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活动探究
教材P23活动
(点拨:这是一个拓展内容,对四大圈层的学习,重点放在其空间分布上,对它们 的相互联系,不要求此时就能完全回答,可留待以后章节再深入探讨。)
如开放性问题: 1.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吗? 2.地震、火山为什么会爆发?它们释放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3.为什么生态系统内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而物质却是守恒的? 4.海水为什么会不断运动?洋流与潮汐是一回事吗?
新知导览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新知讲解
新知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新知讲解
1.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新知讲解
地震波
纵波(P波)primary 速度快, 固、液、气介质
横波(S波) secondary 速度慢,固体介质
新知讲解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不连续面 (1)概念: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 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变化 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 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如下图: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2)莫霍界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 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如上图)。
(3)古登堡界面:在地下2 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 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新知讲解
3.地球内部圈层 (1)内部圈层的划分: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2)内部圈层的特征: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 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如下表
理解生物圈特殊性的思路 1.组成成分特殊:生物圈由所有生物和它们的 生存环境组成,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有机圈层, 也是最活跃的圈层。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含答案)

第4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掌握地震波的分类和不同特征2.能说出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及根据它们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每一圈层的特征3.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知识点0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地震波1,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二)不连续面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
4,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目标导航知识精讲与之相关。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5,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即学即练1】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6课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1、通过绘制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知道岩石圈的组成。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重点1、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难点1、岩石圈的位置。
教学过程(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①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②特点:传播速度随着而变化。
③分类:(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2)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
表1.地震波的特点列表对比:2、不连续面:①概念: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②分类:(1)莫霍界面:地面以下千米处,该界面以下,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2)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处,在这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3、地球内部圈层:表2.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列表分析、对比:4、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①组成:(1)大气圈:主要成分是和。
(2)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地球表层水体组成,主要包括水、水、水、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运动之中。
(3)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部、水圈的部和岩石圈的部、②相互关系: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二、合作讨论1.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2.你知道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速度有什么变化吗?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3.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构成的,你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三、反馈测试一、单顷选择题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3.莫霍界面是()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4.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5.据有关的证据说明,地球内部圈层中物质为液态的是()A.上地幔B.下地幔C.外地核D.内地核6.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7.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A.外地核B.内地核C.软流层D.上地幔二、综合题1、读图回答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17张PPT)

图中字母代表的 圈层是?
12
四、知识梳理
13
随堂演练
北京时间2017年10月22日22时21分,在南海海域 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约5公里,读图回答1-2题。
1. 此次地震的震源发生在( )
A. 软流层 B. 地壳 C. 地核 D. 地幔
2. 岩石圈位于( )
A. A顶部 B. A的全部和B的顶部
C. B的全部 D. B的全部和C的顶部
14
随堂演练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3-4题。 3.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 ) A.17千米 B.5千米 C.33千米 D.2900千米 4.该地可能位于( ) A.四川盆地 B.青藏高原 C.南极点 D.太平洋
15
随堂演练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 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 重大损失。据此完成5-6题。 5.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传播介质
固、液、气 固
物体运动方向
上下颠簸 左右晃动5
一、认识原理:地震波
小组讨论: ➢ 地震时,横波和纵波在地面和湖中的传播状态是怎样的? ➢ 地面上的人是先感受到上下颠簸还是左右摇晃?
6
二、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
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加快
33
固
2900
横波消失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液 固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波速发生了
外核
地核
内核
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的坚硬岩石)
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
6371
9
2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共46张PPT)

天然气 石油 地下水
地垒
地堑
华山
泰山 庐山
岩石风化:岩石老化、脱落
石蛋地貌
花岗岩球状风化
新疆的“魔 鬼城”
风 向 迎风坡
新月形沙丘示意图(侧视) 新月形沙丘示意图(俯视)
丹霞地貌
顶平、身陡、麓缓 明显的水平层理构造 是丹霞地貌的显著特征
丹霞地貌
远古的红色砂岩沉积 随地壳上升后经流水切割 形成丹霞地貌
岩浆岩
冷 却 凝 固 重 熔 再 生
岩浆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沉积岩
变质岩
内力作用
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 衰变的能量
1 2
外力作用
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 射能和重力能
地壳运动
最缓慢,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表现 形式
岩浆活动
剧烈变化,但改变有限 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塑造地表
长江三峡
黄 土 高 原 千 沟 万 壑
喀斯特地貌
• 峰林、石林、溶洞、石钟乳、石笋、地下河 • 都是喀斯特地貌的显著特征
黄河三角洲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岩浆岩
• 只能由岩浆直接生成 • 如花岗岩(侵入岩)和玄武岩(喷出岩) • 侵入岩坚硬致密,喷出岩有气泡
沉积岩
• 外力作用生成,如石灰岩 • 有明显层理,可能含有化石
变质岩
• 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生成 • 如大理岩
②板块相撞挤压:
形成
山脉
A、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B、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巨大山脉 喜马拉雅山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横波(S波) secondary 速度慢,固体介质
怎样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纵横波波 速都明显 增加
横波突然 消失,纵 波波速突 然下降
地球的 内部圈 层结构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外,是地 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 成的坚硬外壳。它厚薄不一, 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 较薄,平均厚度为17千米。
我们的地球 可以分几层
呢?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 地球内部由于地壳的 阻挡,对人类来说始 终是神秘的,那我们 要通过什么手段才能 认识地球内部呢?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地下 物质受到强烈的冲 击会发生弹性震动, 并以波的形式向四 周传播,这种弹性 波就叫地震波。
纵波(P波)primary 速度快, 固、液、气体介质
地壳
陆地
海洋
地幔
地核
岩石圈 软流层
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心圈层
大 生
气 物 圈
壳
地
地
水
地
圈
水
圈
壳
圈
幔
地
水圈
球
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圈
层
地核
结 构
岩石圈
谢谢观看
教学重难点
•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界线
它有几层?
鸡蛋有蛋壳、蛋白、蛋黄三层
横波(S波) secondary 地幔界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厚度为2 800多千米。 鸡蛋有蛋壳、蛋白、蛋黄三层 地幔界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厚度为2 800多千米。 它厚薄不一,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平均厚度为17千米。 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怎样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它厚薄不一,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平均厚度为17千米。 厚度为3 400多千米。 地球内部由于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秘的,那我们要通过什么手段才能认识地球内部呢?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怎样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它厚薄不一,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平均厚度为17千米。 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厚度为3 400多千米。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莫霍面之上; 平均厚度17Km; 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大陆部分较厚、大洋较薄。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厚度>2800Km; 可分为上、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软流层是岩浆源地。
古登堡面以下; 厚度约>3400Km; 可分为内核、外核; 外核可能呈熔融态,内核因高 温、高压呈固态(金属球)。
⑵大气的垂直分层
划分依据:大气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等 物理性质差异;
划分:分为三层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140 高度
⑴温度变化
(Km)
120 高 层
100 大流层
20 对流层
0
-100 -50
0
50
100 温(据热◎◎收⑵⑶⑷通℃规原中热外电航度此层中热紫大厚与信) 律因间层大离天⑴高阳⑵主⑶空⑷伞及、间层外气度人;规原臭飞探::层气层飞—⑴(面⑵著⑶⑷化汽温;紫大;厚;与;大外层、线运:类0规原低中高原—.律因氧机空随层机—(温;大;厚与显、6度外气度人气大外;动关—从7℃平0律因纬纬纬因—::层高气高、—度气度人著固—变线运:类密气大:系平~/对流::::::—随臭—空球度卫热变运:类体大化增动关度层气流81流 运散0随热 118含—高氧飞;的星量化动(关杂0温:约系分层层070~随0地运动逸K高量有~~度层行升、来:系质m;到以为—顶m9时球动为;度直几11K的大;高极)自;对——)5平到—;28m、—0生为主升接乎KK升量先光—下O流—。流大~—mm空原命主;高来所天高吸降等层中运;;运气5无变子5保;降自有气而收后;大间动动上K线化吸护m低地水变升太升气层显为界电)高;;、;
3.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 B)
A.氮和氢
B.氧和氮
C.氢和氧
D.氧和碳
必修一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_图文

地核
里三圈,外三圈,中间夹着岩石圈。
大气圈 外部 圈层 水 圈
生物圈
随堂练习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
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
横波先到达地面
2. 岩浆可能发源于( B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圈层①、②、③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大气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① ②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③
2.利用可控震源人工激发地震波是进行石油 勘探的一种主要方式。我国塔里木、胜利 油田等均是用此方法找到的。下图所示四 幅地震波模拟示意图中表示地底储有石油 的是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
2900
地壳 地幔
莫霍界面
地核
古登堡界面
2.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速度{千米/秒) 33
2900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1)地壳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养闺女贴给那家美
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
界面 霍 莫 地幔
厚 度
大陆地壳:33千米 大洋地壳:6千米
平均地壳:17千米
地壳厚度差异:
1、大陆厚,大洋薄——海陆差异
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过450km;
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km
的物质到地球表层。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和横波
上下颠簸
左右颠簸
地震时,在海洋中航行的人有什么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4、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过450km;
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km
的物质到地球表层。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和横波
上下颠簸
左右颠簸
地震时,在海洋中航行的人有什么感觉?
答: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纵波
横波
分类
传播速度
特点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纵波 横波
3. 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 ( C)
A.喜马拉雅山 B.黄土高原 C.大西洋 D.刚果盆地
4.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
气圈 B.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
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是开放的、均一的系统 D.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
地核
里三圈,外三圈,中间夹着岩石圈。
大气圈 外部 圈层 水 圈
生物圈
随堂练习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
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
横波先到达地面
2. 岩浆可能发源于( B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2900
地壳 地幔
莫霍界面
地核
古登堡界面
2.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速度{千米/秒) 33
2900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1)地壳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养闺女贴给那家美
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
界面 霍 莫 地幔
厚 度
大陆地壳:33千米 大洋地壳:6千米
平均地壳:17千米
地壳厚度差异:
1、大陆厚,大洋薄——海陆差异
气态水
大气水
海洋水 陆地水 生物水
3.生物圈:地球表层的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①界限不明显,渗透在地壳、大气圈、水 圈 ②最活跃的圈层
小结:
大气圈
外
部
水圈
生物圈 圈
层
岩石圈
互
相
渗
莫霍界面 地幔
透
地壳
古登堡界面
内
部
圈
层
地核
划 分
明
显
小结:
地球的圈层结构
内部 圈层
地 壳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地幔
——构成岩石圈 (或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地壳
内地核(固)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物质组成
状态
温度
压力 密度
地壳
地 上地幔 幔 下地幔
外核 地 核 内核
莫霍 界面
古登堡 界面
33 2900
岩石
铁镁的硅 酸盐类
铁、镍
固态
固态 液态 固态
低
小
高
大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横波 2、划分界面及内部圈层: (1)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2)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影响的结果
速度(km/s)
0
3
6
9
12
15
1000
深 度 2000 km
3000
E
F
A C
4000 5000 6000
D
B
H
(1)图中E、F属地震波横波的是 E
。
(2)图中分界面A是_ 莫霍界面 _,B是 古登堡界面 。
(3)图中圈层C是 地幔 ,D是 地核 。
课堂反馈
1、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
2、高山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3、海拨高处厚,海拨低处薄——海拨差异
(2)地幔:上地幔和下地幔
速度{千米/秒)
33
上地幔
地壳
900
下地幔
组成:铁镁的硅酸盐类
地幔
2900
软 流 层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地核:外核(液态)和内核(固态)
速度{千米/秒)
33
地壳
上地幔
900
下地幔
莫霍界面
地幔
2900
第一章
必修Ⅰ
宇宙中的地球
第4节 地球的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
你认为,哪些渠道或方法能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钻探技术
火山爆发
小资料:
世不界到当 性上地迄球地震今半震动最 径深1发 ,/5的0生 并0钻;井时 以12, 波km地的, 下形岩式地壳石向运受四动到周强传烈播冲,击 这, 种产弹生性弹波 火山即喷发为能地将地震下波几百。米的岩浆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物质组成
状态
温度
压力 密度
地壳
地 上地幔 幔 下地幔
外核 地 核 内核
莫霍 界面
古登堡 界面
33 2900
岩石
铁镁的硅 酸盐类
铁、镍
固态
固态 液态 固态
低
小
高
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外部圈层: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气 物
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1)大气圈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 杂的系统,主要成分是氧和氮。
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关
键物质,是人体生命活
氧
动的第一需要。
构成人体蛋白质的主
氮
要元素,同时是植物 生长必需的营养要素
之一 。
(2)水圈
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
地
海洋水
冰川水
球 上 特征:连续 的 但大不气规水则
江河水
水
地表水 湖泊水
陆地水
地下水 生物水
(3)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较快 较慢
固体、液体、气体 在不同介质中
只能通过固体
速度不同
在33km和2900km的深度,地震波波速突变说明了什么 问题?
说明了这个深度 上下的物质状态
发生了变化;
这种波速发生突 然变化的面叫做
不连续面。
33千米 2900千米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变化图
2.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速度{千米/秒) 33
的圈层①大气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① ②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③
2.利用可控震源人工激发地震波是进行石油 勘探的一种主要方式。我国塔里木、胜利 油田等均是用此方法找到的。下图所示四 幅地震波模拟示意图中表示地底储有石油 的是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 深度的变化图”,完成: 3、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
(3)生物圈 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大气 圈
生物圈
水
圈
岩
石
圈
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互相渗透、 互相影响的结果。
大气圈
水圈
生人物圈
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厚度2000—3000 km)
2.水 圈: 由各种水体组成
液态水 按状态包括 固态水 按位置包括
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
5150
外核
地核
内核
古登堡界面
(4)岩石圈
速度{千米/秒) 33
2900
上地幔
岩石 圈地壳
下地幔
地幔
软 流 层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和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
洋壳
岩
莫霍界面
陆壳
地壳
石
莫霍界面
圈
软 流 层
上 地 幔
地壳 地球内部圈层深度及特征比较
地幔
外地核(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