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物抗震的措施
建筑抗震处理

建筑抗震处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建筑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抗震处理成为了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建筑抗震处理的方法和措施。
一、地震的危害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地壳运动形式,它产生的震动往往给建筑结构带来巨大的破坏力。
地震所造成的房屋倒塌、拱桥崩溃、地基沉陷等问题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抗震处理措施来强化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二、抗震处理的基本原则在进行抗震处理时,我们应该始终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抗震设计应符合地震勘探资料和设计要求,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2. 合理配置和选用材料,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3. 采用适当的抗震措施,如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改善结构的刚度等。
三、抗震处理的具体方法1. 结构设计建筑设计师应根据地震需求,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确保建筑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稳定。
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
此外,工程师还应合理规划建筑的布局和结构连接方式,增加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2. 地基处理地基是建筑物承载结构的基础,地震作用下地基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不同地质条件,我们可以采取加固地基的措施,如灌浆加固、加固桩等手段,以提高地基的抗震能力。
3. 结构加固对于已经建成的老旧建筑,在进行抗震处理时,我们通常会采取结构加固的方法。
这包括增加加强柱、梁和板的截面尺寸,加固节点连接处,使用抗震钢筋等。
4. 防震减灾技术除了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防震减灾技术来降低地震带来的破坏。
例如,安装抗震支座、减震器等装置,以吸收和隔离地震能量;配置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设施,确保人员的安全撤离。
四、建筑抗震处理实践案例以下是几个成功的建筑抗震处理实践案例:1. 四川汶川地震抗震处理实践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地震灾害,给当地建筑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工地中的抗震救灾措施怎么写

工地中的抗震救灾措施怎么写工地中的抗震救灾措施。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特别是在建筑工地上,地震一旦发生,可能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工人伤亡,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工地中的抗震救灾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紧急疏散预案等方面探讨工地中的抗震救灾措施。
首先,建筑结构设计是工地抗震的第一道防线。
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工程师需要根据当地的地震烈度、地基情况等因素,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抗震技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住地震力的作用。
常见的抗震结构包括加固墙体、设置横梁和纵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等。
此外,建筑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柔性和刚性,以及合理的结构布局,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其次,材料选择也是工地抗震的重要环节。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材料的抗震性能、耐久性和可靠性。
例如,在墙体和柱子的构造中,需要选择高强度的混凝土和钢筋,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还需要选择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的建筑材料,如抗震胶、抗震支座等,用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紧急疏散预案是工地中的抗震救灾措施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旦地震发生,工地上的工人需要迅速疏散到安全地带,以避免伤亡。
因此,工地管理者需要制定好紧急疏散预案,并进行定期的演练和培训。
紧急疏散预案应包括疏散路线、疏散点、疏散指引等内容,确保在地震发生时,工地上的工人能够迅速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地带。
此外,工地中还需要配备相应的抗震救灾设备。
例如,建筑工地应配备足够数量的灭火器、急救箱等应急设备,以应对地震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火灾、伤员等情况。
同时,还需要对工地中的起重机、吊篮等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在地震发生后这些设备能够正常运行,为救援工作提供支持。
最后,工地中的抗震救灾措施还需要加强对工人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工地管理者应定期组织地震安全知识的培训和演练活动,提高工人对地震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增强工人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救能力和互救能力。
浅谈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的抗震技术措施

浅谈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的抗震技术措施多层砌体结构建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但在地震发生时,这种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可能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在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中,必需采取一系列的抗震技术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人员的安全。
1. 技术措施一:选择合理的砌体结构对于多层砌体结构建筑而言,选用合适的砌体,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选用抗震好的加气混凝土等轻质砌块,并进行合理砌筑,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
在材料方面,建筑师需要根据地震区的相关要求,选用强度高、耐久性好的材料,以便在地震中不易破坏。
2. 技术措施二:合理布置建筑结构和构件在设计多层砌体结构建筑时,需要考虑到结构的合理布置和构件的合理设置。
建筑师需要根据地震区的地质特征,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和地基处理方法,使建筑物具有较好的地震抗力。
同时,在构件的设置方面,需要进行合理的强度、刚度、韧性的分配,以降低地震时发生的破坏。
3. 技术措施三:加固墙体一般情况下,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的墙体是最主要的承载结构之一。
建筑师需要通过加固墙体的方法,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
一种有效的加固方法是在墙体内部预埋钢筋,并利用钢筋和混凝土的协同作用,提高墙体的抗震性和承载能力。
4. 技术措施四:合理设计和施工在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方面,必需考虑到地震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建筑师需要通过充分分析建筑物的特点和局部地震条件,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并在施工中对每个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和全方位监测。
同时,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和质量管理,也需高度重视,以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的损失。
综上所述,多层砌体结构建筑在地震时面临很大的风险,建筑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抗震技术措施,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和安全性。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条件和地质特征,选择合适的技术措施,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浅谈如何增强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

设计单位应 当按 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
二 、房 屋 建 筑 抗 震技 术 的应 用
近 年来 ,随 着科 学技 术 的发 展 ,新 思 想 、新 材料 、新技 术 得到 了大量 的应
用 ,这 大 大 丰 富 了 提 高 建 筑 抗 震 性 能 的
房 屋 ; 抗 震 ; 结 构
幅度 提 高建 筑结 构的 抗震 性 能 ,但 因为 施 工较 复杂 ,很 难 合理把 握 ,因此 ,在 实 际运 用 中 ,还 需要 更加 合 理的 设计 及
结 构 在 大 震 和 小 震 下 的 表现 各 不 相 同 ) 自上个 世纪 以 来 ,全球 发 生 了 多次 对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产生严峻挑 战的破坏
D O}1 .9 9 ji n 10 - 92 2 1 .50 4 0 36 / . s.0 1 8 7 .0 0 1 .2 s
浅谈如何 增强 房屋建筑 的抗震性能
陈建成 新世 纪建设集 团有 限公 司 31O 2 1 o
要有 以下 几种 : ( 1)以 砖石 为主 要建筑
材料 的砌 体结构 ; 2 ()以钢 筋混凝土 为主
重点 。
科学 的 施工 ,以 保证 房 屋建 筑具 备优 质
的 抗 震性 能 。
三 、如 何 增 强 房屋 建 筑 的抗 震
性 能
1、 合 理 设 计
损失 ,给 我们 国家 的 经济 发展 带 来 了不 可 估 量的 破坏 。加 强 房 屋建筑 的 抗震 能 力 ,对减轻 地震 灾 害造 成 的人 员伤 亡而 言 ,即使 不是 唯一 途径 ,也应 当是主 要 途 径 。房 屋有 没有 抗 震设 计 ,具 不具 备 抗 震性 能 ,其结 果 是 不一样 的 。 因为 只 要 房 屋建筑 在地 震 中能 够不 倒 塌 ,所 造 成 的人 员伤亡就 会 很小 。 我 国抗 震设 计 规 范对 房 屋抗震 能 力有 明确 的规 定 ,即 “ 震 不 坏 、 中 震 可 修 、 大 震 不 倒 。 小 随 着 生 产技 术 的 发 展和 生 活 水 平 的提
建筑地震防护技术措施

建筑地震防护技术措施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建筑地震防护技术措施应运而生。
本文将就建筑地震防护的关键技术和措施进行探讨,并就各类建筑物的地震防护问题提出建议。
一、抗震基础地震发生时,地面会发生剧烈震动,建筑物的抗震基础是最为重要的抗震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的地基处理和抗震支撑结构的设计,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建筑地震防护技术的核心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确保地震时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在抗震基础上需要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
例如,高层建筑应采用软弱层位移补偿技术,以增加建筑物的基础阻尼,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共振作用。
而对于低层建筑,可通过增加承载力和刚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还应确保建筑物的基础与地基之间具有良好的连接,以增加整体的稳定性。
二、结构加固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物,如何提高其地震抗力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结构加固是一种有效的地震防护技术措施,可以在不改变建筑物整体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材料和构件的强度和刚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结构加固方面,常用的技术包括增加梁柱剪力墙等结构构件的强度和刚度,采用预应力钢筋或外加预应力的混凝土构件来增加建筑物的承载力,使用耐震支撑结构等。
此外,还可以利用钢筋混凝土板和钢结构的组合,在地震作用下形成整体的受力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三、材料选用地震防护技术的实施还需要考虑材料的选用。
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以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力。
常见的抗震建筑材料包括钢材、钢筋混凝土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
钢材具有良好的延性和韧性,对地震载荷有很好的耗能和吸能能力。
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混凝土的良好压缩性能以及钢筋的拉伸性能,使得整体结构受力更为均匀,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和高耐久性等优点,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建筑地震防护措施

建筑地震防护措施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对于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有着极大的影响。
为了保障建筑物的安全,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地震防护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建筑地震防护措施,包括抗震设计、增加刚度和强度、使用减震装置以及加固旧建筑等。
一、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一项基本的建筑地震防护措施,它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抗震设计中,主要考虑的是结构的稳定性、抗震性能以及抗震能力。
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承载能力,在设计初期,必须进行详尽的地震勘测,获得地震参数,确定设计地震力。
然后,根据地震力要求和结构特点,进行结构形式选择和结构计算,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二、增加刚度和强度为了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力,可以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来达到目的。
在结构刚度方面,可以采用加固墙体、增加框架支撑等措施来提高整体刚度。
此外,也可以增加屋面和地板的刚度,以减少地震荷载的变形和影响。
在结构强度方面,可以采用使用高强度材料或者增加材料的厚度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钢结构等方式,提高结构的整体强度。
三、使用减震装置减震装置是近年来建筑地震防护技术的一项重要发展。
它通过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减少结构的振动,保护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减震支座、减震墩、减震隔震等。
它们可以有效地吸收地震能量,减少结构的应变和变形,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同时,减震装置也能改善建筑物的舒适性,降低地震对人的伤害。
四、加固旧建筑旧建筑的抗震性能通常较差,容易受到地震的破坏。
为了提高旧建筑的抗震能力,可以采用加固措施来改善其结构。
加固旧建筑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钢筋箍束加固、钢板加固、加装钢骨架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旧建筑的抗震能力,减轻地震对其造成的破坏。
此外,还可以对旧建筑进行定期巡查和维护,及时修补和加固结构上的问题,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综上所述,建筑地震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保障建筑物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建筑设计中,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关乎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那么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措施:
1. 合理选择建筑地点:在选址阶段,应尽可能避免地震高发区域,选择地势平坦、地质稳定的地方进行建设。
同时,要避开地震断裂带,以免建筑物受到地震的直接破坏。
2. 优化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关键环节。
应采用符合抗震要求的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如采用抗震框架、抗震墙等结构形式。
同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加强各部分的连接和支撑,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3. 加强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质量和强度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有很大影响。
应选择质量可靠、强度高的建筑材料,如优质混凝土和高强度钢材。
同时,要注意材料的连接和固定,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4. 增加隔震支座:隔震支座是一种有效的抗震技术,通过在建筑物底部增加隔震支座,可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这种技术已经在许多建筑物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 定期维护和检查: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隐患和问题。
特别是在地震高发期,应
对建筑物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加固,确保其抗震能力得到保持和提高。
综上所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需要从选址、设计、材料、技术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稳定和安全,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摘要:建筑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隔震和减震方面,必须要提高这方面的重视程度。
在建筑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抗震措施能够让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不断地提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发挥其作用。
只有保证建筑结构设计满足实际的建设需求,才能够让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
基于此,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措施;减震措施引言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应用隔震振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在隔振减振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应用,针对不同建筑结构开发了多种不同的隔振减振技术,大大提高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绝缘振动技术的不足,如应用规范不完善和难以普及等。
面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有必要好好控制和进一步优化现有技术,使其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1隔震减震技术的发展隔震控制技术的核心在于地震能量的分辨力,类似于“太极推手”。
它起源于20世纪中叶,通过碎石层实现了移动绝缘。
此后,各国对绝缘控制技术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
20世纪70年代,新西兰科学家提出了铅基橡胶轴承,极大地促进了绝缘控制技术的发展。
隔震控制技术在我国的第一个应用是1993年安阳粮油综合体建成的。
到20世纪末,我国的主要研究重点是橡胶轴承绝缘结构等,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技术,为随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冲击阻尼技术的核心在于可以降低到建筑物可接受范围的地震能量消耗。
中国的阻尼控制技术最早出现于1980年代,在20世纪末迅速发展。
2001年,中国《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明确规定了消能技术及其他相关内容。
2013年,中国制定了建筑能耗和阻尼技术规范(JGJ 297-2013)。
此后,中国能源耗竭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筑物抗震的措施
浅谈建筑物抗震的措施
人们通常用地震烈度来描述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的。
震级与烈度虽然都可以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不一样。
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
对于建筑物的设计而言,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全国各地历史统计规律以及地震研究成果的相关数据规定不同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
一般建筑物使用年限是50年,其相应的抗震设防烈度维持功效年限也是50年。
一、房屋的抗震等级以及设计要求
(一)震级的划分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
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
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3.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
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为巨大地震。
(二)建筑结构抗震等级的一般规定
1.多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是根据抗震等级确定的,抗震等级的确定与建筑物的类别相关,不同的建筑物类别在考虑抗震等级时取用的抗震烈度与建筑场地类别有关,也就是考虑抗震等级时取用烈度与抗震计算时的设防烈度不一定相同。
2.建筑结构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类四
个抗震设防类别。
(三)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1.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地基和基础: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出综合评价。
应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
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2.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二、房屋结构形式及其抗震性能
(一)钢结构及其抗震性能
由于人类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对高层、大跨度建筑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而钢结构本身具备自重轻、强度高、施工快等独特优点,因此对高层、大跨度,尤其是超高层、超大跨度,采用钢结构更是非常理想。
目前世界上最高、最大的结构采用的都是钢结构。
由于钢材料的匀质性、强韧性,可有较大变形,能很好地承受动力荷载,具有很好的抗震能力。
(二)框架结构及其抗震性能
框架结构是指以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再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浮石、蛭石、陶烂等轻质板材隔墙分户装配成而的住宅。
适合大规模工业化施工,效率较高,工程质量较好。
框架结构建筑的优点是抗震性能好,结构牢固,使用寿命长,房屋的结构可以随客户的意愿而改变,大开间建筑均采用此结构。
(三)砖混结构及其抗震性能
主要指房屋主要承重结构为砖砌墙体。
楼板、过梁、楼梯、阳台、挑檐等构件由钢筋混凝土浇制(或预制)建造的房屋。
砖的抗压性强,但韧性差,一遇到6、7度地震破坏就会局部开裂和散落,8度时裂缝会更大,稳定性差的会倒塌。
但施工质量好,砖的形状规则,砂浆
强度高,灰缝均匀,这类房屋只有在10度时才会被严重破坏或倒塌。
通常这种结构房屋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和构件有:跨度大的横梁、楼梯间墙体和开有较大洞口的墙体等。
砖混结构抗震性能好于砖砌体结构,砖混结构在唐山地震经历了考验,受灾小很多,其抗震性能比起上述两者相对弱一些。
(四)砖木结构及其抗震性能
砖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是由砖和木两种材料制成的,由于力学工程与工程强度的限制,一般砖木结构是平层(1~3层)。
这种结构建造简单,材料容易准备,费用较低。
但其稳定性较差,6、7度地震时极易倒塌。
三、目前防震和抗震的问题和措施
(一)防震和抗震存在问题
缺乏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或资料不全;结构的平面布置;一个结构单元内采用两种不同的结构受力体系;底框砖房超高超层;抗震设防标准掌握不当;结构的竖向布置;抗震构造柱布置不当;框架结构砌体填充墙抗震构造措施不到位;结构其他问题;平面布局的刚度不均;防震缝设置;墙体局部尺寸限值;同一结构单元基础形式不同;基础的埋置深度;结构抗震等级掌握不准。
(二)现代防震和抗震具体措施
1.一般的建筑物通常都是采用抗震方法(设置抗震构件、抗震墙)和防震措施(如设置防震缝)来预防地震灾害的,隔震和减震仅适用于特殊要求和高烈度抗震结构。
2.由于强调“强剪弱弯”故需改变传统的做法――箍筋只用Ⅰ
级钢,现在提倡用Ⅱ、Ⅲ级钢箍;砼强度越高,其脆性越大,抗裂性能越低,所以对砼强度等级的采用是有所限制的,不是越高越好,正确的设计方法是恰当、适用就行。
采用高强砼时,有关构件剪力、轴压比、柱墙箍筋特征值都比普通砼要求严。
3.“部分框支抗震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意即不包括高位转换层框支结构,换句话说,即高位转换层结构的最大高度应从严控制。
对于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框架,不管设防烈度高低也不管房屋高度如何,其抗震等级最低为二级,不存在三级,
意即其结构计算及构造措施要求都较严。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属于复杂结构之一,框支层楼板厚度、砼强度等级、楼板的配筋率等都有特别要求,设计时务必给予满足。
4.设置抗震缝时即出现“抗撞墙”,什么情况下需设置抗撞墙,如何合理设置,均应按规定实施。
5.应注意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连梁刚度要求大,而在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连梁的刚度要求小,两种结构处理方法截然不同。
6.扁梁楼盖的抗震性能并不优于传统梁板结构,因此扁梁楼盖不宜用于一级框架结构,即扁梁楼盖的应用是有一定限制的。
只有当客观条件受到限制,比如房屋总高与层数关系、层高与净高关系等,才考虑采用扁梁楼盖。
7.抗震墙端部和洞口两侧的边缘构件根据抗震等级和轴压比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两者的配筋范围和配筋量都有不同的规定,尤其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配置决定于砼强度等级和箍筋钢筋种类,具体设计时颇为繁琐。
边缘构件的形式除规范中列出的典型截面外,由于建筑平面开门洞的关系,会产生许多异型截面,设计时也颇费周折。
8.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从楼板厚度、砼强度等级、板的配筋率、楼层的侧面刚度等都有具体要求。
此外,从规范条文说明中看到,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层数不宜少于两层,这意味着对高层建筑来说,地下室层数或总深层不仅由地基基础埋深决定,还必须考虑上述因素。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