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

合集下载

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壳特点:厚薄不均,硅铝层不连续。

2. 地幔。是指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层 (33~2900km),约占地球体积的83.3%。其 中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部分; 上地幔指莫霍面至670km深度处的地幔上部 (33~670km);主要由橄揽质超基性岩石组成, 是高温熔融的岩浆发源地,也称软流层。 下地幔指670~2900km范围的地幔下部。 整个地幔物质成分,一般认为与球粒陨石相近, 即以铁、镁、硅酸盐为主。
2、剥蚀作用。是指组成地壳表面的物 质受重力、风力、地面流水、地下水、冰 川、湖泊、海洋和生物等各种外动力破坏, 并不断降低地面高度的总过程。
据动力和作用方式分:地壳运动、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
1、岩浆作用。是指地壳深处的岩浆,在 构造运动出现破裂带时沿破裂带上升,侵入 到地壳内(侵入活动)或喷出地面(火山活 动),冷凝成岩石的全过程。2个小片录象
2、地壳运动。 泛指由于地球内力引起的地球表层(即岩石 圈,主要是地壳)的变形和变位等机械运动, 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PPT动漫演示]
4、变质作用。 是指由于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化学活 动性流体的影响,使地壳深处岩石的矿物 成分、结构、构造(有时还有化学成分) 在固体状态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质变过程。
(二)外力地质作用 引起外力地质作用发生的自然力(地 质营力)来源于地球外部的能,包括太阳 辐射产生的热能(风、流水、冰川、波浪 等外营力的能源),天体引力产生的潮汐 能,生物及其生命活动产生的生物能等。 由外部能源(主要是指太阳辐射能、天体 引力能及其它行星、恒星对地球的辐射等) 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4. 地核 。是指古登堡面以下的地球核心部分 (2900~6371km)。包括内核、过渡层和外核 三部分,厚约3473km,其体积约占地球总体积 的17%。据推测,地核密度为9.71-17.9g/cm³, 温度在2000-3000℃之间,压力可达300-360G Pa(约10000atm)。外核物态为液态,其成分 除铁镍外,可能还有碳、硅和硫;内核物态为固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探究二:生物圈是地球圈层构造中的一个特殊圈层,与其他圈层 相比,有些什么不同? 答案:(1)生物圈具有生命活动现象,是非常活跃、具有特殊结 构的圈层; (2)生物圈不占有独立的空间范围,渗透于大气圈、水圈、岩石 圈之间; (3)生物圈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 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4)生物圈中生物的出现,使自然界化学元素进行迁移,改造了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岩石圈是指( C ) A.地壳和上地幔的软流层 B.莫霍面以上的地壳 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D.地壳和上地幔 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完成4~6题。
4.图中A、B、C三个圈层分别是( D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 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状态,划分地球内部 圈层的依据
2.不连续界面
界面
深度 (km)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洋部分较薄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 上地幔的顶部 (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知识点2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成分及作用
组成成分
作用
氧 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氧化作用
干 氮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洁 空 气
水汽、杂质多
3.生物圈 ①含义:是由地球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 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②范围:分别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 ③特征: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特征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特征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特征大家好,我今天要给大家讲解一下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特征。

我们要明白地球内部是由多个圈层组成的,这些圈层各有特点,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来给大家详细介绍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一、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它主要由岩石组成。

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5公里。

地壳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矿物,如石英、长石等。

地壳还含有一定量的铁、镁、铝等元素。

地壳的特点有很多,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它的不稳定性。

地壳上有许多山脉、高原和盆地,这些地形的形成与地壳的运动密切相关。

地壳还有许多裂隙和断裂带,这些裂缝会不断扩大,导致地震的发生。

二、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中间层,它位于地壳之下,深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但也含有一些有机物质。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使得它呈现出一种类似于液态的状态。

地幔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流动性强,二是对地震的影响较大。

地幔中的岩石具有较高的熔点,因此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容易发生变形和流动。

这种流动会导致地震的发生和火山活动的频繁出现。

三、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的最内层,它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地核的直径约为3470公里,厚度约为3400公里。

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重金属组成,它们的密度非常大,使得地核具有很高的重量。

地核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温度极高,二是对地球自转的影响较大。

地核的温度可以达到5000°C以上,这使得它成为了地球上温度最高的区域。

地核对地球自转的影响也非常大,因为它具有很大的质量,会对地球的自转产生惯性阻力。

总结一下,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这三个圈层各有特点,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对于我们研究地质现象、预测地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大家能够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谢谢大家!。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4、地震 1)剧烈地壳运动,极短时间、释放能量 2)相关概念 A震源:地下岩层断裂 B震中: C震源深度: D震中距: 3)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纵波快于横波达地表) 4)震级 A能量释放的大小 B每升高一级,能量增加约30倍 C5级以上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5)烈度: A破坏程度 B等震线 C除与震级有关外,还与地质构造、地面建筑有关 6)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多个烈度。离震中越近、 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7)两大地震带 A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80%地震 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集中15% C我国地处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多地震国家
7)海浪: A近岸浅水带 B波浪能量较高,搬运较粗砂砾;潮流流 速较慢,搬运物粉砂和淤泥
4、沉积作用 1)流速风速降低,冰川融化搬运能力下降,物质堆积 2)流水: A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分别是砾石、粉砂、黏土 B冲积扇(山麓)、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3)风 A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B流动沙丘——新月形沙丘(方向)
5)地幔物质的对流是驱动力。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 6)海底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大陆板块要古老些 7)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8)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学说 3、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足迹” 1)褶皱 A岩层的弯曲变形, B地形常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山系 C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从两翼到中心岩层变老 常成山岭
地貌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水面以下200米到地面以上100米,“生物膜” 二、内部圈层 1、二个不连续面 1)莫霍界面 A33千米 B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古登堡界面 A2900千米 B纵波下降,横波消失
2、地壳 1)很薄的固体外壳 2)平均17千米,大陆33千米,海洋6千米 3)上层硅铝层(花岗岩),下层硅镁层(玄武岩) 4)硅铝层广见大陆,大洋很薄甚至缺失;硅镁普遍存在 3、地幔 1)固态,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2)上地幔和下地幔 3)软流层,呈熔融状态,岩浆发源地 4)岩石圈,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4、地核 1)外核,液态、以铁镍为主 2)内核,固态、极高温高压下结晶的铁镍合金

地球的圈层结构(30张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30张PPT)
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地球圈层。读图,完成10~12题。
① ③
蒸 腾



10.B 11.B 12.C解析:10.植物蒸腾水汽到大气中,故丁是生物圈,甲是大气圈;水资源会下渗到地下,故可知丙是岩石圈,乙是水圈,B 项正确。11.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项错误。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 下径流等环节,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形成水循环。 据此可以得出,水圈联系了四大圈层,B 项正确。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 圈和岩石圈的上层,C 项错误。岩石圈是地球内部的圈层,D 项错误。12.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C 项正确。水圈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 且不断运动的,A 项错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B 项错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包含岩石圈,D 项错误。
成5~7题。5.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 )A .① B.② C.③ D.④6.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A.① 与②交界处 B.②层内部C.② 与③交界处 D.③与④交界处7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 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时波速急剧上升D. 乙波无法通过地幔4.图中的X 处 为 ( )A. 莫霍面 B. 古登堡面C. 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 内地核与外地核交界
解析:(1)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材料中所说的地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熔岩释放的能量,而熔岩物质主要分布在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2)据上题分析可知,熔岩位于上地幔,上地幔与 地壳的界面是莫霍面。该界面处横波和纵波波速都明显加快。该界面的地下深度陆地上 比海洋上大。答 案 : ( 1 )B (2)C

地球的圈层的结构(共29张PPT)

地球的圈层的结构(共29张PPT)

思考题
莫霍界面
地壳
1 请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地幔是固体,外核是液体
地幔
外核 古登堡界面
内核
2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说明了
什么问题?
物质组成或状态发生了变化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地壳 地幔
外地核(液)
内地核(固)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识导航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一、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地核
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与地 幔为界,厚度为3400多千 米。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 化,可以将地核分为外核 和内核两层。地核的温度 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深度 /km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地球的内部 圈层结构图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地壳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外, 是地球 表面一层薄薄的、 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它厚薄不一,大陆部分比 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 平均厚度为17千米。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校徽+学校名称 School Name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的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态圈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厚度一般在20-70公里之间,最厚处可达到70公里以上。

海洋地壳则由玄武岩组成,厚度相对较薄,一般在5-10公里之间。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0公里。

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固态圈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主要由镁铁硅酸盐岩石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

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部分。

上地幔温度较低,岩石相对坚硬,而下地幔温度较高,岩石变得更加粘稠。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是地球的内核圈层,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外核是液态的,温度较高,厚度约为2250公里。

内核则是固态的,温度更高,厚度约为1220公里。

地核的存在使得地球具有磁场。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圈层厚度变化大:地壳的厚度相对较薄,而地幔和地核的厚度则相对较大。

地壳的厚度主要受到地质运动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有所差异。

地幔和地核的厚度则主要受到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2. 圈层物质组成不同:不同圈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差异。

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而地幔则主要由镁铁硅酸盐岩石组成。

地核则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

这种不同的物质组成导致了不同圈层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性质的差异。

3. 圈层温度和压力变化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逐渐增大。

地壳的温度和压力相对较低,而地幔和地核的温度和压力则较高。

地幔和地核的高温高压条件对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地球的地热活动有重要影响。

4. 圈层状态不同:地壳和地幔是固态的,而地核的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这种不同的状态使得地球内部存在着物质的上升和下沉运动,形成了地球的对流循环。

5. 圈层相互作用:不同圈层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地壳的运动和地幔的物质循环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球的板块构造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大气圈: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
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约占全球面积的71%;
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地表至莫霍界面之间的部分,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为地核,由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新课
电影与地球圈层结构
小组讨论
对议: 当地震发生时,坐在教室的你,首先 感受到的是左右摇晃还是上下颠簸? 教学楼前水塘里的鱼呢?
组议:
AB
判断: 两个不连续面的位置、 地震波的特征
文采展示
看图说话
1.说出A、B、C所代表的圈层名称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2.厚度最大的是 A 3.连续不规则的是 C 4.大气圈的主要成分 氮气和氧气 5.据图描述地壳厚度的特点 全球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厚、海洋薄
大气圈
生 物 水圈 圈
岩石圈
1.据图表述生物圈的位置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 岩石圈的上部 2.判断:生物圈是地球表层 生物的总称。 错误
3.表述外部圈层之间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是__地__壳____,A+B+C 是__岩__石__圈___,D是__软__流__层___, C+D+E是_上__地__幔___
的一部分。 2.不连续面F是__莫__霍__面____。
地震波分类 速度
横波 较慢
所经物质状态 固体
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气体
当地震发生时,坐在教室的你,首先感受到的是左右 摇晃还是上下颠簸? 教学楼前水塘里的鱼呢?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水里的鱼只有上下颠簸
只讲重点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莫霍界面
运动
宇宙 环境
宇宙中的地球
太阳的 影响
结构
太阳辐射 的影响核
内 圈层结构 外
部 分界、成分 部
圈 层
状态、作用
圈 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考试内容包括读背材料(出选择题)
检查 课堂 效果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局部),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是___①_____。 地幔是_②__+_③____。 地核是_④__+_⑤____。(填数字)
古登堡界面
地核
11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33km 莫霍界面
2900km 古登堡 界面
三、易错点区分:地壳、岩石圈 甲 乙
丙 软流层
地壳 甲 平均厚度17km 地幔 软流层,岩浆发源地 地核 温度高,压力密度都很大
岩石圈 丙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小结
可见宇宙
天体系统 普通性 特殊性
黄赤交角


转 基本形式 转
2.构造①最大厚度位于_喜__马__拉__雅__山 (喜马拉雅山/大西洋) 3.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增加的不连续面 位于_①__与_②__之间。(填数字) 4.岩石圈的范围是_①__+_②___。(填数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