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有答案

合集下载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下面是有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导学目标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3、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导学重点难点 1、梳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认识我的优秀品格。

2、品味关键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导学过程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峰巅( ) biān( )骨崔巍( ) bèng( )发滞留( ) zhì( )息 pú fú( ) 养精xù( )锐缭绕( ) lǚ( )践耸立( ) 斩钉截( )铁缭绕(liáo rǎo) 回环旋转。

“缭”与“潦”有别。

颤抖(chàn dǒu) 哆嗦,发抖。

“颤”是多音字。

滞留(zhì) 停留不动。

窒(zhì)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而呼写。

写作思路是:出发登山——过“第二台阶”——继续前进——刘连满同志留守——三位队员向顶峰冲击,胜利登顶。

二、课堂自主、合作、探究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然后复述这一个激动人心的过程。

(1)5月24日9时30分,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贡布出发。

(2)岩壁陡滑,第二台阶挡住了去路。

他们冒着严寒,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用了五个多小时。

(3)天渐黑,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

(4)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言信。

(5)夜已黑,在8830米左右的地方无氧攀登。

(6)凌晨,登顶成功。

2、默读全文,请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遇到三大困难:①寒冷,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②黑夜,山上山下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天空闪耀;③缺氧,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3 《登上地球之巅》课中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学习过程】一、导入1.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简介2. 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珠峰活动简介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课文诵读和字词掌握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速读课文,简要复述四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四、问题探究1.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靠什么力量取得的?2.登顶过程中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三大困难?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3.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4.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请举例说明。

5. 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五、概括主旨和写法1.队员们征服“第二台阶”,刘连满作人梯、留氧气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2.请概括出文中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件?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3.从课文的详写中懂得写作上哪些技巧?4.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请找出来,想想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5. 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

试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六、分析人物1.文章集中写了王连满哪些事例?2. 你觉得王连满是怎样一个人?3. 文章为什么单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七、作业:搜集整理有关探险家的事迹,并讲给大家听。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doc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doc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山西省汾阳市杏花初中李海清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1.练习快速默读法,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学习重点难点1.快速并简洁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2.文中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的作用。

3.体会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学习方法自学诵读----成果交流----质疑讨论----点拨理解----拓展延伸课前准备学生:查找并观看有关雪域高原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信息;听歌曲《青藏高原》;读课文,排除伺语障碍,初步了解文意。

老师:多媒体课件导学过程%1.预习导引1.文题解读“巅”是什么意思?“地球之巅”指的是哪里?谁登上了地球之巅?用自己的一句话解读文题。

2.话说珠峰你知道“珠穆朗玛”的地理位置和藏语意思吗?人类挑战珠峰的经历你了解多少?人类测量的珠峰的高度是多少?登顶珠峰的第一人是谁?3.掌握词语破()骨崔巍()()镶嵌()( )漆()JE/八、窒()息葡匐()()养精蓄()锐斩钉截()铁崎岖()()履()践携()带4.了解作者郭超人,高级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西藏十年》《向顶峰冲刺》等。

5.关于登山你了解登山运动吗?参加这项运动需要具备怎样素质?你如何看待这个运动?%1.课堂导学1.赏…图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珠穆朗玛峰图片,并用简要的语言说出珠穆朗玛峰在自己心目中印象。

老师补充概括,让学生明确登上珠峰的不易:•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

“珠穆琅玛”系佛经中“神女”的译音。

《登上地球之巅-》--学案和答案1

《登上地球之巅-》--学案和答案1

《登上地球之巅 》导学案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砭.骨( ) 履.践( ) 冰镐( ) 山巅( )崔.巍( ) 窒.息( ) 滞留( ) 迸散 ( )2、以下句子属于描写的表达方式的是( )A 、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

B 、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C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D 、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 峰的创举。

二、理解探究1、 在登顶过程 中,登山队员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靠什么来克服这些困难的?2、 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它们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3、 刘连满最终没有登上主峰,可文中反倒写他的文字最多,你认为他值得写吗?三、合作质疑仔细体味下列语句,写出其表达效果。

1、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

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2、(刘连满)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的状态。

他的心里非常明白,他正在被人们称为“死亡地带”的高度上,窒息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

他拉过身边的氧气筒,……但是,他的眼前出现了正在向顶峰冲击的战友们的背影。

……他毅然把氧气放回原来的地方,自己昏昏睡去……3、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四、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6题。

⑴夜色浓重,……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1.为文中的空白处选择合适的词语()A.轮廓低矮果断大胆B.轮廓低矮大胆果断C.外形高大大胆果断D.外形高大果断大胆2.为什么选文中几处提到珠穆朗玛山顶峰、群峰在夜色中的黑影?3.段⑷中加点的词语“斩钉截铁”和“异口同声”有怎样的表达作用?4.对于这三位登山运动员来说,阻碍他们登上顶峰的最艰难的三个障碍是什么?答案:23课基础知识1、(biān)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到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厉害。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23*登上地球之巅课堂导学△课前预习1. 《登上地球之巅》作者是,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砭.骨():(2)履.践():(3)崔.嵬():(4)窒.息():(5)养精蓄锐..():(6)齐心协.力():△初步感知3.内容概括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他们是靠精神来克服这些困难的。

4.结构梳理一.(1~4)登山队出发。

二.(5~8)运用人梯战术突击。

三.(9~13)留下,三人继续登顶。

四.(14~23)三人攀登,登顶成功。

△自主探究5.课文中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6.刘连满最终没有登上主峰,可文中写他的文字最多,你认为他值得写吗?同步训练一、积累与运用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2)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3),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4)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耸.立(sǒnɡ)缭.绕(liáo)冰镐.(gǎo)携.带(xié)B.石膏.(gāo)摄.影(shè)陡.滑(dǒu)砭.骨(biān)C.海滨.(bīn)呼啸.(xiāo)窒.息(zhì)崔巍.(wēi)D.匍.匐(pú)匍匐.(fú)巉.岩(chán)滞.留(zhì)3.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

(排比)B.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夸张)C.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

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备课组初一语文组主备黄袓敏审核初一语文组课型时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的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知识链接学海拾贝1.关于作者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2.关于背景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

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

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

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

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

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

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

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

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

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

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

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学习过程:一、学(一)自主学习,秀出风采-----水滴石穿,夯实基础1.给加点字注音耸.立___缭.绕___峰巅.___摄.氏度___滞.留___崎岖.___窒.息___轮廓.___2.多音字注音组词济()___颤()___绕()___散()___()___()___()___()___3.成语填空养精蓄()斩钉()铁异口同()齐心()力勇往直()步()艰难头()眼花腰()背痛4.课文内容填空(1)即使有()的体格,()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登上地球之巅
【学习目标】
1.积累词句,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3.体会本文选材的特点。

【导学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耸.立缭.绕峰巅.匍匐
..
滞.留崎岖.窒.息轮廓.
砭.骨携.带巉.岩摄.影
2.成语填空。

养精蓄()斩钉()铁异口同()齐心()力
勇往直()步()艰难头()眼花腰()背痛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履践:
崔巍:阴霾:
侵袭:迫不及待:
4.按课文内容填空:
(1)即使有()的体格,()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

(2)他们的四肢更加()了,他们的行动更加()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5.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怎么来克服这些困难的?
6.刘连满的形象令人感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7.刘连满最终没有登上主峰,可文中反倒写他的文字最多,你认为他值得写吗?
8.第(12)自然段中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段话作用是什么?是否离题?
9.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在文中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巩固练习】
10.本文选材详略得当,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事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1.续写,使之构成排比句式。

人是在挑战极限中成长。

攀登过绝顶的高峰,才知坎坷的渺小;,;
,。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与答案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与答案

_.d 9、r ·\才�芷~,L ··�'" .. .. .一-,, •-�....'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与答案授课教师2023-12-23..••••••••....紧急情况下装备运用在遇到水源短缺时,利用炉具加热饮用水,保在遇到意外受伤时,利证饮食安全。

用背包中的急救包进行在迷路或等救援时,简单包扎和处理,等利用帐篷、睡袋等装备救援。

搭建临时庇护所,保持在遇到恶劣天气时,及体温和避免失温。

时穿上冲锋衣裤、戴上芦二。

保持身`_ `. . . ,,妒` \ .I . 4} 笠笃.t. •.. ..,. . .. 忐·`.磕03攀登过程及策略....•••• •••• .... 路线规划与选择路线勘察在攀登前需对目标山峰进行全面的勘察,了解地形、气候、难度等信息,为路线规划提供依据。

路线设计根据勘察结果和攀登者的实际清况,设计安全、高效、可行的攀登路线,同时制定应急撤离方案。

路线评估对设计好的路线进行评估,确保其符合攀登者的能力和目标,以及当地的法律法规。

.. •••• •••••••• 攀登技巧与团队协作100%80%攀登技巧掌握正确的攀登技巧,如使用冰爪、冰镐、安全带等装备,以及结绳、打描点等技能,提高攀登效率和安全性。

建立高效的团队协作机制,明确分工和职责,保持有效沟通,共同应对攀登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80%在攀登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克服恐惧和焦虑清绪,增强自信心和毅力。

�•••• •••• •••••••• 高海拔环境适应策略高原反应预防保暖措施饮食调整休息与恢复在攀登前进行适当的锻炼和调高海拔地区气温低,需做好保在高海拔地区要注意饮食调整合理安排攀登过程中的休患时整作息,提高身体对高海拔环暖措施,穿着保暖衣物、使用,选择易消化、高能量的食物间和地点,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境的适应能力;携带必要的药睡袋等保持身体温暖。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登上地球之巅★学习导航·心随书动1、感知课文,理解积累字词。

2、快速默读,概括课文信息,把握叙事详略。

3、探究、理解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4、学习登山队员们强烈的团体合作、崇高的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

珠穆朗玛峰断想在世界的地球空间里没有任何高出你的头顶只有人的思想和他创造的东西例外没有人不承认你伟大的身躯里持续播种着生命的奇迹在猎猎之风下你释放着智慧和光芒你独尊在世界屋脊的排位朝夕注视着融纳深不可测的高天和承载万物的厚土你用情感把大地冻僵的思维捂热用温柔的语言刺破厚厚的风霜雪雨化做长江黄河的涛声你的灵魂始终占在第一的位置你的征途是要历尽无数个春夏秋冬你把生命的全部用七彩色贯通连接世界的各个角落你描绘的是伟大中的伟大者你要实现的是最伟大中的最伟大者★基础同步·千锤百炼1.给加点字注音耸.立___缭.绕___峰巅.___摄.氏度___滞.留___崎岖..___窒.息___轮廓.___2.多音字注音组词()___()___()___()___济颤绕散()___()___()___()___3.成语填空养精蓄()斩钉()铁异口同()齐心()力勇往直()步()艰难头()眼花腰()背痛4、选词填空。

①朵多白云在山岭间不散。

(围绕缭绕)②寒风凄厉地着。

(呼啸呼喊)③……只有顶峰还露出的轮廓。

(模糊隐约)④……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

(闪耀闪光)5、指出下面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A、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B、然而,对于坚强的中国登山队员们来说,有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能滞留和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阅读精练·小试牛刀(一)……①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

这时,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

他用双手进岩缝,脚尖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但是,由于体力不济,身体稍微一,便扑通一下到原来的地方。

刘连满一连了四次,跌落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样。

②大家不得不停下来想办法。

这时,刘连满突然想起自己在哈尔滨当消防队员期间,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地翻过高墙的经历。

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然后慢慢地站起来,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撑点攀登上去。

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

刘连满的眼前冒着“金花”,两脚颤抖,呼吸也变得沉重。

但是,刘连满一直坚持着。

他先把屈银华托了上去,然后又托贡布。

最后,王富洲和刘连满借着上边放下来的绳子的帮助,也爬了上去。

……6、第①段首句描写了岩壁特点,表明。

7、在文中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动词。

8、横线句运用描写,刻画了主人公“甘为人梯”的行为,体现了精神。

9、分析粗体字语句的作用。

10、运用动词(不少与5个)生动地描写你的某一举动。

(50字以内)(二)⑴大自然是无情的。

两年来,我只身( )大漠、( )戈壁、( )高山、( )大河,经历了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

⑵在腾格里,我曾遇到漫天铺地的大沙暴和寒流、冰雹的袭击。

⑶在贺兰山考察岩画时,我被困在了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要不是我会一点气功,拼命一搏,险些跌进万丈深渊。

⑷在罗布泊,我身负百斤重的水和干粮、行装,半个多月未见人烟,还遇到大风暴雨,迷失了方向。

⑸在山西平鲁下高头一带的荒凉的山沟里,夜间我曾遇到了野狼的追踪。

⑹在河北蓟县考察震旦亚纪地貌时,深夜看不清山路,我多次从山坡上滚了下去。

⑺然而大自然也是的。

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本身都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我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尽。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记录了沿途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的笔记三十多万字,收集了数百万字的文史资料,还拍摄了六百多张黑白、彩色照片。

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我在贺兰山发现了一壁岩画。

文物工作者认为是首次发现。

⑻沿途我得到各地政府和群众的热情接待。

一捧捧花生、一颗颗红杏、一个个胶卷、一枚枚印章、一句句嘱托、一条条留言,都凝结着支持、理解和深情。

我深深地感到我的心,我的脉搏在和祖国人民一起跳动。

⑼我走过的地方大都是祖国的西北部,那里还很穷;很荒凉,还在沉睡,但是却充满了生机。

我将尽快写出我沿途的观感,帮助人们认识大西北、热爱大西北、开拓大西北。

⑽面对我的还是无尽的地平线。

⑾我的梦还在继续着。

节选自刘雨田的《长城万里行》11、给加点字注音。

涉()冰雹()脉()搏嘱()托12.、将“涉、走、闯、攀”四个动词分别填到文中括号里。

13、联系上下文,在第⑺段横线上填一个形容词。

并说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

14、两年来,“我”经历了哪些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体现了“我”的什么精神?15、你从“一捧捧花生、一颗颗红杏……一条条留言”里看到了什么?16、“我”的长城万里行有何意义?17、揣摩文中划线句的深刻内涵。

18、结合全文,理解“我”的“梦”的含义。

并说说你的“梦”是什么?打算如何去实现?★中考在线·未雨绸缪向一棵树鞠躬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

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

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

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

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

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

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

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

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

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

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

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

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

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

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

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

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

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

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

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我怔在那里。

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

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

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

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

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9.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0.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分)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②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21.文章写榆树,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去写“老人”?请简要分析。

22.第四段中说:“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

”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

23 登上地球之巅1——5略6、垂直而光滑;攀登“第二台阶”的极大困难7、插、蹬、歪、跌落、爬;8、动作、刘连满、集体协作9、更加突出刘连满为了其他队员能顺利登上“第二台阶”而忍受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10、略11.shèbáo mài zhǔ12. 闯走攀涉13. 慷慨;过渡作用。

14.①在腾格里遇大沙暴和寒流、冰雹的袭击;②在贺兰山被困悬崖,险些跌进万丈深渊;③身负百斤于罗布泊,半月多未见人烟,还遇到大风暴雨,迷失了方向;④在山西平鲁下高头一带的荒凉山沟里,夜间遇到野狼的追踪;⑤在河北蓟县考察震旦亚纪地貌时,深夜看不清山路,多次从山坡上滚了下去;体现了“我”在艰难困苦面前的无畏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15. 各地政府和群众的热情接待、支持、理解和深情。

16. 既完成了徒步走长城的壮举,又从中学到了政治、历史、地理等领域的知识,为人们了解长城、认识长城积累珍贵的资料,同时也为人们认识大西北、热爱大西北,开拓大西北提供了帮助。

17. 徒步走长城只是作者圆“梦”的开端,今后的路更长;表达了作者不懈探索祖国的珍贵文化遗产,追求更高更大目标的思想感情。

18. 人生目标;第二、三问略。

19.生长环境极其恶劣;外形矮小、纤弱、朴实;忍受苦痛,顽强生长。

20.①运用拟人手法,写榆树“拦”不住雨水,“挽留”不住露珠,表现了它忍受着干旱和贫瘠的苦痛。

②将老人远去的形象比喻成行走着的“永恒的雕塑”,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乐观生活的精神品质。

21.引出这棵树的生长年龄,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由写树到写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2.认同,因为命运并非能随意改变的,生活要讲究实际,像那棵树一样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也不失为人生的智慧。

不认同,因为人需要有更高的追求,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抗争改变的,安于命运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