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内容与方法

合集下载

生物质气化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生物质气化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生物质气化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赵小玲【摘要】生物质热分解(气化)技术是生物质热转化技术的核心之一,分为生物质直接气化技术和生物质间接气化技术.生物质间接气化技术可以实现生物合成气、热、电的高效联产.本文介绍和分析了欧洲已经建成的第一个大型生物甲烷气示范项目和实现生物质甲烷气并网用于汽车用气和居家燃气的流程.【期刊名称】《中国造纸》【年(卷),期】2015(034)012【总页数】3页(P63-65)【关键词】生物质热分解;生物质气化;BFB气化炉;CFB燃烧炉;GoBiGas项目;生物质甲烷气【作者】赵小玲【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7本课题系陕西省教育厅专项项目资金支持,项目编号12JK0601。

生物质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快速发展,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有些领域初步实现产业化。

目前我国在生物质的低温发酵方面研究和应用较多,但生物质的热化学转化技术及其应用,相对欧洲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是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的重要方面[1],可以实现高效综合利用。

热分解(气化)和热裂解是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平台的两大核心内容,生物质气化技术包括生物质直接气化和生物质间接气化两种,本文重点介绍和分析了生物质间接气化技术及其产业化高效应用的案例。

生物质间接气化技术适用于多种可再生的生物质燃料,包括城市污泥、生活垃圾、农作物残余物、木材残余物和木质生物质等。

通过生物质气化技术可以将这些生物质转化为高热值的生物质甲烷气[1]以及热、电。

生物质气化技术的核心部分包括:①生物质燃料在气化炉(BFB)中进行气化;②用蒸汽对气化炉进行鼓泡流动;③气化器中生成的焦炭、焦油在燃烧炉(CFB)中燃烧加热床底物;④燃烧炉中的床底物返回气化炉中对生物质进行气化。

生物质间接气化示意图见图1[2]。

瑞典的GoBiGas项目[3],是典型的采用生物质间接气化流程生产生物质甲烷气的工业化应用案例。

生物天然气政策

生物天然气政策

生物天然气政策
生物天然气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生物天然气的发展和应用。

生物天然气是一种可再生能源,通过利用农作物、城市固体废弃物、农业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经过厌氧发酵等工艺转化而成的可燃气体燃料。

生物天然气政策通常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产业发展支持: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
和支持生物天然气产业的发展。

比如,对生物天然气项目的投资给予财政补贴,降低生物天然气企业的税负。

2.技术研发支持:政府鼓励和支持生物天然气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供专项资金、科技支持等。

支持开展生物天然气技术的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3.市场推广:政府通过采购政策、能源消费政策、产业政策等
手段,推动生物天然气在能源消费和供应领域的广泛应用。

比如,鼓励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生物天然气燃料,推动生物天然气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应用。

4.规范管理:政府加强对生物天然气产业的规范管理,制定相
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保障生物天然气发展的健康有序。

加强对生物天然气项目的环境保护、安全监管等方面的监督和管理。

生物天然气政策的实施可以促进生物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保护环境,推动经济的绿色
转型。

同时,生物天然气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加快推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

加快推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

加快推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生物天然气是指利用生物质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可再生资源,经过生物发酵、厌氧消化等过程,产生甲烷等天然气,成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

生物天然气具有可再生、无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优点,正在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快推进产业化发展,以积极响应国家能源转型政策,降低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政策扶持是推动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生物天然气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如《生物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生物质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政策文件中包括对生物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配套政策等内容。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政策的有效执行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可以建立更完善的补贴、奖励机制,为生物天然气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投入。

政府可以加大对生物天然气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降低生物天然气项目的融资成本,吸引更多资金投入生物天然气产业。

二、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科技创新是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当前,我国的生物天然气项目大多还处于试验阶段,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为加快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大对生物天然气产业的科技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天然气产业实现向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一方面,可以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可以加强生物天然气产业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建立行业规范,提高生产设备的标准化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三、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促进产业链合作生物天然气产业的发展需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原料供给到生产加工再到产品销售都需要有稳定的产业链合作伙伴。

在加快推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建立生物天然气产业发展平台,搭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合作的桥梁,促进产业链合作。

生物能源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生物能源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生物能源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化石燃料的有限性问题日益突出,寻找替代能源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迫切。

生物能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潜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生物能源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前景。

生物能源是利用来自植物和动物有机物质转化而成的能源。

它包括生物质能、生物天然气、生物醇和生物柴油等。

生物质能是指利用农作物秸秆、林木垃圾等作为原料转化的能源。

生物天然气是指利用废弃物、淤泥、畜禽粪便等进行厌氧发酵,产生甲烷气体作为能源。

生物醇是指利用植物的淀粉、纤维素等合成的酒精类燃料。

而生物柴油则是由农作物油脂经过酯化反应制成的一种可再生能源。

生物能源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应用。

首先,生物能源可以减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化石燃料资源有限,而生物能源可以通过农作物的种植和废弃物的利用来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

其次,生物能源的利用可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传统的化石燃料燃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生物能源的燃烧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可以被作物吸收,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体系。

再次,生物能源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生物能源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农作物,这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最后,生物能源的应用还可以提高能源安全。

生物能源的可再生性使得其供应更加可靠,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提高国家能源的安全性。

在生物能源的前景展望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生物能源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生物能源的生产更加高效。

如利用生物质能的热解技术和燃气化技术可以提高生物质的能量利用率;利用生物醇的合成技术可以提高生物醇的产量和品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提高作物生长速度和能源产量。

其次,生物能源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大。

目前,生物能源主要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如生物柴油的应用。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生物能源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家庭供暖、电力生产等,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一、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环境。

1、积极推动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

加强政策支持,探索建立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社会效益。

2、完善和落实科技支持政策。

加强科技支持,完善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政策,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技术创新。

3、加强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市场环境建设。

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市场机制,推动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市场环境建设。

二、加强技术创新,提升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水平。

1、加强生物天然气技术研究。

加强生物天然气技术研发,推动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创新,提高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技术水平。

2、加强生物天然气设备研发。

加强生物天然气设备研发,提升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设备水平,提高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效率。

3、加强生物天然气应用技术研究。

加强生物天然气应用技术研究,推动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应用技术创新,提高生物
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应用水平。

三、加强产业组织,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

1、加强产业组织建设。

中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政策与未来趋势

中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政策与未来趋势

最后,市场拓展将成为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关键。在政府的引导下,生物质能 源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包括工业、电力、交通和居民生活等领域。中国还 将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推动生物质能源的全球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未来发展潜力。 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努力,中国有望在未来成为全球 生物质能源发展的领军者。这不仅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环境保护,也将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动力。因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和共同努力, 推动中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事业的发展。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其能源利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备受。本 次演示将简要介绍中国主要能源利用现状及未来能源发展趋势,以引起读者兴趣。
中国主要能源利用的现状分析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持续增长,主要以煤炭、 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为主。其中,煤炭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占能源消费总 量的约60%。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煤炭消费量呈下降 趋势。此外,石油消费量也逐年攀升,主要依赖于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天然 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消费量也在逐渐增加。
1、成为主流能源之一:未来几十年内,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断 增加,生物质能源有望成为全球主流能源之一。
2、与其他能源互补:生物质能源在未来将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 能等互补,形成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
3、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农业、林业、环保产业等,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节能环保:中国政府正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 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中国主要能源利用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中国主要能源利用所面临的 关键问题主要包括环境保护、资源枯竭等。针对这些问题,以下解决方案值得:

沼气与生物天然气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沼气与生物天然气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沼气与生物天然气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沼气与生物天然气都是通过生物质转化过程产生的可再生能源,它们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环境效益。

它们的产业发展模式却有所不同,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沼气与生物天然气产业发展模式的异同点,探讨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

1. 技术原理沼气产业是通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有机废弃物而产生的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

生物天然气产业则是通过生物质气化、发酵等方式生产的甲烷气体,其技术原理相对复杂一些。

生物天然气的技术门槛较高,设备投资成本也相对较高。

2. 原料来源沼气产业主要依赖农村和畜牧养殖业的生活废弃物,如粪便、秸秆等,原料来源相对容易且成本较低。

生物天然气产业则需要大量的生物质原料,包括农作物秸秆、木屑、废弃建筑材料等,原料来源相对来说更加广泛,但生物质资源的获取和处理过程相对复杂,成本也相对较高。

3. 生产规模沼气产业通常以小型家庭或农村单位为生产单元,数量庞大,散布较广。

生物天然气产业则较为集中,通常采用大型的生物质气化发电厂或生物天然气工厂进行生产,规模较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4. 产业运营沼气产业在国内主要以家庭或农村单位自给自足为主,生产和使用环节较为简单,政府主要通过一些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来推动产业发展。

生物天然气产业则较为复杂,涉及到生物质采集、运输、气化、发酵等多个环节,需要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市场化运营策略,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产业导向。

5. 环保效益沼气产业主要是通过废弃物的处理和能源的利用来达到环保效益。

生物天然气产业则主要是通过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更为直接的环保效益。

沼气产业和生物天然气产业在技术、原料来源、生产规模、产业运营、环保效益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沼气产业的优势在于技术门槛较低,投资成本相对较低,且原料来源方便,适合在农村和畜牧业等地方推广应用。

而生物天然气产业则更适合在工业化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推广应用,其环保效益和产业盈利能力更强。

加快推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

加快推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

加快推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作者:张振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01期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应急管理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负责同志就此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

问:《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答:生物天然气是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餐厨垃圾、农副产品加工废水等各类城乡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经厌氧发酵和净化提纯产生的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的天然气,同时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渣沼液可生产有机肥。

中央高度重视发展生物天然气,近年来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2016年12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提出“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基本解决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提出“开展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建设”。

2018年以来,中央进一步明确了对生物天然气的要求。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对发展生物天然气作出重要指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实施生物天然气工程”。

《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在具备资源条件的地方,鼓励发展生物天然气”。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提出“加快推进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

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要求和中央一系列文件精神,国家能源局会同相关部委组织研究机构、行业组织、骨干企业等,深入研究生物天然气发展的形势、基础、条件等,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在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起草印发了《指导意见》,指导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

问:《指导意见》指出生物天然气是个新兴领域,发展生物天然气有什么重大意义?答:我国发展生物天然气意义重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内容与方法
一,概念
生物天然气是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餐厨垃圾、农副产品加工废水等各类城乡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经厌氧发酵和净化提纯产生的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的天然气,同时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渣沼液可生产有机肥
二,发展目标
1,到2025年,生物天然气具备一定规模,形成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燃气新兴产业,生物天然气年产量超过100亿立方米。

2,到2030年,生物天然气实现稳步发展。

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生物天然气年产量超过200亿立方米,占国内天然气产量一定比重。

三,基本原则
1,统筹协调,合力推进。

统筹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产供储销支持政策,将生物天然气融入大能源,以工业化市场化方式推动发展。

统筹城乡各种原料,协调生产和消费,整合各方面支持措施,合力推动生物天然气加快发展。

2,建立体系,循环发展。

建立原料收集保障、生物天然气消费等关键体系,完善行业服务体系。

发挥资源和灵活布局优势,推进生物天然气分布式生产消费,在消费侧直接替代燃煤供热,形成城乡有机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循环发展模式,有效治理大气污染。

3,技术进步,创新驱动。

加快推进生物天然气技术进步与工程建设现代化,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培育发展生物天然气新兴市场和价值链,创新投融资模式和商业模式,加快形成创新型现代产业。

4,市场导向,政策扶持。

发挥市场作用,优化市场环境,更好地调动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建立支持生物天然气政策体系。

简化管理,优化服务,建立高效管理体系,支持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

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内容
1,分布式商业化开发建设。

1)就地收集原料、就地消费利用,多点布局、形成产业。

根据资源量优化布局,以单个日产1万-3万立方米项目为重点,整县推进,
2)满足工业化各项要求,建设生物天然气商业化可持续运营项目。

3)依托大中城市垃圾分类体系,因地制宜建设餐厨垃圾生物天然气项目。

2,实施专业化企业化投资建设管理。

积极支持能源企业以及其他有实力的企业,实行专业化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开发建设生物天然气。

支持企业以生物天然气为重点,开辟新的发展方向。

支持企业在同一区域内开发多个生物天然气项目,整合资源,构建体系,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鼓励燃气经营企业开发建设生物天然气项目。

1)鼓励燃气经营企业结合城镇燃气发展布局,开发建设生物天然气项目。

2)对投资建设项目以及并入燃气管网消纳生物天然气的燃气经营企业,国家油
气企业在常规天然气分配上给予支持。

3)鼓励常规天然气进口和基础设施投资企业开发建设生物天然气项目。

4,加快形成现代化新兴工业。

1)积极推进生物天然气设计、施工、技术、工艺、运营、服务、安全、环保等各环节专业化工业化。

2)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专门从事生物天然气咨询、研发、装备制造等。

示范引领、全面推进,加快生物天然气产业化进程,形成现代化新兴工业。

5,培育和创新商业化模式。

拓展生物天然气多元化应用领域,推进供气、供热、供冷、供电等集成化一体化经营,整合扩展有机肥、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等产业链,培育发展市场新需求和新价值,提高盈利水平。

设计开发生物天然气碳减排方法学体系,推进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6,推进生物天然气技术进步。

1)国外引进与国内开发相结合,集中力量突破多种原料混合高效发酵、干法厌氧发酵、发酵预警调控等关键技术。

推广应用先进原料预处理、净化提纯、自动监控等成套设备,加快标准化成套化系列化。

2)因地制宜推进边际土地能源作物研究开发。

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生物天然气技术重点工程实验室或研发基地。

7,加强生物天然气标准化建设。

制定实施覆盖工程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并入管网、污染物排放、沼渣沼液回收利用、设备制造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工业化标准,构建产输配用产业链技术体系,推进工程认证、企业认证等认证体系建设,建设行业检测认证中心,提高行业发展水平。

8,统筹利用城乡各类有机废弃物资源。

开展资源调查,统筹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蔬菜种植废弃物等各类农业废弃物,城乡餐厨垃圾,河湖水草污泥,农副产品加工有机废水废渣等,增强生物天然气原料保障能力,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9,建立覆盖城乡的原料收集保障体系。

完善田间收集、打包、运输等环节的配置,建立农作物秸秆商业化收储运体系。

建立安全高效的畜禽粪污收集体系,鼓励探索谁排污、谁付费,第三方专业化有偿处理模式。

鼓励生物天然气企业结合农村土地流转、循环农业发展等,创新秸秆原料收集保障模式。

结合大中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建立专业化餐厨垃圾收集运输体系。

10,建立生物天然气多元化消费体系。

开拓生物天然气在城镇居民炊事取暖、并入城市燃气管网、发电、交通燃料、锅炉燃料、工业原料等领域的应用,形成多元化消费体系,积极推动优先利用。

在具备条件地区建立生物天然气产、输、配、储一体化生产和消费体系。

发挥用户侧优势,加快在终端消费领域替代燃煤。

11,建立生物天然气与常规天然气融合发展体系。

将分布式生物天然气作为当地天然气的重要补充,加强生物天然气规划与常规天然气发展规划的协调衔接。

生物天然气项目布局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与当地城镇燃气管网相衔接。

12,建立工业化有机肥生产消费体系。

积极支持生物天然气企业延伸产业链,以生物天然气生产过程中的沼渣沼液为原
料,以年产能超过1万吨固态和液态有机肥大型项目为重点,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基地,建立有机肥生产消费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有机肥专业化市场化工业化发展。

13,加强生物天然气全过程环境保护。

生物天然气企业统筹各种有机废弃物资源,统筹产供销用,建立覆盖原料收集、生物天然气工程建设、沼渣沼液利用等环节的全过程环保体系,加强环境保护,防止二次污染,依法开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主体工程与污染防治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加强信息公开,接受监督。

14,建立生物天然气监测体系。

建立“项目自我监测、行业统一监测、政府加强监管”的生物天然气监测体系。

项目单位建立运营监测系统和制度,对原料进厂、发酵制气、沼气净化提纯等进行全过程监测。

建立统一开放行业监测平台,对全行业进行监测,加强自我管理。

能源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实行高效监管。

五,实施办法
1,加强组织协调。

将生物天然气纳入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工作方案、天然气产供储销工作方案,以及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方案等。

将发展生物天然气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工作。

各省级相关部门将生物天然气纳入相关重要工作计划,加强统筹协调。

2,强化规划指导。

构建生物天然气发展规划体系,组织编制生物天然气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各省(区、市)编制本地区生物天然气发展规划,指导中央企业编制企业发展规划。

省级能源主管部门指导编制地市或县级生物天然气开发建设方案。

各级规划加强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

3,完善支持政策。

研究建立绿色燃气配额机制,制定生物天然气优先利用政策措施。

建立生物天然气开发利用与常规天然气计划分配、进口量分配挂钩机制。

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对生物天然气项目的信贷支持。

组织生物天然气产业化项目建设,加快建立完善支持政策体系。

4,落实优惠政策。

项目用地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在年度用地计划中优先安排。

生物天然气企业按规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在生物天然气项目建设过程中采购相关进口设备按规定享受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政策。

秸秆等原料预处理和农业有机肥加工等涉及农产品初加工环节享受农业用电电价政策。

各地要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农机购置、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等专项资金与生物天然气项目原料保障、有机肥利用等相关政策的衔接。

5,建立管理体系。

制定生物天然气项目管理指南、规划编制导则、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导则等,指导各地对生物天然气实施高效简便的管理。

支持符合标准的生物天然气并入城镇燃气管网,鼓励生物天然气企业与用气用户进行市场化交易。

统筹考虑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各环节安全风险防范,严格源头准入,提升生物天然气工程本质安全水平,强化生物天然气产销用全流程安全管理。

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和监督管理,促进行业自我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