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论文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分析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学科。
其中,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受到群体或社会压力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或观点的心理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从众心理进行详细分析。
一、心理学原理1.1 社会认同从众行为往往源于个体与群体的社会认同。
人们常常希望被别人接受和认可,因此会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以获取社会认同感。
在不确定或模糊的情况下,个体更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追随大多数人的行为。
1.2 信息不确定性当个体面临新情境或缺乏信息时,他们倾向于参考群体的行为来解决信息不确定性。
群体中的成员可能具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因此个体会选择相信并跟随群体的决策,以便减少自身的认知负担。
1.3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指导。
个体常常感受到社会规范的压力,而追求社会认同和避免被孤立。
为了符合社会规范,个体会在行为和态度上选择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见。
二、个体动机个体从众行为的出发点是个体自身的动机。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个体动机:2.1 情感性动机个体希望被认同和接纳,因此会追随群体以获得和他人的情感共鸣。
从众行为可以满足个体的情感需求,强化他们与群体的情感联系。
2.2 认知动机个体可能出于认知需求而进行从众行为。
在缺乏信息或不确定的情况下,个体追随群体是为了获取他人的经验和知识,以便更好地处理问题和做出决策。
2.3 社会动机个体有时候追随群体的行为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
个体希望通过从众行为来表达对社会价值和规范的支持,同时也避免与群体产生冲突。
三、影响因素3.1 群体特征群体的特征会对个体的从众行为产生影响。
同质性群体或具有共识的群体更容易引发个体的从众行为,因为这些群体能够提供更具统一性和权威性的信息。
3.2 群体规模群体规模也会影响个体的从众行为。
大规模的群体可能会导致个体感到无力和被动,因此更容易从众。
相反,小规模的群体更容易激发个体的个性和自我表达。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参考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参考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一:论述大学生群体从众现象在2021年上海世博会那一年,曾流行着这样一则笑话:一日去世博会的会场,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能够进入其中主要展馆的机会。
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
这便是从众闹出的笑话。
所谓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随大流”成为了大学生耳濡目染的学习的最迅速的事,并且横跨学习生活涉及多种方面。
主要突出的表现在学习、恋爱、消费、入党和择业方面。
学习从众。
在大学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入校时学生的班级宿舍都是随意安排的,并且大学的学生通常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大家习惯各不相同,通常需要一定的磨合时期,大概一个学期左右时间,不同的班级乃至宿舍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好的班级越来越好,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
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已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的风景;但同时差的班级却越来越差,宿舍集体逃课、挂科、网游成为了家常便饭,更变成了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
恋爱从众。
大学的校风与纪律的侧重点比较中学时期自是宽松不少,中学时期恋爱时偷偷牵小手,课后偷偷约会的行为也越来越少,大学的恋爱大多表现在众目睽睽之下,大有要把中学时受到的压制全都爆发出来的趋势。
校园中一对一对的情侣动作亲昵,男女同吃一碗饭的情形在大学校园里一屡见不鲜,更成为了一道公开的风景。
有些学生在入学时抱着“一心学习,不谈男女私情”的坚决态度来到大学,但随着对大学环境的熟悉,看到周围的同学成双入对,便觉得自己不谈恋爱便是跟不上潮流,是不合群的表现,于是先前定下的大学期间不谈恋爱的决心便随之瓦解,更有甚者一个宿舍在同一时期都开始恋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浅谈从众心理的相关论文

浅谈从众心理的相关论文【关键词】从众消费心理,消费者,市场1从众消费者心理的形成1.1消费者心理学的形成1.2从众消费心理的成因2.1模仿心理是从众消费心理的本质。
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周晓虹,1997)。
在行为经济学中,将从众消费的大部分诱因归咎于模仿。
在现实生活中,市场会有一部分消费者表示出一些示范性指向性的消费行为,暗示出一定的消费倾向,当这种倾向被认可时,其他消费者会产生模仿和重复他人行为的倾向,这种行为暗示扩散流行之后便形成了从众消费的行为,其意识就是从众消费心理。
2.2非正式约束与从众消费心理。
所谓非正式约束是一种普遍社会现象,人们在彼此长期交往中形成的没有明文法规的,约定俗成的规定,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定大都会不约而同的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非正式约束潜移默化中占据了主流,并拥有对消费心理强大持久的约束力,明文规定与之相比就变得孱弱无势。
所规定的该消费什么不该消费什么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影响就会很小。
3从众消费心理对市场经济的影响4如何利用从众消费心理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参考文献:[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摘要]重视儿童从众心理在儿童良好的身心发展发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如果盲目的屈从则会抑制儿童自然成长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转型、时代的变化,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在逐渐增加,需要打破常规、推陈出新勇于探索的创新型人才。
积极的从众能够促进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消极的从众则会抑制其天性,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儿童教育的过程中对儿童进行积极的引导,强化其希望出现的行为动作。
本文将探讨利用儿童从众心理作为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儿童从众心理;创新;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切入点[中图分类号]GA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095-02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47[本刊网址]http://所谓从众行为,即俗称的“对大流”。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从众心理分析)(五篇范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从众心理分析)(五篇范文)第一篇: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从众心理分析)【摘要】: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行为从众心理引言: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本组使用自编量表调查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总体状况,量表内容包括大学生四种主要从众行为的比例和表现形式。
结果显示,这四种主要从众行为包括: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上网从众。
从分布的总体情况看,大学生消费从众的比率最高占67.5%;其次是学习从众,占51.8%;最后是恋爱从众和上网从众,分别占24.6%和18.2%。
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1、学习从众。
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大学环境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
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
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实力相当并且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在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2、消费从众。
进入高等学府,对于刚刚脱离高中苦海的大一新生来说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有些大学生追求档次、崇尚名牌、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
关于从众心理的作文5篇

从众心理作文关于从众心理的作文5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从众心理的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从众心理的作文1偶尔转街,看见一大群人围着一个叫卖的人,不知怎么回事,便也急忙凑过去想看看究竟。
哦,原来是卖水果的。
过节,人们大包小包的买,问价格,和市场上差不多。
本也想挤进去买点,可由于体力太差,终究没买成。
于是退出来,看见隔壁也在卖同样的东西,价格也差不多,便买了些。
问:为什么那边那么多人?回答说:现在的人都是这样,看见别人买,觉得可能便宜或更好,便跟过去买,别人不怕吃亏我也就不怕。
另一人插话道: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
想想也是,当下人们有的上当受骗多了便害怕,愿意往人多的地方跑,这样就不怕受骗。
因为人多嘛,总有聪明的人识破而不至于上当。
所以,眼下很多卖保健品的、净水器的、药酒的、豆浆机的……一大群人围着一个天花乱坠的人,听得津津有味,忘记身外。
这样聚的人越来越多,有时还发点小礼物,一些老头、老太太爱占便宜,便都围拢过来。
再后来就是兜售一些看似好的东西。
大叔、大妈已经听进了,纷纷掏腰包去买。
有的人本不想买,看见买的人多了,怕以后买不到了吃亏,于是便回家去拿钱小跑回来买一大堆回家。
我认识的一位大妈就是这样,本来家境不富裕,租的人家的房子,两个儿子都还没有结婚,可她偏听信了那个吹牛的人,说衣服可以治病,延年益寿,不惜向人家借了上千元的钱买了一套。
可没过多久,她便生病,两个儿子赶紧从打工的地方赶回家,花了上万元的医药费。
等她病好了,儿子说:这衣服是骗人的。
她才把衣服扔了。
有人问:你当初就不该买。
她说:看见人家都买,我怕以后买不到了能治病的衣服,所以也买了;当时穿着挺好的,谁知是骗人的。
这个大妈就是从众心理,觉得别人都买得,我为什么不行。
当下在医院看病也是这样:很多人到医院后并不马上找医生看病,而是东瞅瞅,西瞧瞧,看见哪个医生病人多,便挂谁的号。
从众心理理论分析社会心理学

个性特征
能力 自信心 自尊心 社会赞誉
性别差异
被试
项目 男性项目 女性项目 中性项目 总计
男性从众比例
34.15
43.05
39.65 38.95
女性从众比例
42.75
34.55
39.10 38.80
从众的好与坏:毛毛虫实验
启示:我们该从众还是与众不同?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著名的“毛毛虫试验”。
(三)经典从众实验 ——不明飞行物
二、从众的原因
当我们和群体不一致时
从众行为
心理压力
规范压力
渴望被 别人喜欢和 害怕被拒绝
信息压力
渴望 行事正确
(一)规范压力 —渴望被喜欢,害怕被拒绝
人们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接纳、 喜欢和优待;而对偏离者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
霍桑试验
个体的情绪代价
他把若干条毛毛虫摆放在一个花盆边缘上,使它们首尾 相连,围成一整圈。再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一些毛 毛虫最爱吃的松针。然而,由于这些毛毛虫有“跟随前者” 的习性,致使它们首尾相接,一个接一个地在花盆沿上蠕动 着,谁也不偏离“轨道”。
七天七夜之后,这些虫子全部饿死在花盆沿上。如果毛 毛虫中有一只稍微与众不同,敢于打破这种相互跟随的定势, 它们就能马上改变整体的命运,告别死亡。
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多数人自 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 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 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 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 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从众心理论文社会心理学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从众心理的解析班级:2011级报关2班小组成员:唐邦杰、黄泽宇、赵权、李玉婷、刘楚珊、张相成、杨瑜“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个体想象中的群体的优势倾向也会对个体造成压力,使其选择与想象的多数人的倾向相一致的行为。
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的情况下发生作用。
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
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一、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情境特征情境特征作为影响个人遵从群体压力程度的一个因素,为心理学家所确认。
当然,情境本身包含着许多变量。
1、刺激的性质在从众情境中,个人必须判断的刺激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刺激是模棱两可的,还是十分确定的。
提供的信息是人们十分熟悉的,还是完全陌生的。
一种模棱两可的刺激能增加个体从众的可能性。
道理非常清楚,人们发生从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从他人处得到帮助,或得到有用的信息,他虽然得到了某些信息,但非常含糊不清,无法确定。
因此,他总觉得别人比他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也就很容易发生了从众行为。
相反的情景、情况就不一样了。
如果他面前的刺激本身就十分确定,虽然他有可能在众人的反对下,最终改变自己的看法。
但这种经过内心激烈争斗后发生的行为显然比那种不假思索发生的行为可能性要小得多。
虽然我们还没有证据说明熟悉的刺激不易导致从众,而陌生的刺激较易导致从众。
但我们不难想象,人们面对他们熟悉的刺激要他判断,他会信心十足,自然就不易听从众人的看法。
相反,面对一个自己完全不在行的刺激,他就会显得缺乏自信心,而容易发生从众。
另外,越是难以理解的信息,个体越是不敢确定,为了减小这种不确定性,他的从众倾向也就越大。
从众心理作文

从众心理1. 什么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又称为群体心理,是指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情境时,会倾向于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似的行为或观点,以避免被排斥或受到负面评价的心理现象。
从众心理是人类社会行为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之一,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包括社会生活、经济决策、消费行为等。
2. 从众心理的原因2.1 社会认同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群体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为了获得社会认同和接纳,个体倾向于与其他人保持一致,以避免被边缘化或排斥。
这种社会认同的需求促使人们采取从众行为。
2.2 安全感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境时,常常选择与他人保持一致,以获得更强的安全感。
从众行为给个体带来一种确信感,认为与他人保持一致可以减少风险和责任。
2.3 信息不对称对于某些专业领域或决策情境,个体可能没有足够的知识或经验来做出准确的判断。
此时,个体通常会参考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作为参考,以避免犯错。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从众心理的发生。
3. 从众心理的影响3.1 决策失误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当个体只根据他人的意见或行为作出决策时,可能忽略了其他可能的选择,导致决策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
3.2 集体恐慌从众心理在应对紧急情况时可能引发集体恐慌。
当一个人开始表现出恐慌的迹象时,其他人往往会因为从众心理而感染,进而造成全体群体的恐慌和混乱。
3.3 消费行为受影响从众心理对消费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当一个产品或服务在社会中广受欢迎时,个体也倾向于跟从潮流,购买同样的产品或服务,以获得社会认同和满足心理需求。
4. 如何应对从众心理4.1 自我意识与自信心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是缓解从众心理的关键。
个体需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并且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
在面对他人的意见或行为时,保持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观点。
4.2 对多样性的尊重个体应该尊重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不仅仅局限于从众。
多样性是社会进步和创新的源泉,通过接纳和包容多样性,个体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众心理的解析班级:2011级报关2班小组成员:唐邦杰、黄泽宇、权、玉婷、楚珊、相成、瑜“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个体想象中的群体的优势倾向也会对个体造成压力,使其选择与想象的多数人的倾向相一致的行为。
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的情况下发生作用。
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
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一、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情境特征情境特征作为影响个人遵从群体压力程度的一个因素,为心理学家所确认。
当然,情境本身包含着许多变量。
1、刺激的性质在从众情境中,个人必须判断的刺激容是十分重要的。
刺激是模棱两可的,还是十分确定的。
提供的信息是人们十分熟悉的,还是完全陌生的。
一种模棱两可的刺激能增加个体从众的可能性。
道理非常清楚,人们发生从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从他人处得到帮助,或得到有用的信息,他虽然得到了某些信息,但非常含糊不清,无法确定。
因此,他总觉得别人比他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也就很容易发生了从众行为。
相反的情景、情况就不一样了。
如果他面前的刺激本身就十分确定,虽然他有可能在众人的反对下,最终改变自己的看法。
但这种经过心激烈争斗后发生的行为显然比那种不假思索发生的行为可能性要小得多。
虽然我们还没有证据说明熟悉的刺激不易导致从众,而陌生的刺激较易导致从众。
但我们不难想象,人们面对他们熟悉的刺激要他判断,他会信心十足,自然就不易听从众人的看法。
相反,面对一个自己完全不在行的刺激,他就会显得缺乏自信心,而容易发生从众。
另外,越是难以理解的信息,个体越是不敢确定,为了减小这种不确定性,他的从众倾向也就越大。
2、对权威的崇拜。
对于权威的崇拜,人们就有可能更易发生从众行为。
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批某一方面的专业人员或者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要人,他们提供的某些信息,更容易使人相信,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也更容易获得人们的赞同。
因此,当人们的观点遭到他们的反对时,人们会很容易改变自己的看法。
3、对信息的需求程度。
对信息的需求程度。
将是影响从众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
我们在这里提出这样的假设:个体对某一信息越是感兴趣,他就越有可能从众。
例如,如果你非常想要买一件某家商号出售的羊毛衫。
那天你去了,结果未能如愿,你十分遗憾。
当你刚刚从这家商号走出来,连续碰上好几个人向你保证,正是你刚去过的那家商号有你喜欢的羊毛衫。
这时,你心就十分矛盾。
经过一番』合冲突,你极有可能会相信那儿个人的话,再一次走进那家商店。
但另外一种情形,情况就不同。
走在街上,你感到肚子饿了。
本来你想买几块打饼干充饥,不巧,营业员回答你说没货。
你就买了半斤的万年青饼干。
但当你走出这家食品店的时候,碰上几个人在吃打饼干,并一致向你保证,就是你刚走出来的那家店里买到的,但由于此时你肚子已不饿了,对于是否有打饼干,已不那么关心。
因此,你也就不太容易听信他们的话了。
(1)群体参数。
群体参数是影响从众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色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中包含许多变量。
首先我们必须注意群体的规模。
正如阿希所指出的:群体规模的大小是迫使个人从众的一个重要因素。
阿希的实验表明,遵从性的强弱随多数人一致性规模的增长而增长。
他发现,两个人比一个人生的压力大,三个人又比两个人大,四个人与三个人差不多。
他发现,群体规模的增加超过四个人以后,就不再增加遵从量了。
应该说,在一般情况下,群体规模的增长,对个人的遵从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从众的强度会不断增大。
但同时要指出,群体规模的增加导致从众强度的增长又不是无限制的,从众强度可能会达到某一极限而趋向稳定。
但不是阿希所说的那样,群体规模超过一定量后,从众的强度反而减弱。
二是群体的一致性。
群体意见的一致性,是产生从众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当一个人面临着自己所不赞同的群体一j女性决定I付,他就要遵从的巨大庄力之下。
然而,如果一个群休不是致的,那么,遵从量就会明显下降。
三是群体的奴聚力。
个人和群体的关系水平,也是影响从众率的一个重要变量,人们感到与群体关系很密切吗?他们想作为这个群体成员的要求程度如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群体的凝聚力。
凝聚力包括使人们感到被群体所强烈吸引,并想要长期作为群体成员的各种力量的总和。
群体成负彼此越爱接近,越期望从群体中得到点什么,越感到应对群体忠实,等等,就说明群体的凝聚力越大。
一般认为,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导致的从众性也就越大。
这是因为:一、由于群体的凝聚力大,成员们对群体寄予的希望也就越大,因此,把群体所要实现的目标和他们自身联系在一起,也就不大可能违背群体的意愿,二、群体的凝聚力越大,成员对群体偏离的恐惧感也越大,产生意见不一致的可能性就越小。
四是群体的专长。
群体成员们的专长,是影响从众的又一个特征。
对于个人来说,一个群体越有专长,他对群体就越信任,也就越把群体的意见当作有价值的信息。
同样,当一个知识渊博的专家赞同群体的意见时,遵从就会增长。
五是群体的年龄结构。
群体的年龄结构作为影响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还未被人们重视。
根据社会对比的理论,人们愿意和自己相同的人做比较。
他们越相同,社会对比的驱动力就越强。
这里,年龄相仿就是重要的一点,事实也正是如此。
人们在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伴组成的群体里,产生的压力感远比和自己年龄不同的同伴组成的群体里来得大。
而且,年龄相仿的同伴的观点、见解,对自己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因此,产生从众的可能性就大。
例如,你穿了一件实际上很得体的衣服,结果遭到了三个老年人的反对,你问隋琶对此置之不理,但遗憾的是,你的几个同学也一致说,这件农服不怎么样,那么,你就极有可能相信他们的评价,而变得不那么喜欢这件衣服了。
(2)群体生活更容易引发从众。
去个性化面对众人不一致的看法或者群体的决议,要你在公开场合和私下场合分别作出反应,你产生的从众的可能性会一致吗?你是否在集体面前公开作出反应时,从众的可能性会更大些,而在私下作出反应时是否会减轻了对群体报复的恐惧而更为独立呢?为了回答这个有趣的问题,心理学家做了许多研究。
研究者们做了一个阿希式的知觉测验,在面对面和匿名这两种情境中,对被试进行了测验。
结果表明处于匿名情境中的被试计公开作出回答的被试从众串为百分之二十五,而面对面情境中的从众率则为百分之三十。
这样,我们就有理由说,去个性化确实是影响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
(二)社会角色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社会就好比一个广阔的舞台,每个人只要生活在这个舞台上,就必须担任一定的角色,而由于社会生活和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就决定了角色的多样性。
不同社会地位的人,角色不同,社会对他的要求和期望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的处世原则和行为模式的不同,他们从众的可能性也就不同。
事实告诉我们:社会地位低的人和社会地位高的人相比,在受到同样的群体压力时,会表现出更大的从众性。
地位低的人,由于人轻言微,不足以影响别人,他们的观点很少为人重视而被采纳,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种听从别人的习惯。
另外,地位低的人一般说来自信心不足,很容易改变自己的主意,特别重要的是:地位低的人一般都处于被领导和服从的地位,在多数情况下,社会对他们的要服从,他们容易从众正是由于他们的角色地位决定的。
经济地位的高低,同样影响着从众可能性的强弱。
经济地位高的人,从众的可能性小。
人们平时所说的财大气粗,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因为财大,在待人处事中,他们会十分自信,常常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相反,经济地位低的人,由于有求于别人,而常常仰人鼻息。
因此,他们一旦遇到各种压力,就很容易放弃自己的主。
(三)性别差异很久以.来,心理学家注意到了性别差异可能也是影响从众的一个因素,并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多年来的研究都发现女性比男性的从众性强。
朱利安发现在各种不同的、广泛的实验条件下,女性的从众率为百分之三十五,而男性的从众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二。
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是由于男女两性的生理结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分工不同、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男女两性迥然相异的性别角色造成的。
性别角色是人类行为塑造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一生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正是在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的基础上,,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不同,进一步形成了两性在心理和社会上的诸多差异。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男女之间的这种差异,更重要的是由于不同的社会期望所致,从而导致了男女有着不同的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
比如,人们总是希望男性坚毅、刚强、自立,即所谓男子汉的气概,却希望女性柔弱、温顺、多情,即所谓具有女性风。
这种角色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男女两性的角色行为。
它可以通过群体压力、社会风尚和社会规公认的价值标准对两性的行为起作用。
(四)丈化背景对于考察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来说,文化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背景。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会具有不同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人类学家米德曾对新几亚的三种文化进行过比较研究,发现平原文化、山地文化和砌泊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活动方式不一样。
而露丝·本尼迪克对新墨西哥州的祖尼印地安人和温哥华岛上的夸库特耳人的研究后获为,受日神文化影响的人和觉酒神文化熏的人具有不同的心态。
因此,我们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面对同样的群体压力,会表现出不同的遵从性。
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的从众性较之西方民族是强的。
中国心理学家对大学生曾做过所罗门阿希同样的经典性实验,结果发现从众率为百分之四十四,而那个经典性实验数据只是百分之三十五。
这是由于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长期不变的社会导致了人们长期不变的办事章法,凡做一件事,都要看看有无先例,祖宗有否讲过,书本上有没有根据。
而中国的儒家文化又强调崇奉理性原则以克制本能欲望。
这些都是形成怯懦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那种理性原则和中庸哲学,又成为导致苟且忍让、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过分向的性格的重要因素。
封建的礼教,要求人们在名分尊卑、品级高下的社会中安分守己、知足常乐,所有这些,都是对个性的健康发展和主体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压抑和摧残。
(五)个性特征不同的个性特征,会表现出不同的遵从性,这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
谁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两个长得完全一样的人。
人与人之间也没有相同的心理面貌。
人们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
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总之,人的个性表现是极端个别化的。
这样,这种个体的心理特征在反映外界事物上的中介作用,以及在个人行为上的调节作用就不同。
因而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
拿气质来说,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典型外倾型的人和典型倾型的人,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就有显著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