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和结构
高中地理课件-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臭氧吸收紫外线, 上热下冷; 水汽杂质少、水平运 动为主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到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
2 000~3 000 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
千米
有重要作用
太阳紫外线和宇 宙射线作用
2、水 圈
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 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
地 海洋水
冰川水
球
上
的
大气水
河流水
3.大气垂直分层: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 动状况,分为 对流层 、 平流层 、 高层大气 。
4.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其主体 是地球上的 海洋 ,淡水的主体是 冰川 。
5.生物圈:是由地球所有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所构成的圈层,
包括大气圈的 底部 、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 上部 。
4.地幔: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分为_上___地__幔 和 下地幔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 岩石圈 。
5.地核:主要是由铁 和镍 组成,分为 外核 和 内核 。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地球外部圈层:包括 大气圈 、水圈 和 生物圈。 2.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逐渐 减小 。低层大气由 干洁空气、水汽 和 固体杂质 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 氮 和 氧 。
③ ④ ⑤
33
横波在通过A面时,
60
波速 变大,通过B面时,
B
400
波速 突然消,失
⑥
说明B面以下的⑥物质接近
2900
于 液体 状态。
⑦ 6000
③是 软流层 ; ①和②合起来是 岩石圈;⑦ 是 内核; 岩浆发源于 ③ 。
二. 地球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其中生物圈占 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的圈层构造

2. 地幔。是指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层 (33~2900km),约占地球体积的83.3%。其 中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部分; 上地幔指莫霍面至670km深度处的地幔上部 (33~670km);主要由橄揽质超基性岩石组成, 是高温熔融的岩浆发源地,也称软流层。 下地幔指670~2900km范围的地幔下部。 整个地幔物质成分,一般认为与球粒陨石相近, 即以铁、镁、硅酸盐为主。
2、剥蚀作用。是指组成地壳表面的物 质受重力、风力、地面流水、地下水、冰 川、湖泊、海洋和生物等各种外动力破坏, 并不断降低地面高度的总过程。
据动力和作用方式分:地壳运动、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
1、岩浆作用。是指地壳深处的岩浆,在 构造运动出现破裂带时沿破裂带上升,侵入 到地壳内(侵入活动)或喷出地面(火山活 动),冷凝成岩石的全过程。2个小片录象
2、地壳运动。 泛指由于地球内力引起的地球表层(即岩石 圈,主要是地壳)的变形和变位等机械运动, 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PPT动漫演示]
4、变质作用。 是指由于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化学活 动性流体的影响,使地壳深处岩石的矿物 成分、结构、构造(有时还有化学成分) 在固体状态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质变过程。
(二)外力地质作用 引起外力地质作用发生的自然力(地 质营力)来源于地球外部的能,包括太阳 辐射产生的热能(风、流水、冰川、波浪 等外营力的能源),天体引力产生的潮汐 能,生物及其生命活动产生的生物能等。 由外部能源(主要是指太阳辐射能、天体 引力能及其它行星、恒星对地球的辐射等) 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4. 地核 。是指古登堡面以下的地球核心部分 (2900~6371km)。包括内核、过渡层和外核 三部分,厚约3473km,其体积约占地球总体积 的17%。据推测,地核密度为9.71-17.9g/cm³, 温度在2000-3000℃之间,压力可达300-360G Pa(约10000atm)。外核物态为液态,其成分 除铁镍外,可能还有碳、硅和硫;内核物态为固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探究二:生物圈是地球圈层构造中的一个特殊圈层,与其他圈层 相比,有些什么不同? 答案:(1)生物圈具有生命活动现象,是非常活跃、具有特殊结 构的圈层; (2)生物圈不占有独立的空间范围,渗透于大气圈、水圈、岩石 圈之间; (3)生物圈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 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4)生物圈中生物的出现,使自然界化学元素进行迁移,改造了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岩石圈是指( C ) A.地壳和上地幔的软流层 B.莫霍面以上的地壳 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D.地壳和上地幔 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完成4~6题。
4.图中A、B、C三个圈层分别是( D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 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状态,划分地球内部 圈层的依据
2.不连续界面
界面
深度 (km)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洋部分较薄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
地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 上地幔的顶部 (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知识点2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成分及作用
组成成分
作用
氧 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氧化作用
干 氮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洁 空 气
水汽、杂质多
3.生物圈 ①含义:是由地球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 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②范围:分别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 ③特征: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

4、地震 1)剧烈地壳运动,极短时间、释放能量 2)相关概念 A震源:地下岩层断裂 B震中: C震源深度: D震中距: 3)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纵波快于横波达地表) 4)震级 A能量释放的大小 B每升高一级,能量增加约30倍 C5级以上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5)烈度: A破坏程度 B等震线 C除与震级有关外,还与地质构造、地面建筑有关 6)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多个烈度。离震中越近、 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7)两大地震带 A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80%地震 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集中15% C我国地处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多地震国家
7)海浪: A近岸浅水带 B波浪能量较高,搬运较粗砂砾;潮流流 速较慢,搬运物粉砂和淤泥
4、沉积作用 1)流速风速降低,冰川融化搬运能力下降,物质堆积 2)流水: A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分别是砾石、粉砂、黏土 B冲积扇(山麓)、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3)风 A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B流动沙丘——新月形沙丘(方向)
5)地幔物质的对流是驱动力。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 6)海底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大陆板块要古老些 7)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8)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学说 3、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足迹” 1)褶皱 A岩层的弯曲变形, B地形常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山系 C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从两翼到中心岩层变老 常成山岭
地貌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水面以下200米到地面以上100米,“生物膜” 二、内部圈层 1、二个不连续面 1)莫霍界面 A33千米 B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古登堡界面 A2900千米 B纵波下降,横波消失
2、地壳 1)很薄的固体外壳 2)平均17千米,大陆33千米,海洋6千米 3)上层硅铝层(花岗岩),下层硅镁层(玄武岩) 4)硅铝层广见大陆,大洋很薄甚至缺失;硅镁普遍存在 3、地幔 1)固态,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2)上地幔和下地幔 3)软流层,呈熔融状态,岩浆发源地 4)岩石圈,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4、地核 1)外核,液态、以铁镍为主 2)内核,固态、极高温高压下结晶的铁镍合金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化学方法
01
元素地球化学
研究地壳中元素的分布、迁移和富集规律,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异常来探
讨地壳中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02
同位素地球化学
利用同位素分馏原理和同位素年代学方法,研究地壳中物质的来源、演
化和年代学问题,包括岩石成因、地壳演化、古气候变化等。
03
有机地球化学
研究地壳中有机质的类型、分布、成因和演化规律,探讨有机质与矿产
03
海洋与大气相互作 用
海洋通过吸收和释放热量、水分 等方式与大气相互作用,影响气 候变化。
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大气相互作用
生物通过呼吸、光合作用等过程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影响大气 组成。
生物与水相互作用
生物通过摄取、排泄等方式与水进行物质交换,影响水体的化学 和生物特性。
生物与岩石相互作用
地质学方法
岩石学
通过观察和研究岩石的类型、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 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和历史,进而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组 成和演化过程。
地层学
研究地层的层序、厚度、岩性、化石等特征,分析地层的 形成时代和沉积环境,探讨地球表面的演化历史。
构造地质学
研究地壳上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规模、产状、形成机制 和演化历史,探讨地壳运动和地球内部动力学的关系。
05
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地球物理学方法
重力测量
通过测量地球表面的重 力变化,推断地下不同 密度物质的分布,进而 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学
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 传播的特性,研究地球 内部的结构和性质,包 括地震波速、震源机制 等。
地磁学
研究地球磁场及其变化 ,通过磁场异常来推断 地下岩石的磁性和分布 ,进而探讨地球内部的 结构和动力学过程。
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点

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点地球圈层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不同层次。
根据地球内部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可以将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体,厚度约为5-70公里。
地壳分为两种类型: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洲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厚度较大,密度较低。
海洋地壳则由玄武岩组成,厚度较薄,密度较高。
地壳是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范围。
地幔是地壳之下的一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由固态岩石组成,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矿物。
地幔温度较高,存在部分熔融物质,形成了地球上的火山和岩浆。
地幔是地球内部传热和地震活动的主要区域。
地核是地球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一层液态的铁-镍合金,厚度约为2200公里。
内核则是一层固态的铁-镍合金,直径约为2400公里。
地核是地球内部磁场产生的主要区域,也是地震波传播的主要路径。
地球圈层结构是由地球演化过程中的物质分层和物理特性差异所形成的。
地壳、地幔和地核具有不同的密度、温度和物质组成,这些差异导致了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
地球圈层结构也为我们研究地球演化、地震活动和地热能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地球圈层结构对地质活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现象有着重要影响。
地壳的不断运动和碰撞形成了地震带和地震断裂带,地幔的对流和上升形成了火山和岩浆活动。
地核的磁场和物质运动则影响了地球的磁性和地热活动。
研究地球圈层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地球表面的地理变化,对预测自然灾害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地球圈层结构是地球内部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不同层次,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这些圈层具有不同的密度、温度和物质组成,影响着地球的地质活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现象。
研究地球圈层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球表面的地理变化,对预测自然灾害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奥秘。
论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

论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指地球内部不同物质的层次结构。
根据地球内部物质的性质及其在地球的分布情况,通常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主要圈层。
首先是地壳,它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两部分。
大陆壳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等酸性岩石组成,厚度在30-70千米之间;海洋壳主要由玄武岩和辉绿岩等碱性岩石组成,厚度约为5-7千米。
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0千米。
地壳是地球上生命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层,也是人类居住和开发利用的主要区域。
地壳中富含各种矿物资源,如金、银、铜、铁等。
其次是地幔,地幔是位于地壳下面的一层介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大部分圈层,占地球体积的84%。
地幔的物质主要是镁铁硅酸盐矿物,如橄榄石、辉石等。
地幔的平均厚度约为2885千米。
地幔由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组成,上地幔主要是岩石形态,下地幔则更接近于塑性流体状态。
地幔中存在着地幔对流,它是地球内部能量和物质传递的重要方式。
地幔对流的存在也导致了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发生。
最内层是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层的圈层,占地球体积的15%。
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主要是液态,内核则是固态。
外核的平均厚度约为2,267千米,内核的厚度约为1,220千米。
地核是地球内部传导热量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地球磁场产生的重要区域。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圈层是莫霍面,它是地壳和地幔之间的一个界面。
莫霍面是根据地震波速度变化的结果,地震波在通过莫霍面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莫霍面的深度约为30-70千米,可以测定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位置。
总体来说,地球的圈层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层次特征。
地壳、地幔和地核按照密度和物质成分不同分层分明,各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物质和物理特征的变化。
这种层次结构直接影响着地球的地质、地热、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发生。
通过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为地壳变动、岩石圈运动、地震预测等提供科学依据。
地球的圈层结构(30张PPT)

① ③
蒸 腾
①
②
乙
10.B 11.B 12.C解析:10.植物蒸腾水汽到大气中,故丁是生物圈,甲是大气圈;水资源会下渗到地下,故可知丙是岩石圈,乙是水圈,B 项正确。11.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项错误。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 下径流等环节,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形成水循环。 据此可以得出,水圈联系了四大圈层,B 项正确。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 圈和岩石圈的上层,C 项错误。岩石圈是地球内部的圈层,D 项错误。12.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C 项正确。水圈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 且不断运动的,A 项错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B 项错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包含岩石圈,D 项错误。
成5~7题。5.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 )A .① B.② C.③ D.④6.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A.① 与②交界处 B.②层内部C.② 与③交界处 D.③与④交界处7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 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时波速急剧上升D. 乙波无法通过地幔4.图中的X 处 为 ( )A. 莫霍面 B. 古登堡面C. 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 内地核与外地核交界
解析:(1)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材料中所说的地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熔岩释放的能量,而熔岩物质主要分布在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2)据上题分析可知,熔岩位于上地幔,上地幔与 地壳的界面是莫霍面。该界面处横波和纵波波速都明显加快。该界面的地下深度陆地上 比海洋上大。答 案 : ( 1 )B (2)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B圈层的主体是
,C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3)A、B、C、D四大圈层中,处于不断循环更新之中的是
字母)。
条件之一。
(字母)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
【解析】第(1)题,图中A、B、C、D依次是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
气圈。第(2)题,水圈的主体是海洋,占地球水体的96.53%,生物圈中
(1)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
(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B圈层是一个
(
)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3)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传播速度随着通过介质的性质不同而发生变化;经过不 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都是弹性波; 都是能量的载体和传递形式 ①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状态,划分内部圈层; ②研究地震的能量和震级的划分
【微思考】
(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
理吗?
提示:合理。用“半熟的鸡蛋”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 ,则蛋壳为地壳;
生物圈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全部和岩石 圈的上部
【微思考】
(1)连接地球内部圈层和外层结构的圈层是哪个圈层?
提示:岩石圈。
(2)地球外部各个圈层具有怎样的联系?
提示: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过关题组】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圈层名称: A ,B ,C ,D 。 。 (填
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第(3)题,处于不断循环更新之中的圈层是水圈 ,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答案:(1)岩石圈 水圈 (2)海洋 生物 (3)B D 生物圈 大气圈
【补偿训练】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
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1)~(3)题。
(4)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根据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球内部分为 地壳、地幔和地核。 (5)地球内部圈层物质状态的判断。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可判断出
物质的状态。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活动】 答案:四大圈层各有特点,但它们之间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 互联系,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也存在分 异和变化,要深入认识,应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认识。例如:
(1)大气运动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2)大气运动有什么规律?
(3)水圈的性质、特征、组成分别是怎样的? (4)海水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5)岩石圈是否万古不变? (6)生物圈有什么分布规律?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4)为什么A和B厚度不均?
【解析】本题考查了地球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及读图、析图的能力。
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
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地壳的厚度不均,A处是陆地,地壳厚度平均33
千米,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壳最厚的地方,有60多千米;B处是海洋,地
3.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33 千米处(大陆部分),___________ 纵波和横波 传播速 (1)莫霍界面:地面下平均___ 度都明显增加。 2 900 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_____, 下降 横波 (2)古登堡界面:地下______ 完全消失 。 _________ 地壳 和_______ 上地幔 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 4.岩石圈:_____ 称为岩石圈。
蛋白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 ;蛋黄为 地核。 (2)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探测地内结构? 提示: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
【过关题组】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是 是 ,C+D+E是
,A+B+C是
,D
的一部分。 。
(2)不连续界面:F为
(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①圈层物质为固态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
)
【解析】(1)选C,(2)选B。第(1)题,图中①为对流层,②为地壳,③为 软流层,④为外核,⑤为内核。第(2)题,①位于地面以上,是大气层;③ 圈层横波能穿过;外核(④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 或熔融状态。
知识点2
地球的外部圈层
【自主学习】
大气 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 1.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_____ 相互制约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间相互联系、_________,
氮 和___ 氧。 2.大气圈: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是___
不规则 的圈层。 3.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_______ 生存环境 的总称,它占有_______ 大气圈 的底 4.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_________ 水圈 的全部、_______ 岩石圈 的上部。 部、_____
【方法总结】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的判读方法
(1)横波和纵波的判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传播
速度快,固、液、气三态中都可传播。
(2)莫霍界面的判断。在地下(陆地部分)平均33千米处,横波和纵波的
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大——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即地壳和地幔的分界 面。 (3)古登堡界面的判断。在地下2 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的 传播速度突然减小——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即地幔和地核的分界 面。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B是大洋地壳,厚 度只有几千米。
【补偿训练】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
A.①为地壳
C.③为软流层
B.②为岩石圈
D.④为下地幔
(
)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千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1)选D,(2)选B,(3)选D。第(1)题,在地球外部圈层中,有一
个圈层,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这个圈层
是生物圈。所以A代表生物圈,那么B就是水圈,C就是岩石圈。第(2) 题,B是水圈,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 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第(3)题,A代表生物圈,由于生物圈是生命 物体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要点归纳】
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特点比较
外部圈层 大气圈 概 念 组 成 其 他
由气体和悬浮物 气体和悬浮物, 组成的包围地球 主要成分是氮 的复杂系统 和氧
地球自然环境的重 要组成部分 处于不间断的循环 运动之中
水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 地表水、地下 成的连续但不规 水、大气水、 则的圈层 生物水等 地球表层生物及 生物及其生存 其生存环境的总 环境 称
壳厚度只有几千米。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即莫霍界面 ,地震波在经 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明显加快。C+D+E是地幔的一部 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 ,A、B、C共同 构成了岩石圈;D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答案:(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幔
(2)莫霍界面
课题: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的判读
1.可提取信息种类:(1)地震波的类型;(2)莫霍界面;(3)古登堡界
面;(4)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
2.结合图形分析,请填写: 固体 (2)___________________ 固、液、气三态都可 (3)___________ 地壳与地幔 (1)_____ 地幔与地核 (4)___________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识点1
地球的内部圈层
【自主学习】
震动 并以___ 波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1.地震波:地震发生时,产生弹性_____,
2.地震波分类: 快 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 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 (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___, 慢 只能通过_____ 固体 传播。 (2)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___,
【要点归纳】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
Hale Waihona Puke 【拓展深化】横波和纵波对比分析 分类 纵 波 横 波 传播速度快;固体中最快,气体中 最慢 波的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一致; 固体中弹性大,气体中弹性最小 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快慢
速 度 原因 介质 共性 意义
传播速度慢
波的传播方向与 振动方向垂直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