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恒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醒世恒言》读后感
读过此书,方知人生百态,不禁感慨。
《醒世恒言》第十五卷讲述了一位英俊才子因贪恋美色而致死的故事。
主人翁赫大倾因贪恋尼姑庵中美人美色,以致被美色陷杀,一步步走向了死亡的深渊。
皮薄血肉骨包身,强作娇妍诳惑人。
千古英雄皆坐此,百年同是一坑尘。
文中赫大倾好淫好乐,不听正劝,最终落得个地下忽添贪色鬼,人间不见假尼姑。
可见,淫欲不可贪,正言当相勉。
《醒世恒言》第十六卷以一段错综复杂的因缘,向我们阐释了“得便宜处笑嘻嘻,不遂心时暗自悲。
谁识天公颠倒用,得便宜处失便宜。
”的深刻道理。
文中强得利蛮横不讲理,专爱占小便宜。
因看见别人拾肚兜,便抢来说是自己的,见到肚兜里白花花的银两更是无理的不行,硬是以酒饭碎银哄了众人,落得肚兜,但最终却发现肚兜中银两是假的,犹不能不为自己贪小便宜懊悔。
这大概就叫做贪得小便宜吃大亏。
所以说,一个人的所得要和他的付出相当,不要总想去贪便宜。
那些贪官污吏,不也是贪得一时小便宜,而将自己推向断头台的吗?正是:得便宜处失便宜。
二则故事讲述的是少年张荩与曼妙女子寿儿的故事。
张荩也是爱美之人,喜好风月,偶遇寿儿,二人情投意合。
张荩托陆婆打点,不料一段好姻缘被他人利用,使得寿儿玉身不保,父母尽失,张荩亦退却红尘,出家贫僧。
这个故事实际上也是在向我们强调“得便宜处失便宜”的道理。
倘若当日陆五汉没有私藏绣鞋,攀上楼与寿儿面前装张荩,其结果也不至引来牢狱之祸。
倘若张荩当时不那么贪恋风月,也不使一段好姻缘反成了孽缘。
爱红尘的反被红尘戏弄。
正如时人云:赌近盗兮奸近杀,古人说话不曾差。
奸赌两般得不染,太平无事做人家。
《醒世恒言》第十七卷张孝基陈留认舅,文章讲述了一位富家子弟贪玩而使家道败落,身世飘零,在其妹夫张孝基的帮助下,最终弃恶从良,走上正路的故事。
士子攻书农种田,工商勤苦挣家园。
世人切莫闲游荡,游荡从来误少年。
世人尽道读书好,只恐读书读不了。
读书个个望公卿,几人能向金阶跑?
郎不郎时秀不秀,长衣一领遮前后。
畏寒畏暑畏风波,养成娇怯难生受。
算来事事不如人,气硬心高妄自尊。
稼穑不知贪逸乐,那知逸乐会亡身。
农工商贾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
从来劳苦皆习成,习成劳苦筋力剑。
春风得力总繁华,不论桃花与菜花。
自古成人不自在,若贪安享岂成家?
老夫富贵虽然爱,戏场纱帽轮流戴。
子孙失势被人欺,不如及早均平派。
一脉书香付长房,诸儿恰好四民良。
暖衣饱食费容易,常把勤劳答上苍。
有富贵子弟,担了读书的虚名,不去务本营生,戴顶角巾,穿领长衣,自以为上等之人,习成一身轻薄,稼穑艰难,全然不知。
到知识渐开,恋酒迷花,无所不至。
甚至破家荡产,有上稍没下稍。
古人云:五谷不熟,不知荑稗;贪却赊钱,失却见在。
这叫做:受用须从勤劳得,淫奢必定祸灾生。
过迁出身富贵人家,自幼人才出众,性质聪颖,于是其父过善便立心要让他读书。
因不舍钱财,遂将其送到一个亲戚家附学。
然而过迁依仗家中财富,执迷不悟,跟一群浮浪子弟引诱打合。
见了书本,就如冤家;遇着妇人,便是性命。
喜吃酒,爱赌钱。
蹴鞠打弹,卖弄风流;放鹞擎鹰,争夸豪侠。
因惧怕父亲知道所以平日里总装作用功的样子,还常用点财物来打点上下。
不料一日东窗事发,
父亲大怒。
得妹妹淑女的劝慰,才饶下性命。
但是陋习不改,没过多久,又出去玩耍。
并被其父过延发现有偷拿家中钱财的劣迹。
过善心急,想一棒打死这个忤逆子,终在淑女的劝告下,以嫁娶的方式来安定过迁的心,于是向方家提亲并适时迎娶过门。
过迁初婚时,犹是喜悦,每日待在家中。
但不多久,又使出旧日手段,并将其妻子的陪嫁都弄的罄尽。
夫妻由此反目。
过善闻之,更是心急,想这畜生不知悔改,竟做出如此之事,遂要痛打,得妹妹与妻相劝得以保全。
但刚过月余,万般忍不住,又跑了出去。
并将家中田产向人抵押,日夜在花街柳巷,酒馆赌坊迷恋,不想回家。
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事情最终被父亲过善知道,于是过善唤了家中五六人,一并来到三里桥寻过迁。
恰巧过迁出门,又遇见父亲,于是紧躲,逃跑了。
过善家丁小三小四应主人要求,前来追过迁,不料被过迁打晕。
小三小四醒后回家,只道是过迁逃脱了,没有消息。
过善叹气,不在话下。
半年后,债主纷纷来寻,过善上下打点官府,方得过。
不酒,淑女嫁给张孝基。
孝基贤德,对过善如亲父,过善十分信任。
二年余,过善病危,遂将家中钱财许给孝基。
又劝大嫂方氏改嫁,善意之心,众人皆知。
过善死后,孝基日夜打理家中,使资财加倍,土地增多。
家境比过善在世时更是加倍。
过善死时,虽将家中财物嘱托给孝基,然孝基自觉是外姓,甚是惭愧,于是一直在派人寻找过迁的下落,想着有日过迁回来,若是肯改,再将财物返还过迁。
一日张孝基来到陈留郡中,见到个有病乞丐,遂叫手下朱信舍他几个钱钞。
朱信本是过家老仆,极会鉴貌辨色,随机应变。
他取下钱递给乞丐时,只看一眼,便觉像极过迁。
两三确认后,遵孝基嘱托,将病乞丐即过迁引入家中。
过迁听朱信叙述家中状况,债主缠身,家产尽失,妹妹嫁人,爱妻改嫁,深感惭愧悔恨。
于是得朱信帮助,在宅中立命,日夜勤谨,不敢怠慢。
过迁的改过,张孝基一一看在眼里,深感其改过有望,于是又暗地派人多次去引诱过迁出去游玩,过迁一一痛斥其人,并且愈加恭谨。
约过半年,张孝基感动,决定告诉过迁事实,并归还家财。
于是一日教人带了衣物来给过迁,整装完毕将其带至过家旧宅。
过迁望见久没见的家如今破败,想到父亲因自己的过错而遭受坎坷,不觉泪下。
及至家中庙里,见到其妹妹淑女,只觉兄妹情深,相持大哭。
昔年流落实堪伤,今日相逢转断肠。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过迁悔改,实在难得。
张孝基看时机已到,遂将过善嘱托之书交予过迁,并嘱咐过迁切记要勤劳肯干,不可再苟活快活,择日应亲自去方家接妻子回家,合家团聚。
过迁一一听得,泪已满面。
几月后,待过迁迎回妻子,又观的其勤谨做人,于是张孝基便隐退了,带着淑女,回到自己家中。
里中父老,敬张孝基之义,奉于郡上,但孝基恶此朝廷,不肯就辟。
州郡俱举之,皆拒。
隐于田里,躬耕乐道,教育二子。
二子皆仁孝有学行。
孝基年五十外,忽梦上帝膺召,夫妇双双得疾。
过了数日,夫妇同逝。
临终之时,异香满室,邻里俱闻空中车马音乐之声。
一月后,亲友归来,至张家吊唁,言于嵩山见张孝基。
原是孝基已成仙人。
以前所看《醒世恒言》篇章,大多以悲剧结尾,但此篇则以团圆结尾,更觉的精彩。
败家子过迁,年少不懂事,虽多有不当之处,但其在经历了一番坎坷飘零后,也痛改前非;孝子张孝基,勤谨做人,侍奉过善如亲夫,对待淑女真亲人,感动众人。
唐人罗隐先生有赞云:能生之,不能富之;能富之,不能教之。
死而生之,贫而富之,小人而君子之。
呜呼孝基,真可为百世之师!
纵观几卷,无论是赫大倾的贪恋美色,引致杀身,还是强得利的“得便宜处失便宜”;无论是陆五汉私藏绣鞋,假借身份,误杀秀儿家父母,还是张荩的情缘不得,看破红尘,佛衣加身。
无论是张孝基留舅的善良诚挚,还是过迁的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带给我的,更多是心灵的震撼。
我们所言的社会,或许并不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总是有些不一样的事情会发生,或好或坏,或善或恶,但《醒世恒言》教育我们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积极阳光的正能量,一种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的生活态度,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要向我们传达的,这才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从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中,流露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弃恶扬善,切勿心贪,七情六欲,从容坦然。