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标有哪些重要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新课标有哪些重要变化

——高中数学新课标学习札记

江西省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究组

2003年4月,教育部新颁发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出版发行.这部规划我国新世纪高中数学教育发展蓝图的纲领性文献,从课程理念,到课程框架,到课程内容,无不透溢出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变化之大,令人震撼.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它的重要变化,进行了初步的梳理,现整理如下:

一、课程理念的变化

1.改革课程结构,调整必修课时,扩大选择和发展空间

课程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是国际性课程潮流.我国此前是通过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实施来体现这一要求.但在具体操作中,传统的理念使相当多的学校却把它们变成了必修课的重复,使课程的多样性与选择性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而《新课标》通过模块式的课程结构,从数学课程内部为不同基础、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在设置了为全体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必修课数学1-5外,又为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发展的学生设置了选修课系列1,为希望在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设置了选修课系列2.系列1、系列2对文、理科学生分别属有“限选”性质的基础课程.还设置了供这两类学生共同选择的富有拓展性和挑战性的选修课系列3和4,它们分别包括了6个与10个专题,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探究、阅读、交流、创新能力.根据《新课标》对学生选课的建议,文、理科学生各有两种基本选择.但严格说来,由于文科生的第一种选择可在系列3的6个专题中任选2个,第二种选择可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在系列4的10个专题中任选2个,所以任何一位会计算组合数的人都可算得文科生的选择种数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同样,理科生的选择种数则更大.这样的设置,使学生在课程内容、方向、层次上进行更多的选择具有了实在的意义,真正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另一方面,《新课标》为提供更多选择性给予了时间上的保证,这主要通过必修课时的调整来实现.《新课标》必修课总课时数为180,比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原大纲》)必修课总课时数280减少100课时,这就使学生在高中三年学习期间可自主选择选修课的课时数大大增加.这无疑使扩大选择性更能落到实处.还应提及的是,《新课标》在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性的同时,给学校和教师也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面对为数不少的新的教学内容(有些甚至是数学前沿内容),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制定课程发展计划,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这是历任高中数学大纲所无的、《新课标》独有的一个创新的举措.

2.吐故纳新,构建信息时代的新“双基”

“双基”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其奠定数学基础的良好功能得到国内外数学教育界的首肯.《新课标》在研制过程中,重新审定“双基”的内涵,把它看成一个动态的概念,在继承传统“双基”合理成分的同时,扬弃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机械记忆的负担,增加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算法内容,把统计与概率、向量、导数、数据处理、数学建模、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数学作为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标》为算法初步安排了12个必修课时,统计与概率安排的必修与选修课时,文、理科几乎都比《原大纲》多出一倍),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左右下,构建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的、合理的新“双基”.

3.改进与丰富学习方式,发展应用与创新意识,增强实践能力

《新课标》把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追求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动

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并且把它们作为贯穿于整个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从数学课程内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的条件.特别是数学建模,自上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大学生中开展竞赛以来,十几年中这项活动得到广泛开展,并且迅速向中学延伸.通过实践,其教育功能得到教育界人士的充分肯定.现在,它作为《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进入高中课程,无疑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它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淡化数学的形式化表达

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是上世纪90年代初西南师大陈重穆、宋乃庆教授针对当时基础教育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义务教育数学教材淡化概念的编写理念提出的一种主张.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得到数学教育界的广泛认同.《新课标》大力吸纳了这一进步的理念,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淡化形式化的表达.例如统计,《新课标》将内容设置为统计案例,使学生能通过案例来学习它的思想和方法,理解其意义和作用.又如对导数概念的理解,《新课标》也要求通过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进而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显然,《新课标》这样的处理,就把形式化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成了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5.强调课程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新课标》把数学文化作为与必修和选修课并列的一项课程内容,并要求非形式化地贯穿于整个高中课程之中.这使数学文化在课程中的地位骤然飙升.这一举措表明《新课标》对数学的德育功能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其鲜明的时代特色,

表明它善于吸纳数学教育的最新理念,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将使新的高中数学课程具有更全面的育人功能,在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情感、意志、价值观也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的变化 1.新增教学内容

另外,新增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是贯穿于整个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不单独设置,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要求高中阶段至少安排一次较为完整的数学建模活动. 2.删减的教学内容

2 -2“推理与证明”、选修4 -5“不等式选讲”中.

(2) 以上可以看出,《新课标》新增许多教学内容,但这些内容绝大多数都是选修内容.同时,由于《新课标》对立体几何与平面解析几何的一些传统内容进行了整合,对已进入高中课程的微积分等内容进行了重新的设计,这就使高中新课程内容不致面临课时的紧张,从而整个课程能在新课程计划的框架下顺利实施.

3.部分教学内容必修与选修的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