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众心理

合集下载

从众心理心得体会

从众心理心得体会

从众心理心得体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遇到从众心理的存在。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面对群体行为或观念时,倾向于按照大多数人的行为或观念来采取行动。

这种心态在很多情况下能够给予人们帮助,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通过观察和思考,有了一些关于从众心理的心得体会。

首先,从众心理在很多时候是一种自保机制。

人是社会性动物,渴望被认同和接受。

当我们看到周围的人都在特定的行为范围内行动时,我们很容易受到影响并加入其中。

这样做可以让我们获得群体认同感和避免被排斥的风险。

在某些情况下,比如灾难发生时,从众心理的作用可以加强团队合作和减少个体的恐慌和不确定感。

然而,从众心理也可能导致盲从和集体的错误决策。

当大多数人都不做深入思考而简单地按照他人的观点或行动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时,就可能出现误导和问题。

例如,在商业活动中,如果从众心理过于强烈,就有可能导致跟风投资或盲目追逐热门产品,而忽视风险和潜在的问题。

因此,在面对从众心理时,我们需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盲目从众。

在我的观察中,个体的自信和坚定的选择是抵抗从众心理的关键。

当我们对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有坚定的信念时,即使是在群体中遭遇到不同的声音或观点,我们也能够保持自己的立场。

自信和独立思考需要我们培养自己的知识和观察力,不轻易被他人的意见左右。

同时,通过与不同观点的人交流和讨论,我们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抵抗从众心理的影响。

除此之外,团队领导者在引导他人时也需要注意从众心理的存在。

作为领导者,我们应该鼓励员工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观点,避免简单地按照大众的意见行事。

同时,在团队决策时,要给予每个成员发言并充分听取意见,这样可以减少从众心理的发生,提高集体智慧和创造力。

总之,从众心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弊端。

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自身观点的坚定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引导他人在团队中发表独立观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抵抗从众心理的影响,实现个体价值的发展和创新的出现。

从众心理_法律真实案例(3篇)

从众心理_法律真实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从众心理,又称社会认同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中,为了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在行为、思想、态度等方面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

从众心理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既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也可能导致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结合法律真实案例,探讨从众心理的利弊,以及如何在法律实践中应对从众心理带来的挑战。

二、从众心理的案例分析1. 案例一:杭州保姆纵火案2017年6月22日,杭州保姆纵火案震惊全国。

被告人莫焕晶因纵火致四人死亡,被判处死刑。

在这起案件中,保姆莫焕晶因与雇主家庭发生矛盾,产生了报复心理。

然而,莫焕晶在实施纵火行为时,并未完全独立思考,而是受到周围环境的从众心理影响。

她在纵火前,曾与邻居讨论过纵火的可能性,并在纵火过程中,看到邻居的慌乱行为,从而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2. 案例二:重庆公交车坠江案2018年10月28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事故原因系乘客刘某与司机冉某发生争执,冉某在争执中情绪失控,关闭车门,随后发生碰撞坠江。

在这起案件中,乘客刘某的行为虽然与司机冉某的从众心理无关,但刘某在车内大声喧哗、与司机争吵,以及部分乘客未能及时制止刘某的行为,均体现了从众心理的影响。

3. 案例三:杭州“饿了么”外卖小哥纵火案2019年1月,杭州“饿了么”外卖小哥郑某因工作压力大、生活困苦,产生报复社会心理。

他在送外卖过程中,故意将外卖扔进他人家中,引发火灾。

在这起案件中,郑某在实施纵火行为时,并未完全独立思考,而是受到周围环境的从众心理影响。

他在纵火前,曾与同事讨论过报复社会的可能性,并在纵火过程中,看到同事的慌乱行为,从而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三、从众心理的利弊分析1. 利处(1)维护社会秩序:从众心理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使个体在社会群体中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降低社会矛盾。

(2)促进社会稳定:从众心理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使个体在社会群体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增强社会凝聚力。

生活中从众心理的例子

生活中从众心理的例子

生活中从众心理的例子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从众心理的例子。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面对不确定
情境时,会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或意见,以获得安全感和认同感。

这种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就来看看一些生活中的从众心理的例子。

首先,购物时的从众心理是非常常见的。

当我们看到别人都在购买某种产品或
品牌时,很容易受到影响而跟风购买。

比如,某个明星代言的产品在短时间内就会被抢购一空,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产品一定很好。

这种从众心理让人们觉得自己不会错过什么,同时也给予了自己一种归属感。

其次,社交媒体上的从众心理也是非常明显的。

当某个话题或热点事件在社交
媒体上被大量讨论和转发时,很多人会跟风加入讨论,即使他们对这个话题并不是很了解。

这种从众心理让人们觉得自己不会被孤立,同时也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同。

另外,就餐时的从众心理也是常见的。

当一个餐厅或食品品牌在社交媒体或口
碑上被大量推荐时,很多人会跟风前往尝试,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地方一定很好。

这种从众心理让人们觉得自己不会错过美味的食物,同时也可以和他人分享相同的体验。

总的来说,生活中的从众心理例子不胜枚举,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从众心理可能会让我们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因此在面对不确定情境时,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和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跟风。

社会心理学研究-从众心理

社会心理学研究-从众心理

抑制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
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个体在思考和 决策时过于依赖群体观点,从而 抑制了个体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
考能力。
缺乏判性思考
当个体倾向于跟随群体意见时,他 们可能缺乏批判性思考,不会对信 息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
抑制独特观点
从众心理可能导致群体中缺乏独特 和新颖的观点,因为个体往往不愿 意提出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意见。
3
群体影响
广告商可以利用群体影响,通过口碑营 销、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让消费者觉 得大多数人都喜欢某个产品或服务,从 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公共舆论引导
媒体报道
通过媒体报道,政府或组织可以 引导公众舆论,使人们相信大多 数人支持某观点或政策。例如, 强调民意调查结果或群体意见。
社会运动
利用从众心理,发起社会运动或 倡导特定价值观。例如,通过大 规模集会或游行,让人们觉得大
解释
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 心理现象,它涉及到个体在社会 生活中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以及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特性
群体压力
个体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 来自于他人的评价、看法或行为。
行为一致性
个体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避免被视为与 众不同或不合群。
自我保护
个体为了避免被孤立或受到排斥,倾向于选 择符合群体期望的行为。
04
从众心理的现实应用
广告营销
1
广告策略
利用从众心理,广告商可以通过强调大 多数人都选择某产品或服务来吸引消费 者。例如,使用“销量领先”、“超过 90%的人选择我们”等广告语。
2
品牌形象
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广告商可以影响消 费者的选择。例如,通过广告展示某品 牌被广泛接受和喜爱,从而促使消费者 选择该品牌。

关于从众心理的解析

关于从众心理的解析

关于从众心理的解析一.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

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

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

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

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从众心理[1]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二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1.消费从众。

高校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大学生讲名牌、讲排场、比阔气已形成风气。

有些大学生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

这是一种消极的从众行为。

2.学习从众。

学习从众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从众现象。

据调查,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大学校园里常会看到一个宿舍集体活动的景象:一同吃饭,一同上自习等等。

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

除此之外,在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学习从众现象,如学生的考试作弊。

有的学生从主上并不赞成作弊,但是看到少数原来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作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没被发现,就会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进而带着一种不正确的理性从众观或盲目从众也参与作弊,以致对自己各方面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甚至还说:“大家都作弊,不作弊的学生反而是傻瓜。

3.恋爱与性观念的从众。

一方面,大学生随着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渴望,加上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冲击,更触发他们较强烈的性体验想法;另一方面,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

一些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或被异性朋友追求证明自己有魅力、有能耐,而一些无人问津的同学则会感到寂寞、失落和低人一等,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压力。

三.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作用大学生从众心理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容易达成共识,有利于增强集体意识,同时也有利于良好作风、习惯的养成。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
米尔格拉姆实验群体规模: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随着群体规模增大而增大。一个较小的群体就可以 引发强大的从众效应。研究发现,相比于1~2人的群体,3~5个人的群体能够引发更多的从众行为,而当群体规模 超过5人时,从众行为却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减少 。在1969年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中,让1、2、3、5、10或15人 在人行道上抬头观望, 当人群规模从1上升到5的时候,过路人同样抬头观望的比率稳步上升直到接近80%,规模 从5上升到10人的时候比率却缓慢下降,继而10至15人间又出现上升,不过上升幅度不如从前。
定义
定义
从众心理,即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 体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而从众行为,一般指群体成员的跟从群体的倾向行为。即当他发现自 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会促使他采取与群体一致的 行为。
实验
实验
阿希从众实验1956年的阿希从众实验旨在研究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及其原因。该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 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 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X的长度明显地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实验者 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条线中哪一条线等长。实验者指明的顺序总是把真实被试者安排在最后。第一至第 六次测试大家没有区别,第六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 为。
实验结束后,阿希对那25%的坚持己见的被试者作出了分析,并对他们没有选择从众的原因作出了总结:
(1)他们从始至终的判断都基于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他们在前六次的真实实验中就没有选择 跟风,所以在后面其他人故意说错的时候,他们依然习惯性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只是这次他们的结果与多数人 不同而已。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从众心理》ppt图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从众心理》ppt图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从众心理 》ppt图文
目录
• 引言 • 从众心理的定义与特点 • 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 从众心理的影响与作用 • 如何正确认识从众心理 • 课堂互动与讨论 • 总结与反思
01 引言
主题介绍
什么是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 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符合群体标 准的行为。
规范性社会影响
个体为了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往 往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符合社 会期望。
个体心理的需求
安全感的追求
从众可以减少不确定性,降低决策风险,使个体感到更加安 全。
归属感的需求
个体渴望成为群体的一部分,通过从众来获得归属感和认同 感。
信息来源的单一性
信息传播的局限性
在某些情况下,个体获取的信息有限,只能依赖于群体的判断和选择。
培养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对信息进行独立思考, 不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分
析、判断和评估。
培养自主决策能力
在面对问题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轻易受他人影 响。
培养创造性思维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勇于尝试新 事物,不拘泥于传统思维模式。
增强自信心和自我判断力
认识自我价值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从
从众心理的特点
01
02
03
群体压力
个体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 力,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 和接受,而放弃自己的意 见或行为。
行为一致
个体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 往往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或 观点,以符合群体的标准。
心理安全
个体认为与群体保持一致 可以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 避免被孤立或排斥。
从众心理的表现形式

关于从众心理的作文5篇

关于从众心理的作文5篇

从众心理作文关于从众心理的作文5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从众心理的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从众心理的作文1偶尔转街,看见一大群人围着一个叫卖的人,不知怎么回事,便也急忙凑过去想看看究竟。

哦,原来是卖水果的。

过节,人们大包小包的买,问价格,和市场上差不多。

本也想挤进去买点,可由于体力太差,终究没买成。

于是退出来,看见隔壁也在卖同样的东西,价格也差不多,便买了些。

问:为什么那边那么多人?回答说:现在的人都是这样,看见别人买,觉得可能便宜或更好,便跟过去买,别人不怕吃亏我也就不怕。

另一人插话道: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

想想也是,当下人们有的上当受骗多了便害怕,愿意往人多的地方跑,这样就不怕受骗。

因为人多嘛,总有聪明的人识破而不至于上当。

所以,眼下很多卖保健品的、净水器的、药酒的、豆浆机的……一大群人围着一个天花乱坠的人,听得津津有味,忘记身外。

这样聚的人越来越多,有时还发点小礼物,一些老头、老太太爱占便宜,便都围拢过来。

再后来就是兜售一些看似好的东西。

大叔、大妈已经听进了,纷纷掏腰包去买。

有的人本不想买,看见买的人多了,怕以后买不到了吃亏,于是便回家去拿钱小跑回来买一大堆回家。

我认识的一位大妈就是这样,本来家境不富裕,租的人家的房子,两个儿子都还没有结婚,可她偏听信了那个吹牛的人,说衣服可以治病,延年益寿,不惜向人家借了上千元的钱买了一套。

可没过多久,她便生病,两个儿子赶紧从打工的地方赶回家,花了上万元的医药费。

等她病好了,儿子说:这衣服是骗人的。

她才把衣服扔了。

有人问:你当初就不该买。

她说:看见人家都买,我怕以后买不到了能治病的衣服,所以也买了;当时穿着挺好的,谁知是骗人的。

这个大妈就是从众心理,觉得别人都买得,我为什么不行。

当下在医院看病也是这样:很多人到医院后并不马上找医生看病,而是东瞅瞅,西瞧瞧,看见哪个医生病人多,便挂谁的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从众心理
提起从众心理,或许大家并不陌生,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有"少数服从多数"这样的做事习惯。

这这便是从众心理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除此之外还有“枪打出头鸟”、“罚不责众”等等。

分析种种从众心理的表现,一般有这样几种表现形式:一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

二是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

三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

就从众心理的客观影响来看,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看从众行为的具体内容。

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都不足,自制能力又不强,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

中学生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

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

"真从众"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无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数人在一起不会错"的随大流思想。

"假从众"则往往是碍于情面或者免受群体的指责和惩罚。

例如有的同学不吸烟,也不想吸烟,但伙伴中许多人都抽烟,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抽上了。

这种违心的从众现象,在学生中还是比较多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

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
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具体分为几种原因:
1.少数服从多数思想意识的影响;
2.心理压力因素的影响
3. 心理不确定性需求的影响
4.恐惧心理对从众行为的影响
虽然从众心理及行为会带来很多弊端,例如:人太过于从众则会使一个人缺乏独立思考。

创造性思维无从得到培养,缺乏个性,失去自我。

使人们陷入盲目从众的习惯中即“盲从”。

例如:有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

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 倍。

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

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

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福尔顿听说后追悔莫及。

这正是从众心理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后果。

此外从众会造成灾祸和悲剧。

在施佩尔回忆录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施佩尔是希特勒的首席顾问,在回忆录中他描述了紧紧团结在希特勒周围的一个集团,其从众性之强,使该团体内部容不下半点不遵从行为,在这种气氛中,即使最野蛮的行
为也是有理的,因为没有人持异议。

这就造成了所有人意见都一致的假象,使人不敢去想是否还有其他选择余地。

这是希特勒集团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希特勒集团是一个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团体,与反对意见绝缘。

当这种集团召集起来做出决定时,他们总是深为群体思想所困。

陷入不良的决策方式的团体,一般来说都认为自己无懈可击,他们被乐观主义遮住了眼睛,进而酿成大祸。

然而,从众心理也有它积极地一面例如: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

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价值观与行为方式。

只有如此,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

社会成员的沟通与互动则会促进这种一致性和共同性的发展。

其次,团体的行为可以提供宝贵的信息。

在许多情境中,我们之所以遵从别人,是因为别人的行为是我们正确行动的唯一指导。

比如一个没有标志的左右两个厕所,你不知进入哪个,而这时来了一群女孩走进右边厕所,那么她们为你提供了信息。

此外随大流者最受欢迎。

最不受欢迎的是偏离者。

在有“法律”或常规的团体中,从众者比不从众者受欢迎。

虽然在某种情况下,从众是合乎人们心意的,而不从众会引起灾祸。

例如:假如我讨厌做一个从众者,于是为了表示不从众,那么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关于对从众心理的看法,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有其积极一面也有其消极一面。

不管怎样,当我们对待问题面临原则的时候都应该冷静理智的对待,无标新立异,亦勿盲从!相关视频:/v_show/id_XMTU3ODM5OTE2.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