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01-2(2课时)第一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

合集下载

第一章地球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第一章地球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大地水准面与固态地表、椭球面的关系示意图(途中平滑 实线表示大地水准面,与此面垂直的箭头表示重力方向, 点虚线表示地球椭球体表面)
平均海平面 不考虑潮汐和波浪的影响, 由世界各国所设的验潮站综合求出的静止 海水平面。
我国最主要的验潮站是青岛验潮站。
大地水准面与地球自然表面
大地水准面对研究地球形状的意义
若设地球是一个均质三轴椭球,椭球面方程为
x2 y2 z2 a2 b2 c2 1
式中a、b、c为三轴对称面的长半轴,且a>b>c。
第六节 平均地球椭球
一、总地球椭球
总地球椭球简称“总椭球”,它由卫星测量提 供数据,采取全球定位的方法定位。
理论上,总椭球的中心应于地球质心重合,赤 道应与地球赤道一致,体积应与地球体(大地体) 体积相等。
大地水准面是设想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平 面重合并延伸到大陆内部的包围整个地球 的封闭的重力位水准面。
大地水准面
(1)大地水准面是一个“水准面”。就是处处 与重力相垂直的面; (2)大地水准面是与平均海水面相合的那个水 准面; (3)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完整的环球曲面。
水准面和几种水准面(图中实线箭头表示水流动方向)
参考椭球就是固定在特定位置上的地球椭球 ,其表面作为测量计算的辅助表面。
一个正确的参考椭球体必须具 备两个条件:
必要条件:选择的地球元素a和α能较精确 地代表地球的大小。
充分条件:用适当的定位方法,确定所选 择的地球椭球与地球实体(大地体)的相 对关系和绝对关系。
世界主要参考椭球体元素
年代 1800 1841 1880 1909 1940
1975
国家
法国 德国 英国 美国 前苏联
推算者
德兰勃 贝塞尔 克拉克 海福特 克拉索夫斯基 国际大地测量与 地球物理联合会

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物理性质

二、地球的电性
1、地电的来源和在地内的分布 地球内部的电性主要视地内物质的电导率而
定。电导率则变化大,地壳的电导率与温度、 岩石成分、结构构造、物态、空隙度,空隙水 的矿化度等有关。 2、地电场的变化和地电异常
大地电流的强度和方向均有变化,这是因为 大地电流主要是地磁场变化直接感生的。太阳 辐射、宇宙线和大气电离层变化所引起的。
P
FG
赤道的重力为978.0318伽(厘米/秒2) 重力(g)标准值随纬度(φ)的变化规律为: g=978.0318( l十0.0053024 sin2φ-0.0000059 sin22φ)
二、重力异常
•重力理论值----按公式
g =978.0318( l十0.0053024 sin2φ-0.0000059 sin22φ) 求得的重力值,实际是在海平面(海拔为0米)高 度的,即相当于地球为理想的旋转椭球体,并且内 部密度无横向变化时的理论重力值,也叫重力标准 值。
第二节 地球的磁性
一、地磁场和地磁要素
地球是一个均匀磁化球体,分 布特征和棒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形成一个偶极子磁场。
偶极子磁轴与地面的交点称 为地磁极(geomagnetic pole)。
•地磁场的南北两极和地理南北两极并不在一处, 而且相距颇远,而且磁轴也不通过地心。
•地磁轴和地球自转轴不相重合,交角约 11°。
• 重力异常----在具体地区实际测量时,由于地 形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局部岩石密度差异, 都使实测重力值偏离正常理论值(标准值),形 成区域或局部的重力异常。为了比较各测站的 的重力,必须进行一些校正,计算出各测站在 海平面上的校正值,这种校正后的实测值与该
测站的标准值往往也有差值,这种现象称之为 重力异常(g 把地磁要素的短期变化消去,就得到基本地

《第一章地球》PPT课件

《第一章地球》PPT课件
g = G*M/R2 (单位用伽Gal) 1 Gal =1cm/s2
d
r
F RP
三、地球的重力 重力的变化
重力在地表的变化
重力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若将地球视为均质 体,以海平面为基准可计算出不同纬度的标准重力值。 g=987.032(1+5.3*10-3*sin2ф-5.9*10-6 *sin22ф) g 为重力(伽),ф为纬度
地理轴 地磁轴
四、地球的磁场
地磁场的描述要素——地磁三要素: 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
磁场强度:为某地点单位面积上磁力大小的绝对值,它是一个具有方向 (磁力线方向)和大小的矢量,用磁力仪测知磁感应强度来表达,现在 常用的计量单位为“特斯拉”。一般在地磁极附近磁感应强度大(约为 60T(微特斯拉));在磁赤道附近最小(约为30 T )。 磁偏角:磁力线在地理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地理正北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 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磁偏角的大小各处都不相同。 在北半球,如果磁力线方向偏向正北方向以东称为东偏,偏向正北方向 以西称为西偏。我国东部地区磁偏角为西偏,甘肃酒泉以西地区为东偏。 磁倾角:指磁针北端与水平面的交角。通常以磁针北端向下为正值,向 上为负值。地球表面磁倾角为零度的各点的连线称为地磁赤道。
2020/12/2
5
一、地球的密度
0Km
地球的平均密度: 1 0 0 0
5.516g/cm3
2000
地表岩石平均密度:3 0 0 0
2.7g/cm3
4000
地心的密度:
5000
13g/cm3
6371
0
5
10 15
G g /c m 3
二、地球的内部压力

普通地质学1第一章地球-地壳的物质组成

普通地质学1第一章地球-地壳的物质组成

四、地球的磁场
地磁三要素: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
磁场强度:为某地点单位面积上磁力大小的绝对值。它是一个具有 方向(磁力线方向)和大小的矢量,一般在磁两极附近磁感应强度 大(约为60T(微特拉斯));在磁赤道附近最小(约为30 T )。 磁偏角:磁力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地理正北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 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磁偏角的大小各处都不相 同。在北半球,如果磁力线方向偏向正北方向以东称为东偏,偏向 正北方向以西称为西偏。我国东部地区磁偏较为西偏,甘肃酒泉以 西地区为东偏。 磁倾角:指磁针北端与水平面的交角。通常以磁针北端向下为正值, 向上为负值。地球表面磁倾角为零度的各点的连线称为地磁赤道;
对流层:平均厚度12km,含大量水蒸气和尘埃。表现为强烈的对流。风、霜、雨、雪、 雹、雾等气象现象均发生于此层。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地表以上55km的范围。大气呈水平运动。几乎不含水蒸气、尘埃, 无天气现象。 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地表以上85km的范围。大气呈对流运动。存在电离层,可反射无 线电波。 暖层:从中间层顶到地表以上800km的范围。内部存在多层的电离层,也称电离层,强烈 反射无线电波。 扩散层:从暖层顶到外层空间。物质多以原子、离子状态存在。是地球物质向宇宙空间扩 散的部位。
地表岩石平均密:
3 2.7g/cm
地心的密度:
3 13g/cm
5 10 G g /c m 3
15
二、地球的压力

地球内部压力是随深度加 大而逐渐增高的。深度每 增加1km,压力增加27.5 MPa(1 MPa=1兆帕斯 卡=106N / m2)。深 部随着岩石密度的加大, 静岩压力增加得更快些。 静岩压力在莫霍面附近约 1200 MPa,古登堡面附 近约135,200 MPa,地心 处可达361,700 Mpa,相 当于360万个大气压力。

普通地质学-第2讲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

普通地质学-第2讲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
地球的物理性质、地震与地 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1.地球的密度
地球的质量有多大?
地球的质量 M=5.9472×1024吨 若一头大象的质量以平均3吨计,
则约等于2万亿兆头大象
地球质量除以体积,计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
5.516g/cm3
但实际测量却发现,地表常见沉积岩的平均密度只有
2.60g/cm3
某处实测地磁场要素的数据与正常值有显著的差别,这 种现象称为地磁异常。大于正常磁场者为正异常,反映地 下有磁性物质;反之为负异常。
地壳内含铁较多的岩石和富含铁族元素(Fe、Ti、Cr等) 的矿体常可引起正磁异常。而膏盐矿床,石油、天然气储 层,富水地层或富水的岩石破碎带则常引起负磁异常。
3.2 古地磁
四百万年来的磁性倒转事件
0 布容正向期
1

贾拉米洛事件
2
松山反向期

奥尔杜瓦事件

万3
曼莫斯事件
高斯正向期

吉尔伯特反向期
4
图 3—14 距今 400 万年以来的磁场变化
方小敏,2007
Magnetic surveys have determined patterns of magnetic reversal for most of the ocean floor, and from these patterns, the age of various segments of the seafloor has been established.
地表的重力分布:G地表=fM/r2 ,f引力常数,M地球质量, r地球半径。
地球的重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因此重力随纬度值 的增大而增加、随海拔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普通地质学01-2(2课时)第一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

普通地质学01-2(2课时)第一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

单 位 质 量 的 物 体 (m) 受 到 的 重 力 为P=mg,
P =F + C g = f M/R2
r 地幔
R rF
R
C
F G 地核
P
a. 地心 b.
P = f mM/R2
图3—4 地球重力图解
G—重力;F—引力;P—离心力; R—地球半径;
r—纬圆半径
实测重力值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影响实测重力值的因素
重力异常的应用:重力勘探
• 铁、铜等金属矿产分布的地区,则 会出现局部的重力(正)异常。
• 石盐、煤、石油等矿产分布区, 由 于物质密度小, 出现局部的重力( ) 异负常。
中国布格重力异常
大陆通常为 布格负异常; 海洋多为 布格正异常。
高低起伏的地表是如何达到 平衡状态的?
地壳(地表)物质如何与更深部的物质 之间在质量或重量上达到平衡状态?
第一章 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重力 地球的密度和压力 地球的磁性 地热 地球的弹塑性
一、地球的重力
重力:地球质量对物 体产生的引力与由于 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惯
地壳
r 地幔
R rF
R
CF G 地核来自性离心力的合力。C-离心力;F-地心引力 P-重力
P
a. 地心 b.
图3—4 地球重力图解
重力均衡(Isostasy)
重力均衡(Isostasy)
地壳(地表)物质如何与更深部的物质之间 在质量或重量上达到平衡状态?
普拉特(Pratt,1854):密度补偿模式
认为补偿面以上各地的岩石密度不同, 地下的补偿面应该处于同一高程。
ρ


ρ大
地下补偿面

普通地质学第一章资料.

普通地质学第一章资料.
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 散逸层 电离层 中间层
平流层 对流层
大气分层 特点
原因
对流层 0-10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 ①热量直接来自地面,
而降低,平均
水汽、二氧化碳随
上升100米,气 高度增加而减少;吸
温降0.6℃
收地面长波辐射能
②对流运动显著, 力降低,气温随高
天气复杂多变
度增加而降低
第一章 地球概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地球的一般特征 地球的圈层结构 岩石圈
第一节 地球的一般特征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小 轨道与行星不同
太阳系边缘或藏新的第九大行星
科学家们设想这颗隐藏的大行星应该是一颗气态巨行星, 非常巨大,其大小甚至可能与海王星相当,其质量约为冥王星 的5000倍。
②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平流层 10-50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 而增加
②水平运动,利于 高空飞行
① 对流层顶-距地表约
20km高度内,大气温 度变化微小且非常低 ,可达-80℃
②自20 km到平流层顶,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 线,气温随高度上升
对流层
太阳雪:受冷空气影响形成降 雪,同时高层云不足以遮住太 阳,于是出现一边下雪一边出 太阳的天气现象
可反射和散射紫外线,从而避免紫外线直接接触皮肤。 • 化学防晒剂是指能将紫外线吸收后再以一种较低的能量形态释
放出来的一类有机物。 • 让防晒成分贴紧皮肤,防晒产品添加油份。
臭氧空洞 ozone hole
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制冷 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对流层中不易 分解,进入平流层,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 分解产生氧化氯/氯游离基,游离基将臭氧 转化为氧气分子,使臭氧浓度减少。

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第一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

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第一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
• 利用重力异常原理,可以通过各地的局 部重力异常来进行找矿和勘查地下地质 构造。
• 通过( 高程和中间层)校正,将测点臵 于大地水准面上,然后与理论重力值比 较。
自由空气重力异常
• 把测点因高出平均海平面而减小的重力 值(gh)(加到)实测值中, 称为自由空 气校正。 • 自由空气(高度)重力异常: 经自由空气 校正后的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之差, 称 为自由空气重力异常(gF)
地球内部密度的确定——地震波
• 原理:地震波通过不同密度介质时的波 速不同,在越过两种不同介质时还会发 生折射现象。
经验公式:
ρ=0.27VP+1.07
VP—地震纵波
地震波的类型
• 纵波(P) 、横波(S)和面波(M)
地震发生后,设在 全球各地的地震台 站先后接收到地震 的纵波(P)、横 波(S)及沿地面 传来的面波(M)
弹性
刚 性 破 裂
塑性
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受力—变形条件下, 可以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物性。
地球的弹、塑性表现方式
弹性表现: 固体潮; 地震波
塑性表现:
地球的形状——旋转椭球体;
岩石的褶皱变形
Hale Waihona Puke 弹性表现一:潮汐与固体潮
• 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引起的海面 周期性升降现象。
地核
地心
b.
减 小
内地核
地表的重力与纬度呈正比,与海拔 呈反比。 g = f M/R2 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的重力与半径 和密度有关。(看M和R2谁占主导) 地心处的重力为零:g=4πRρf /3
G

地球的密度和压力
地球的质量
若一头大象的质量以平均3t计,则地球的质量 =5.947×1021t,约等于2万亿兆头大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壳
大球陆地壳 内 大部洋地壳
地幔
地的幔

地核
地力核
全变球

地心
b.
地表的重力与纬度呈正比,与海拔 呈反比。 g = f M/R2 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的重力与半径 和密度有关。(看M和R2谁占主导) 地心处的重力为零:g=4πRρf /3
二 地球的密度和压力
地球的质量
若一头大象的质量以平均3t计,则地球的质量 =5.947×1021t,约等于2万亿兆头大象。
普通地质学01-2(2课时)第一章 地 球的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重力
重力:地球质量对物 体产生的引力与由于 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惯
地壳
r 地幔
R rF
R
C
F G 地核
性离心力的合力。
C-离心力;F-地心引力 P-重力
P
a. 地心 b.
图3—4 地球重力图解
G—重力;F—引力;P—离心力; R—地球半径;
理论(正常)重力值
• 假设地球表面光滑, 内部 的密度均匀或是层状的, 用正常的旋转椭球体来 代替地球实际的形态, 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 计算得出的重力值称作 理论重力值。
地壳
理论(正常)重力值
r 地幔
R rF
R
C
F G 地核
• P=F+C, g=f M/R2
P
a. 地心 b.
• 理论重力值的计算:
• 在重力学中所说的重力实际上是指重力场的 强度或重力加速度。
一、地球的重力
• 重力加速度(g)的计算: 单位质量的物体(m)受到的重力为P=mg(牛顿第二定律) 单位质量的物体(m)受到的地心引力为F=f Mm/R2 M为地球的质量,f 为万有引力常数 f =6.67259*10-11N㎡/kg2 (m3/k·gs2) P=F+C,忽略C(C=P/300),则 P=F,即mg=f Mm/R2 因此,g=f M/R2
重力异常(gravity anomaly)
• 利用重力异常原理,可以通过各地的局 部重力异常来进行找矿和勘查地下地质 构造。
• 通过(高程和中间层)校正,将测点置 于大地水准面上,然后与理论重力值比 较。
自由空气重力异常
• 把测点因高出平均海平面而减小的重力
值(gh)(加到)实测值中, 称为自由空气校
a. 地心 b.
P = f mM/R2
图3—4 地球重力图解
G—重力;F—引力;P—离心力; R—地球半径;
r—纬圆半径
实测重力值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影响实测重力值的因素
• 地球的形状与地表起伏,P =f mM/R2; • 地球不停的绕自转轴旋转,不同纬度处
的旋转半径不同—P =F + C(惯性离心 力); • 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
图3—4 地球重力图解
G—重力;F—引力;P—离心力; R—地球半径;
g0=9.780327(1+0.005302sinr—2纬圆半径
-0.000005sin2 ), 其中为纬度
• 地球上某点的重力值只与该点的纬 度有关,沿经度没变化, 其最大值和 最小值分别位于两极和赤道。
重力异常(gravity anomaly)
地球平均密度及内部密度的变化
• 地球质量5.974×1021t, 体积1.08 ×1012km3, 平均密度为5.516 g/cm3。
• 由实测可知,地表岩石的平均密度为 2.7-2.8 g/cm3, 海水的平均密度为1.028 g/cm3, 均小于地球的平均密度, 说明… 地球的密度是不均一的,其内部物质 的密度更大。
P =F + C
r—纬圆半径
由于地球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相对于地球引力是 很微弱的,因此重力方向是大致指向地心的。
一、地球的重力
• 重力场:地球内部及其附近存在重力作用的 空间。
• 重力场强度:单位质量的物体在重力场中 (某点)所受的重力(重量)。其在数值和 方向上等于重力加速度。前者是力,后者是 加速度。
重力均(Isostasy)
重力均衡(Isostasy)
地壳(地表)物质如何与更深部的物质之间 在质量或重量上达到平衡状态?
普拉特(Pratt,1854):密度补偿模式
认为补偿面以上各地的岩石密度不同, 地下的补偿面应该处于同一高程。
ρ


ρ大
地下补偿面
艾利(Airy,1855):深部补偿模式
认为地球表层物质的密度是相同的,地表某处 的高程越大,它下插的深度(根)就越大。
• 地表起伏甚大,内 部的物质密度分布 也极不均匀,在结 构上还存在着显著 差异。
• 重力异常:实测重 力值减去理论(正 常)重力值的差值。
一、地球的重力
地壳
单 位 质 量 的 物 体 (m) 受 到 的 重 力 为P=mg,
P =F + C g = f M/R2
r 地幔
R rF
R
C
F G 地核
P
地球内部密度的确定——地震波
地壳与其下伏地幔的关系如同木块浮在水面上的关系
重力均衡(Isostasy)
ρ=3-3.3 g/cm3
ρ=2.7-2.8 g/cm3
上地幔 ρ≈3.4 g/cm3
密度补偿(37%) + 深部补偿(63%)
中国布格重力异常
大陆通常为 布格负异常; 海洋多为 布格正异常。
G
G

地幔

外地核
减 小
内地核
重力异常的应用:重力勘探
• 铁、铜等金属矿产分布的地区,则 会出现局部的重力(正)异常。
• 石盐、煤、石油等矿产分布区, 由 于物质密度小, 出现局部的重力( ) 异负常。
中国布格重力异常
大陆通常为 布格负异常; 海洋多为 布格正异常。
高低起伏的地表是如何达到 平衡状态的?
地壳(地表)物质如何与更深部的物质 之间在质量或重量上达到平衡状态?
正。
• 自由空气(高度)重力异常: 经自由空气校 正后的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之差, 称为自 由空气重力异常(gF)
• gF=(g+gh)-g0 反映了地球表面的地形高 程变化
中间层校正
• (减去)平均海平面以上到测点间的物 质对物体产生的引力作用, 或( ) 低于加平上均海平面的部分全部用地壳物 质填平所产生的引力作用, 称为中间层 校正, 以gm表示。
布格校正
• 高度(自由空气)校正和中间层校正 统称为布格校正。
• 经布格校正后的重力值与理论值之差 称为布格重力异常。 gB=(g+gh+gm)-g0 布格重力异常反映了地球内部的物质 分布状况。
重力异常的类型
•布格校正后的实测重力值大于理 论值称重力正异常,表示
地下物质密度较大!
•相反为重力负异常,表示 地下物质密度较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