,清光绪十五年(1889)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夏黄氏宗亲网欢迎全国各地黄氏宗亲加入寻根访祖,推动黄姓的兴旺发展、与时俱进并继续发扬光大。
江夏黄氏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
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黄氏家谱各省市所在地北京大兴黄氏顺天支谱不分卷,(清)黄承林纂辑,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吉林黄氏诚正堂伯房祖宗世系一卷,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上海金山黄氏族谱,(清)黄玠、黄端履编纂,清宣统二年(1910)上海中国图书公司铅印本二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上海嘉定重辑黄氏雪谷公支谱,(民国)黄士焕重纂,1948年三鑫印务局铅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
现被收藏在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上海崇明黄氏家乘二十二卷,(清)黄汉荣修,清同治九年(1810)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上海市文化管理委员会、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丰县黄氏族谱十卷,(清)黄火敦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华堂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江苏省丰县顺河乡黄庄村。
江苏江都维安阜洲黄氏重修族谱十二卷,(民国)黄承良修,刘崇泉纂辑,1931年中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南通黄氏支谱不分卷,(清)黄世谦编,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敦礼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
江苏海门黄氏家乘,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册。
现被收藏在苏州大学图书馆。
江苏武进浮桥黄氏宗谱二十卷,(清)黄元鹏续纂,清咸丰二年(1852)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
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毗陵黄氏宗谱十二卷,(清)黄敦懿等修,清光绪十一年(1855)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东直黄氏玉林公宗谱四卷,(清)黄永全等重修,清光绪十五年(1889)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青畅黄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民国)黄震宏修,黄淡佳编辑。
1947年立木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杭州武林黄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礼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余杭黄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余杭市文化管理委员会。
浙江萧山黄氏族谱三十卷,著者待考,清嘉庆五年(1800)萃焕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三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残缺三册)。
浙江萧山黄氏备遗录,附昭潜录二卷,(清)黄春林等编,清嘉庆十二年(1807)萃涣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三十卷,(清)黄尊编,清道光六年(1826)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今仅存第二十五卷。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二十四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
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续寻一卷,搜遗寻一卷,词翰录四卷,备遗录二卷,词翰续录二卷,(清)黄中咸等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萃涣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词翰录四卷,备遗录二卷,词翰续录二卷,(民国)黄伯英编辑,1925年萃涣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四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鄞县四明石桥黄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陈宪曾、黄敬贤等纂修,1917年世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浙江慈溪湖山黄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黄博汝、黄时清重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慈溪湖山黄氏宗谱八卷,(民国)王醒华、黄恒泰纂,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
现被收藏在浙江慈溪县档案馆。
浙江象山马坡黄氏谱一卷,(民国)屠耀台续修,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化管理委员会。
浙江象山溪沿黄氏族谱一卷,(清)鲍之交新修,清嘉庆十六年(1811)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化管理委员会。
浙江象山黄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化管理委员会。
浙江绍兴汤浦岭下黄氏宗谱四卷,(清)黄锡元修,清同治七年(1868)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绍兴会稽汤浦岭下黄氏宗谱四卷,(民国)黄永和、黄大堃等重修,1917年望烟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会稽陈村黄氏宗谱十卷,(清)黄培清等续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五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绍兴会稽陈村黄氏宗谱十卷,(清)黄秀甫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五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兰溪柏山黄氏宗谱四册,著者待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伯社乡井头村。
浙江兰溪金黄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屏山乡何夏庄。
浙江兰溪蛟湖黄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新周乡(有二部,其一残)。
浙江兰溪黄氏宗谱三卷,著者待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朱家乡。
浙江义乌赤山黄氏宗谱三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四年(1888)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金华市文化管理委员会。
浙江义乌黄氏宗谱四卷,黄庆荣等重修,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衢县东坑仓黄氏宗谱三卷,(民国)黄金声修,1943年顺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衢州市文化管理委。
浙江临海黄氏宗谱,(清)黄瑞纂,清光绪十一年(1885)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六卷、第十三卷。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浙江临海芙蓉黄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著者待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今仅存第十卷;浙江省临海市桃渚乡芙蓉村,今仅存卷首、第一卷。
浙江常山黄氏宗谱一卷,(清)吴敬先重修,清光绪十年(1884)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市毛良坞乡溪源山村。
浙江常山黄氏族谱一卷,(清)谢耕来重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市东鲁乡林坂坞(不全)。
福建连江江夏黄氏孟季合谱四卷,清王维藩续修,清宣统元年稿本。
福建连江江夏黄氏孟季合谱,民国陈鸿枢续修,民国三十三年稿本。
福建闽清厚浦黄氏支谱二卷,民国黄昌继等修,民国十八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福建长乐青山黄氏世谱四卷,民国黄钟丰等修,民国八年志坚堂铅印本四册。
福建同安锦里黄氏家谱七卷,清黄涛等重修,清乾隆三十四年著存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福建莆田莘郊黄氏族谱四卷,清黄化龙重修,清乾隆十七年木刻活字印本。
福建莆田莆阳黄巷黄氏族谱不分卷,明黄汝良纂修,清朝初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福建莆田莆阳剌桐黄氏续修族谱不分卷,明万历七年黄兆亨首修,清黄中瓒修,清光绪二十二年木刻活字印本。
福建莆田莆阳碧溪黄氏宗谱三辑,清黄邦士辑,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福建仙游东厢黄氏族谱八卷,民国黄碧青续修,民国三十八年油印本。
福建晋江桃园大溪黄氏族谱,清黄石鼎修,清乾隆三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福建安溪道光丙申忝山紫云房文谱,清黄栳编,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福建漳州龙溪壶山黄氏族谱图系,清黄觉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福建龙海海澄江夏黄氏族谱,清黄元华修,清嘉庆五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福建漳浦黄氏族谱,清黄天爵修,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福建南靖黄氏族谱,清光绪九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福建浦城西溪黄氏世谱十六卷,清黄锦澜重修,清嘉庆七年浦城木刻活字印本。
福建浦城兴浦黄氏族谱,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安徽石城北关黄氏八修族谱,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安徽石城北关黄氏九修族谱,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安徽泾县双井黄氏宗谱六卷,宝庆二年吕端首修,民国黄鸾纂,民国四年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徽州新安黄氏通谱十六卷,文献目二卷,外集三卷,明黄录程天相纂修,明弘治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徽州新安黄氏通谱七卷,明弘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安徽徽州新安黄氏统宗世谱不分卷,明洪垣等纂修,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安徽徽州桂城黄氏续修宗谱十二卷,末一卷,清黄廷钰、黄元栋纂修,清嘉庆二十三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徽州市天平镇。
安徽徽州新安黄氏横槎重修大宗谱,清黄茂侍等修,清乾隆十七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安徽休宁休邑黄氏思本图一卷,明黄显仁等编,明洪武二十二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安徽休宁新安休邑由潭黄氏支谱,明嘉靖三十四年记事,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安徽休宁伦堂黄氏世谱四卷,明游轮纂述,黄显编刊,明嘉靖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安徽休宁古林黄氏重修族谱四卷,明黄文明纂修,明崇祯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安徽休宁黄氏剖明宗谱不分卷,清黄中侠编,清乾隆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安徽休宁古林黄氏重修族谱十二卷,首二卷、末一卷,清黄治安、卢鹏纂修,清乾隆二十一年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休宁海阳商山黄氏家谱,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安徽休宁五城镇和祥门摘枝谱不分卷,清黄世培钞,清光绪二十二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安徽休宁五城黄氏宗谱,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安徽旌德续修旌北黄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黄圣伟等修,汤殿邦纂,清道光三十年叙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安徽续溪黄氏重修族谱六卷,明黄槐黄管纂修,明隆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安徽续溪东关黄氏续续修宗谱十卷,首一卷,清黄俊杰重辑,清光绪二十二年叙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安徽歙县新安左田黄氏正宗谱派系二十卷,文献十九卷,明黄积瑜纂修,明嘉靖三十七年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歙县新安左田黄氏正宗谱不分卷,明黄积瑜修,有明嘉靖三十四年婺源汪思新安左田正宗谱序,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安徽歙县左田黄氏孟宗谱七卷,明黄应榜等纂修,明嘉靖三十七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安徽歙县左田黄氏孟宗谱,明黄桂等纂修,明嘉靖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安徽歙县左田黄氏孟宗谱,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安徽歙县左田黄氏宗派图,宋黄天衢修,明末清初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安徽歙县歙西竦塘黄氏统宗谱十卷,明方信纂修,明嘉靖四十一年木刻活字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