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名词解释:风格

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犹指风度品格。如《世说新语·德行》:“李元礼风格秀整。”在文艺领域指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作品风格。风格体现在文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个要素之中。艺术家个人的风格是在时代、国家、民族、阶级的风格的前提下形成的;但同时,时代、国家、民族、阶级的风格又是通过个人风格表现出来。

2、名词解释:意境

答: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受众(观众和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而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和共鸣。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但到了后期往往由于过分强调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而忽视如社会生活等客观因素进而流于玄秘,造成脱离现实的虚无主义等唯心主义倾向。优秀的文艺作品的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3、名词解释:主题

答:亦称“主题思想”,是文艺作品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艺术家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经过对题材的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也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确定形式和结构,都必须服从主题表达的需要。主题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征。由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或创作意图的不同,相同的题材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深度,生活经历和艺术表现手法也会直接影响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4、名词解释:题材

答:文艺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即作品中具体描绘的,体现主题思想的一定社会历史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它来源于社会生活,是作者对生活、素材经过选择、集中、提炼、加工而成的。作者选择什么题材,如何处理题材,取决于他们创作意图和所要表现的主题,受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阶级产场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制约。

注:此两个定义可合为一起成为一道简答题——“主题与题材的关系”,答案内容基本一样。如改成回答题或论述题——“试论主题与题材的关系”。则在回答完上述内容之后(或同时)加入一些举例内容即可,举例的内容可在自己最善长的美术门类、科目中选取自己最熟悉的史实作品或现象,相对应作答。

5、名词解释:风俗画

答: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称为风俗,以此为主要表现对象及内容的绘画即为风俗画,犹指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无论中外,古已有之。中国早在汉代就已形成规模和多种风格(见于辽宁辽阳,河北望都等地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中);在五代、两宋时期尤有精典工作。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李嵩《货郎图》、苏汉臣《四迷图》等。清末吴友如的作品中多有关于风俗题材的描写。在欧洲,以十七世纪荷兰的风俗画为突出,如荷兰小画派,其中又以维米尔的作品为最,代表作《倒牛奶的妇女》、《读信的妇女》等。风俗画如实且精妙地记录了当时特定的社会风俗及历史状况,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具有艺术欣赏及历史资料的双重价值和作用。

6、问答题(或论述题):试论美术功能

答: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本质论认为:美术是作为客体的社会生活在主体头脑中能动的审美的产物;是一种以特有的审美特征和形象思维特征来反映和影响世界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象;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艺术(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有联系也有区别,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艺术的社会功能能对社会发展起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可能起一定的消极作用。

艺术(美术)的社会功能可分为: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三种

(一)美术的认识功能

1、美术往往通过典型的形象反映生活,欣赏者从不同的美术作品中认识不同时代、民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背景,从而认识真理、认识历史、认识现实。这就是美术的认识功能。

2、过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只要有艺术作品留下,后人就可以通过这些作品认识当时的时代。任何真正优秀的美术作品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不同角度的认识作用。(从作品所描写对象的方面谈认识功能即如上所说。)

3、认识功能也体现在语言形态中,即描写的方式中。

(1)作品一旦产生,就是有了超越时空的可能性,不同时代、国家、民族的精神也就会因此而有可能

被保存,成为后人认识的对象。

(2)作品的形式,如风格样式,结构特征等也可以成为人们认识一个时代、民族、主体精神面貌的依据。

4、所以,不仅可以通过描绘的对象来认识世界和历史,也可以通过美术把握对象的视觉方式来认识,民族精神及社会生活。

(二)美术的教育功能

1、该功能在我国古代画论中历来受重视,“存于鉴戒者图画也”(曹植语);“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廖,披图可鉴”(谢赫语)。都非常强调艺术的政教和德教功能,主张美术作品要有思想性,要能教育人们服从本阶级的道德规范。

2、美术之所以能产生教育作用,原因在于美术创作过程中,不仅反应现实,而且还会对现实生活做出评价,由此提出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表达自己对人生与世界的体验和感受。而且教育功能不是通过概念化、公式化的说教方式来实现的,因为美术作为一种语言形式,不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证明一种观念或道德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作品中形象与观念(包括道德观念)必须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人们的作用。

3、从整体和根本意义上讲,教育功能体现在它能使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他人与自我采取一种伦理态度。这种态度首先意味着对人类社会中美好的事物与正义的事业的热爱,对进步的信仰,对真理的追求。总之,美术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各个方面,对此,我们不应做狭义的理解。

(三)美术的审美功能

1、美术的审美功能是核心功能。科学可以使我们认识抽象真理,美术则能使人认识形象的真理,而且同时能够激动人的情绪,使人产生美的感受与感动,科学可以作用于人的理智,艺术则不仅能作用于人的理智,同时还能作用于人的感情。艺术的这种不同于科学的特殊作用即美感作用,或称审美作用。

2、在认识、教育功能中,已包含着审美的作用。例如: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崇敬、对真理的追求本身已经有了“怡悦情性”和“畅情”的审美因素。

3、从作品的形式角度看,审美功能更是体现在不同的美术形态中,例如:实用美术,不仅使人们的衣食住行实用、方便,而且有着美的外观。虽在生活中,人们并不有意识地时刻关注这些围绕着他们的美的形式和形态,但这些美却以一种整体的和谐气氛感染人们的情绪,使人们愉悦和心情舒畅。美术形态的丰富性和各自的特点,使美术在整体上能发挥其巨大的审美功能。

(四)美术的三种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1、美术有三种功能,但不是说某一类作品以某一种功能为主,另一类作品的又以另一种功能的为主。美术中有真、善、美,但并不说美术中的真善美是相互割裂,互不相关的。如果那样看问题,就割裂了真、善、美三者的关系,也割裂了美术三种功能的关系,实际上,美术的三种功能如同美术中的真、善、美的关系一样,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只有在进行理论分析和阐述时,暂时地把它们分开逐个加以说明,而实际上每一件具体美术作品中三种功能都是统一而密不可分的。

2、认识功能基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真实性是美术作品的基本要求,缺乏真实性的作品,也不可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生活的真理。但艺术的真,既不同于普通实际生活的真,也不同于科学的真,它既是现实的真,又是本质的真,既是形象的真,又是典型化了的真。这种显现着真理的本质的现象或典型的形象,也就是美术的美。而美在一定条件下总是要引起人们的美感,所以,美术的认识功能总要通过审美功能才能得以实现。枯燥无味,不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作品,也不可能帮助人们认识任何生活的真理,起到美术的教育作用。

注:回答出以上全部内容仅能得到该题总分的70%,若想得满分,还要把他王宏建编著的《美术概论》P284—P291的所有文字全部背诵下来。

7、名词解释:情感说

答:情感说是一种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对美术本质进行的解释。该学说认为艺术就是情感的传达。代表人物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法国美学家维隆。情感说的流行与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有关;当时,法国美学家维隆就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达”。托尔斯泰在其美学著作《艺术论》中说:“语言传达思想,艺术传达感情。”中国清代画家孔衍栻在《石村画诀》中说:“余不论大小幅,以情造景,顷刻可成。”托尔斯泰认为:艺术就是人在从心里唤起曾经体验过的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所描绘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的活动。普列汉诺夫反对此观点,说:“艺术表现人们的感情和思想,但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人的感情和思想是在受到周围现实的影响之后才从心里被重新唤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