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蚜虫的出现与防治和治疗办法

玉米蚜虫的出现与防治和治疗办法汇报人:2023-12-21•玉米蚜虫的出现•玉米蚜虫的防治•玉米蚜虫的治疗办法目录•玉米蚜虫的防治和治疗办法的效果和经验01玉米蚜虫的出现气候干旱、温暖和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玉米蚜虫的繁殖和扩散。
气候条件种植密度品种抗性玉米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条件差,为蚜虫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不同玉米品种对蚜虫的抗性存在差异,抗性弱的品种更易受到蚜虫的侵害。
030201玉米苗期是蚜虫的主要发生期,此时蚜虫主要集中在植株心叶和叶鞘中。
苗期随着玉米的生长,蚜虫逐渐扩散到全株,尤其在抽穗期,蚜虫数量达到高峰。
抽穗期出现的症状和影响玉米蚜虫主要集中在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上,吸取植株汁液,导致叶片出现黄色或红色斑点,严重时叶片卷曲、皱缩,心叶扭曲,影响光合作用和正常生长。
影响玉米蚜虫的大量繁殖和扩散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同时,蚜虫还是病毒病的传播媒介,会加重病毒病的危害。
02玉米蚜虫的防治选择对蚜虫具有较强抗性的玉米品种,减少蚜虫的发生和危害。
选用抗病品种避免连作,实施轮作换茬,减少蚜虫的滋生和繁殖场所。
轮作换茬定期清除玉米田间杂草,减少蚜虫的寄主和食物来源。
清除田间杂草农业防治保护和利用蚜虫的天敌,如瓢虫、草蛉等,通过天敌的捕食作用控制蚜虫的数量。
使用生物农药如Bt制剂等,对蚜虫进行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生物防治生物农药天敌控制化学防治药剂拌种使用内吸性药剂拌种,使玉米种子带药,有效防治苗期蚜虫。
喷雾防治在蚜虫发生初期,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如吡虫啉、啶虫脒等。
熏烟防治在密闭的温室或大棚内,使用熏烟剂进行熏烟防治,减少蚜虫的繁殖和危害。
03玉米蚜虫的治疗办法可以使用化学药剂如杀虫剂进行玉米蚜虫的防治。
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如Bt、白僵菌等可用于玉米蚜虫的防治,具有环保、高效、低毒等优点。
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控制玉米蚜虫的数量,达到生物防治的效果。
天敌防治利用寄生蜂如蚜茧蜂等控制玉米蚜虫的数量,达到生物防治的效果。
玉米蚜虫防治技术

玉米蚜虫防治技术玉米蚜虫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危害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以下是一些玉米蚜虫防治技术: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寄生虫控制玉米蚜虫的数量。
例如,可引入瓢虫、蚜虫寄生蜂等天敌,或者利用感染玉米蚜虫病毒的寄生线虫控制蚜虫的数量。
2. 农艺措施:合理种植密度、避免连作,保证玉米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减少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此外,选择抗病虫品种,以减少蚜虫的危害。
3. 化学防治:利用农药喷雾控制蚜虫的数量。
选择适用的农药,并按照使用说明正确使用,注意剂量和喷雾时间,以避免对人畜和环境的伤害。
4. 物理防治:可利用黄色黏虫板或黄色粘虫带吸引和捕获玉米蚜虫,减少它们对玉米的危害。
5. 病虫害综合防治:采用多种方法综合防治,如结合生物防治、农艺措施和化学防治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6. 定期监测:定期检查玉米地的病虫害情况,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防治措施,及时发现蚜虫的危害并进行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总的来说,综合运用以上多种防治技术,结合玉米栽培的具体情况,能够有效地控制玉米蚜虫的数量,减少对玉米的危害。
7. 混作种植:采用混作种植的方式,即与其他作物一起种植,如玉米与豆类、番茄等,可以减少玉米蚜虫的种群数量,缓解虫害压力。
8. 密度调控:在玉米苗期进行稀苗,即在一定范围内减少或调整玉米植株的密度,可以减少蚜虫的繁殖和传播。
9. 清除种内、种外杂草:及时清除玉米田内和田边的杂草,杂草是蚜虫的寄主和滋生地,清除杂草能够减少蚜虫的滋生和扩散。
10. 早期防治:在玉米生长的早期,一旦发现蚜虫的危害,及时采取农艺和生物防治等方法进行防治,以防止蚜虫的大规模繁殖和扩散。
11. 防治药轮换:定期更换使用的化学防治药物,避免蚜虫对药物产生抗性。
12. 防治经验共享: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经验交流,让农民了解玉米蚜虫的防治方法,并通过农民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能力。
请注意,以上技术仅供参考,具体防治方案还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农业政策来确定。
春天玉米蚜虫咋防治和治疗

春天玉米蚜虫咋防治和治疗引言春季是农作物病虫害高发期,其中玉米蚜是常见的病虫害之一,它会危害玉米的生长发育,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玉米减产。
因此,及时控制玉米蚜的繁殖和危害是保障玉米丰产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从玉米蚜的生命周期和危害特点、防治措施和治疗方法三个方面介绍玉米蚜的防治和治疗方法。
玉米蚜的生命周期和危害特点生命周期玉米蚜的寄主主要是玉米,它的生命周期一般为卵、若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特征如下:•卵:野外寄生期为2-5天,温室培育期为2-3天。
•若虫:6-7龄,野外寄生期一般为7-21天,温室培育期为5-21天。
•蛹:青蛹期一般为1-3天,褐蛹期一般为2-3天。
•成虫:寿命约为7-14天,温度和光照条件差异较大。
危害特点玉米蚜一般在玉米的生长季节出现,受灾期一般在玉米苗期至抽雄期。
玉米蚜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和玉米穗,造成玉米生长不良、发黄、凋萎、减产等现象。
此外,玉米蚜为病毒传播媒介,它可以通过进行口器刺吸等行为携带病毒,从而导致玉米受到病害威胁。
防治措施生态防治生态防治是指通过改善作物生态环境,增强玉米植株的自身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玉米蚜危害的目的。
下面是几个常见的生态防治方法:•合理浇水:保持土壤湿度,促进玉米健康生长。
•施肥合理: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做到氮、磷、钾施用适量、适时。
•清除杂草:清除玉米周围的杂草,减少虫源数量。
•种植抗病性玉米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
•保护天敌:利用包括蜈蚣、蟾蜍等在内的天敌来控制玉米蚜的繁殖。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药剂来防治玉米蚜危害的方法,下面是几个常见的化学防治方法:•敌百虫:敌百虫是一种有效的杀灭玉米蚜的药剂,期效长、药效持久。
•防治果树和玉米蚜的药剂:该药是一种高效、快速、低毒的杀虫剂,适用于多种危害玉米的蚜虫。
•敌敌畏:敌敌畏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具有较长的残效期和持续杀虫功效,但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来消灭和控制玉米蚜,下面是几个常见的物理防治方法:•拍打叶面:用手或者竹板等物拍打叶面,使玉米蚜在热带室内集中死亡。
玉米蚜虫的防治方法

玉米蚜虫的防治方法玉米蚜虫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害虫,它们以玉米叶片汁液为食,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及时有效地防治玉米蚜虫对于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玉米蚜虫防治方法。
首先,选择抗虫品种是防治玉米蚜虫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选择对玉米蚜虫抗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以减少玉米蚜虫对玉米的危害。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化学防治的使用量,还能减轻环境污染和农作物品质受损的风险。
其次,合理施肥也是防治玉米蚜虫的关键。
科学施肥可以提高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增强玉米自身的抵抗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在施肥过程中,要根据土壤肥力和玉米生长的需要,科学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避免施肥过量或不均匀导致玉米蚜虫滋生。
此外,采用生物防治方法也是一种环保、有效的玉米蚜虫防治手段。
比如,可以利用天敌昆虫对玉米蚜虫进行天敌驯化和引种增殖,通过建立天敌昆虫的种群平衡来控制玉米蚜虫的数量。
此外,还可以利用微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利用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制剂对玉米蚜虫进行防治,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最后,定期监测和采取化学防治也是玉米蚜虫防治的重要手段。
定期对玉米田进行虫情监测,一旦发现玉米蚜虫的大面积滋生,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如喷洒杀虫剂进行防治。
但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时,应注意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使用,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综上所述,玉米蚜虫的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虫品种、合理施肥、采用生物防治和定期监测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
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保障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希望以上方法对玉米蚜虫的防治有所帮助,也希望广大农民朋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玉米蚜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省 区均有 发生 。灰 飞虱是 一种 重要 的农业 害 虫 , 除以 唐 、 草 、 稗 牛筋草 、 狗尾 草等 。除小 麦 、 玉米外 , 马铃 薯
成 虫 、 虫刺 吸为 害 水 稻 、 麦 外 , 传 播 病 毒病 如 田 、 田和 一 些 阔叶 杂 草 马 齿 苋 、 苋 、 耳 菜 中也 若 小 还 豆 铁 刺 水 稻 条纹 叶枯 病 、 稻 黑条 矮 缩病 和 玉米 粗缩 病 等 , 发 现有 灰 飞 虱 , 生 高 峰期 。 乎所 有 的植物 都 有 落 水 发 几 其 传毒 为害造 成 的损失远 大 于刺 吸为 害 。 州市 (5 虫 , 飞 虱在本 地 区的 常见寄 主见 表 1 滕 3。 灰 。 表 1 灰 飞 虱寄 主植 物 0 , 1。 9E) 于黄淮 地 区的 中心 . 夏 玉米 的主 6N l7o 处 是
1 9— 7
- 舭枇跳 l
20粮 作 0. 食 物 16
黄淮 夏玉米 区传毒媒 介灰 飞 虱
生物 学特 性调查
白雪峰 王延玲 王鹏 李 国强 刘 书义
( 州 市 植 保 植 检 站 山 东 滕 J 2 7 0 ) 滕 , 7 0 i 1 5
摘 要 : 过对 滕 州地 区灰 飞虱 的寄 主 习性 、 性 、 通 趋 雌雄 比例 等 生 物 学特 性进 行 调 查 , 果表 明灰 飞 结 虱 由于对 寄主 的选择 和趋 嫩 绿性使 其在 田 间形成 聚 集分 布 : 一代 灰 飞 虱成 虫发 生初 盛 期雄 虫比 在
国 主 要 玉 米 栽 培 地 区
2. 田 间 防 治 2
玉 米 蚜 在北 方 每 年 可 发生 十几 代 , 以 卵在 杂 草
玉 米蚜 的为 害 高 峰期 是 在 玉 米 孕穗 期 ,喷 药 防
玉米蚜虫的发生及防治

摘要做好玉米蚜虫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蚜虫的分类及特征,分析了玉米蚜虫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及发生条件,提出了玉米蚜虫的防治方法,以期为实现玉米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蚜虫;危害特点;发生规律;防治方法中图分类号S435.1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21)11-0107-01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1.11.046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玉米蚜虫的发生及防治王朝敏薛春梅秦瑞芬(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吉林榆树130400)玉米既是我国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之一[1-2]。
玉米植株高大,具有较高的含水量,茎秆有一定的糖分。
在种植过程中,雨季田间通风透光性差,玉米非常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危害,严重影响其产量及质量。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逐步提升、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种植方式的逐步转变,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越来越高,尤其是蚜虫的发生,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及质量。
因此,在玉米蚜虫防控上,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按照不同地点、气候及品种,运用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进而确保玉米良好生长,达到稳产和高产的目的。
在我国东北地区,玉米上的蚜虫主要包括2种,一种是玉米蚜虫,另一种是管蚜虫[3-4]。
在玉米的培育及生长发育过程中,玉米蚜虫对其产量及质量的影响尤为严重。
要想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必须充分认识玉米蚜虫的基本特征、发生规律等,在了解认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进而找出最为合理的防控措施,确保玉米优质、优产。
1危害特点蚜虫属于同翅目蚜科,在玉米病虫害中较常见。
玉米幼苗期间,蚜虫群常集中在玉米叶片的背部及玉米的叶芯部位,对玉米组织中的汁液进行吸食。
玉米植株上的蚜虫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会使部分玉米叶片发生卷曲,如果发病情况不严重,只会影响玉米的生长;若情况相对严重,则会直接阻碍玉米的生长,甚至出现死苗的现象。
玉米蚜虫防治技巧

玉米蚜虫防治技巧在农业生产中,玉米被广泛种植,然而,玉米蚜虫的侵袭给玉米产量和品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蚜虫,农民们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玉米蚜虫防治技巧。
一、生物防治1. 天敌利用:利用玉米蚜虫的天敌可以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手段。
常见的天敌包括瓢虫、蚜虫寄生性黄蜂以及捕食性昆虫等。
通过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例如种植花卉吸引天敌,可以帮助控制玉米蚜虫的数量。
2. 蚜虫病毒:利用某些蚜虫病毒可以感染并杀死玉米蚜虫。
这些病毒可以通过喷洒带有感染病毒的杀虫剂或者种植感染病毒的玉米作物来实现。
二、物理防治1. 隔离:通过在玉米田的周围种植一些不易受玉米蚜虫使用的作物,可以有效地隔离玉米蚜虫,减少其传播范围。
2. 手工清除:在虫害初期,手工清除受虫害较严重的玉米植株是一个有效的物理防治方法。
将被虫害严重侵袭的植株剪掉并销毁,可以防止虫害的进一步蔓延。
三、化学防治1. 农药喷洒:农民可以通过喷洒合适的农药来控制玉米蚜虫的数量。
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并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正确使用。
同时,需要注意农药的安全使用和环保要求。
2. 农业技术:采用适量施肥和合理浇水的方式可以增强玉米植株的生长力,提高其抵抗虫害的能力。
此外,科学合理的农业轮作和间作也是预防和控制玉米蚜虫的重要方法。
四、综合防治在实际生产中,综合采取多种防治手段常常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
农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防治策略,比如结合天敌利用和合理的农药施用,或者结合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全文总结:玉米蚜虫的防治对于玉米生产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实际操作中,农民们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综合防治等多种方法来应对玉米蚜虫的侵害。
在选择防治手段时,农民应当充分了解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玉米蚜虫的数量,确保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玉米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蚜虫的发生与防治玉米蚜虫俗名腻虫、蚁虫,广泛分布于玉米产区,属同翅目,蚜科,可为害玉米、小麦、烤烟、水稻及多种禾本科杂草。
苗期以成蚜、若蚜群集在心叶中为害,抽穗后为害穗部,吸收汁液,妨碍生长,还能传播多种禾本科谷类病毒。
一、为害症状成、若蚜刺吸植物组织汁液,引致叶片变黄或发红,影响生长发育,严重时植株枯死。
玉米蚜虫多群集在心叶,为害叶片时分泌蜜露,产生黑色霉状物。
别于高粱蚜。
在紧凑型玉米上主要为害雄花和上层1—5叶,下部叶受害轻,刺吸玉米的汁液,致叶片变黄枯死,常使叶面生霉变黑,影响光合作用,降低粒重,并传播病毒病造成减产。
寄主为玉米、大麦、小麦、烤烟、狗尾草等。
二、形态特征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6-2.0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灰绿色,腹管前各节有暗色侧斑。
触角6节,触角、喙、足、腹节间、腹管及尾片黑色。
无翅孤雌蚜体长卵形,活虫深绿色,披薄白粉,附肢黑色,复眼红褐色。
头、胸黑色发亮,腹部黄红色至深绿色,触角6节比身体短。
其他特征与无翅型相似。
三、发生规律全国从北到南一年发生10—20余代,一般以无翅胎生雌蚜在小麦苗及禾本科杂草的心叶里越冬。
4月底至5月初向春玉米、烤烟迁移。
玉米抽雄前,一直群集于心叶里繁殖为害,抽雄后扩散至雄穗、雌穗上繁殖为害,扬花期是玉米蚜虫繁殖为害的最有利时期,故防治适期应在玉米抽雄前。
适温高湿,即旬平均气温23℃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玉米正值抽雄扬花期时,最适于玉米蚜虫的增殖为害,而暴风雨对玉米蚜虫有较大控制作用。
杂草较重发生的田块,玉米蚜虫也偏重发生。
四、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结合中耕,清除田边沟旁的杂草,消灭孳生基地,减少虫量。
2、药剂防治玉米的苗期、抽雄初期,是防治玉米蚜虫的关键时期,当百株有蚜虫4000~15000头,有蚜株率50%以上时,用BT乳剂1500倍液,或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或20%啶虫脒3000~45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800~1000倍液,或25%阿克泰500~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害特点及形成原因
形成原因:一是七月下旬高温干热的气候宜于蚜虫
繁殖,二是蚜虫的天敌较少,控制不了蚜虫的蔓
延(天敌有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寄生蜂等),
三是玉米汁液丰富,为玉米蚜虫发生提供了充足
的营养。
为害特点
• • • • • • • • • • 玉米蚜虫,苗期开始为害,玉米出苗有翅胎生雌蚜 在玉米叶片背面危害繁殖,到大喇叭口期,蚜虫迅 速增加,扬花期蚜虫猛增,以成,若蚜刺吸植株汁 液,植株生长停滞,发育不良,严重受害时,甚至 死苗,穗期除刺吸汁液外,还危害叶鞘和穗部,因 蚜虫的排泄物黏附在叶片上,形成一层黑色的霉状 物,影响光合作用千粒重下降,引起减产,同时蚜 虫大量吸取汁液,使玉米植株水份、养分供应失 调,影响正常灌浆导致秕米之增多甚至造式空杆。 此外蚜虫还能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和红叶病毒。
玉米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蚜虫的形态特征
• • • • • • • • • • 1、蚜虫,俗称:腻虫,密虫等,是禾本科植物的重 要害虫,主要分布在玉米的主产区 2、形态特征,卵椭圆形,分无翅孤雌蚜和,有翅胎 生雌蚜,二种,无翅孤雌蚜体长1.8——2.2mm,触 角4——6节,表皮光滑有纹,活虫深绿色,附肢黑 色,复眼红褐色,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5—— 2.5mm,触角通常6节,头胸部黑色,腹部前各节有 暗色侧斑,玉米蚜虫年发生10——20余代,而雌性 蚜虫,一生下来就能够生育,而且不需要雄性交配 就可以繁殖。
等喷雾。
结束语
•虽然蚜虫好防治,但是也要注意蚜虫的繁殖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力很强,如有蚜虫发生,要抓紧防治避免大量发
生造成危害。
防治措施
•一是农业防治,清除田间地头杂草,减少早期虫原。 •二是灌心防治苗期和抽雄初期是防治玉米蚜虫的关键时期
若发现蚜虫较多时可使用颗粒剂在蚜虫盛发前每亩用3%辛硫
磷颗粒1.5-2kg,或15%毒死蜱颗粒500g按1:30的比例拌细沙土 均匀的撒于心叶内,并兼治玉米螟。 •三是喷雾防治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高 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