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构造
【初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

【初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是一个具有同心圈层结构的非均质体,以地球固体表面为界分为内圈和外圈,它们又可分别再分为几个圈层,每个圈层都有自己的物质运动特征和物理化学性质。
一、地球外层地球固体表面以上,根据物质性状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是包围着地球的气体,厚度有几万千米,总质量约5136108t。
由于受地心的引力,以地球表面的大气最稠密(约有3/4集中在地面到100km高度范围内,1/2集中在地面至10km高度范围内),向外逐渐稀薄,过渡为宇宙气体,故大气圈无明确的上界。
大气有明显的可压缩性,其密度和压力与温度成反比,并与高度成反比,以海平面的密度和压力最大。
根据温度和密度等大气物理特征可将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其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和平流层。
水圈是地球表面的水体,占地球总质量的0.024%。
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海洋中(占总水量的97%),另一部分分布在陆地河流、湖泊和地表岩石的孔隙中。
此外,地球上的水也以固体水(极地和山地冰川)或水蒸气的形式存在,其中冰川约占总水量的2%。
陆地上河流、湖泊和沼泽的水直接或通过水蒸气和地下水与海洋相连。
因此,地球上的水体构成了环绕地球的完整水圈。
水圈不仅独立存在,还渗透到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并在其间不断循环。
水循环是地球外层物质循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
现代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构成了一个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
地球独特的天文条件,加上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本身等的调节作用,提供了适于生命的各种气候条件;磁层和大气层将有害于生命的高能辐射和带电离子阻挡或吸收;生物通过呼吸或光合作用在大气中进行着必不可少的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提供着必需的水分和矿物养料等等。
这样,在岩石圈上部、大气圈下部和水圈的全部,到处都有生命的踪迹。
生物所导致的或以生物活动为中心的物质循环不仅是地球各圈层间物质循环的重要内容,还是各圈层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
地球的物理性质与圈层结构

g / c m 3
1 5 1 0
5 2 0 0 0 4 0 0 0 6 0 0 0 k m 内 核
外 核 地 幔
地 壳
图 3 — 2 一 种 地 球 内 部 物 质 密 度 变 化 的 推 断 模 型
地球的弹—塑—粘性 弹性——变形与受力成正比; 塑性——外力消失后部分变形不能恢复; 粘性——外力消失后变形还可能继续
该快轴与地球自转轴不重合,且两者夹角在不断变化。
——快轴对于内核自身在短期内不应有明显的变化,
故应该是地核与整体地球之间存在着旋转速度的差 异。
地幔部分熔融
地幔部分熔融指地幔上部的部分岩石因受到复杂的地质作用而发生部分熔解,显示为高度 可塑甚至液态的现象。动态模拟发现岩石流动应力为20—100MPa.这大大降低了对地幔物质 的运动限制,为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提供了实验证据。
=0.273 蛋壳:0.05——1/100 蛋清:2——1/2.5 蛋黄:2.7——1/1.7
地球(km) 长轴/短轴 =6378/6356=1.003 扁平率=(长-短)/长轴
=0.003 地壳:33——1/200 地幔:3000——1/2弱 地核:3300——1/2强
地球就是地球,是独一无二,具有圈层结构的地球
楔子: 地球物理性质的应用
重力异常:将地球视作一个圆滑的均匀球体,计算得出的重力 值称作理论重力值。地球的地面起伏甚大,内部的物质密度分布也 极不均匀,在结构上还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些都使得实测的重力值 与理论值之间有明显的偏离,在地学上称之为重力异常。利用这一 原理,可以通过发现各地的局部重力异常来进行找矿和勘查地下地 质构造。
磁极漂移与磁性倒转事件
磁偏角在几十到几百年的时间内,大致沿着纬线方向平稳地向西移动,这一性质被称 作地磁场的向西漂移。此外地磁场还有时间尺度更短的昼夜变化。
地球的圈层结构讲解

地球的圈层结构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实际上是由地球表面往下探究的层层构造,不同的层次间存在着不同的化学、物理和地质差异。
按照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地壳、地幔和地核等五个部分。
一、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因为包含着空气,所以也被称为空气层。
大气圈的厚度并不固定,但最高点在约200万公里的地方才能与太阳风相抵消,因此,大气圈的上限一般被设定为同样距离内的卡门线。
在这一层我们能够看到天空、云朵、星星、彩虹、日落等美丽的景象。
大气圈中的物质主要是气体,主要包括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氢等。
这些不同的气体层层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大气圈的分层结构。
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部层等。
二、水圈水圈是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岛屿等,以及地下的地下水,以及空气中的水汽等。
它不仅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一种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
三、地壳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一部分,与地球内部的物质有所不同。
它是由岩石和土壤组成的,包括固态地壳、海底地壳和大陆地壳三种类型。
固态地壳是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地壳,既包括陆地上的岩石,也包括海底的岩石。
海底地壳是覆盖在海底上的一层岩石,由复杂的岩石和海洋沉积物组成。
大陆地壳是地球上大陆的主体,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等岩石构成。
四、地幔地幔是地球的第二层,位于地壳的下方。
地幔是地球上最大、最复杂的区域之一,也是地上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幔主要由硅、氧和铁元素等构成,并包含着大量的熔体和游离子。
五、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部分,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地核主要由铁、镍、硫、氢等元素组成,并包含了大量的热能。
由于外核中的运动和内核的热力学性质,地核也是地球磁场的主要来源之一。
总之,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复杂的、完整的,是地球内部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板块、岩石类型和岩浆都存放在这些结构中,成为地球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也为人们探寻地球内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地球的基本特征

地球的大小
极半经为 6 356.8km 56.8km 赤道半经为6 378.1km 赤道半经为6 378.1km 平均半经为6 371km 平均半经为6 371km 扁率为 1 / 298 基本上仍是一个圆球 基本上仍是一个圆球
(二) 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密度 二、地球的压力 三、地球的重力 四、地球的磁场 五、地球的温度 六、地球的弹塑性
一、地球的密度
0 Km
地球的平均密度: 1000 3 5.517g/cm 5.517g/cm 2000 地表岩石平均密度: 地表岩石平均密度:3000 3 4000 2.65g/cm 2.65g/cm 5000 地心的密度: 地心的密度: 13g/cm 13g/cm3 6371
0
5 10 Gg/c m3
15
二、地球的压力
地
地球内部压力是随深度加 大而逐渐增高的。深度每 增加1km,压力增加27.5 MPa(1 MPa=1兆帕斯 卡=106N / m2)。深 部随 度的加大, 压力增加 。 压力 1200 MPa, , 135,200 MPa,地 361,700 Mpa, 360 大 压力。
0
Km
表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地
6371 0
心
2000 4000
三、地球的重力
地球的重力 地球自转引起的 离心力和地球引力的合力。 r
P = F + d
M×m ,d=r×ω F=G ω 2
R (G为万有引力常数, (G
d P
R
F
ω为角速度) )
因为离心力相对很小,即使在赤道也只有万 有引力的1/289,所以重力基本上就等于万有 引力,方向也基本上指向地心。为了便于比 较,通常用单位质量 单位质量所受的引力来表示重力 单位质量 重力 (重力加速度 g)。 M 伽 g = G×M/R2 (单位用伽Gal,1 Gal =1cm/s2 )
地球的基本特征

机舱窗口俯视大地 : 地表是一个有些微起伏、极其复杂 的表面。
—— 珠穆朗玛峰与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之间高差近20km。
事实是:
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极半径略短、 赤道半径略长,北极略突出、南极略扁平,近于 梨形的椭球体。
地球的物理表面
第二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地球概况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 地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形状:通常所说的地球形状就是大地水准面的
形状。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①地球的自然表面 ②地球的物理表面 ③地球的数学表面
3
地球的自然表面
理论值:以大地水准面为标准,假设地球是
一标准椭球体,地球内部物质密度无差异,计
算的地球表面各处的重力值。
但 各处由于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严实
密度不同。
实测值:实际测量的重力值。
实测值经高度和密度校正后与理论值不符的现
象称重力异常。
15
重力异常的重要意义 • 当矫正后的实测值大于理论值时称正异常, 反之称负异常。正异常区表示地下存在高密度 物质,负异常区则为低密度物质。 • 地壳存在一些密度较大物质的地区,如铁、 铜、铅等金属矿区,表现为正异常;存在一些 密度较小物质的地区,如煤、石油,表现为负 异常。
个旋转椭球体通常称为 地球椭球体,简称 椭球体。
它是一个规则的 数学表面,所以人 们视其为 地球体 的数学表面,也是 对地球形体的二级 逼近,用于测量计 算的基准面。
2. 赤道的地球直径比通过两极的直径长42.5Km。 地球的扁率:地球两极扁平的程度 。 a=b-c/b b:地球赤道半径 c:地球两极半径
地球的基本特地征球
地球的圈层构造

2. 地幔。是指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层 (33~2900km),约占地球体积的83.3%。其 中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部分; 上地幔指莫霍面至670km深度处的地幔上部 (33~670km);主要由橄揽质超基性岩石组成, 是高温熔融的岩浆发源地,也称软流层。 下地幔指670~2900km范围的地幔下部。 整个地幔物质成分,一般认为与球粒陨石相近, 即以铁、镁、硅酸盐为主。
2、剥蚀作用。是指组成地壳表面的物 质受重力、风力、地面流水、地下水、冰 川、湖泊、海洋和生物等各种外动力破坏, 并不断降低地面高度的总过程。
据动力和作用方式分:地壳运动、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
1、岩浆作用。是指地壳深处的岩浆,在 构造运动出现破裂带时沿破裂带上升,侵入 到地壳内(侵入活动)或喷出地面(火山活 动),冷凝成岩石的全过程。2个小片录象
2、地壳运动。 泛指由于地球内力引起的地球表层(即岩石 圈,主要是地壳)的变形和变位等机械运动, 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PPT动漫演示]
4、变质作用。 是指由于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化学活 动性流体的影响,使地壳深处岩石的矿物 成分、结构、构造(有时还有化学成分) 在固体状态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质变过程。
(二)外力地质作用 引起外力地质作用发生的自然力(地 质营力)来源于地球外部的能,包括太阳 辐射产生的热能(风、流水、冰川、波浪 等外营力的能源),天体引力产生的潮汐 能,生物及其生命活动产生的生物能等。 由外部能源(主要是指太阳辐射能、天体 引力能及其它行星、恒星对地球的辐射等) 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4. 地核 。是指古登堡面以下的地球核心部分 (2900~6371km)。包括内核、过渡层和外核 三部分,厚约3473km,其体积约占地球总体积 的17%。据推测,地核密度为9.71-17.9g/cm³, 温度在2000-3000℃之间,压力可达300-360G Pa(约10000atm)。外核物态为液态,其成分 除铁镍外,可能还有碳、硅和硫;内核物态为固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和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的学科。
而
地理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
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八年级地理的第二章,我们将学习一些关于
地球的基本知识,影响地球表面的力量以及人类以及地球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内容。
一、地球的基本构造
地球有三个主要部分: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由铁和镍等元素组成,是地球上最热的部分。
地幔是在地核和地
壳之间的一层厚厚的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大部分体积。
而地壳则
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二、影响地球表面的力量
地球表面的形态会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力量的影响。
内部的
力量由地球内部恒定的地球板块运动所致,这种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山脉的形成。
而外部的力量则来自太阳能以及重力,也会对地球表面的形态产生影响。
三、人类与地球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人类的活动可以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而环境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类。
人类活动可以分为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方面,这些活动会对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以及大气环境等方面产生影响。
总结
掌握这些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的知识点,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地球表面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力量的影响和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种关系,就可以更好地维护地球这个我们所依靠的家园。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知识

C、高原
指海拔600米以上, 指海拔600米以上,地势平坦或 米以上 起伏较小的广阔地区。 起伏较小的广阔地区。
D、平原
指面积较大的平坦地区,一般海拔小于200 指面积较大的平坦地区,一般海拔小于200 米,其内部高差在几十米以下。 其内部高差在几十米以下。
E、盆地
指四周高、中间低平的地区。 四周高、中间低平的地区。
(三)生物圈(biosphere) 生物圈(biosphere)
10km高空,地表3km深处 10km高空,地表3km深处 高空 3km 参与成岩作用, 参与成岩作用,破坏地表岩石
二、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一) 地壳 (二) 地幔 (三) 地核
地球中心的各个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 地核。虽然人们渴望“向地球的心脏进 军”,彻底搞清楚地球内部状况,但目前 世界上深井记录为12300m(俄罗斯科拉半 岛一口深钻,截至1986年),只占地球半 径的1/530,所以还不能用直接观察的方法 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
其它大部分元素的克拉克值虽然很小, 其它大部分元素的克拉克值虽然很小,但它 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富集,并形成矿床。 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富集,并形成矿床。
菱锰矿
黑钨矿
硫地壳的厚度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其厚度大致 为地球半径的1/400,但各处厚度不一, 为地球半径的1/400,但各处厚度不一,大 1/400 陆部分的平均厚度超过37km,海洋部分平 陆部分的平均厚度超过37km, 37km 均厚度则只有7km。一般说来,高山、 均厚度则只有7km。一般说来,高山、高原 7km 部分地壳最厚。 部分地壳最厚。例如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壳 最厚可达70km。 最厚可达70km。 70k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构造
地球的大小与形状
6.22中午埃 及塞恩城
亚历山大 里亚城
800km
南极表面比基面凹进24米,而北极的海面比 基面高出18米。赤道到南纬 60°之间比基面 略高;而赤道到北纬45°之间比基面略低。 因此地球的真正形状近似“梨形”。
古希腊的厄拉多塞首先用较 为科学的方法测得了地球的 大小 地球的周长约为40,000千米,地球的半径为6400千米
现代地磁场
地磁北极:北纬78.2,
西经102.9 (1980) 地磁南极:南纬65.5, 东经139.4
平均地磁场强度: 磁极磁场强度:60 赤道磁场强度:
地理北极点
磁北极
地 理 轴 与 地 磁 轴 并 不 一 致
11.5度 地理赤道 地磁赤道
磁南极
地 幔 Mantle
厚2850km左右,平均密度4.5g/cm3,质量4030×1024g,占地 球质量的67.6%,体积的83.4%。 据地震波,以650km深处为界,可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 幔。上地幔的平均密度为3.5g/cm3,这一密度值与石陨石相 当,可能具有与石陨石类似的物质成分。按地热梯度计算, 上地幔正常温度为500-1000℃以上,洋中脊最高温度可达 1500-1600℃以上。由于上地幔温度较高,且各处重力差异 明显,因此上地幔被视为地球深部的不稳定地带,是产生岩 浆活动和构造运动的根源。 下地幔中物质结构变化很小,平均密度为5.1g/cm3,主要化 学成份是MgO和SiO2,其次 CaO和Al2O3。与上地幔相比, 下地幔物质化学成分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含铁量的相对增加。
第一个称量地球的人—卡文迪什
英国人卡文迪什(1731—1810)是有 史以来最伟大的实验科学家之一。 他在力学、热学、电学、化学等领 域都有划时代的贡献。 1798年,卡文迪什就用自己设计的扭 秤,推算出了地球密度是水密度的 5.481倍(现在的数值为5.517),并计 算出了地球的引力常数,然后用牛 顿定律求出地球质量。后人称他是 “第一个称量地球的人”。 地球的质量为5.9472×1024t 地球平均密度为5.516g/cm3
地壳密度
1 MPa=109N/m2
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重力
任一物体受地球吸引力和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离 心力。离心力相对吸引力是非常微弱的,最大 不超过引力的1/288。 重力方向指向地心,随深度而增加 古登堡面(2891km)达极大值:1068cm/s2 赤道处重力值978.0318Gal(伽) 两极:983.2177Gal
大地热流
地球内部积聚了大量的能量,并从内部向外部传递, 这就 是大地热流. 单位:cal/cm2s. 全球热流平均值:1.4-1.5 cal/cm2s 大陆平原区:0.9-1.2 cal/cm2s 大陆山区::2-4 cal/cm2s 大洋中脊:>2 cal/cm2s,可达8 cal/cm2s 地热梯度:℃/100m;or ℃/1000m 大陆地区:2-5 ℃/100m;平均3 ℃/100m
陆地面积1.49×108
km2 占地球面积29.2% 海洋面积3.61×108 km2 占地球面积70.8% 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 8848.13 m 最深海沟----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 11034 m 陆地的平均高度 875 m 海洋的平均深度 3729 m
地球圈层结构
地球参数
赤道半径 两极半径 平均半径 扁率 赤道周长 子午线周长 表面积 体积 质量 密度
6378.137 km 6356.752 km 6371.012 km 1/298.257 40075.7 km 40008.08 km 5.101×108 km2 10832×108 km3 5.9472×1024 kg 5.516 g/cm3
a
b
奥尔德姆绘制的P波和S波走时曲线(a)和简单的穿过两层 地球模型的波的路径(b)(据奥尔德姆1906年著作)
地球圈层构造可以通过地球物理方法验证
莫霍面
古登堡面
莫霍面
莫霍面 ---- 地壳与地幔分界面 古登堡面 ---- 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地核 Core
地核的体积占地球总地积的16.2%,质量却占 地球总质量的3l.3%,地核的密度达9.98-12.5 g/cm3。 地核进一步分为三层:外核(深度28854170km)、过渡层(4170-5155km)和内核 (5155km至地心)。 地核的密度与铁陨石的较接近,表明地核可能 主要是铁、镍、硅合金组成。
地理南极点
地磁场要素 --- 磁偏角
磁偏角:地球上任一点的地理北方向与地磁北方向的夹角
地理北极点 磁北极
磁偏角
磁南
正南
磁偏角东偏 正北
磁 子 午 线
磁偏角西偏 磁北 正北 测线 A
A磁
磁北 A
A磁
测线
地 理 子 午 线
地 理 子 午 线
磁 子 午 线
A = A磁 +
A = A磁 -
顺磁性 磁化率>0
铁磁性 磁化率可变
常见矿物的磁化率
磁性类型 逆 磁 性 矿物 方解石 方铅矿 金 石英 角闪石 黑云母 石榴子石 顺 磁 性 菱铁矿 硫锰矿 K(Mg,Fe)3(Al, Fe)Si3O10(OH)2 A3B2(SiO4)3 A=Ca, Mg, Fe+2, Mn+2 B=Al, Fe+3, Mn+3, Cr FeCO3 MnS 98×10+6 65×10+6 饱和磁化强度 emu/g 218 161.8 54.4 110 201 232 CaCO3 PbS Au SiO2 晶体化学式 磁化率(emu/g) -0.5×10-6 -0.34×10-6 -0.14×10-6 -0.5×10-6 13-75×10+6 53-78×10+6 31-159×10+6
G=987.0318(1+0.0053024Sin20000059Sin22
重力异常
地球表面起伏、内部物质密度分布极不
均匀,结构上的差异,使实测重力值与 理论重力值有明显的偏离---重力异常 重力偏大----正异常----物质密度偏大 重力偏小----负异常----物质密度偏小
地球的压力
地球的压力与重力有关. 地表到地下24km内,压力从1×105Pa→106Pa 670km处, 压力增大到24×109Pa 2891km处,压力增大到136×109Pa 6371km处,压力增大到364×109Pa
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压力
地内压力随深度连续而逐渐地增加。
2.75g/cm3,深度每增加1km, 压力将增加约 27.5 MPa 莫霍面处约 1,200 MPa 古登堡面处约 135,200 MPa 地心处达 361,700 MPa
1997年磁偏角值
我国东部地区磁偏角为西偏
杭州地区磁偏角为西偏 4°35´左右 南京地区磁偏角为西偏 4°59´ 玉门(酒泉西北)磁偏角为东偏 0°01´ 乌鲁木齐磁偏角为东偏 3°05´
甘肃酒泉以西地区为东偏
凡数据偏东者每年增加1 ´,偏西者每年减少1´
X(正北) H(磁子午线) I Y(正东)
地 壳 Crust
平均厚度约16km,约占地球半径的1/400,体积只有地球的0.3%。 地壳可分为洋壳和陆壳。陆壳的厚度较大,平均厚度约35km,在某 些高山地区可厚达70km,在较薄的地方有时仅25km左右。 陆壳由上向下又可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 上地壳主要由硅(73%)和铝(13%)等组成,因此被称为硅铝 层,密度2.7 g/cm3。该层物质的平均化学成分十分接近花岗岩,故又 称为花岗(质)层。这一层并不连续,只有大陆才有。 下地壳的主要由硅(49%)、镁和铁(18%)、铝(16%)等组 成,因此被称为硅镁层,总体平均成分与玄武质岩石相当,故又称 为玄武岩(质)层,密度3.1g/cm3。 洋壳较薄,平均7km。主要是硅镁层,主要由玄武岩层构成。
D O
T
Z
磁 是一个矢量
地磁场要素 --- 磁倾角
磁倾角 I 地磁场方 向与水平面的交角 地理纬度与磁倾角 I有如下的数学关系 tg I = 2 tg 磁倾角有正负之分: 磁场方向指向下为正 磁场方向指向上为负 赤道上为0, 北极为+90 南极为-90度
岩石的磁性
岩石的磁性记录了地球磁场变化的信
地球内部的主要壳层
名
地壳 上地幔: 非地壳的岩石 圈 软流圈 下地幔 过渡层 外地核 内地核 150~670 670~2780 2780~2885 2885~5155 5155~6371
称
深度范围 /千米
5~11(大洋) 0~40(大陆) 莫霍面到150千米
物理状态
固态 固态 固态 固态(上部接近熔 融) 固态 固态(较低的速度) 液态 固态
大陆和大洋地壳剖面
图中数字为地震纵波速度(km/s) 重力均衡: 某地岩块较高, 根在地下越深
岩石圈和软流圈
在上地幔的顶部和 地壳,距地表70-100 km,由固体岩石组成, 称岩石圈。
早在1926年,地震学家古登堡 目前地学研究的主要是岩石圈。 发现在坚硬的岩石圈下边存在 着一个低速带,这个低速带 相当于软流圈,深度大约在100-250公里。实际 上,软流圈并不软。从计算和模拟实验表明,在软 流圈中,只有大约0.5%的局部地区发生了熔化。 但是,因为岩石圈刚性较大,相比之下,软流圈就 多少带有一点塑性和流动性。 岩石圈板块就“漂浮”在软流圈上运动。
息,也反映了地下结构与矿产的分布。 岩石的磁性是最复杂的物理性质之一, 它与物质的电子结构特点有关. 岩石磁性和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化学 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