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蚜虫的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玉米蚜虫防治技术

玉米蚜虫防治技术

玉米蚜虫防治技术玉米蚜虫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危害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以下是一些玉米蚜虫防治技术: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寄生虫控制玉米蚜虫的数量。

例如,可引入瓢虫、蚜虫寄生蜂等天敌,或者利用感染玉米蚜虫病毒的寄生线虫控制蚜虫的数量。

2. 农艺措施:合理种植密度、避免连作,保证玉米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减少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此外,选择抗病虫品种,以减少蚜虫的危害。

3. 化学防治:利用农药喷雾控制蚜虫的数量。

选择适用的农药,并按照使用说明正确使用,注意剂量和喷雾时间,以避免对人畜和环境的伤害。

4. 物理防治:可利用黄色黏虫板或黄色粘虫带吸引和捕获玉米蚜虫,减少它们对玉米的危害。

5. 病虫害综合防治:采用多种方法综合防治,如结合生物防治、农艺措施和化学防治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6. 定期监测:定期检查玉米地的病虫害情况,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防治措施,及时发现蚜虫的危害并进行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总的来说,综合运用以上多种防治技术,结合玉米栽培的具体情况,能够有效地控制玉米蚜虫的数量,减少对玉米的危害。

7. 混作种植:采用混作种植的方式,即与其他作物一起种植,如玉米与豆类、番茄等,可以减少玉米蚜虫的种群数量,缓解虫害压力。

8. 密度调控:在玉米苗期进行稀苗,即在一定范围内减少或调整玉米植株的密度,可以减少蚜虫的繁殖和传播。

9. 清除种内、种外杂草:及时清除玉米田内和田边的杂草,杂草是蚜虫的寄主和滋生地,清除杂草能够减少蚜虫的滋生和扩散。

10. 早期防治:在玉米生长的早期,一旦发现蚜虫的危害,及时采取农艺和生物防治等方法进行防治,以防止蚜虫的大规模繁殖和扩散。

11. 防治药轮换:定期更换使用的化学防治药物,避免蚜虫对药物产生抗性。

12. 防治经验共享: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经验交流,让农民了解玉米蚜虫的防治方法,并通过农民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能力。

请注意,以上技术仅供参考,具体防治方案还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农业政策来确定。

玉米蚜虫的防治方法

玉米蚜虫的防治方法

玉米蚜虫的防治方法玉米蚜虫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害虫,它们以玉米叶片汁液为食,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及时有效地防治玉米蚜虫对于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玉米蚜虫防治方法。

首先,选择抗虫品种是防治玉米蚜虫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选择对玉米蚜虫抗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以减少玉米蚜虫对玉米的危害。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化学防治的使用量,还能减轻环境污染和农作物品质受损的风险。

其次,合理施肥也是防治玉米蚜虫的关键。

科学施肥可以提高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增强玉米自身的抵抗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在施肥过程中,要根据土壤肥力和玉米生长的需要,科学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避免施肥过量或不均匀导致玉米蚜虫滋生。

此外,采用生物防治方法也是一种环保、有效的玉米蚜虫防治手段。

比如,可以利用天敌昆虫对玉米蚜虫进行天敌驯化和引种增殖,通过建立天敌昆虫的种群平衡来控制玉米蚜虫的数量。

此外,还可以利用微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利用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制剂对玉米蚜虫进行防治,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最后,定期监测和采取化学防治也是玉米蚜虫防治的重要手段。

定期对玉米田进行虫情监测,一旦发现玉米蚜虫的大面积滋生,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如喷洒杀虫剂进行防治。

但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时,应注意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使用,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综上所述,玉米蚜虫的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虫品种、合理施肥、采用生物防治和定期监测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

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保障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希望以上方法对玉米蚜虫的防治有所帮助,也希望广大农民朋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玉米蚜虫防治技巧

玉米蚜虫防治技巧

玉米蚜虫防治技巧在农业生产中,玉米被广泛种植,然而,玉米蚜虫的侵袭给玉米产量和品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蚜虫,农民们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玉米蚜虫防治技巧。

一、生物防治1. 天敌利用:利用玉米蚜虫的天敌可以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手段。

常见的天敌包括瓢虫、蚜虫寄生性黄蜂以及捕食性昆虫等。

通过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例如种植花卉吸引天敌,可以帮助控制玉米蚜虫的数量。

2. 蚜虫病毒:利用某些蚜虫病毒可以感染并杀死玉米蚜虫。

这些病毒可以通过喷洒带有感染病毒的杀虫剂或者种植感染病毒的玉米作物来实现。

二、物理防治1. 隔离:通过在玉米田的周围种植一些不易受玉米蚜虫使用的作物,可以有效地隔离玉米蚜虫,减少其传播范围。

2. 手工清除:在虫害初期,手工清除受虫害较严重的玉米植株是一个有效的物理防治方法。

将被虫害严重侵袭的植株剪掉并销毁,可以防止虫害的进一步蔓延。

三、化学防治1. 农药喷洒:农民可以通过喷洒合适的农药来控制玉米蚜虫的数量。

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并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正确使用。

同时,需要注意农药的安全使用和环保要求。

2. 农业技术:采用适量施肥和合理浇水的方式可以增强玉米植株的生长力,提高其抵抗虫害的能力。

此外,科学合理的农业轮作和间作也是预防和控制玉米蚜虫的重要方法。

四、综合防治在实际生产中,综合采取多种防治手段常常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

农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防治策略,比如结合天敌利用和合理的农药施用,或者结合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全文总结:玉米蚜虫的防治对于玉米生产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实际操作中,农民们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综合防治等多种方法来应对玉米蚜虫的侵害。

在选择防治手段时,农民应当充分了解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玉米蚜虫的数量,确保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玉米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蚜虫的发生与防治玉米蚜虫俗名腻虫、蚁虫,广泛分布于玉米产区,属同翅目,蚜科,可为害玉米、小麦、烤烟、水稻及多种禾本科杂草。

苗期以成蚜、若蚜群集在心叶中为害,抽穗后为害穗部,吸收汁液,妨碍生长,还能传播多种禾本科谷类病毒。

一、为害症状成、若蚜刺吸植物组织汁液,引致叶片变黄或发红,影响生长发育,严重时植株枯死。

玉米蚜虫多群集在心叶,为害叶片时分泌蜜露,产生黑色霉状物。

别于高粱蚜。

在紧凑型玉米上主要为害雄花和上层1—5叶,下部叶受害轻,刺吸玉米的汁液,致叶片变黄枯死,常使叶面生霉变黑,影响光合作用,降低粒重,并传播病毒病造成减产。

寄主为玉米、大麦、小麦、烤烟、狗尾草等。

二、形态特征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6-2.0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灰绿色,腹管前各节有暗色侧斑。

触角6节,触角、喙、足、腹节间、腹管及尾片黑色。

无翅孤雌蚜体长卵形,活虫深绿色,披薄白粉,附肢黑色,复眼红褐色。

头、胸黑色发亮,腹部黄红色至深绿色,触角6节比身体短。

其他特征与无翅型相似。

三、发生规律全国从北到南一年发生10—20余代,一般以无翅胎生雌蚜在小麦苗及禾本科杂草的心叶里越冬。

4月底至5月初向春玉米、烤烟迁移。

玉米抽雄前,一直群集于心叶里繁殖为害,抽雄后扩散至雄穗、雌穗上繁殖为害,扬花期是玉米蚜虫繁殖为害的最有利时期,故防治适期应在玉米抽雄前。

适温高湿,即旬平均气温23℃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玉米正值抽雄扬花期时,最适于玉米蚜虫的增殖为害,而暴风雨对玉米蚜虫有较大控制作用。

杂草较重发生的田块,玉米蚜虫也偏重发生。

四、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结合中耕,清除田边沟旁的杂草,消灭孳生基地,减少虫量。

2、药剂防治玉米的苗期、抽雄初期,是防治玉米蚜虫的关键时期,当百株有蚜虫4000~15000头,有蚜株率50%以上时,用BT乳剂1500倍液,或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或20%啶虫脒3000~45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800~1000倍液,或25%阿克泰500~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防治。

如何防治和治疗玉米地蚜虫

如何防治和治疗玉米地蚜虫

如何防治和治疗玉米地蚜虫contents •玉米地蚜虫的识别•玉米地蚜虫的预防措施•玉米地蚜虫的治理措施•玉米地蚜虫的防治和治疗方案•实践案例分享•总结与展望目录CHAPTER玉米地蚜虫的识别玉米地蚜虫的症状识别030201身体特征生活习性玉米地蚜虫的生物特征识别玉米地蚜虫的危害识别产量下降玉米地蚜虫侵害后,玉米的产量会明显下降,影响农业生产效益。

品质下降玉米地蚜虫侵害后,玉米的品质也会下降,影响其食用和加工价值。

传播病毒病玉米地蚜虫还可以传播病毒病,如矮缩病等,对玉米生产造成更大的危害。

010302CHAPTER玉米地蚜虫的预防措施1 2 3不同品种的玉米对蚜虫的抗性有差异,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抗蚜虫能力强的品种能有效减少蚜虫危害。

选用抗病品种避免与禾本科作物连作,提倡与豆类、瓜菜类作物轮作,有助于减少蚜虫的种群数量。

轮作倒茬及时清除田边杂草,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度,创造不利于蚜虫繁殖和危害的环境。

加强田间管理蚜虫的天敌包括瓢虫、草蛉、食蚜蝇等,利用这些天敌可以有效地控制蚜虫的数量。

生物农药使用生物农药如苦参碱、藜芦碱等,对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对环境友好,不会造成药物残留问题。

色板诱杀银灰膜避蚜物理防治措施CHAPTER玉米地蚜虫的治理措施使用杀虫剂可以使用各种杀虫剂,如吡虫啉、啶虫脒等,以控制玉米地蚜虫的数量和繁殖。

但是需要注意,过度使用杀虫剂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问题。

喷洒农药在玉米抽穗前3-5天,喷洒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农药,以防止蚜虫危害玉米穗。

利用天敌使用生物农药杂草是蚜虫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清除田间的杂草可以减少蚜虫的数量。

黄板诱蚜使用黄色粘板可以诱捕有翅蚜虫,减少其数量。

清除杂草VSCHAPTER玉米地蚜虫的防治和治疗方案农业防治选择抗虫品种,合理密植,轮作倒茬,清除田间杂草,加强肥水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抵抗力。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食蚜蝇等,进行生物防治。

玉米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为害特点及形成原因
形成原因:一是七月下旬高温干热的气候宜于蚜虫
繁殖,二是蚜虫的天敌较少,控制不了蚜虫的蔓
延(天敌有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寄生蜂等),
三是玉米汁液丰富,为玉米蚜虫发生提供了充足
的营养。
为害特点
• • • • • • • • • • 玉米蚜虫,苗期开始为害,玉米出苗有翅胎生雌蚜 在玉米叶片背面危害繁殖,到大喇叭口期,蚜虫迅 速增加,扬花期蚜虫猛增,以成,若蚜刺吸植株汁 液,植株生长停滞,发育不良,严重受害时,甚至 死苗,穗期除刺吸汁液外,还危害叶鞘和穗部,因 蚜虫的排泄物黏附在叶片上,形成一层黑色的霉状 物,影响光合作用千粒重下降,引起减产,同时蚜 虫大量吸取汁液,使玉米植株水份、养分供应失 调,影响正常灌浆导致秕米之增多甚至造式空杆。 此外蚜虫还能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和红叶病毒。
玉米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蚜虫的形态特征
• • • • • • • • • • 1、蚜虫,俗称:腻虫,密虫等,是禾本科植物的重 要害虫,主要分布在玉米的主产区 2、形态特征,卵椭圆形,分无翅孤雌蚜和,有翅胎 生雌蚜,二种,无翅孤雌蚜体长1.8——2.2mm,触 角4——6节,表皮光滑有纹,活虫深绿色,附肢黑 色,复眼红褐色,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5—— 2.5mm,触角通常6节,头胸部黑色,腹部前各节有 暗色侧斑,玉米蚜虫年发生10——20余代,而雌性 蚜虫,一生下来就能够生育,而且不需要雄性交配 就可以繁殖。
等喷雾。
结束语
•虽然蚜虫好防治,但是也要注意蚜虫的繁殖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力很强,如有蚜虫发生,要抓紧防治避免大量发
生造成危害。
防治措施
•一是农业防治,清除田间地头杂草,减少早期虫原。 •二是灌心防治苗期和抽雄初期是防治玉米蚜虫的关键时期

玉米蚜虫防治方法

玉米蚜虫防治方法

玉米蚜虫防治方法引言玉米蚜虫是世界上广泛分布的重要农业害虫之一,对玉米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玉米蚜虫的危害,农业生产中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

本文将详细探讨玉米蚜虫的生物特性和防治方法。

一、玉米蚜虫生物特性玉米蚜虫是以玉米为主要寄主的蚜虫,它们主要通过吸食植物汁液为生。

下面是一些关于玉米蚜虫的生物特性:1. 繁殖能力玉米蚜虫繁殖能力极强,一般一年可发生多代,数量迅速增加。

雌虫寿命较短,但繁殖速度快,每只可产生20-40只幼虫。

2. 形态特征玉米蚜虫成虫体长约2-3毫米,呈深绿色或黄绿色。

幼虫体色较浅,无翅状腺。

3. 有害性玉米蚜虫主要通过吸食叶片汁液,导致玉米叶片变黄、干枯,严重时甚至导致玉米植株死亡。

另外,它们还是传播病毒病害的重要媒介。

二、玉米蚜虫防治方法为了控制玉米蚜虫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不同层次的防治方法。

1. 生物防治(1) 天敌引入引入玉米蚜虫的天敌是控制其数量的有效方式之一。

通过引入天敌,如瓢虫和寄生虫等,可以降低玉米蚜的种群密度。

这些天敌可通过天然方式进行繁殖,形成生态平衡。

(2) 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使用生物活性物质来控制害虫的一种方式。

例如,可使用具有引诱作用的植物提取物或昆虫激素来引导天敌进入玉米田,进行防治。

2. 农艺防治(1) 合理种植密度适宜的种植密度有利于玉米植株间的通风和光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根据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避免植株过于拥挤,以减少玉米蚜虫的滋生。

(2) 选择抗虫品种通过选择抗虫品种种植,可以减少玉米蚜虫的危害。

抗虫品种往往具有较强的抗性,能够抵御虫害的入侵。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增强其抵御虫害的能力。

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和玉米生长需求,科学施肥,避免营养过剩或不足,以维持植物的良好生长状态。

3. 化学防治(1) 杀虫剂喷洒在玉米蚜虫大规模繁殖或危害严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喷洒化学杀虫剂。

但是,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时,需要注意剂量和频次,以免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召陵区玉米蚜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召陵区玉米蚜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2 0 1 3年
第 2期
, - N- 4  ̄与 栽 培
・ 5 1・
召 陵 区玉 米蚜 虫பைடு நூலகம் 生规 律 及 综 合 防 治技 术
朱富春
(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 区植保植检站 ,河南 召陵

4 6 2 3 0 0 )
要 :蚜 虫是召陵 区玉米 生产过程 中的主要 害虫, 为 了控制对玉米的为害 , 通 过 田间观 察, 得到蚜 虫的发 生规律 , 并提 出了
米成株期 , 蚜虫多集 中在植株底部 叶片的背面 或叶鞘 、 叶舌 , 随着植 株长 高 , 蚜虫逐 渐上 移 ; 玉米进 入孕 穗期 多密集 在剑 叶和叶鞘 ; 抽雄后大量 蚜虫 向雄 穗转移 , 蚜 虫集 中在雄 花 花
萼及穗轴上 , 不久又转移为害雌穗 。
1 . 2 为 害 方 式
米矮花叶病 的大面积流行 。
I . 3 发 病 症状
3 综合 防 治技 术
3 . 1 农 业 防治

是结合 中耕 , 清除 田边 、 沟边 、 塘边 、 水沟等 的杂 草, 消
灭滋生环境 。二是拔 除蚜 虫发生 中心株 的雄穗 , 减 少虫 源 。
三是选种抗病耐虫 的高产 品种 , 是最 经济有 效 的预防措施 。 四是搞好 田间管理 , 合理施 肥 , 培育 壮苗 以及玉 米与其 它作
2 . 2 发 生 条 件
3 O , 严重时在 5 O %以上。为有效 地控制 为害 , 召 陵区农
林局组 织农业技 术人员通 过对 玉米蚜 虫进行 监测 调查 和 防
治试验 , 初步掌握 了玉 米蚜 虫 的发 生规 律 , 总 结 出综合 防治
技术 。
1 为 害特 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蚜虫的防治技术
玉米蚜虫分为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粟缢蚜、玉米缢蚜4种。

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分散,无一定规律。

粟缢蚜在玉米田有两次繁殖高峰,一次在苗期,6月中、下旬由麦田迁来大量有翅蚜,形成繁殖高峰;另一次在8月上、中旬。

起初多密集于玉米下、中部叶鞘和叶片背面叶脉处为害,到蜡熟阶段,多集中到雌穗附近或入苞叶内为害。

玉米缢蚜在玉米苗期发展较缓慢,仅零星发生,当玉米进入抽雄散粉阶段开始迅速繁殖。

玉米缢蚜最喜欢集中于幼嫩雄穗和雌穗上为害,尤以雄穗上较多,雄穗枯萎后,又转入雌穗苞叶内危害。

防治措施用菊酯类农药速灭杀丁、敌杀死或有机磷农药乐果、敌百虫等稀释液喷雾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