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音乐

合集下载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音乐风格概述1.文艺复兴时期的旋律有什么特点?以级进为主,是歌唱性的,与歌词的抑扬顿挫有关系,有时会采用"图解"方式对歌词中的某些词汇作形象模拟。

2.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节奏是怎样的?有了可计量的节奏,但在宗教声乐作品中不强调律动感,只是在世俗音乐中拍点鲜明,律动感强。

3.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采用什么调式?和声是怎样的?采用已经扩展为12个调式的中古调式。

和声写作尚未建立功能体系,但已在终止式上表现出了和声进行中的和弦的功能性,并有意识地运用谐和与不谐和和弦来表现情绪、构成音响紧张度的变化。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织体是怎样的?以4声部模仿式复调织体为标准,在16世纪5个或更多声部的复调也很常见。

同时已经从现了局部的主调和声思维。

4.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运用哪些音色?声乐仍然占有最重要地位;复调宗教作品由小型的合唱组演唱,世俗音乐由独唱或独唱者小组和小型乐器组表演。

同时已有很多音乐是专为乐器创作的。

5.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曲式是怎样的?结构较为自由而多样化,复调模仿式曲式逐渐取代了与诗歌结构紧密配合的分段性曲式。

同时也有大量分节歌形式。

6.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有哪些主要体裁?各个部分都写成了复调形式的弥撒曲。

经文歌(主要是宗教内容的)。

器乐舞曲。

复调器乐曲,如利切卡尔。

世俗歌曲如牧歌、尚松等。

第一节.佛莱芒乐派1.介绍佛莱芒乐派(Flemish school,又译作佛兰德乐派)。

15、16世纪活跃在佛莱芒的音乐家群体。

佛兰芒是历史地区,也称作尼德兰地区,即今天比利时及法国西北部。

音乐史上称布艮第乐派为第一尼德兰乐派,称佛兰芒乐派为第二、第三尼德兰乐派。

佛莱芒乐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有第一代作曲家约翰.奥克冈(Ockeghem,约1425-1497),第二代作曲家若斯坎.德.普雷(Josquin de Pres,约1440-1521),第三代作曲家奥兰多.迪.拉索(Orlando di Lasso,约1532-1594)。

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音乐作者:陆冠瑜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05期摘要:世俗音乐是在中世纪后期的欧洲产生并兴起的。

世俗音乐的兴起和出现改变了长期以来宗教音乐占主导地位的现状,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本文分析了世俗音乐产生的背景,发展趋势以及它在西方音乐发展中存在的必然性。

关键词:文艺复兴;世俗音乐;人文主义一、文艺复兴时期与宗教音乐的抗争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宗教作为最大而且唯一的统治力量统治者整个欧洲的经济文化和欧洲文明。

教会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对于文化的发展也进行了限制,只允许在可控范围内进行文化传播,而且当时的音乐机构也全部都是归教会所有,由专门的教会成员管理。

音乐作为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受到了教会的严格限制和监督。

16世纪的欧洲,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开始了一场以人为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文化运动,那就是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强调了人的作用,肯定了人的价值,认为人人平等,追求理性自由以及个性解放。

文艺复兴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在全欧洲范围内大规模的兴起,除了其典型代表文学和美术的复兴之外,音乐也开始进入复兴时期。

越来越多的音乐家改变了传统的以宗教神学为音乐主要内容的音乐模式,而是写出了更多贴近民众生活和民众内心需求情感的作品。

二、文艺复兴时期世俗音乐的产生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产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和改善。

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程度,形成了乡村和城市。

也正因如此,产生了一些民间艺人。

这些民间艺人活跃在大街小巷,传唱着一些简单的歌曲,深受人们喜爱并且逐渐流行起来。

在当时,这种民间流行音乐是被禁止的,因为它改变了教会音乐长期以来对人们的束缚,让人们摆脱了教会的控制,更加追求自由和民主,促进思想解放。

而在此时产生的世俗化思想,更是有别于传统严肃的宗教音乐,形成了自己独特多样化的特色音乐。

世俗音乐最开始其实就是流浪艺人们传唱的最简单的乡村音乐,它真正的作为欧洲音乐文化催化剂是从十字军东征时期骑士制度兴起才开始的,骑士制度的兴起把世俗音乐从乡村带到了城市,而且这一音乐形式适应了当时新兴市民阶层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在音乐的发展概况及成就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在音乐的发展概况及成就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在音乐史上的发展概况及成就15世纪16世纪是文艺复兴运动,形成了一场资产及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的人文注意思想光辉猛烈冲击了以教会“神权”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禁锢;最有代表性的即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以人为本,颂扬人类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人类的智慧,相信力量能战胜一切;西方音乐史中文艺复兴时期一般是指1430年前后到1600年前后这一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世俗音乐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音乐作品中对于人的内心世界以及自然美的描写变得十分突出,以此形成了全新的音乐风格,并产生了众多的器乐体裁和歌剧形式;作曲家的创作充满着新音乐的倾向,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这一时期的音乐艺术是全面发展的,当时的复调音音乐在16世纪已发展到黄金时代;音乐理论在这时期也趋于成熟:大小调的调性体系已基本确立,和声的功能体系也正在萌芽和发展中,记谱法已经由的字母法和符号法转为二线谱、四线谱直到五线谱,对位法的应用也已到了十分丰富的程度;器乐的独立性愈来愈强,乐曲的发展也逐步加快;新艺术;14世纪初,发过音乐在理论上作曲技巧和音乐风格上出现了新的现象,这标志着被称为“新艺术”音乐革新的开端;借用音乐理论家维特利的着作书名,书中提出了一些新的作曲技法;旋律音调大多是自由创作而较少使用固定调,把以前常常使用的三拍子改用二拍子,并采用段时值的节奏和以二分音符为单位的时值关系,力求节奏的简明和匀称,提倡禁用连续五度、八度以及一些有关新的对位法理论等;“新艺术”是与中世纪教会音乐相对立的发过和意大利的音乐艺术;代表人物是诗人兼音乐家马受和兰迪尼;他们主张音乐应传达自己的感受体验,在他们的创作中,既运用宗教音乐的复调技巧,把单音的游吟歌调改造成为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又把世俗音乐的活力带入到宗教体裁的作品中去;马受做创作的“经文歌”,用法国歌谣、骑士歌曲的曲调来代替圣咏,调式运用升高七级的导音,以导音来进一步加强主音的倾向,从而增添了旋律的表现力;兰地尼的作品追求独特的个人风格,他使用的7-6-1终止式,在音乐史上称为“兰地尼终止式”;新流派—尼德兰乐派;尼德兰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祥地,以几代作曲家形成的“尼德兰乐派”着称;代表人物有杜费,沃克亥姆,约斯堪,他们使复调技巧得到了高度发展;杜费,15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创立了发过的复调世俗歌曲-尚松;杜费的经文歌是上两声部统一的拉丁语词,下声部为乐器而不再用定旋律的等节奏经文歌,完善了二声部、三声部的形式,并创作了大量的弥撒曲,代表作有玫瑰在近日开放等;沃克亥姆,男低音歌唱家、作曲家和音乐教师;他把卡农作为自己的实验手段,比较深入的研究卡农的发展规律,完善了卡农的形式;他的弥撒曲和经文歌重视低音声部,音响丰满而各声部连绵不断,使音乐气质越来越富于人的情感,同时又不失圣咏的庄严性;约斯堪,他的音乐明显的表现出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他能自如的运用音符,解决对位法的技巧问题,在歌词内容方面的更高层次上运用技巧,以一种自由的连续不断地主题模仿的手法,使乐思的到富于想象力的发展;他被认为是个性完善的作曲家,在文艺复兴的思潮影响下,吧尼德兰复调技巧和意大利音乐的生动旋律熔于一炉,他的作品风格清新具有感染人的力量;新人物:拉索,16世纪法国作曲家;他的创作是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乐派最后的杰出代表,标志着尼德兰乐派的高峰;作有2000多首作品,经文歌内容丰富,如忏悔诗篇等;世俗作品中,有法国歌谣、德国歌谣和意大利歌曲;他的音乐生动富于情感,带有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特点;他继承以往的成就,广泛吸收法国、德国的“歌谣”,意大利的“牧歌”在“经文歌”里也写了大量的世俗音乐,大胆的运用变化音、半音,把笑声、鸟声引人宗教作品之中,通过音乐描绘人世间的生活和人的情感;他着名的合唱曲回声就是主调和声与复调手法、自然界回声与人的生命力焕发的完美结合;帕勒斯特里那,意大利16世纪的复调音乐大师,被称为“音乐的拯救者”,他的音乐平静、和谐、庄重,即强调虔诚、超脱的宗教气氛,运用无伴奏纯人声合唱和教会调式自然音体系,又吸收了新的主调和声风格的手法,清新的和弦连接与终止式,结构段落分明,具有高超的对位法技术;主旋律突出,各声部流畅自然,音乐风格庄重,气势宏大,对位技术精湛,是宗教复调音乐的纯正代表,以他为首的的作曲家被称为“罗马乐派”;新教圣咏—马丁路德,文艺复兴晚期着名的宗教改革家,音乐家;他深信音乐教育和道德功能,一生对德国宗教音乐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马丁路德不仅发动了这场宗教改革运动,创立了新教,也促成了基督教音乐的改革;并创制了全体会众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众赞歌;新教的众赞歌取代了旧教格里戈利素歌的地位,并成为康塔塔、受难曲、清唱剧等戏剧性宗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复兴和新教音乐的兴起,加速了教会音乐的世俗化;从僵化的拉丁歌词过度到民族语言的歌词;从清一色的无伴奏合唱过度到独唱、合唱和乐器伴奏相结合;从单声部的齐唱和对唱过度到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从以素歌为准则的教会调式过度到近世的大小调;从在教堂中的演出过度到子啊音乐会中的演出等,这些变化,都是在民间音乐盒世俗音乐的影响下发生的;16世纪初的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运动在德国的具体体现;马丁路德主张圣咏不用拉丁文而用德语演唱,曲调要简单易唱,能为更多的信徒所接受;他把圣经翻译成德语,教义音乐应感染信徒,由信徒直接参与,自写圣诗,采用流行的德国古老圣歌的民歌作旋律曲调,又创造出有时代特点和民族气息的德语词的众赞歌,借鉴尼德兰乐派的复调技术,使单声部的新教歌曲成为四声部圣咏合唱;旋律大多在高音部出现,运用大、小调体系,接近后来的主调风格;其中最着名的一首圣咏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它曾被恩格斯誉为“16世纪的马赛曲”;他的音乐保持着与民众的联系,因而具有生命力;他的语言和歌声可以表达心中的思想,是用音乐表达人类感情的实践者,对德国音乐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新体裁—法国尚松,是一种四或五个声部的无伴奏世俗合唱,音乐轻快、节奏鲜明;不仅受到新兴市民的喜爱,在贵族中也很流行;约内堪,16世纪法国着名作曲家之一,其作品内容广泛,富于市民特色,注重具体音乐形象的描绘和抒情;以创造描绘性的歌谣闻名,模仿鸟鸣的,如云雀鸟之歌、描绘街头景象的,如巴黎的闹市饶舌的妇人;马里昂之战则是战争题材作品的先驱;16世纪法国歌谣,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标志之一;歌词多采用法国人文主义诗歌,都有生动的描述段落,这些都可以看做是最早的标题音乐作品;—意大利牧歌,16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世俗音乐形式;作曲脚都涉猎这种体裁;它的歌词多是感伤或爱情内容的田园诗;早期发展受意大利民间抒情歌弗罗托拉的影响,半音化的风格在杰苏阿尔多的牧歌中达到顶点;蒙特威尔等的创造使牧歌从多声部模仿独唱、重唱加伴奏的形式,运用宣叙性的旋律,追求戏剧性的表现,为17世纪歌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维拉尔特和叔侄加布列埃里为首的“威尼斯乐派”也为意大利牧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维拉尔特是威尼斯乐派的创始人,他早期法国歌曲牧歌是把法国与弗兰德乐派的复调因素同意大利的和声色彩巧妙的融为一体,成为发展意大利牧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圣马可大教堂创造了有两个四声部的唱诗班轮流对唱的形式,有时采用八声部的大合唱,这种形式成为16世纪后半叶威尼斯乐派的特色;也是最早创造器乐重奏的作曲家之一;安德烈亚·加布里埃里进一步探索了合唱高低声部之间、声乐与器乐之间的音响对比和色彩变化,并将复合唱的原则用于器乐合奏的创造;他的弱—强奏鸣曲是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个使用力度标记的音乐作品;他们的最大贡献是首创了“双重合唱”形式:两组合唱者分立教堂两侧,有8到12个声部,配以两架风琴或乐队,音响宏大,场面辉煌,富于表现力;歌剧的产生;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艺术理想直接促成了歌剧体裁的形成;培利和诗人里努契尼合作,写出了音乐史上的第一部歌剧达芙妮;如今留传下来的尤丽荻西,这两部歌剧都取材于希腊神话,音乐与歌词紧密结合的单声部的朗诵式旋律,由古钢琴为主的几件乐器伴以简单的和声;最突出的代表性作曲家是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是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威尼斯歌剧乐派的创始人,首创了震音和拨弦等奏法;他写了主要作品有12部歌剧,现存有奥菲欧阿里安娜尤利西斯还乡波佩阿的加冕等;①他主张音乐要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要挖掘人的感情世界;②克服了早期歌剧旋律的枯燥性,采取了“牧歌”式、歌唱性的朗诵调;③从情节的戏剧性出发,他自由的运用风俗性或复调性的独唱、合唱、重唱,并大胆使用当时被认为过于“刺耳”的和声手法,以增强情绪表现;④第一个注意到用管弦乐队为歌剧伴奏的作曲家;确立了早期乐队的编制;⑤歌剧的结构基本定型,独唱、合唱、管弦乐队及舞蹈综合在一起;蒙特威尔第在歌剧创作上的贡献,对欧洲歌剧后来的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器乐发展;记谱法改革;。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件:西3.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文化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件:西3.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文化

雅典学院 拉裴尔(意大利)
7
达芬奇(意大利)
• “眼睛叫做心 灵的窗子,它是知 解力用来最完美最 大量地欣赏自然的 无限的作品的主要复兴
《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
9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
名 称:最后的审判
时 期:1535-1541年 创作者:米开朗基罗·博 纳罗蒂 材 料:壁画 存藏处:梵蒂冈西斯廷教 堂
38
3、杰苏阿尔多(C.Gesualdo,1560-1613) 文艺复兴
• 欣赏: • 意大利牧歌《我离去,不再说话》 • 将半音体系引入牧歌,这并非装
模作样的仿古,而是对于歌词的深刻 动人的表现。
39
《我离去,不再说话》 文艺复兴
40
4、蒙特维尔第
(C.Montevirdi,1567-1643)
19
福 布 尔 东(Fauxbourdon) 文艺复兴

“福布尔东”一词意为“假低音”。演唱时在高声
部下方四度再即兴加入一个声部,该声部在谱面上往
往未写明。由于强调三度、六度音程,限制不协和音,
因而音响和谐、悦耳。
20
英国音乐
文艺复兴
3、最重要的作曲家: 约翰• 邓斯泰布尔 (1390---1453年),创作涉及经文歌、 弥撒曲等各种体裁,约有70首。
• 尼德兰乐派的三个时期:第一即勃艮第乐派, 第二、三常称为“佛兰德乐派”。分散分布,时 间跨度大,前后音乐风格变化很大。
• 第三代的约斯堪,把复调技巧和旋律熔于一 炉。
• 作品 (包括宗教作品)风格清新、具有感染人 的力量。
29
1、奥克冈(Johannes Ockeghem,
1430——1495)
主要成就在弥撒曲方面。 13首弥撒曲,一半采用了定 旋律弥撒曲的创作方法,选用的 定旋律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定 旋律是乐曲的主要结构因素,每 个乐章都要至少完整地呈示一次。 奥克冈也有些弥撒曲没有引 用定旋律,较自由地进行创作, 常常使用“卡农”手法,包括复 杂的有量卡农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与舞蹈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与舞蹈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与舞蹈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风格和技法经历了一个逐渐从中世纪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

在这个变革过程中,音乐和舞蹈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和舞蹈,极大地推动了音乐和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区别于中世纪传统的宗教音乐,呈现出更加多样化、浪漫化的特征。

人们对音乐的表达以及歌曲的形式都进行了深刻的改变。

在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主要分为两个类型:世俗音乐和教堂音乐。

世俗音乐是指那些不属于宗教仪式的音乐,而是用于宴会、婚礼等各种社交场合的音乐。

教堂音乐则是指作为教堂礼拜的一部分,在教堂中演奏的音乐。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家和作曲家们开始关注和探索声音的差异和效果,以及对歌曲结构的变化进行尝试。

他们以混合声音,通过多样化的音乐节奏和动态来探索新的形式和结构。

在教堂音乐中,当时创造了一种新的声乐形式——多声部音乐。

这种音乐形式中,不同的声部部分相互交织,在音色、节奏、和声等方面实现了差异化,创造了一种宏大而富有力量感的效果。

这种声部的交织结构又称为“合唱乐曲”。

在世俗音乐的方面,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家们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创新。

他们的作品往往会运用大量的和声,同时采用了一种新的节奏和强调方式,使得音乐感性和动感性更加突出。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大的音乐家是威尼斯的威廉·斯特拉迪瓦里和罗马的雅科波·佩里。

他们的音乐作品极具创造性,以往传统的和声作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他们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音乐时代。

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舞蹈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舞蹈也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前期的中世纪舞蹈主要是围绕庆祝某些宗教节日和庆祝婚礼的传统在进行,歌舞吟咏等形式,形式上不如现在的舞蹈。

而在文艺复兴时期,舞蹈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舞蹈自200年前开始就被认为是一种高雅的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一、填空题1、勃艮第地区的音乐的代表人物(迪费)和(班舒瓦)。

2、(若斯坎)是法—佛兰德作曲家的突出代表,也是文艺复兴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经文歌《圣母颂》是他成熟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3、16世纪(意大利牧歌)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载,它是以较高水准的诗歌为词谱写的复调歌曲。

4、(帕莱斯特利那)是16世纪反宗教改革的代表作品家。

5、弥撒曲的每一个乐章分别从弥撒的相应部分中提取格里高利圣咏进行创作,以这种方式谱写的弥撒曲称做(素歌弥撒曲)。

6、15世纪,作曲家在创作弥撒曲时在每一个乐章开端的高声部采用一个相同的动机,以此来联系各个乐章,这种弥撒曲称做(前导动机弥撒曲)。

7、在弥撒曲的各乐章中都采用一个相同的旋律作为定旋律,以此作为音乐统一的“轴心”把各乐章联系起来,这种形式的弥撒曲称为(定旋律弥撒曲)。

8、勃艮第时期音乐上的一个重要成就是确立了一种独特的大型宗教音乐体裁形式——(弥撒曲)。

二、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法—佛兰德作曲家(A )。

A、迪费B、奥克冈C、若斯坎D、拉絮斯2、下列哪一项是文艺复兴早期的英国音乐的代表作曲家( C )。

A、迪费B、奥克冈C、邓斯泰布尔D、拉絮斯3、若斯坎谱曲时不仅注意歌词的音节重音,而且探索以音乐的手法对歌词进行形象的解释与象征。

这种谱曲的方法被称为(A )。

A、绘词法B、定旋律C、模仿手法D、释义弥撒曲4、以下哪一位不是意大利牧歌的代表人物(C )。

A、罗勒B、蒙特威尔第C、迪费D、杰苏阿尔多5、以下哪一项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器乐体裁( D )A、坎佐纳B、比利切卡尔C、幻想曲D、奏鸣曲三、名词解释与简答题:1.定旋律弥撒这是15世纪主要的弥撒曲形式,其中所有乐章都与一个借用的旋律相结合,这个旋律通常是圣咏,由支撑声部陈述,形成了对位的基础。

同时,这种手法也保证了弥撒套曲各乐章之间的统一。

2.佛兰德乐派佛兰德乐派是继勃艮第乐派之后的又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乐派,它出现于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中叶的佛兰德地区,这是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历史上的地区,包括法国北部的一部分、比利时西部和尼德兰(荷兰)沿北海的西南部地区。

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音乐作者:周媛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5期【摘要】欧洲中世纪后期,产生了世俗音乐,这些音乐的兴起打破了长久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宗教音乐,受到了市民阶层的欢迎。

本文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世俗音乐及其发展的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阐明世俗音乐必然存在于西方音乐的发展之中。

【关键词】文艺复兴;世俗音乐;人文主义一、与宗教音乐的抗争中世纪时期,欧洲文明与文化的发展,宗教是其唯一的统治力量。

当时的教会将文化局限于可控势力范围内发展,造成文化的发展受到压制。

中世纪欧洲的各种音乐机构全部隶属于教会,由神职人员管理。

当时的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教会的严格控制。

16世纪的欧洲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开始盛行一场涉及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

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它所阐述的是一种哲学理论的世界观。

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人人平等,崇尚理性和自由以及个性解放。

继文学、美术等形式之后,音乐也进入了“复兴”时期。

在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家们用简单的音乐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将音乐变为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乐曲,这一主张的提出反对了长时间来宗教音乐以神学为核心的思想。

二、世俗音乐的产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兴起,从而产生在街头巷尾活跃的民间艺人,这种在民间流行的音乐在当时看来是一种被禁止的音乐,但它不仅仅冲破了当时教会音乐长期以来对人们的束缚和压迫,更是打开了通往自由和民主的大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因此所产生的世俗化思想,造就了世俗音乐的多样化与区别化,一反往日严肃的宗教音乐。

而十字军的东征时期骑士制度的兴起,把符合新兴的市民阶层所需要的世俗音乐从乡村带到了城市,促进了中世纪世俗音乐的发展,推动了欧洲音乐文化的繁荣。

乡村音乐成为了世俗音乐最初的样式,也是最为基础简单的民间音乐,没有太多的基础规范,仅仅只是由流浪艺人们进行传唱,这些世俗音乐才得以流传。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_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特点
音乐卡片音乐史上,文艺复兴时期一般指1430-1600这段时间。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潮流。

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

继文学、美术等文艺形式之后,音乐也进入了“复兴”时期。

这一时期的音乐,世俗音乐越来越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音乐作品中对于人的内心世界以及自然美的描写变得十分突出,以此形成了全新的音乐风格,并产生了众多的器乐体裁和歌剧形式。

一些富有个性的作曲家如帕勒斯蒂里那、拉索、兰迪诺和蒙特威尔弟等人进行着卓越的音乐活动。

他们的创作充满着新音乐的倾向,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在这个时期里,音乐艺术是全面发展的,当时的复调音乐在十六世纪已发展到黄金时代。

音乐理论在这时期也趋向成熟:大小调的调性体系已基本确立;和声的功能体系也正在萌芽和发展中;记谱法已由字母法和符号法发展为二线谱、四线谱直至五线谱;对位法的应用也已到了十分丰富的程度。

这一时期中,器乐的独立性越来越强烈;乐器的发展也逐步加快了步伐。

当时的古提琴、短号、小号、长号、管风琴和琉特琴等乐器都已活跃在音乐舞台上,而文艺复兴后期小提琴和古钢琴的出现,更使音乐艺术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风格是人文主义所提倡古典的均衡、节制、清楚的理想,技法上则以勃艮地乐派和弗兰德乐派与意大利音乐风格为代表,前者继承了中古模式系统与复音织体(现在以相同织体中的模仿性对位法来表现),后者则是主音织体的倾向与大小调式和声系统的先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音乐
第六小组0这150年称 为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愿意为“复活 ”、“再生”,用之概括这一时期,当时的文 人希望借此含义,在思想上摆脱封建宗教的束 缚,要求尊重人,一切以人为中心,给予人性 自由。这种思想倡导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 主义”思想,即“文艺复兴”的思想实质。一 方面,出于当时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们都认为自 己是在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另一方面, 他们要求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在关心灵 魂得救的同时,也向往世俗的享受。
利德作曲家 海因里希· 伊萨克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这一 时期主要利德作曲家 海因里 希·伊萨克 (Heinrich lsaac, 1450-1517) 和海因里希·芬 克(Heinrich Finck,14451527)他们采用德国音乐素材 吸收法一佛兰德的音乐风格技 法,创作了四声部的利德。在 利德中固定声部以一个熟悉的 曲调作为定旋 律,其他三个 声部围绕它编织成复调织体。
几乎没有什么保存下来的资料能够帮助我们重建雅内坎的早年生 涯特别是其中的细节。他1485年左右出生在Chatellerault并且可能 在那里接受了早年的教育。此后他并没有像常规那样成为一名教堂的 唱诗班指导,从1505年开始,他在波尔多生活了将近25年的时间。他 先是成为Lancelot du Fau的秘书——这位来自圣安德列大教堂和圣 索林大教堂的神父当时正担任波尔多当地议会的首脑以及教区大主教, 在政治和宗教领域都有着显赫的地位。Lancelot du Fau在1523年去 世以后,雅内坎继续为继任的波尔多大主教Jean de Foix服务,在这 期间,他完成了成为一名神父的学习。1525年他成为St. Emilion大 教堂的司铎并且负责教堂年度弥撒的事务。此后他先后在St. Michel de Rieufret、St. Jean de Mezos等教堂担任司铎的工作。这些工作 中,除了在St. Emilion以外,其他地方的薪俸都十分微薄。 不过雅内坎还是逐渐在当地获得了一定的声誉。然而不幸的是, 1529年波尔多大主教Jean de Foix去世,雅内坎因此也失去了他的依 靠。当地教团宣布那些空缺的职位需要招募新的人员来担任,雅内坎 意识到他在当地已经失去了主要的生计来源,不得不到别的地方寻找 新的工作。
若斯坎:1440-1521文艺复兴最重要作曲家)尚松的新旧交 替大多体现在这一代的作曲家 中,其变化如下:歌词有高雅的诗歌和流行的通俗的诗歌, 五声部---俩声部为卡农,其他三 个声部为自由模仿,四声部则更自由。 贡贝尔特Nicolas Gombert :若斯坎的学生,开拓了若斯 坎的模仿手法,音乐织体密,各声 部乐句交叠。 阿卡迪特 Arcadelt Jacob(1505-1568):弗兰德作曲家, 共有126首尚松 卡列门斯 Clemens non Papa,Jacobus:尚松和复调的荷兰 语歌词的格律诗篇常常配以民 间风格的旋律。
三、世俗声乐体裁
1、意大利牧歌 2、法国歌谣曲(尚松) 尚松(chanson de geste),是一种叙亊曲,类似于希腊史诗。流 行于16世纪。演唱时用维奥尔和小型竖琴伴奏。 也可译为香颂。 尚松在法语中即“歌曲”的意 思。它一般是指世俗的(非教堂的)独唱或重 唱作品。它们中绝大多数为情歌,经常是讲述 凄美的爱情故亊。尚松作为宫廷普通娱兴节目 的一部分,常被用于宫廷娱乐,同时,它也是 老百姓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
二、文艺复兴时期新的音乐观念
在新的时代中,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人 们对音乐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从而导致15— —16世纪音乐观念的新变化。文艺复兴时期的 新的音乐观念主要表现在: 1、要求音乐谐和、悦耳并能满足听觉的需要 2、要求音乐表现手段丰富 3、要求音乐更加形象化 4、音乐听众的模糊分类 5、音乐的民族风格
16世纪发展了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从此到曲都有典型的法国风格 的尚松,音乐大多为描绘性的,音乐语言更加生动、新颖,题材广泛, 除了抒情性的歌谣外,还有一些描绘性的歌谣,如具体表现集市、战 争和大自然景物等。整体上更加倾向于反映生活、描绘生活。既有模 仿又有同步节奏,音乐的开头要重复或再现。以雅内坎的抒情描绘性 尚松最闻名,当中既有简洁的和声式写法,又有复调模仿手法。 法国尚松或者巴黎尚松特指16世纪20年代末的巴黎世俗歌曲形式,一 般按音节谱曲,强调规则的重音,根植于诗歌的韵律,节奏鲜明轻快, 多为四声部织体,旋律多在高声部,带主调音乐风格倾向。短小的重 复构成aabc或abcd的结构,开头常用一长俩短的节奏-----称作尚松 节奏。 14—16世纪法国尚松音响风格听辨—与宗教歌曲的比较文艺复兴时期, 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音乐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作曲家们不仅为大教堂、修道院创作弥撒曲、经文歌等宗教音乐, 他们往往面向现实的生活创作出更多的世俗音乐作品。随着城市文化 的发展,各国出现了带有本国语言风格特征的世俗音乐体裁,其中流 传广泛的是法国尚松和意大利牧歌。法国尚松是一种四或五个声部的 无伴奏世俗合唱,不仅受到新兴市民的喜爱,在贵族中也很流行。
代表人物介绍
克莱芒·雅内坎 (Clément Janequin,约 1485-1558)是文艺复兴时期 著名的尚松作曲家,与塞尔米 西(Claudin de Sermisy,约 1490-1562)一起,是创作 “巴黎尚松”最重要的代表。
雅内坎声名的传播与同时期音乐出版业的发展有着密 切的联系;他的生平在他那个时代显得有些不同寻常—— 他从来没有在一所大教堂或者一个贵族的宫廷中获得过一 个长期的职位。阅读他的生平资料,我们总是会陷入一堆 支离破碎的繁多任命里,从这一个一个的任命和头衔中, 发现一直为自己的生计和经济状况的改善而惨淡经营的作 曲家,不得不依附于政治或者宗教权力的艰难。
克劳廷·德·塞尔密西
16世纪中叶利德在路德维希·森夫尔(Ludwig Senfl,1486-1542/43)的创作中达到完美成熟。 16世纪60年代中叶到世纪末的利德受到意大利 牧歌和维拉内拉的影响,而真正能把意大利音乐风 格与利 德融合在一起的是佛兰德作曲家拉絮斯和 16世纪末德国的重要作曲家汉斯·利奥·哈斯勒 (Hans Leo Hassler,1562-1612)。
3、英国康索尔特歌和牧歌康索尔特开始是英 国本土的一种室内乐形式的小型器乐合奏 曲体裁,16世纪时人们以这种器乐形式为 伴奏,加上了人声的独唱或重唱,采用格 律诗歌作歌词,从而产生了世俗歌曲形式 的康索尔特。代表人物是威廉·伯德。
4、德国世俗名歌手和利得 ⑴名歌手来自市民阶层,继承中世纪恋诗歌 手的传统,一直保持着单声部音乐的风格。 ⑵利德为独唱歌曲,是16世纪时结合佛兰德 乐派的复调手法与德国中世纪以来的独唱 歌曲形成的四声部世俗声乐体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