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及应用前景

合集下载

干细胞诱导分化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实践指导

干细胞诱导分化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实践指导

干细胞诱导分化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实践指导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潜能分化能力的细胞,能够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包括神经细胞、心肌细胞、肝细胞等。

干细胞诱导分化技术是一种通过模拟胚胎发育过程,将多能性干细胞(如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转化为特定细胞类型的方法。

这项技术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可为众多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本文将对干细胞诱导分化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并提供一些实践指导。

干细胞诱导分化技术的研究进展1. 干细胞诱导多能性的实现干细胞诱导多能性是干细胞诱导分化的第一步,常用的方法包括细胞重编程和核再规程。

细胞重编程是通过转导外源基因和小分子化合物,使成体细胞回到一种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状态。

而核再规程则是将损伤的细胞核替换为健康的捐献者细胞核,以实现干细胞诱导多能性。

这两种方法都为干细胞诱导分化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干细胞诱导分化的效率和稳定性提高随着技术的进步,干细胞诱导分化的效率和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改善。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优化转录因子组合、改进细胞培养条件和引入基因编辑技术等手段,成功地提高了干细胞诱导分化的效率和稳定性。

例如,通过使用CRISPR/Cas9技术对基因进行编辑,可以准确地调控细胞命运,并避免分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3. 干细胞诱导分化技术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干细胞诱导分化技术在疾病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通过将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特定的功能细胞,可以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例如,将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可以用于心脏病的治疗,将其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则可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此外,干细胞诱导分化技术还可以用于药物筛选和疾病模型建立,为药物研发和疾病研究提供新工具。

4. 实践指导干细胞诱导分化技术是一项复杂而有挑战性的技术,需要合理的实践指导才能取得良好的结果。

以下是一些实践指导:a. 细胞培养条件的优化:细胞培养条件对干细胞诱导分化过程至关重要。

为了保证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应根据不同的细胞类型和诱导分化阶段,优化培养基的成分和浓度,并提供合适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

胚胎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及应用前景

胚胎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及应用前景

群, 首次成功分离 出人胚胎干细胞系。同年 ,h m bo 等 Sa lt 以 t
S O作为饲养层首次建立 了人胚胎生殖细胞  ̄ G ) T E C系。一般 情 况下 .可将 胚胎干细胞 和胚胎生殖 细胞统 称为胚 胎干细
igpoe , R B ) n rti C A P形成 复合物 , n 然后 复合物进 入细胞 核 内 ,
有 p 磷酸甘油 、 一 维生素 cv )地塞米松 、 (c 、 维生素 K (K ) 3V 3以 及 2 5 羟基维 生素 D ,- 3等化学试剂 .也 能诱 导 E s细胞 定向 分化为特定类型细胞 。 1 细胞 因子诱导法 . 2 E S细胞在培养 过程 中对许多细胞 因子具 有很强 的依赖 性 。增加或撤销一种或几种细胞因子可影响 E S细胞 的增 殖
无限增殖、 自我更新和 多向分化 的特性。理论上可以诱导分化 为机体 中 2 0多种细胞 , 0 可作为细胞移植 、 组织替代, 甚至器官克 隆的细胞供体 , 为将来治疗人类诸 多难治性疾病提供 细胞来 源。本文 简述 了胚胎 干细胞的诱导分化 方法、 定向分化 的一些 细胞
种 类 以及 应 用前 景 。
最常用的诱导方法一般包括 以下 四种 :化学试剂诱 导法 、 细 胞因子诱导法 、 培养诱导法 以及转基因诱导法等 。 共
11 化学试剂诱导法 .
发育等生理过程 。 实验证 明 F F 2处理 E 有 G一 s细胞后 , 致使核
内 2种转录因子 ( k 2 、- n ) 达增 强 , N x . d Had 表 5 促进 E 细胞 向 s
S in e& Te h oo yVi o ce c c n lg s n i
21 02年 8月第 2 期 3
科 技 视 界

干细胞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干细胞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干细胞研究的现状与前景干细胞,是指能够自我更新并分化成多个不同种类细胞的一类细胞。

由于其种种优秀特性,如诱导分化能力,自我更新等, 使得干细胞在许多医学领域如组织再生、疾病治疗、新药研发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干细胞按来源划分可以分为两类: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可以自我更新并分化出所有人体细胞,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由缺陷细胞引起的疾病;而成体干细胞则来自成年人身体内部已分化的组织,它们的分化能力较弱,只能分化成某些特定类型的细胞,比如造血干细胞。

目前,干细胞研究领域在全球发展迅速。

干细胞研究主要分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两大方向。

在基础研究方面,干细胞被用于探究许多医学领域的秘密,例如生殖发育、疾病发生机制、组织发生和分化调控等。

这方面的研究不仅促进了我们对人类生物学的深入理解,也推进了医学的发展。

干细胞在临床应用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干细胞应用于疾病治疗的研究往往探究其诱导分化能力,即将其转化为特定的细胞类型以达到治疗效果。

例如利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帕金森病和心脏病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此外,干细胞的应用还可以用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例如将成人干细胞应用于形成神经、肌肉和器官的修复和替代。

尽管干细胞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该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胚胎干细胞的使用备受争议。

可分化为所有细胞类型的人类胚胎干细胞通常来自不正常的胚胎或不再使用的胚胎,这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道德方面的争议。

其次,使用干细胞的疗效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验证。

尽管已经进行了许多临床试验,然而,许多试验仍处于初步阶段,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确定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后,干细胞研究需要更多的投资。

虽然干细胞研究在医学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但投资者可能因为其长期的、高成本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而未必愿意投入。

总之,干细胞研究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对人体健康和医学进步都有深远影响。

我们相信在未来,随着技术和研究的进步,干细胞将成为各种疾病治疗、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中的重要工具。

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

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
胞的定向分化。
04
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应用前景
疾病治疗与药物筛选
疾病治疗
胚胎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特定类型的细胞,如神经细胞、心肌细 胞等,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例如,通过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 ,可以用于治疗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药物筛选
胚胎干细胞可在体外培养扩增,为药物筛选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样本。通过比较胚 胎干细胞在药物处理前后的分化过程和表型变化,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为新药研发提供有力支持。
表观遗传修饰
表观遗传修饰可以影响胚 胎干细胞的分化,如DNA 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等 。
03
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方法
化学诱导分化方法
化学诱导分化是利用化学物质 调节胚胎干细胞的分化过程。
常用的化学物质包括细胞因子 、激素、小分子化合物等。
这些化学物质通过调节胚胎干 细胞的基因表达、信号转导等 途径,诱导细胞定向分化。
组织工程与器官移植
组织工程
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成各种组织的潜力,为组织工程提供了理想的基础材料。例如,可以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 为软骨、肌肉、血管等组织,用于修复或替换受损的组织器官。
器官移植
胚胎干细胞可分化为多种器官细胞,为器官移植提供了新的来源。与传统的器官移植相比,胚胎干细胞诱导分 化的器官具有更好的组织匹配性和更少的不良反应,有望成为解决器官短缺和提高移植效果的重要途径。
研究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胚胎干细胞的方法,通过添加不同的诱导因子 或采用特殊的培养条件,观察细胞的分化过程和分化产物的 特性,同时结合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分析相 关机制。
02
胚胎干细胞特性与分化机制
胚胎干细胞特性

胚胎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

胚胎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

胚胎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姓名:李翔单位:宁夏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11级科学教育班)摘要:胚胎干细胞是从早期胚胎内细胞团分离培养出来的具有发育全能性或多能性的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的特性。

胚胎干细胞可以定向诱导分化生产组织和细胞,可为细胞移植提供无免疫原性的材料,为难以治愈的疾病的细胞移植治疗提供可能。

本文介绍了胚胎干细胞的诱导分化方法和应用。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分化潜能;自我更新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是从早期胚胎(桑椹胚、囊胚)或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PGCS)分离出来的能在体外永久培养的、具有多方向分化潜能和种系嵌合能力的细胞系。

ES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形成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细胞的谱系干细胞,再成长为不同的神经、造血、肌肉,骨骼等各种细胞基于其特性,目前普遍认为,ES细胞对体外研究动物和人胚胎的发生发育,基因表达调控,药物的筛选和致畸实验及作为组织细胞移植治疗,克隆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细胞源及产生克隆和转基因动物等领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1998年,T homson和Gearhart2个研究组分别从人ICM和PGCS建立了人类ES细胞系,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

Science杂志将人类ES细胞研究成果评为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首,美国《时代》周刊将其列为20世纪末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首,并认为ES细胞和人类基因组将同时成为新世纪最具发展和应用前景的领域,由此掀起了ES细胞研究的高潮。

1体外诱导ES细胞的原理在体胚胎分化过程中,组织发生和身体构造的形成具有时空顺序性和相互诱导性。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是程序控制的有序有规律过程,程序的运行结果表现为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部位的细胞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不同的生长方式和不同的生理功能。

从分子水平上来看,这一结果取决于细胞在基因表达上的时空差异。

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成GABA能神经元

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成GABA能神经元

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成GABA能神经元目的探讨小鼠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向GABA能神经元定向诱导分化的可能性。

方法将小鼠胚胎干细胞以“无血清”方法培养,用DMEM/F12、N2、B27及NT4作为诱导分化剂定向诱导分化,分化好的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流式细胞技术和RT-PCR鉴定。

结果在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成神经元后期,免疫荧光显示有GABA能神经元存在;RT-PCR结果证实有GABA能神经元正确分化的重要调控基因Viaat、Gad1和Gad2基因表达;流式细胞仪计数结果显示GABA阳性细胞约占总细胞数的(11.49±6.86)%。

结论小鼠胚胎干细胞经体外培养可以定向诱导分化成GABA能神经元,可作为神经移植的新来源。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ilities of in vitro culture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 to GABAergic neurons. Methods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 were cultured and induced into GABAergic neurons in serum-free cultural condition. Immunofluorescence,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 and flow cytometer assay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properties of the differentiated cells. ResultsIn the later period of differentiat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into neurons,immunofluorescence showed that GABAergic neurons existed,RT-PCR results confirmed the important regulatory genes Viaat,Gad1 and Gad2 gene expression due to the correct differentiation of GABAergic neurons and flow cytometry analysis showed the GABA-positive cells accounted for about(11.49±6.86)% of the total cell number. Conclusion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 can be induced into GABAergic neurons in vitro in serum-free cultural condition,providing a new source of nerve graft.[Key words]Embryonic stem cell; Induce; Differentiate; GABA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方兴未艾,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其多取材于胚脑的神经干细胞,为日后临床应用埋下了伦理道德问题之患,并且受到供体来源短缺的限制[1]。

胚胎干细胞在动物模型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胚胎干细胞在动物模型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胚胎干细胞在动物模型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胚胎干细胞已成为越来越多地疾病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尤其是在动物模型疾病治疗中,胚胎干细胞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胚胎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分化和自我复制能力,可以区分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细胞,这些特性使其可以被用来治疗许多目前没有有效方法可治疗的疾病。

胚胎干细胞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有很多方面,如神经疾病、心血管疾病、新生儿疾病等。

其中,神经疾病的治疗利用胚胎干细胞较为常见。

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症、脊髓损伤等。

而胚胎干细胞能够诱导分化成神经元,并代替或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从而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有效手段。

以传统的帕金森症为例,该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大脑中涉及运动控制的部位的神经元发生死亡,从而导致行动不能、震颤等症状。

但是,利用胚胎干细胞将其诱导分化成神经元可以协助替代患者神经元的功能,从而实现疾病治疗。

另一方面,胚胎干细胞的治疗效果也受到动物模型的影响。

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疾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原型,在胚胎干细胞治疗前期受到广泛应用。

模型动物的选择和处理方法将直接决定胚胎干细胞治疗效果是否良好。

针对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模型动物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

比如在学习利用胚胎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方面,常用的模型动物有小鼠和大鼠等。

这些模型动物会在其背髓中造成局部损伤,然后通过移植胚胎干细胞或通过养分供应维持其生长发育,观测和记录其恢复状况。

通过不同实验方案,比较各种移植胚胎干细胞手段的开展情况。

知道了模型动物的选择对于胚胎干细胞治疗的重要性,我们就要注意到动物伦理问题。

在做实验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动物数量,并在全过程中注意动物的饮食和生活环境等辅助措施。

这些尽可能的措施能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起到保护动物的作用。

综上所述,胚胎干细胞在动物模型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和重要的意义。

在研究胚胎干细胞的特性和应用方面,我们也要高度关注伦理问题和动物保护。

干细胞的分化与定向诱导技巧

干细胞的分化与定向诱导技巧

干细胞的分化与定向诱导技巧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一类基础细胞。

在医学领域,干细胞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组织重建、疾病治疗以及新药研发等方面。

干细胞的分化与定向诱导是实现这些应用的关键步骤,本文将介绍干细胞分化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定向诱导技巧。

干细胞分化的基本原理是指通过调控细胞内外环境来引导干细胞向特定细胞类型分化的过程。

在自发分化过程中,干细胞通过自身的遗传调控和信号传导路径来实现分化。

而定向诱导技巧则是通过外部介入,利用特定的因子和技术手段来控制干细胞的分化方向,使其转变为目标细胞类型。

在干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存在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分化信号。

内源性信号是指体内存在的调控因子,如基因表达调控和细胞信号通路等。

外源性信号则是指通过外部途径引入的调控因子,如特定细胞因子和生化材料等。

这些信号可以单独或联合作用,通过激活或抑制细胞内特定信号通路,从而实现干细胞向特定细胞类型的转变。

定向诱导技巧主要包括生化诱导和物理诱导两种方法。

生化诱导是利用生物化学因子来诱导干细胞的分化。

常见的生化诱导因子包括生长因子、转录因子和化学物质。

生长因子可以通过激活特定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转录因子则可以通过与DNA结合来控制基因表达,进而诱导细胞分化。

化学物质则可以改变细胞内的环境,如酶抑制剂和分化诱导剂等。

生化诱导的优势在于可以精确地调控分化的时间和程度,但其不足之处在于需要优化诱导因子的浓度和时间,以及需要解决因子稳定性和细胞毒性等问题。

物理诱导是利用物理力学原理来诱导干细胞的分化。

常见的物理诱导方法包括微环境模拟和力学刺激。

微环境模拟是通过模拟细胞自然生长环境,如细胞外基质、细胞间隙和培养基等,来提供合适的生长条件和机械性刺激,从而引导干细胞的分化。

力学刺激是通过应用机械压力、牵拉力或剪切力等来调节细胞内外环境,从而影响干细胞的分化。

物理诱导的优势在于可以模拟细胞自然生长环境,更好地保持细胞功能和生化特性,但其不足之处在于需要优化刺激力的强度和时间,以及需要解决刺激对细胞的毒性和特异性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胚胎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及应用前景【摘要】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细胞)主要来自于胚胎发育早期囊胚中内细胞群(inner cell mass, ICM), 具有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

理论上可以诱导分化为机体中200多种细胞,可作为细胞移植、组织替代, 甚至器官克隆的细胞供体,为将来治疗人类诸多难治性疾病提供细胞来源。

本文简述了胚胎干细胞的诱导分化方法、定向分化的一些细胞种类以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ES细胞是由囊胚的内细胞群或胎儿的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经体外抑制分化培养而获得的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英国剑桥大学的Evans等[1]于1981年首次建立了小鼠胚胎干细胞系。

Thomson等[2]于1998年利用临床上体外受精的胚胎,采用免疫法分离出内细胞群,首次成功分离出人胚胎干细胞系。

同年,Sham blott等[2]以STO作为饲养层首次建立了人胚胎生殖细胞(hEGC)系。

一般情况下,可将胚胎干细胞和胚胎生殖细胞统称为胚胎干细胞。

饲养层或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是ES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保持未分化状态的必要条件。

当培养条件有轻微改变时,例如在培养液中添加某些诱导分化因子(维甲酸RA、DMSO等),ES细胞就会发生分化;另外,如果把脱离饲养层的ES细胞进行悬浮培养,会发育成大小不一的拟胚体(embryoid boby, EB),然后可诱导EB向不同类型细胞分化。

至今,已从ES细胞诱导分化出心肌细胞、骨细胞、软骨细胞、肝细胞、造血细胞、脂肪细胞、胰岛素细胞、神经细胞、内皮细胞等。

这些诱导后的细胞有望为器官移植、损伤器官的修复提供原材料,具有十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所以,近年来有关胚胎干细胞的定向分化研究已成为全世界研究的热点。

1诱导ES细胞定向分化的方法目前,通常针对人们设想要得到的终末靶细胞,而采用不同的诱导分化方法,使ES细胞最终定向分化为目的细胞。

最常用的诱导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四种:化学试剂诱导法、细胞因子诱导法、共培养诱导法以及转基因诱导法等。

1.1化学试剂诱导法维甲酸(retinoic acid,RA)是体内维生素A的代谢中间产物,主要影响骨的生长和促进上皮细胞增生、分化、角质溶解等代谢作用。

Schuldiner等[3]用一定浓度的RA(10-6M)诱导人ES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实验证实:产生的神经细胞比未用RA处理的对照组增加了22%。

目前,RA诱导ES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

一般认为RA进入细胞后,最先与细胞质中维甲酸结合蛋白(cellular RA binding protein,CRABP)形成复合物,然后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内,与染色质上的受体结合,从而调控一系列基因的表达,使细胞的表型发生转变。

二甲基亚砜(DMSO)是一种含硫的有机化合物,不仅能用于细胞的常规冻存,而且还是一种常用的细胞分化诱导剂,能够诱导ES细胞分化为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等,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影响c-myc基因表达,降低细胞的内源性聚腺苷二磷酸核苷表达水平。

也有研究证明,DMSO能使细胞内储存的钙释放出来,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在诱导细胞分化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除了RA、DMSO外,还有β-磷酸甘油、维生素C(VC)、地塞米松、维生素K3(VK3)以及2,5-羟基维生素D3等化学试剂,也能诱导ES细胞定向分化为特定类型细胞。

1.2细胞因子诱导法ES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对许多细胞因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增加或撤销一种或几种细胞因子可影响ES细胞的增殖或分化。

目前研究最深入的细胞因子主要有骨形成蛋白(BMPs)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等。

Li等[4]实验证实:BMP-4诱导猴ES细胞分化产生的造血前体细胞集落的数目比未添加的对照组升高了17倍。

FGF-2诱导的信号转导为正常细胞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参与骨骼形成、血管再生、胚胎发育等生理过程。

有实验证明FGF-2处理ES细胞后,致使核内2种转录因子(Nkx2.5、d-Hand)表达增强,促进ES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

1.3转基因方法诱导ES细胞分化细胞因子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但其诱导产生的目的细胞数量太少,并且纯度不高。

而转基因法可以弥补细胞因子法的不足,其原理是使某个促分化基因在ES细胞中过度表达,从而调控ES细胞的分化。

应用此方法之前,首先要确定决定该细胞向不同方向分化的关键基因,其次还要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将此基因插入到ES细胞基因组正确序列上。

Prelle等[5]发现胰岛素生长因子II(insulin growth factor II , IGF II)促进小鼠ES细胞向骨骼肌细胞分化时,超表达IGF II基因的ES细胞与未超表达IGF II基因的ES细胞相比,前者在早期阶段有高水平的骨骼肌特异基因表达(myf5、myoD、myogenin)。

目前许多研究都已证明此方法可使ES细胞定向分化为胰腺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等。

1.4共培养诱导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认为共培养诱导法在ES细胞向各种目的细胞分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应用与目的细胞共培养诱导ES细胞向肝细胞、脂肪细胞等成功分化的报道屡见不鲜。

Mummery等[6]将ES细胞和小鼠内胚层样细胞(END-2)共培养10天,共培养的ES细胞出现节律性收缩,并且还表达了一些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

此实验说明,小鼠内胚层样细胞可能为ES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提供了特定的生长因子或微环境,从而促进了ES细胞向目的细胞的分化。

2诱导分化后的细胞类型2.1心肌细胞在特定条件下,ES细胞可定向分化为具有节律性收缩的心肌细胞。

这就为研究心脏基因表达和功能提供了较好的体外模型。

王治等[7]发现神经调节蛋白1诱导心肌细胞分化率显著高于自发心肌分化率,并且神经调节蛋白1呈剂量依赖性上调GATA-4、Nkx2.5mRNA表达。

李卫东[8]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心肌细胞可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诱导第3天起可见自发性、有节律跳动的拟胚体出现,并表达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cTnT、β-actin。

3.2相关问题胚胎干细胞的诱导分化研究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还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ES细胞定向分化的条件和机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

另外,ES细胞在培养过程中需要饲养层的存在,因此需要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分类、纯化ES细胞的方法;人ES细胞进行移植治疗前应避免其在体内形成畸胎瘤;ES细胞能定向诱导为特定细胞甚至简单的组织,但是要使其发育为像心脏、肾脏这样复杂的器官,以及最后移植到人体内还存在许多技术上的困难;由ES细胞分化而来的外来器官移植到病人体内后,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排斥反应。

如何抑制排斥反应是目前的一大难题;ES细胞的研究还会涉及到社会、伦理、法律和道德等一系列问题。

总之,ES细胞的定向分化研究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科研课题,至今有关ES 细胞定向分化的条件和机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ES细胞最终应用于临床的路途还很遥远。

但是,我们始终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全球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ES细胞定向分化的难题一定能够被攻克,ES细胞也一定能够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1]Evans MJ, Kaufman MH. Establishment in culture of pluripotential cells from mouse embryos. Nature,1981,292:154-156.[2]Thomson JA, Itskovitz EJ, Shapiro SS, et al.Embronic stem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human blastocysts.Science,1998,282:1145-1147.[3]Schuldiner M, Yanuka O, Itskovitz-Eldor J, et al. Effects of eight growth factors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ells derived from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0,97(21):11307-11312.[4]Li F, Lu S J, Vida L, et al.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induces efficienthematopoietic differentiation of rhesus monkey embryonic stem cells in vitro [J].Blood,2001, 98(2):335-342.[5]Prelle K, Wobus A M, Krebs O, et al. Over expression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 in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 promotes myogenic differentiation[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0,277(3):631-638.[6]Mummery C, Ward-van OD, Doevendans P, et a1.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to cardio myocytes: role of co-culture with visceral endoderm-1ike cells [J]. Circulation, 2003,107:2733-2740.[7]王治,黄进.神经调节蛋白1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的分化及其机制探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32):5957-5961.[8]李卫东,张晓刚,等.与心肌细胞共培养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9,29(1):33-37.[9]Wichterle H, Lieberam I , Porter J A , et al . Directed differentiat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 into motor neurons. Cell,2002,110(3):385-397.[10]Pachernik J, Bryja V, Esner M, et al. Neural differentiation of Pluripotent mouse embryonal carcinoma cells by retinoic acid: inhibitory effect of serum. Physiol Res, 2005,54(1):115-122.[11]Dinsmore J, Ratliff J, Deacon T, Pakzaban P, Jacoby D, Galpern W, Isacson O. Embryonic stem cells differentiated in vitro as a novel source of cells for transplantation. Cell Transplant,1996,5(2):131-143.[12]Zhang SC, Wernig M, Duncan ID, et al.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of transplantable neural precursors from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Nat Biotechnol,2001,19:1129-1133.[13]Palacios R, Golunski E, amaridis J, et al. In vitro generation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from an embryonic stem cell line[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5,92(16):7530-75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