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本体论概述
文学理论成人本科复习题

文学理论专题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
2、当代作家汪曾棋就曾明确强调说:“语言不只是载体,是本体”;“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3、“张力”一词本来是一个物理学中的概念,在美国“新批评”派理论家艾伦·退特把它作为描述诗歌特征的术语提出来之后,开始成为文学批评中一个常用词汇。
4、在诗中,和谐的韵律之美主要体现为节奏和押韵两个方面。
5、诗中间接抒情最主要的两种形式是寓情于物与寄情于事。
6、叙事轴心是形成小说叙事的中心目标。
7、关于意境问题,晚唐的司空图提出了“韵味”说,明代谢榛提出了“景媒情胚”说。
8、文学接受是指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某一文学文本的阅读理解,并受其意蕴影响的过程。
9、接受美学由德国美学家汉斯·罗伯特·姚斯创立。
1、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
2、《毛诗序》中有:“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由此可以看出诗与言的关系。
3、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4、现实主义小说注意以写实的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性格,历历在目地展示生活场景,力图更为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
5、最早将“净化”一词引入到文学艺术领域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6、读者反应批评学派认为,文学作品必须诉诸历史的理解,意义只存在于读者的阅读活动之中。
7、伊瑟尔提出了所谓“隐含读者”的概念,开启了接受美学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
8、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
”9、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审美意识形态: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2、语言本体论:概括起来说,语言本体论是伴随着“语言学转向”在20世纪西方哲学领域和文学理论领域出现的、把语言作为哲学研究和文学活动的本体的看法的总称。
语言逻各斯的本体论与方式论——哲学诠释学对史学及思想史研究的意义

语言逻各斯的本体论与方式论——哲学诠释学对史学及思想史研究的意义摘要:诠释学从一门说明的技术慢慢进展为一种方式论和本体论,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现代诠释学在本质上是本体论,但其方式论的价值无法忽略。
语言作为诠释学的核心,其作用在人类熟悉自然、熟悉社会、熟悉自我的进程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种“语言转向”在西方史学界引发了庞大的回应。
后现代史学的哲学基础最先可追溯至此。
历史研究,尤其是思想史的研究,应当合理地吸收哲学诠释学和后现代史学的某些观点,以期在“真实”与“现实”之间达致平稳。
关键词:诠释学;语言转向;后现代史学;思想史一、作为方式论的诠释学和作为本体论的哲学诠释学诠释学( Hermeneutik )作为宣告、口译、说明和说明的技术,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存在。
赫尔墨斯 (Hermes) 是上帝一名信使的名字,他给人们传递上帝的消息,说明上帝的指令,并将上帝的指令翻译成人世的语言,使凡人能够明白得,因此诠释学引申而成为一种关于明白得和说明的技艺学。
“诠释学”作为书名第一次显现是在 1654 年,作者为。
后来诠释学沿两条线路进展下去:神学的诠释学和语文学的诠释学。
神学诠释学是一种正确说明《圣经》的技术,在中世纪的欧洲十分盛行。
闻名神学家奥古斯丁的《论基督教学说》是神学诠释学的代表高作之一。
在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神学家们为了保护自己对《圣经》的明白得,试图用诠释学工具对教会学说的独断传统展开批判,神学诠释学因此成为神学内一个不可缺少而具有漫长历史的学科。
语文诠释学也最先出此刻古希腊罗马时期,那时的“批评法”确实是一种简单的语文诠释学。
通过法国古典主义到德国古典主义时期沃尔夫、迈耶等人的开辟性尽力,语文诠释学在古代语法学和修辞学的基础上进展为一种关于说明和明白得的方式学。
在宗教改革和文艺振兴推动下,从头熟悉传统的要求呼声日起。
不管是神学的诠释学仍是艺术领域内的语文诠释学都面临着一样的处境。
在人们关于自身“理性”的挖掘和自信中,两种传统的诠释学走向了统一。
再议索绪尔的语言本体论——与张延飞、张绍杰老师商榷

再 议 索绪 尔 的语 言本 体 论
— —
与 张延 飞 、张 绍 杰 老 师 商榷
李文新
( 东莞理工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 院外语 系 ,广东东莞
5 2 3 8 0 8 )
摘 要i索绪尔对 “ 语 言” 和 “ 言语 ”做 了严 格 区分 ,并且 重 “ 语 言” 而轻 “ 言语 ” 。 同时 ,他 指 出,
关 键 词 :“ 语 言”;“ 言语” ; 系统 整 体 ; 集体 规 约 中 图分 类 号 :H 0— 0 6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0 3 1 2( 2 0 1 6 )0 6— 0 0 5 9— 0 6
《 外 语 学 刊》 2 0 1 4年 第 1期 发 表 了 张 延 飞 、 张绍杰两位 老师 的 《 再 论 索 绪 尔 的语 言 本 体 论
闭 的系统 整 体 ,跟 开 放 的社 会 规 范 ( 即 集 体 规
约) ② 是 矛盾 的 。鉴 于张 文认 为 原 文 的根 本 问题 出
在 没有看 到 “ 语 言” 和 “ 言语 ” 的关 系 ,本 文 就
从 “ 语言”和 “ 言语 ” 的关 系人 手 展 开讨 论 ,与
两 位老 师商榷 。
“ 语言” 和 “ 言 语 ” 分 离 ,而且 明 显 重 “ 语言 ”
两位老师都是索绪尔研究 的行家 ,张绍杰老
师更 是 中 国索绪 尔 研 究 的 大家 ,是 笔者 所 景 仰 的 学 者 。对 于 他们 的批 评 ,笔 者 不 敢 怠慢 ,但 经 过 几 年 的深 入 思 考 ,还 是 不 能接 受 ;相反 ,却 更 加
下 简称 原 文 ) 提 出 批 评 ,认 为 原 文 没 有 看 到 “ 语言”和 “ 言语 ” ④的关 系 。 由于没 有 正 确 把 握 这一 至关 重要 的关 系 ,原 文 不 仅误 读 社 会 规 约 的 含 义 ,并 且把 索绪 尔定 义 的语 言 系 统视 为 一 个 封 闭的 系统 ,以至 于 最终 得 出 了 “ 社会 规 范 和 系统 整 体相互 矛 盾” 的错误 结论 。
文学语言学研究:工具论和本体论

文学语言学研究:工具论和本体论作者:荣四华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2期摘要:文学语言观的发展经历了工具论和本体论两个阶段,工具观认为语言是文学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本体观”强调语言的系统和结构,两种观念不是对立的,它们都揭示了语言的某一侧面的本质属性,语言具有多维的属性,这决定了今后的文学语言学的发展也是多维的。
关键词:文学语言学工具论本体论一文学与语言存在着天然的关系。
文学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形成整个文学文本。
语言作为人们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为文学提供了表达的基本载体和工具。
这种认识是随着西方认识论哲学发展而形成的,西方认识哲学把语言看作是一种思想的媒介和形式,认为其功能在于表达生活和情感的内容,因而,形成了自古希腊直到近代哲学的一种特定的语言思维模式。
古希腊哲学家在进行哲学思维的过程中也明确表达了语言的观念。
苏格拉底明确指出:“名词是晓喻和区分事物本质的工具,正如梭子是分理网线的工具那样。
”亚里士多德认为“口头语言是思想活动的符号,书面语言则又是口头语言的符号”。
这一观念一直延续至今,从奥古斯丁《论基督教义》到培根的《新工具》,从笛卡尔的《方法论》到霍布斯的《利维坦》,从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到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从列宁《论民族自决权》中提出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到斯大林《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中描述的“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等等。
甚至二十世纪中后期一些新的哲学流派,在批判工具论的同时也难以跳出它的范围。
我国传统的语言观也属这一范畴,如先秦的“名实”理论、“得意忘言”理论、“言为心声”理论就是把语言作为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来认识的。
建立在“工具”认知层面的文学语言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文学文本中的语言“所指”研究和文学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语用”研究。
文学文本中语言“所指”研究的出发点不在于揭示语言符号与概念之间的关联性,也不在于说明符号与符号之间如何关联,其根本目的在于阐释文学文本的内容。
“电影语言”的本体论:现实的书面语、“诗的电影”与白话现代主义

“电影语言”的本体论:现实的书面语、“诗的电影”与白话现代主义“电影语言”的本体论:现实的书面语、“诗的电影”与白话现代主义”引言当我们观影时,常常会发现电影语言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可以以非言语的方式传递情感、故事和观点。
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依赖于图像、音乐、动作以及对视觉和听觉的处理来创造影像的力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电影语言”的本体论,特别是与现实的书面语、以及与“诗的电影”和白话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现实的书面语现实的书面语可以被认为是电影语言中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
它包括对话、对白和文字。
这种电影语言表达方式模仿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方式,通过在屏幕上呈现人物说话的方式,来展示现实世界中的情感和故事。
在现实的书面语中,文字通常被用来传递信息,例如在电影中的字幕,或者角色所读的信件或日记。
这种文字的加入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理解和背景,同时也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叙事的灵活性。
通过文字,电影可以表达更多的情感和观点,使故事更加丰满。
然而,尽管现实的书面语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仅仅只是电影语言的表面,还有更多深入的层面需要我们去探索。
第二部分:“诗的电影”“诗的电影”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的书面语的电影创作形式。
它不仅仅通过文字来传递信息,而是通过视觉和声音的处理来创造一种艺术感受。
在这种创作方式中,电影被赋予了诗歌般的形式,通过对影像、音乐和色彩的处理来创造一种独特的情感。
与现实的书面语不同,“诗的电影”更加依赖于非言语的方式来表达意义。
它可以通过画面的组合、镜头的运动和剪辑的处理等手法来创造视觉的美感和韵律感。
同时,音乐的运用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电影可以创造出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诗的电影”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更具有艺术性的电影形式。
它以复杂而抽象的方式,去探索情感、思想和观点。
通过运用独特的视觉和听觉处理技巧,电影创作者可以打破现实的限制,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哲学思考的世界。
试论语言本体论的哲学基础

●语言哲学○语言哲学专题研究编者按:综观学界,由于语言的重要性日趋凸显,对语言的看法也日趋多样化,但是最有影响的语言观却只有两种:语言工具论和语言本体论。
前者肇始于亚里士多德,经过弗拉基米尔・列宁的推波助澜,已经成为当今最流行的、最具功利主义色彩的语言观;后者也不新,但从学理上反思,还是新近的事情。
大致说来,本体论也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在beings(在者/是者/有者,本体)确定的情况下,集中研究be2 ings的在、是和有,比如始于古希腊、延续至今的具有欧洲大陆哲学传统的各个哲学流派。
另一种是在beings还不确定的情况下,或者首先论证研究对象是beings,然后探讨对象的在、是和有;或者不分先后顺序,同时或交叉展开研究,比如本体论语言哲学。
本期刊发的高云球先生的文章,就属于“语言是be2 ings”的尝试性论证。
试论语言本体论的哲学基础高云球(燕山大学,秦皇岛066000)提 要:20世纪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经历了从语言客观性到语言实在论的艰苦过程。
真正为其奠基的,甚至将其变为现实的是逻辑实证主义。
弗雷格的意义与指称的关系研究开辟了这一过程的先河。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则将其推向深入。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自组织系统为确立语言的可能世界完成了历史性的理论创造。
关键词:语言客观性;语言实在论;逻辑实证主义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8)05-0001-4The Con structi on of the Ph ilosoph i ca l Founda ti on of the L i n gu isti c Revoluti onGao Yun2qiu(Yanshan University,Q inhuangdao066000,China)The phil os ophical f oundati on of the research of linguistics has gone thr ough the arduous p r ocess fr om objectivis m of languages t o realis m of languages.The true functi on t o lay,even t o realize,the f oundati on,is Logical Positivis m.The study of the relati on bet w een the meaning and signifier by Frege opene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p r ocess.Russell’s theory of the descri p ti on operat or p r o2 moted the p r ocess further.The self organizati onal syste m of languages comp leted the hist orical theoretical creati on t o establish the possible world of language.Key words:objectivis m of language;realis m of language;l ogical positivis m 1 须要提前说明的三点当语言哲学进入20世纪门槛的时候,它的预设条件和哲学基础是语言的客观性。
语言学概论第一章语言的本质.

1) 直观动作思维:这种思维指思维时能 直接感知思维对象,并通过思维者自身 的动作去影响思维对象的那样一种思维 活动。 例如像工程设计师、体育运动员等的思 维活动都具有直观动作特点,教练员讲 解有关体育战术如足球、篮球、排球等 也要用直观思维。
2) 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指在思维时用唤 起形象并在想象中对形象进行加工改造 的那样一种思维活动人。艺术家和文学 家思维时(在进行艺术构思时)就充分 地进行着这种形象的加工改造和组合的 活动。 比如构思一幅画、一座雕塑、一个情节、 一个戏剧场景等,都要进行形象思维。
5)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还说明这样一个道理, 人类社会以外没有语言。社会以外不但没有语 言,即使是人,只要离开了社会,也会失去语 言能力。人类大脑特有的语言能力与生俱来, 具有一定的先天条件。但如没有后天的社会环 境,不在适当的时期同实际的语言相接触,就 不能激发出大脑语言能力的内在机制。因此, 语言的习得同样具有社会性,离不开社会。
思考: 未见其人,只闻其声,就能知道说话者是谁. 或只读其作品就能知道作者是谁.。但是 他们说的话写的作品我们都能理解。
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道理?
上述情况说明: 1 每个人的言语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他 们的语言是在基本遵守语言社会的总规 则,即语音、词汇、语法规律的基础上进 行的. 2 语言和言语虽有密切关系,但是不同.
如果语言是自然的,其产生发展就应该 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不会给语言造成任何 的影响,而实际上恰恰相反,语言的产 生与发展都是同社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的。
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其产生和发展就 应该有自己的一套规律,不受人类的约 束。自然的东西只能利用,不可能创造, 而语言却是人类创造的,同人类一道发 展的。比如古代汉语没有电视、电脑、 广播等词,而现代汉语有这些词,这是 因为社会发展了,客观世界有了这些事 物,语言中才相应地有了这些词。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2章 文学与语言)【圣才出品】
【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d9ffedf8f01dc281e53af0d5.png)
第2章文学与语言1.简要说明语言工具论和语言本体论的内涵。
答:(1)语言工具论工具论,即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形式”、“工具”、“媒介”、“载体”,它的功能在于表达生活和情感的内容,内容具有“优先权”,而包括语言在内的形式则处于被内容决定的位置。
(2)语言本体论①语言本体论是在意识到语言工具论的缺陷出现的。
索绪尔对“语言”(1anguage)和“言语”(parole)的区分后,人们对语言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结构主义人为,说话的主体并非控制着语言,语言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我’只是语言体系的一部分,是语言说我,而不是我说语言。
③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的高度重视和强调,语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殊荣,语言也因此上升到“本体”的地位。
2.请以具体的诗歌作品和散文作品为例,说明诗歌语言是一种奇特化程度高的语言。
答:(1)“奇特化”的概念“奇特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语言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这种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
“奇特化”并不只是为着新奇,而是通过新奇使人从对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感奋起来。
(2)诗歌的特点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因而,诗歌对于语言的运用十分关注,“奇特化”在诗歌语言中普遍存在。
(3)范例奇特化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诗歌语言不规则的排列组合是其一种。
在实际的诗歌写作中,作家会通过多种奇特化手法达到目的。
爱伦·坡在其诗歌作品《乌鸦》中,在表达对亡妻的思念的过程中,抛弃了以往常用的意象,而是借用“乌鸦”作为死神的使者,与妻子展开交流。
给人带来“奇特化”的效果。
同时,诗歌中大量采用带有消极意味的修饰词语,与当时广泛流行的昂扬积极的浪漫主义潮流相悖,给人带来“奇特化”的印象。
3.西方作家与中国古人都提出过超越语言的具体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切实可行,为什么?答:(1)自动写作“自动写作”是超现实主义文学家提出的一种超越语言的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本体论概述一、语言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
从两个方面来定义语言,一是从社会功能方面来说,即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标志,因为动物是没有语言的。
语言通常被当作人们交际的工具,并以此为社会服务。
一是从内部结构来说,就语言自身而言,它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成、由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符号系统。
二、本体论现代汉语词典:本体指德国哲学家康德唯心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与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本体又译为实体,是表明万物的本原、基础、本质、原因和终极性质的范畴。
“本体论”是对概念化的精确描述,是关于存在的理论,所探讨的是事物(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本原和本性的存在方式、生成运演及其本质意义的终极存在问题。
语言本体论:我的理解是,从语言文论而不是语言哲学的角度来说,语言本体论,是指在二十世纪西方兴起的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以语言为本体,并坚持文学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文学的本质的一系列文艺理论,它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及现象学的解释学传统。
西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语言本体论的哲学基础:真正为其奠基的是逻辑实证主义。
弗雷格的意义与指称的关系研究,开辟了语言论转向的先河,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则将其推向深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自组织系统为确定语言的可能世界完成了历史性的理论创造。
语言哲学代表有奥斯汀,洪堡,乔姆斯基等。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宇宙—作家—作品—读者从作品的外部研究(一种是从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中探索文学创作的决定性因素;一种认为文学主要是创作者个人的产品,于是便断定文学研究主要地必须从考察作者的生平和心理着手;还有一种主要从人类精神中的集体创造活动如思想史、神学史和其他的艺术中,探索文学的起因;还有一种要以“时代精神”,即一个时代的精神实质、知识界气氛或舆论“环境”以及从其他艺术的特质中抽取出来的一元性力量来解释文学——韦勒克、沃伦,P66)→作品内部研究,文学学→文学科学,内容(或材料)→形式,从作者→作品→读者三,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他提出的新观念把语言当作一个共时的静态的符号系统;探索其内部结构。
这一新观念扭转了语言学的历史走向,开拓了现代语言学的新格局。
索绪尔是结构主义的始祖,也是符号学的创始人。
1,语言与言语:语言是一种系统,是一种抽象的规范;言语是我们说的具体的话,是单个的话语。
索绪尔区分了作为社会性系统的语言和作为个人对该语言系统的运用的言语。
他从语言中删除了声学的和心理学的“内容实体”,使其只限于是“形式”。
2,能指与所指:能指是声音形象;所指是概念。
它们的关系是任意的,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是一种文化、历史的约定俗成。
3,共时性与历时性:共时性:把一个语言现象看成是它同时代的一个整体系统中的一分子,从而研究某一特定时期内一个语言现象的全部问题。
历时性:把一个语言现象看成在历史进程中许多相关现象中间的一份子,从而研究具有时间跨度的语言中的某一特定成分。
共时性是一种系统性研究方法;历时性是一种历史性研究方法。
索绪尔把共时性语言学从历时性语言学中分离出来,并强调共时性研究。
4,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组合关系,是一种临近性关系;聚合关系是一种相似性关系;前者是转喻,后者是隐喻。
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是语音成分和思想成分相结合的交界地带,而语音与思想的结合所产生的是形式,不是物质实体。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改变了西方传统的语言观,把语言从工具的从属地位上升到主要地位。
要把握实在,就必须把握语言。
语言已经不是作为工具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语言作为一个本体已经成为哲学的第一要素。
索绪尔的语言思想不仅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更直接导致了哲学上的结构主义运动的产生。
结构主义把语言看作系统,这使得结构主义的问题就是语言的问题。
西方语言论文论的发展线索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文学理论内部的形式主义倾向的发展,一条是语言理论的异军突起并由此引发的“语言学震荡”。
属于前者的主要是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派,属于后者的主要是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
但这并不是说结构主义就没受形式主义的影响,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有一条内在的线索:莫斯科语言小组——捷克布拉格学派——巴黎结构主义。
而且过分强调形式必然导致推崇语言。
语言论文论的两个标准:认为或倾向于认为文学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语言的建构,2,不把语言作为形式的要素而把语言看作文学的本质之所在。
四,俄国形式主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是受语言学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经他的学生整理,于1916年在巴黎出版,俄国形式主义得风气之先,率先自觉接受索绪尔的影响,尤其在研究方法上,索绪尔区分了外部语言学与内部语言学,说明外部语言学研究语言与文化、政治等的关系,内部语言学研究语言系统“自己固有的秩序”,俄国形式主义者由此提出:文学学不能研究外部联系,应该研究文学内部的固有的秩序和结构,文学学不能成为一部缩写的或从文学角度论证的文化学,必须首先是文学学。
俄国形式主义有两个研究中心:一个是1916年在列宁格勒成立的“诗语言研究学会”,核心人物是什克洛夫斯基,其代表作有《词语的复活》、《论情节的延展》等。
另一个是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的莫斯科语言学会,主要代表是雅各布森。
他们多从事语言学研究,把文学理论或诗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部分。
由于政治原因,不少形式主义文论家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定居,成为盛极一时的结构主义的布拉格语言小组。
纳粹主义兴起后,部分学者只好离开捷克斯洛伐克,到美国等国家从事学术研究,促进了英美新批评派、结构主义、符号学、语义学等文论流派的发展。
形式主义文论整体上侧重于形式研究。
形式主义主要指以研究艺术形式为主要任务的文学研究学派,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形式,必须从形式关照文学,分析文学,总结文学规律。
形式主义者像索绪尔区别外部语言学与内部语言学一样,把文学学区分为外部文学学与内部文学学,他们主要研究内部文学学或形式文学学。
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性是文学区别于政治、经济、军事、新闻、其他艺术的根本特性,是使文学成为文学的核心和标志。
雅各布森说:“文学研究的主题不是笼统的文学,而是‘文学性’,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文学性包括文学的语言、结构和形式,包括文学的手段和方法,不包括文学的内容。
文学性表现在作品的语言中,因为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要从语言学研究文学,而不能只从其他学科研究文学。
文学性体现在艺术形式之中,文学的质料、结构等一切形式因素所组成的艺术形式,是文学的文学性的全部体现。
文学性还表现在技巧之中,什克洛夫斯基主张“艺术即手法”,他更像研究“纺织方法”那样去探寻文学制造方法,把对文学特性的规定寄托在制造工艺上。
陌生化:文学陌生化,是把生活中熟悉的变得陌生,把文化和思想中熟悉的变得陌生,把以前文学艺术中出现过的人们熟悉的变得陌生,把过去文学理论中人们熟悉的变得陌生。
“陌生化”是一个过程,文学的目的是使人感受到它的题材和形式耳目一新,成为一种现象学的还原。
“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式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
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间,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什克洛夫斯基,选自《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P6什克洛夫斯基通过对大量故事分析,总结出一条规则:形式创造内容。
这条规则的意义有三条:一是内容不能决定形式,内容不能创造形式;二是形式有自己不受任何支配包括不受内容支配的独立自主性;三是形式可以支配内容,内容是形式的内容,形式可以创造内容。
评价:缺陷:一,夸大艺术形式的重要性,用它来规定文学的本质,顾点失面。
二,俄国形式主义者在文学学研究中推行一种“泛语言学主义”,把以往文学学中一些很难说明文艺现象的概念范畴推翻,改用语言学的概念、范畴来说明,使整个文学学形成了一种语言学化的倾向。
发展地看,俄国形式主义无论是在把文学作为形式技巧方面,还是在用语言学研究方面,乃至情节分析方面,都给新批评派、结构主义、符号学深刻影响,尤其是雅各布森在布拉格、美国和法国语言学界与诗学界的广泛影响,推动了20世纪西方文学的语言学研究;并在符号、结构等方面给西方文论以方法论启示。
五、英美新批评英美新批评的思想基础早期主要是游英国著名文论家瑞恰慈奠定。
新批评派早期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姆,美国诗人庞德,美国—英国诗人艾略特,及后来的燕卜荪、兰色姆、韦勒克等。
英美新批评的主要观点是以文学作品为本体,着重研究文学作品,重视作品的内在构成及因素。
细读:细读语义是英美新批评派贯穿始终、长达三十年之久的批评精神和方法。
细读,实为“细评”,指对作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评论,评论者在作品的结构、反讽、比喻、张力等方面显示文本的语义。
英美新批评家主张认真、审慎、反复、仔细地研读原文,从词、词组、词意及其关系中把握和解释原文及其意义,反对以一种先验的意识和理论介入作品,使词意等得不到一种文学性的展示,提倡“就事论事”或“就文论文”式的“纯批评”。
英美新批评派的批评是一种文体主义、形式主义和经验主义相结合的批评。
它反对非文学的“离心”批评,反对对作者进行研究,反对文学类型学和文体学的批评;它像一个“精制的瓮”,对单个文体进行单兵较量,进行“个体批评”和封闭式讨论。
本体论:英美新批评派认为,文学研究,必须以作品评论为中心,文学研究的本体与文学的本体相一致。
兰色姆长期坚持构筑“本体论批评”,认为一个理想的批评家,必须从事“关于事物本体论的调查,而且一定要是本体论的调查。
”文学的本体即作品,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作家的创作从作品中来,又回到作品中去,文学作品是一个自存自足的实体,无需外界的一切给予。
新批评派认为文学学研究作品本体。
韦勒克和沃伦认为“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
无论怎么说,毕竟只有作品能够判断我们对作家的生平、社会环境及其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所产生的兴趣是否正确。
”而且,新批评派主要研究单一作品,新批评派所提出的作品本体并不是指总体性的作品,而主要是指单个作品,他们认为研究悲剧作品,没有必要把所有的悲剧作品都联系起来,只要分析《哈姆莱特》或者是仅仅分析《麦克白》就行了,不必把莎士比亚的所有悲剧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