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2016.1

写在最前面:

本文档纯手工,和复印店差不多价钱,却比那里的资料更清晰。客观题都是习题册上的,带星号的主观题要重点掌握。

导论政治经济学概述

简答题

2、简答为什么把物质资料生产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答: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们运用劳动资料改造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它也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经济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首先,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必要的生活资料;其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它可以为文化、教育、政治、宗教等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室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从而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5、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和主要类型。

答:经济规律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特点:客观性,它的存在和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

按照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范围,三种类型:

人类社会共有经济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若干历史阶段共有经济规律(价值规律)

一定历史阶段特有经济规律(按劳分配规律

第2章商品、货币与价值规律

简答题

☆1、简述商品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答:(1)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也即商品的有用性。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2)关系:

①统一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依存、互为条件,两者统一于一个商品体中。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具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能成为商品

c)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但不用来交换,也不能成为商品。

②矛盾与对立:

a)两者分别代表商品的不同属性。使用价值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它以其

自然性质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价值代表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们相

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对于特定的商品买卖双方,不能两者兼得。

c)商品两因素的矛盾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简要说明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生产者自主决策生产且产品私有,体现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社会分工决定了人们生产商品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交换,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应该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劳动性质。

当商品成功销售出去,才能体现为社会劳动,使用价值与耗费的具体劳动被认可,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得到承认,价值得以实现,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

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都根源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因此,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成为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简述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答: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

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只影响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少,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同一劳动时间所凝结的价值总量仍然是一样的。

☆5、简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作用。

答:(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2)作用:

a)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

的分配,即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

b)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优胜劣汰,导致商品生产者两级分化。

补充:怎样认识劳动二重性是理解经济学的枢纽?

答: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3章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简答题

☆1、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二重属性。

答:①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②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维持劳动者自身以及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答: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资本流通第一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上,可是不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资本家为购买商品必须支付等价。所以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即发生在对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上。

货币所有者购买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具有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能力,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获得其使用价值,也得到剩余价值,货币从而转化为资本。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3、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①剩余价值规律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达到目的手段的统一;

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③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过程。

5、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①剩余价值率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④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论述题

3、为什么说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过程产生,又离不开流通过程?

答:首先,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在流通中,不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流通领域只是为生产剩余价值提供了条件。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过程。因为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到资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