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943.4-2014 玉米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第4部分:玉米蚜虫

合集下载

2014年全国玉米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2014年全国玉米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积5 3 3 . 3万 h m 。小斑 病在 黄 淮 海 中等发 生 ,发生 面 积3 3 3 . 3万 h m 。褐斑病在黄淮海 中等发生 ,局部偏 重 发生 ,发生面积 2 6 6 . 7 万h m 。灰斑病 在东北北部、西 南局部 ( 云南 西南部 、南部 、四川西部、湖北 西部等 高 海拔地 区 )偏 重发生 ,发生面积 2 0 0 万h m2 。弯孢 叶斑 病在黄淮大部 中等 发生 ,发生面积 1 6 6 . 7 万h m 。
教学 单位 专家 分析预 测 ,2 0 1 4 年 全 国玉米病 虫害呈 重 发态 势 ,明显重于常年 ,预计 发生面积 0 . 7 8 亿 公顷次 , 虫 害 发生 0 . 5 7亿公 顷 次 ,病 害 发生 0 . 2 1 亿 公 顷次 。 其 中 ,二 、三 代粘虫 在东 北 、华 北 、黄 淮 和西南 地 区 仍有 重 发 的可能 ,玉米 螟在 东北 、华北大 部 、黄 淮局 部偏 重 发生 ,二点 委夜蛾 在黄 淮海 北部 中等 发生 ,大
斑病在北方 大部大流行风险高 。
2 预测依据
2 . 1 玉米螟 粘虫和大斑病等重大病虫害基数偏高
2 0 1 3年秋季调 查 ,北方 和南方 多个系统 监测点 灯 诱三 代 粘 虫 成 虫种 群 数 量 比 2 0 1 2年 同期 显 著 降 低 , 但仍 高于 2 0 1 1 年 和常 年 同期 。与 2 0 1 2 年 同 期 比,辽 宁彰 武、河 北栾 城和 北京 延庆 8月下 旬至 9 月 上旬 累 计诱 蛾 量 分 别 减 少 9 5 . 3 %、9 9 . 0 %和 9 0 . 6 %;山东 北 隍城 岛 9月 上 、中旬 回迁 虫量 减少 9 3 . 1 %;上海 奉 贤 9月 份 累 计 诱 蛾 量 减 少 9 4 . 0 %。 与 2 0 1 1 年 同期 比,

DB33T 943.3-2014 玉米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第3部分:玉米纹枯病

DB33T 943.3-2014 玉米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第3部分:玉米纹枯病

2014 - 10 - 27 发布
2014 - 11 - 27 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3/T 943.3—2014


DB33/T 943 《玉米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分为以下 4 个部分: ——第 1 部分:玉米矮缩病; ——第 2 部分:玉米大、小斑病; ——第 3 部分:玉米纹枯病; ——第 4 部分:玉米蚜虫。 本部分为 DB33/T 943 的第 3 部分。 本部分根据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部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温岭市植保站、余杭区农业生态与植物保护管理总站、 上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华弟、叶建人、汪爱娟、韩海亮、曹婷婷、徐法三、闻玉田、章云斐。
气温 最低 (℃) 平均 (℃)
降水 (mm)
日照 (小时)
天气情况记载
备注
__________________3.3—2014
玉米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第 3 部分:玉米纹枯病
1 范围 DB33/T 943的本部分规定了玉米纹枯病情调查、苗情和农事活动记载、气象情况记载等。 本部分适用于玉米纹枯病的系统测报调查。 2 病情调查
2.1 田间病情系统调查 2.1.1 调查时间 依春、夏、秋玉米或当地主栽季节玉米开展调查,调查时间为苗期至灌浆期,每5天调查1次。 2.1.2 调查方法 选当地有代表性的玉米田3块,每块田定株调查玉米50株,观察玉米发病情况,并对严重度进行分 级,见附录A,计算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见附录B。调查结果记入附录C表C.1《玉米纹枯病发病情况调 查记载表》。 2.2 大田病情普查 2.2.1 调查时间 在春、夏、秋玉米或当地主栽玉米发病稳定期调查1次~2次。 2.2.2 调查方法 按玉米类型、品种、生育期划分类型田,每类型查3块田。调查方法同2.1.2。计算株发病率和病情 指数,见附录A、附录B,结果记入附录C表C.1《玉米纹枯病发病情况调查记载表》。 3 苗情和农事活动记载

(2024年)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详解

(2024年)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详解
抗病抗虫品种选育取得进展
通过遗传育种技术,选育出一批抗病抗虫性较强的玉米品种,为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 持。
专业化统防统治初见成效
部分地区已经建立起专业化的统防统治队伍,实现了玉米病虫害的统一防治,提高了防 治效果。
29
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绿色防控技术将得到更广泛应用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防控技术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将在玉 米病虫害防治中发挥更大作用。
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有待完善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玉米病虫 害的实时监测和准确预警,提高防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跨国界病虫害威胁不容忽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界病虫害传播的风险增加,需要加强国 际合作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挑战。
持续创新是防治工作的关键
面对不断变化的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需要持续创新防治技术和方 法,提高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
30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31
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 防治详解
1
目录
CONTENTS
• 玉米主要病害 • 玉米主要虫害 • 病虫害防治原则与方法 • 不同生长阶段病虫害防治策略 • 病虫害防治注意事项与误区避免 • 总结与展望
2
01
玉米主要病害
3
玉米大斑病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 叶。病斑初期为水渍状青灰色小点, 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黄褐 色,边缘深褐色的梭形或纺锤形的大 斑,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 产生黑灰色霉状物,致病部纵裂或枯 黄萎蔫,果穗包叶染病,病斑不规则 。
玉米螟防治
在玉米拔节至抽雄期,使用Bt乳剂、 杀虫双等生物或化学药剂进行喷雾防 治,减少玉米螟的危害。

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调查及防治方法

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调查及防治方法

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调查及防治方法汇报人:2023-12-11•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玉米病虫害调查•玉米病虫害防治方法目录•玉米病虫害防治实例01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玉米螟幼虫在玉米心叶期钻蛀玉米叶片,造成玉米心叶出现排孔,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症状识别防治检查玉米叶片,如发现有直径约1毫米的圆形孔洞,即为玉米螟幼虫所为。

使用生物农药如Bt乳剂、阿维菌素等,或使用化学农药如辛硫磷、毒死蜱等在玉米心叶期进行喷施。

030201玉米螟玉米蚜虫在玉米抽穗后大量繁殖,吸取玉米汁液,造成玉米减产。

症状检查玉米叶片和穗部,如发现有大量蚜虫聚集,即为玉米蚜虫。

识别使用生物农药如吡蚜酮、抗蚜威等,或使用化学农药如氧化乐果、敌敌畏等在玉米抽穗前进行喷施。

防治玉米叶螨在玉米叶片背面吸取汁液,造成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严重时叶片枯死。

症状检查玉米叶片背面,如发现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点,即为玉米叶螨。

识别使用生物农药如阿维菌素、哒螨灵等,或使用化学农药如三氯杀螨醇、硫磺悬浮剂等在玉米抽穗前进行喷施。

防治识别检查玉米叶片背面,如发现有银色光泽的小虫,即为玉米蓟马。

症状玉米蓟马在玉米叶片背面吸取汁液,造成叶片出现黄色或白色斑点,严重时叶片扭曲变形。

防治使用生物农药如多杀霉素、吡虫啉等,或使用化学农药如辛硫磷、毒死蜱等在玉米苗期进行喷施。

玉米斑病症状玉米斑病在叶片上形成褐色或黑色斑点,严重时叶片枯死。

识别检查玉米叶片,如发现有褐色或黑色斑点,即为玉米斑病。

防治使用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多抗霉素等,或使用化学农药如三唑酮、烯唑醇等在玉米抽穗前进行喷施。

识别检查玉米叶片或茎秆,如发现有黑色或紫色的瘤状物,即为玉米黑粉病。

防治使用生物农药如申嗪霉素、苯醚甲环唑等,或使用化学农药如三唑酮、烯唑醇等在玉米抽穗前进行喷施。

症状玉米黑粉病在叶片或茎秆上形成黑色或紫色的瘤状物,严重时叶片或茎秆断裂。

玉米黑粉病03防治使用生物农药如氟环唑、丙环唑等,或使用化学农药如三唑酮、烯唑醇等在玉米抽穗前进行喷施。

2014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2014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2014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永业科学研究院编辑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分析预测,2014年全国玉米病虫害呈重发态势,明显重于常年,预计发生面积11.7亿亩次。

为做好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防控目标】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90%以上,病虫害总体防治效果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5%。

进一步扩大绿色防控示范与推广面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防控策略】针对不同生态区域的重点病虫害,以保障玉米生产安全为核心,实施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环境友好型的化学和物理防治为补充的综合防控策略。

【防控措施】(一)不同区域防控重点北方春播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地下害虫、玉米矮化病、二代和三代粘虫、玉米茎腐病和大斑病;黄淮海夏播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地下害虫、二点委夜蛾、二代和三代粘虫、棉铃虫、蓟马、玉米茎腐病和褐斑病,山东、河南、河北兼顾玉米粗缩病;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地下害虫、纹枯病、小斑病、大斑病和灰斑病,注意二、三代粘虫;西北地区重点防控玉米蚜虫、叶螨、双斑萤叶甲,甘肃和宁夏兼顾大斑病。

(二)主要技术措施1.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金针虫、耕葵粉蚧等)。

利用噻虫嗪、吡虫啉等拌种或包衣,可同时兼治苗期蓟马、蚜虫(矮花叶病传毒介体)及灰飞虱(粗缩病传毒介体)等。

2.土传病害(丝黑穗、矮化病)。

利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杀菌剂拌种或包衣防治丝黑穗,矮化病重的地区可用丁硫克百威拌种或包衣。

3.玉米螟。

夏玉米区秋季秸秆还田,春玉米区于春季越冬代化蛹前15天进行白僵菌封垛,降低玉米螟越冬幼虫基数;对越冬代成虫羽化初期开始使用杀虫灯或性诱剂诱杀;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

卵孵化率达到30%时喷洒Bt制剂;心叶末期撒施Bt、毒死蜱、辛硫磷颗粒剂,或使用氯虫苯甲酰胺、氯氟氰菊酯、杀灭菊酯等喷雾,可与甲维盐合理复配喷施,提高防治效果,兼治其它多种害虫。

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及无公害防治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及无公害防治技术
多样化种植
推广多样化种植模式,增加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提高自 然天敌的控制作用。
间作套种
采用间作套种技术,增加作物种类和层次,提高光能和土 地利用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抗性品种选用
选用抗病、抗虫、抗逆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降低病虫害 的危害程度。
提高抗病虫能力途径
01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昆虫病原线虫等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按照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程 度,制定系统调查方案, 对病虫害进行全面、深入 的调查。
实验室检测技术
病原物分离与鉴定
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样本,在实验室 内进行病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利用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分子 生物学技术对病虫害进行检测和鉴定。
害虫形态学鉴定
对采集到的害虫样本进行形态学观察 和鉴定,确定害虫种类。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出台财政、税收、金融等扶持政策,支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 鼓励农民和企业积极参与。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建立健全监管和执法机制,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监管和 执法力度,保障防治效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提升农民参与度和满意度
加强宣传培训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和现场培训等方式,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病虫害识 别和防治技术的认知水平。
虫害种类
主要有蚜虫、螟虫、飞虱、 叶蝉、蓟马等,其中一些 具有迁飞性,如稻飞虱、 粘虫等。
危害程度
病虫害可导致农作物生长 受阻、产量降低、品质下 降,严重时甚至绝收,对 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发生原因及传播途径
发生原因
气候异常、品种抗性差、耕作制 度不合理、施肥不当等均可导致 病虫害发生。

1.2014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方案

1.2014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方案

附件12014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方案据预测,2014年全省玉米病虫害将呈偏重发生态势,预计发生面积达到8000万亩次。

为做好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玉米病虫害对产量造成的损失,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病虫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绿色防控面积达到70%以上。

二、防控策略针对重点病虫,以保障玉米生产安全为核心,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采取以生物和物理防治为主导、化学防治为补充的综合防控策略。

三、防控重点(一)苗期害虫可用含有辛硫磷、毒死蜱成分的微胶囊剂拌谷子或细土等饵料,撒于种沟中防治金针虫、蛴螬、壳甲类等害虫。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蝼蛄、金龟子、地老虎等害虫。

另外,在危害高峰期,选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在无风的早晨或傍晚进行喷雾防治。

(二)玉米螟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主,理化诱控和药剂防治为辅的防控策略控制玉米螟危害,可选择下列技术措施进行防治。

1.应用白僵菌封垛,降低玉米螟越冬幼虫基数。

(1)封垛时间: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前15~20天进行封垛处理。

(2)封垛方法:将100亿/克白僵菌可湿性粉剂配制成菌液。

将菌液注入机动喷雾机(担架式、手推式、车载式)容器中,在玉米秸秆垛茬口侧面插入专用喷杆,按每平方米1点进行喷施。

注意封垛时秸秆垛必须喷透,不漏垛。

蚕区切勿使用。

2.应用性诱剂和杀虫灯诱杀。

(1)性诱剂诱杀成虫:在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羽化的始末期安装性诱捕器。

选择玉米螟专用诱芯和干式诱捕器。

选择玉米螟成虫活动场所(如玉米田周边豆田、水田及杂草地等玉米螟栖息地)放置诱捕器。

每1300m2地放置1个诱捕器;将诱芯放入诱捕器的特定位置。

安装诱捕器时,先取一根长1.5m左右的木棍或竹竿,将诱捕器固定在木棍的一端,另一端插入地下,诱捕器诱虫口距地面1.0 m~1.2m。

(2)杀虫灯诱杀成虫:杀虫灯应设在村落中或玉米田周边、杂草田等地,根据防治面积和每盏灯的控制面积设置安灯间距。

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

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
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 及综合防治技术
1诊断—初步判断
健康植株 缺钾
缺磷
丛生
病株
1诊断—叶部判断
化学损害 病 害
干旱
缺镁 缺氮
缺钾 缺磷
健康
1诊断—病害判断
穗部病害 茎部病害
病毒病 叶部病害 根部病害
主要病虫害识别
1.大斑病
大斑病病斑
初侵染病斑
成熟病斑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生孢子在病残体上 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分生孢子 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玉米,在病株上 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发病适宜温度 26-29℃。产生孢子最适温度23-25℃。孢 子在24℃下,1小时即能萌发。遇充足水分 或高温条件,病情迅速扩展。玉米孕穗、 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 的流行。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 发病较重。
展前防治,即可在玉米抽雄前后,当田间病株率
达70%以上、病叶率20%左右时,开始喷药。防 效较好的药剂种类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敌菌灵可湿性粉或90%代森锰锌,均加水 500倍,或40%克瘟散乳油800倍喷雾。每亩用药 液50公斤~75公斤,隔7天~10天喷药1次,共防治 2次~3次。
2、发病条件
• 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 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 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 到抑制。在春玉米区,从拔节到出穗期间 ,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 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 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 作地易发病。
2.小斑病
叶部被害状 田间病株
小斑病病斑类型
长形病斑
梭形病斑
小斑病病斑
成熟病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A.1 玉米(小麦)蚜虫发生情况调查记载表
DB33/T 943.4—2014
玉米(小麦)蚜虫发生情况调查记载表见表A.1。 表A.1 玉米(小麦)蚜虫发生情况调查记载表 品种
期 株数
有蚜 株数
蚜虫 数量 (头)
有蚜 株率 (%)
百株 蚜量 (头)
备注
3
ICS 65.020 B16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 33/T 943.4—2014
玉米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第 4 部分:玉米蚜虫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n major maize pests Part 4:Maize aphids
3 苗情和农事活动记载
根据玉米生育期常规记载标准,分别观察记载春、夏、秋玉米或当地主栽季节玉米主要品种的播种 期、移栽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等主要生长发育阶段,调查播种期、播种量、播种密度、 基本苗数等栽培情况,调查观察区内不同熟制类型、品种及面积比例,以及药剂防治情况等。
4 气象情况记载
选当地有代表性的玉米田3块,每块田定株调查玉米25株,观察记载成蚜、若蚜数量,计算有蚜株 率、百株蚜量。调查结果记入附录A表A.1《玉米蚜虫发生情况调查记载表》。 2.2 大田普查 2.2.1 调查时间
在田间蚜虫虫口高峰期调查2次~3次。 2.2.2 调查方法
按玉米类型、品种、生育期划分类型田,每类型查3块田,每块田查50株。调查方法同本标准2.1.2。 计算有蚜株率、百株蚜量。调查结果记入附录A表A.1《玉米蚜虫发生情况调查记载表》。
DB33/T 943.4—2014 A.2 气象情况观察记载表
气象情况观察记载表见表A.2。 表A.2 气象情况观察记载表
调查日期 月日
调查 地点
最高 (℃)
气温
最低 (℃)
平均 (℃)
降水 (mm)
日照 (小时)
天气情况记载
备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014 - 10 - 27 发布
2014 - 11 - 27 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3/T 943.4—2014
前言
DB33/T 943 《玉米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分为以下 4 个部分: ——第 1 部分:玉米矮缩病; ——第 2 部分:玉米大、小斑病; ——第 3 部分:玉米纹枯病; ——第 4 部分:玉米蚜虫。 本部分为 DB33/T 943 的第 4 部分。 本部分按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部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杭州市植保土肥总站、天台县植保站、临安市农业技术 推广中心、台州市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华弟、王道泽、杨廉伟、戴德江、王会福、陈卫新、严铁、谢子正、张传清。
观察记载气温、日照、降水等气象情况,分析与病害发生流行关系,观察结果记入附录A表A.2《气 象情况观察记载表》。
1
DB33/T 943.4—2014
AA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
玉米蚜虫
( 年)
病虫测报站名 站址 (北纬
东经
测报员 负责人
盖章
海拔

编制单位: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
I
DB33/T 943.4—2014
玉米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第 4 部分:玉米蚜虫
1 范围
DB33/T 943的本部分规定了玉米蚜虫虫情调查、苗情和农事活动记载、气象情况记载等。 本部分适用于玉米蚜虫的系统测报调查。
2 虫情调查
2.1 系统调查 2.1.1 调查时间
依春、夏、秋玉米或当地主栽季节玉米开展调查,调查时间为苗期至灌浆期止,每5天调查1次。 2.1.2 调查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