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的疗效分析

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的疗效分析

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的疗效分析目的:探究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对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某院20__年4月-20__年5月收治的120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均实施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予以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

结果:入组的120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经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后,一次性成活率为84.2%(101/120)、静脉栓塞12例(10.0%)、皮瓣感染7例(5.8%),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均已消失。

术后4个月随访调查过程中患者皮瓣吻合度相对较好,并且患者的身体得到较好的恢复。

结论: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效果确切,一次性成活率高,能够显著提高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积极推广使用。

四肢软组织缺损;游离超薄型;修复术中图分类号 R62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__)13-0133-02随着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压力逐渐增加,机体组织对外界抵抗力较为薄弱,极易出现四肢创伤,进而致使皮肤软组织缺损。

临床治疗中多采用带蒂皮瓣修复术来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无法满足实际治疗需要。

近些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师通过借助手术显微镜放大使用更加精密的手术器械对微小组织实施精细手术,已经成为四肢软组织缺损的首选治疗方案,因其具有良好的隐蔽性和解剖可操作性强,同时具有血管恒定蒂长的优点,在临床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

尽管此种修复术有着较为突出的优势,但是在面临皮下脂肪较厚的患者,仍然难以满足实际修复需要。

针对此种情形,西方医学界专家学者主张在临床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时可以采用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的观点,通过实施更加精细的手术操作来降低对血管压迫和损伤,以实现完美修复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探究该修复术所具有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次研究针对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展开深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

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

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张俊峰;简玉洛;李钢【摘要】目的报道应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切取自髂前上棘至髌骨外缘边线1/2以上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6例.皮瓣面积最大为12 cm×24 cm,最小为16 cm×8 cm.结果术后皮瓣完全成活,其中2例术后48 h内出现血管危象,经手术处理后循环恢复,皮瓣成活.术后10例获得6~24个月的随访,皮瓣血运良好,肢体外观、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股前外侧皮瓣可切取面积大,血运丰富,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移植,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期刊名称】《河南外科学杂志》【年(卷),期】2011(017)004【总页数】2页(P60-61)【关键词】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显微外科【作者】张俊峰;简玉洛;李钢【作者单位】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形外科,郑州,450004;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形外科,郑州,450004;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形外科,郑州,4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22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自1984年徐达传等[1]报道该皮瓣的解剖学和临床应用以来,由于皮瓣的血管蒂长、口径粗,且为肢体的非主干血管,皮瓣可切取面积大、部位隐蔽、有感觉神经,对供区功能及外形影响小等特点,因此成为修复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常用皮瓣之一。

自2006-02~2010-02我们临床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组织缺损16例,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男14例,女2例;年龄16~42岁。

损伤原因:车祸辗挫伤6例,挤压撕脱伤7例,重物压砸伤2例,电击伤1例。

受伤部位:手部1例,前臂掌侧5例,小腿3例,足背及前足5例,足跟2例。

其中9例骨外露或骨关节外露,7例伴有神经、肌腱外露或部分肌腱坏死,皮肤组织缺损面积最12 cm×28 cm,最小为16 cm×8 cm。

股前外侧穿支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足部严重软组织缺损

股前外侧穿支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足部严重软组织缺损
现代医院 2 0 1 5年 1 O月 第 1 5卷 第 l O期
专 业 技 术 篇
Mo d e m H o s p i t a l O c t 2 0 1 5 V o l 1 5 N o 1 0
股 前外侧 穿 支游 离 皮 瓣 移 植 修 复 手 、 足 部 严 重 软 组 织 缺 损
缺 损 面积 为 1 0 e m x 5 c m~ 2 0 c m x9 c m之 间 , 术 中修 剪 皮 瓣 边 缘 部 分 脂 肪 组 织 。术 后 对 皮 瓣 外 形 满 意 度 , 质 地、 弹性 和痛 觉、 触 觉、 温度 觉、 两点分辨 觉等感觉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本组病例皮 瓣未发 生血 管危 象, 移植 皮 瓣 全 部 成 活 。有 1 1 例 获 得 6~1 2个 月 的 随访 , 皮瓣外形 、 质地、 弹性 良好 。术 后 1 2个 月 皮 瓣 两 点 分 辨 觉平
l e v e l o f t h e l f a p  ̄a p p e a r a n c e ,t e x t u r e ,e l a s t i c i t y a n d s e n s o y r f u n c t i o n s l i k e s e n s e o f p a i n ,t o u c h,t e mp e r a t u r e ,a n d
T we n t y—t h r e e p a t i e n t s we r e t r e a t e d w i t h u l t r a t h i n a n t e r o l a t e r a l f e mo r a l l f a p t r a n s p l a n t f o r t h e i r s e v e r e s u b c u t a n e o u s t i s s u e d e f e c t s o n h a n d o r f o o t w i t h a s k i n d e f e c t a r e a b e t we e n l Oc m 5 c m a n d 2 0 c m 9 c m f r o m Au g u s t . 2 0 0 8 t o De —

骨科精读手术技巧: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

骨科精读手术技巧: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

骨科精读手术技巧: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股前外侧皮瓣是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前外侧皮瓣,1984年徐达传首次报道股前外侧皮瓣解剖学研究,随后罗立生、宋业光分别介绍皮瓣的临床应用。

该皮瓣应用广泛,应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岛状股前外侧皮瓣,股前外侧肌皮瓣,逆行股前外侧皮瓣或筋膜瓣,股前外侧超薄皮瓣,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等,可带蒂转移,也可游离移植。

优点1、供皮隐蔽,皮瓣面积大。

2、皮瓣血管蒂较恒定,血管蒂长,管径粗。

3、皮瓣切取后,不影响肢体功能。

4、可根据需要可制成筋膜瓣、肌皮瓣或岛状瓣。

5、若包含股外侧皮神经可制成感觉皮瓣。

6、仰卧位可取。

应用解剖旋股外侧动脉自股深动脉发出后很快分为升支、横支、降支。

其中降支最粗,行程最长。

降支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行向外下方,其体表投影为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髂髌线)连线中点与腹股韧带中点做一连线,这连线的下2/3段即为降支的体表投影。

股神经的股外侧肌支伴行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外上方。

降支大约在髂髌线中点上方,于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

内侧支继续下行滋养邻近肌肉。

外侧支向外下行滋养股外侧肌和股前外侧部皮肤。

降支在肌间隙中可作为皮瓣血管蒂长度为8-12cm,在发出第一个股外侧肌皮动脉穿支上方约10cm处,是血管截断和吻接的常用部位。

此处降支的外径平均2.1mm(1.1~2.8mm)。

从降支再发出若干肌皮动脉,这些肌皮动脉穿出深筋膜后,分为升支和降支,走行于深筋膜浅面,然后再发出分支至皮肤。

适应症该皮瓣被广泛应用于全身各部位的修复,适应症非常宽广,被称为之“万能皮瓣”。

1、大面积皮肤组织缺损,因创伤,肿瘤切除,瘢痕松解等所致大面积皮肤组织缺损均可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

2、深层组织缺损和洞穿性缺损,股前外侧皮瓣皮下脂肪厚,又可携带阔筋膜及部分股外侧肌,皮瓣厚度有事可达1.5cm~2cm。

颌面部洞穿性缺损也常采用。

3、感染性皮肤软组织缺损,股前侧外侧皮瓣血供丰富,皮瓣面积大,组织量充足,适用于感染创面,尤其是慢性、大面积感染创面的修复。

股前外侧皮瓣在四肢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股前外侧皮瓣在四肢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股前外侧皮瓣在四肢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李建美;胡小峰;陈建民【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30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缺损面积5 cm ×7 cm ~15 cm ×29 cm,创面均有深层组织外露;皮瓣切取面积为6 cm ×8 cm ~16 cm ×30 cm。

结果30例中29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坏死,二期行腹部皮瓣修复顺利成活。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患肢外观、感觉及功能均满意。

结论股前外侧皮瓣可切取面积大,血运丰富,部位隐蔽,不损伤主干血管,是修复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 in treating the soft tissues defects and damage of extremities. Methods 30 cases of soft tissues defects and damage of extremities were treated with the repair of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 The defect size of wound surface ranged from 5 cm × 7 cm to 15 cm × 29 cm. All of the cases suffered a deep tissue exposure on the wound surface. The area of incised flap ranged from 6 cm × 8 cm to 16 cm × 30 cm. Results 29 flaps survived with only one flap necrosis, but this case survived after abdominal flap repair. All of the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rom 6 to 36 months, the appearance, feeling and functions of all the limbs were optimal. Conclusions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 features large incision area, rich vascular circulation, covert lo-cation and long vascular pedicle without main vascular damage, which is ideal for repair of extremity skin defect.【期刊名称】《临床骨科杂志》【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3页(P241-243)【关键词】股前外侧皮瓣;软组织缺损;四肢创面修复;显微外科【作者】李建美;胡小峰;陈建民【作者单位】解放军第 81 医院骨科,江苏南京 210002;解放军第 81 医院骨科,江苏南京 210002;解放军第 81 医院骨科,江苏南京 2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8.3;R622.122009年11月~2013年7月,我科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30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除1例皮瓣坏死外其余均取得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总结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走行的解剖学特点和规律,并指导临床手术,提高手术成功率。

方法对38例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手术中,对皮血管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橫支及两支混合起源,对变异型血管蒂手术中灵活更改应用股外侧皮瓣。

结果38例股前外侧皮瓣,除1例部分坏死外,其余全部移植成功。

结论旋股外侧动脉不论分支如何,供应股前外侧皮瓣皮支恒定,即使手术中皮瓣移植遇到降支无粗大皮支时,不要轻易放弃,改用高位皮血管,仍可使皮瓣移植成功。

【关键词】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缺损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n soft tissue defect of anterolateral femoral skin flapWANG Zhan-you,CHE Yi,HU Zhong-mou.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Shandong Province,Weihaiwei People′s Hospital,Weihai 2642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atom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cutaneous blood vessel of anterolateral femoral flap,to direct clinical operation.Methods The orgins of cutaneous blood vessels from lateral femoral circumflex arteries,they passed through muscles or not,the lengths and depths when they were under the muscles and the position where they derived from the muscles were observed in 38 cases of anterolateral femoral flap transplantation.Results 38 case was no necrosis of tissue and all wound healed well,One case was necrosis the part of anterolateral skin flap.Conclusion thiugh the type of the cutaneous blood vessels of anterolateral femoral flap is different,in most individuals the descending branch of lateral femoral circumflex artery as a main branch exits and sends out a dominant branch constantly.If the large cutaneous branch can not be found during transplantation,we can use cutaneous blood vessel with higher position instead of giving up the operation.【Key words】Anterolateral femoral skin flap;Surgery flap blood supply;Defect以旋股外侧血管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自1984年徐达传、罗力生等首先报道该皮瓣的解剖学和临床应用以来[1-2],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现已成为修复较大软组织缺损时的首选常用最佳供区之一。

削薄游离股前外皮瓣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

削薄游离股前外皮瓣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
能恢 复 良好 , 而且 达 到 较 好 外 观 , 治疗 效 果 较 为 满 意, 现报告 如 下 。 1 资料 与方 法 1 1 临床 资料 .
12 3 感 觉皮 瓣 的制 备 : 重 建 皮瓣 感 觉 , .. 为 采用 神 经端侧 吻合 方 法 , 术 显 微 镜 下 纵 形 劈 开 供 体 神 经 手
天出现皮瓣瘀斑发暗 , 及时予以拆除部分缝线、 抬高 患 肢等 处理后 颜 色恢 复正 常 。所 有患者 无 一例 出现 感染 , 患者平 均住 院 时 间 1 , 6d 通过 电话 及 门诊 随访 3 一 月 2年 , 皮瓣 色泽皮温 正常 , 张力适 中, 耐磨性 好, 且皮瓣 无 明 显 臃 肿 现 象 , 据 B C提 出 的标 根 MR
游 离股 前外皮 瓣 修复 四肢 软组 织缺 损有 许多 优
点, 但修复有 些部位愈合后 皮瓣仍显臃 肿 , 外观 欠
穿支血管周 围应保 留 1 2e ~ m直径的血管袖脂肪组 织, 使微循环进人真皮下血管网及真皮内畅通无阻, 且穿支血管应尽可能多 的保 留, 以确保皮瓣的血液 供应。皮瓣削薄处理完毕后 以血管夹钳夹血管蒂 、 观察 皮瓣返 红 正常 , 定皮瓣 血 供充 分 , 断结扎 血 确 切
12 手术 方法 .
本组 1 3例患者皮瓣 均获得存 活, 中 1 其 O例 I 期愈合 , 2例延期愈合原因考虑为术中血管 蒂周 围
脂 肪层剔 除 过多 , 坏 了人皮 动 脉 , 于 术后 第 二 破 1例
12 1 皮 瓣设 计及 切 取 : 前 D plr 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精 确 .. 术 ope 对 定 位 , 用龙 胆 紫标 记 , 据 创 面需 要 , 并 根 以髂 前 上 棘
准 进行 感 觉 功 能 评 定 为 s 2~S , 觉 恢 复 较 好 , 3感 功 能与外 观均 较 为满 意 。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4年7月-2016年10月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25例,男23例,女2例;年龄:12-63岁,平均43.5岁;缺损面积为4cm×6cm~30cm×17cm,其中合并骨外露10例,肌腱外露11例,血管神经外露2例,18例合并创面感染。

均采用一期封闭式负压引流,二期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

结果:术后23例皮瓣顺利成活,无一例感染。

1例发生动脉危象,手术探查后改行植皮结合后期换药愈合;1例发生静脉危象,皮瓣边缘坏死,换药愈合。

皮瓣供区创面均一期愈合。

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12个月)。

本组皮瓣无一例发生溃疡、烫伤、磨破等。

皮瓣外观平整、颜色接近正常、质地好,2例皮瓣臃肿,1例予以二期手术修薄。

皮瓣供区未见明显感觉功能障碍。

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可有效控制感染,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是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技术。

关键词: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创面修复;软组织缺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械、交通事故等导致的高能量损伤日益增多。

临床上常见严重的创伤常导致肢体软组织缺损、骨、肌腱外露,修复难度较大。

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是主要的方法。

自徐达传[1] 1984年报道股前外侧皮瓣的解剖及其临床应用以来,该皮瓣已广泛应用于组织缺损的修复。

但也因其包含全层皮下脂肪和阔筋膜,部分患者受区外形臃肿、功能恢复差,供区遗留疤痕甚至功能障碍。

1989 年Koshima [2]等提出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概念,并于1993 年首先报道了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的临床应用。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皮瓣薄,可改善受区修复效果且尽可能的减少了供区损伤,近年来被广大学者所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72例。

结果本组72例患者72例皮瓣,57例完全成活,6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或移植皮片愈合;8例因血管变异及1例完全坏死,改用小腿内侧皮瓣、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或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后随访6~36个月,皮瓣成活均良好,恢复了保护性感觉。

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标签: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
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采用游离移植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72例,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1年1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四肢皮肤
软组织缺损患者72例共72处损伤,其中男59例,女13例;年龄16~54岁,中位年龄32岁。

缺损原因:车祸伤35例,机器挤压伤10例,深度烧伤创面14例,肿瘤切除术后创面13例。

缺损部位:手及前臂皮肤缺损21例,足背足跟皮肤缺损46例,小腿骨外露及钢板5例。

缺损程度: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外露、肌腱外露、血管神经外露、钢板外露,缺损面积为8 cm×6 cm至22 cm×15 cm。

急诊手术16例,清创择期手术56例。

12手术方法(1)创面处理:急诊外伤在患者情况允许及彻底清创后修复;
深度烧伤在切除焦痂坏死组织控制感染后修复;良性肿瘤切除后及时修复;恶性肿瘤在术中病理报告证实切缘和基底无肿瘤细胞残留后修复创面。

(2)皮瓣设计:患者平卧,下肢中立位,以髂前上棘至髌骨外上缘连线(髂髌线)中点,即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第一肌皮支穿支点A,髂髌线中点A至腹股沟韧带中点连线,即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体表投影[1];按创面形状设计皮瓣,皮瓣大于创面10%~20%,使皮瓣上1/3中央部位于A点,术前可以多普勒探测穿支点血流回声强弱。

(3)皮瓣切取:做皮瓣的内侧切口并向外侧游离至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分开肌间隙,即可见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向远端游离可见旋股外侧动脉发出的肌皮支2~5支,游离至皮瓣的远端,再做外侧切口,并从外侧游离皮瓣向中间汇合,游离到肌皮穿支时应带部分肌袖,肌袖的大小可根据受区缺损的组织多少来决定,并根据受区决定皮瓣血管蒂长度,皮瓣断蒂后,与受区动脉和静脉吻合。

必要时可将股前外侧皮神经包含于皮瓣内,与受区的相应神经吻合。

供瓣区直接缝合或缝合缩小后采用皮片移植覆盖。

2结果
本组72例患者72例皮瓣,57全成活,6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或移植皮片愈合;8例出现穿支血管变异,其中3例改为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及前臂皮肤缺损,3例改为小腿内侧皮瓣,2例改为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创面,1例完全坏死,改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

术后随访6~36个月,皮瓣血运及外形良好,皮肤耐磨,恢复了保护性感觉,皮瓣臃肿者经再次手术皮瓣修整得以矫正。

3讨论
股前外侧皮瓣是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大腿前外侧部皮瓣[1]。

1984年,徐达传首先报道了股前外侧皮瓣的解剖学研究,之后罗力生和宋业光介绍了该皮瓣的临床应用。

旋股外侧动脉起自股深动脉或股动脉,下行分为升支、横支和降支。

股前外侧皮瓣的血供80%~90%来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包括其主干、内侧支和外侧支。

从降支再发出2~5肌皮动脉穿出深筋膜后,走行在深筋膜浅面,然后再发出分支至皮肤。

罗力生等提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皮动脉供
养股前外侧皮肤,主要以肌皮动脉穿支(806%)和肌间隙皮动脉(83%)为主,除以上两种主要类型外还有直接皮动脉(83%)和无粗大皮动脉型[2,3]。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优点有:(1)旋股外侧动脉位置相当恒定,切取方便,血管蒂长,其血管蒂长度可达8~12 cm,血管管径粗大,平均为2 1 cm,伴行2
根静脉,有利于与受区血管吻合,不损伤肢体的主要血管。

(2)供区部位隐蔽,切取面积最大可达25 cm×15 cm,切取方便,有肌皮穿支或直接皮支供血,只需分离出一支皮支,皮瓣就有充足的血供。

(3)可携带股前外侧皮神经,制成感觉皮瓣。

移植皮瓣手术注意事项有:(1)术前全面评估患者全身及创面局部情况,决定是否皮瓣转移手术。

(2)皮瓣术前常规以多普勒血流仪探测皮支穿出点的分布情况,作好标记(有时多普勒血流仪测定的皮支位置并非与实际完全一致)[1]。

(3)术前熟知股前外侧皮瓣及受区创面血管的解剖,掌握血管变异时的处理,以及掌握熟练的显微外科小血管缝合技术,是皮瓣建立血运的基础。

(4)术中彻底清创,完全清除创面感染坏死组织及瘢痕,减少感染几率,若急诊外伤,必要时可在一期清创控制创面感染情况后,二期皮瓣修复。

(5)术中彻底止血并充分引流,减少术后皮瓣下血肿肿胀,影响皮瓣的静脉回流。

(6)术后皮瓣保温,严密观察皮瓣血运情况,加强抗炎、抗凝及抗痉挛治疗,如出现血管危象,应及时进行探察,以保证皮瓣的成活[4]。

参考文献
[1]侯春林,顾玉东.皮瓣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96-605
[2]罗力生,张立宪,胡志奇.高位直接皮支型股前外侧皮瓣的应用.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1,15(4):206-207
[3]徐达传,阮默,张春,等.股前外侧部皮瓣的进一步解剖学研究-高位皮动脉与皮瓣血供的分型.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2,2(6):410-413
[4]赵峥嵘.12例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肢皮肤缺损护理体会.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