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逻辑学概念
逻辑学第二章第1-3节 概念

第一节 概念的概述
一 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 式.
事物的属性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两种. 例如:人 本质属性是? 非本质属性是?
二,概念与语词 1 二者的联系 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 表达形式. 任何概念都通过语词来表达.
2 二者的区别 同义词) 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同义词) 同一语词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几个不同 多义词, 逻辑" 的概念(多义词,如"逻辑")
第三节 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一,全同关系
(欧拉图解)
二,真包含关系 三,真包含于关系 (属种关系,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 四,交叉关系 以上四种关系都是相容关系,也有不相容关 系的,即全异关系.
五,全异关系 1矛盾关系 2反对关系
思考题:李四是哪里人?
所有的赵庄人穿白衣服;所有的李庄人穿 黑衣服.没有既穿白衣服又穿黑衣服的人.李 四穿黑衣服. 如果上述是真的,以下哪项一定是真的? A,李四是李庄人.B,李四不是李庄人. C,李四是赵庄人.D,李四不是赵庄人.
�
例1 :对联
雾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例2:(幽默)共同语言 :(幽默) 幽默
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固 有属性,通常也叫做概念的含义. 概念的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具有某种 固有属性的对象.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 人们通常所谓的"概念要明确",就是指概 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明确. 例 人是由猿猴进化来的.
四,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具有 反变关系. 即:一个概念的内涵愈多,则它的外延愈小. 例1:幽默 理想的丈夫
逻辑学 第二章概念教材

(一个语词表达两个概念)
三、概念要明确
概念的逻辑要求: 概念要明确(Concepts must be Unambiguous),用
词要恰当。
1)加上这一段,反而使文章减少了逊色。 2)我喜欢解放军的宣传画。 3)早晨,灿烂的阳光从地平线冉冉升起。
有什么问题?
三、概念要明确
逊色的概念没有搞清楚。
第四节
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根据两概念外延有无重合的部分,可把概念的外
延间关系分为相容的关系和不相容的关系两种。
瑞士数学家:伦哈特 欧勒 运动圆圈图表示概念
外延间的关系。
一、相容的关系
根据概念间的外延是否具有重合部分,概念间的外延关 系可以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1)相容关系(Compatible Relation)
例如: 鲁迅、《阿Q正传》的作者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A、 B
语言表述:所有的A是B,所有的B是A。
图形示意:Euler Diagrams
妈妈、母亲;医生、大夫?
不同于表达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语词(如下示例): 土豆、马铃薯;爸爸、父亲。 等义词
1814年欧洲反法联军攻陷巴黎,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 当他重新集结力量以图东山再起时,报纸对他的称呼很有讲 究、耐人寻味: 科西嘉怪物、吃人魔王向格雷斯前进→篡位者进入格勒诺布 尔→拿破仑占领里昂→陛下将于今日抵达巴黎。
为了在认识上把人和别的动物区别开来,通常需
要首先撇开人的偶有属性(D),抽象出固有属性
(ABC),进而抽象出特有属性(AB)或本质属性(A), 以形成关于人的初步概念。
第二章 逻辑学概念

4、实体概念、性质概念和关系概念
• (1)实体概念——又叫具体概念,是以具 体事物为反映对象的概念。 • (2)性质概念——又叫抽象概念,以具体 事物的各种性质为反映对象的概念。
• (3)关系概念——以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 为反映对象的概念。 • 例如:大于、压迫、在什么之上
第三节 概念间的关系
• (1)、相容并列关系 • 如果在同一个属概念之中有若干同层次 的种概念,且这些种概念的外延相互交叉, 则这几个概念之间是相容并列关系。
• (2)不相容并列关系 • 如果在同一个属概念之中有若干层次的种 概念,且这些种概念的外延相互排斥,则 这几个概念之间是不相容并列关系。 • 例:在自然资源中:矿藏、水流、森林
• 属加种差定义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 第一找到被定义项邻近的属概念。 • 第二,找到种差,即可以将被定义项所反 映的对象与包含在同一属中其他种事物区 别开来的特有属性或本质规定。 • 第三,用种差限制邻近属概念以构成定义 项。 • 第四,用适当的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 义项联结,形成一个完整的定义。
• 由于同一关系的概念,在外延上相同,而 内涵上有所不同,因此,在说话或写作中 善于运用同一关系的概念来表达,就会给 人一种新鲜的、生动的感觉。
第二节
概念的种类
•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概念分为不同的种 类。 • 1、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 根据概念所指称的对象的数量的不同,可 以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 单独概念是指称独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 • 例如:“北京”、“长城”、“中华人民 共和国司法部”、“一· 二五案件”、 “2000年元月1日”、“世界最高峰”、希 波格拉底等等。
• 列举是划分的省略形式,是一种特殊 的划分。
以上我们分别讨论了明确概念内涵和外延 的逻辑方法——定义和划分。其实,当我 们既有必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又有必要明 确概念的外延时,可以将这两种逻辑方法 结合起来使用。
逻辑学第二章概念

2、概 括
• 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从而
由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 如
• “中国共产党”到“共产党”
• 中国石油工人——石油工人——工人——人 • 概括的作用,是把具体词项一般化。 • 如果一个定义过窄,可以用概括的方法适当纠正。
7
作 用
有助入于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
(何为属种关系?)
星球——银河系的星球——太阳系的行星 • 从左到右,内涵增加,外延缩小; • 从右到左,内涵减少,外延增大;
1、限制
• 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从而由属概念过 渡到种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 傅雷给傅聪的临别赠言是:
•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
2019/1/25
12
•
语词定义(名义定义)
• 语词定义又分为说明的语词定义和规定的语词定义。 说明的语词定义:对被定义语词既有用法的报道或描述,又 称“词典定义”。
• 胡:①古代泛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如“胡人”;
• ②古代称来自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的东西,也泛指来自国 外的东西,如“胡琴”、“胡桃”、“胡椒”; • ③百家姓之一种。
第五节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 概念的逻辑要求:概念要明确、用词要恰当。
• 明确概念的方法有限制和概括(Restriction and Generalization)。
1
概念内涵与外延间的反变关系
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存在反变关系:
内涵较少的概念外延较大,内涵较多的概念外延较小。
“人”和“男人” “人”和“动物”相比
第六节 定义
1、定义及其结构
逻辑学2概念精品

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1、集合概念 反映的对象是集合体的概念。
例:工人阶级、森林等 2、非集合概念
反映的对象不是集合体的概念。 例;月亮、国家等
三、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
1、肯定概念 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
例:人、合法等 2、否定概念
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 例:非人、不合法、非正义战争等。
第四节 概念间的关系
A.最少可能是三个人,最多可能是八个人 B.最少可能是五个人,最多可能是八个人 C.最少可能是五个人,最多可能是九个人 D.最少可能是三个人,最多可能是九个人 E.无法确定
答案:B
第五节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一、概念的限制 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内涵以缩小概念
的外延,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的逻辑方法 。
桥——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 1、概念限制的作用
列举是通过揭示母项的部分子项从 而明确概念外延的一种逻辑方法。
例:部门法学有:宪法学、行政法学 、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家庭婚 姻法学、诉讼法学等等。
三、划分的规则
1、每次划分根据必须同一 逻辑错误:划分根据不同一 例: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民间文学 2、划分后各子项外延之和要等于母项
逻辑错误: (1)多出子项 例:重工业有采掘业、冶金工业、造纸业和机
1、概念限制的作用
(1)当思维重点由一般过渡到特殊,由概 括转向具体时常用概念的限制。
例: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我们现在从事的战争,我们的战争是 革命战争,我们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度里进行的。”
1、概念限制的作用
(2)当人们的注意力从大范围缩小到小范 围时,也经常用到概念的限制。
价值规律——经济规律——客观规律 (2)人们思考问题的范围由小到大,逐步扩展
逻辑学教程(第二章)课件

n (一)同一关系 n (二)真包含关系 n (三)真包含于关系 n (四)交叉关系
26
1.同一关系
同一关系也叫做全同关系,它是指外 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例 如: “鲁迅” (a)和“《阿 Q 正传》的 作者” (b)这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完 全重合,那么 a 概念与 b概念之间的关 系就是同一关系。
概念是相对于集合概念来说的,凡不属于反 映集合体的概念都是非集合概念。例如, “民 族” 、“工人” 、“书” 、“树”等。
n 注意:分析一个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体概 念,要把这个概念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
中进行。
20
例如:
在“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和“我们班的 同学都是中国人”这两个语句中,一个“我们班 的同学”是个集合概念,它不反映我们班中的 某个同学,不能说成“我们班某个同学来自全 国各地”。后一个“我们班的同学”是个非集合 概念,它既反映我们班中有的同学,也反映我 们班中的某个同学,可以说“我们班的某个同 学是中国人”。前者表集合概念,而后者则表 示非集合概念。
24
第三节 概念间的关系
n 概念是人们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 维形式,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 系,因而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是各种各样的。 普通逻辑不研究概念之间的一切关系,只研 究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根据概念外 延之间是否重合,可以把概念分成相容关系 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
25
一、相容关系
第二章 概念
n 概念与感觉、知觉、表象有着质的区别。感 觉、知觉、表象是反映对象的具体形象的。 在具体形象中,对象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 性是混合在一起没有分开的。概念不是反映 对象的具体形象,而是抽象地反映对象的本 质属性,舍弃了对象的非本质属性。所以, 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完整版)逻辑学基础复习要点

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引论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构成的。
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主要看他们的逻辑常项。
第二章概念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说概念是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2、概念与语词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维形式。
(2)区别:第一,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第二,概念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第三,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第四,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3、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
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
4、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5、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
6、正概念与负概念:正概念又称肯定概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又称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定词,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负概念。
7、概念间的关系(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a,则a、b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都是a,但有的a不是b,则a、b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4)交叉关系:若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交叉关系;a b(5)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若所有的a都不是b,所有的b都不是a,则a、b之间为全异关系,包含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8、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的依据——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9、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来缩小概念的外延,即由属概念过渡到它的种概念的方法。
逻辑学(第二章,上)

第二节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三、概念要明确与模糊概念
概念要明确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我们所使用的概念必须有明确的 内涵和外延,不得含混不清。 第二层意思是,在理解一个概念时,既要懂得这 个概念的内涵,又要了解这个概念的外延。 第三层意思是,对于某些不易为人所了解的概念, 必须加以明确的表达。
第二节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模糊概念: 例: “谷堆” 、“秃子”, “好”、“很好”、“最好”、 “还好”、“顶好”、“坏”、“较 坏”、“很坏”、“最坏”、“极坏”、 “既不好,也不坏”、“既不怎么十分 好,也不怎么十分坏”。 维纳:“人有运用模糊概念的能力”。 查德:创立模糊集合、模糊数学和模糊 逻辑。
第三节
概念的种类(自学)
第二章 概念(教材P70-80 ,词项) (教材P70- 词项) 第一节 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最基本的、能反映具有确定属性的 对象的思维形式。 (1)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2)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 (3)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必须具有确定的属性。 (4)概念的发展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为 目标的,但这是哲学上的要求。
二、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中对事物的类的 分子的反映。 每个类所包含的个别对象或者较小的 类,在普通逻辑中,叫做类的分子。
第二节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虚概念 要求: 1.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相关论文 (从暨大图书馆网站进入),并认真研读。 2.每组(6至8人)制作一个ppt课件,包 括:文献综述、本组观点及理由、参考文献、 小组成员名单。 3.两周后课堂讨论,小组派代表上台发 言。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是反映由一个事物组成的 一类事物的概念,单独概念的外延只有 一个对象。 表达单独概念的词语: (1)专有名词(专名) (2)摹状词 摹状词就是通过揭示某一个体的独 有属性来指称该个体的词语。 (3)单称代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概念进行概括的意义
• 有助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特殊过渡到一 般,掌握事物的共同本质.
在进行限制或概括时,必须注意:
• 概括或限制得到的概念与原概念之间必须 具有属种关系,否则就会犯限制不当和概括 不当的逻辑错误。
第五节 定义
• 五、定义 • 1、定义及定义的结构 • 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 三、交叉关系 如果S和P的外延仅有一部分重合,即有 的S是P,有的S不是P,并且有的P不是S, 那么,S与P之间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
• 例如,当S和P分别表示“青年人”与“律 师”或“盗窃犯”与“杀人犯”时,S与P 之间就是交叉关系。 • 大学生与共青团员 • 北京人与在北京工作的人
• 四、全异关系 • • 如果S和P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即 所有的S都不是P,那么,S与P之间的关系 就是全异关系。
• (1)、相容并列关系 • 如果在同一个属概念之中有若干同层次 的种概念,且这些种概念的外延相互交叉, 则这几个概念之间是相容并列关系。
• (2)不相容并列关系 • 如果在同一个属概念之中有若干层次的种 概念,且这些种概念的外延相互排斥,则 这几个概念之间是不相容并列关系。 • 例:在自然资源中:矿藏、水流、森林
• 列举是划分的省略形式,是一种特殊 的划分。
以上我们分别讨论了明确概念内涵和外延 的逻辑方法——定义和划分。其实,当我 们既有必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又有必要明 确概念的外延时,可以将这两种逻辑方法 结合起来使用。
按种差不同,定义分为4个小类
• ①性质定义 • 以概念反映的对象的性质作为种差的定义。
• ②发生定义 • 以事物产生、形成方面的特点为种差的定 义。
• ③功用定义 • 以事物的功用为种差的定义。
• ④关系定义 • 以事物之间某种关系的特点为种差的定义。
3、定义的规则须遵守的规则主要有:
• ①定义必须相应相称 • 定义的这条规则的含义是指定义项的外延 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具有全同关系。如 果定义违反这条规则,就会出现“定义过 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 ③划分的各子项外项之间必须互不相容 • 划分的这一规则就要求划分后所得的各子 项外延之间必须是不相容的全异关系。
• 违反划分的这一规则将导致“子项相容” 的逻辑错误。
分解、列举与划分的区分
• 分解与划分不同。 • 分解是把一个具体事物肢解为若干个组成部分, 分解前的具体事物与解后的组成部分之间是整体 与部分的关系,分解后的部分不具有整体的属性; • 而划分是把一个属概念分为几个种概念,也即把 属概念所指称的对象分成若干个小类,其母项和 子项是属种关系,子项具有母项的属性。
• 结构:被定义项、定义项、定义联项 • 公式:DS就是DP DS表示定义项;DP表示被定义项。
• 被定义项是其内涵有待明确的概念。 • 定义项是用来明确被定义项内涵的概念。 • 定义联项是联结被定义项和定义项的语词。
2、下定义的方法及定义的种类
• 属加种差定义,即定义项由被定义项的邻 近属概念和种差构成,可用公式表示为: • 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概念
• 例如,当S和P分别表示“企业法人” 与“法人”或“盗窃罪”与“侵犯财 产罪”时,S与P之间就是真包含于关 系。
• 国有工业企业与国有企业 • 防护林与森林
• (2)、真包含关系 • 如果S的部分外延同P的全部外延重合,即 所有的P都是S并且有S不是P,那么S与P 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包含关系。
• 例如,当S和P分别表示“违法行为”与 “犯罪行为”或“公民”与“年满十八周 岁的公民”时,S与P之间就是真包含关系。
普遍概念-----是指称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
例如: “《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法院”、 “司法干部”、“国家”、“罪犯”、 “自然数”、“法律”、疾病、卫生管理 人员、寄生虫等等。
2、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
• 根据概念所指称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 可以把词项分为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 • 肯定概念是指称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 例如:“合法行为”、“审判员”、“成 年人”、“健康”、“正常死亡”、“有 罪”等等。
• 属加种差定义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 第一找到被定义项邻近的属概念。 • 第二,找到种差,即可以将被定义项所反 映的对象与包含在同一属中其他种事物区 别开来的特有属性或本质规定。 • 第三,用种差限制邻近属概念以构成定义 项。 • 第四,用适当的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 义项联结,形成一个完整的定义。
第二章 概念
第一节 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二、概念和语词
• 概念的形成和存在必须依赖于语词,每一 概念都是同与它相应的语词一起形成,并 用语词把它确定下来、巩固起来和表达出 来的。但是,概念和语词之间并不是一一 对应的。
• 这表现在: • 第一,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 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 例子:坐、请坐、请上坐 • 茶、敬茶、敬香茶
•
对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可以年续限制,限 制的极限是单独概念,就不能再进行限制了。
二、概念的概括___
• 是减少概念的内涵,扩大概念的外延,使 外延较小的种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大的属概 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
对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可以进行年续概括, 概括的极限是范畴。因为范畴已是一定领 域内的最大的属概念,它的外延最广,不 可能再进行概括了。 • 例如:属性、存在
• 从外延方面看,概念之间具有相容与不相 容两类关系。
• 两个概念的外延至少有一部分相同,这两 个概念之间具有相容关系。这两个概念叫 相容概念。 • 两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都不相同,则这两个 概念之间具有不相容关系,这两个概念叫 不相容概念。
• 设S和P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外延之间 的相容关系有五种。
• 一、全同关系 • 如果S和P的外延完全重合,即所有的S都 是P并且所有的P都是S,那么,S与P之间 的关系就是全同关系。全同关系又叫同一 关系。
二、属种关系
• (1)、真包含于关系 • 如果S的全部外延同P的部分外延相重合, 即所有的S都是P并且有P不是S,那么S与 P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包含于关系。
三、概念的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
• 即内涵与外延。
•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 属性。
• 概念的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
•
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外延是 “一切投入市场交换的各种类型的劳 动产品”。
反变关系----
•
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少(即这个概念所指的 事物的数量就越少),它的内涵就越多;反之, 如果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那么,这个概 念的外延就越多。
④定义必须明确
• 定义的这一规则要求定义项应当清楚确切, 不能使用晦涩含混或者包含比喻的语词。 如果定义项使用的语言含混不清,就会导 致“定义含混”的逻辑错误;如果定义中 运用了比喻,就犯了“以比喻代定义”的 逻辑错误。
第六节 划分
• 1、划分及划分的结构 • 所谓划分,是以对象的一定属性为标准, 将一个属概念分成若干个种概念,以达到 明确其外延的逻辑方法。 • 从结构上讲,划分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即划分的母项、划分的子项和划分的标准。
②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 违反定义的这一规则就会犯两种逻辑错误: • 在定义项中直接包含被定义项,即为“同语 反复”的逻辑错误; • 如果定义项中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就是 “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③定义应当用肯定的语句形式和正概念
•
定义的这一规则要求定义项一般不能包含 负概念,或定义不能是否定命题,而应当 用肯定命题来表达。违反定义的这一规则 将导致“定义离题”的逻辑错误。
• 中国工人阶级是一个集合体,张某、李某、 王某等一个个中国工人是组成它的个体。 中国工人阶级具有的属性,构成它的每个 中国工人未必具有。 • 例如,中国工人阶级是大公无私的,而作 为它的个体的每一个中国工人则不一定是 大公无私的。
•
非集合概念___是不以事物的集合体为反 映对象的概念,是指反映一类事物的概念,即 类概念.
第四节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 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
• 变关系,为我们对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提供 • 了依据.
一、概念的限制
• 是增加概念的内涵,缩小概念的外延,使外 延较大的属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小的种概念 的逻辑方法.
.
对概念进行限制的意义——
• 有助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一般过渡到特 殊,使认识具体化。可以使概念指称的对 象更为清楚、准确。
• 由于同一关系的概念,在外延上相同,而 内涵上有所不同,因此,在说话或写作中 善于运用同一关系的概念来表达,就会给 人一种新鲜的、生动的感觉。
第二节
概念的种类
•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概念分为不同的种 类。 • 1、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 根据概念所指称的对象的数量的不同,可 以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 单独概念是指称独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 • 例如:“北京”、“长城”、“中华人民 共和国司法部”、“一· 二五案件”、 “2000年元月1日”、“世界最高峰”、希 波格拉底等等。
②二分法
• 二分法是一种特殊的划分方法,是以对象 有无某种属性作为划分标准,将母项中具 有该种属性的对象划分为一类,表现为一 个正概念,将不具有该种属性的划分为另 一类,表现为一个负概念,二者为矛盾关 系。
3、划分的规则
• ①划分必须是相称的 • 划分的这一规则就是要求划分所得各子项的外延 之和必须全同于母项的外延。 • 违反划分的这一规则将导致“划分不全”或“多 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 如果子项的外延之和小于母项的外延,即将本应 属于母项的子项遗漏,就是“划分不全”; • 若子项的外延之和大于母项的外延,即将本不属 于母项的对象当作子项,就是“多出子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