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族谱
黄氏远祖世系表

黄氏远祖世系表一.尋根溯源(一)少皋曾孫台駘之後:台駘是少皋的曾孫,因治水有功,顓頊封他到山西汾水流域,國號黃。
周初,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二)伯益之後: 伯益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賜封。
後裔有封於黃國。
(三)陸終之後:一.陸終長子樊的長子南陸公,食采江夏,賜姓為黃。
二.陸終次子惠連受封於黃國,以國為氏。
(四)仲衍之後:陸終長子樊被夏禹封於昆吾。
昆吾君隱於夏末去其封地,居古岳州,生子高。
商中宗子太戊時高為車正,號曰仲衍,伊尹嘉其賢,以孫女妻之,是為開姓始祖。
至十三世石妣姬氏,周賜姓黃。
二.迁徙分布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
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
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
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
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
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
与此同时,黄姓已同胡、林、陈、郑、丘、何、曾等八族迁入闽(福建),成为后来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
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
宋代有黄潜善,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北宋末,金兵功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
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
黄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蛋等少数民族。
唐代以前黄氏已在岭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扎根。
其中,为蛋民者,居于广州沙南;迁到广西黄洞者,叫黄洞蛮,大多为壮族;融入瑶族者,分布相当广泛,居于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许多县、乡,以广西居多,上海浦东也黄姓也很旺!三、郡望堂號(一)郡望江陵郡:西漢舊族,為黃尚之族所建,唐初已廢。
黄姓的起源与家谱

黄姓的起源与家谱黄氏分布地区湖北江夏郡,陜西栎阳郡,宁夏安定郡,湖北房陵郡,湖北汉东郡,河北上谷郡,安徽焦郡。
历史来源黄姓是现今中国大陆第七大姓氏、台湾岛第三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6位。
「黄」源出黄姓源出有五:1、出自赢姓,为陆终的后裔。
相传伯益为部落首领的时候,颛顼的曾孙陆终的后人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了黄国,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这一支黄氏,后成了黄氏族人的主要来源,史称黄氏正宗。
均为河南黄氏。
2、出自赢姓,为金天氏少昊裔孙台骀的后代。
台骀在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其裔孙在春秋时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黄国被晋国所灭,其后亦以国名为氏。
这支赢姓黄氏,主要集中分布在今山西一带,是为山西黄氏。
3、赐姓为黄氏。
相传十三世石公因佐周有功,被赐为黄姓,后因散乱,复聚入武昌江夏,其子孙以黄为氏。
4、他姓改为黄姓。
上古时候,黄、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为黄姓;还有其他原因改姓黄的`:如陆姓改黄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等。
5、出自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
武陵溪人、峒人和壮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黄姓。
他们都是战国时期,南下加入到江南“蛮族”地区的黄国遗民的后代。
迁徙分布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
据史料记载,黄国被楚所灭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各处。
其中有一支迁到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成为汉代著名的江夏黄氏。
总之,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以及河南、安徽等地。
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到了宋代,黄氏已经遍及全国,但以南方的分布最为广泛。
家族名人黄巢:(820~884年)唐曹州人。
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
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沉重,加上连年发生水﹑旱灾,遂致民不聊生,盗匪群起。
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乾符五年王仙芝败死于湖北,黄巢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率众攻掠江﹑浙﹑闽﹑粤等地,广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国号大齐。
黄姓字辈大全查询

黄姓字辈大全查询广东省字辈广州黄村一支黄氏家谱字派……公、候、卿、上、士、爵、位、享、荣、华、景、瑞、开、龙、运、高、明、光、裕、时、豪、杰、成、周、会、宏、昌、世、德、家、祥、符、登、大、庆、嘉、兆、启、元、亨。
广东惠阳黄氏字辈:奕、世、必、光、侯,文、章、昭、国、瑞。
广东阳春一支黄氏家谱字派……世、启、兰、昂(后以炳代之),纪、立、纲、举。
广东揭阳玉浦一支黄氏家谱字派……奇、天、继、光,奕、世、相、传,士、农、工、业,科、甲、昭、宣。
文、章、华、国,功、烈、济、时,庆、同、朝、野,荣、连、宗、支,世、敦、诗、礼,家、崇、雍、睦,先、训、克、守,万、载、嗣、续。
广东陆丰青塘永兴公--第一世至第二十世的辈序如下永曰应茂东周明钦伯嵩开贵世昌盛荣华万载隆(另五房有第九世至二十世辈序:...友汉胜子仁义礼智信孝思维则良)广东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下步乡(原怀厚乡)腰古村黄氏-黄金秀老太公从广东龙川县搬迁到广东省英德市连江口镇下步乡(原怀厚乡)腰古村。
后子孙安居于此而他晚年回到龙川老家养老。
广东清远连州市星子镇马水村黄氏始迁祖德明公、德信公。
字派:黄文时景可,君子学圣贤;诗礼传家国,万代永兴隆;孝友庆遗芳,荣华富贵章广西壮族自治区字辈广西容县杨村一支黄氏家谱字派……文、章、政、治、昭、家、模、昌、荣、永、耀、富、贵、长、绵。
广西玉林黄氏字辈:振、复、树、爱、益、柏、志、有、茂、甫、卿、士、允、宣、超、熙、卓、章、奕、献、和、延、康、居、靖、咸、宗、克、正、佑、止、敦、景、宽、世。
广西南宁黄氏字辈:仁、贤、体、乾,允、希、应、有,辅、淑、用、原,台、鼎、世、守,怡、和、衍、祯,胤、哲、孙、秀,德、耀、道、光,永、绵、佩、绶。
广西桂林黄氏字辈:大、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
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
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
发、祥、同、予、姒,肇、锡、类、姬、姜。
善、御、功、钦、衍,分、封、域、共、江。
黄姓字辈家谱

黄姓字辈家谱
黄姓字辈家谱
始祖:黄帝
一、夏朝
1.黄宗:黄帝玄孙,封于琅琊山,是为琅琊黄氏。
2.黄旦:黄宗之孙,封于黄陂,是为黄陂黄氏。
3.黄升:黄旦之孙,封于黄冈,是为黄冈黄氏。
二、商朝
1.黄汤:商代开国元勋,封于楚地,是为楚国黄氏。
2.黄歇:商代贤士,官至御史大夫,是为黄歇黄氏。
三、周朝
1.黄奭:周武王时,封于壶山,是为壶山黄氏。
2.黄钟:子孙迁徙至今江西省南丰县一带,是为南丰黄氏。
四、秦朝
1.黄固:秦始皇时,为州县丞,后被封为广平侯,是为广平黄氏。
2.黄香:黄固之子,官至左庶子,是为黄香黄氏。
五、汉朝
1.黄公覆:历仕汉景帝、武帝,官至太常,是为太常黄氏。
2.黄贤:黄公覆之孙,官至光禄大夫,后世称为黄州黄氏。
六、唐朝
1.黄巢:天下大乱时人物,是为黄巢黄氏。
2.黄庭坚:唐末宋初文学家,是为黄庭坚黄氏。
七、明朝
1.黄道周: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是为黄道周黄氏。
2.黄宗羲:思想家,官至礼部尚书,是为黄宗羲黄氏。
家族辈分、姓氏等其他内容需在具体家谱中详细列出。
黄姓家谱介绍

1.介绍:黄氏谱牒源起于何时,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传说早在商朝,便有陆终第四十四代孙黄成德,创修最早的黄氏宗谱传后。
黄成德的第十一世孙黄飞虎,因逃避商纣王迫害而改从母姓"王”氏。
后黄飞虎曾孙黄爱辅、黄爱弼等以家藏谱牒上呈周武王,得以复姓“黄”氏。
商周时期,黄国已是一个独立的小邦,作为一个国家,已有专门记录黄国王族历史和世系的谱牒了,因而商周时期便应有黄氏谱牒。
传说战国末年楚相春申君黄歇也曾删改增修黄氏族谱,并将谱系上呈御览,又亲自制定了黄氏最早的字派。
汉魏之始,门第始兴。
谱牒学也于此时开始发达起来。
江夏黄氏,这时才开始了确实可信的家史族谱在民间流传。
六朝隋唐是中国谱牒之学始盛时期,但因为当时黄氏的衰落,黄氏族谱也就不见于《魏书》和《新唐书》等官方正史,仍在民间流行。
直到宋朝,随着黄氏的兴旺,也出现了黄氏谱牒的繁荣。
各地黄氏纷纷立祠修谱,家传、谱序,多见于当时名人文集中。
明清以来,黄氏谱牒之学更加发达,长盛不衰。
这一时期的许多族谱,至今仍被流传和保存下来。
“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时期,大陆中断修谱,许多谱牒也遭焚毁,而港台、南洋则未曾中断,许多家谱还被公开出版发行。
如台湾即于1961年、1964年、1965年曾有黄氏族谱公开出版。
近年来,在大陆内地兴起了修谱和寻根之热。
目前,有较大价值的黄氏族谱,一是《竹桥黄氏族谱》二十册,民国十五年浙江余姚“悼伦堂”第五次重修。
该谱修撰极精,卷首有大理学家王阳明的序,又载有自汉丞相黄霸以后历代名人画像计八十幅。
族谱体例,“寓纪事于《编年》,以《世表》为伦次”。
编年、世表之外,又另立《列传》一门,入传者有八十一人之多。
此谱现存浙江余姚市梨洲文献馆。
二是《经铿黄氏家谱》,该谱为清光绪“敦睦堂”第七次修谱计三十卷,现存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
三是《禾坪黄氏大成宗谱》四卷,清光绪十五年版,是研究邵武黄氏的重要史料,现存当地黄峭山裔孙处。
四是《渠阳黄氏世谱》十八卷,1989年湖南靖州黄氏总祠“江夏堂”第八次重修,是研究南宋大臣黄龟年家族的重要史料,主要流传于湘黔地区。
黄氏族谱字辈大全集

黄氏族谱字辈大全集黄氏族谱是中国传统家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黄氏宗族的世系沿革、家族成员的姓名、字辈排行等重要信息。
作为黄氏宗族的后人,了解族谱的字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不仅是对家族历史的了解,也是对先辈的尊重和传承。
在黄氏族谱中,字辈是一种重要的称谓方式,它既有纪念意义,也有血统传承的作用。
字辈的设立,既可以用来区分同辈不同支系的人,也可以用来表示辈分的高低。
在黄氏族谱中,字辈的排列是有一定规律的,通常是按照“上世字辈+本世字辈”的方式来命名。
黄氏族谱字辈的设立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字辈的设立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尊卑有序,即辈分要有明确的顺序,不能混乱无章;二是字辈要有纪念意义,通常是取自经典或者是某种美好寓意的词语;三是字辈要有传承性,即要能够代代相传,不断延续。
在黄氏族谱中,常见的字辈有“仲、季、叔、世、庶、忠、孝”等,每一个字辈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作用。
比如,“仲”一般用来命名长子的后代,“季”一般用来命名次子的后代,“叔”一般用来命名三子的后代,“世”一般用来命名第四子的后代,“庶”一般用来命名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子孙,“忠”、“孝”等一般用来表达对先辈的敬仰和纪念。
除了这些常见的字辈外,黄氏族谱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字辈,比如“慈、仁、孝、忠、信、礼、义、廉”等,这些字辈通常是用来表达对先辈美德的赞美和传承。
这些特殊的字辈,不仅仅是对先辈的一种纪念,更是对后人的一种教诲,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先辈的美德,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
了解黄氏族谱字辈的含义和作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
因此,作为黄氏宗族的后人,我们应该重视族谱字辈的传承和研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家族文化遗产,传承发扬下去。
综上所述,黄氏族谱字辈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纪念和传承的作用,也是对家族历史和文化的一种重要记录。
通过了解族谱字辈的含义和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
黄氏家谱中华民族总始祖13世世系图黄姓世系图表

黄氏家谱中华民族总始祖13世世系图黄姓世系图表中华民族总始祖13世世系图第1世祖少典——有熊国君;配有蟜氏之女;子二(炎帝、黄帝)第2世祖炎帝——少典长子;与黄帝同为华夏族祖先。
黄帝——少典次子;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因奠定了传男制度,又号公孙,国于有熊,受禅于神农氏而有天下,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长而墩敏,成而聪明”,开物成务,文明渐启,黄帝是中国古代野蛮时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后世之“炎黄子孙”由此出也,娶四妃生25子,得其姓者14人,其中各有两人同姓.12姓为:姬(两人同姓)、酉、祁(祈)、己(妃)(两人同姓)、滕、箴、任、荀、僖、姞(吉)、儇(嬛、环)、依(衣);配西陵氏之女螺祖为正妃,配女节,配彤鱼氏,配嫫母;史载子四(昌意、玄嚣、青阳、苗龙)第3世祖昌意——黄帝次子(本宗);受封姬姓;配蜀山氏之女昌仆;子二(高阳、日安)第4世祖桥极——玄嚣之子;子一(高辛)高阳——昌意长子;即颛顼帝,是中国远古时代社会秩序的建立者,自幼敏睿,10岁时成为氏族酋长,12岁时率领本族东迁少昊(即嬴挚)东夷部落所在地穷桑地区(今山东曲阜一带),得信任而辅佐少昊帝,少昊去世后,20岁的颛顼即帝位,不久又内迁中原,承继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初国于高阳,后都于帝丘,在位78年;配邹屠氏,腾皇氏;子十六(姒鲧、骆明、穷禅、季番、欢头、瘦约、伯服、梼杌、苍舒、聩凯、梼盛、大监、宠降、中容、仲达、称)日安——昌意次子;居于西方,后入中原,子孙以安为姓。
第5世祖高辛——桥极之子;即喾帝;配陈峰氏之女庆都,配娵訾氏之女;子二(娵訾氏生挚,庆都生放勋)穷禅——高阳三子;子一(敬康)称公——高阳十六子;(本宗)子一(卷章)第6世祖卷章——称公之子;即老童;(本宗)子二(重黎、吴回)第7世祖吴回—卷章次子;其兄重黎被诛后,继兄位为祝融火神,后人在天水关,筑火神苗宇来纪念之;子一(陆终)第8世祖陆终——吴回之子;(本宗)配鬼方氏;子六(樊、惠莲、篯铿、会人、曹安、季连)第9世祖季连——陆终六子;受封芈姓,封地在今河南省东北、山东省西南之地,其后裔有季氏、熊氏、英氏、嵇氏、嬴氏等;子一(女修)第10世祖女修——季连之子(本宗);子一(皋陶)第11世祖皋陶——女修之子;即大业(本宗),名繇,字庭坚,是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
黄姓字辈大全查询

广州黄村一派黄氏家谱…宫、侯、清、商、石、觉、魏、翔、蓉、华、静、瑞、凯、龙、云、高、明、光、余、石、浩、杰、程、周、回、红、昌、石、红。
黄氏在广东惠阳的几代人:夷、石、碧、光、侯、文、张、赵、郭、瑞。
广东阳春的一派黄氏家谱…石、齐、兰、昂(后被冰取代)、姬、李、刚、菊。
广东揭阳玉浦是黄氏家谱…流派齐、田、冀、光、易、石、湘、川、石、农、锣、野、柯、贾、赵、轩。
文、张、华、郭、弓、列、集、石、青、同、潮、叶、荣、连、宗、志、石、盾、石、李、贾、冲、勇、穆、首、迅、柯、寿、万、载、四、续。
广东省陆丰市青塘永兴宫,第一代到第二十代如下:永乐滢毛东周明秦伯松开归十场胜荣华万载龙(其他五个房间都有第九代到第二十代:..(尤寒生子人易李致新小思魏泽亮)。
广东清远英德市莲江口镇下埠乡(原怀后乡)腰鼓村黄石金秀从广东省龙川县搬迁到广东省英德市莲江口镇下埠乡(原怀后乡)腰鼓村。
后人住在这里,他晚年回到龙川老家赡养老人。
黄某从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星子镇马水村搬到祖德明宫、德兴宫。
词派:黄文石敬客,君子学贤;诗礼传国,万代常兴;小游颂方遗志,荣华富贵篇章。
广西容县杨村是黄氏家谱…流派文、张、郑、智、赵、贾、墨、昌、蓉、勇、瑶、富、贵、龙、绵。
黄氏在广西玉林的世代:真、福、蜀、艾、夷、白、志、游、毛、抚、清、石、云、轩、潮、习、卓、张、夷、仙、和、燕、康、菊、京、咸、宗、柯、郑、游。
广西南宁黄氏世代:仁、圣、身、甘、云、西、营、游、辅、蜀、勇、元、台、鼎、石、寿、易、和、严、真、阴、哲、孙、修、德、瑶、道、光、勇、广。
广西桂林的黄一代:大、贵、健、人、始、深、源、小、贵、长。
名、官、怀、德、距、福、后见之明、绩、危、善。
收、令、挂、形、日、熊、住、食、收、供。
发、向、同、余、思、赵、锡、班、济、江。
好的,皇室的,功勋的,秦的,燕的,分的,封的,领地的,共产的,蒋的。
国、阳、春、沈、易、张、程、波、石、张。
汉语,山,气味,圣旨,语言,东方,风景,启蒙,书籍和藏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木教黃氏源流遠,華洋裔孫奕世昌木教:位於廣東省大埔縣東南部,閩粵邊界,與福建平和、饒平茂芝以及楓朗、大東等地為鄰。
鄉間山環水抱,九曲朝拱,林蔥水秀,景色宜人,地靈人傑,遐邇聞名。
木教--營生勝地也!我黃氏源於太始祖南陸公。
歷夏、商、周、唐、宋、元、明、清等數十朝代,迄今四仟餘載,一百五十餘代。
漫漫長夜,生生不已,蔚成望族,千支萬派,遍佈寰宇,人口之多,分佈之廣,實無法統計及詳述。
黃氏乃帝王胄裔,多書香門第、仕宦之家,歷代賢才輩出,偉績豐功,聲名顯赫。
七十四世歇公相於楚,封春申君,門下劍客三千,皆躡珠履,威震四方,誕下十三子一女,受郡封爵,宗支蕃衍,世代昌盛。
迨霸公、香公、瓊公、琬公等位極人臣、公卿。
傳一百一十九世峭山公,三位夫人廿一子壹佰肆拾餘孫,家族鼎盛,一門俊傑,更成佳話。
公壽登耋旬,贈詩八句,囑子奔騰,各擇勝地開基,子孫流衍如浩瀚之勢,蕩蕩洋洋,幾遍海宇。
傳一百廿六世潛善公生九子,後裔盛居華南各地,代出名賢,永留青史。
我木教肇基祖太一郎公原居福建汀州,宋末兵荒馬亂,受無情戰火摧殘,被迫離鄉避難,初居湖寮鄉,數載後途經木教,視木教為營生勝地故居焉。
傳一百卅六世(即木教六世)政公生子:秀溪公、秀江公、秀湖公、秀海公繼後各房子孫昌盛。
木教雖是一安居樂業勝地,但彈丸小邑,難容日益飽和人口。
清末民初,中國積弱,列強入侵,干戈四起,民不聊生,親人紛紛離鄉別井,遠赴重洋,尋覓生機。
憑不屈不撓頑強斗志,或從商或從政均事業有成,譽滿海外。
政壇名人、商界精英,多不勝數,限於篇幅,不勝枚舉,歉!廿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政府實行經濟改革,放寬固有封閉政策。
機不可失,一時之間,親人如離籠鵬雁,展翅翱翔。
商機處處,有志事成,幾經辛勞,各有成果。
同年代越南排華,當時政府,喪盡天良,大肆殘害我族親人,風聲鶴唳,悽聲處處,親人悲痛欲絕再度飄洋逃難,妻離子散者、海葬魚腹者不計其數,見者膽破心驚,聞者傷心落淚。
我族親人歷經千災萬劫,劫難雖然給我族人帶來重大創傷,同時帶來新的希望,九十年代族親遍居全國都市小邑及全球各洲,宗親將一如既往,敬宗睦族,和衷共濟,自強不息,勇往直前,共創大業。
世界和平,普天同慶,太平盛世,樂業安居。
鑒於考古探源者日眾,為方便族親一目了然,知其一脈源流,悉其宗支世系,知今鑑古,飲水思源,尋根問祖有一依據,更望祖德宗功流芳世代,特彙編[木教黃氏淵源]以供參考。
時公元二仟零八年編者欲知蕃衍誌,盡在譜中尋——木教黃氏淵源太始祖:南陸公(受姓於黃),妣李氏,生三子:嘉公、台公、袁公。
二世:嘉公妣袁氏[生一子] 奇公三世:奇公妣弋氏[生一子] 最公四世:最公妣李氏[生一子] 舒公五世:舒公妣姜氏[生二子] 厚公、原公六世:厚公妣元氏[生二子] 冕公、哻公七世:冕公妣京氏[生一子] 凱公八世:凱公妣福氏[生一子] 亟公九世:亟公妣弋氏[生三子] 愈公、汆公、全公十世:愈公妣貞氏[生一子] 壽公十一世:壽公妣張氏[生一子] 所公十二世:所公妣紀氏[生二子] 俠公、仙公十三世:俠公妣姚氏[生四子] 範公、鎔公、模公、型公十四世:模公妣柏氏[生二子] 要公、覃公十五世:要公妣胥氏[生一子] 剛中公十六世:剛中公妣錢氏[生二子] 龍公、麟公十七世:龍公妣弋氏[生二子] 鄴公、必公十八世:鄴公妣邢氏[生一子] 膺公十九世:膺公妣紀氏[生二子] 正公、直公二十世:正公妣屠氏[生一子] 暢公二十一世:暢公妣古氏[生一子] 秉公二十二世:秉公妣凌氏[生三子] 淵公、深公、潛公二十三世:淵公妣趙氏[生四子] 綺公、綱公、績公、紹公二十四世:綺公妣周氏[生三子] 顏公、顗公、項公二十五世:顏公妣棘氏[生六子] 修、德、儻、條、傳、俅二十六世:修公妣王氏[生三子] 虙公、虞公、虔公二十七世:虞公妣郁氏[生二子] 韻公、韶公二十八世:韶公妣方氏[生一子] 巨源公二十九世:巨源公妣樂氏[生一子] 再興公三十世:再興公妣郝氏[生五子] 若湘、若洙、若泗、若淮、若漢公三十一世:若洙公妣樊氏[生六子] 範公、策公、藩公、篤公、節公、簇公三十二世:藩公妣祁氏[生三子] 立德、立言、立功公三十三世:立言公妣風氏[生二子] 典公、謨公三十四世:謨公妣方氏[生三子] 初盛、初平、初起公三十五世:初盛公妣王氏[生五子] 禎、禕、祉、禔、禧三十六世:禕公妣李氏[生一子] 友石公三十七世:友石公妣簡氏[生四子] 固、囿、國、圖公三十八世:固公妣和氏[生五子] 敬、恭、莊、肅、周三十九世:敬公妣石氏[生二子] 惠公、思公四十世:惠公妣柏氏[生三子] 錡公、銢公、銊公四十一世:錡公妣岑氏[生一子] 署公四十二世:署公妣劉氏[生一子] 胤公四十三世:胤公妣封氏[生三子] 瑤公、踞公、玖公四十四世:玖公妣紅氏[生一子] 光祖公四十五世:光祖公妣倪氏[生一子] 敦復公四十六世:敦復公妣阮氏[生三子] 通公、達公、遠公四十七世:通公妣李氏[生四子] 衍、仲、叔、季公四十八世:衍公妣姜氏[生三子] 丙公、周公、甫公四十九世:丙公妣李氏[生三子] 鄂公、柳公、都公五十世:鄂公妣李氏[生三子] 昭公、曜公、暉公五十一世:昭公妣李氏[生五子] 魯、寧、鳳、順、守五十二世:魯公妣張氏[生三子] 煦公、喻公、葉公五十三世:葉公妣張氏[生四子] 企、介、全、令公五十四世:令公妣賀氏[生二子] 璋公、琪公五十五世:琪公妣紅氏[生三子] 顯公、榮公、貴公五十六世:顯公妣章氏[生三子] 寬公、堯公、先公五十七世:寬公妣李氏[生四子] 毫、京、亨、亮公五十八世:亮公妣葛袁氏[生子] 安民公五十九世:安民公妣李氏[生一子] 前公六十世:前公妣馮賀氏[生五子] 纓、阮、陳、陶、陽六十一世:纓公妣鄒姜氏[生六子] 由植、文金、文亶公、文和、文明、文茂公六十二世:由植公妣丁氏 [生三子] 顯忠、致忠、思忠公六十三世:顯忠公妣甄氏 [生一子] 體公六十四世:體公妣王氏 [生一子] 喬公六十五世:喬公妣房氏 [生二子] 象公、彝公六十六世:彝公妣邱氏 [生二子] 重公、量公六十七世:重公妣王氏 [生二子] 庠公、序公六十八世:序公妣宋氏 [生三子] 新公、師公、希公六十九世:新公妣祝氏 [生一子] 臧公七十世:臧公妣卜氏 [生三子] 景公、泰公、德公七十一世:景公妣鄧氏 [生二子] 式公、武公七十二世:武公妣章氏 [生五子] 伯翰、伯建、伯佗、伯勵、伯濟公七十三世:伯建公妣王氏 [生四子] 歇、歐、歆、歛公七十四世:歇公妣娥姬氏[十三子] 尚、長、暉、灞、強、召、瓊、向、平、義、瑩、遠、逮女貴娘七十五世:尚公妣李氏 [生一子] 廣公七十六世:廣公妣吳氏 [生五子] 籍、荇、荆、蒿、竹七十七世:蒿公妣蔣氏 [生三子] 定國、輔國、平國公七十八世:定國公妣夏氏 [生二子] 嵩公、崑公七十九世:嵩公妣韓氏 [生三子] 彬公、彰公、彩公八十世:彰公妣柳氏 [生一子] 霸公八十一世:霸公妣陳、紀氏[生七子] 容、宏、叔、季、劉、釗、劍公妣巫氏 [生一子] 宗(又名賞)八十二世:宏公妣李氏 [生三子] 祜公、祐公、祺公八十三世:祜公妣張氏 [生四子] 馝、馥、馡、含公八十四世:馡公妣項氏 [生三子] 加公、善公、良公八十五世:加公妣劉氏 [生二子] 靖公、嘖公八十六世:靖公妣郭氏 [生三子] 慧公、懋公、憲公八十七世:懋公妣梁氏 [生一子] 香公八十八世:香公妣鄭、陸、李、胡氏 [生八子] 瓊、瑰、璉、琛、瓚、珂、珮、理——(江夏黄氏始祖)八十九世:瓊公妣李、陳、顏氏:[生十四子] 守亮、閣、妥、儲、賤、明、恕、乾、縉、卿、賁、資、贊、德。
九十世:賁公妣李氏 [生四子] 詔、琬、預、順公九十一世:琬公妣趙、袁、李、吳、劉氏:[生11子]松壽、椿壽、龟壽、山壽、江壽、侃、伸、冠、帶、權、保公。
九十二世:侃公妣鄭氏 [生二子] 珀公、培公九十三世:珀公妣高氏 [生一子] 綰公九十四世:綰公妣鄧氏 [生二子] 瑗公、珪公九十五世:瑗公妣歐氏 [生一子] 參公九十六世:參公妣譚氏 [生二子] 必福公、必祥公九十七世:必福公妣朱宋氏[生三子] 裳公、張公、聰公九十八世:裳公妣吳氏 [生三子] 果公、旺公、敏公九十九世:果公妣袁氏 [生二子] 輦公、章公一百世:輦公妣鄭氏 [生五子] 大文、忠文、仲文、特文、孔文公一百零一世:大文公妣孟氏[生二子] 慶宣公、慶舉公一百零二世:慶宣公妣戴氏[生三子] 幬公、燮公、成公一百零三世:幬公妣錢氏[生一子] 政公一百零四世:政公妣姜氏[生三子] 椿公、幹公、賓公一百零五世:椿公妣劉氏[生二子] 綸公、明公一百零六世:綸公妣劉氏[生六子] 俸公、作公、位公、任公、佐公、佑公一百零七世:俸公妣夏氏[生五子] 中寧、中永、中岳、中立、中寅一百零八世:中寧公妣李氏[生四子] 鼎、福、慶、禹一百零九世:鼎公妣蕭氏[生二子] 毅安公、琯周公一百一十世:毅安公妣鄭氏[生三子] 愷康、怡康、惟康一百一十一世:愷康公妣卜氏[生七子] 延用、延堅、延苑、延助、延萱、延英、延華一百一十二世:延華公妣社氏[生三子] 勷公、傑公、富公一百一十三世:勷公妣黎氏[生三子] 謙公、讓公、信公一百一十四世:謙公妣鄭氏[生二子] 賓公、寶公一百一十五世:賓公妣孫氏[生五子] 彥高、彥勝、彥輔、彥忠、彥明一百一十六世:彥高公妣游氏[生三子] 貴華、貴遠、貴顯一百一十七世:貴華公妣嚴氏[生四子] 錫、襄、鑒、銳一百一十八世:錫公妣吳氏[生五子] 峭山、義山、德山、海山、岱山一百一十九世:峭山公妣:上官氏、吳氏、鄭氏。
上官氏生七子:和、梅、荀、蓋、楚、珪、洋;吳氏生七子:政、化、衢、盧、福、林、塘;鄭氏生七子:發、潭、城、延、允、井、層——(邵武黄氏始祖)一百二十世:化公妣弋氏[生四子] 道、迪、逵。
一百二十一世:道公妣吳氏[生二子] 文公、武公一百二十二世:文公妣曾氏[生二子] 省察公、觀察公一百二十三世:省察公妣張氏[生二子] 春(十七郎)、秋(十八郎)一百二十四世:春公妣鄭氏[生二子] 仁(十一郎)、義(念三郎)一百二十五世:仁公妣鐘氏[生一子] 潛善公、李氏生:雲明公一百二十六世:潛善公妣李氏[生九子]:久昌、久隆、久茂、久盛、久美、久善、久安、久康、久興一百二十七世:久盛公妣胡氏[生二子] 廷公、朝公一百二十八世:廷公妣氏[生二子] 昌禧公、昌蕃公一百二十九世:昌蕃公妣氏[生一子] 遠隆公一百三十世:遠隆公妣氏[生一子] 太一郎木教黄氏渊源-源流-(木教1-7世)一百三十一世木教一世:木教肇基祖太一郎府君。
妣:德配蕭、藍氏孺人 [生一子] 大三公——(木教黄氏始祖)一百三十二世木教二世:承裕協山大三公,妣恭懿吳氏孺人[生三子]永崇、永茂、永林一百三十三世木教三世:濬擴開文大六公字永林,妣徽助賴氏廿四孺人,[生三子] 積善、積慶、積美一百三十四世木教四世:篤理積善十三公,妣溫儉陳氏十八孺人,[生二子] 軒盛、軒德一百三十五世木教五世:超幹軒德廿四公,妣慈惠危氏四孺人,[生三子] 輪公、輻公、政公一百三十六世木教六世:讚詒黃政三十公,妣婣婌鄧氏大孺人、柔勉范氏二孺人,端靜陳氏三孺人共 [生四子]秀溪、秀江、秀湖、秀海木教派系一世:入鄉三世:分派大竹輋五世:分派英德六世:分派赤葉七世:秀溪公——八世:分派阿源——九世:派黄金远——十一世:派鄭嶺、大國下——十二世:白水寨、沙隆裡、马了寨、下村圍仔裡、下村樓、上村上角、上村下水路、長龍岗、下村丁洪山下及世界各地七世:秀江公——十世:派下村上屋巷、無敌坑、上半田、雍和堂、淡坑、下村中屋——十三世:上村書斋下、塘下、下屋、及世界各地七世:秀湖公——派坑下隆、九村坑仔裡、高陂、富领、世界各地七世:秀海公——派潮州、墩背戈、世界各地輩序表115世---高 116世---陽 117世---聖 118世---裔119世---派 120世---于 121世---陸 122世---終123世---嘉 124世---吾 125世---孝 126世---思127世---久 128世---世 129世---昌 130世---隆131世---顯 132世---謨 133世---承 134世---列135世---乃 136世---定 137世---其 138世---功139世---君 140世---恩 141世---祖 142世---德143世---臣 144世---子 145世---作 146世---宗147世---洪 148世---基 149世---盛 150世---業151世---萬 152世---福 153世---攸 154世---同155世---詒 156世---我 157世---孫 158世---胤159世---受 160世---祿 161世---來 162世---崇(131世---162世輩序為道周公編排(詳見久盛公簡錄)木教輩序由九世起09世---溪 10世---吾 11世---漢 12世---啟13世---玉 14世---又 15世---雙 16世---然17世---達 18世---錫 19世---洲 20世---榮21世---光 22世---耀 23世---家 24世---訓25世---孝 26世---順 27世---傳 28世---芳29世---敦 30世---詩 31世---崇 32世---禮33世---奕 34世---世 35世---其 36世---昌[按] 白水磜家譜有載:(一)木教七世有十二位祖公:秀溪公:妣劉氏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