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高考专题提升》历史核心考点突破课件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经济实力强大的自由商人,私 商代替官商占据了主导地位。
(3)宋代商品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出现世界上最早的 纸币。
(4)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获得较大发展。
.
15
2.特点 (1)历代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是农业经济的 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2)政府对城镇商业活动限制逐渐减少。 (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4)城市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功能增强。
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 等价物贝等货币,再后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时还出现 纸币——交子。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 组织和业缘组织。
5.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 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
26
迷途指津 一、不能把握材料主旨而臆断 【典题剖析】 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
三、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 工商食官 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被 坊市制度
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 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阻 重农抑商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明代中期以后实行,清代前期更加严格限制对外 闭关海禁 贸易
问题突破 问题 1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专题一 古代中外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题定位
目标了然于胸,让讲台见证您的高瞻远瞩
知识重点
Hale Waihona Puke 复习思路古代经济的发展为 1.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 古代文明的萌生和 土地制度和基本特征。 发展奠定了雄厚物 2.古代手工业的突出成 质基础;自然经济 就及其发展特征。 条件下封建社会末 3.历代商业发展表现和 期新经济因素发展 明清“重农抑商”“海禁 缓慢,这是近代中 ”政策及资本主义萌芽的 国落伍的根源之一。缓慢展。
(新课标天津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专题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第二专题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二部分
5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筑基础 热点突破•悟方法 迁移训练•提能力
时期 从秦汉 至宋元
明清 时期
发展
①耕作方式:牛耕普及 ②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 ③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耱技术等 ①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耕地面积扩大, 人口增长 ②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解析: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跨区域贸易的繁 荣推动了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 符合题意。
第二部分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第二专题 古代中国的经济
17
考点整合•筑基础 热点突破•悟方法 迁移训练•提能力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1.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大陆的重要贸易通道。 2.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出口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纸张、 茶叶等。官府设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 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3.明清时期,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 有严格的规定。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技术的进步,故选B项;根据题干中的两幅图片判断不出精耕细作的
开始和亩产量的变化,故C、D两项均错误。第二专题 来自代中国的经济 第二部分16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筑基础 热点突破•悟方法 迁移训练•提能力
2.(2019天津一中月考)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困难,以地缘为纽 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等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 建立“会馆”,从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 景是( B ) A.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B.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C.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D.重农抑商政策加强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2.3商业的发展课件

重难点 1.城市功能变化规律 (1)从兴起原因看, 战国的城市多是政治中心、 军事重镇。 唐宋以来, 商业都市多因工商业发展而兴起。 (2)从功能看,商业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3)商业管理:政府逐渐放宽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有早市、夜市。 (4)从地域分布看,从战国到唐朝主要分布在北方;唐朝以后,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方都市数量明显 多于北方;明清时期,江南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5)城市布局:伴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城市建设出现中轴线。这体现了皇权至上的设计理念。 2.要语背诵 (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 的压制之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古代都会大量兴起。 (2)两宋时期,中国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对两宋文学、艺术的发展 繁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时期 时间空间 政府监管 设市表现 官府设 市令 或市长, 西汉都城长安城东、 西有 民居 宋朝 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 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管 “市”九处; 唐 长安 城 以前 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 理 设东西二市 城市中 坊 和 市 的界限被 宋朝 打破;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 早市、 夜市 昼夜相接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 的直接监管 “ 草市 ”更加普遍; 出 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 镇、 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解析] 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 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占主导的结论, 故 A 项错误; 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 B 项 正确;农业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故 C 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衡量 标准有二: 商品贸易和雇佣关系, 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 故 D 项错误。 故本题选 B 项。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专题课件 新人教版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 积?……”(摘自《墨子》)引文反映出来的信息正确的 有: ①耕的是“王田” ②纺的是棉布 ③反映出“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④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
A① ④ B②③ C① ②
D③ ④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 也。 ——《器子》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 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痰,养孤长幼 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 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2分) 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2分)出现的主要原 因是?(2分)
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封建国家
轻 徭 薄 赋 徭 役 兵 役 田 赋 人 头 田 税 赋
地主
新 抑 的 制 兼(均田、限田) 封 并 建 国 家
自耕农
沦为
佃农
农民起义
激化矛盾
新的自耕农
青花瓷的无穷魅力
奥运地铁支线中 青花瓷风格的车站
奥运颁奖礼服中 青花瓷元素
官营手工业
国家力量,集中生代中国的经济
集中考点
1、小农经济的特点、地位和影响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形式和特点 3、资本主义萌芽 3、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4、重农抑商 5、闭关锁国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业起源: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内部分工: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耕作方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 (4)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 (5)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6)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导
2014年高考历史专题提升核心考点突破课件: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1.先秦时期:商朝人善于经商,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 策,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2.秦汉:随着交通的发展,商业活跃,但总体水平不高。 开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3.隋唐:在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繁荣的商业城市。但商
业发展有时间、地点限制。
4.宋元:商业空前繁荣,坊市界限打破,营业时间也不受 限制,有些地方使用纸币,海外贸易繁荣。
异
根本原因: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客观原因:防御外国侵扰和对 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留广州 一口通商;规定广州十三行统 一经营和管理对外贸易
续表
比较 异同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异
同
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农 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外族侵 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 略,有自卫性;妨碍海外市场 封建统治的巩固;明清时 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 评价 期,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 展;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 长,造成近代中国社会的 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 落后 背景 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采取的政策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 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 影响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考向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2012 年广东文综)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
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两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解析:D 本题关键信息:商代、牛耕。甲骨文是商代文 字,具备象形,而《诗经》是春秋晚期的作品,冉耕为春秋时 期的人物,相比较而言,D 项是最有利的证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 古代的经济政策(共22张PPT)

(1)明代:明太祖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 主持下进行。 (2)清代: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考点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3、评价: (三)“海禁”和“闭关锁国”
利: (1)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入侵,维护了国家安全。
弊:
(1)妨害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考点三:古代经济的(补三充)内中容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比较
中国
西欧
出现 江南个别地区和部门 多部门,多领域
不 同
背景
①封建专制空前强化 ②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③重农抑商政策
封建专制相对薄弱; (参看资料P77)
点 结局 受封建主义的压制, 发展迅速,形成强大潮
发展缓慢
流
影响 没有动摇封建统治, 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
(2)弊: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 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社会进步,导致明清以后中 国社会开始落后于西方。
考点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1、原因: (三)“海禁”和“闭关锁国” (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具体原因:维护封建统治。(明代担心海上敌对势 力勾结倭寇,危机统治;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抗清斗 争) 2、表现:
私有) ②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前356)
正式确立。(以法律形式确认土地私有)
考点一: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3、封建土地私有制
(3)分类 ①政府私有(王田、屯田、均田)。②地主私有。③
农民私有。 (4)弊端:土地兼并
①原因: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政府的政 策;地主、商人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考点三:古代经济的补充内容
(一)经济中心的南移
考点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3、评价: (三)“海禁”和“闭关锁国”
利: (1)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入侵,维护了国家安全。
弊:
(1)妨害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考点三:古代经济的(补三充)内中容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比较
中国
西欧
出现 江南个别地区和部门 多部门,多领域
不 同
背景
①封建专制空前强化 ②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③重农抑商政策
封建专制相对薄弱; (参看资料P77)
点 结局 受封建主义的压制, 发展迅速,形成强大潮
发展缓慢
流
影响 没有动摇封建统治, 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
(2)弊: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 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社会进步,导致明清以后中 国社会开始落后于西方。
考点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1、原因: (三)“海禁”和“闭关锁国” (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具体原因:维护封建统治。(明代担心海上敌对势 力勾结倭寇,危机统治;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抗清斗 争) 2、表现:
私有) ②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前356)
正式确立。(以法律形式确认土地私有)
考点一: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3、封建土地私有制
(3)分类 ①政府私有(王田、屯田、均田)。②地主私有。③
农民私有。 (4)弊端:土地兼并
①原因: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政府的政 策;地主、商人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考点三:古代经济的补充内容
(一)经济中心的南移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考点5 考点6 考点7 考点8
试题类编
12.(2013·海南,8,2分,难度★★)右图反映的是( B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解析这枚邮票的上半部分反映的是铁犁牛耕,下半部分体现了女子 在织布,综合起来,其反映的主题是男耕女织,这符合小农经济的基 本特征,故选B项。小国寡民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生活状态,当时不可 能有牛耕现象,排除A项。邮票主题反映的是男女分工不同,体现不 出男女各自在家庭中的地位,故C、D两项错误。
自耕农与佃农 自耕农: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 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条件好的自耕农雇用他人务农,身份有可能 转换为地主。
佃农:没有土地,耕种地主的土地,但有一定的劳动工具、生产资 料和生活资料,有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家庭经济。这种身份的人 与地主具有人身依附关系。
试题类编
试题类编
考点5 考点6 考点7 考点8
3.(2018·北京,13,4分,难度★★)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
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
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
正确的是( B )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
考点5 考点6 考点7 考点8
试题类编
2.(2019·全国2,24,4分,难度★)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 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 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D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解析本题考查秦国中央权力增强的影响。题干材料的主旨是战国 时期秦国兴修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 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当时秦国通过 商鞅变法,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因此秦国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 足以完成这些任务,故D项正确;战国时期,公田制度已经遭到破坏, 故A项错误;铁制工具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经开始使用,所以只是 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还要考虑秦国的国情,故B项错误;交通运输网 络的通畅与水利工程建设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2课件:2-1-2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必修二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基础梳理
必修二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考点1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1.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原始商业。 2.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________产生。 3.西周:商业由________控制。 4.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 现许多大商人;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必修二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解析】西汉商业活动的背离性(政府政策的抑制和 民间商业的发展)说明了在社会实践中商业活动的发展有 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
必修二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一)市的发展 1.秦代:用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________有专门的管理机 构。 3.南北朝:出现民间集市________,但也实行行政 管理。
必修二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4.唐宋: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打破时空限制,商业 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草市、夜市更加繁荣,还有 定期________。 5.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鼓开市,开始贸易活动;傍晚日落前,关门闭市,停止 贸易活动。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 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旧 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 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农耕工具:汉代:耦犁;唐:曲辕犁。
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 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古代水利灌溉
(1)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风力水车等。 (2)灌溉工程: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
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组织大规模的治黄工
程;新疆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思维点拨】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 (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4)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冶金业(铜、铁、钢)、制瓷业(青、白、彩) 和丝织业(苏州、杭州)。 3.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
清时期还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 萌芽的发展。
对小农经济特点及影响的认识 1.演变: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 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
(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殖民者的入侵,但妨碍了海
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 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知识拓展】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作用
(1)在封建社会初期,其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 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重农抑 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 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商品经济的 日趋活跃,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统治者仍坚持重农 抑商政策,把商农对立起来,并利用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一系列不 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措施。这就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商业活动。
(3)影响: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②阻碍了工商 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专制。
3.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 (1)原因:①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政治:防范“外 夷”的侵犯和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③思想:轻商思想与小农 意识。 (2)概况:严厉限制对外贸易,只准广州一处对外通商。闭 关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后被打破。
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
2.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①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农业是国家统治的主要经 济基础;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较大等特点不利于
中央集权的加强;③中国两千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是
决定性因素。
(2)发展过程:①商周时期统治者重视并鼓励民间商业的发
展;②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兴起;③汉代私营工商业受到 沉重打击;④中唐以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⑤明清时期,
5.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2)实质:雇佣关系。 (3)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 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
阶段。
(4)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 社会的发展趋势。 (5)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阻 碍。
第2 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
(1)原始农业阶段: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没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3)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 式。
(4)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宋 朝时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5)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核心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并存。 (6)工商业: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作为农业经 济的补充而存在),但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7)经济政策:古代中国政府大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明中后期
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4.突出成就 (1)冶炼技术:春秋时期人们发明冶铁和炼钢技术。 (2)纺织技术:西汉以后,丝织技术突飞猛进,丝绸外销使 中国获得“丝国”称号;松江是元明时期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3)陶瓷技术:陶器为人类所共有,瓷器则是中华民族祖先 的伟大发明。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5.明清: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出现徽商、晋商等商帮,在
江南出现了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
四、古代的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 (1)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 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2)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主要形式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 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3)土地国有制:北魏、隋唐都曾经实行过均田制,这是一
也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的滞后。
因此,在封建社会的晚期,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 明显的消极作用。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构成与特点 1.构成: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部分,明朝中后 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特点: (1)从农业结构来看,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农 牧业相结合。 (2)从农耕技术的发展来看,精耕细作是农业技术的主流。 (3)从生产模式和主要耕作方式看,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 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1.先秦时期:商朝人善于经商,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 策,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2.秦汉:随着交通的发展,商业活跃,但总体水平不高。 开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3.隋唐:在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繁荣的商业城市。但商
业发展有时间、地点限制。
4.宋元:商业空前繁荣,坊市界限打破,营业时间也不受 限制,有些地方使用纸币,海外贸易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