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流派
(完整)当代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复习

名词解释:❖1、结构主义人类学:20th40’s~50’s,在反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口号下,兴起的人类学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
该派主张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可以从隐藏行为的背后的层次去寻找根源,这个所要寻找的层次就是结构。
它是一种基本的关系,反映的是文化意识形态在内涵上的对立统一。
结构主义主张象征系统决定论,通过对人类象征符号的分析和概括,可以认识决定人类行为的东西,即人类行为由文化的深层结构决定。
❖2、列维-斯特劳斯:法兰西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人类学家,与马凌诺斯基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代表作《忧郁的热带》、《野性的思维》、《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结构人类学》❖3、新进化论学派:二战结束后,以怀特、斯图尔德为代表的一些人类学家重提、修正和改进文化进化论学说,创立了新进化论学派。
该学派在原有进化论基础上,把更多的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引入其中,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动力和路线进行更全面的描述,整体性的民族志研究作为研究基础,对不同生态和社会体系下的文化变迁的路线作出了新的探索,在这些探索中隐含了对不同文化的人性一致性的怀疑。
❖4、怀特:美国知名人类学家,文化进化理论、社会—文化进化论以及新进化论的代表人。
他对创建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发挥了关键作用.于1964年任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席。
对人类学的贡献,第一是复兴进化论;第二是澄清文化的概念。
代表作《文化的科学》、《文化的进化》.❖5、斯图尔德:新进化论学派代表人物,多线进化论的提倡者.1921年入加州伯克利分校,选修过克娄伯、罗维的课程,一年后转入康奈尔大学,那时该校还没有人类学系,于是1925年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伯克利分校,并进入人类学研究所,1929年获得该校博士学位,毕业后到密歇根大学任教,1930年转任犹他大学,1933年又到伯克利分校任讲师。
1935年进入史密森研究院,后来于1943年在该院建立了文化人类学研究所;1946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接替林顿退休后留下的位置;1952年他受聘为伊利诺伊大学研究教授。
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目录
基本概况
发展历史 各国学派
德国历史学派 美国历史学派
代表作品
基本概况
罗雪尔是旧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他1843年出版的《历史方法的国民 经济学讲 义大纲》被称为“历史学派的宣言”。他提出国民经济学是 研究国民经济发展的科学,不是单纯的“货殖术”。他不主张树立什 么经济理想,而主张研究国民经济的性质和需求、满足国民经济任务 的法律措施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效果。他称这种方法是国民经济的历史 的解剖学和生理学。他认为人类的经济动机,既有利己心,也有公德 心。
他的主要著作《国民经济学体系》,成为德国大学的教科书和文官考 试的参考书,广为普及,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反对工人运动进行 辩护。马克思称之为“庸俗经济学的教授形态”。
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历史学派——历史特殊论
历史学派
历史学派是西方民族学学派之一。亦称“批评学 派”(CriticalSchool)或“历史批评学派”。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形成于美国,其创始人为人类 学家博厄斯。因属于这一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 皆为美国学者,都出自博厄斯门下,故又称“博 厄斯学派”(“鲍亚士学派”)或“美国历史学 派”。这一学派主要盛行于 1890年至 1930年间, 但其观点和方法一直影响到当代美国民族学界。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

14
三、美国传播学派
2.主要观点
(1)创造“文化区”(culture area)的概念,意
思是指具有共同文化特质的人们分布的区域,以
此概念,他在美洲划分出了不同的文化区;
( 2 )指出文化区与不同环境之间的关系,开创了
“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适应关系”的研究路
线。 15
四、对传播学派的评价
肯定评价:
23
三、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
1.文化的功能并非在于满足不同的欲求,而是为 了维护已有的社会结构 。
2.社会是个有机体,其存在依赖于各部分的相互 依赖和相互作用。 3.社会结构受一定规范的制约,这种规范也制约 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 4.不同社会间存在差异,原因在于各个社会用不 同方式发展自己的结构。
31
二、怀特的技术决定论
1.文化由技术体系、社会体系和观念体系三部分构成,技术
体系决定社会体系,间接决定观念体系。
2.文化进化的原因在于技术,而衡量文化进化阶段的唯一而
最合适的标准是每人每年所能得到的能量。
3.文化进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人类仅仅依靠自身能量的阶
段、通过种植和养殖得到太阳能的阶段;通过动力革命,利
10
一、德国传播学派
2.基本观点 (1)不同民族文化相似性可以用文化接触而产生的传播来解 释,否则,就是起源于同一源头。
(2)寻觅传播痕迹的方法:分析文化之间的类理论(culture circle):凡是相同的文化现象,无论 在何地,都属于某一文化圈,起源于某一中心,人类的每一 种文化最初都起源于某一个文化中心,从该中心传播到世界 各地。(Leo Frobenius 首先提出此概念 )
人类学理论流派复习资料整理

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确立的历史条件和背景新大陆的发现,殖民统治扩开阔了西方的民族志视野。
2〕启蒙运动,自然法、社会契约论讨论赋予了“野蛮人〞新的认知价值: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化;人类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高尚的野蛮人——早期的民族学作品大都出自一些法理学家之手,通过想象他者来确立变革的合理性。
3〕生物进化论:人类文化的差异被理解成文化进化的差异,人类的多样性被赋予时间意义,具有了新的学术价值,通过想象他者来确立自己的优越性,解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为什么有不同的境遇。
4〕知识生产的制度化:学会、刊物、大学职业化。
进化论学派根本论点:代表人物:巴斯蒂安、泰勒、摩尔根。
1、主要用比拟研究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开展。
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开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而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是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2、人类心智的一致性决定了文化进化的普同性,能把文化推向相似的开展阶段。
3、文化的异同所反映的不过是文化所处的进化阶段的的差异,进化速率上的差异。
4、文化的异同被赋予了时间意义,人类的差异被理解成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差异。
缺点和局限:首先,他们在解释人类文化现象的时候,只考虑文化现象开展的顺序,不考虑文化现象的其他联系和规律。
其次,进化论派大多数把欧洲文化当作人类社会文化开展的高阶段,而把其他民族的文化都冠以蒙昧、野蛮、落后的帽子,因而不免有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
最后,进化论者把文化的相似性的根源看做是人类心理的一致性,显然无视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理与生态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作用。
泰勒:1、英国人类学之父,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代表,第一个在近代科学意义为文化下了一个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与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2、在《原始文化》中,泰勒主要研究的是原始民族精神文化特别是信仰、神话和传说的产生于开展。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梳理(整理版)

综述:20世纪60年代之前整体趋势(空间上由大到小,内容又粗到细 )
1.不再试图构造全球人类史,从大范围的人类史的观念到文化内部规则 运作的探讨。 2.异文化观念:从比较文化高低、文明野蛮到理解社会是什么;来自非 西方的异文化不再是“历史残存”,也不是西方的过去。 3.外在时空序列——文化内在的时空序列。
环境的既存关系 • 重归“科学大道”,结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研究,坚持科学主义
和客位研究优先地位 •Biblioteka 技术生态、技术经济决定论质疑
强调科学、客观,丢掉了人类行为得以产生的意义框架(象征主义)
七、象征人类学
背景
(1)反思:人类学长期发展中,功能、结构的研究注重制度、结构等 对人的制约,人一直生活于冰冷的框架中,要知道人也是能动个体,有 理性、情感、行动等。一些人类学家开始思考如何发现活生生的人的行 动,并对人的行动进行阐释。也是科学和阐释、实证和人文之间的分立 (2)对科学主义者的某种反叛
五、结构主义
背景: • 二战之后民族—国家成立,在原殖民地田野作业困难 • 英美有“保护国”,法国出现困境和理论再思考
特点
• 1.来源:语言学(全世界语言有6000多种,但是总是有一些共通性 存在:如:都含有AEIOU这五个元音)
• 2.结构是经验实体之下存在的一种深层模式,而非经验体或社会现实 • 3.结构的模式:
在的基础); • 两类需求:基本需求、衍生需求。在满足生物性需求之后,创造了
文化(衍生需求)。 • 研究文化时,对研究社区进行整体、全貌的分析。
结构功能论(文化对社会运作)
• 功能是整体内部活动对于整体活动所做的贡献; • 社会结构(经验主义):由制度规定或支配的社会关系中,人的不
断配置组合。即在一个文化统一体中由制度支配的人与人的关系。 • 制度:某些原则、社会公认的规范体系或社会生活的模式。个体间
第3讲文化人类学主要理论流派

法国社会学派
涂尔干(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 1858-1917,社会学派奠基者。与马克 思、韦伯同为构筑西方当代社会理论大 厦的三巨匠之一。
“社会整体论”
“功能研究法”:从生物学借用。
莫斯:1872-1950,涂尔干的继承人和 外甥,主要著作《礼物》。认为社会中 的各种事物,只有当其和整体联系而不 仅是与特定部分相联系才能对事物加以 理解。
美国历史学派
博厄斯:现代人类学之父 历史特殊论 人类学三大任务:重建人类史;揭示文化发
展规律;探讨变迁的动力 文化区: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型; 文化区 文化相对主义 本尼迪特克:文化模式 米德:文化决定人格
新进化论
怀特:能量学说 斯图尔特:多线进化;文化生态学 塞维斯、萨林斯:一般进化和特殊 进化
亚洲及新大陆
父权制
专偶制 明确区分直系 文明 欧洲 和旁系
氏族的发展与社会进化
蒙昧阶段 野蛮阶段
文明阶段
氏族、胞族 部落、部落联盟 国家
传播学派
认为传播与移动是文化发展的主要 途径 拉策尔 弗洛贝纽斯:文化圈概念 格雷布内尔:文化圈理论;文化亲 属关系 斯密特:历史研究法;四级文化圈 极端传播主义:泛埃及主义
氏族理论蒙昧野蛮文明低级水果和坚果为发明制陶术发明和使用文中级食用鱼东半球饲养家畜西半球灌溉法种植玉米高级发明弓发明冶铁术家族发展阶段亲属称谓社会进化时期分布区域只以辈分区分蒙昧南洋及非洲不区分直系和旁系野蛮亚洲及新大陆明确区分直系和旁系文明欧洲蒙昧阶段野蛮阶段文明阶段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认为传播与移动是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弗洛贝纽斯
列维·斯特劳斯的主要创见
人无序不立,人类皆有分类的天性,原始人与现 代人都是分类的动物; 分类就是创造秩序,就是按两元对立规则或两分 法找寻事物之间的区别性特征; 作为分类结果的秩序要用符号表达,因此文化是 象征符号体系; 符号体系反映人类的意识结构,意识结构可以抽 象成结构模型; 结构模型有深浅两个层次。
第三讲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及流派课件

历史特殊论代表人物博阿斯的文化观
博阿斯如此强调各民族特定文化史的研究,是与 他反对种族主义观点和提倡文化相对主义分不开的。 他坚决主张研究每一民族、每一种族文化发展的历史, 明确地指出,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 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文化的独特 之处都不会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 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 对的。 在《原始艺术》中,他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 文化只能理解为历史的产物,其特性决定于各民族的 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
第一章 古典进化论学派
古典进化论学派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 个学派,所以它的产生也可以看作是文化人类 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正式诞生的界碑。该学派 活跃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30年间。 该学派的产生应当从巴斯蒂安1860年出版 的《历史上的人》算起,真正成熟的标志则是 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 两部巨著的问世。
历史特殊论代表人物博阿斯的文化观
博阿斯的文化观之最大特点就是将某一文化的历史 研究置于首位,而不是研究全人类普遍文化的历史。在 1930年出版的《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他将文化定义 为‚包括一社区中所有习惯、个人对其生活的社会习惯 的反应,及由此而决定的人类活动‛。由此可见,他研 究的文化是有地理范围的,而非全球性的文化。 其理论的核心就是‚历史特殊论‛。为了理解或解 释某一特定的文化,最正确的做法就是重建该文化走过 的独特道路,即构拟该文化的历史。 他称自己的研究方法是‚历史方法‛,并将此方法 与古典进化论的‚比较方法‛相对立。值得注意的是, 他虽然反对研究世界文化的普遍发展规律,但是,并不 反对探讨具体民族或特定文化的发展规律。
德国的文化传播论者:拉策尔
拉策尔的主要传播论观点:自然对个人以 及通过个人对民族的体质和民族精神产生 影响,是起决定作用的。其专著《人类地 理学》强调了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生理、心 理以及人类的分布、社会现象和其他社会 发展进程。 拉策尔的文化地图:文化特征用地图的形 式标识出来。
文化人类学 第二章 理论流派

什么叫“功能”? (1)“功能”就是“满足需要”,就 是事物与制度的“作用”。 (2)一切文化和社会现象都有其存在 的现实意义和不可缺少的作用,一个民 族的文化中的每一个现象,都像生物肌 体的每一个器官一样具有一定的“功 能”。
1、马林诺夫斯基
代表著作: 《澳大利亚的土著家族》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俗》 《原始社会的性与压抑》 《科学的文化理论》 《文化论》等。
四、心理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
(20世纪40年代)
代表人物:
拉尔夫〃林顿 (Ralph Linton) 马格丽特〃米德( Margaret Mead) 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1、林顿的重要观点:
(1)人格是个人的 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 的有组织的集合。
(2)每一文化的成员都有一系列共同具
2、政治观念的发展
氏族是原始公社制度的基本细胞. 一切文明民族的最初氏族都是母权制。
3、家族观念的发展
(1)群婚制: 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 (2)对偶婚制 (3)一夫一妻制
4、财产观念的发展
社会分工、私有财产和社
会不平等现象的相继发生,是
原始社会解体和国家产生的根
本原因。
“摩尔根在美洲,以他自己的方式,重 新发现了四十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 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野蛮 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 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 家的起源》)
三、历史特殊论(20世纪初) 弗朗兹〃博厄斯 Franz Boas, (1858-1942)——美国“民族学之父”
代表作:
《种族、语言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进化论学派内容这一学派的学者主张:与各种动物一样,人类文化经历过较长时间后也会产生变化,较“原始的”文化阶段往往会被较“进步的”文化阶段所取代。
古典进化论又称为“单线进化论”,因为这一学派认为所有的文化都会经历一些特定的发展阶段,由“蒙昧”直线性发展到“文明”时代。
·代表人物泰勒<原始文化> 《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人类早期历史和文明的发展的研究》泰勒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论,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指出文化是进化的。
他主张研究事物的连贯性,研究文化应了解其发展史,具体地把人类文化的进步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阶段。
认为宗教起源于对神灵的信仰。
他提出了万物有灵论(Animism),甚至认为“万物有灵”实际上是野蛮人和文明民族的宗教哲学基础。
摩尔根《古代社会》《印第安人的房屋与家居生活》原始社会分期理论:社会进化发展所经历的主要阶段——即蒙昧、野蛮、文明3个阶段,这些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以技术发明为基础的,技术的发明与文化的进化模式相互联系。
氏族制度的研究: 揭示了氏族组织包括氏族、胞族、部族和部落联盟这一系列的有机结构,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结合起来的团体,它是原始社会的细胞。
亲属制度研究: 亲属制度与婚姻法则相联系,亲属制度基于婚姻,这是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的基本观点。
传播论学派内容传播学派否定各民族人民的文化创造性,将民族文化的进步、发展与各族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割裂开来,把文化现象看成是独立自在的东西,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物质文化、社会制度和宗教观念等)都是在某个地方一次产生的。
一旦产生出来,便开始向外“传播”。
各个文化现象传播到某个民族中间以后,便在那里机械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文化圈”传播学派一般被称为德澳传播学派,在德语国家分成三支,一支以弗罗贝纽斯为首,一支以格累布奈尔为首,一支以施米特为首。
其理论核心:认为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认为文化采借多于发明,认为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区域)相交的结果;认为进化论忽略传播迁徙;传播学派便从传播角度重构了人类文化史。
德国拉策尔著作之一《人类地理学》(1882-1891)一书,强调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生理、心理以及人类的分布、社会现象和其发展进程)弗罗贝纽斯第一次提出了“文化圈”概念,并考察各文化间相同元素的数量,即量的标准,以确定是否来自同源。
格累布奈尔认为物质文化形式以及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某些现象都属文化元素(文化特质),另一个主要观点是,文化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是毫无变化的,人类的发明创造能力是极其有限的。
《民族学方法论》奥地利施密特(1868—1954)《矮人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主要反对文化进化论观点,施密特认为,人类文化起源于多元,人类社会的发展区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原始阶段、初级阶段、第二级和第三级历史特殊论学派主要观点:民族学研究中,重要的是调查每一种文化独特的历史,而不是试图发现文化变化的普遍法则,只有具体的东西才是历史的和可靠的;重视对于文化区域的研究,开始关注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标本(如文化遗物与文化特征标本)的收集,并记录它们的分布,按照特定的类型进行分类。
·代表人物博厄斯(Franz Boas,1885—1942)《人类学比较法的界限》一文中,认为外部因素的影响在社会成长过程中更加明显;对心理因素的研究也有同样的结果。
关于反种族主义,他写了两本著作《原始人的心智》及《人类学和现代生活》,从理论上系统地对种族主义加以驳斥。
人类学研究三大目的和任务,即重建人类史、揭示文化发展规律和探讨变迁的动力;主张用历史法取代比较法,不仅建立在一般性基础上,而且重视每一单个文化事例;反对种族主义、提倡文化相对主义(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
)克鲁伯(Alfred Loues Kroeber)文化形貌理论:克罗伯死后出版的《文明与文化的登记簿》(1962)中,正式提出了“价值文化”,他说,价值是文化自己产生的结果。
他在《文化科学的概念》一文中指出:文化是非人格性的。
克罗伯在《文化成长的形貌》一书中阐述了文化的“超生物性”或“超有机体性”概念。
威斯勒(C.Wissler)文化区理论:文化是社会集团或部落所表现的特质复合的总体。
在设定文化区域时,把部落作为构成文化区域的基本单位结构功能学派主要观点社会结构是个有机整体,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保持某个社会的结构,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集团成员个人的历史终结、并不中断仕会结构的连续性,这是因为,由个人活动和相互作用构成的社会生活过程维持着这种结构,在这种情况下,集团的社会生活就使社会结构功能化了,即:集团成员个人对社会整体运行的员献,其作用是维持、延续社会结构的平伤性。
因此,可以说社会与生物体极为接近·代表人物拉德克利夫·布朗(A.R. Radcliffe—Brown,1881—1955)《安达曼群岛上的居民》。
将社会看作是由各个部分在功能上整合的有机整体,结构—功能理论着重于分析社会结构的各个部分(如社会的主要群体及组织)和这些部分在维持社会秩序及平衡方面的功能)《社会人类学方法》一书特别阐述社会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有区别,结构是关于人的配置,而组织则是关于活动的配置,社会组织是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的配置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首次运用功能主义思想描述了土著居民的社会和文化。
该书叙述了“库拉”交易圈,《文化论》-把文化分为物质设备、精神文化、语言和社会组织四个方面。
认为文化实体是自成一格的,人类学是研究文化的特殊科学。
认为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揭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认为文化的真正要素是社会制度。
《蛮族社会之犯罪与风俗》一书中,明示法律和风俗是有组织地联合着,指出社会内部秩序的相关性和对社会整体的稳定性功能。
在《蛮族之性生活》(1929)一书中,主要分析了特罗布里恩德岛上的生殖制度的功能。
某一社区中某个人对于异性的整个态度,全为其宗教与巫术上的性欲观以及自幼所受熏陶所决定。
法国社会学学派法国社会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
这个学派重视实证主义哲学,用民族学资料研究社会问题。
1839年成立了第一个民族学学术组织——巴黎民族学会。
杜尔干他理论和方法集中表现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一书中,社会现象有两个特征:一是客观性;二是社会性。
基本观点是“集体表象”(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或“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ence)概念。
“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系,我们可以称之为集体意识或共同。
”这些集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按它们自身的权力而存在着。
杜尔干的《乱伦禁忌及其起源》(1894)提出外婚制是对乱伦进行压制的最原始形式。
杜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从图腾制出发讨论宗教生活构成的基本原理莫斯(Marcel Mauss,1872--1950)《赠予论》:人们进行礼物交换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社会需要这种互惠性制度,以保证社会活动的进行和社会规范的建立,交换活动产生并强化社会规范结构。
他强调制度的功能性,使社会的整体需要一致而获得协调。
列维·布留尔(Lucien Levy Bruhl,1875—1939)《低级社会中的思维功能》(1910)、《原始人的心理》(1922)、《原始人的灵魂》(1927)《原始思维》研究的基础是杜尔干的“集体表象”的概念,集体表象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是通过记忆、摹仿一代一代传下来。
迪尔凯姆(David Emile Durkheim,1858--1917 )观点:“机械结合与有机结合”,社会是一个整体,这是研究社会的基础。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对宗教进行了定义(一个宗教是信仰与仪式活动之统一的体系,它们都同神圣的事物有关),归纳了宗教的一些特征,对宗教的起源、本质和功能也进行了讨论。
文化与人格学派·主要观点在研究文化整合的机制时,美国人类学家把自己的着眼点放在人们的心理因素方面,而不大注意社会的因素。
这一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假定人们都具有一些特定的人格特征,而这些特征在其文化中占有特殊的支配地位。
·代表人物及观点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9—1948)本尼迪克特的著作有《文化模式》(1934)、《菊花与刀》(1946)。
文化模式论可以说反映了一种个人人格在整体文化氛围中的养成。
不同的社会都有不同的文化模式,也就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背景下长期的繁衍过程中形成的文化都有其鲜明的特点,不同的文化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模式》是对未开化民族进行的研究,那么,《菊花与刀》则是对现代国家的民族性研究。
玛格丽特·米德(M.Mead)她在《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一书中,申述她的论点,她的结论是青春期的情绪是文化造成的,认为青春发动期与心理变化有不可避免的关系,但仍受文化所制约。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泛性论》泛性论(pan-sexualism)过分强调性的生命本质与身心活动地位的观点和理论。
泛性论把性欲视为高于—切、决定一切的根本因素。
新进化论莱斯利·怀特(Leslie Alvin White,1900—1975)代表作《文化的科学》(1949)、《文化的进化》(1959)。
①坚持人类文化是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化过程的,但怀特将能源的获取作为进化的标志,特别强调文化发展的独立性或超有机体性;②文化进化的首要力量是技术的进步,反过来文化又决定发明和革新;③认为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符号,而语言是符号表达的最重要的形式,使用符号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
斯图尔德《文化变迁论》他认为人类的各个文化都有着自己的发展道路,它们各自接着自己的路线发展,并没有一个人类社会统一的发展路线,特别强调文化和环境之间适应关系的重要性结构主义学结构主义的中心课题就是从混乱的社会现象中找出秩序。
这种秩序即社会的无意识结构,它们不能从现实社会中被直接观察到,而要人类学家通过建立概念化的模式才能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