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第4章 地球概况
普通地质学Word版37页word文档

普通地质学(Word 版)Holly07.11.22第一章绪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资源与环境地学基础的研究内容和要求;课程学习方法问题;地质作用及其特点和研究方法一、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资源、环境、人口1、基本概念资源-----自然资源泛指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们所利用的自然物质,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以及生物资源等。
包括: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可再生自然资源——风能、太阳能、地热;可更新资源——土地资源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总体。
包括: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天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源的总合社会环境: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经过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2、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能否继续繁衍下去的关键问题:社会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为了现代和后代人类而保护和改善环境——1972第一次联合国环发大会(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既符合当代人的利益,又不致损害未来人类利益——“地球宣言”1992第二次联合国环发大会(巴西里约热内卢)二、资源与环境地学基础的研究内容和要求1、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综合性学科地学: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自然景观的地学分支地质学——研究地球和地壳的形成演化、物质组成及其运动、构造变动的地学分支(是一门研究地球包括固体地球及其外部大气的一门学科,是地学两大体系(地理学、地质学之一),侧重与研究地球和地壳的形成演化、物质组成及其运动、构造变动,研究地面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指导人们寻找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查明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指导人们和这些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斗争,研究地质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关系等;研究对象:组成地球的物质;阐明地壳以及地球的构造特征;地球的历史;地质学的应用问题;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综合性研究)环境地学:研究人类与地质环境之间各种关系的学科研究对象:地质环境本身的自然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人类地质作用所造成的环境及其对原生地质环境的影响2、学习目的和要求目的: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地球观、资源与环境观,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及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要求:概念清楚、观念和思路正确;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鉴定技能学习方法:理论学习----概念:对自然现象的定义;理论:对自然现象的说明或解释;记忆:理解之后并遵循数量律;分类:对自然界的描述;实践技能----三勤:眼、手、脑三、地质作用及其特点和研究方法(一) 地质作用及其分类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概论_第四章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

117~483 30~41 15~201 21~174 33~228 37~89 63~137 60~132 115~289 458~ 1106 67~478 497 1225~ 2600 >53
浅 湖
库 孜 贡 苏 组 ( J 3k ) 塔 尔 尕 组 杨 叶 组 ( J 2y )
界
滨 浅 湖 -深 湖 叶 尔 羌 群
350~1093 滨 浅 湖 -深 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莎 里 塔 什 组 古 生 界 达 里 约 尔 组 ( P 2d )
滨 浅 湖 - ( J y r) 1 -2 康 苏 组 ( J 1k ) 半 深 湖 莎 里 塔 什 组 32~223 洪 积 -冲 积 2153 冲 积 扇 相 康 克 林 组 ( C 2- P 1) k
第四章 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
主要内容
一、地质年代
1.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本章重点) 2. 同位素地质年龄的确定 3. 地质年代表(本章重点)
二、地质作用
1. 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2. 地质作用的类型(本章重点)
一、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是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包含 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 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 发生的距今年龄, 由于主要是运用同 位素技术测定的,
二、地质作用 2. 地质作用的类型
(3)根据地质作用的具体方式分类 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大 气、水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地壳或岩石圈的岩石、
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剥蚀作用:各种地质营力(如风、水、冰川等)在
其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破坏物剥离
原地的过程。
二、地质作用 2. 地质作用的类型 (3)根据地质作用的具体方式分类
(完整word版)普通地质学_舒良树_各章作业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地球科学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均变说灾变说将今论古二、填空题1.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2.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及()等若干方面。
3.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及()等方面。
4.“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这句话的意思是(“”)。
简言之,就是地质研究中常用的(“”)的思维方法。
这一思维方法由英国地质学家()所提出,并由()发展和确立。
5.地质学研究的主要依据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各种()。
三、问答题1.从总的方面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哪些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在地质学研究中采取了哪些特殊的研究方法?2.研究地质有哪些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3.在地质学中又可分出哪些分支学科?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4.在应用“将今论古”的思维方法进行地质分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5.怎样正确认识“均变说”与“灾变说”对地质发展演变过程的解释?6.《普通地质学》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是什么?7.学了“绪论”部分以后,你对地质学和地质工作有了哪些初步认识。
二、填空题1.地壳及与地壳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2.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层年代与地质发展历史;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力与地质作用;地质学的应用问题。
3.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与模拟试验;综合解释。
4.今天是过去的钥匙;将今论古;郝屯;莱伊尔。
第2章矿物一、名词解释克拉克值元素丰度矿物单质矿物化合物矿物类质同象同质多象晶质体晶面结晶习性条痕解理解理面断口硬度岩石火成岩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岩石的结构显晶质结构稳晶质结构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自形晶半自形晶它形晶岩石的构造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流纹状构造块状构造枕状构造沉积岩碎屑岩粘土岩生物岩生物化学岩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成岩构造层理层面构造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交层理泥裂波痕假晶印模球度圆度分选性成熟度胶结物胶结类型变质岩变余结构变晶结构变余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碎裂构造二、是非题1.为纪念克拉克的功绩,通常把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
普通地质学

岩石温差风化过程示意图
物理风化作用
2 、 冰劈作用是指由于气温的变化,岩石裂隙中
的水反复结冰和融化,从而造成岩石裂隙不断扩 大,使岩石发生崩解作用。
冰 劈 作 用
3、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是指由于岩石裂
隙中的盐类反复结晶、潮解,使岩石崩解 的作用。
二、化学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地表条件下的化 学分解,使造岩矿物在原地发生化学成份上 的变化。在分解过程中,原先存在的矿物被 转化成另外一种成分和物理性质不同的新矿 物。 1.溶解作用: 指岩石中矿物溶解于水而产生分解的过 程。
监督培训
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山地: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地形起伏高差在200米的隆 起地形。呈线状延伸的山地叫山脉,在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 相邻的山脉称山系。 丘陵:指海拔在500米以下,具有一定起伏的低矮地区,其相 对高差只有几十米而不超过200米, 平原;指面积广阔、地势平坦或略有起伏,海拔高程在500米 以下的地区。 高原:指海拔在高程500米以上,地势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广 阔地区。 盆地;指四周是山地或高原、中间相对凹下且较平坦的地形。 裂谷系统:指大陆上的一些规模宏伟的线状低于洼谷地,其 延伸可达数千km,宽仅数十km,两壁(或一壁)为断崖。 海底地表形态;主要有洋脊和海岭、大洋盆地、海山、岛弧 与海沟、大陆架与大陆坡。
甘肃酒泉月牙泉
月牙泉四面沙山高耸,山坳随着泉的形 状也成月牙形,吹进这种环山洼地里的 风,由于空气力学原理,会向上旋,于 是月牙泉周围山上流下来的沙子又被送 回四面的鸣沙山脊的另外一侧,这就是 泉水不为黄沙掩盖的道理。两千多年来,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地形运动﹐使沙山 和泉水保持著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生 共存状态。尽管风沙肆虐,月牙泉依然 碧水粼粼。
普通地质学第四章 地质年代PPT课件

原始水平原理:沉积岩层在沉积时呈水平状或近水平状。
湖泊或海洋中的沉积
这些岩层在其沉积之 后的某个时候受构造 扰动而变成倾斜状
沉积物呈水 平层状沉积
二、生物层序律(化石层序律)
化石——埋藏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
恐龙足迹(遗迹化石)
生物的演化是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岩层 中所含的化石也具有一定的规律,岩石年代越老生物化石越原始、 越简单、越低级。岩石年代越新、生物化石越复杂越高级。
On找c到e 后fo:und: Th可e测r定at1i4oC与o1f2CC的1比4 率to, C1求2 取ca经n历b的e半衰期数
measured for the
number of half-life
reductions
同位素年代测定的计算公式:
t=
半衰期 0.693 Ln(N/N0)
t –被测对象的年龄,年;
生物层序律——一方面:年代越老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原始、越
简单、越低级;年代新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进步、越复杂、越高级;另一 方面:不同时期的地层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在相同时期相 同环境中所形成的地层,只要原来海洋或陆地想通,都含有相同化石及其 组合。
在泥地上 留下足印
恐龙倒下死去
侵蚀作用使得含 恐龙骨骼和足印 的地层出露地表
软体腐烂, 骨骼存留
水面上升;沉 积物将骨骼和
足印埋藏
在骨骼之上堆积 了厚层沉积物;
骨骼逐渐石化
本层包含 恐龙骨骼
Int.-D.04g
Stephen Marshak
恐龙足迹(遗迹化石)
虫孔(遗迹化石)
硅化木
琥珀
• 利用化石进行地层对比
地史上生物的演化呈渐 进的、不可逆的系统方式
吴泰然《普通地质学》(第2版)(章节题库 第四章 名词解释)【圣才出品】

第四章名词解释1.地质构造答:地质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是构造运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如岩层褶曲、断层等,称为地质构造。
2.角度不整合答:角度不整合是指当下伏地层形成以后,由于受到地壳运动而产生褶皱、断裂、弯曲作用、岩浆侵入等造成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剥蚀。
当地壳再次下沉接受沉积后,形成上覆的新时代地层。
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产状完全不同,其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现象。
3.莫霍面答:莫霍面是指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1909年研究地震波时发现的,以他的名字命名,叫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它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平均深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深度为33千米。
4.矿物的挠性答:矿物的挠性是指矿物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如当外力取消后,弯曲了的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主要存在于一些层状结构的矿物,如滑石、绿泥石、石墨等。
5.克拉克值答:克拉克值是指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成为元素的丰度,即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
据克拉克等人的研究,仅O、Si、Al、Fe、Ca、Na、K、Mg8中元素的平均含量就占了地壳总量的97.52%。
6.同质多(异)像答:同质多像是指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形成不同结构的晶体的现象,如石墨和金刚石。
同质多象的每一个变体都有它一定的热力学稳定范围,都具备自己特有的形态和物理性质。
7.条痕答:条痕是指矿物在坚硬的物质上留下划痕的颜色,其本质是矿物粉末的颜色。
矿物的颜色与矿物的条痕经常是不一致的,如黄铜矿的颜色是铜黄色,而条痕却是暗绿色。
条痕只适合于低硬度矿物的鉴定。
8.解理答:解理是指矿物晶体受应力作用而超过其弹性限度时,沿一定结晶学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固有特性。
这些光滑的平面叫做节理面。
节理是晶质矿物才具有的特性,严格受晶体结构因素的控制。
9.标准化石答:标准化石是指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等显著特征,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对于研究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
普通地质学

杏仁构造:熔岩冷却时形成的空洞,被后期物质充填后形成形似杏仁的构造称之为杏仁构造。
变质作用: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碎裂变形作用:结构完整的原岩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从而产生具碎裂结构的变质岩。或者原来岩石中的矿物、砾石的形状以及层理构造等发生变形,诸如压扁、拉长或扭曲现象等。
向斜:是指岩层向下弯曲的变形。
复背斜:总体为一大背斜,大背斜又由一系列次级小背斜和小向斜组成,每个小背斜和小向斜的轴面向核部汇聚。
复向斜:总体为一大向斜,大向斜又由一系列次级小背斜和小向斜组成,每个小向斜和小背斜的轴面向核部汇聚。
隔挡式褶皱:背斜形态完整、窄而紧闭,而其间隔的向斜比较平缓开阔的褶皱,称为隔档式褶皱。
隔槽式褶皱:向斜紧闭且形态完整,而其间隔的背斜则平缓开阔、或呈箱状的褶皱,称隔槽式褶皱。
断裂构造:当受到的作用力超过岩石的极限强度时,岩石就要破裂,形成的构造称之为断裂构造。
节理:岩石中有一破裂面,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无显著的位移。
断层:沿破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位移的断裂称为断层。
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
岩石结构:反映岩石中矿物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如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粗细及均匀程度等。
岩石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方向之外裂开,称为断口。
沙坝:是离岸有一定距离、平行海岸、由砂质沉积物组成的垅岗地形。其顶部可露出海面或被淹没。被淹没的称水下沙坝。
普通地质学目录(谢文伟)

普通地质学目录(谢文伟)目录绪论第一章地球概况第一节地球的演化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表面形态第三节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构造第五节地球的年龄及地质年代表第二章地壳的物质组成第一节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第二节组成地壳的矿物第三节组成地壳的岩石第三章地质作用第一节地质作用的概念第二节地质作用的能源第三节外力地质作用第四节内力地质作用第四章风化作用第一节风化作用的类型第二节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第三节风化作用的产物第五章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第一节地面流水概述第二节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第三节河流的地质作用第四节构造运动对河流的影响第六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第一节地下水概述第二节地下水的潜蚀作用第三节地下水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第四节地下水的研究意义第七章冰川的地质作用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第三节冰川的搬运与沉积作用第四节古代冰川第八章海洋的地质作用第一节海洋概况第二节海水的剥蚀和搬运作用第三节海洋的沉积作用第四节海平面变化第九章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第一节湖泊概述第二节湖泊的地质作用第三节沼泽的地质作用第十章风的地质作用第一节风的剥蚀作用第二节风的搬运作用第三节风的堆积作用第四节荒漠化第十一章重力地质作用第一节重力地质作用概述第二节重力地质作用的类型第十二章成岩作用与沉积岩第一节成岩作用第二节沉积岩的特征第三节沉积岩的分类及常见沉积岩第四节外生矿床第五节外力地质作用小结第十三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第一节构造运动的特征第二节岩石的产状与变形第三节褶皱构造第四节断裂构造第五节地层接触关系第六节大地构造学说简介第七节地质图概述第十四章地震作用第一节地震概述第二节地震强度第三节地震的类型及地质现象第四节地震的分布第五节地震预报和预防第十五章岩浆作用与岩浆岩第一节喷出作用第二节侵入作用第三节岩浆岩的成分第四节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第五节岩浆岩的分类第六节最主要的岩浆岩第七节岩浆作用与内生矿床第十六章变质作用与变质岩第一节变质作用的因素第二节变质岩的特征第三节变质作用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第四节变质矿床第五节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岩石的循环第十七章地质年代及地史简述第一节地层年代的确定第二节地质年代表第三节地壳历史简述第十八章人类与地质环境第一节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学第二节人类的地质作用第三节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附录:实习课内容提要主要参考书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地球概况一、名词解释
大地水准面参考椭球体梨形地球体大陆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裾)洋脊洋隆大洋盆地海山海岭盖约特(guyot)边缘海陆间海重力理论重力值实测重力值重力异常地磁地磁场地磁要素磁异常古地磁居里点地热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地温深度(地热增温级)热流地热异常地震波体变模量切变模量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康拉德面莫霍面古登堡面地壳地幔地核硅铝层(花岗质层)硅镁层(玄武质层)岩石圈软流圈地幔岩陨石均衡补偿面
二、是非题
1.地球自转产生的偏转力——科里奥里力在赤道处最大,两极处最小()
2.地球两极的理论重力值比赤道大。
()
3.在同一纬度上,大陆上的重力值一般比海面上小。
()
4.因为地心处重力值为零,所以地心处压力值也为零。
()
5.地球内部物质密度随深度增加呈直线型增加。
()
6.某地磁倾角为正值,则该地必位于北半球。
()
7.某地磁偏角为东偏4°,在进行磁偏角校正时,应在所测方位角值上加这个偏值。
()
8.磁场强度的垂直分量在赤道上趋于零,在两极处最大。
()
9.磁场强度的水平分量在两极处最小,在赤道上最大。
()
10.地球上获得太阳辐射能最多的部位是赤道。
()
11.在同一热源情况下,热导率小的地区地温梯度较大。
()
12.岩石的热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13.地壳以下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的规律称地热增温率。
()
14.地壳与地幔合在一起又被称为岩石圈。
()
15.软流圈的物质全部处于熔融状态。
()
16.陆壳下的莫霍面深度随地面高程的增加而增加。
()
17.地磁轴与地理轴的夹角称磁偏角。
()
三、选择题(按后面的参考答案选择填写)
1.大气圈中与地质作用关系最密切的次级圈层是()。
a.平流层;
b.对流层;
c.中间层;
d.热成层。
2.地球上重力值最小的部位是()。
a.地心;
b.地面
c.莫霍面;
d.古登堡面。
3.地球上重力值最大的部位是()。
a.地心;
b.地面
c.莫霍面;
d.古登堡面。
4.若某地平均地热增温率为3°C/100m,那么,该地含磁性岩石与不含磁性岩石的分界深度约在()。
a.5km左右;
b.10km左右;
c.15km左右;
d.20km左右。
5.地面上的重力值()。
a.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大;
b.随高程的增加而减少;
c.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d.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
6.随深度增加地热增温率的变化规律是()。
a.不断增大;
b.不断变小;
c.先增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增大。
7.就全球范围看,恒温层的相对平均深度大致是()
a.赤道和两极比中纬度地区深;
b.赤道和两极比中纬度地区浅;
c.内陆比沿海地区深;
d.内陆比沿海地区浅。
8.陆壳与洋壳的边界位于()。
a.海岸高潮线处;
b.海岸低潮线处;
c.大陆架外缘处;
d.大陆坡的坡脚处。
9.地球内部温度升高最快的部位是()。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10.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时所用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是()
a.古地磁法;
b.地电法;
c.地震波法;
d.重力法。
11.下列各类火成岩中含放射性元素较多的是()。
a.花岗岩类;
b.玄武岩类;
c.闪长岩类;
d.辉长岩类。
12.一般认为重力均衡补偿面位于()。
a.莫霍面以上;
b.莫霍面;
c.莫霍面与岩石圈底面之间;
d.软流圈中。
13.较好的解释重力均衡现象的是()。
a.康德-拉普拉斯假说;
b.艾里假说;
c.威尔逊假说;
d.艾里假说和普拉特斯假说的结合。
14.地球最主要的热源是()。
a.太阳能;
b.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能;
c.重力分异能;
d.构造作用能。
四、填空题
1.地球的重力主要来源于()。
2.洋壳的平均地温梯度为()°C;陆壳的平均地温梯度为()°C。
3.大陆平均地表热流值为()HFU;洋底平均地表热流值为()HFU;全球实测平均地表热流值为()HFU。
4.陨石按化学成分不同可分成()、()和()三大类。
5.当今陆地上两个最主要的山系是()和()。
6.发育于西太平洋的主要海沟有阿留申海沟、千岛海沟、()、()、()、菲律宾海沟、汤加-克马德克海沟等。
7.大陆边缘可分为()与()两种不同类型。
8.外力作用包括()、()、()、()和()等作用。
9.内力作用包括()、()、()和()等作用。
10.陆壳的最大厚度可达()km;洋壳最小厚度约( )km;全球地壳的平均厚度约( )km。
11.岩石圈的平均厚度约()km;软流圈的深度约从()km到()km。
12.地球具有弹性,表现在()和()等方面。
13.保留在岩石中的剩磁,根据它们的成因不同,可分成()和()等类型。
五、问答题
1.试分析地球形状不成为正球形的可能原因。
2.举例说明研究地表形态特征的地质意义。
3.我国地势的基本特点如何?
4.地表实测重力值可因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而与理论重力值不相一致?
5.为什么洋壳的地温梯度高于陆壳?
6.为什么不能按全球平均地热增温率来求地心温度?
7.举例说明研究大气圈的地质意义。
8.举例说明研究水圈的地质意义。
9.举例说明研究生物圈的地质意义。
10.试分析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可能形成原因。
11.试述洋脊的主要分布特征。
12.艾里模式与普拉特模式有什么共同与不同之处?
13.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物质组成与状态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第4章地球概况答案
二、是非题
1.×;
2.√;
3.√;
4.×;
5.×;
6.√;
7.√;
8.√;
9.√10. ×;11.√;12.×;13. ×
14. ×15. ×16.√;17;×。
三、选择题
1.b;
2.a;
3.d;
4.d;
5.b、c;
6.c;7b、c;8.d;9.b;10.c;11.a;12.d;13.d;14.b。
四、填空题
1.地心引力;
2. 4-8°C、0.9-5°C;
3. 1.46、1.47、1.46;
4.铁陨石、石陨石、石铁质陨石;
5.环太平洋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6.日本海沟、琉球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7.大西洋型、太平洋型;8.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9.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活动;10. 80、5、33;11. 70、20、250;12.能在内部传播地震波、固体潮现象;13.热剩磁、沉积剩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